到底真正的李建成是怎樣的一個人?
正史上的李建成可以說是一個「混蛋」,但某些野史卻是純樸、和善的人。
說他寬和敦厚吧,他殺了稽胡俘虜六千人;說他性格暴戾吧,在李元吉完全有可能刺殺李世民成功的情況下,他又顧及兄弟之情果斷阻止元吉。軍事上面可以說是未嘗一敗,除了一次攻打王世充無功而返之外(李世民隨軍),真沒有在軍事上吃過什麼虧(不過因為他是太子身份,一國儲君,本身打硬仗打險仗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在政治上,監國的時候又將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堅持均田制和租庸調製。
基本上沒有大的缺點了,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甚至至今的影視作品裡太子通常也都是一個反派。
註:重新排版了一下,另外改了個錯別字注2:重排(2014,6,1)據唐代史書說,李建成是個胸無大志、整天打獵泡妞的公子哥。這位公子哥因為嫡長子的身份,被父親李淵立為太子。在李世民東征西討為大唐打天下的時候,太子李建成同志在長安繼續打獵泡妞,和老爸一起過著悠哉快活的日子。
話說,李淵你也太會享福了,你特么的當二兒子是免費勞力嗎?非也!三十六計第一計,圍魏救趙,說的是遠征的軍隊最怕敵人偷襲自己的後院,一旦後院被圍,遠征軍只能飛速趕回救援,而敵人往往早已埋伏在他們回去的路上。嗯,也叫圍點打援。所以,穩定的後方,在戰略上是一大關鍵。當初李淵進攻霍邑之前,猶豫不決,就是因為有能力的大臣兒子都在自己身邊,後方沒有依靠,害怕突厥抄了他的老巢。後來李世民在戰場上可以一往無前,是因為他有父兄在後方打底:贏了可以繼續打,輸了回去休養生息。當時的長安並不安全,喜歡出爾反爾沒事搶劫的突厥,新招降的將士需要安撫,如何安撫民心,穩固政權,一系列問題瑣碎而棘手,需要領導人李淵和負責人李建成一一解決。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建設根據地,一個開闢新地盤,各司其職。
李世民的功勞較大的確是事實,但李建成也決非坐享其成。至於打獵泡妞,看看李淵娶媳婦兒時的雀屏中選的射箭本領,看看李世民富麗堂皇的後宮陣容,這愛好不能不說是老李家的遺傳。 史載:「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下面還有一句更精彩的:「建成、元吉,實為二凶。中外交構,人神不容。」 正史上這幾句評價,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罵得豬狗不如,天地難容,把李世民誇得蓋世無雙,功德無量。更是言之鑿鑿地聲明:如果李建成當了皇帝,連秦二世胡亥,隋煬帝楊廣都比不上,唐朝會像秦朝、隋朝那樣,兩代就完蛋。如果按照正史,李建成這個紈絝子弟若不退出歷史舞台,就不可能有大唐的輝煌。可是,千百年來,總是有人不相信這個官方說法。即使沒有《大唐創業起居注》,研究唐史的人也能在《新唐書》《舊唐書》中,很輕易地發覺其中的漏洞。這個漏洞關鍵人物就是魏徵。客觀地說,魏徵是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打工者,他對每一份工作都兢兢業業,踏實肯干,對於李建成,魏徵獻上了平定劉黑闥的策略,立竿見影;獻上了「結識山東豪傑」的計謀,鞏固了太子的地位。此外,魏徵還有一條重要的建議:「秦王的聲望越來越高,恐怕不利於您今後的地位,請下定決心,早一點除掉他。」 這最重要的一條建議,竟然被建成否決了。建成顧念兄弟之情,沒有及早動手。反倒被李世民殺了個回馬槍,射殺於玄武門。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裝模作樣地問魏徵:「你為什麼要挑撥我們兄弟間的感情?」魏徵也不害怕,直言不諱地說:「太子如果早用我的計謀,就不會有今天的災禍了!」 李世民被搶白了,魏徵的言辭用意很明顯:太子不用我的計謀是因為他顧念兄弟之情,而你卻殺了自己的親兄弟。