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嘗試著理解中國的反導系統?

引言

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作為導彈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具有其明確的技術特點及局限性;且其部署將不可避免地帶來深遠的戰略影響。本文對以上特點進行了分別的論述,並以此為基礎,針對該系統任務的主流認識進行了相應的分析,並得出了如下結論:【1】其作戰目的局限於中遠程彈道導彈攻擊; 【2】中印之間將很可能因為中國的反導部署而出現「勝負難分」的攻防軍備競賽 。【3】該系統對於對應其他情景幾乎毫無意義。【4】若只進行研發而不部署,固然可以減少國際上的負面反應,卻又可能引發一系列其它問題

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技術與任務分析

系統構成

從概念上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是一種著眼於在來襲彈道導彈飛行中段實施攔截的陸基防禦體系。根據已知的信息,本文認為中國部署的將首先是一個使用「動能殺傷」原理的系統。如果認為中美的同類系統在組成部分這個層面上相同,則可以推斷出中方的系統也包含4個部分。他們分別是陸基攔截彈(GBI)、大型雷達站(X波段以及其他預警雷達)、天基監視跟蹤系統(用於導彈預警與目標識別的光學衛星)、指管通情/作戰管理系統(以及相應的通訊網路)。本文的基本方法是採用已知的美國資料,通過類比的方法來得出我國未來中段反導的粗略圖景。一個最直接的數據就是攔截器數量問題,回答「需要多少攔截器」可以直觀地劃定問題的規模。根據美國在世紀之交的估算,擁有全面的感測器網路,反導攔截彈(當時在美國仍被稱為NMD)的數量將是來襲真彈頭數量的4—5倍,而這些真彈頭將伴隨著其自身數量2—3倍的高級誘餌(假彈頭)。本文中的討論將基於同樣的想定,認為中國未來的反導系統將具備同樣的攔截能力;本文同時認定:在敵方不裝備假彈頭的條件下,攔截彈至少也必須是來襲真彈頭數量的2倍。

值得注意的是,(陸基機動)GBI以外的子系統都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建設周期長且完成進度不易保密、通用適用性強、有支持攔截彈數量快速擴容的潛力。一,不管是衛星發射還是雷達站的修建,都是大型項目;不僅成本高、耗時長而且會被各國跟蹤監視。也就是說,整個反導系統的「奠基」階段將有較高的可見度,為敵方決策提供了一定的「預警時間」。二,在全軍現代化的大潮下,這3個子系統是可以支持反導之外其他任務的,能實現多種功能。這點在先進的指管通情/作戰管理系統上最為突出。三,一旦完工,所支持的GBI數量將有很大的靈活性;也就是說,攔截彈數量可以依照新任務需求增多。相比之下,固體助推器的生產就較易實現保密,讓敵人不得不以「最壞情況」來進行規劃。

針對印度:一個公認的主要任務及其分析

中印衝突場景分析

雖然關於「印度野心」的各種說法在網路上甚囂塵上。但事實上,由於兩國國力相差不大,又有喜馬拉雅山天險的存在,中印之間發生全面衝突的可能性事實上是微乎其微。若排除掉過於長遠的「印度洋爭霸」一說,那麼唯一可能引發衝突的原因只有藏南地區。

而在該地區,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已經是被迫默認了麥克馬洪線的存在,且由於後勤補給條件相差極大,中方再次發動1962年自衛反擊戰一般的進攻,並取得同樣戰果的可能性也並不樂觀。故中方不論出於外交或軍事的考慮,都只能做維持現狀的打算。而印度由於種種原因,在該地區不斷增強兵力部署,已經取得軍事力量的相對優勢。如此看來,印度很有可能是試圖改變現狀的一方。

印方核訛詐、示威

從核威懾的觀點來看,若在急於改變現狀的情況下,使用核力量威懾對手迫使其退讓,確實是理論上可能的手段。而根據支持GBI的論點,防止此種訛詐正是其核心作用之一,尤其是考慮到中國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無法進行核先制打擊。

