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白:科技革命滾滾向前,教育再不改革就危險了
編者按:
2016年6月25日,「創新教育,預見未來——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商學樓召開,論壇由《知識分子》、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雲享客、高禮研究院聯合主辦。《知識分子》主編、清華大學教授魯白從科學家和清華教師的視角,講述了時代變革推動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對創新創業元素的看法,並分享了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案例。
演講 | 魯白(《知識分子》主編、清華大學教授)
責編 | 程莉
● ● ●
今天這個會議的主題跟我們《知識分子》的宗旨非常一致,所以當我收到這個邀請後,我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前面兩位專家(MIT全球校友會主席John Chisholm和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分別從創業者、教育家的角度講了對未來教育的看法。今天我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同時結合自己在清華大學的實踐和觀察,從高校內部來思考我們對未來教育的想法。
1.時代變革引發教育變革
今天演講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一個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和探索。首先我想講一講我們對所處時代的認識——這是一個科技變革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時代。這種改變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一個是信息化,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正在逐漸進入各個領域,也就是所謂的互聯網+;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我們對大數據的掌握和應用;此外還有社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
另外一個是環境在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現在我們面臨著霧霾和交通堵塞等問題,我們正在投入很多資源、很多精力研究開發的問題,比如新的能源、新的材料。我是做生物醫學研究的,從醫療的角度來說,科技也正在發生非常迅猛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細胞治療已經成為確實可以應用的技術。各種各樣的組學,從一開始的基因組學,到後來的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等,還有基因編輯。我還想提一下的是智能生活。今後幾年它可能在我們生活上會有比較不錯的表現,大家可以看見的是人工智慧、無人機,以後還會有更多各種智能裝置。
最後是我們人自身。我們《知識分子》發表過一位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他說了一個非常可怕的預言:也許500年以後我們所認識的人類可能就不存在了——可能是因為人類移民到外星上去了,或者一部分肉身不是我們自己的了。也就是說,在我們可預見的幾百年的時間,也許人類本身將會發生深刻的變化。
面對科技的迅猛變化,我們怎麼應對?教育怎麼發展?首先我們必須把握現在的全局,第二我們要有發展的思維,也就是說今後朝哪個方向發展,我們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最後我們要有一些觀念上的改變,才能使我們的未來教育能夠適應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
2.高校人才培養的四個挑戰
現在各個高校都在思考未來的教育怎麼應對科技的變化,清華大學也做了這方面的研討,也請了一些國際知名人士和團隊來對我們現有的情況做研究以及分析,並提出出一系列的建議。我們教授之間也是經常進行討論,基本上總結了在人才培養上四個方面的新形勢和挑戰。
第一個就是全球化,互聯網使得地球變成平的,交流變成瞬時的,人才資本、技術信息非常快速的聯動,人際聯絡變得非常緊密。這種變化對我們的人才、教育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呢?我們的未來人才,必須要有非常好的表達和交流能力,包括用拇指就可以和地球另一端的人進行瞬時的聯絡溝通,還要有全球化的視野、國際的競爭力,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未來人才成長的方式也開始改變。我剛才講了,人類社會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這裡面不僅僅包括環境污染、資源的約束、貧富差異、公共衛生安全的威脅,還包括經濟模式、生活模式、社會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這一系列變化使得我們新的領域層出不窮,人才需求開始改變。譬如說,我們需要會應用大數據來分析,判斷和決策的人才。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的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就是中國的崛起,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正在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也會給世界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一帶一路」就是一個可能由中國引領其他國家發展的例子。我們需要更多地培養未來領軍人才、新的價值觀和能力,改變知識結構,來解決中國自己的問題,也解決世界上的難題。
