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讓孩子看到胸!評級系統的G點與黑幕
遊戲評級系統就相當於一個國家或地區針對電子遊戲設置的閘門和過濾網,一般來講,其最基本也最主要的功能就只有一個,即給想要為孩子選購遊戲的父母提供一種價值參考。儘管在實際的應用中它還被賦予了許多其他的功能,但說到底,在許多國家,這才是評級系統唯一具有合法性的功能。作為組織,評級系統有時直接隸屬於政府,有些則屬於自律性的行業協會。作為與商業規則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道德邊界,評級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當代的遊戲界的發展方向,對於一國的遊戲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以此為出發點,本文將談談那些最主要的評級系統,談談的它們的運作方式,以及圍繞著遊戲評級所發生的一些逸聞趣事。
ESRB:娛樂軟體評級理事會ESRB是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的縮寫,其應用範圍是整個美國,以及加拿大與墨西哥的大部分地區,它也是自律性行業協會評級系統的代表。
對於ESRB來說,這是一張相當形象的圖示
ESRB並沒有「禁售」一部遊戲作品的權力,這一點對理解國外的遊戲評級系統非常重要。有些朋友可能覺得難以理解,如果既沒有禁售的權力,又沒有公權和法律作為後盾的情況下,一個協會組織所作出的評級為啥能夠在當代最大的遊戲市場與產出基地站穩腳跟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它得到了主要硬體商與零售商們的支持。現實情況是,如果一部遊戲作品沒有得到ESRB的評級,雖然不會有戴著大沿帽的傢伙來查封你的庫房,可像是微軟、索尼、任天堂這樣的廠商卻不會讓其在自己的平台上發售(沒法登陸Xbox、PS或Wii),美、加、墨三國境內影響力最大的那些零售商也不會上架這部作品。當然,遊戲依然可以在創作自由的一般性原則的保護下在小範圍流通,但想要取得商業上的成功,這顯然不是一條可行的路線。
下面是ESRB的具體分級:
eC級:3歲以上,eC意為early childhood。是最人畜無害的評級,被歸為這個評級的作品大多是「幼教遊戲」,因此這個評級也可以被當成是幼教遊戲的另一個商標。至於為啥三歲以下的小盆友們沒有被包含在內就不知道了。這一評級的代表是一系列在NDS發售的《芝麻街》。
E級:6歲以上,這個E代表everyone。如果一部作品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卡通化的暴力和相對激烈的預言(不是髒話),就很容易被歸到這個評級中。《超級馬里奧》系列就大多屬於這個評級。
E10+:10歲以上。這個評級的標準和上一個差不多,只是程度稍微更加激烈,並把「暗示性」的行為也考慮了進去。比如紅太狼那鼓鼓的胸脯和平底鍋,就容易被歸到這個評級中。這個評級中的代表做是《王國之心》系列與幾乎所有的「樂高」遊戲。
Teen:13歲以上。從數量上看,這個評級的遊戲最多,市場價值卻未必。這個評級中可以包含相對直白的暴力表現,偶爾還能詛咒發誓幾句(不能太臟),但出血等效果則必須被降到最低。《最終幻想》系列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歸入了這個評級,其幾乎完全「無血」的世界也使得其成為這個評級的代表。
Mature:17歲以上。本質上講,這已經算是一般意義上面相成年人的評級了。每年影響力最大的那些3A級作品大多屬於這個評級,從最新的兩部《古墓麗影》到《巫師3》都概莫能外。這個評級的市場份額在眼下也是最大,其評級標準也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被拉得比較寬泛。簡而言之,有奶有血但沒屌沒B的都放這。至於這個評級的寬泛程度——《蝙蝠俠:阿卡姆騎士》和《真人快打10》大概就分別處於這個評級的兩個邊緣,而如果你真相信遊戲能毒害年輕人的思想,那麼將這兩部作品放在同一個等級顯然有些不大合適。