但是,此種假設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印度政府在核武器試驗成功後,就宣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聲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進行公開的訛詐將在外交上陷入極端被動,故基本上進行訛詐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若考慮印度可能在與中國發生衝突前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或背信棄義地率先發動核打擊,則以下為中印雙方不同核政策以及相對策略的演繹。

【1】 印方延續現有核政策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在此種狀況下,印方將不會使用核武器,則使用彈道導彈進行戰略打擊不大可能發生(烈火2和3的精度都無法保證常規彈頭的攻擊效果),而專為射程3000公里以上彈道導彈的GBI也將無用武之地。如果接納這個前提,我國中段反導系統的意義就不能是針對印度核導彈的。

【2】 中印雙方均放棄不首先使用的政策。在此種狀況下,考慮到中國的核/常武器庫中的彈道導彈數量眾多,精度高;且烈火2,烈火3的部署模式缺乏生存能力。若印方膽敢進行訛詐,中方應當使用核武器對印度的核力量進行先制打擊。並使用各種反導系統攔截印方剩餘的反擊力量。然而,此種情景雖然最具有現實意義,但外界對中國行為的解讀將趨向於認為中國的策略有進攻與先發制人的傾向。

【3】 中方保持現有政策,而印度放棄。在此種狀況下,印方很可能將會威脅發動大於中方攔截能力的核導彈打擊。若如此,則反導系統(或與之結合的常規先製作戰)將很可能只能起到「彈頭吸收體」的作用,無法阻絕印方可能的打擊造成的結果。根據威懾理論,中方的決策層必須屬於「對概率敏感」的類型,GBI乃至於反導系統整體的部署才可能給予中方足夠的信心支持,以忽視印方的訛詐。況且,印方的威脅幾乎不可能成真。理由同下。

【4】 印方在沒有任何徵兆的前提下直接對中國內陸發動核突襲。必須說明,此種狀況發生的可能性極低。首先,印度的核力量有限,而中國的縱深極大,印方若試圖對中方的核力量,尤其是可以進行機動部署的DF-31系統進行全面的先制攻擊是不可能的,而生存下來的中國核力量將能夠給予印度毀滅性的打擊,考慮到印度事實上是對核打擊最脆弱的國家(城市巨大,人口過於密集),其對中國發動全面的核突襲是極不理性的自殺行為。結合前文,藏南地區的衝突,即使有民族主義分子故意鼓吹,也不能埋沒該地對中印兩國均不屬於核心利益所在的事實,為這樣一個地區的控制權而嘗試損人不利己的自殺性核突襲,其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以上演繹不難看出,最能體現反導系統價值的情景如下:印方完全忽視中方的核反擊能力(悍然進行核訛詐甚至核打擊);中方對概率敏感(在沒有反導系統之前信心不足,有可能使印方得逞,而部署反導系統之後獲得了足夠的信心,抵禦印方的核訛詐)。而外界對此的解讀很可能是:既然中方對概率敏感,就自然會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削弱印度的核打擊力量,其中包括使用常規武器甚至核武器對印度的核軍事設施進行先制打擊。這種解讀無疑會大幅降低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諾的可信度。進而激化周邊國家針對中國的軍備競賽,以及其他大國對這些軍備競賽行為的默許與支持。

核武擴軍:印方可能的回應

印度陷入針對中國反導系統的「核武擴軍」有兩個條件,一是意圖,二是能力。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如果印度認為中國反導是針對自身,而且中方會放棄「不首先使用」政策發動核/常先制,目的是完全摧毀印方的核力量,則印度具備充分的理由(也就是「意圖」)來恢複印度的核威懾力,也就是抵消中國反導的效果。對中國中段導彈防禦的這種判定,將會導致印度走向「核武擴軍」的道路,或是在已有的採購研發計划上加大投入,上馬新的項目。這也就是下文將要詳述的「防禦-突防」互動。印度是不是只能做出這種判定呢?或者說:面對中國反導的部署,印度有沒有其他的解釋方法呢?考慮到中印兩國都已經承諾「不首先使用」,在這種情況下,仍然部署反導系統,解釋就只是為核/常先制攻擊做好準備(因為已經對外界發出了「中方對概率敏感」的信號)。有沒有可能中國在建立反導體系後,仍然堅持「不首先使用」政策呢?答案當然是有可能的,但是這就意味著「漏網之魚」的出現概率大增。戈爾巴喬夫曾說過:「面對完整核力量的打擊,反導系統往往無能為力;但經先發制人後,倖存下來的核導彈就很難突防成功了。」可見「核/常先製作戰」配合導彈防禦,是一個很合理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情景【2】最具有現實意義)。所以國內學家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解釋為什麼我國「不首先使用」政策在部署導彈防禦後,仍然是可信的。

