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的高招公平終將損害所有人的權益 | 來論
?某高中課堂。圖:知識分子
撰文 | 陳志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責編 | 李曉明
● ● ●
江蘇孩子上大學權益真的受損了嗎?
最近江蘇湖北高考招生計劃調整一事,沸沸揚揚多日,家長有自己的訴求尚能理解,但是隨著名人專家輿論的加入,關於教育公平,尤其是高考公平的爭議,出現了兩個嚴重的現象,第一就是選擇性講公平,只講對自己有利的依據與道理,而罔顧另外的不利數據,目的還是維護自己認為的公平;第二,就是只講理論的正確性而不顧實際情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主張高考全國一張卷,一個分數線,這樣最公平。
在展開討論之前,有必要了解此事的發生背景與原因。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全國出生人口連續下降,中小學生人數也在全面下降。2008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1050萬人後,就開始了連續5年的下跌,近年開始企穩。江蘇的高考報名人數最近幾年連續下降,尤其是今年,報名人數僅為36.04萬,同比下降8.27%,也是連續第六年下降。與最高峰2009年的54.6萬人相比,已經下降近20萬人。
但與之相關的是,江蘇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高校總數已經雄踞全國第一,211高校總數也領先於其他省市。江蘇高考錄取比例在此背景下,也連續增長至去年的88.8%,逼近90%。如果江蘇不採取措施,不要說降低招生計劃,就是不增長,也將面臨生源危機,即報名人數低於招生計劃的情況。也就是說,江蘇高校,不得不調減招生計劃,至少適當調減在江蘇的招生計劃,把更多計劃改投其他生源較好較多的省市,這也是高校自身生存法則的需要,畢竟沒有一個好學校願意把高考成績最後的10%、5%都招上來。我們動輒講高校的自主權,這點權利還是應該有的。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分層越來越嚴重,在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寒門難出貴子」,尤其是窮孩子上好大學的機會降低。近幾年國家採取了全方位的措施,一些重點大學紛紛出台助學計劃,增加貧困生上好大學的幾率。
正是在這種雙重背景下,才有了引起軒然大波的這個文件。江蘇湖北等地有較多的高教資源,同時面臨生源下降,招不到足夠學生,好學生,就有了把一些招生計劃調減到其他省市的需要。學校有發展需要,國家有平衡調控需要,於是就走到了一起。
一些考生家長,並沒有充分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誤以為是把既定的招生指標拿走了,認為本地考生的利益因此受損,大呼不公平。
儘管,此事經江蘇省教委,教育部一再澄清,言明江蘇的高考錄取比例,本科錄取比例不會降低,也就是說,上大學與上本科的機會不會降低。但家長們更願意相信流言,甚至不管、不看真實的數據。
當然,家長焦躁的心情可以理解,他們擔心自己孩子上好大學的機會降低之外,還有一個小心思,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招生指標,不給外地不就給江蘇了嗎?
只是,這個擔心的基礎並不完全存在。
就如前面所說,第一,高校不會繼續投入大量招生計劃給江蘇,尤其是好學校,質量再高的省市,高考成績最後的10%、5%,恐怕大家都不想要,教育部也無權強壓學校。都上了好學校,好學校也就不值錢了,這是一個基本道理。第二,應該說並非是從原來的鍋里拿走,而是一個專項計劃與指標。
其實,此前多年,各地都在做類似的事情,只是沒有今年這樣正式。上海北京很早就在逐步減少招生計划了。
我們不能選擇性地用數據講「自己的公平」
在這場爭論中,最有意思的是公平兩個字。
在這次爭論中,無論是專家還是家長,各種人都選擇性地利用各種數據與事實講自己的公平,自說自話,而不是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我覺得有必要把兩邊的數據都擺一擺,不能只說其一,不說其二。
比如江蘇的家長說江蘇考生錄取分數高,北京上海的低,核心是在說上大學的難易程度。但實際從錄取比例看,江蘇錄取比例88.8%,是明顯高於北京上海的80%左右的錄取比例的,也就是說江蘇孩子上大學絕對機會反而是高的。
但反過來,我們也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即北京上海的本科率明顯高於其他省市,全國平均是50%多一點,北京大約是70%多一點,上海也差不多,但還到不了倍數關係,江蘇本科率比北京低不了多少,於是大家也都迴避談這一點,反而聚焦在一本率上。
對於一本率,我一直不贊同去比較,原因就是,什麼是一本學校?一本二本的劃分,是各省在招生錄取上的一個技術操作,原則講,全國沒有一個省市的一本二本學校名單是完全相同的,在這個省是一本,到那個省可能就是二本,根本沒有可比性。更何況,北京上海等有區域優勢的高校,即便被列為二本,其錄取分數也往往超越了一本,又如何計算?