這遊戲的血腥程度讓我個人感到有些不舒服,在這裡只放封面,具體啥情況還沒見識過的朋友們可以去搜索一下
AO:18歲以上。AO評級其實是一種懲罰性評級,我們也可以把這理解為評級組織在「不違憲」的前提下為實現「禁售」這一功能鑽的一個法律空子。這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幾大主機平台多年來都拒絕在自己的網路上架AO級別的作品,最主要的那些實體零售商也採取著同樣的態度。所以,如果一部作品被評為了AO,在北美的銷售勢必會遭受不少的困難,因為除非刻意的去小店找,大多數玩家根本都見不到它們。對於遊戲大廠來說,AO評級也成為了一條必須死守的底線,否則投入數千萬乃至上億美元的作品也就沒法回本了。
真正被評為AO級的作品少之又少,在過去的20年里,ESRB只將29部作品被評為了AO級,其中的絕大部分是一些類似XX海灘那樣的官能向作品。後來此類作品的開發者學乖了,乾脆不再找ESRB評級,直接依靠自己的特定渠道販售作品。中槍的「一般」作品中最出名的自然是偷車賊當年的熱咖啡事件,這一隱藏在遊戲中的小插曲讓ESRB一怒之下把這部外傳從M提到了AO。此外,因《暴雨》和《超凡雙生》大紅大紫的Quantic Dream的作品《幻象殺手》也中槍過一次,後來不得不在北美髮售被閹割的M級版。不過按照其CEO的說法,這導致了大量的玩家去海外郵購未刪節版的遊戲。
《幻象殺手》重製版已經發售,看這風格是不是和《暴雨》很像?
ESRB評級系統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在技術上很合法,從評級標準的制定到市場規範手段的運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公權力參與其中,可以說政府沒花任何金錢和精力就把事兒辦完了。它本質上是個民間組織,雖然其與平台商與銷售商的聯手實質上的控制了市場的大部分空間,但如果你非想搞點兒驚世駭俗的創作,你的作品也不是完全沒法銷售,依然可以在許多非ESRB聯盟的銷售店上上架,政府也不會查封你的網上銷售行為。歸根究底,被評為AO的作品面對的僅僅是ESRB所加盟的那些遊戲軟體的銷售者所說出的一句:「俺們不賣你的貨」。
最近的一款AO級遊戲《仇恨》,確實有些讓人不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ESRB的評級過程也非常簡單,其評級過程在近年來也逐漸簡化,大多數廠商甚至都無需再像以前那樣提前將遊戲送審。現在廠商們只需自覺的將自己認為的、作品中的那些最敏感的部分以視頻形式交給ESRB,同時回答一張調查問卷即可。事實上,絕大多數廠商在開發作品時就會瞄準好相應的評級,有著相當明確的受眾定位。當然,如果開發者有意隱瞞,ESRB也不是沒有自己的懲罰手段,那就是違規作品在整個北美的大商場與地區Xbox商店、PSN商店與任天堂Eshop的全面與召回。
PEGI——泛歐遊戲資訊PEGI是Pan European Game Information的縮寫。PEGI作為一個整體組織誕生的時間要比ESRB晚了不少,它的前身是許多歐盟國家各自的評級系統。PEGI誕生於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其最初的締造者和眼下的運營者在法理上講是一家企業,這一點和ESRB有著微妙的不同。但是,兩者在實際的評級工作方面卻非常相似,且PEGI在評級時所建立的專家委員會規模要比ESRB的稍大,權力也更加分散。
PEGI具體分級也和ESRB有著些許不同,下面是PEGI的具體評價等級:
PEGI的數字面板直接與年齡掛鉤,比ESRB的字母面板更容易理解(信不信由你,ESRB的字母評級確實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誤導性)。相比之下,PEGI除了最基本的年齡評級以外,還給作品開出了一系列內容描述標籤。兩者在具體的評級標準與側重點上也有些許不同,PEGI在具體的評測中更加註重「恐怖」這一元素作為一個整體對低齡玩家的影響,相比之下,ESRB相對應的則把這類內容集中到了「血腥」這個更加具體的元素上。
