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尚未過時的精英政治史與大部頭的歷史敘事

本文作者邢承吉。本文轉載自雅理讀書(微信號:yalipub)。

1835年,托克維爾在巴黎出版第一卷《論美國的民主》,在大西洋兩岸博得大名,成為19世紀為數不多的能夠系統而又詳盡解讀美國社會的著作,更成為後世研究美國政治制度難以繞開的經典作品。一百多年後,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肖恩·威蘭茨(Robert Sean Wilentz)同樣圍繞「民主」這個關鍵詞,撰寫歷史著作《美國民主的興起》,對美國革命到南北內戰以來(對應副標題「從傑斐遜到林肯」)的歷程展開回顧。

Robert Sean Wilentz

肖恩·威蘭茨擁有哥倫比亞大學和牛津大學的雙學士學位,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師從大家戴維·布里翁·戴維斯(David Brion Davis);他是今天美國史學界最耀眼的學者之一,視野也異乎尋常地開闊,其研究從內戰前紐約工人階級(Chants Democratic, 1984)到20世紀60年代的搖滾明星鮑勃·迪蘭(Bob Dylan in America,2010)和70年代以來的美國歷史(The Age of Reagan: A History, 2008)都做出了一流的成績。今年,威蘭茨還集結了以往發表於《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的系列文章,在此基礎上出版了《政治家與平等派:美國政治的隱匿史》(The Politicians and the Egalitarians: 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Politics, 2016)一書。

《政治家與平等派》書影

然而威蘭茨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仍舊是這本大部頭的政治史作品《從傑斐遜到林肯:美國民主的興起》(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2005);基於對大量原始材料的研究與分析,此書主要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觀點——

(1)美國革命伊始,不同群體對民主一詞的內涵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期待,並且隨著歷史的演進,他們所爭奪的權利也截然不同。美國的民主並非建國之初已有的既定概念,而是不斷流變、甚至晦澀不明的;而另一方面,不同群體之間的抗爭與論辯也使得民主的意涵日漸清晰。

(2)建國之父們在立憲時期並未預見的南北衝突,卻日益隨著經濟格局的變化而逐漸凸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1815年以後美國民主在地方層面的演進。

《美國民主的興起》(平裝版)書影

(3)19世紀初美國人對政治事務與社會秩序的理解,雖與革命時期的政治觀念有一脈相承之處,但經濟模式與工業化的利益衝突,卻開始扮演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人們重新解讀民主的意涵。

(4)民主一詞從來不是陳詞濫調;不同群體對它的定義完全不同,對民主意義的爭奪也孕育了美國歷史上懷有不同主張的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政黨的興起(例如羅克福克黨「Loco Foco」、一無所知黨 「Know-Nothing」、燒倉派「Barnburner」等大多數人不熟悉的黨派名目)。

《美國民主的興起》(精裝版)書影

(5)一系列針對美國民主截然不同的主張和論調,終於在19世紀中葉引燃火線,矛盾開始升級,終於為一場決定美國命運的戰爭埋下伏筆。從這個意義上講,南北戰爭就是不同版本民主觀念衝突和對抗的角斗場。

(6)從傑斐遜到傑克遜時代以來美國民主政治觀念已經成為當代美國政治辯論所無法逃脫的一筆遺產,最終深刻影響了二戰以來的世界秩序,民主的希望和願景因而與它的缺陷和矛盾一併同在。[1]

《美國民主的興起》(學院版-三卷)書影

年鑒學派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曾經指出,政治史雖已失去昔日骨幹和脊樑的地位,卻已然像細胞核一樣滲入史學的骨髓之中[2];從這個意義上說, 《美國民主的興起》所延續的政治史研究的脈絡像是對勒高夫的一個回應。在歷史敘事日益碎片化的時代,這樣的鴻篇巨製並不多見,對此美國史大家戈登·伍德直言不諱地挖苦,這部「過時、守舊」的作品可能是「這些年來發表的篇幅最長的歷史著作之一。」[3] 不僅如此,威蘭茨的這本大作雄心勃勃,試圖將60年代社會史興起以來自下而上的學術分析重新拉回亨利·亞當斯、比爾德夫婦、特納、霍夫斯塔特、小亞瑟·施萊辛格以來各政治史大家的討論脈絡之中;威蘭茨斷言傑斐遜和林肯這樣的政治精英在美國歷史上的影響力遠遠超過那些默默無名的普羅大眾,他試圖以政治精英為主重新敘述半部美國歷史。[4]

《美國民主的興起》(學院精簡版)書影

鴻篇巨製的政治史著作尚未過時。《美國民主的興起》不僅重新梳理了美國革命到內戰的這段歷史,而且對美國民主的歷史形成進行了系統的、批判性的討論,對想要深入理解美國民主傳統和歷史脈絡的中國讀者而言,這部大部頭的政治史不失為值得參閱的歷史作品。威蘭茨並非只是在重複查爾斯·比爾德曾經說過的老話。包括埃里克·方納在內的美國歷史學家都認為威蘭茨較好地兼顧了政治史與自下而上的研究視角,不僅將奴隸製作為論述中心,而且也兼顧了傳統歷史敘事所忽略的一些主題(例如印第安人的「眼淚之路」),並沒有回到單純以政治精英為中心的政治史敘事中

《美國民主的興起》問世次年即獲班克羅夫特獎,併入圍了同年的普利策獎評選,先後引來戈登·伍德、埃里克·方納等美國史大家的點評,其學術分量可見一斑。[5]雅理的讀者朋友們若想進一步了解威蘭茨的這部著作,不妨移步參閱蔡萌女士發表於《美國研究》2009年第4期的文章《美國政治史研究的新趨向》

(歡迎關注選·美公眾號iAmElection。《選·美》欄目致力於深度觀察評析美國大選,通過追蹤選舉動態,觸摸真實的美國政治肌理。)


推薦閱讀:

中國和印度的關係為什麼不好?
如何評價美艦逼近中國南海島礁後,部分愛國網友的自我安慰性質的言論?
為何在中國發表「愛國言論」總是一種會被人批評/諷刺/制止的行為?
如何評價愛國自干五侯聚森的新浪微博賬號被銷號?

TAG:美国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