過去我們有一些海外回來的人,經常會說美國怎麼做,中國應該怎麼做。但我覺得現在中國在很多地方已經走在很前面了。過去我們可以簡單抄美國的方式,比如美國有Google,中國有百度,今天這種簡單的模仿模式不行了。
第四個方面,就是科技革命使得教育也要發生革命,所以急需有領軍人才,創新創業的人才以及企業家精神。所以今天我就著重講講對創新創業培養模式的思考。我們原來的教育體系裡面沒有這個模式。
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不是簡單地為年輕人未來的工作做準備。大學希望能夠培養出有批判思維、科學思維、人文精神、公民意識的知識分子。另外頂尖大學有一個引領的作用,即教學與科研,我們要教未來的領軍人才,承擔很大一部分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尖端任務。大學裡面的科學家在從事各種各樣的原創工作,因為很多不同的學科都在一起,所以大學裡面也最容易發生大跨度的學科交叉。還有,大學是一個有可能發生技術顛覆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在過去的大學教育裡面,有兩樣東西是沒有提到的,一個是企業家精神的培養,這是我們未來特別需要的一個東西;另外一個是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對我們大學教育的參與。美國各個大學在過去五年到十年之間,已經開始在這個方面進行了很多思考和探索,走在前面的是MIT和斯坦福,他們已經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有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和探索。所以現在一些包括HYP在內的頂尖大學,也不得不在MIT和斯坦福的引領壓力之下,成立探索創新創業教育的機構,也做一些嘗試。譬如哈佛大學在2011年11月成立了創新實驗室(i-lab);耶魯大學成立了創業者學院(Entrepreneurial Institute);普林斯頓大學也在2012年成立創業實驗室(eLab),等等。
這不是少數頂尖大學,美國有142所研究型大學聯合起來給美國商務部提了一個建議書,要引入創新創業教育,希望商務部來配合。後來商務部發布了一個報告,叫做《創業型大學:聚焦高等教育中的創新創業》,這變成了一個全美國的運動。總結一下,大學創新創業,這麼多年這麼多大學的實踐大概可以分成五類,包括學生創業,教師創業,技術轉移,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及參與地區的經濟發展。近年來,中國的一些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在這些方面都有積極的努力和嘗試。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大學裡面相當一部分老師不能夠適應未來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首先表現在缺乏科學精神,包括缺乏獨立思考、獨特的研究和有特色的教學,缺乏批判精神。另一方面是缺乏人文精神,我們所謂的「四不」教授:不讀書、不思考、不關心、不交流,他們除了讀自己的專業書不太讀其他的書,他不太思考跟人類發展、跟社會有關、跟全世界有關的問題,他不太關心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的發展,以及人類思想的變化,也不太跟自己領域稍微遠一點的專家學者甚至年輕的學生交流,所以稱為「四不教授」。除此之外,在很多學校還有一系列問題。本校學生畢業希望直博,留校,自組團隊,長期下來形成了「近親繁殖」的文化,這對高科技的創新創業非常不利。論資排輩還相當普遍。大教授、院士掌控著主要資源,形成金字塔,政府機構和行政管理人員在資源分配和成果評估中看重資歷而不是成果和能力。這樣有創造性的年輕人很難出頭。急功近利現象也非常普遍。一些教授關心的是晉陞、發文章、得到基金,很少關心解決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很少關心怎麼樣培養我們未來的人才。
學生裡面問題也是相當嚴重,有相當大的功利心,那就是畢業後要找什麼樣的工作,賺多少錢。學習缺乏激情,不是為了興趣而來學習的。清華教授錢穎一曾經指出了我們的學生是均值大,方差小,也就是說大家都很好,但沒有什麼差異,個性化是不足的。有校友批評我們清華學生很能完成任務,但是很少發起問題,不善於有效利用周圍環境的資源,非常少學生能夠挑戰老師,挑戰權威。
這些都不利於創新創業教育,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學習和思考,包括請進來——請社會上有創新思想的企業家和實踐者來校園裡參與教學。譬如清華的經管學院就曾經請寫《從0到1》的斯坦福校友Peter Thiel到清華來跟學生講課。走出去——校領導帶隊前去向以色列學習,向矽谷一些最有創新理念創新做法的企業學習,譬如向Facebook, Apple, LinkedIn等知名的創新型企業請教,研討我們的企業,我們的社會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3.創新創業的的基本要求
接下來我們要考慮,創新與創業基本的元素是什麼。
首先,創新教育需要培養什麼基本元素?我們需要有創新性、想像力,我們的學生必須要有好奇心,做科學也好,不做科學也好,對社會、對人類的問題必須要有好奇心,還要有質疑精神,不能認為網上說的、老師說的都對。另外我們的學生非常缺乏積極主動性,很少自己發起事情。主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創業家非常需要的本性。
當然創新精神包括深入的調查、探索、研究,獨立思考。問一個好問題,比解決問題要更重要。當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我們要有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發起一個項目,最終能不能完成,取決於執行力,這在我們創新教育中也要體現。
創業又需要另外什麼不同的基本元素?創業者到底有什麼樣的特質?