魏徵是李世民從竇建德那裡搜羅回長安來的,至少在一開始,李世民沒有意識到魏徵的能力。而那位整天吃喝玩樂陷害弟弟的李建成卻對魏徵禮遇有加。除了後來成為李世民臣子的魏徵、王珪,在玄武門和李世民正面衝突的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武將,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李建成手下到底有哪些人,但是,單從李建成對魏徵的賞識,就能判斷李建成看人的眼光不比李世民差。無法迴避魏徵,唐史編撰者只能盡量把李建成的功勞推到魏徵身上,似乎李建成做的一切英明決定都是魏徵的手筆。事實究竟如何無法考證,但是,李建成是個管理者,點子都是打工者出的,管理者只要拿對主意,就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這仍然從側面說明了李建成的能力。
還有一個佐證,就是唐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斥責李建成無能,但是翻遍兩本唐書,也沒找到李建成「中外交構,人神不容」的具體事例。這種情況能夠產生兩種推斷,一種是李建成什麼都沒做過,所以沒犯錯誤;一種是李建成做事做得很好,至少無過無失,別人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基於建成的太子身份,他不做事的可能性很小,618年到626年,唐政權內部政治清明,那個時候的國家是誰在治理?如果唐初史學家說是李淵的功勞,問題又來了,在這些人筆下,李淵可是整天在後宮享樂啊! 就算這段時間治國全靠一些賢明的大臣,總要有人主事,總要有人決策,這個決策人不可能是在外打仗的李世民,要麼是天子李淵,要麼是監國的建成。幸好有魏徵的存在,李建成能夠保留一點真面目供後人猜測。而我們能確切猜到的,也只有以下三點: 一、李建成個性忠厚; 二、李建成有識別良才的眼光,有一定治國能力,是個合格的太子; 三、李建成必須保住太子位置。 以上。這篇文字主要談李建成的軍功問題。我把我暫時沒寫完的東西貼上來,原文在我的知乎文章 知乎專欄。
還是老習慣,先說結論。李建成在李唐初期有不少軍功,但是,李建成的軍功除了早期和李世民相當(甚至比李世民略強)。從征討薛舉開始,兩人的軍功差距逐步拉大,到後期已經基本上天上地下。這些軍功歡迎人們上史料理性討論,不歡迎毫不客氣的無視史料吹黑。
首先說前提,本文討論的基礎是各家史書(包括大唐創業起居注),雖然有分析,但是自認為客觀,雖然有時候不寫citation和reference,有時候甚至史料原文的引用都沒有,直接化在描述性的語句下一帶而過。但是,都還算有史料支持。而且,這篇文字是兼談《唐隱太子軍功考》這篇網上流傳還算廣的介紹李建成軍功的文章。我沒看過pdf格式的原文,我談論的,都是根據網上流傳的版本(主要是李建成貼吧的版本)進行討論和反駁,有些質疑也是針對這個網路版本。網路版本難保沒有差錯,如果實際文章不是這樣,甚至這個作者根本沒寫過這篇文字,是網上的偽作,而我又質疑了,提前向作者道歉。第三,改史問題,說史官隱沒李建成軍功這點沒什麼問題,司馬光就提過。但是史書編纂不是寫小說。雖然很多地方有春秋筆法。但是現在人們拋開裡面的傾向性描述,和多種史料的配合,能得出大致真實的客觀記載。史料是討論的基礎。如果凡是跟想像不一樣的地方,就說是李世民改了,這種討論至少在這篇文字下對於我來說毫無意義。歡迎另外開話題討論李世民改史問題。
第一部分,入主關中前後的軍功問題
首先說河西之戰。這場戰爭,不是李世民的第一戰(李世民之前參加過雁門之圍和後面隨著李淵在山西圍剿叛亂),是不是李建成的第一戰不清楚。不過確實是李唐建國的第一戰。看看《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