根據威懾理論,若要在部署導彈防禦的同時降低軍備競賽的風險,即降低對方對核/常先制打擊的「恐懼感」,則應主動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這就意味著中印之間的軍備控制協定,甚至是中國單方面的裁軍。而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之下,此類區域性裁軍安排出現的可能性很小。況且中國對進攻性武裝進行裁減之後,將會削弱中國對美國的戰略威懾力,故中方更不可能做出此種決定。在此情景下,印度做出上文所述的「中國反導針對自身」的判斷,也是可以理解,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故我們在研發和部署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一個發生在中印之間的「防禦-突防」互動。

最壞的情況可能是,印度堅持認為中國反導是威脅印度的,而且「中國一定會核/常先制打擊印度核力量」,於是不斷核武擴軍,結果是中國核/常先制的壓力不斷增大,最後甚至會出現一定要核/常先制才能實現防禦任務的情況。這裡就涉及到「能力」問題,捲入一場「防禦-突防」互動,印度有沒有能力大規模核武擴軍呢?或者說,中國反導系統是否可能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線上,跟印方的核進攻力達成平衡?這裡還有一個「邊際合算」的判定問題:設核進攻力增加一個單位,花費X單位貨幣,則反導防禦力要抵消這一個單位的核進攻力,花費是多少?如果少於X,則導彈防禦「邊際上合算」,也就是說印度在「防禦-突防」互動中一直會處於劣勢,甚至在經濟上出現巨大負擔。如果導彈防禦「邊際上不合算」,則中方要投入更大量的資源,才能勉強實現防禦任務,還很容易被突防成功。目前,學界普遍的觀點是:中段攔截條件下,無法實現「邊際上合算」的反導部署。普遍認為,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少量的陸基核威懾面對美國反導仍然有信心突防的原因。而在綜合國力方面,印度經濟實力不弱,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與中國並不存在「數量級」上的差異,還可能獲得外界援助。中國若與印度進入相互針對的軍備競賽當中,將不可能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中印「防禦-突防」互動的推演

面對中段反導體系,印度很有可能進行一系列的對抗性部署與調整;從狹義技術層面上來說,這些行動的目標是維持印度對華的「確保可投送」核彈頭水平,從廣義上來看,這些反應意圖消除中國國家反導系統帶來的各種戰略效果。在現階段,由於大量的技術不確定性,討論這個「防禦-突防」互動的最終結果還不現實。本文嘗試分析印度在狹義技術層面上的一些可能動作,明確以下3個問題:一,是否有可能出現「一勞永逸式」的突防或反導方案?二,面對各種突防手段,大氣層外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將如何演化?三,區域外國家對這個「防禦-突防」互動的影響有多大?它們的答案分別是:突防或反導兩方都無法在技術上得到「一勞永逸式」的解決方案;反導攔截系統將出現「靠前部署」的趨勢;美國對印度的默許就可以大大促進該國的突防研發進程。

「突防」的技戰術途徑紛繁複雜,本文通過以下4條標準,將討論的範圍縮小。一,印度採取這些措施來保持陸基中長程彈道導彈的威懾力。所以不討論潛射彈道導彈(SLBM)以及核巡航導彈的問題。二,印度將充分測試突防裝置、新型導彈等新裝備,既是提高其可靠威懾的「政治能見度」又是維持其自身的信心。所以,中國將對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獲得足夠的信息。三,印度將不對中國反導相關設施進行先制打擊。這是因為印度「先發制人」打擊反導基礎設施的策略有極大的政治風險(升級到兩國的全面戰爭,國際形象受損)、戰術風險(考慮到中方多層次的防禦手段,很可能會失敗)。四,只考慮對中段反導的突防手段,不考慮助推段突防(彈體加固等)與末段突防措施(末段機動彈頭等)。在此範圍內,印度的應對措施有:部署多彈頭導彈、增量部署陸基中長程彈道導彈(這個措施與「提高生存力」效果一樣)、採用特殊彈道(如壓縮彈道)、使用誘餌、改進彈頭的紅外/雷達隱身性能、研製中段機動彈頭(這個選項目前並不是很現實)、採取電磁/光學干擾、採用特殊戰法(如集火突防、「基於預警的發射」(launch-on-warning))。

