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系列3——硯(多圖)

中國傳統的四大名硯為甘肅洮州的洮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絳州的澄泥硯。此外比較有名的還有徐公石硯、紅絲硯等。如今硯的實用功能下降,主要是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體現。

1 四大名硯

1.1端硯:產自廣東肇慶高要縣斧柯山,該產地在唐代之前名為端州,端硯由此得名。端硯為硯中上品。端硯石質堅實、潤滑、細膩,磨出的墨汁細膩光滑。端硯的製作要經過採石、選料、設計、雕刻、打磨、浸墨潤石、塗蠟等多重工藝。根據礦石產區,端硯又可以分為老坑、宋坑、坑仔岩、麻子坑等。說到端硯,不得不提端溪九龍硯,它長460厘米、寬315厘米、厚45厘米、重13.8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端硯。

圖片來源於shijiejilu.org.cn/_d270

1.2 歙硯:又名龍尾硯,採用的是歙洲婺源龍尾山歙石。根據其花紋分類,還有金星硯、羅紋硯、魚子紋硯、眉紋硯等。其中金星硯黑底黃心,堅硬耐磨,非常光亮,是硯中的佳品。龍尾硯以灰黑色和黑色為佳,聲如銅,色如鐵,性堅滑,善凝墨,被歷代文人推崇。

1.3 澄泥硯:四大名硯中,除澄泥硯外,其他三種都是石料製成。澄泥硯出土于山西絳州一帶(存疑),用泥燒制而成,製作方式非常複雜。

光是淘洗澄結便要一二年,出泥後「令其干,人黃丹團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擊之,令其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陰乾,然後以利刀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垛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再用黑蠟、米醋相參蒸多次。如此繁複的工序,使硯台堅如鐵石。——《百度百科》

由於製作工藝繁複,耗時長,因此產量很低,佳品更是少之又少。

1.4 洮硯: 洮河為黃河上游的一條支流,其上游洮州附近產一種石頭,顏色呈藍綠,質地細膩。唐朝時期洮河石制硯達到極盛,而後衰減。存世或出土的洮硯已非常稀少了。

2 石硯的辨別:看(質地、工藝、品相、新舊等)、敲(端硯木聲為佳、 歙硯金屬聲為佳)、洗(對於老硯,需要清洗辨認花紋、雕工、修補痕迹)、掂(重的說明質密)、刻(熟悉硯石的可以通過在表面輕輕劃刻可知好壞)。

3 硯的保養

平時儲水: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換清水: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磨出來的墨會「別有特色」,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熱水傷潤損墨,切記避免。

用後刷洗: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干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清洗注意:洗的時候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美麗可愛大方的硯面。如果須要帶出去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將墨取出: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一直放著,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別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旋轉,待其鬆脫後再取出。

——《百度百科》

4. 故宮博物院藏品欣賞

以下所有圖片和資料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端石雕蟾紋長方硯,宋,長19.8cm,寬12cm,厚6.5cm。清宮舊藏。

  硯端石制。硯面長方形,略有剝蝕,硯堂呈橢圓形,硯額雕刻彎月形硯池,硯上部又雕出雲形和葉形雙水池,硯面左下角雕飾蟾蜍吞吐雲氣。硯側面分別雕飾海馬、魚、象、牛4種動物。硯背面深凹成內抄手,並刻焦葉紋。

  此硯石體厚重,石質較粗,雕工簡略。抄手硯式為宋代遺風。

澄泥仿宋玉兔朝元硯,清乾隆,高2cm,直徑12.5cm。

  硯圓形,硯面無硯池,雕有玉兔朝元圖。此硯屬於仿古(乾隆時期澄泥硯的製作有添加宜興澄泥)澄泥套硯(六方)之一,只是沒有題刻御制詩句,側面有陰文楷書「仿宋玉兔朝元硯」,盛裝於嵌玉紫檀木盒中,硯盒素麵。

