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群——別光說「重要」
既然第一印象很重要,那麼細菌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確實不好,因為人類第一次認識它們,就是和疾病聯繫起來的;於是長久以來,我們也就習慣於把細菌直接等同於「致病源」了。
但其實,細菌(和古菌)是地球生命的起始形態,是這個世界的真正主人,整個地球生命系統的地基(如果我們要在外星球殖民,那麼首先就要引入大量的菌);而其他生命形態,相對來說只是匆匆過客,寄宿在這個「菌窩」里;任何物種(包括我們)都會滅亡,但是細菌永生——一旦它們不再,整個地球生命也就不再。
我們人類與各種菌共同生活、進化了幾百萬年。作為宿客之一,我們依賴「主人」的各種照料——雖然有時也有非難,但如果我們因此賭氣出走,就會發現,原來我們根本就沒有能力獨立地面對這宇宙的終極荒蕪,作為這地球生命的一分子,我們已經深深地離不開它們了。
腸道微生物群
我們全身都遍布著各種微生物,皮膚上(人身上不同的味道是怎麼來的呢……)、口腔里、肺里……,但是絕大部分(超過99%)的微生物都住在腸道里。
這些微生物里,有些古菌、病毒和單細胞真核生物(比如某些酵母),還有些多細胞真核生物——寄生蟲,但絕大部分都是細菌(為了簡便,之後偶爾也會直接用「腸道菌群」代指「腸道微生物群」)。據估計,其數量大約有一千萬億,是我們全身細胞數量的10倍!如果不是因為單個細菌的個頭比人體細胞的小太多,我們就完全等同於一個超級生物群落了。不同的細菌偏好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所以小腸和大腸、小腸前段和小腸後段的細菌社會裡的種族構成都不一樣;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常駐細菌的密度越來越高——而在大腸里……大便中有一半的重量都是細菌。
絕大部分的細菌都是無害的——否則我們根本活不到今天;或者說是有益的——否則我們根本活不到今天。
也許已經眾所周知的是:腸道細菌能幫助我們消化食物,比如把我們消化不了的纖維,變成珍貴的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它們不僅可以直接給腸道細胞供能,還能「安撫」免疫系統,減輕體內的炎症,還會鞏固血腦屏障,並且促進腦內小膠質細胞的生長,從而增強腦的免疫功能)。
還有些腸道細菌能幫助我們吸收礦物質,比如把與植酸結合的鈣、鎂、鋅等解放出來,使其更容易被我們吸收(腸道細菌合成的短鏈脂肪酸也有類似的能力)。它們還能幫助吸收某些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
最後,它們還能自己合成某些維生素供我們吸收,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2(從綠葉菜中的維生素K1合成,對於鈣的吸收利用非常關鍵)——這些都是比較難從食物中直接補足的。它們還能合成某些氨基酸(比如酪氨酸、色氨酸),所以也是我們的蛋白質來源之一……據估計,我們所獲得的所有營養中,約有十分之一是由我們的腸道細菌供應的。
它們還能在另一個意義上幫助我們處理食物——解毒。某些細菌會降解(中和)食物中的(甚至會是大多數)毒素,使其不會進入我們的身體搗亂,讓肝臟能多一份安逸。
它們還會更深地影響到腸壁後面的體內世界。比如,有些細菌在獲得它們理想的食物後,會刺激腸道細胞分泌血清素——一種會讓人平靜、愉悅和幸福的神經遞質——於是我們會慢慢地喜歡上吃那種食物。
它們還會直接分泌某些神經遞質,比如γ-氨基丁酸——這種東西也能讓我們平靜,幫助我們睡眠,維持和提高腦的年輕態。
