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醫經方的世界:中風、傷寒之辨

條文二: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條文三 :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這兩個條文需要互參來看。古人寫文,往往前詳後略,或者前略後詳。這兩個條文說的是太陽證中兩個重要的亞型。前一個是「中風」證,後一個是「傷寒證」。這兩個證啊,在共同具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幾個特徵的情況下,各有不同。

從條文上看,中風證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

傷寒證是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

因為古人寫文,常詳彼而略此,所以,描述「中風證」的條文翻譯成現代文時應當加上一些字: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汗出,惡風,脈陰陽俱緩者,名為中風。為什麼要加這些字呢?因為「中風證」並不僅僅出現在發熱時,不發熱時也有可能出現「中風證」;同樣的,中風證的脈緩,也是指「脈陰陽俱緩」。

在這兒出現了,陰陽兩字。何解?大多數學者均認為是陽為「寸」, 陰為「尺」,依據是王叔和寫的《辨脈法》條文之「三,十一,十八」。王叔和認為陽為寸口脈法中的「寸」, 陰則為「尺」。既然張仲景運用的是「遍診脈法」,何以獨言陽為「寸」, 陰為「尺」呢?其實,王叔和是有道理的,但是很多人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沒有再問一個為什麼。

上面講過,陰陽是古人對「現象」直觀性和經驗性的概括,陰陽是在「陽光的綻開與消失」基礎上的引申其義,它是概括,天與地,火與水,晝與夜,上與下,生與死等性質相反的事物的一種方法。所以,我們如果將「外」稱為陽,那麼相對的「內」就是陰。

寸口脈是指橈骨莖突內側一段橈動脈,我們將它分成三段,橈骨莖突正對的為「關」,遠心端為「寸」,近心端為「尺」。 橈動脈在皮下行走時,寸部的血管比尺部的血管更淺,所以王叔和把脈時,感覺寸部血管比尺部血管「表淺」,兩者相比較,前者在「外」,後者在「內」,所以他就把前命名為陽,後者命名為陰,陽「寸」 ,陰「尺」,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脈陰陽俱緩者,名為中風」,這一句正確的翻譯方法應該是,輕取時感覺「脈緩」,重按時也感覺「脈緩」。這個緩不是「慢」的意思,它是緊的反義詞,就是「松」的意思。這個脈啊,輕取呢浮而軟,深按呢,還是浮而軟。你診脈,光取寸口脈覺得不全面,那麼用遍診脈法也可以。

名為中風,名為傷寒,這個「名為」兩字也很有意思。「名為」就是命名的意思,不是說它的病因就是「風」啦,就是「寒」啦,這樣就會進入一個誤區,會以為只有「外感傷風,傷寒」才是中風證,傷寒證,哪有這回事。

上面談過,正邪交爭時,人體就會出現很多與平時不同的表現。我們古人無法了解病的本質,但是卻可以通過反覆細緻的臨床觀察去總結這些「表現」。他們經過幾千年的觀察,記錄,將這些表現概括為六大類別。太陽證就是其中的一個類別。所以說不是只有「傷風感冒」才會出現「中風證」,「傷寒證」,萬病都有可能出現「中風證」,「傷寒證」。一旦出現這兩種證型,那麼就應該用與之「對應」的方劑。後面我們將會談到,與其對應的方劑就是「桂枝湯」類方,和「麻黃湯」類方。

這個中風證,傷寒證是怎麼來的呢?正邪交爭於表,有的人會有表陽證的一系列表現,脈浮啊,頭項強痛啊,惡寒啊,總之就是身體興奮,亢奮的一系列癥候。後面我們還會了解到,正邪交爭於表,還有另一類症候群,就是「脈微細,但欲寐」,就是身體沉衰,抑制,想睡覺。中醫把前者叫做陽性證,把後者叫做陰性證。這個表陽證呢,我們再細分下來,有一類人的肌膚細嫩,腠理疏鬆,這類人針灸醫師最清楚,給他們扎針啊,輕輕一點,針就進去了,中醫將這類人形容為「虛人」;另一類人呢,則肌膚結實,皮表緻密,中醫將這類人形容為「實人」,這兩類人感表陽證時,表現就不一樣了。

前者,汗出多,輕痛,怕風,脈緩;後者呢,沒有汗,或者汗很少,身體痛,有時還嘔逆,脈緊。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虛人也會感「傷寒證」,實人也會感「中風證「,只是概率小而已,具體還是要根據臨床表現來判斷。

前者,按中醫的治法,應當輕輕地發汗,千萬不能大汗,汗「如水淋漓,病必不除」;後者呢,則要用麻黃,這個麻黃啊,往上升發的力量非常強,很能發汗,如果對證,比如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時,可謂效如桴鼓,但是如果你用錯了證,那可就要出大問題。

後世啊,把這個「中風證」解釋為「外感風寒表虛證」,衛強營弱等等,學生學習起來困難,開方也不知開何方。許多人不由得恍恍惚問:營弱則弱,然,衛何以能強?後世的中醫就是這點,喜歡在理論上演繹,喜歡在理論中繞圈子,把中醫理論搞得越來越繁複,彷彿只要理論可以解釋萬病了,臨床療效就能好起來。怎麼可能?中醫是從實踐中來的醫學,要進步,就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所以現在有些理論貧瘠的民間土醫師,治起病來,療效卻比那些口若懸河的中醫人好。大家也許還會記得小時候的事,不懂醫的母親,小孩感冒了,她餵給他幾大碗薑湯,再刮刮痧,小孩的病也很快好了起來。現在很多中藥,論療效,恐怕連那幾大碗薑湯都不如。

當然後世之所以熱衷於給經方理論打補丁,也許還因為,這些醫家在臨床上遇到了困難,這些困難即使經方也克服不了,所以他們不得不給理論打補丁。結果,中醫上的補丁越補越密,到今天,理論上什麼病都能治了,但是卻已被逼到了旮旯角落,處境尷尬。

所以首先要承認經方的療效也是有限的,它有它的邊界。如果要在邊界之外,也取得進步,不是靠在理論中繞圈子,而是需要回到嚴謹的臨床試驗中去。《傷寒雜病論》是臨床試驗的產物,要超越它也只能回到試驗中。舉個例子,***(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在中國,最早也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教研室主任張亭棟在實踐中試驗出來的。APL三年以前死亡率超過90%,現在存活率超過95%,絕大多數病人已經接近正常壽命。中國第一例有報道的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的病人,當年是一個五歲小孩子,現在已經結婚生子,有一個正常幸福的家庭了。這大部份的功勞要歸於中國人,歸功於重新對傳統中藥進行嚴謹的試驗。
推薦閱讀:

運動後出現詭異高熱,中醫按陽明經證,以清熱益津之法來處理!
肚子總漉漉地響,大便經常稀濕不幹,該用什麼中藥呢?
中醫中,「宮寒易導致不孕」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拍打手肘窩真的可以排毒嗎? ?
頭上一塊頭髮突然掉了,是什麼原因?

TAG:中医 | 中医养生 | 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