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部震撼人心的紀錄片|私家推薦

這個日漸回暖的季節,回顧摯愛的紀錄片。

對於紀錄片,只覺得震撼過自己的生命,看完後,不自覺地對自己的生命重新省察過的,都是值得敬重的。以下這些紀錄片都曾經在我的生命里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如今依然感謝它們,以及片子背後的工作人員,感謝。

以下僅推薦20部,排名不分先後。

如果你也有十分喜歡的紀錄片,歡迎與我分享。

1.《天地玄黃Baraka (1992)》

至今已經時隔14年,這部歷時14個月、穿越24個國家、沒有1句台詞的片子,無論什麼時候打開,依然為它的音樂、鏡頭、視野、取材、剪輯、細節,種種深深吸引,這96分鐘的享受,用「凈化靈魂」來形容並不為過。

導演羅恩·弗里克(Ron Fricke)用鏡頭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能夠擁有的最壯闊最絢麗的景緻——從遠古到現在,從猿猴到人類,從荒無人煙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動現場,從廣袤天地帶來的感動到嬰孩單純的笑臉給予的幸福。

片名Baraka在古伊斯蘭語中代表祝福,這也是導演拍攝此片的初衷,祝福與我們共同存在在這顆蔚藍地球上的一切。

人類、科學,還太年輕,唯有一句祝福永恆。

2.人生七年Up (7-56)

至今依然記得第一次一口氣看完整部紀錄片的場景:一人在外求學,看完的第一感覺是:恐懼。

深深的恐懼。

對孤獨終老、對貧窮、對無法翻身的恐懼。

年少時常以為人生有無限希望,是這部紀錄片敲醒了我:出身可以突破,但你要付出十倍的努力與堅持。

從1964年就開始拍攝的片子,每隔七年,導演邁克爾·艾普特都會去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每一次的問題基本都一樣,中途有人退出,但大部分人都願意堅持下來,我們看他們,看盡歲月流逝,看穿滄海桑年。

再回首這部跨時足以覆蓋一個人的一輩子的紀錄片,突然想起多年前的某一天,在某個小國的火車站邊,見到陽光燦爛,一個媽媽微笑著問一個衣著簡樸的小女孩:「上了大學後想做什麼?」

「我想出國。」小女孩弱弱地答。

「那你爸要準備很多很多錢給你。」

就在那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裡,我看見一個小孩把夢想埋在了那個破舊的車站。

這部紀錄片依然在拍攝。

3. 《浮生一日 Life in a Day》

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總計近4500小時的視頻,展現了2010年7月24日這一天中世界各地人們各自的生活瑣事以及對一些簡單問題的回答。

直接感官地、生動地體驗地球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日。

有人紀錄下他人的有趣生活;有人記錄了完整的小事件;也有人只是無頭無尾的片段;有些人的生活平淡無奇,而有些人卻又剛好趕上了熱鬧非凡的大型活動;還有些人,正在經歷著生死離別。

印象最深刻的是患了癌症的病人問她的另一半Youtube給的問題:「你恐懼什麼?」

「一開始,我怕你得癌症,然後你得了。後來,我害怕你複發,然後你複發了。現在,我沒什麼好怕的了。」

最後的妹子哭著說,「我整日期盼今天會有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美好的事情、一些讓人感激今天的事情,但是事實是,這並不常常發生。對我來說,今天... 整整一天,根本沒有發生什麼…」

我們都曾恐懼過上平平無奇無人惦記的生活。

我們都終將,過上平平無奇的生活,願你有惦記的並惦記著你的人。

4.借我一生 (2010)

他曾是不可一世、富貴的少爺。

在那個時代的浪潮里,性格倔強、脾氣乖戾的他經歷了命運的捉弄,跌宕的一生。

「世上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但是自己救自己行不行?也不行。你自己救自己,你怎麼救呢?只有參加革命,鬧革命。拿起槍管子,去爭權奪利,這才是自己救自己。除了這樣……因為你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

「我想來想去,作為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好。太陽出來了,去勞動。太陽落山了,休息睡覺。」