帝曰:「西河繞山之路,當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建成)、二郎(世民)取之。除程命齎三日之糧。時文武官人並未屬置,軍中以次第呼太子、秦王為大郎、二郎,臨行,帝語二兒曰:「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為,人具爾瞻,咸宜勉力。」大郎、二郎跪而對曰:「兒等早蒙弘訓,稟教義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家國之事,忠孝在焉。故従嚴令,事須稱旨。如或有違,請選軍法。」帝曰:「爾曹能爾,吾復何憂。」於時義師初會,未經講閱。大郎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三軍聞者,人皆自肅,兵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息。風塵警急,身即在前行。民間近道果菜已上,非買不食。義士有竊取者,即遣求主為還價,亦不詰所竊之人。路左有長老或進蔬食壺漿者,……軍人等同分,未嘗獨受。如有牛酒饋遺,案輿來者,勞而遣之曰:「自隋法也,吾不敢。」頗慮前人有限,遂為終日不食以謝之。於是將士見而感悅,人百其勇。至西河城下,大郎、二郎不甲,親往喻之。城外欲入城,人無問男女小大,並皆放入城內。既見義軍寬容至此,咸思奔赴,唯有郡丞高德儒執迷不反。己丑,以兵臨之,飛梯才進,眾皆爭上。郡司法書佐朱知瑾等従城上引兵而入,執德儒以送軍門。……仍命斬焉。自外不戮一人,秋毫不犯。往還九日,西河遂定。師歸,帝聞喜曰:「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是日即定入關之策。
很明顯,這戰用遊戲的說法就是新手村的第一戰。事實上李淵也是這個態度,「爾等少年,未之更事。先以此郡,觀爾所為,」就是一次畢業考試,畢了業就可以造反,當然,李淵沒有蠢到還不知道兩個兒子獨立帶兵水平就貿然把打河西的任務全部交給兩個兒子的地步上,又派溫大有隨軍「參謀軍事」。看看兩個兒子,在有個人當babysitter的情況下,面對這個實力較弱的郡表現到底如何。總的來說,李建成和李世民表現還算不錯。不過,真正想強調的是我加橫線的那句:。義士有竊取者,即遣求主為還價,亦不詰所竊之人。表明當時李淵招募的,或者說一直到打下大興為止,李淵的隊伍更多的是這種所謂「義士」,其實就是半流寇。這點對分析打關中很有用。再表明,李建成和李世民手腕還算靈活,懂得權宜之計。打下來的過程也是超級簡單,內部一窩裡反,boss一綁,就解決戰鬥。
總的來說,這場河西之戰實在沒什麼大不了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別說李世民在,至少能分走一部分軍功,就算都算給李建成,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後面這篇《唐隱太子軍功考》討論入主長安一戰,主要集中在攻破長安上。但是沒有提到前面的過程。我大致說一下:
太原起兵,李淵的主力是三萬(這大部分應該是正規的野戰軍團,李淵開國的家底,是李淵的主力)。分成左右各三軍。李建成負責左路三軍,李世民負責右路三軍。第一關是下雨加突厥入侵的流言,李建成李世民柴紹唐儉等(根據不同記載和墓志銘),勸李淵繼續。第二關是宋老生,在李淵的帶領下,殺了宋老生奪取霍邑。之後軍隊路線大討論,然後軍隊兩分,李建成和劉文靜去潼關以東阻隔屈突通,而李世民和李家三娘段倫等匯合,兵至渭水。這個階段基本上李世民和李建成軍功相當,大唐創業起居注也多次大郎二郎並稱。就算退一步認為李建成功勞更高,但客觀說,不論怎麼拔高,至多能說李建成是略高而已。
我真正反駁的是下面一段,在《唐隱太子軍功考》中,作者論述
「十月辛巳,帝(指唐高祖)至壩上,仍進營,停於大興城春明門之西北,與隴西、敦煌二公諸軍二十萬會焉。……辛卯,命二公各將所統兵往援,京城東面、南面,隴西公(建成)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世民)主之。……十一日(月之誤)丙辰昧爽,咸自通城。帝聞而馳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