接下來圍繞上一段的3個問題進行闡述。「一勞永逸式」的突防或反導方案不會出現,因為大多數方法都是在量上的進步而不會從質上改變攻防力量對比,而且隨著印度試驗各種突防手段的進度,得到「預警」的我國也能相應調整反導部署。例如,通過增量、前沿部署雷達設施,可以提高對誘餌的識別能力;通過天基光學星座的建立,可以進一步提高真假彈頭識別的能力。印度採取壓縮彈道,卻難以達到直接低於最低攔截高度的水平;於是其效果就是延長我方感測器跟蹤鎖定需要的時間。而從中國方面而言,即便通過技術進步和前沿配置實現「上升段」攔截,印度仍可以在發動機燃盡關機後直接釋放彈頭與誘餌,使其效果與中段攔截無異。所以攻防對抗還是一個技術性極強的「概率」問題。

「靠前部署」指的是陸基攔截彈(GBI)部署位置離敵導彈發射點的距離縮短;由於使用的是機動發射器,GBI部署有較好的隱蔽性與迅速性。在「多次攔截」的任務驅動下,「靠前部署」應該是一個趨勢。相關的因素有能不能把機動GBI有效地整合到指管通情/作戰管理系統中去、GBI的防護與隱蔽工作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實現機動小型雷達向前沿配合GBI部署等。如前所述,「靠前部署」可能在概念上實現「上升段攔截」,但在實戰意義上幾乎沒有價值;一旦印度導彈繼續退入其縱深,「中段攔截」的特性又會恢復。與「靠前部署」配套使用的方案是「儘快發射GBI」,通過縮短等候時間或是在信息不足的條件下發射GBI,兩者相結合,才能有效實現攔截點的前移。不過,這個方案的問題在於如何調整發射授權方式:「儘快發射GBI」在不少情況下意味著發射命令將從比較低級的單位直接下達,而省去向上請示的步驟。信息不足的條件下「儘快發射GBI」對虛假預警信號條件下事故率的影響,還需要專門的分析。

另一方面,美國對印度的默許就可以大大促進該國的突防研發進程,而美國等國的積極支持將使中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效能大減。印度的突防研發存在幾個突出技術瓶頸,例如彈頭小型化與新型彈體材料的突破。目前國際上對「印度氫彈」存在爭議,其小型化水平也不能確定,而使用輕小彈頭可以同時滿足多彈頭、紅外/雷達隱身性能提高、提高(壓縮彈道)射程這幾種突防手段的要求。由於美印民用核協議的限制,印度重啟核試驗有一定的政治風險,所以其進一步提高小型化水平的考慮將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多「美國因素」。又如,印度開發新型高性能彈體/發動機殼體材料,國際出口管制可以起到一定的「減速」作用,缺乏先進材料,多種突防手段(提高生存力、多彈頭、增程等)也就難以實現。如果美國默許印度以較小成本突破這些「技術瓶頸」,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將有一個可預見的綜合上升。而積極主動的美印合作——從分享相關情報到反導合作——更會加速這一進程。俄羅斯、歐洲等國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而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彈道導彈技術的「防擴散」挑戰。