有尊嚴地活著,體面地死去。

有時候就是那麼地不容易。

5.好死不如賴活著(2003)

因為賣血,一家五口有四口感染了AIDS。

貧窮的死亡,是那麼地倉促和動物化。

看這部片子,會想起另一個偉大的女性:高耀潔。

一個做著高尚的事的女性,最後只能離開老伴,獨身孤老在美國。

生命,有時候太渺小卑微。

6.老唐頭 (2011)系列

徐童導演拍的「遊民三部曲」,另外兩部分別是:《麥收 (2008)》、《算命2009》。

分別講述了三個人的生命。

老唐頭:有著驚人的記憶力,腦袋裡裝著近八十年過目不忘的故事。

歷百程:以替人算命維生,40多歲的時候碰到因為殘障,在老家倍受虐待的石珍珠,兩人從此開始一起生活。

洪苗:麥收的前後,一個人的兩種處境,兩種生活。

人性,有時候我們還遠遠沒有資格下定論。

7.女人那話兒(2000)

香港女導演黃真真的作品。

片子包括了性工作者、專職太太、情婦、女演員、艷星、女導演、女同性戀、女中學生等人的訪問與跟蹤拍攝。

最讓人震撼的莫過於「性交易」的片段。

「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

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地發生著。就如同聊一聊今日的天氣,昨日的瑣碎,或者,小八卦。

8.紀實72小時:紐約投幣式洗衣店劇場

紐約的某家投幣洗衣店:各種各樣、膚色不同、國籍不同的人們,他們出於不同原因前往洗衣店清洗他們的衣服。

再次感受到地球村的生活。

生活在紐約是種什麼感覺呢?

有時候,也是十分好奇。

日本的72小時輕生活系列,還有許多很可愛的主題:比如秋葉原的秘密的工房,一家24h開放的高科技發明工作室,有服裝師租來創作,有宅男發明各種各樣的產品,還有創業小組租來發明產品,比如賣得無敵貴的Iphone手機殼,原本只是用來作為噱頭,最後一年也賣出了200多。

比如一家占卜館,無論是看手相、還是八字,都是源於我們中國的文化,居然還出了軟體,直接列印。

9.《音樂人生KJ (2009)》

從小學習鋼琴,11歲在歐洲的大型比賽中獲獎。父親對他的期望與要求很簡單:贏得國外比賽,賺很多錢。

而在國外街頭,一次見聞讓他的腦袋從此充滿疑惑和對人類的憐憫之心:「抵達捷克之前,我在曼谷街頭目睹一群人追著一名小偷。那可憐的小偷半裸,像我一樣瘦(呵),為了逃避司法制裁,他爬上一棟老舊的建築。或許,他才偷走30元就只為了吃東西。這一幕,讓我非常震驚;一個小時前,我還在練鋼琴,我從來不知道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的悲劇、不公平和悲傷。」

他對這個人偷東西的動機,他對自己與此人的不公感到羞恥,進而想要消除這種不公平,而他消除的方法連自己都難過流淚:一起死亡,一起死了就不會有不公平了。

也許更多的是,他想消除自己的無能,消除自己的無法動彈只能彈琴。消除那些困在身體里的情緒與情感。

仍在童年期瘦瘦小小的他笑著在鏡頭說出這些話,他的父親有些詫異。

直到最後他無法抑制地揉著眼睛哭時,他的父親仍顯得有些無措。

他只是問父親要了,紙巾。

所幸他長成了一個小帥哥。

他對音樂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首先先為人。

to be a human being.