根據以上記載,則先登而入長安城的,是建成的東面軍頭雷永吉。也就是建成具有攻克長安的軍功。 在兩種記載不同時,需要考察哪一種記載比較可靠,《創業注》之價值,前已論定。新舊《唐書》和《通鑒》的取材,大致是根據高祖太宗實錄。實錄所記多失真實,已為史家定論。理由詳見拙作《李唐太原起義考實》等文,茲不多贅。 《創業注》既較淵源於實錄的新舊《唐書》和《通鑒》為可信,則建成實具有克長安的首功,已屬可信。 《通鑒》卷百八十四,義寧元年,「十一月丙辰,軍頭雷永吉先登」之下,司馬光加考異曰: 唐高祖實錄作雷紹,今從創業注。據此,更可進一步的明了實錄掩蓋建成軍功的方法,是將雷永吉改為雷紹,而且不書明屬於建成東面軍,致使雷紹和建成脫了節。本源既明,建成具有首克長安的軍功,是絕對可信的事實。」
大致是說,李建成的人突破了大興,而李世民掩蓋李建成軍功的方式就是——給雷永吉改名。我不知道這段是作者本身就是這麼寫的,還是網上以訛傳訛。但是,我要吐槽,不吐不快。
我也貼一段大唐創業起居注原文:
於是諸軍各於所部營分角,修攻戰之具。雲梯競聳,樓爭高,百道齊來,千里並進。繞京竹木,殲於斯矣。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聞而馳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
估計有人會說:你有病。同樣的東西怎麼貼了兩遍。但是,仔細讀讀,就會發現區別。那就是標……點……符……號……問題。
「才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還是「才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
我不知道是不是台灣地區的斷句和大陸不太一樣,還是文章在網上流傳的時候有偏差了,但是我查到的史書原文的版本是前者,如果有台灣朋友,希望幫忙查證一下是否有另一種,感激不盡。
現在假設兩句效力一樣,我們用邏輯的方式分析一下,哪句最有可能是真的,然後同時討論李建成的軍功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東面軍頭雷永吉?是指「東面軍頭」雷永吉,還是「東面的軍頭」雷永吉。如果是前者,首先,東面軍頭這個稱呼就很奇怪。因為軍頭是中下軍官的級別,東面卻是長安宮城皇城的一面。(這裡要說一下,不論是打大興還是洛陽,圍城圍住的是宮城皇城,而不是整個的城。很多人包括大唐雙龍傳等小說錯誤的理解是圍住最外圍的城)要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負責兩面。「京城東面、南面,隴西公(李建成)主之。西面、北面,敦煌公(李世民)主之。」。如果雷永吉能負責一面,那麼就不會是軍頭,這麼說就有點像郭德綱相聲里的「五星上將詹姆斯下士」。不可能。資治通鑒也認為是軍頭而不是東面軍頭,「十一月丙辰,軍頭雷永吉先登」。
因此,比較符合邏輯的就是後一個理解。「東面的軍頭」雷永吉。我們根據後者「東面的軍頭」再分析一下。根據我貼的原文,大家可能注意到了,當時的情況是,李淵和軍隊約法三章,然後各自製造大型攻城器械(畢竟大興城高且守備不差)。估計李淵是想等著完成攻城器械之後圍攻,主攻一點或兩點。但是,因為我上面提到的李淵軍隊當時更多是流寇性質的人,因此,不聽號令。開始自主攻擊。李淵去了景風門(或景風門東面,但不論如何都是景風門附近)打算親自壓制不聽號令的軍隊。如果原文是我的版本,那麼雷永吉並無任何證據說明是李建成率領。如果是網上文章的版本。那麼李淵去了景風門,然後雷永吉破城。
首先,我們要知道,長安城(或者大興)的景風門就在東面(可以看維基上的城圖)。如果是東面軍頭的斷句,那麼,東面的軍頭雷永吉破城的時候,李淵是在東面督戰的(根據東面軍頭版本:帝聞而馳往,欲止之而弗及,才至景風門)。因此,破城的功勞要算到李建成身上還是李淵身上?
