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我們放棄了思考

飯後開了個腦洞,去三聯書店散步。從擁擠的過道和滿滿當當的書里要翻出一本心頭好得花費不少力氣,快消類的經管圖書必然不在此列,文藝范的生活系列也不符合我的人設,最後從角落裡的「三聯精選」里翻出一本:

《洞穴奇案》不是一本向《Ten Little Indians》致敬的密閉空間の殺人事件偵探書,而是一本充滿思辨的書;5位洞穴探險小夥伴被困洞穴,有人提出抽籤決定是否犧牲一人以供給其他四人,結局是提議者悔棋,但依據抽籤結果被其他四人「投死」,四人返回生天后被判死刑。這是富勒提出的一樁假想公案,並假想了5位法官的判決。薩伯延續了富勒的假想,虛構了另外9位法官。這14位法官的判決代表著從古至今的14個法律流派。

註:Harvard公開課《Justice: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也有相應的章節展現這些流派之間的思辨。

這些判決有「尊重法律條文」的,有在法律和道德間反覆斟酌不禁反問「法律的目的是什麼的」,有探討「刑罰適用」的,有推演「囚徒困境」的,也有探討「自由裁量權」的。

正是這些從不同視角和立場的觀點,不斷探尋什麼是正義。最終的結論也許不一定越辯越明,但這樣的探索方式令人折服。

回到生活和工作中,很多時候對於事物的判斷和決策是憑著慣性思維和成見而下的,也許這與大腦的「趨利避害」機制有關,總是習慣性朝著最低成本的方式去思考:假設見了十次某個類型的創業者(譬如大學輟學創業)都達不到預期,那麼第十一次見到這樣的團隊組合,很可能就是一個默拒;或者,最近B2B的風口不在了、創業項目都吃土了,所以看到B2B字眼的bp基本就pass了……

如果真的有那麼行之有效的「過濾機制」,還要思考做什麼?

除了hard模式的工作傾向於讓人選擇最「有效率」的方式來應對,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金字塔式的呈現結構(即「結論先行」,btw即使不是金字塔式的呈現方式,一個曾經是諮詢dog的我也會自動檢索出一篇report或paper的結論,然後再看論據),崇尚「馬太效應」因而產生人云亦云和羊群效應的行業,不斷編織和雜糅觀點+點綴以sensational標題從而吸引流量並不斷產生放大效應的媒體自媒體的盛行,「時間緊張讓我們jump to the conclusion」「時間寶貴因此我只看知乎高票答案」的態度……都是讓我們放棄思考的原因。

好在身邊還有以bottom-up的方式搜集dots、connect dots、然後再形成結論的人,好在手邊還有集合各種流派大討論的書籍。在一個浮躁的行業,可以用來時刻提醒自己要始終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與大家共勉。

風口FA小組,保持獨立思考,幫助最有價值的企業融資。主要關注B2B、企業服務、金融、高科技、醫療、教育、農業領域

本文作者Kelin(以太投資總監)

討論可加微信:
kelin1107(註明專欄)

BP可以發到:kelin.bian@ethercap.com


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自己的判斷力,不那麼輕易的相信一些事和別人。?
我該不理會表面的人際關係,專心提升自己的內在嗎?
你還在玩手機?!你正被手機一點點殺死

TAG:思考 | 阅读 | 风险投资V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