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之謀: 納粹屠刀高懸,下一個目標蘇聯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作者 高宏俊 來源:中國石油石化
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1941年6月22日拂曉,動用190個師、3500輛坦克、5000多架飛機,在從波羅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長的戰線上,向蘇聯大舉進攻。當德軍成群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黑壓壓地飛過來時,蘇聯的空軍竟不知所措。第一線的飛機大部分還沒來得急起飛,就被德國斯圖卡式戰鬥轟炸機炸毀在自己的機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賭注
德國「一戰」最後兩年經歷過嚴重的石油短缺,唯一的來源是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不足以改變德國石油短缺的整體局面。而英國人捷足先登,1918年8月佔領巴庫,被稱為「對德國的沉重打擊」。
納粹上台第一年,經濟戰略專家便指出:一旦發生戰爭,對原油進口的嚴重依賴將是制約德國軍事行動的一個關鍵瓶頸。在戰爭的準備階段,法西斯德國領導人將賭注放在了發展合成汽油上。20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發布多個有關大力建設煤制合成油生產廠的訓令。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採取一些決定性步驟武裝德國,以便德國可為預計在1940年發生的戰爭做好準備。
希特勒開始執行一項四年計劃,其中有一個目標是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他在提出這項計劃時說:「現在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德國的燃料生產。這項任務必須以作戰時的同樣決心來處理和完成。因為未來的戰爭行為有賴於這一問題的解決。」他補充說:「這類原料的生產成本是無關緊要的。」
在歐洲軍事行動開始前夕,德國以煤和褐煤為原料,利用費舍爾—特羅普什氫化工藝進行了大規模的「合成」汽油的生產。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魯爾赫米公司」和「維爾特沙伏特斯—克拉伏特工業集體公司」建立了大量的氫化生產廠,1934年至1938年期間,將液化發動機燃料的生產提高了近7倍,產量達到150萬噸合成汽油。
「當前德國的燃料工業應以最快的速度發展……生產原料所需的支出不存在任何問題。」雖然生產這種類型的燃料十分昂貴,但帝國元首仍表示,德國合成燃料生產繼續高速發展。1939年在進攻波蘭時德國擁有14個碳氫化合生產廠,1941年這類工廠已經達到22個,總生產能力為年產600萬噸合成燃料。
法西斯德國1941年6月在所有吞併和佔領的奧地利、法國、荷蘭、比利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挪威等國領土上共擁有93個石油加工廠,年總加工能力為2650萬噸。德國軍隊通過對歐洲國家實施武力佔領,掠奪了800萬噸石油產品。1941年,德國本土生產的石油只有156萬噸。羅馬尼亞在戰爭中是希特勒的盟友,當時在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地區已經建立起強大的石油工業園。在進攻蘇聯前,羅馬尼亞安東內斯庫元帥政權保證了德國58%的石油供應。
德國最高統帥部發動的「閃電戰」主要是依靠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並利用強大的空軍力量對陸軍實施有效的支援。這就決定了在一定的戰爭準備階段,以及隨後發動的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期間,要預先準備好足夠的武器裝備和充足的汽油及潤滑油。從這一點就可以對在法西斯德國佔領波蘭和法國大部分領土以及進攻蘇聯期間有一定的時間停頓的緣由找到答案。
在佔領歐洲大部分地區後,法西斯德國領導人企圖迫使被佔領國家的居民為德國軍事經濟工業服務,但同時他們也遇到了必須保證礦產資源和燃料供應的問題。而在當時全面的國際孤立條件下,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易的。在預料到可能出現的燃料短缺問題後,法西斯德國領導人提出了進行大規模合成發動機燃料生產任務。但這不可能解決第三帝國所有的燃料問題。
推進
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凱琳大廈計劃」要求1944年初實現石油產量1100萬噸,但希特勒顯然等不到這個時間。他的戰略是先通過儲備打響戰爭,然後在戰爭中解決石油來源。1939年上半年,德國石油進口達到頂點,最大來源是羅馬尼亞。儘管9月後歐洲以外的來源斷絕,德國當年仍進口石油516.5萬噸,比1938年全年還多20萬噸。1940年德國國內開採的石油只有130萬噸,進口石油230萬噸,其中150萬噸來自羅馬尼亞。
