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回唱》與愛的局限性

這本書不是一口氣看完的。

第一次捧起書只看了第一章,深夜裡,就著Kindle發出來的微弱的亮光,被一則寓言故事直擊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居然差點失眠。不是感動,也不是難過,而是某種惆悵——對於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我們這些庸俗的普通人,整天都願意談論一下愛,可能是愛情、親情、抑或是站在人類層面上更廣泛意義上的愛,但更多時候,我們討論在愛中的「付出」或者「所得」,甚至赤裸裸的談論付出和收穫之間的平衡性。很少,我們會談論「擔當」,就是那個在面對「註定不好的結果」時站出來承擔罪責的人,他是否也是出於一種愛,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愛。很少,我們會談論「放棄」,在你愛的人沒有你會過得更好的情況下,放棄可能是一種更高境界的選擇,即使是熬出內傷咬碎牙齒。這個時候「忘記」是一劑良藥,忘記就是最好的救贖。

之後的幾天,把書慢慢讀完。才了解到這本書的全貌。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又或多或少的有著聯繫。

親情是貫穿整個小說的最重要的情感脈絡。有親子間的對抗、有兄妹間的離散、有無法啟齒的出賣。面臨最親親人成為包袱的狀況,換你你會怎麼選擇?放棄自己的學業夢想留下來服侍?還是忍痛拋棄,把這痛苦深藏在延綿無盡的大山中間?

友情也是重要的一環。一隻狗分分鐘毀了小女孩的容貌,她卻需要一輩子去適應和堅強面對自己的相貌。好友從無法掩蓋的厭煩,到成為一輩子相知相信的知己,中間要翻山越嶺走多遠?即使是成為整容專家,也無法改變過去幾十年的包袱,還不如什麼都不改。孤單的小男孩想要交朋友,自己的父親卻傷害了自己唯一朋友的父親,原來全世界都瞞著他,他的父親是人人畏懼的戰爭頭子,他的無力感誰又理解?說真的,除了繼續在深宅大院養尊處優承受畏懼和孤獨,他又能怎麼樣呢?

小說里沒有著重講愛情,唯一的還沒露出苗頭的愛情分分鐘消散在地位懸殊、意識迥異的一次握手安慰後,然後就永遠的分割在阿富汗和法國遙遠的距離之外,至死不相見。不成想,成就的卻是一段神奇的同性戀情,到最後我也沒讀懂這到底是一份忠誠、還是一份愛情、還是根本不重要,最後就是一種陪伴呢?

然後是人道主義,這一主題的內容給我的印象極深。全家遭遇滅門慘案的小女孩,如果是因為戰爭或者是因為塔利班的統治而遭遇不測,彷彿都好被理解,她卻偏偏是被一個為了家庭財產分割而紅了眼的親戚所害,這一切未免太殘酷了。來看望她的陌生的美國籍阿富汗人,一心想救她,然而卻在回到美國後深陷自己的生活陷阱,再也爬不出來,找不到勇氣去救助他人。這不是時時刻刻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么?我們每天開著車抱怨著堵車,住著溫暖的房子抱怨買不起房子,為了孩子上此小學還是彼小學煩惱,這些幸福的煩惱可以瞬間淹沒你在大地震大爆炸慘劇中流的眼淚、瞬間忘記那些上不起學吃不飽飯的孩子的臉。

「每平方英尺都發生著一千個悲劇。」正如小說中反覆提到的這句。小說里到處都是遺憾。然而那些作出艱難選擇的人,沒有幾個可以真的被責備。不然呢?他們又能怎麼辦呢?

我們會發現終其一生,每個人身上都有缺失,如果幸運的話,可以被周圍的人和關係所彌補,一如「失而復得」。

《群山回唱》是《追風箏的人》的作者超級暢銷作家胡賽尼的又一本小說。2013年發表。已經不算新書,人氣卻依然很旺。

全世界因為這樣一位作家,了解了阿富汗的歷史和風土人情,因為他的作品,全世界得以摘下有色眼鏡,看到剝開文化和宗教的外衣之後,人性在本質上是多麼樣的一致,我們多麼容易被帶入和去理解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啊。不禁在這一點上產生疑問:華語世界什麼時候才能出現類似的作品,讓全世界了解現代的中國文化和百姓?我指的是有良好的帶入感、親切易讀、真摯感人,不是魔幻現實主義。

2016年的第一季結束了,最感激的是在網上追了《侶行》前三季的節目,還有讀了這本《群山回唱》。它們讓我跳出現實的生活來看這個世界:我們都是很幸運的那一小撮兒人,我們不必為安危和生存時刻擔憂,我們可以奢侈地去探討人性和未來,可以任性的把理想掛在口頭,我們的煩惱都是幸福的煩惱。這麼說不是悲觀,反而像是找到了鏡子,更加認清了自己,而且彷彿看得到哪裡有光亮,會一直指引著你前行。

weixin.qq.com/r/sTrM1K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首發在作者公眾號:《我和世界之間》和作者好友的讀書公眾號:《耕讀堂》。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對《<妹非妹>的評論》的評論,兼議書評的方法論
8月優秀筆記_夏洛澀_《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含思維導圖)
剛剛看完《千隻鶴》是什麼感受?對於《波千鳥》這樣的續篇又有什麼樣的看法?

TAG:追风筝的人书籍 | 小说 |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