北京的孩子上北大清華機會的確要高於其他地區,這是客觀事實,不應該否認。但是如果換一個維度看,似乎就是北京吃虧了。
北大2015年在京投放186人計劃(不包含保送等其他渠道招生),但是總招生計劃為3665人,佔比只有5%。在江蘇招收173人,佔比4.7%。清華2015年招生3372人,在北京投放170人(不含其他保送特長等),佔比同樣是5%。即便加上其他渠道方式錄取的,北京孩子佔一些優勢,實際比例會高一些,但最後的佔比也不可能突破10%。南京大學也是部屬211、985高校,2015年在江蘇招生848人,已經佔全部招生總量3300人的25.7%。但南京大學在京招生只有50人左右,佔比只有1.5%,同樣是部屬重點大學,按一把尺子考量的話,顯然是對北京考生不公平的。
部分高校當地、外地錄取計劃(單位:人)
北京大學
2015年 1177(市外) 186(市內)
2014年 1181(市外) 200(市內)
清華大學2015年 1486(市外) 170(市內)2014年 1565(市外) 197(市內)北京工業大學
2015年 880(市外) 2778(市內)
2014年 940(市外)2830(市內)
北京建築大學
2015年 580(市外) 1115(市內)
2014年 645(市外) 1064(市內)南京大學
2015年 1879(省外) 881(省內)2014年 1737(省外) 815(省內)當然,北京也不要覺得委屈,如果換另外一把尺子,即絕對人數的話,北京就不吃虧了。江蘇有30多萬考生,北京只有其1/6-1/5。
因此,關鍵是看你如何看,站在誰的角度看。如果只是站在自己角度看,選擇性看,全國各地都有苦水,都會覺得不公平,但是你沾光的地方怎麼不說?
選擇性地看,都是不公平,全面地看,就不一樣了。從全國去看,江蘇人均高等教育資源絕不是靠後的,而是前幾名,從一些考生大省但又是高教薄弱的省份來說,江蘇對於他們,恰恰是不公平的。
在這場爭論中,我更想強調,不能罔顧事實談公平。比如某媒體公眾號的一篇文章,有人做了一個大標題,意思是說北京在西部的教育扶貧中不出血,一毛不拔。這種觀點完全是罔顧事實了。
北京部屬高校在當地的招生比例上,目前肯定是全國最低的,一般在10%,和其他部屬高校在當地動輒25%,甚至30%的比例相較,恰恰是出血最多的。北京市屬高校也是全國最早率先大幅度去外地招生的。截止到去年,北京市屬50餘所高校大約1/3的招生計劃,都投放到了外地。
反而是有些省市,因為種種原因,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更不要提給北京提供上學機會了。也就是說,北京恰恰是輸出最多的之一,而不是最少的,更不是一毛不拔,不輸血。這種措辭都是嘩眾取寵,有嚴重的誤導,唯恐天下不亂,不可取,不可信。
我並非是為北京上海辯解,北京上海孩子上好大學容易,這是客觀事實,但具體原因也可以做些分析。
一方面,這一事實背後有綜合的歷史原因,相關部門也一直在調整,壓縮。最高時,北京一些高校在北京招生比例也高達20%多,但是經過多年調整壓縮,已經大幅度減少至10%左右,甚至更低。
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像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生源有相對的競爭優勢,整體素質較高,高校相對更願意在這些地區招生,這也是高校權利之一,並非政府部門強壓的。
全國一張卷,一個分數線可行嗎?
高考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的方案設計不是第一次提出,至少20多年前高考改革時就有人提出過,今年兩會上俞敏洪也再次提出這一方案。
但是此次事件恰恰說明了這個方案的不可行,果真去搞,屆時,就不是一個地方的家長圍堵政府,可能會出現極端事件。因為教育資源分布本身不平衡,在高度競爭的高等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情況下,怎麼分配都有不公平的問題。
在這裡不能系統地談這個方案的不可實施性,只簡單說三點。
我們的高校部分是中央政府的,除了教育部直屬的70餘所外,還有其他的部委的。絕大多數,也就是2000多所都是地方高校,從管理與財政支持上,地方的高校是以地方為主的。這是一個基本的情況。那麼大家也就明白基本道理了,全國一張卷一個分數線,地方利益如何保證?
