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地緣格局(為什麼中國一定會復興?其2)

原鏈接:如何看待中國地緣政治環境? - Ernest 的回答

之前我翻譯了美國智庫Stratfor的一篇文章,參見:如何看待中國地緣政治環境? - Ernest 的回答,這篇文章以美國中心論的角度觀察了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這種觀點我只能部分同意,下面來闡述我的觀點。立論的基礎是前面一篇文章語系與地緣政治(為什麼中國一定會復興?其1) 中關於世界四大地緣區的劃分。

從全球來看,國際局勢從來都是「春秋戰國」。勢均力敵的強國之間還能保持春秋爭霸的體面,開一些「和會」,簽一些「公約」。強國對於弱國則純粹是戰國滅國戰的架勢,早年是割地賠款,現在是搞「巴爾幹化」和「可控混亂」。但是從歷史來看,大國爭雄則更像是對弈,有布局、有中盤、有收官,所謂「三百年河東,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亂而起的強權未必能笑到最後,某些中落的帝國則註定要復興。一國興衰之潛力,早已暗藏於地緣格局之中,英雄因勢而起,人民贏糧影從,共同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一)開局:陸權的稟賦

開局時代指1500年前後大航海開始之前的時代,這個時代幾大地緣區之間是互相割裂的,甚至連地緣區內部都是割裂的,四大地緣區內的文明幾乎沒有聯繫,也談不上競爭。除了印歐區內部地中海沿岸和北歐地區有一點海權的雛形外,這個時代是陸權的時代。中國的地緣開局是極好的,這得益於其良好的陸權稟賦。一般而言,地緣優劣勢應該從三個方面考慮:國土資源、交通和安全。

1)國土資源

國土資源在農業時代只需要考慮土地資源。土地生產力取決於水、光、熱,如果以凈初級生產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計量,世界土地生產力分布如下。

從圖中可見,NPP高的地方就是暖流經過的地方(見下圖紅色箭頭),比如赤道地區、我國東南大部、美國東部、歐洲等,而洋流經過的地方則往往是沙漠氣候,比如撒哈拉地區+中東、比如美國西部、澳洲西部、秘魯一線等。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東南大部,我們比幾乎同緯度的美國東部NPP要高出不少,這得益於歐亞大陸、太平洋和青藏高原。歐亞大陸和青藏高原造成了最強勁的亞洲低壓,太平洋+印度造成最強勁的高壓,兩者結合就是全球最強的季風季候,然後有青藏高原及我國的三級階梯地形,使得季風可以轉變為充沛的降雨,所以比同緯度同光、熱的地方多水,NPP也就更高。

但是NPP高不一定能轉接轉為農業生產力,農業開發還要考慮地形。高原和多山的地形顯然不適合農業開發,所以我國華南地區雖然NPP很高,但在古代卻只是南蠻之地。要開發農業,最好是大面積的平原區。這裡引用@庚午子的回答:就地理條件而言,中國相較其他國家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其實整個世界上也沒有幾塊比較好的沿海大平原,從上面的世界地形圖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平原要麼緯度太低氣候不適而難以開發(A類)、要麼水資源匱乏(B類)、要麼緯度較高光熱不足(C類),比較好的只有印度恆河流域、美國東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國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綜合而言,這方面還是中美兩國的稟賦最佳。

當然,到了工業時代,國土資源還要考慮礦產資源,但是礦產資源總體而言是工業革命之後的重點(我國仍然佔據相當的優勢),這裡暫不討論。小結一下:我國由於有地形、緯度、氣候等多重稟賦,造就了適合農業開發的高NPP,這在農業時代就意味著大量的人口,而人正是從地緣到政治的根本

2)交通

如果要形成強大統一的文明和國家,除了農業土地資源和大量人口,還要有交通。交通主要看地形和河流,地形不言自明,平原區當然好修路,人踩踩就出來了,這裡主要講河流。

再次得益於青藏高原,中國有了黃河和長江,兩條都是東西走向。同緯度東西走向的河流有一大好處,不會有冬汛(參考:俄羅斯的河流為什麼春天也有汛期?),而且長江、黃河緯度都還比較低,水量比較充分,適合內河航運。當然,黃河寧夏一段從南向北,還是可能會出現冬汛,而且黃河水流不足,所以航運條件不如長江。除了這兩大天然河流,中國還有一條京杭大運河,進一步勾連了南北,使得中國從此不可能長期大分裂。

有了交通,才有貿易,有貿易才能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貿易和市場正是大一統的底層驅動力,這一切都根源於地緣格局。當然,大一統的形成還有文化、制度、民族等原因,但是這些都是生產力的衍生物,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而我大中華生產力的基礎是由地緣稟賦所決定的。這裡要反駁趙鼎新教授的文章《中國大一統的歷史根源》,趙教授認為:

地理條件雖然重要,但卻不是決定性因素。比如,印度次大陸的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且四面都與外界有很大的隔絕。從地理來說,其形成統一的條件應該與中國差不多,但是印度卻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過長時間的統一,而第一次把全印度持久地「統一」起來的竟然是大英帝國治下的東印度公司。此外,在秦朝統一之初中國的核心地域有限,雖然統一之後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大,有些朝代的地域甚至大大超過了今天中國的版圖,但是古代中國版圖的增大並沒有摧毀中國的大一統局面。因此,地理條件顯然不是決定中國統一和歐洲分裂的根本性因素。

趙教授以印度做對比,近乎是不了解其地理和歷史。南亞次大陸雖然有印度河和橫河兩條大河,但是印度大半地域是德干高原,有東西高止山兩座大山脈,有此引出一堆各種走向的河流,這些地區相互割裂,本身NPP挺高而對平原區沒有太強的依賴性,所以印度的平原區和高原區從來都交通不便,無法形成統一的全國大市場,也就喪失了大一統的底層推動力。不考慮地緣的底層推動力,就像討論「地球上為什麼有生命」的時候不考慮地球在太陽系內的獨特位置,而只說「地球上有水和空氣」一樣,殊不知地球上的水和空氣是哪裡來的,別的行星為何沒有。

另外,南亞次大陸只是印歐地緣區的一個子區域,安全形勢跟中國完全沒法比,公元前的時候亞歷山大大帝就能從馬其頓打到印度河流域,可見印度根本無險可守。安全也是來自於地緣,其重要性下面詳細討論。

3)安全

一個文明區域,如果有國土資源和交通以形成大一統的格局,而沒有安全的環境,也只能是肥一點的肉。在開局時代歐亞大陸上出現過不少的大帝國,比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如果中國在這些帝國的實力投射範圍之內,不一定就會輸,但一定不會善終。不過好在有天山-喜馬拉雅山脈一線地緣屏障,使得我們處在東亞地緣區內,與印歐地緣區的大帝國都隔絕了。而在東亞地緣區內,中國佔據了大部,在開局時代沒有強敵,所以中國是安全的。

(借用如何看待中國地緣政治環境? - Ernest 的回答裡面的圖,但這個圖有一些小錯,比如關中地區沒有劃入中國核心區。)

中國的地形是一個三面環繞的形狀,四周地區作為中國的緩衝區,包括雲貴-西藏-新疆-蒙古-東北一線,阻擋了游牧民族的騷擾。不要小瞧這種「騷擾」,它背後可是足以撼動印歐區和東亞兩個地緣區的「上帝之鞭」,中原王朝再強大也不想和整個印歐地緣區對抗。而且這種力量生生不息,因為它來自於橫亘整個歐亞大陸的the Great Lowland,參考Halford Mackinder的DemocraticIdeals and Reality配圖:

雖然這些地區在開局時代並不是中國的核心區域,但是強大的中原王朝都努力加強對這些緩衝區的控制。參考:如何看待中國地緣政治環境? - Ernest 的回答:

These are also the regions where the historical threat to China originated. Han China is a region full of rivers and rain. It is therefore a land of farmers and merchants. The surrounding areas are the land of nomads and horsemen. In the 13th century, the Mongols under Ghenghis Khan invaded and occupied parts of Han China until the 15th century, when the Han reasserted their authority. Following this period, Chinese strategy remained constant: the slow and systematic assertion of control over these outer region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Han from incursions by nomadic cavalry. This imperative drov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spite of the imbalance of population, or perhaps because of it, China saw itself as extremely vulnerable to military forces moving from the north and west. Defending a massed population of farmers against these forces was difficult. The easiest solution, the one the Chinese chose, was to reverse the order and impose themselves on their potential conquerors.

這些也是對中國的傳統威脅興起的地方。漢地是一片河流眾多、降水豐富的土地,所以也是一片農民和商人的土地。周邊地區則是游牧民族和騎手的土地。13世紀,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侵入並佔領了漢地的部分地區,漢人直到15世紀才奪回統治權。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的策略就是一貫的:緩慢但是系統地控制這些外圍地區,以保護漢地不受游牧騎兵襲擾。這一使命驅動了中國的外交政策。雖然有人口分布不均,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不均,中國認為自己在來自北方和西方的軍事力量之前是極端脆弱的。保衛大量農民抗衡外來勢力是困難的。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是反轉形勢,將自己凌駕於可能的征服者之上,這正是中國所選擇的方案。

發家於東北的清朝大大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參考:清朝的重要貢獻有哪些? - Ernest 的回答。另外,從明清到民國持續幾百年的闖關東大大漢化了東北地區,使得東北完全納入中國核心區域。