儘管希特勒擁有戰爭機器的強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問題卻從未使他感到放心。那種擔憂曾促使他形成以「閃電戰」為基礎的基本戰略——集中機械化部隊實行兇猛而短期的攻擊,以便在燃料供應發生問題以前奪取決定性的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初階段,蘇聯只是在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才開始向德國提供總共為66萬噸數量有限的石油,供油持續到1 941年6月22日結束,前後不滿兩年。因此,蘇聯對德國的石油供應對德國軍事行動進程不可能產生重大的影響。
是什麼決定了希特勒東向戰略呢?希特勒清楚,繼續向西軍事推進,勢必導致與美國這一西方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的衝突。當時希特勒認為,蘇聯在經濟和軍事上還不夠強大。根據德軍參謀部掌握的軍事偵察情報,德國軍隊進攻俄羅斯就如同刀切奶油,勢如破竹。希特勒稱蘇聯為「泥足巨人」,一擊即潰。「巴巴羅莎」計劃仍採用了「閃電戰」。這種方式已在擊潰波蘭、法國、挪威、南斯拉夫和希臘中的戰爭中取得了成功。
希特勒繼續打著「吃人」的經濟算盤:在進攻俄羅斯時,德國方面死亡人數低於從事合成燃料生產的工人人數。德國最高統帥部希望在1941年冬季來臨前,徹底結束對俄羅斯的戰爭;佔領莫斯科,將戰線推進到阿爾罕格斯克—阿斯特拉罕。在制定「巴巴羅莎」計劃的同時,德國還制定了「奧斯特」計劃,即對俄羅斯佔領區的開發計劃。根據這一計劃,蘇聯的資源其中包括石油資源應全部轉歸帝國所有。德國還專門成立了東部佔領區政府局負責實施這些資源的開發工作。從「巴巴羅薩」開始,佔領巴庫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國戰役中心。
計劃還提出要將蘇聯的大片地區置於德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將俄羅斯「趕到烏拉爾以東地區」。此外,被佔領區的居民應成為廉價的勞動力,並將猶太人、茨岡人以及身體和精神上有缺陷的部分居民從肉體上消滅,不管他們是些什麼樣的人,也不管他們身在何處。當然,在消滅的人中還包括「政治委員」和共產黨人這些希特勒的主要意識形態敵人。
缺陷
在中央方向受到激烈抵抗的形勢下,德軍指揮棒開始調動自己的預備部隊,但德軍已沒有足夠的力量按照「巴巴羅莎」計劃實施全線進攻。在所有的地方,德軍無法全部完成侵略計劃。
在軍事行動過程中,法西斯德國實施的「閃電戰」戰略的缺陷日益暴露出來,其中包括嚴重的燃料供應問題。蘇聯許多地方沒有道路,德軍軍事裝備為此需要消耗比正常情況下多出1—2倍的燃料。燃料短缺的問題立刻凸顯起來。遠離自己後方的德國進攻部隊面臨著非常複雜的後勤保障問題。
1941年秋,希特勒進行了大規模的莫斯科戰役。戰役開始時,德國軍隊直逼莫斯科城下。但此時,德國最高統帥部再次出現了決策上的失誤,其中包括進攻部隊的供應問題。法西斯德國的高級將領們寄希望於速戰速決,德國軍隊根本沒有做好在秋冬季條件下作戰的準備。德軍軍事技術裝備經常性陷入泥濘的道路中,只得由士兵們用雙手將其拖出。當嚴寒提前來臨時,又產生了其他問題:潤滑油凝結,使用合成燃料的德軍坦克和飛機在寒冷的天氣條件下無法正常工作。德軍距離莫斯科越近,就會受到蘇聯紅軍部隊越為激烈的抵抗,蘇聯紅軍部隊則可以不間斷地從後方獲得燃料和潤滑油的補給。
德國石油儲備1942年降至79.7萬噸,僅夠一個月消耗,合成燃料雖然增長到近400萬噸,但這個增量被羅馬尼亞石油產量因為盟國轟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東內斯庫向里賓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羅馬尼亞已傾其所有,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佔領富產石油的地區。」
希特勒帝國1942年初從莫斯科戰役失敗中恢復了一些元氣,於是德國指揮部著手準備對俄羅斯發動新的進攻戰役。代號為「鼠油草」的戰役計劃是在希特勒直接參与下制定的,並具有強烈的「向石油進軍」的性質。1942年4月5日發布了德國元首第41號訓令,計劃對蘇聯南部方向實施打擊,將高加索和阿普歇倫半島從蘇聯分離出去,進而奪取戰略主導權,切斷蘇聯與反希特勒聯盟的交通線。
為實現這一目標,德國組建了「A」集團軍群,負責佔領巴庫,然後與土耳其友軍相互協作,進攻中東,進而佔領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伊朗、伊拉克及其他一些國家。「B」集團軍群則擔任輔助性進攻的任務,負責攻克斯大林格勒地區的伏爾加防線,切斷高加索產油區與蘇聯中心地區的道路。
「向前看的時機已經來臨。這裡講的是奪取頓巴斯和高加索石油產區的可能性已經到來。為了進行高加索戰役,需要強大的力量,為了石油,應該不惜任何代價。況且,奪取了高加索,就可以佔領伊朗,控制住伊朗與伊拉克邊界上的山口。」為希特勒撰寫過講話稿的德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動因
石油對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據德國武器和軍事工業部部長 A.什彼耶爾的證詞,石油甚至成為希特勒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動因。根據希特勒親信的證詞,帝國元首總是被奪取高加索石油的想法所縈繞。他當時認為,其建立的德意志帝國是絕對不可戰勝的。蘇聯紅軍1942年夏秋之際接連遭受挫折。格羅茲尼成為前線城市。1942年8月10日,法西斯德國軍隊佔領了邁科普,8月22日佔領了克拉斯諾達爾,8月25日佔領了莫茲多克。