巧的是,哈佛幸福課里的Tal教授說過同樣的話。

他在人群中孤獨。

他的堅持己見顯而易見地與眾人不一樣。

他的天賦足夠支撐他對妹妹說的這句話「相信我是你智慧的開始。」

但是連最好的朋友都說,他的內心覺得自己是神。

實際上,他是這麼認為自己的:

「家正呀,你是天才,你同意嗎?」

「沒有。我覺得每個人都差不多。」

「怎麼說?」

「我會想,如果我生於三千年前的非洲,那我會是什麼?我還可以是黃家正嗎?我還有機會學習音樂嗎?」

「所以你就覺得,能夠成為今天的你,其實是巧合。」

「對,我根本不相信『天才』這二字,這兩個字被人濫用了。根本可能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只是沒機會學習音樂,其實我是幸運。」

他說的,都是他內心最真誠的聲音。

而與他最親密的父親最想要的是:贏,然後是錢。

他的孤獨,透著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我的眼淚不知不覺也流下。

他們都沒有錯。

但是他們看起來好孤獨。

他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傷,反而在鏡頭前。更能安心地流露。

就連導演都詫異:「有時候我總是在想為什麼那個人總是對我說很多他家的秘密呢?很多他人生的秘密,人生的想法。他不向他爸爸說,他不向他朋友說,不向他女朋友說,為什麼總是對著我說?我一直都很奇怪這個關係。我在剪輯的時候就在想,我想做他的朋友,但有時候情感上又沒有到朋友的那種關係,到底有沒有,我也不知道。他最近回香港的那天是聖誕節,回來後忽然給我打電話,說明天一早就上飛機了,今天晚上想見我一下。我當時在拍片,以為有什麼嚴重的事情,所以就過去了。但是那天晚上我們真的沒聊什麼,就是隨便聊,說說他家裡的事,說說他哥哥,他被女朋友第三次拋棄了等等這樣的事情,然後就走了。 」

也許,不用背著沉重的期望,不用害怕傷害到深愛的人,和深愛自己的人的心。

才能好好地感受自己。

也許。

這段對話會是答案:

「家正,你有喜歡的人嗎?」

「有呀!我喜歡很有性格的女孩!」

「怎樣才叫有性格呢?」

「我之前在Facebook想Add她做朋友……她三年也沒有Approve我!連我也受不了她!」

「哈!怎麼會喜歡這樣的女孩?」

「我覺得她好完整,而且好有安全感……」

而在導演眼裡,這個女生:

「根據我跟家正的關係,我所理解的他不是同性戀。我拍了他的女朋友的訪問,一點點,不多。為什麼剪掉?因為我那時候生氣就給它剪掉了。真的,他女朋友特別討厭,我就給剪掉了。 」

完整。

安全感。

是他渴望的。

而他,將逐漸找到自己的信仰:

「經過多年的內在衝突,我領悟到我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什麼。或許那個可憐的傢伙註定要偷那30元。我註定被同一個人拋棄3次;莫扎特註定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奇才。但在這些混亂之中,我仍然相信公平。我深信在這無窮變化的世界,上帝並不會輕易地以我們是否「表像」地「信仰了他」或是否做了所謂「對」的事情而評斷我們。我相信他看重的是我們真誠地成長,且誠實地以身為一個「人」面對自己。

我不相信天堂。因為我相信我們已經生活在天堂里。我們只是被我們自己不成熟的天性給蒙蔽了,愚蠢到不願意去承認吧。「

曾幾何時我也痛哭過類似的孤獨,困惑過類似的困惑,獨處中才找到自己,懷疑過死亡才是答案。

原來我們都是孤獨的。

原來遇見相似的孤獨是如此溫暖和明亮。

10.流浪北京 (1990)

1988年拍到1990年的片子。

那個年代的北漂,畫畫、寫作、拍電影各種熱愛藝術的年輕人。

如今他們又在哪裡呢?