腸道微生物還能幫助調節、教育我們的免疫系統,比如直接影響某些免疫細胞的活性,喚醒某些殺手細胞,或者刺激身體產生某些抗體應對某些外來微生物。人生之初,腸道內的免疫系統初來乍到,沒見過世面,這時開始有了第一批微生物(來自自然的分娩過程以及母乳餵養)進來與它打交道,教它遇見誰該激動,什麼時候該睜隻眼閉隻眼;陸續的,大量來自於環境和食物中的微生物都跑進來(有些只是觀光,有些則常駐下來),並且進一步教育免疫系統,直到幾年之後,免疫系統出落得舉止得體、進退有度、深諳世道……所以剖腹產和非母乳餵養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犯各種過敏,甚至哮喘之類的病,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往往不知輕重深淺、沒大沒小,會對各種本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過度反應……
(某些腸道細菌還有另一套「陰招」:它們會向腸道的免疫系統提供某種「罪證」,從而「誣陷」人體內的某些激素……由於這些「罪證」在一定程度上像某些激素(比如致輕素、飢餓激素),接到了這些「罪證」的免疫系統,就會有針對性地在全身攻擊這些無辜分子,從而導致我們:睡眠紊亂,總是想吃東西,或者總是開心不起來……)
所以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也就意味著健康的免疫系統——多數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都缺少前者。
最後,腸道微生物群本身就是一套免疫系統,就像駐紮在一個國家內的國際維和部隊一樣。當某些新的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來到腸道內,想要在這兒大有一番作為時,往往發現:根本沒有它們的落腳之處了……所有能占的地方都被佔了,還有些居民會使出各種手段來排擠它們——這就叫「殖民保護」:為了防範不知好壞的各色人等會幹出不知怎樣的事情來,歡迎、鼓勵那些已知不怎麼壞的人先來殖民,把空間都佔了,以後的麻煩就少多了——這也許是我們抵禦絕大多數有害微生物的首要途徑。
腸道微生物群失衡
所以現在商業上有了「益生菌」的概念(又是一個引誘我們掏錢的咒語),就像商業電影里有各種正價值的「好人」一樣……但其實也和人一樣,細菌難有真正的好壞之分。比如大腸桿菌,能合成維生素K2,但是數量多了後,也會導致腹瀉,甚至其他更嚴重的疾病;還有幽門螺旋桿菌,好像總長著一副「壞人」的臉(與胃潰瘍牽涉不清),但是它們一直以來(兩百萬年來)都生活在我們的胃裡,能調節胃酸水平和一部分免疫反應,控制與胃口相關的某些激素的分泌——沒有它們的話,我們更容易反酸、哮喘、發胖……
由幾種「好人」組成的社會,必然是不健康的社會;同樣,對腸道菌群來說,最重要的也是多樣性——各種「好」「壞」「呆」「靈」,各有自己的位置和事業,有自己的家庭和人際關係,並且相互影響、牽制,最終形成一個平衡的「群魔亂舞」的社會,真正發揮一個社會的功能——各種功能……這種平衡是相對穩定的,不會因為某些外來因素而突然崩壞;而其中的多樣性越高,就越穩定——其功能也越多樣,從而也就越「健康」——我們也就越健康。(胖子腸道內的細菌種類往往比瘦子的少。)
如果腸道微生物太多、太少,或者在不該多的地方(比如小腸上段)太多,或者某些不該多的細菌太多,該多的太少……都算作「腸道微生物群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某些細菌失去了原有的制衡(就像人類社會中的公務員太多一樣……),就開始肆無忌憚起來,從而會做出許多之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騷擾腸道上皮細胞,造成腸道高滲透性,最終引發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當然,腸道微生物群失衡也會影響到我們健康的所有其他方面,包括我們的睡眠和情緒。
為什麼會失衡呢?首先是現代人會用一種自認為很先進的東西——抗生素。是的,有時某些細菌會讓我們生病,但我們還不能有針對性地處理它們,於是乾脆「寧可錯殺一萬」……不管是什麼抗生素,都只對一部分微生物有效——而這些可憐的居民冤死後,另外一些微生物就有了新天地,可以大肆繁衍了……
更重要的影響來自於——我們的飲食,當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吃什麼,就養什麼樣的腸道微生物。
如果食物(比如各種深加工食品)中的纖維很少,那麼腸道內的某些微生物們(比如那些會合成短鏈脂肪酸的好同志們)就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其數量和種類就會大受影響。