  乾隆時期仿古硯的製作最有新意。當年曾大量製作端石、歙石、宜興澄泥等各式仿古套硯若干,特別是成套的仿古澄泥硯最為人稱道。這些仿古澄泥套硯是當時宮廷最為重要的硯品形式,除御用之外也用來賞賜臣下。

青石雕魚紋硯,宋,長11.5cm,寬6.9cm,厚2cm。

  硯青石制,長方形,硯面上窄而下寬,略呈梯形,硯側下斂,背面為平直長方形。硯略有剝蝕,顯出粗糙的石質。硯面開琢橢圓形硯堂,表面光滑,與硯池相通,硯池邊貼塑魚紋,如臨池觀魚,如魚在墨藻,頗為別緻。

歙石瓶池長方硯,清乾隆,長15.5cm,寬10cm,厚2cm。清宮舊藏。

  硯歙石制,長方形,石色黑而深沉,風格古樸。硯面雕雙螭耳瓶,瓶口部位深凹作橢圓形硯池,瓶腹闢為硯堂,硯堂表面隱現眉子紋石肌紋理。硯背面光素。

  此硯造型簡潔,石質精良潤滑,通體顯現金星斑點。

歙石瓶池長方硯,清乾隆,長15.5cm,寬10cm,厚2cm。清宮舊藏。

  硯歙石制,長方形,石色黑而深沉,風格古樸。硯面雕雙螭耳瓶,瓶口部位深凹作橢圓形硯池,瓶腹闢為硯堂,硯堂表面隱現眉子紋石肌紋理。硯背面光素。

  此硯造型簡潔,石質精良潤滑,通體顯現金星斑點。

松花江石海水龍紋長方硯,清康熙,硯長18.5cm,寬12.6cm,高3.2cm。硯盒長19.5cm,寬13.8cm,高5.3cm。

  此硯松花江石製成,色澤碧綠光潤。硯面有較規則的黃、白色石脈,呈橫向紋理,此乃松花江石之特徵。長方形,硯面平闊,上方浮雕海水雲龍紋。硯池處嵌飾螺鈿一枚,螺鈿呈五色光彩,營造出壽山福海的意境,成為該硯的點綴。硯堂圓形,僅微加打磨,露出芒理,無使用痕迹。背面陰文楷書「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故其寶也」,其下篆書「康熙」、「御銘」印款。

  該硯配有紫色石盒。盒面鏤雕後嵌平板玻璃,周緣雕飾古樸的蟠螭紋。

  松花江石質地堅滑,宜研朱墨。松花江為清廷發祥之地,故松花石硯為清皇室所珍視。

十二峰陶硯,通高17.9cm,寬21.5cm,徑18.5cm。

  硯細灰陶質,有3個扁形足,左右微高,硯面呈箕形。三面環峰,呈半圓形,分內外兩重,內3峰,外9峰,水可由中峰下龍口滴入硯面,兩邊山峰上各有一負山人像。

  陶硯以陶土為胎,經燒制而成。此硯形象古樸,造型奇特,出土於河南洛陽,是西漢古硯中陶硯之珍品。

萬斯同銘端石瓜式硯,清初,長20.4cm,寬18.9cm,厚3.1cm。

  硯端石制,紫色,隨材成形。硯堂琢為一瓜,肥大的葉子遮成硯邊,葉上有斑斑蛀痕。瓜蒂處鏤雕出硯池。硯背陰文篆書題「維彼瓜瓞,載詠綿綿,根深蒂固,於萬斯年」,末署陰文楷書「萬斯同銘」,並刻「季」「野」篆書印;左下方鐫篆書「山陰吳氏珍玩」款,吳氏乃萬斯同後又一鑒藏者。

  此硯造型厚重,構思巧妙,頗具情趣。雕刻刀法簡潔流暢,圓潤無鋒,於渾樸隨意中表現出工匠純熟的技藝,反映出明末清初的制硯風格。

推薦閱讀:

寫字訂製第十五期(2017/3/11~2016/3/19)
趙朴初是誰,怎麼幾乎所有寺廟都有他的墨寶…?

TAG:文房四宝 | 砚台 | 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