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作家的10條寫作經驗

文 / 塔奇曼

摘自《歷史的技藝:塔奇曼論歷史》,三輝圖書/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本文由編輯整理而成,標題為編輯所加

—————————————————

1

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知道如何運用語言。

2

我在首次失敗後定下了這樣的目標:寫吸引讀者的歷史,讓他們和我一樣對寫作主題欲罷不能。前提是,這段故事必須要先吸引我自己,以致於有一種分享的使命感。和誰分享呢?當然是讀者,我一直裝在心裡的人。

3

我寫作的目的不是指導什麼,只是講故事而已。啟示是聰明的讀者自己從書中取得的。我想,這是因為(也應該如此),最好的書得益於作者和讀者的通力合作。

4

想像力之於詩人,就像事實之於歷史學家。他的取捨中有他的判斷,材料安排中有他的藝術。他的工具是敘述。他的對象是人類的過去。他的作用是讓事實被人們看到。

5

詞語有著獨立的力量,它們的自主力非常強大,完全可以在讀者腦中造成作者始料未及的印象。顯然它們的這一特性對所有題材的寫作都適用,但對於敏感的歷史寫作則尤具殺傷,因為歷史需要準確,用詞不慎會出現作者本無此意、而讀者深會其意的差錯。

6

創造的過程有三步:第一,藝術家以獨到的眼光感知真相,傳遞真相;第二,表達的媒介——作家用語言,畫家用畫筆,雕塑家用粘土和石料,作曲家用音符;第三,設計和結構。

7

排布結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取捨,這個是煩人的事,因為材料總是比你需要放進敘述里的更多。問題就是,從發生的事情中,如何選擇和選擇哪些,又不會因為你的取捨而過於強調、過於輕視一些事實,從而與真實不符。你又不能一口氣放進所有材料:結果就是一團漿糊。你需要沿著敘述的主線,既不從關鍵事件上游弋得過遠,又不遺漏它們,還不能行自己的方便而扭曲材料。這三種情況非常有誘惑性,但如果你這麼對待歷史,你一定會被後來的事實絆倒。

8

堅持歷史有意義到底有沒有必要?我們不會問小說家他為什麼這麼寫小說,也不會問詩人他寫詩的目的是什麼。我記得,野地里的百合花也不必有什麼確定的目的。那麼歷史為什麼不能如它自己本身——人類活動的記錄——那樣去學、去寫、去讀呢?那已經是最為精彩動人的主題了。

9

見識、知識和經歷還不足以成就一個偉大的作家,他還要有對語言的非凡掌握作為他發出聲音的工具。

10

讀者地位至關重要,是一半的作者。讀者與作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如果做愛、打仗和打網球都需要兩方的話,寫作也需要兩方的力量去完善每一個鉛字的功能。我從不認為我寫的東西在被人讀到之前是獨立的存在。就像蛋糕,它存在的理由就在於被人吃掉。所以,首先要打動讀者。

「 巴巴拉·W·塔奇曼 」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1963年和1972年憑《八月炮火》與《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兩度獲得普利策獎。其歷史作品深受大眾讀者和費正清等歷史學家的推崇。

三輝圖書×塔奇曼作品

《驕傲之塔:戰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

《歷史的技藝:塔奇曼論歷史》

《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

《第一聲禮炮》(未出版)

《遠方之鏡》(未出版)

《愚政進行曲》(未出版)

———————————

三輝圖書,公眾號sanhuibooks

一家位於上海的出版公司,為了自由的智識生活而出版。


推薦閱讀:

雲岡石窟內很多佛像上的小孔是怎麼來的?
古代最原始的防衛工具-皮甲

TAG:写作 | 非虚构写作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