面對法西斯軍隊進攻的威脅,1942年9月13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拆遷格羅茲尼石油加工廠》的第2298號決議。這項措施很快就對蘇聯軍隊的燃料供應產生了顯著的影響。當法西斯軍隊從莫茲多克地區開展強大攻勢的時候,在通過格羅茲尼的要道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1942年10月10日,格羅茲尼城由於受到炮火的猛烈轟炸,火光衝天,房屋及其他設施被炸毀,貯油罐在燃燒,約100口油井停產。但德軍無論如何也無法佔領這個十分重要的石油產區,無法令其完全停止石油生產。1942年,格羅茲尼向國家提供了140萬噸石油。
由於德國軍隊的不斷推進,1942年秋蘇聯國防委員會宣布在外高加索地區實行軍事狀態,巴庫的形勢變得十分危急。當時計劃從這座城市運出600萬噸石油,但在通航期停止前只運出了160萬噸。許多仍在繼續進行石油開採作業的企業不得不將開採出的石油隱藏在山谷中,專門挑選出了一些油井用於將數十萬噸脫汽油原油回注其中。但由於這些油井容量有限,不得不放棄這項工作。1942年秋在整個外高加索地區實際上只有「涅弗界捷恰拉」一家企業仍在進行石油開採工作。
「巴巴羅薩」計劃1941年6月22日發動,8月北路軍進攻到列寧格勒郊外,南路軍8月取得了基輔戰役的勝利,擊潰了蘇軍西南方面軍。10月莫斯科戰役打響,到12月德軍停止了進攻。進入1942年,德國石油儲備降至 79.7萬噸,僅夠一個月消耗,合成燃料雖然增長到近400萬噸,但這個增量被羅馬尼亞石油產量因為盟國轟炸而下降抵消。
在1943年中,軸心國在俄國和北非都已被擊敗,德軍想攻克巴庫或中東油田的企圖已成為痴心妄想。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在歐洲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軍不再處於攻勢。「閃電戰」階段已告結束。從此以後,決定性因素不再是「閃電式」的攻擊,而是軍用的人力和經濟資源——石油。
盟國1944年將對德國轟炸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為了對付空襲,德軍軍備部長施佩爾命令迅速修複合成燃料工廠和其他石油設施,或者儘可能地把它們疏散到那些較小的、更易於保護和隱蔽的地點——有些移到被毀壞的工廠的斷垣殘壁里,有些遷入坑道,有些轉入地下,甚至釀酒廠也改產燃料。原計劃至1944年將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產能力,但此時那些為增產而準備的機器部件,不得不拆用來修復現有的設施。
35萬名工人從事這一忙亂的任務。一開始,各工廠迅速得到修復。但過了一段時間,工廠常會再度遭到空襲,以至於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和易受攻擊,更加難以修復。產量開始急劇下降。1944年5月第一次空襲以前,用氫化法生產的合成燃料平均日產9.2萬桶,到9月已降到日產5000桶。當月的航空汽油產量僅為日產3000桶,只佔1944年頭四個月平均產量的6%。與此同時,蘇軍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來源。
「如果我無法得到足夠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希特勒沮喪的說。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10月9日,德蘇兩軍在高加索地區實施會戰。此役,蘇軍殲滅德軍40萬人,解放了大片被佔領土,徹底粉碎了德國「消滅蘇軍、奪取最富饒的產糧區和石油產地以及打入近東和中東地區」的戰略企圖。在1945年德軍最後的時刻,大量的新式噴汽戰鬥機和重型坦克因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國空軍炸毀,德軍已經回到19世紀而成為騾馬和人力運輸的部隊。
德國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爭取到更多時間。由於阿登攻勢的失敗,德國的戰爭努力已告失敗。在蘇聯軍隊取得庫爾斯克戰役勝利後,偉大衛國戰爭迎來了全面的轉折,蘇軍進入反攻階段。當希特勒與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殺時,下命令要將他們的屍體澆上汽油焚毀,以免落到可惡的俄國人手中。現有的汽油用於執行那道最後命令終於夠用了。1945年5月8日,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
(本文經撲克投資家采編,並已標註來源,轉載請註明原始出處。添加撲克投資家微信號:puoketrader,第一時間獲取大宗產業與金融領域最有溫度的研究資訊。)
推薦閱讀:
※在電影電視里,為什麼美國軍人彈盡糧絕之後選擇投降,而中國軍人選擇捨生取義?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7
※歷史雜學:那些莫名其妙的戰爭(美國篇)
※駝峰航線,美國為什麼幫中國?
※我來自軍統 · 恰同學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