兩個評級系統對受眾年齡的劃分也有些許的區別,其中ESRB對應的幾個年齡段分別是3、6、10、17、18,PEGI對應的年齡則是3、7、12、16、18。在低齡段的不對應或許僅僅是不同文化間對兒童心理年齡段劃分的傳統觀念有所出入,但在最後兩個年齡段上,兩個評級系統卻有著一些本質性的差異。
分別是:歧視、髒話、暴力、藥物、性、賭博、在線內容與恐怖
原因就在於,PEGI並沒有ESRB那麼神通廣大,PEGI的18+評級僅僅就是個適合年齡指導信息,它與ESRB的AO不同,作品被評為18+並不會在上場下架,對作品在零售渠道的銷售影響較小。雖然歐盟各國大多有各自的法律限制著零售商將遊戲賣給不符合年齡的未成年消費者,但這條法律的實際執行情況並不太好,各國的法律差異也較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PEGI的18+只大略的等於ESRB的M(17+),PEGI的16+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也要對應到ESRB的M(17+)中。而在PEGI的評級系統中,實質上並不存在與ESRB的AO評級一樣的東西。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出,歐洲的作為一個整體,其遊戲市場的自由程度其實要比美國高上一些。
兩個評級系統在具體描述方面的差異
與PEGI並行的還包括歐洲一些國家自己獨立的評級系統或審查機構,在相關國家,這些機構的影響力往往要比PEGI大得多。其中的代表當屬德國的USK。
USK是Unterhaltungssoftware Selbstkontrolle(好長的詞啊)的縮寫,翻譯過來的名字是「娛樂軟體檢驗局」。儘管USK是一個NGO組織,可大概是因為名字裡帶了個「局」字,這個機構干起活來就比PEGI和ESRB都粗獷得多了。
USK的評級標誌
在德國,PEGI的標籤僅僅具有指導意義,真正作數的是USK給的標籤。德國的相關法律規定,18+評級的遊戲不得進行任何的廣告宣傳,也不得在零售店內擺放,商家僅可以在成人消費者的指定要求下才能販售相關的遊戲作品。不僅如此,獲得18+評級以及被USK拒絕評級的遊戲還會被登上一個道德批判意味兒很強的「對青少年有害出版物名單(這東西在德國的簡稱是「Index」,據說許多德國玩家一提起來就咬牙切齒)」。這就使得USK的18+評級變得比ESRB的AO評級更具懲罰性。與此同時,USK又可以拒絕對某一款遊戲進行評級,而未被評級的作品也都和18+遊戲「享受」同等待遇。
微軟在2006年就和USK因為《戰爭機器》幹了一架,衝突的焦點是USK拒絕給《戰爭機器》微軟想要的16+評級,而微軟又拒絕為德國市場對遊戲進行閹割。最終的結果是微軟以退為進,以這場官司本身為支點將《戰爭機器》在德國大肆宣傳了一番,隨後又高調的宣布《戰爭機器》將不在德國發售。這麼一番折騰的結果是大量沒貼任何評級標籤的「進口」《戰爭機器》從周邊國家流入德國市場,微軟不見得因此損失了多少收入,USK卻因此看起來像是一個官僚主義笑柄。
德國的USK是歐洲地區的一個特殊的例子,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德國至少在文化領域上要比西邊的鄰居更加保守一些。USK成立於2003年,在過去的十幾年裡,被其列入「名單」的遊戲作品高達389部。相比之下,ESRB和PEGI就要寬鬆得多了。
CERO——電腦娛樂分級機構CERO是Computer Entertainment Rating Organization的縮寫。日本的評級系統CERO創立於2002年,是遊戲界最重要的幾個評級機構之一,其基本構架主要是參考ESRB而來,因此兩者的組織形式與管制手段也大致相仿。下面是CERO的評級圖示:
就像是ESRB比較看重出血、PEGI比較看重恐怖概念,CERO也有自己的G點,那就是的肢解與身體破碎,比如《生化危機4》中將敵人的頭部打爛,以及《合金裝備崛起:復仇》中雷電把敵人切成百八十塊的戰鬥方式等,就曾經在日本引起過不小的風波。與此同時,CERO對「犯罪」這個概念也非常的敏感,這個概念在近年來也有點兒向「口袋罪」發展的趨勢,幾乎所有的3A級作品多少都能和這個貼上點兒邊兒。