中國歷代王朝並沒有完全控制這些地區,即使在清朝,這些緩衝區域內也滿是一個個的小王國,滿蒙聯盟使得蒙古享受特殊地位,新疆有察合台汗後裔的小汗國,準噶爾部能叛亂正是其體現,西南則保留了土司。民國嘛,從來都只是一個鬆散的軍閥邦聯,1928年東北易幟只是名義上統一了中國,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從來都只是依靠江浙財閥的一個地方政權(參考:為什麼近代自北洋軍閥到民國,出這麼多大師,最後卻是共產黨得天下?-馬前卒的回答)。真正實現對這些緩衝區完全控制的是我新中國,以1959年西藏事件為標誌,雖然我國實行民族自治政策,但是內部絕對沒有軍閥,更沒有小王國。當然,台灣尚未統一,只是台灣沒有統一影響的更多是我國的海洋戰略,而不是陸權的穩固。

正是因為有了國土資源,才有了農業生產力和大量的人口;正是因為有了廣袤的平原和適航的河流造就的便捷的交通網路,才有了活躍的貿易和統一的市場;正是因為有了發達的農業、大量的人口和統一的市場,再加上安全的地緣格局,才造就了中國的大一統,而在此基礎之上衍生出的中華文化、中國制度,又進一步確保了中國大一統格局的穩固。所以說,中國的地緣稟賦造就了中國良好的開局,陸權時代中國未有其匹。

(二)中盤:海權的興起

雖然開局很好,但是中國在中盤時代落後了,中盤時代指1500年大航海迄今並將持續一小段時間的時代。當然,中國的落後並不是從1500年就能看出來的,其實從16世紀到18世紀晚期康乾盛世結束(1799年),中國從表面上還延續了之前的輝煌。其實從清緬戰爭就已經比較明顯地能看出中國的頹勢了,但是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才表現出完全的落後與衰敗。這種落後與衰敗不是清朝相對於之前的歷代王朝,而是農業文明相對於西方工業文明的代差。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從此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過好在西方列強彼此的牽制,以及需要一個代理人政府,所以中國名義上仍然保持了主權的(半)獨立和中國核心區的絕大部分領土。

海權時代從大航海開始,先後經歷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幾個海權強國。簡史參考《大國崛起》如下:葡萄牙、西班牙曾經在地球儀上瓜分了整個地球;但是隨著西班牙無敵艦隊(la Armada Invencible,英文Spanish Armada)不敵海盜出身的英國,英國強大起來之後就是日不落帝國,在歐陸玩起了離岸平衡手;然後法國挑戰失敗,德國兩次挑戰失敗,俄羅斯想要發展海權卻沒有出海口;只有美國得益於天然的地緣優勢成功逆襲;東方這邊,日本脫亞入歐,但是在挑戰英美海權的過程中仍然失敗了;然後日不落帝國衰落了,世界只剩下美國和蘇聯,然後蘇聯挑戰失敗,於是只剩下美國一個super power。

海權論的理論基礎是Alfred Thayer Mahan的The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簡單來說他推崇大艦巨炮,宣揚以海制陸,Wikipedia是這麼介紹的:

Mahans views were shaped by the seventeenth-century conflicts between the Dutch Republic, England, France and Spain, and by the nineteenth-century naval wars between France and Great Britain, where British naval superiority eventually defeated France, consistently preventing invasion and blockade (see: Battle of Trafalgar and Continental System).

海權論當然也發生過變化,具體從軍事上來說航母和艦載機的興起取代了大艦巨炮,現在推崇以空制海、以空制陸,以海制陸現在主要是對關鍵航道的封鎖。直接殖民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經濟殖民時代,美國通過海上霸權維護其金融霸權,對全世界收取「鑄幣稅」,參考@馬前卒的《大目標》,「海軍是美國的海上收費站」:

只要美國有能力切斷或者保護航線,隨時登陸敲打不聽話的國家就行了。美國或許不能通過洗腦強迫別人相信美元有價值,但只要控制了海運,美國可以只允許接受美元的國家參與國際貿易,全世界也就沒法不接受美元。

下圖是世界主要航道及關鍵卡口,與中國能源安全息息相關的中東各海峽、馬六甲海峽、台灣海峽,基本上都在美軍的投射範圍之內,世界其他地區更不用談。

所以不管你承認與否,這些年中國都處於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之內,向美國繳納「鑄幣稅」。但是我們只部分遵守美國制定的規則:首先,我們沒有在意識形態上屈服,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沒有相信美式民主、自由那一套所謂的「普世價值」。其次,我們堅持走工業化的道路,而不甘於做一個農業國、資源出口國,也不甘於做一個初級工業品出口國,而是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產業改造和升級。當然,在軍事上,我們走的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積極防禦戰略,不斷提升國防自主化,趕超先進水平。

