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故宮日歴與趙太史的一段公案

圖來自網上。

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前兩年故宮日歴出來的時候,備受矚目。隨後有人指出歴為曆之誤,說故宮犯了低級錯誤,不應該。再後故宮專家以無誤回應,風波慢慢就消散去了。

歴、曆之別,確實存在。但要說代用,歴也的確能代曆,為什麼?捯到根兒上,分化衍生出的字肯定都能歸攏,如同各種地域人種,統一貼一個地球人的標籤,錯了嗎?沒錯,但那就真的夫復何言了。

簡化字對應繁體字,一對二, 這種例子很多,比如征,繁體字對應徵、徵;於,繁體字對應於、於;發,繁體字對應發、髮等等。 簡轉繁,要特別留意。

歷對應主要的兩種意思,一個是天文相關,比如曆法、日曆,用「曆」;一個是指行程相關,比如經歷、歷練,用「歴」。兩個意思,卻並不是只有兩個字,曆、歷相通;歴、厯相通。所以至少是四個字,這種區別,我們便於記憶,可以記成雙禾與雙木的區別。這兩種意思,其實區別已經很大了,後代很少再混用,不僅不混用,而且認為血緣比較遠。上海話叫,渾身不搭嘎。說這話有沒有實證?有。所以才有後面的一段公案。

所以故宮日歴,捯到了根上,歴是能代曆,但血緣已遠。故宮回應的這種代用,並不是說搬出了老祖宗,就能使其成為一個合理的解釋。故宮日歴的問題,也並不是依據什麼漢碑寫法的問題,什麼古本通用的問題,而是清代很實際的一個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極簡單,大家一提就瞭然,乾隆皇帝叫什麼?弘曆啊。寫成簡化字大家可能不一定都明白這個歷字到底是日曆的歷還是歷練的歷。沒關係,古人名字,兄弟相比,我們稍微查看一下四爺的子嗣就好。暉、時、歷、晝等,篤篤定定的天文啊,與歷練沒有關係的。所以曆字有清一代,乾隆朝後不能用,還不夠瞭然?還用搬出老祖宗么?

歷字,原意指天文者,應用曆、歷。但乾隆以後,為避帝諱,曆、歷均禁,而歴、厯卻不犯諱,如大曆萬曆寫作大厯萬厯。為什麼說曆、歴血緣已遠,這就來了。

這種約定,只要有個數十載,天下風從。何況百年熏染,早入骨髓。所以民國出版故宮日曆,雖不牽扯避諱,但歴字久經使用,早就不認為是代用字,而是正字。所以這種代用,不是依據古人前例,而是時代造就。

但凡事有個例外, 遇到頂真的,歴、厯也不能過關,這就是趙太史的一段公案。

這段公案記錄在清人陸以湉的筆記《冷廬雜識》中。 趙太史名敬襄,乾隆乙未科會試時,考官名叫白麟,擬判趙敬襄為第四名,按照清代會試的規矩,凡考官擬判定前十名的卷子,應該由總裁重新校勘。當時總裁為嵇文恭公,嵇文恭名璜,文恭是他的謚號。文恭公閱見趙的卷子中用了「大歷」一詞。當時趙是明白規矩的,已經將「大歷」改寫為「大厯」,且考官白麟也認為已經改寫,不算犯諱。文恭公獨以為雖改寫,古字仍通,不可。白麟力辯而無用,不僅趙的卷子不能錄用,所有的考卷重新校勘。所以乙未一科,除了閱厯可以照常書寫以外,凡是涉及天文的意思,即使改寫,也均落選。

其實若是別的總裁,沒準就沒這個事兒,為什麼嵇文恭公這麼拗?看他的謚號,這個文恭,不是白叫的。大傢伙談論起來,說文恭公一生謹慎,唯獨有一次,在進呈的文章中引用御制詩的時候,用字眼沒有太留意,沒加改寫。因為這個過失,出中樞,受累貶官。自那以後,文恭公對於文字中避諱字,倍加謹慎,可以說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所以才有趙太史一段公案。

因為乙未科未中的原因,趙敬襄一直到了嘉慶己未,也就是二十多年後才以第三名登第。雖然最後還是考上了,但他志氣已消,做官半年便告歸,教書二十餘年,著有竹岡齋集。

所以人的命運際遇,總覺得有天海那麼寬闊,但有時候也只有一個字那麼輕忽。

噢,這話遠了,故宮日歴還是不錯的,值得每年購入一本,晚安。

推薦閱讀:

宋翊喜歡蘇蔓但蘇蔓最終嫁給陸勵成
晚安,糖果屋

TAG: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