而且,不論哪個版本,我們注意到,李淵去東面(唯一區別是李淵到沒到景風門)的原因是軍隊不聽號令,自主攻擊。(如果是我的版本的斷句,李淵只能在宮城皇城東面,因為趕不及,最後跑到景風門東,而景風門是東門,東門東就是東側外圍,李淵如果在南面或者北面,需要經過景風門到對面,能跑到景風門或者景風門的南面北面,除非李淵路痴,否則不會到景風門還東的地方。也就是說,破城的時候李淵一直在東面)那麼,李建成率領的東面的部隊不聽號令,自主攻擊,是說明李建成帶兵能力更強還是更差?
總而言之,破大興,不論怎麼算,都應該是李淵的功勞,而不是李世民或者李建成。
再說下半部分:
改名問題。改了名字就能掩蓋李建成的軍功?除非一段文字,又提了雷永吉,又提了雷紹,那麼改個名字分軍功或許有用。只有一個名字,改成另外一個有用?其他人對著其他史書猜不出來雷永吉是雷紹?房玄齡好歹是開皇年間的進士(約等於後來的狀元),這麼弱智?更何況,名字不對就是黑軍功?尉遲恭在墓志銘中的名字是尉遲融,而史書中是尉遲恭,難道李世民也黑了尉遲恭的軍功!?因此,該文的證據並不充足。按著我查到的史書版本,雷永吉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李建成方向的人。就算按著作者理解的原文,破大興的功勞,也是在李淵而不在李建成。不論哪種,都體現了李建成帶兵出現問題(根據方位分析,我的那種最為確定)
那篇《唐隱太子軍功考》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備突厥平稽胡的軍功。當然,這篇文章本來就是講功勞不講過失的。對於史料功底深厚的專業學者,問題不大。但是作為咱們這些網上信息被動接受者,尤其是談論李建成的軍功問題,還是系統的看看李建成的全部軍事行動。下面的原州接應事件是李建成在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獨立(沒有李世民或者其他主要人士)帶兵。
舊唐書:時涼州人安興貴殺賊帥李軌,以眾來降,令建成往原州應接之。時甚暑,而馳獵無度,士卒不堪其勞,逃者過半。
很多李建成的支持者都異口同聲的說這是李世民編造出來抹黑李建成的。事實上,如果看一些間接的證據,這件事背後的史實應該是真實的。首先,大家很容易看出來,這段記載有抹黑的地方,即馳獵無度云云。但是有抹黑,不等於事件是假的。這裡所謂的馳獵,應該更多的是行軍途中的軍事操練,即軍事演習(這點是隋唐慣例,比如楊廣打吐谷渾的時候,就以狩獵名義進行軍事演習)。安氏兄弟在賣了老大李軌(涼州,關中後院)後,李淵派出太子建成去原州接應。但這次接應出了些問題,按史書的說法就是李建成馳獵過度,當時正值五月,士卒不堪勞頓逃亡過半。即在軍事訓練中出現問題,讓手下大量逃亡。在結合前面打長安的東面騷亂問題,能基本說明李建成當時有統率力不夠的問題(我說當時,請不要用後面比如打劉黑闥或者後期防範突厥來反駁)。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是真實的另外一條旁證就是,李淵在當年的同月(即武德二年五月),任命李世民當涼州總管,總領甘、涼九州軍事。正常情況,如果李建成順利解決問題,那麼太子親自出馬,李世民不一定需要被任命為涼州總管(比如武德時期實際在涼州管事的是楊恭仁。他被委任為河西道安撫大使、檢校涼州總管)李淵就算需要兒子被任命為正牌涼州總管,也不用在太子親自去涼州的同月如此急切的任命。合理的解釋就是李建成的接應出了意外。(當然,李世民的涼州總管是絕對的掛名,他沒負責任何涼州的事物。不過李世民與安氏兄弟關係密切,小輩還有參加玄武門的。李淵對李世民所有職位的任命和時間節點,都有考究)。
總的來說,李建成第一次獨立帶兵時期,應該有統率力不足的問題表現出來。