有人死去,有人瘋了,有人功成名就,還有人隱於世。

每個時代都有著這麼一群年輕人。周而復始,輪迴便是。

11.記錄生命最後一刻 男子安樂死全程紀實

他叫Peter,英國人,罹患「漸凍人症」後,便一直尋找體面地死去的方式。

最後,在妻子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瑞士,一個可以安樂死的國家。

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Peter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相伴多年的妻子就陪在身邊。

「我太太很懂得怎麼握著我的手幫我入睡」,他說。

在生命結束的最後時刻,Peter的太太就這麼握著他的手,就這麼送他走。

他如願地、體面地、在感謝所有最後陪著他的人之後,喝下來那杯死亡之水。

「我好渴。」他說。

離世的那天,能夠有準備地、體面地死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在醫院裡,有太多的不體面。

12.人體漫遊 The HumanBody (1998)

BBC出的一系列的片子,當年還是用電驢下的資源。

那時候十分好奇身體的產生、構造、運作,各種好奇。

對於我們的身體到底是如何在運作,至今仍有太多的需要探索的謎題。

比如:有時候兩個人突然哼起同一首歌的同一句歌詞,是為什麼?

比如:意識到底是大腦的那些區域負責。

無論如何,我們在前進。

合作是最好的方式。

13.兩性奧秘 Secrets of theSexes (2004)

英國這個神奇的國度出的一系列關於性的兩性實驗。

主導社會發展的兩股主要力量之一:性。

多少人因為性而崛起,又有多少人因為性而喪失前途。

更多的人,因為性而留住平凡幸福的生活。

無論如何,性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重要課題。

科學地了解性,有助於更好地與另一半相處。

14.鳥瞰地球 La Terre vue duciel (2004)

一共四部,鳥瞰的視角讓人心胸寬廣。

15.子宮日記 In theWomb (2005)

科技做的視覺效果非常棒,我們都經歷過「接吻會懷孕」的幼稚兒時,但真正地,從出現,到出生,我們在母親的子宮裡到底經歷了哪些變化,卻是我們永遠看不到的。

這部紀錄片,栩栩如生地告訴了我們:那9個月,或許是我們人類的祖先在地球上生存這麼多年的濃縮版,有人類學家就認為,我們曾經在海洋里生存過。

你支持這個觀點嗎?

16.《南京Nanking (2007) 》&《南京大屠殺張純如 (2008)》

張純如女士在寫完書後,自殺了。

一個人,要經歷多少靈魂的折磨,才會不堪重負而選擇離開自己的家人。

多大的生命力,才能支撐著失去一切的親歷者活下去。

她說:

「血啊,攤得一地糊塗。」

這場浩劫,不該被遺忘。

但願戰爭永不再。

17.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 Born Into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 (2004)

又名:生於妓院:加爾各答紅燈區的孩子們 / 生於妓院 / The Kids of Sonagachi / Camerakids

一個攝影師和一群生於妓院的孩子。

如果沒有這場偶遇,這些孩子長大都會變成妓女,或者拉皮條的。

有了這場偶遇,是否改變了誰的命運?

那些笑容,是否還會再出現?

天賦就這樣,湮滅在命運里。

18.大國崛起 (2006)

共十二集。

央視出的紀錄片。

看膩了《全球通史》的文字,可以看看視頻版的《大國崛起》。

個人,有個人的時代。

國家,有國家的潮流。

抓住機遇。

19.陰道獨白 TheVagina Monologues

美國女作家伊娃·恩斯勒(Eve Ensler)的劇作,十分敬佩的女性。

同樣的劇本,艾曉明教授改編過,也拍過中國版的陰道獨白。

也許你口口聲聲標榜自己是女權主義。

但,你真的是嗎?

EveEnsler在Ted公開課上做過另一個演講:《擁抱你內心的少女》。

20.求生存的艱難歲月~韓國公務員考試實態

沒有官方海報。

日本NHK出的紀錄片,主要跟蹤了一個釜底抽薪般地考了幾年公務員,最後終於考上的艱苦歷程。

為了穩定而體面生存的人,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個模樣。

長大後,日漸被這瑣碎的生活所吞噬。

感謝這些偉大的作品,

它們是我生命的養分,

支持著我,

勇敢而倔強地活著。

與你分享。

以上。

祝好。


推薦閱讀:

剛剛看《意志的勝利》里剛開始希特勒閱兵時路過一個雕塑,一個老人抱著兩隻鵝,請問這個雕塑是一個故事嗎?
請問《上訪》這部紀錄片?

TAG: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