CERO的管制方式與ESRB差不多,由於日本國內對成人向商品的販售管理比較嚴格,如果被作品以18+的形式上架,那麼其對銷售的影響或許不如ESRB的AO級那麼嚴重,但也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作品的銷量。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廠商一般還是會試圖去追求一下CERO的D級(17+)。至於在作品的推廣方面,CERO沒有德國的USK幹得那麼絕,媒體不特別把CERO的評級特別當回事,一些面對青少年的雜誌一般也會報道與其受眾年齡不太相符的內容。這樣的行為曾經引起過一定的爭議,不過由於並沒有相關的立法對之進行強制的規範,大多數雜誌還依然是我行我素,畢竟當一部3A級大作發售是,如果自己的封面上體現不出來相關的信息,在書店渠道對銷量的影響可是實打實的。
《怪物獵人X》被評級為15+,但一些主要面對小學生的雜誌也會在遊戲發售時刊載相關信息值得一提的是,CERO的評級在過去的幾年裡偶爾會被認為有本土保護主義的嫌疑,比如《殺戮地帶:暗影墮落》就被評為了D級,相比之下,COD就是Z級18+。考慮到《殺戮地帶:暗影墮落》至少在「血腥」方面比COD猶有過之,唯一合理的解釋貌似也就是索尼老爺在主場的公關能力了。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如龍》系列上,雖說這個讓我們扮演黑道分子的遊戲通篇都不死幾個人,可除此以外,吃喝嫖賭等爛事兒可是一件沒落下,髒話什麼的也是百無禁忌。就是這樣的《如龍》,在日本總是能夠拿到D級,而其系列的美版不管是否進行閹割,都是鐵打的M,在PEGI的評級體系中也全是18+。這究竟是因為世嘉在日本的影響力夠大,還是因為日本和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在作祟,就不大說得清楚了。
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三個分級機構至此已經給講述完畢,下面咱們來談一些相對次要、但更加有趣的評級系統。
ACB——澳大利亞分級委員會ACB是Australian Classification Board的縮寫,也是澳大利亞政府的一部分,這一點是它與ESRB、PEGI與CERO最本質的不同。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才決定了其在評級工作上的粗暴與保守。孰優孰劣暫且不論,要說在評級方面鬧出的新聞數量,貌似還沒有哪個評級系統能夠和ACB比肩。下面是ACB的評級標誌:
在前幾個等級上,ACB與PEGI和ESRB相差不大,最後一個X18+則相對特殊,意指作品中包含色情內容。而作品一旦被貼上了這個標籤,那麼在除了袋鼠國首都及北方部分地區以外,就連持有都是非法的。
澳大利亞的評級機構有點兒不太講理,雖然在不久前加入了「18+」的最高評級,但這個本質上是政府機構而非自律協會的組織還有一招殺手鐧,那就是「拒絕評級」。而拒絕評級的待遇就等於法律上的禁售。在澳大利亞販售這些作品可能會遭遇275000澳元的罰款和長達10年的監禁,甚至在澳大利亞的一些地區單單持有這些遊戲就算是違法。適用「拒絕評級」手段的制度與司法解釋相對比較寬泛,如果評級者真的想要雞蛋裡面挑骨頭,那些在歐洲和美國面對成年或近成年的受眾都逃不出政府的五指山。以至於如果評級者因為某種原因不想讓某部作品在澳國境內發售,完全可以接連不斷的用「拒絕評級」來敷衍過去。
ACB剛剛創立的時候態度非常保守,許多遊戲開發者都和ACB發生過衝突。而作為英語區的幾個大國之一,澳大利亞電子遊戲的市場份額在2016年達到了28億澳元(約合21億美元或140億元人民幣),使得任何大廠都不能輕易放棄。但ACB的存在卻給這些廠商的作品進入澳大利亞製造了許多的障礙,為了應對審查,不少廠商只能根據其出版要求製作相應的閹割版本,或直接在開發時就準備好量身定製的澳洲版。ACB在這方面究竟做到了什麼程度,熊貓國的諸君可能並不了解得特別仔細,下面是一些知名作品在袋鼠國的遭遇:
《腐爛國度》
這部微軟扶植起來的殭屍黑馬因為存在在遊戲中服用藥片能夠暫時提高屬性的設計而被禁,原因是「吃藥行為和獎勵有關」。面對這一問題,開發者推出了一個補丁,把遊戲中的所有藥品都改名為「維生素」,折騰了好一段時間才最終以18+的評級勉強過審。
《寂靜嶺:歸鄉》
本作因為一段包含「折磨」性質內容的過場動畫被禁,Konami之後在澳大利亞版的遊戲中刪除了這部分內容。
《黑道聖徒4》
部分因為與《腐爛國度》類似的藥物問題被禁,部分因為存在「性暴力」相關的內容被禁。開發者最初的選擇是上訴而非修改內容,而漫長的訴訟過程最終以開發者的失敗告終,Volition Inc不得不因此大幅閹割了遊戲中的相關內容,使得本作在澳大利亞的發售日期大大延後。此後發售的《黑道聖徒4》PS4重製版還因為存在類似的內容被在澳大利亞全境下架召回。
《南方公園:真理之杖》
這部以喜劇之名毫無顧忌的批評與惡搞幾乎所有組織與族裔的電視作品,在改編成遊戲時幾乎和所有國家的評級系統都幹了一仗。而Trey Parker和Matt Stone這兩兄弟面對ACB的態度也是一以貫之的陰陽怪氣。和當年電視作品上被移除的穆罕默德形象一樣,背鍋的是發行商。在澳大利亞閹割版的遊戲中,開發者放上了一張考拉哭泣的圖片,下面用文字描述了究竟哪些場景被最終移除(顯然用文字描述是合法的)。這顯然是開發者的一種反擊,因為這雖然在技術上合法,可至少對我個人而言,這段文字描述遠比實際的遊戲畫面更加讓人印象深刻……
開發者在閹割版的遊戲中加入了文字描述
歐版的情況與澳大利亞版相仿
針對澳大利亞的評級要求對作品進行閹割是我們現在才能看到的狀況,但在2013年以前,澳大利亞並不存在18+這個而評級,因此,所有拿不到15+評級的作品都處於實質上的禁售狀態,如果就此開具出一個表單,你會發現在那些年頭裡,袋鼠國的成年人基本就沒啥電子遊戲可玩了。促成這一結果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澳大利亞的南部司法部長Michael Atkinson。此君在任期間曾多次阻撓關於在電子遊戲中引入18+評級的提案與相關討論。我原本不想在本文中提起這個傢伙,但由於他曾經發表過「玩家比飛車黨更可怕」這樣的言論,在澳大利亞的玩家社群中已經是千夫所指,儼然就是袋鼠國的陶宏開,我不在這藉機打擊一發,簡直就不算遊戲人了。
ACB與遊戲開發商之間的這種拳來腳往的結果大多是以閹割版的誕生收場,而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許多遊戲無法在澳大利亞實現全球同步發售,且有一部分作品根本至今都沒有過審。在這些作品中有些屬於徹頭徹尾的獨立遊戲,開發者根本無力為澳大利亞開發一個新的版本;另外一些則是因為遊戲在設計上根本不存在閹割的可能(比如《邁阿密熱線2:空號》)。
如果閹割了,這部邪典派的獨立經典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稜角
澳大利亞本土的零售商是ACB保守政策的另一個犧牲品。面對遲遲買不到實體版遊戲的逗逼事兒,由於澳大利亞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並沒有給自己的互聯網蒙上一層鐵網,許多澳大利亞玩家在這種事情發生時已經會習慣性的優先選擇登陸美國的電商平台購買遊戲的電子版,讓ACB想要達到的管制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畢竟玩家群體的擴張是一種世界級的現象,而澳大利亞的老爺們想要捂住自己的烏紗帽也是需要選票的(別怕宅男們懶得出門投票,在澳大利亞,不投票要交罰款),不敢頑固得太難看。2011年的一次民調顯示,有80%的被調查民眾表示支持引入18+的遊戲評級,在2013年初,相關的立法終於通過,袋鼠國也終於有了自己的18+遊戲。
以上就是我們本文中要討論的所有評級系統,下面我們還打算找一個沒有評級系統的國家稍微聊一下。
