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到底誰在浪費科研經費》與爭議
文 | 陳志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 ● ●
1月2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李志民的文章《到底誰在浪費科研經費》(以下簡稱《到底》一文),對科研經費的浪費做了剖析,在圈子裡引起了軒然大波,讚賞者有之,批判者有之。爭論或者質疑都很正常,但是筆者認為絕不應該歪曲或者誤導,因此有必要對於一些爭議或者批判進行釐清,否則有以訛傳訛之嫌。
圈內著名的公眾號《知識分子》發表的《「萬億科研經費到了何處?」引起的爭議》(回復文章編號「191」查看)即為其中的代表。該文在批駁《到底》之前,先樹了一個靶子,即《到底》一文的核心,甚至唯一觀點就是「把科研經費投向企業是荒唐的」。以偏概全莫過於此!
細讀原文,《到底》一文的標題與核心都是在回答誰在浪費科研經費。文章的觀點也非常清晰。第一,政策性浪費,如直接向企業投放科研經費就是錯誤的,甚至是荒唐的。第二,決策浪費,即到底應該投向哪裡或哪個項目,不能再被一些所謂「專家」忽悠了。第三,執行中的浪費,尤其是一些項目實際是套用國家科研經費,而非真的投入了科研。
李志民文章指出我國科研經費浪費的核心,絕不是媒體所說的60%用在都用於開會出差的浪費,而是政策與決策性浪費,比如某些方向上科研經費投入產出效率低下的問題。比較而言,國家投入高校的科研經費高校只用了國家6.9%的科研經費,但卻在國家三大科技成果獎勵中佔據半壁江山,這就足已說明問題。
再說說關於科研經費投向企業的問題。「爭議」一文核心都在反駁《到底》一文提出的觀點之一:反對財政性經費投給企業,企業直接從政府拿錢搞研發是荒唐的。「爭議」一文作者首先列舉數據強調,企業並沒有拿那麼多政府的錢,並稱美國的企業拿政府錢搞研發是常態。
首先說數據。科技分類方法很多,研發種類很多,評價方法也很多。從科學研究角度說,只有用同類統計數據才可比較和評價。我們不能自己隨便定義概念,不能隨便處理數據,也不能對不利的數據故意忽略。《到底》一文採用的科技經費投入和研發(R&D)經費投入的概念和統計,直接來源於國家權威部門多年發布相關數據的概念和統計方法。而「爭議」一文把不同類數據比較,按照自己設定的意圖摘編數據,至少屬於治學不夠嚴謹,尤其是在辯論一個問題時。
其次說美國。對「爭議」一文所稱美國的企業從政府直接拿研發經費是常態的說法,我表示強烈質疑。就如該文強調的經費支出與執行的區別一樣,在對美國科研經費的統計上,我們絕不能把政府拿錢搞研發與政府為鼓勵發展高新技術而減稅和購買服務混同。
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國家多數是議會政治,想把納稅人的錢直接投給企業,在議會通過預算是何等之難!事實上,這些國家的普遍做法是政府買服務。為支持鼓勵新能源,政府推行結果補貼制,而不是直接給企業錢去開展新能源研發。德國政府為了鼓勵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是通過在傳統上網電價基礎上加價的方式來鼓勵。也就是企業怎麼研發政府不管,政府只購買結果。因此,嚴格地講,企業不可能大規模從國家拿到研發經費,尤其是應用研究,這必然是企業的投入。
當然,美國的確有一部分甚至相當大的比例是直接投入到了軍工企業,這是一個特殊領域,不在《到底》一文的討論範疇,我們國家也沒有這方面數據可比較。
國家已經踏上了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國家治理越來越成熟,社會監督越來越完善,我們一定要明白,納稅人的錢越來越難花,這是社會的進步。不合理的制度浪費是國家治理必然要改進之處。
我們的確不應該動輒妖魔化科研與科研工作者,《到底》一文並沒有聚焦「流言」,即科研經費60%花在差旅人工上。原因有二:第一,沒有確鑿的統計數據,第二,國家在科研項目經費的管理上也的確有瑕疵,正在修正調整這方面的管理政策。這是必須澄清的。
但無論如何,哪種爭論與批判,都需要科學的精神,第一,不應以偏概全,第二,要持同一把尺子,比如統計數據,不是你自己可以簡單加權處理的,第三,不能設定並不存在的觀點作為批判的靶子,比如妖魔化科研與科研工作者。
關注知識分子(微信號:the-intellectual),輸入數字編號閱讀近期熱文:【119】三篇經濟學文獻幫你春節反逼婚
【124】人類改造生命的「魔剪」:CRISPR發現之旅
【191】「萬億科研經費到了何處?」引起的爭議
【171】 從普京發問談起,到底什麼是科學?
【 72 】從科學男神到公眾的出氣筒
【 15 】千古文章未盡才:大數學家谷超豪的學術人生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推薦閱讀:
※重複實驗完成,馮新華被舉報文章調查終止 | 作者自曝造假續
※中國原創科研何時「笑傲江湖」?楊振寧:不要著急
※誰家的孩子上了好大學? | 吳曉剛
※快訊 | 2016未來科學大獎揭曉:請看花落誰家
※魯白:科技革命滾滾向前,教育再不改革就危險了
TAG: | 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