現在的成績很明顯:工業產值第一,貿易第一;西方經濟學家不斷給我們灌輸「購買力平價GDP第一」,不過大家還是很清醒地想要匯率GDP達到真正的第一;保持最低核威懾,算世界第三;海軍已經算是第二,不過大家也很清醒地知道海權的海洋里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針對「亞太再平衡」收緊的包圍圈,我們有「一帶一路」嘗試西進打通歐亞大動脈;經歷了八九十年代最自卑的時期後,現在日漸變得制度和文化自信起來,和平演變基本不可能了。

問題也很明顯:首先,台灣沒有統一,這是極大的一個變數。沒有台灣,就無法真正突破第一島鏈,第二島鏈也就不用想了,綠水海軍就無法變成真正的藍水海軍,海路權複合的夢想就無法達成。其次,黃海、東海基本控制之後,南海還沒有完全控制。黃海平均水深40米,東海平均水深72米,只有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5567米,適合戰略核潛艇隱藏。所以沒有南海就沒有可靠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就不能真正對美軍實施A2/AD,就沒有絕對把握解放台灣,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會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自然模擬」了吧。

小結一下:中盤時代是海權時代,這一階段中國總體上是落後的,但是從挨打的落後到世界第二的落後其實是有巨大進步的,完成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升級的同時也保持了國家的統一和文化的延續。現在已經接近中盤的收尾階段了,收官之戰即將打響了,請關注兩個一百年。諸君,你我將見證歷史。

(三)收官:世界島的再現

開局時代是陸權的時代,是農業的時代,世界是割裂的。陸權的極致是蒙古帝國,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打通了印歐地緣區和東亞地緣區,這得益於上文提到的the Great Lowland。

除了the Great Lowland,印歐區和東亞區之間還有一條緯度更低、更為狹窄的通道,就是中原腹地-河西走廊-新疆-阿拉山口等-中亞-歐洲/南亞的通道,以撒馬爾罕為中心,正是這條通道造就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同時,即使在陸權時代,海上交通也是廣泛存在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印歐區和東亞區。

中盤時代是海權時代,是商業、貿易時代。從大航海開始世界各個角落開始逐漸連接起來,以現在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化為最高水平。全球化簡單來說就是大家做生意,然後美國掐著海上交通要道收鑄幣稅。世界貿易主要走海運,這源於海上運輸相比陸上運輸的成本優勢,海運不用修路,水對船的阻力遠小於地面對車輪的阻力,而且船的裝載量遠大於汽車/火車。但是海運也有劣勢,海運繞路,海運慢。所以如果陸上有路可走,或者路上運輸成本也不高太多,考慮到現在很多商品需要快速運輸以及海運的金融壓力(墊資、借貸,每一天可都是銀子啊)顯然還是更願意走路運。

這就是亞洲大陸橋,就是「一帶一路」。「一路」就是重新開發亞洲大陸橋,就是重振陸權,「一帶」就是護衛海上交通線,就是接管海權(至少是共管),兩個合起來就是海陸權複合。海陸權複合不是第一次出現,之前德國搞過,日本也搞過,都失敗了,但那是因為德國和日本自身的地緣格局先天不足。中國不同,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相比德國、日本好太多,所謂地緣本質就是地形和區位,所謂政治本質就是人。

東亞區+南亞的人口佔據世界總人口一半強,所以上圖這個圈將會是世界第一大市場、第一大經濟複合體,而中國就是其核心,是這個圈裡面地緣格局最好的國家。再擴大一點,歐亞大陸經濟一體化之後,將會形成一個更大的市場和經濟複合體,內部有歐洲和中國兩個工業中心,中亞、中東兩個資源基地,輻射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

所以以歐亞大陸為中心的世界島將再次形成,非洲、大洋洲稍遠,北美洲次之,南美洲最遠。只是收官時代不是游牧民族通過the Great Lowland對歐亞大陸四周的沿海農業文明肆意鞭打的時代,而是海陸權複合的時代,收官時代重新形成的世界島將不會以pivot area為中心,而是以東亞區為中心,而東亞的中心從來都是中國。到時候美國就會回到它歷史應有的定位:一個外圍小島。

我不是皇漢主義者,也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更不是帝國主義者。以上分析,基於世界地緣的根本格局,雖然民族的復興、國家的強大還需要正確的戰略、文化、制度等一系列軟體,但是中國的基本盤是世界上最穩固的。這種地緣格局的稟賦來自於地形、氣候和區位,所以只要地球的自轉方向不變,只要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的位置不變,這種基本盤所產生的底層地緣推動力就不會變,所以中國一定會復興。

推薦閱讀:

蘇聯為什麼解體?
郭靖媛 | 重點突破還是四面出擊?敘利亞之後的俄羅斯國際戰略
因為薩達姆,我們才記住了這個國家
山西地緣格局 | 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

TAG:地缘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