「無限神隱」阿聯酋阿聯酋算是中東地區少數幾個既發達又穩定的國家,至少在經濟上是如此。至於在迪拜的燈紅酒綠下生活會是一種什麼感覺……在2013年時,一位路人拍攝到了某阿聯酋政府職員毆打外籍勞工的畫面,並將視頻上傳到了網上,最後拍攝者因此被捕了……
阿聯酋沒有遊戲評級系統,但有一個專門的政府部門負責對媒體進行審查(聽起來怎麼有點兒耳熟)。這個機構的名字叫做「國家媒體委員會(NMC)」。原則上講,這個機構並不會針對被禁的作品頒布任何公開的禁令,可是它卻有這樣一種魔力,那就是讓一些遊戲在當地的媒體與是市場上神秘的消失。
在阿聯酋神秘失蹤的遊戲作品數量不少,但只有少數幾部作品消失的原因能夠得到證實,下面所列舉的僅為其中的一小部分:
《特殊行動:一線生機》
被禁原因:在遊戲中,迪拜變成了被沙漠吞噬的廢墟,許多地標建築被毀(顯然阿聯酋人民沒有美帝國主義對自己的國家形象那麼有自信,還生怕自己的城市被電子遊戲摧毀了)。這部作品被禁得最絕,連遊戲官網都給牆了。NMC還拉攏著約旦和黎巴嫩對其進行了類似的抵制。
《龍騰世紀:起源》
被禁原因:潛在的同性戀內容。
《戰神》系列
遊戲名稱中有「God」字樣,大概當局是認為這可能會讓一些玩家對主角是誰產生誤會?
《不義聯盟:我們之中的神(Injustice:Gods Among Us)》
被禁原因:理由大抵同上,有趣的是,華納別出新裁的想要以《Injustice:The Mighty Among Us》的名字將遊戲在阿聯酋發行,結果卻忘了(也或許就是想碰碰運氣)把實體版上的標題也改了。最終還是被禁。
看來,在沒有評級制度的地方,風都是往一個方向刮。
就連超人與蝙蝠俠在那兒都混不下去……
兩個例外在當代的遊戲界,還有兩個重要的分銷渠道沒有採用更加標準化的評級系統,其中一個是蘋果,一個是Steam。
蘋果的情況比較複雜,其實質上的分級水平與各國法律息息相關,管製得有松有緊,難以一概而論。如果iPhone或者iPad是你的主要遊戲設備之一,那你一定已經能夠非常熟練的切換不同的地區商店與賬號了。
至於Steam,在原則上講,Valve的這個PC遊戲分銷平台並不強制要求開發者提供ESRB評級,但它並不是對遊戲的內容完全放開。說白了,其所使用的是一種大概完全是由加布自己說了算的隱性評級制度,Steam會在遊戲上市以前進行一定程度的自行過濾,所以在這裡你通常見不到特別狂野東西,偶有漏網之魚也會被很快下架。具體的情況大家搜索一下「Steam下架遊戲」就能了解的很清楚了。
寫在最後縱觀上述幾種評級系統我們能夠發現,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原則,那就是除了蠻荒之地的袋鼠國以外,世界上主要國家的評級系統都沒有「禁售」的權力,也都沒有權力將某一款遊戲作品宣布為「非法」(當然,沒有評級系統的自由綠洲阿聯酋除外)。即便某一部作品獲得了最末一級的評級,發者依然可以在特定的場所將其銷售給特定的人群。而恰恰是在這些地區,評級系統所發揮出來的效力也最大,其遊戲產業也最為繁榮發達。
我個人並不認為電子遊戲能對青少年甚或成年人帶來什麼樣的不利影響,當然,這僅僅是我的一家之言,遊戲環境為吾等所共享,如果我們的意見真的算數,那你的意見自然也和我的意見同樣重要。在下學養有限,在短時間內並不想深入的討論評級制度背後的道德立法思維。但有一些觀點卻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一下,比如劉慈欣在《三體》中靠維德之口說出來的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我們所活在的這個世界還遠非是夢想中的烏托邦,在自於社會內部與外部的危險與衝突依然無處不在。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消費文化中的些許獸性並不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壞。
如果當年的希臘半島的文化如果只孕育出了雅典而沒有孕育出斯巴達,我們現在又能去哪裡尋找西方文明的源頭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