下面說備突厥平稽胡的軍功。
《舊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三年載:
秋七月壬戌(初一)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領蒲州以備突厥。
這個記載沒有問題。但是,《唐隱太子軍功考》的作者話鋒一轉。開始用入主關中的時候李建成領左軍,李世民領右軍的史實,彷彿在說李建成當時帶領的軍隊與征討東都的李世民一樣多,一樣精銳,兩面也一樣重要。這個要忍不住吐槽了。
首先,武德三年突厥退卻的功勞是李唐的嗎?不是。因為那年處羅可汗在發兵後不久死去。後面頡利可汗上台,這個繼承可汗之位的多事的時間是突厥退兵的根本原因,而不是李唐任何人的軍功。其次,李唐對於突厥只使用武力嗎?不是。李淵實際上動用了外交手段,派出了武德時期最重要的外交官鄭元璹。這位唐朝版本的蘇武當時就在突厥。「未幾,叱羅遇疾,療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執元璹,不得歸,叱羅竟死。頡利嗣立,留元璹,每隨其牙帳。」很明顯,這位甚至有毒殺可汗嫌疑的外交官至少起了相當的作用。因此文章作者無形中誇大了李建成的軍功。
而且,李建成帶領的隊伍也不可能和李世民一樣多,一樣精銳。要知道,除了攻打大興,李唐出征的軍隊規模縮減,走的是精銳野戰大軍團,不但在數量上,更在質量上完勝對方的方式(人數多,如果不夠精銳,其實什麼用沒有,盧明月的四十萬軍隊,薛舉初期的三十萬部隊,蕭銑的四十萬軍隊都是例子)。李世民當時攻打洛陽,野戰軍團兵力達到十萬。根據人口規模,李淵根本沒有能力組織一樣大規模的野戰兵團交給李建成(如果武德三年李淵能再次拉出十萬野戰軍團給李建成,武德四年竇建德來的時候,為什麼唐軍不派另一支主力支援?)。至於說對李唐的重要性,我相信沒人會說李建成當時的軍功能和李世民一戰滅雙雄比擬。
未完待續
很高興看到幾個高票回答都比較中肯。在還原隱太子的同時,並沒有如一些人所願那樣同時大力貶低秦王。於是,就出現了不少回答本身中肯,但評論區烏煙瘴氣的情況。
太宗看起居注的事,我曾說過,不宜過分誇大,更不宜刻意反向理解史料中的春秋筆法。
歷史,是客觀的。但我們無法獲取全部客觀信息。所以,每個人,讀史,分析史,都帶著一定的立場。立場沒有對錯,但如果沒有讀足夠的史料,僅憑几個網文就覺得恍然大悟逢官必反,顯然卻是偏信旁言,以至於甚至刻意標新立異,貽笑大方了——如時下一些鐵血強宋,楊廣大帝,這類的說法,不值一駁。
對隱太子建成,也有這樣的趨勢。正史中,往往塑造一個荒淫嫉妒的庸才形象,而現在有些觀點中則「平反」到一個偉光正的高大形象。
我的觀點是,要平反,但不可矯枉過正。
按我對史料的粗淺理解,綜合的判斷是:
隱太子李建成,配得上自己的名字——建功成業。具體的,他是個治國理政能手,政務能力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有較強的責任感,為人處世夠圓滑,私德好,統御力一般,不夠果決。
總體來說,是個能人,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和十分合格的二代接班人。只是,弟弟更牛,也——更狠。
而他的二弟,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也配得上自己的名字——濟世安民。是個好哥哥,但不是個好太子;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而且最致命的一點,他不是一個好的統帥,尤其是相比他那個統武開掛智政開眼的變態弟弟而言。