美,印反導案例分析

另外,有觀點認為,既然美國和印度都在積極開發反導系統,而印度還同作為承諾不首先使用的國家,中國開發反導系統也是正當合理的。然而美國研發及部署反導系統的原因之一,是抵消「流氓國家」可能存在的,以極少量戰略核打擊能力為基礎的核威懾,在美國對該國的核心利益進行干涉時信心的影響。這裡有兩個關鍵要素:【1】針對的是極少量的核戰略打擊力量,即使邊際上不合算也可以通過更大的投資獲得防禦優勢;【2】是在美國蓄意干涉他國核心利益,推行霸權主義外交路線的基礎上。而根據前文的分析,印度一旦和中國進入軍備競賽,其戰略核打擊能力將遠大於「極少量」。而針對第二點,中國的對外政策從來奉行不對外干涉政策,故而不會對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進行干涉。也進一步消減了這種應用情景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根據以上分析,外界將中國部署反導解讀為「為將來對外干涉服務」的可能性又將進一步上升。

至於印度開發的反導系統,則確實是為了應對可預見的敵人——與印度處於敵對狀態,且無「不首先使用」政策的巴基斯坦(即巴基斯坦可能在面對印度常規攻勢時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且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可能被極端份子奪取)。而且,巴基斯坦的核力量是極其有限的,即使邊際不合算,印度也可以同美國一樣通過不斷投資而取得的防禦優勢。而如果印度的反導是針對中國的,考慮到中國現有的戰略打擊力量對突破美國的導彈防禦也有足夠的信心,這種行為也是極其愚蠢的,中方大可不必擔心威懾力會下降。即使有此顧慮,也應當以增強進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或部署數量加以抵消。所以,中方開發反導不應該是針對印度研製中的導彈防禦。

其他運用可能:中小國家與核大國

中小國家的核打擊

在印度之外,我國的反導系統還有可能要應對的中小國家就只剩巴基斯坦和朝鮮,但這兩個和中國有傳統友誼與合作關係,又各自有最優先敵對國的國家,突然翻臉對中國發動核訛詐或核突襲的幾率微乎其微。而剩下的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台灣)都沒有彈道導彈能力,也沒有掌握核武器,其威脅完全與陸基反導系統無關。

核大國的核打擊

核大國對我國處心積慮進行的核打擊分為很多種,除去上文中說的核航彈、核巡航導彈、「常規快速全球打擊」這幾種方式,中國中段反導在理論上是可以對核遠程彈道導彈實現防禦功能的。但是,考慮到「5常」中剩下的核國家都進行了深入的突防研究,面對先進的突防裝置我國中段反導能否有效、敵國能否通過直接打擊反導系統來確保後續彈頭突破、還是幾乎只能在實戰中回答的問題。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考慮「防禦-突防」互動,「有核國家對我國處心積慮進行的核打擊」也是難以防禦的。這是因為中國反導的作用無異於一個「彈頭吸收體」,對敵方來說等價於要在打擊計劃中加上一個「突防概率」。如果敵國有足夠多的核彈頭,只需要多分配一些彈頭去抵消這個「彈頭吸收體」;如果敵國沒有足夠多的核彈頭——例如在裁軍條約的背景下——則可以通過終止裁軍進程、動用庫存彈頭等手段來提高來襲彈頭數、確保摧毀。

美國的常規打擊

但是,就目前已知的技術信息,有沒有可能仍存在一個攻防想定既包含了「有核國家對我國處心積慮進行的導彈打擊」,又為中段反導留下了用武之地?美國國防部國防科學局(Defense Science Board)的研究報告曾指出,面對某些威脅,需要配合使用常規潛射導彈與常規空射巡航導彈。其情景是「某敵國」擁有十幾枚機動洲際核導彈,這些導彈在大量的深埋加固地下設施間(甚至包括民用大型建築)來回機動,一旦接到命令,這些導彈又可以疏散到更大的區域中去。同時還有若干深埋加固地下設施被用於儲存核武器,或是用於導彈維護工作。一旦發現受襲,這個「敵國」的指揮通訊系統有能力在10-15分鐘內實現機動導彈的發射。美國防科學局在2009年提出的打擊方案中,美軍將先用裝載常規彈頭的潛射導彈去打擊這個「敵國」的指揮通訊節點,以延遲對方疏散或發射命令的傳遞。在實現部分癱瘓後,常規空射巡航導彈將依賴其隱身的優勢,從各個角度精確打擊深埋加固地下設施,摧毀機動洲際核導彈或至少將他們困在固定設施內。美軍後續的作戰行動中可能會使用特種部隊,任務是判定目標毀傷情況或進一步打擊。我國的中段反導能不能攝止這種冒險行徑?