當然,有人提出北大清華等這種學校應該全國一張卷,一個分數,表面看最公平,但真的是嗎?這也就涉及到所謂社會分層的問題。一般來說,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豐富,教育水平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就強,分數就會偏高,即便是在同一個省市,不同階層的人因為擁有資源不同,最後受教育機會就不同,尤其是好的大學。這樣下來,中西部落後地區上好大學的機會必將越來越少。屢禁不絕的高考移民本來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種表面公平背後的實際不公平。
操作上呢?我們先不論這種考試錄取的複雜性(部屬高校單獨考試招生),就說公平性。1990年代有過研究,同一張卷子,不同地區的人閱卷,都會出現明顯差異,在分分計較的今天,如何確保?在這問題上,理論可行,並不等於實際可以操作,理論正確,也不等於有可實施的方案與條件。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無視因為歷史等綜合因素形成的高等教育資源不均衡導致的顯性失衡,恰恰是我們需要承認並面對解決。北大,清華在北京的招生量與10餘年前相比,已經大幅度下降,這本來就是一種進步,是公平的進步。
我們絕不能只講絕對的公平
最近幾年談到教育公平,我給很多人講過美國的平權法案在高校入學上翻烙餅的故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獲得空前成功,平權法案應聲出台。這個法案的核心,就是要保護以黑人為代表的少數族裔的權益。在高校的入學上,核心就是需要給予不同族裔照顧,甚至核定比例。非常像我們對少數民族的加分照顧。
這個法案實施沒有多久,1972年,白人學生貝基在連續兩次申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名落孫山後,將加州大學告上法庭,理由是他發現,醫學院100個錄取名額中,有16個特別名額專門留給了黑人等少數族裔學生,而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的成績遠不如自己。他認為,這種照顧少數民族的措施實際上又開創了新的種族偏見。此案一路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最後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判決,但最後加州大學據此廢除了平權法案在加州大學的實施,此案也成為反「平權法案」的標誌性案件。
白人說他受到了歧視,這實際看你從哪個角度看這個問題。最近幾年,美國掀起了一場否定平權法案的風潮,截至目前,美國已經有近10個州廢止或者修正了平權法案在高校的實施。
當初通過平權法案,是為了公平,現在廢止,也是為了公平。未來完全廢止,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美國白人佔比在逐年下降,據說2050年將下降到不足總人口的50%了。
2014年美國加州參議院通過了一項編號為SAC5的憲法修正案提案,目的是保障拉丁裔學生的入學名額,而不是任由亞裔「佔據名校的多數名額」。平權法案取消後,以華裔為代表的亞裔迅速佔領加州各大學,據說,平均佔到了30%,甚至更高。但在加州,第一族裔,恰恰是拉丁裔。但此法案最後在亞裔的激烈反對下,未能最後通過,半途夭折。
公平,我們絕不應該,也不能談極端公平與絕對公平。平權法案的故事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從白人看,平權法案是不公平的,從黑人角度看,平權法案當然是公平的。今天的江蘇招生計劃一案,與此不有某種類似嗎?
另外,公平的實現,一定是漸進的,不僅要從歷史上去看,也要橫向比較,看公平的進步。比如江蘇的高考升學率一直穩步上升,比如現在全國的錄取比例都接近或者超過了北京上海,這難道不是公平進步嗎?同樣,全國各地錄取比例已經從10幾個甚至20幾個點,縮小到5個點之內,難道不是公平嗎?
在公平的實現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手段,節奏。在某種程度上,實現公平,就是打破過去的利益格局進行再分配,你是一大刀切下去,天翻地覆,還是一小刀,一小刀地切,最後實現一個相對穩定的公平。從社會治理角度來說,不能只從道義正確,理論正確做事情。我們對西方民主社會有一個描述:妥協。妥協的目的,就是各方利益訴求的相對平衡,而不是快速完全的實現,這是成熟社會的成熟做法。
高校招生上的種種不平等,不合理,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但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些不公平,不合理,都在逐步縮小,更趨於合理。此次江蘇招生計劃的紛爭,讓我們再次警醒,在公平的問題上,任何的單方公平,絕對化公平,都是要不得的。在造成社會撕裂的同時,會帶來嚴重的連鎖反應與社會動蕩,最後損害所有人的公平與權益。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知識分子觀點和立場。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漲姿勢科學類文章,歡迎關注 知識分子 - 知乎專欄 。
推薦閱讀:
※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北大新生之一
※質疑:「挺楊派」說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我們的創造力都被誰毀掉了?
※香港浸會大學在香港大學裡的地位?
※思考能力的進步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