所有試圖吹李建成軍事能力的人都會選擇性忽略一點:李淵寧可讓自己的二兒子去打中原,堂侄去平定南方,也不肯讓自己的大兒子出去啃硬骨頭拿那些潑天的大功,只能跑去打打二版劉黑闥這種被李二打到斷了脊樑的上不了檯面的渣渣——儘管楊廣平南陳後博取賢名篡奪儲位最後攪得隋朝國破家亡的血淋淋的事實就在他眼前擺著。
所有試圖吹李建成起義前獨當一面而李世民只能給老子打下手的人也會選擇性瞎眼一點:交結豪傑網羅俊逸為唐朝建立打下深厚群眾基礎的李建成大佬,他當年灰溜溜跑到太原時連自己的小弟李智雲都扔了,而他基礎深厚的河東城,先是屈突通,然後堯君素,最後王行本,別說長安降了它不降,哪怕煬帝死隋朝滅,父老們依然死守河東,特么不降不降死都不降,整整抗唐四年……嗯,了不起的統戰能力,如果李世民有大哥一半功力,他們父子已經死在太原了。
至於其他的廢話也沒什麼可多談的,統戰不行,打仗不行,歷朝歷代基本沒人在乎他,到現代只剩下一堆顏粉prpr和中二斷章取義,演員自己還對網民舔顏選美的舉動深惡痛絕,我簡直笑出了聲,對於李建成唯一靠譜的好評價,大約也就是「仁厚」了,這仁厚還是他二弟看完起居注以後御批認定的,對於這兄弟倆的相愛相殺我特么一點想法都沒有,現在想想,長安城當年的隱太子廟估計也是某人的手筆,好一個「江充禍結,戾據災成」,替自己和大哥甩的一手好鍋,李四表示我人丑就不是你親兄弟咯(李二:不在乎你丑的那個人已經讓你親自吩咐別人給幹掉咯)~
在政治領域,好人沒好下場是肯定的,真正奪得大權的無不是心黑手毒之輩。爭奪利益最大化的地方,往往充滿了血腥與黑暗,美劇,權利與遊戲描寫的很到位,史書也只能看看而已,要自己懂得思考,只要是人寫的,不可能不顧及當權者,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現在都這樣,別說古代了。我特別欣賞馬未都,說的一句話「歷史沒有真像,只有教訓」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非常欣賞並寄予厚望的皇位繼承人,他不僅軍事能力毫不遜色,政治能力更是出類拔萃。從太原起義到建立唐朝,他不僅是地位僅次於李淵的軍事統帥,還是李淵進行全盤戰略策劃的參謀和最為倚重信賴的得力助手,在每一個關鍵時刻他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所以建國之後,李淵迫不及待地立他為皇太子進行重點培養,並且把日常政務交他裁決處理,重大決策也都與他商量過再定。武德時期國家尚未統一,內憂外患重重,李建成為統一天下、建立典章制度、發展唐朝的經濟和提高軍事實力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
從現存的史料分析,李建成是個眼光透徹、思路清晰、謀略過人、果敢自信的領導者,還是個重情重義、心地慈厚的朋友和親眷。他禮賢下士、獨具慧眼,善於識才用才,手下有一批品格端方的能臣和英勇善戰的武將;他待人謙和、寬宏大度,在外得到朝野的擁戴,在內同宗室親戚家人的關係也十分融洽。
由於李世民干預了唐初史料的編寫,以其為藍本的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中李建成的形象遭到嚴重貶低和醜化。直到近年來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武德時期溫大雅所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李建成這個歷史人物才得到了重新的認識和評價。如果羅伊不傷,他的成就可以超越科比
那個毒駕出車禍死了的那個,叫什麼來著,他能超越喬丹
畢竟死者為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