根據前文的分析,中段反導無法應對HTV類型的「滑翔」 常規快速全球打擊武器,只能攔截使用常規彈道的非核導彈(如果美國決意使用核導彈打擊,中段反導只能增加它分配的彈頭數量)。「常規三叉戟改裝」(CTM)和「潛射全球打擊導彈」(SLGSM)是公開的兩個符合這個任務判定標準的美軍項目。CTM主要是用三叉戟II D5導彈搭配具備再入修正能力的新型常規彈頭,而SLGSM則是用新研製的一種中程(射程超過5000km)導彈搭配具備較高末段機動能力的常規彈頭。兩者都有打擊指揮通訊節點的能力。下面從打擊效能、火力輸出量、射程/彈道3各方面來進行闡述。

美國的研究表明,CTM不具備打擊深埋加固目標的能力,甚至連地面加固目標都對付不了,面對複雜地形保護下的目標,CTM也基本無能為力。這是由於為保持射程,CTM沒有裝載重型鑽地彈的能力。它使用的常規彈頭只具備低等級的再入修正能力,無法製造釋放鑽地彈的必要速度/角度條件,也無法攻擊許多複雜地形保護下(如深谷中、背向山脊後)的目標。相反,SLGSM能裝載多種載荷,也就具備了打擊加固目標的能力。但是,兩者都有打擊指揮通訊節點的能力,這是因為美方研究者認為指揮通訊節點屬於「軟」目標。

目前美國軍方提出的計劃是每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上改造兩個發射管來安裝CTM,一枚CTM上可裝載4枚常規彈頭。目前美國在太平洋部署8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深海中進行戰略執勤的有4-5艘,其中有2艘處於隨時待命狀態,另外2-3艘也可以在接到命令後短時間內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也就是說可輸出的火力在平時狀態下有16-40枚常規彈頭,估計我國需要部署64-200枚GBI才能實現完全攔截。如果考慮到美國研究中提到CTM的多彈頭數可以從每枚4個提高到8個,再考慮到每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有24個發射管(理論上可以迅速而且隱蔽地全部裝載CTM);即使不考慮這些,美國在太平洋仍有兩艘專門用來發射常規武器(目前是戰斧巡航導彈)的「SSGN」 巡航導彈核潛艇,它們大規模改裝成CTM平台後,我國中段反導所要應對的目標將大大增多。至於SLGSM,由於使用了短射程的小直徑導彈,一個發射管中可以裝載2-3枚,但是由於是單彈頭,火力輸出量跟CTM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要安裝適配器等裝置,改裝SLGSM的工作耗時較長,隱蔽性較低。

CTM的射程基本跟三叉戟II D5導彈相同,SLGSM的射程接近6000km,其中包括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處於「滑翔」的狀態。CTM的彈頭特性與原型彈基本相同,只是在末段再入時具有修正的能力。SLGSM的彈頭設計類似於美海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試驗的MK500再入機動彈頭,「滑翔」與再入機動的靈活性較CTM提高很多。美國的研究顯示,SLGSM由於射程問題,可能無法打擊敵國大後方的目標。於是,如果關注這些潛射常規彈道導彈,人們難免提出中國發展海基導彈防禦的要求。海基反導具有極其深遠的戰略影響,牽涉到制海權、反導平台自身安全、反潛戰能力、美國海基核力量的有效性等一系列問題,已經超出了本文的討論範圍。