而不易消化的食物(種子里的各種蛋白),還有會用各種方式(比如種子里的有毒凝集素、消化酶抑製劑、植酸)干擾我們消化的食物,都會讓某些微生物大量地獲得某種原本不該那麼大量的食物(某些蛋白質、澱粉、乳糖、果糖等等),使其得以大肆繁衍、壯大,變成原本不該那麼大量的細菌。另外,很多腸道細菌還會根據周圍的食物構成,改變其「生活方式」(比如大腸桿菌,會根據其周圍是蔗糖多還是乳糖多來改變其代謝方式),從而改變對我們健康的影響。
什麼樣的飲食結構,就對應著什麼樣的腸道微生物群。比如日本人的腸道里,就有能專門消化海藻類食物的細菌;非洲土著們在肚子里養著一些更善於分解粗纖維的傢伙;而胖子的腸道里,有大量喜歡麵食或甜品的小胖子……(沒有兩個人的腸道內有完全相同的微生物群,每個人的腸道,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小宇宙。)
而腸道里有什麼樣的微生物群,你就是什麼樣的人——是怎麼都胖不起來的瘦子,還是「喝水都胖」的「有福之人」;是樂天派還是抑鬱症;是嬌氣的過敏者、空氣污染黨,還是個吃什麼都好胃口的適應派;是否愛「上火」,愛長痘,是否正走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康庄大道上……
經營這個生態社會
所以優化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有著深遠的健康意義。
注意,沒有哪種微生物群在構成上可說是「正確的」「最好的」,它們只會不斷地調整、變化,無法「暫停」在某個狀態下,所以只能越來越好,或越來越壞(從而,我們的健康也是……如很早之前說過的:健康不是一個狀態,而是一個越來越好的過程……)
你理解了: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還有我們的健康)是可以經營且需要經營的,需要一生經營。
從經營上來說,首先當然是少用抗生素……
其次,要多吃膳食纖維——對一個平衡的腸道微生物群來說,這是其中絕大多數細菌的健康食物。很顯然,喜歡吃蛋白質、澱粉、糖的細菌,不該是人類腸道的主要居民——那些是人類自己的食物,本來就不該輪著它們的。
然後,盡量少吃會干擾消化的東西,比如含有有毒凝集素、消化酶抑製劑和植酸的種子。從而不給那些會與人類搶食物的細菌提供太多食物,不讓那些邊緣種族繁衍過度,甚至成為優勢種族……那不是人類腸道內該發生的事。
最後,不要太「衛生」……如前所說,腸道微生物群最需要的是多樣性。為了恢復、提升這種多樣性,我們需要總是從外界引入各種細菌,比如各種發酵食物里的(沒有兩壇酸菜里的細菌構成是一樣的),還有各種沒洗乾淨的菜里的……縱使它們最終沒能駐留在腸道內,也讓免疫系統長了些見識,甚至還能給腸道里的常住居民們留下些資料——細菌的基因片段(往往以質粒的形式)——使他們能學習新的技能……
非洲現存的採獵部落里,居民腸道內的微生物群在多樣性上就要大大多於城裡文明人的。當然,他們的食物——肉、蔬菜、水果——在這方面是有幫助的,但還要看到:他們也沒有洗滌劑和消毒液……
用「非農工業飲食」,好好經營這個微生物群落吧——因為這就是我們人體的一大器官(與腸、腦幾乎等重),一個集肝臟、腸道、腎臟、腦、免疫系統等各種器官、系統的功能於一身、與我們的健康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強大器官……而且是除了腦之外,最具可塑性、發展性的器官。
我們的腦每天都需要新鮮事物,否則就會無聊死……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群,也同樣不能「十年如一日」地呆著。為了腦,我們要不斷學習;為了腸道微生物群,我們也要「活到老,『菌』到老」……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PaleoLife
推薦閱讀:
※腸道高滲透性——邊事不定,民事不寧
※關於益生菌產品,你還不知道的5個真相
※腸與我們的喜怒哀樂
TAG: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