根據美國許多大學創業教育的多年實踐,已經有一些共識:創業者首先要有遠見,有清晰的願景。他們還要充滿激情,充滿自信;要意志堅定,百折不撓;有冒險精神,要有化解危機的能力;要有適應性和靈活性,能根據環境和形勢的變化作出調整。創新性就是你要跟人家不一樣,但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團隊的事情,所以作為一個創業者需要有鼓動性和號召力,能夠協調、溝通,有組織能力。最後要有自律下的專註,努力把一個想法變成執行力。
什麼是企業家精神?清華大學有一個比較出色的校友鄧鋒,他對所謂的企業家精神的解讀是創新+領導力——你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思想、創意,還要能領導一個團隊一起干。
在走訪以色列的時候我們見了Shelley Harrison,他是bar code的發明者,一位系列創業者和投資人。在解釋以色列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創新創業企業產生的時候,他講了一個希伯來語的詞Chutzpah。這個字字面上的意思是肆無忌憚,蠻橫無理,驚人的膽量,甚至傲慢。但是事實上,在以色列這是一個褒義詞,把它看成一個自信的表現,代表堅持不懈,挑戰權威,不拘禮節和冒險精神,這些都是創業者非常重要的特質。
總結一下,創業者需要有幾個方面的能力:想像力即設想願景與實現願景途徑的能力;意志力即為實現目標百折不撓的能力;洞察力即發現與創造創業機會的能力;溝通力即激勵與組團能力;組織力即協調與利用資源的能力。這和創新不一樣,創新可以是科學家,創業需要企業家,具有辦成真正高科技企業的重要能力的人。
4.清華大學的創新創業改革
基於這些調研和思考,結合全校範圍的討論,清華大學最後產生了一套教學改革方案。這個方案到底能不能適應我們創新創業的教育,對今後中國的發展,到底是不是合適,需要時間的檢驗,現在說還為時過早,我只是今天借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裡面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
這個方案裡面最主體的思想是「三位一體」教育模式,即價值觀的塑造、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我們希望能夠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的人才。所謂核心教育有幾個方面: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包括學基礎知識,要在實踐當中學,要經常想跟人家不一樣的東西;加強通識教育,這是我們中國做的相當差的部分,特別是理工院校。我們理工的學生對人文、社科,對整個世界的發展,對我們所處的社會了解都非常少。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和選擇性,並且要有一些措施,使得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性得到實施。
另外是強化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還有區分學術和專業兩種不同的學生的培養方案,像MBA是專業學生,不需要寫論文,有些做科學的要寫學術論文,這些要有區分,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案。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具體的措施有很多,包括本科生研究生選拔機制的改變;核心課程的設計,廣泛接受教授,學生,校友三級反饋;轉變各級部門職能,以服務為主,等等。
一個中國特有的有趣現象是,我們所有的學位都是教育部規定的,大學沒有權力自己增加一個學位或者取消一個學位,政府對教育管得非常嚴,這是阻礙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外,還有第二學位、雙學位、交叉學科的推行;創業實驗室,實踐和實習基地的建立;海外研修,在線學習,校友參與;特色研究生項目,彈性的休學年限;等等。
在實踐當中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我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我們正在跟斯坦福大學合作,做一個類似BioDesign(生物設計)的項目,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新型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十多年前,斯坦福大學成立了名叫「斯坦福大學Biodesign」的項目,由醫學院主導,和商學院、工學院、一起合作共辦,錄取的學生分幾個小組,每組4人,其中一個學工程,一個學醫,一到兩個學商。該項目的顯著特點,就是一開始就深入到醫院裡去,不是去找項目,而是發現「需求」。這個過程非常特殊,一個小組到一家醫院的一個科室譬如心臟外科,要求在一個半月里發現200個以上的需求,譬如他們對廉價血管造影劑的需求,一個快速量血壓辦法的需求等等。它們可以是病人的需求、醫院的需求、醫生的需求,但都要寫出來,越多越好,然後再回來進行討論過濾。在過濾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市場有多大,其次是考慮病人願不願意用、醫生願不願意開、技術上面有多大難度、知識產權可不可以保護、醫保能不能夠報銷等等……經過一系列的過濾,最後集中到一個「需求」上。回到學校,大家才開始討論解決辦法,向工程系的教授請教、合作、探討,要想出50個以上的解決辦法,有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等。然後逐個討論、選擇。最後找到一個最簡單最可行的方法。至此,這個創新已經具有可能的市場,可行性和贏利模式,然後再找到合適的投資和管理者,就能成立公司了。現在,我們正在把這樣的方法引入中國,引入清華的生物醫學工程系,開始了一個叫做「醫學工程創新設計專業碩士學位(iMED)」的項目。
第二個例子是清華經管學院主導,十多個院系參加的「清華X Lab」,由校友、投資機構、校園資源和教授支持,希望給有創業想法和項目的學生(可以是已經畢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平台,給他們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來,學習企業家精神。三年多了,成績非常顯著。X-Lab在清華科技園有一個辦公室和實驗的空間,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孵化器,有非常有經驗的、經過多次創業的這些校友回來幫助學生來做商業計劃書,來策劃。然後有天使投資機構、清華自己成立的DNA基金,來投資有創意的項目。因為校內有很多專家,各各不同的系科,他們可以提供技術支持來解決一些科技問題。最後也有海淀區、中關村管委會的支持,所以這一切降低了我們學生的創業的困難程度,一年多就產生了400多個項目、200多個公司,幾個億的融資,現在數字還在增加。每年還要做「校長杯」競賽,選出十家最有創意的高科技小公司。
那麼,我們作為一個高等學府,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為什麼要在大學裡面做這個事情?大學做這個事情的目的,不是產生一個公司,不是一個孵化器。地方政府可能做這些更有效。我們的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在校園裡培養新時代的創新創業的人才、領袖人物。儘管這些創業活動很多可能會失敗,但是這個經歷可以讓他們在實踐當中體會創新創業是怎麼回事。同時因為學生的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會促進學校裡面的原創研究,克服高科技的壁壘,當然還培養了企業家精神。
最後我想重申,今天之所以站在講台上,也是因為《知識分子》對教育問題特別重視,我們希望發展新時代文化、改善科技教育的評價體系、推動體制改革、迎接未來挑戰。這是我們《知識分子》一如既往要做的事情。謝謝大家!
更多漲姿勢科學類文章,歡迎關注 知識分子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解密引力波——時空震顫的漣漪:理解未來講座2016年第一期
※韓啟德:癌症篩檢和控制疾病危險因素能減少疾病嗎?
※五大室外「有毒」工程,你躲得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