綜合上述3個因素,關於我國中段反導對抗美國常規潛射導彈,有下列幾個結論:第一,美國對CTM的撥款已經連續多年下調,項目陷入「半身不遂」狀態。第二,通過加固、隱真示假、縱深部署指揮通訊節點(甚至包括實現機動),美國的「常規快速全球打擊」武器——乃至於核武器——的打擊效能都將大大降低。第三,反導系統面對的目標數量(在沒有軍控條約約束的條件下)具有極大地增量潛力,目標的增多將給防禦一方帶來巨大的壓力,這與「防禦美國核打擊」的效果一樣。第四,在美國科學院的報告中,CTM與SLGSM(配備突防裝置後)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SLGSM還有一定的「滑翔」機動能力,這些都是我國中段反導需要面對的挑戰。第五,我國具備一定的預警能力後,不管有沒有反導系統,疏散(CTM與SLGSM都沒有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基於預警的發射等戰術手段都可以大大提高我國陸基核威懾的生存力。第六,通過發展海基核威懾,可以從降低美國(核/常)先發制人的幾率。要注意,這六點中,有三點(第二、第五、第六)是跟中段反導不相關的;也就是說,這三項核力量的現代化工程可以實現導彈防禦的功能。

以平衡的視點來看,目前美國的潛射常規彈道導彈尚未成型(甚至可以說陷入癱瘓,重點轉向本土部署的HTV類武器),美俄新軍控條約將常規彈道導彈納入計數框架內(即置於條約的約束中),中國部署反導系統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理論上也是可行的。也是會帶來一些防禦效果(「彈頭吸收體」作用),但仍要考慮美國的突防能力與未來「防禦-突防」互動中巨大的不確定性。畢竟,其他保護我國陸基核威懾、指揮通訊節點的技戰術甚至是戰略理論層面上(如「基於預警的發射」)的途徑是存在的。

對誤射核導彈的攔截

關於我國部署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的另一個理由是可以攔截核大國「誤射」的少量核彈頭。這個理由的前提是核大國處心積慮進行的核打擊無法防禦,而小數量的「誤射」事件則可以靠反導系統應付。

對於「誤射」問題,我們不難發現所有目前能用中長程彈道導彈打擊我國的國家可被分為3類:擁有多層安全機制的核大國(美國與俄羅斯)、安全機制薄弱的「潛在敵對」核國家(印度)、其他核國家(巴基斯坦、朝鮮、伊朗、英國、法國)。由於上文的分析,印度很可能認為中國反導系統是針對自己,而加深敵意並陷入某種「防禦-突防」互動,這也是本文定義該國為「潛在敵對」國的原因。首先,擁有多層安全機制的核大國「誤射」的概率極小。就俄羅斯的情況而言,美國情報機構2004年的判定是「只要能維持現有的技術性和程序性安全機制,俄羅斯核武器的非授權使用與意外投放的概率極低」。可以預計美國的情況至少同俄羅斯一樣好。隨著總戰備彈頭數量的下降(在裁軍條約的背景下)、美俄合作威脅削減計劃(目的是進一步降低非授權使用與意外投放的概率)的繼續深入,可以預計核大國出現對華「誤射」的可能性不大,也很難在未來增大(如果中美/中俄「洲際導彈互不瞄準」、中俄「火箭發射通報制度」不只有純粹象徵性的意義,甚至可以說這些概率有所下降)。

其次,安全機制薄弱的「潛在敵對」核國家(印度)「誤射」的概率實際上增大了,其原因很可能就是中國部署了中段反導。根據蘭德集團的研究,核武器「誤射」可以分為3類:非授權發射(如恐怖分子奪取核導彈)、因操作失誤而發射(如美國1979年的「訓練磁帶」事件,還包括控制系統本身故障)、收到錯誤信息而發射(如俄羅斯1995年的「挪威探空火箭」事件,還包括恐怖分子核襲擊導致的「誤判核反擊」)。 蘭德集團進一步確定了7個因素,它們結合起來將提高各類「誤射」事件的概率:1,高戒備率、2主觀上認為核力量/指揮體系缺乏生存力、3,不詳實的早期預警信息、4,決策時間短、5,依賴「基於預警的發射」或「遇襲即發射」、6,安全機制不完善、7,訓練程序的防「誤射」措施不足。由此可見,如果普遍認為中國反導是針對印度的,則可能會有多達5個因素提高「誤射」概率(第1、2、3、4、5個因素)。概括來說,這是因為形成了「中國部署反導系統後,對印度先發制人的可能性大大上升」的印象,加上印度本身並沒有形成可靠的核反擊能力,使得印度採取一些高風險的部署方式,也就提高了「誤射」概率。

第三,其他核國家出現針對中國的「誤射」,目前還很難進行實質性的評估。這是因為這些國家有的與我國有傳統友誼、有的與我國相距甚遠、有的與我國有各種方面的合作關係。進一步說來,有些國家的核武器一次「誤射」就可能全部使用(例如英法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還有些國家可能會因為間接被捲入「防禦-突防」互動而增加了「誤射」的概率(如巴基斯坦:因為印度擴充核力量也不得不增加核彈數量),而有些國家雖可能出現恐怖分子奪取核武器的情況,但中國成為其首要目標的幾率不高,且從一般認識而言,恐怖分子更可能使用其他投送方式而不是直接使用彈道導彈。

所以綜合分析來看,防核武器「誤射」這個任務無法得到很好地完成。對擁有多層安全機制的核大國來說, 「誤射」概率極低。對「潛在敵對」核國家(印度)來說,反導部署後「誤射」的概率實際上增大了。對其他核國家來說,防 「誤射」這個任務本身就很難明確表達。

另一種可能性:研發卻不部署

就目前的公開資料來看,中國的中段反導是否會進入部署階段,還是不明確的。從歷史經驗來看,武器技術研發與部署決策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衝突。如果決定部署,除了上述的各種潛在負面影響,還有可能無法實現技術的完全掌握,導致一個不甚成熟的系統匆忙上馬,無法完成反導任務(最危險的可能是會造成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但是,如果延遲部署的決定,反導系統的研發本身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首先是研發項目與部署項目之間必須存在一個清晰的分界線;舉例而言,美蘇《反導條約》(以及退出該條約的決定)就構成了一個在外交舞台上很顯著的分水嶺——一旦美國正式退出《反導條約》,對該國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疑問也就消解了。缺乏一個軍控條約,使得「積極的研發努力」與秘密部署的界限模糊不清。外國政府也就更可能會做「最壞打算」,把研發項目認為是部署項目的前奏(甚至是部署項目本身)。我國中段反導採用陸基機動的發射平台這點,實際上增強了研製與部署之間的模糊性。(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一旦確認部署,其部署數量對外國來說將是不確定的;這是因為機動彈道導彈的生產保密性高。也就是說對外國政府而言,「大規模部署」與「小規模規模」的差距難以把握)所以,在研製階段,很多「潛在負面影響」(比如說印度擴充核攻擊能力)就會出現;如果研發工作展現出緊迫、積極、嚴格、真實性高等特點(它們都是短期內部署一個可靠反導系統所要求的),某些外國政府的反應很可能會更強烈。換言之,一個反導系統可能在沒有投入使用的時候就帶來了種種後果。這是制定研發計劃是需要考慮的。

第二個問題在於部署實際上能在組織、操作與管理上把新式武器融合進入作戰單位中,推遲這個決策就會干擾這種整合進程。戰略反導任務複雜繁重、實戰中時間緊迫,需要用戶單位反覆磨合訓練才能確保硬體性能的充分發揮。如果遲遲不把裝備下發部隊,融合的工作難免滯後,一旦出現事態,後果不堪設想。這個兩難局面的核心是對威脅的評估:敵人導彈的來襲是突發的嗎?有沒有危機的前奏?敵人需要多久才能部署有威脅的導彈部隊?如果認為威脅是「認知錯誤」這種難以預計的突發事件,則部署時間表必須要提前。

最後一個考慮是關於「不可逆轉性」的。一旦在一個項目上投入了大量資源,難免會出現一種論調:「既然都已經投入了如此多的資源,再不部署是很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推遲部署的好處有:進一步掌握技戰術規律、通過防禦技術來提升己方的突防能力、減少國際上的負面反應(這一點在現實世界中較為複雜,主要還是看國內決策層對國際反饋的敏感程度)。
推薦閱讀:

歷史上著名的餿主意有哪些?
中國有哪些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
東風41洲際彈道有多可怕?
有哪些描寫如何打仗特別出色的書?

TAG:军事 | 战略 | 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