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 | 兩萬字乾貨:中國如何在全球進行石油資源的戰略布局?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
原文鏈接:商道 | 兩萬字乾貨:中國如何在全球進行石油資源的戰略布局?
文|蔣健蓉 來自申萬研究所
內容提要:
在21世紀的前10年中,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和生產國;不過,中國能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不斷加劇。根據國際機構的數據估算:中國一次能源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將由2010年的9.3%上升至2035年的19.8%。特別是石油,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最大且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較高,是中國目前最為稀缺的能源。
中國應優先在全球進行石油資源的戰略布局,這樣的做法對中國的發展有五大積極作用:保證國內石油消費供給充足、解決國內石油生產產量不足、滿足國內石油加工過剩產能、對沖國際油價暴漲風險、搶佔非常規石油開發先發優勢。
依據生產國與資源供給國形成供求循環模式,我們選出31個能夠為中國提供石油資源的國家。通過量化處理,我們將中國獲取各國石油資源的風險劃分為三個等級:綠色進入等級、黃色謹慎等級、紅色規避等級。我們在綠色區域國家註冊的公司中挑選了15家從事上游油氣業務的公司,他們都有普通股在全球上市,依據股權結構越分散越有利的標準,我們將獲取這些公司石油資源的難度分為低中高三檔。
參與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國內機構主要有四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專業投資基金、政策銀行。在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中國應遵循「三淡化、三突出」的6大原則,即淡化國家色彩、淡化控制目的、淡化短期收益、突出屬地性質、突出迂迴方式、突出聯合方式。中國機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應該通過投資與合作相結合的複合方式;並在具體運作過程中,通過生產與貿易模式、財務模式、產融結合模式、全產業價值鏈模式四種具體模式達到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的。
正文:
多年以來,政府一直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獲取海外資源持鼓勵態度。特別是在次貸危機之後,中國國內資金「走出去」的國際國內環境都更加成熟,中國官方對於企業「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也明顯加大。中央決策層及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部委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中國政府將繼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資源等重點領域,開展互利共贏的對外投資合作和跨國經營。
從狹義上看,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影響產出的重要變數。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震撼世界的著名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系統的研究了資源約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一大批經濟學家也開始將資源引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如索洛(1974)將資源(R)視為與勞動力(L)、資本(K)、技術並列的第四大要素,構建了產出(Y)的生產函數:
從廣義上看,資源包括一國從事生產活動的所有基本要素,具有至關重要的經濟意義。按照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各國之間的經貿活動主要取決於資源在全球的配置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多數資源具有不可再生的屬性,並且在消費過程中會伴隨污染物的產生;因此,如何高效、持續、清潔的加工和利用資源,在交易價格中正確反映出資源的稀缺性和外部性,同樣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從國家層面研究資源問題,還必須充分考慮到經濟之外的國際政治因素,從全球戰略和國家安全的高度審視中國的資源問題,從而獲得更加全面、深刻、清晰的認識。
首先,作為生產和軍事的必需品,加強對全球資源的控制,有利於提高中國的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來,供不應求的情況在各個資源領域陸續出現並逐步加深。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一個資源凈進口大國,各項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雖然,未來中國面臨經濟封鎖或軍事戰爭的概率很小,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軍事領域增強威懾力、在生產領域保持獨立性仍是中國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標。
其次,作為一項重要的權利手段,加強對全球資源的控制,有利於強化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政治影響力。例如,2006年,俄羅斯成為八國集團輪值主席國,並開始以此為契機,把本國資源優勢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當年俄羅斯和烏克蘭爆發的「天然氣大戰」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這場「大戰」超出了雙邊關係的範疇,對歐洲能源供應和世界能源價格均產生了重大衝擊。全世界,特別是歐洲感受到了在世界能源供應趨緊大背景下,俄羅斯運用能源這一地緣戰略武器的巨大威力。
第三,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工具,加強對全球資源的控制,有利於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獲取投資收益和參與資源定價的能力。石油、黃金、鐵礦石、銅等大宗資源產品,被市場賦予雙重屬性,即本身具有的商品屬性和衍生的金融屬性;而且,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資源的金融屬性不斷突出。中國目前已廣泛參與到這些資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投資和交易之中,但投資盈利能力不足,在定價方面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以鐵礦石為例,長期以來,鐵礦石的定價權一直掌握在三大外資礦業巨頭手中。中國對鐵礦石進口需求大,在定價上卻沒有多少話語權,鋼鐵產業的發展長期受制於人。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對資源的重要戰略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人類;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世界。」而剛剛結束的全球金融危機,則為中國創造了良好的時機。雖然2009年以來,全球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在雙底衰退和債務危機的隱憂中,未來幾年的經濟前景依然很不明朗,給資源產品市場和相關產業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中國已經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全球範圍內對資源進行戰略布局,並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強烈反彈。
在以上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基於全球型本土化的中國資源全周期戰略布局研究框架」。我們將資源初步劃分為四大領域。第一,能源類資源,具體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核能、水能、可再生能源;第二,礦業類資源,具體包括: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第三,生物類資源,具體包括:糧食、木材、水、土地等;第四,貨幣類資源,具體包括世界主要貨幣和金融機構。其中,能源類資源的界定最為清晰,相關的研究也最為充分,因此可以作為第一位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提出了,全球資源布局的申萬「五星模型」,從「投什麼、為何投、到哪投、誰來投、怎麼投」五個緯度,全面分析中國在全球進行資源戰略布局的問題。目前,我們已經全面展開對能源產業的研究,並形成了中國在全球進行石油資源戰略布局的研究成果。
1.投什麼?中國缺能源,最缺石油
1.1中國一次能源供需缺口在2035年前將持續上升
21世紀以來,中國能源消費快速增加,根據IEA的數據,2009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22.5億噸油當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同樣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根據IEA的數據,2006年,中國一次能源產量17.2億噸油當量,超過美國成為最大能源生產國。不過,即使如此巨大的產量,也不能滿足中國快速膨脹的能源需求。根據IEA、世界銀行、英國石油公司(BP)等機構的數據估算:中國一次能源供需缺口將由2010年的2.33億噸油當量上升至2035年的7.40億噸油當量;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將由2010年的9.3%上升至2035年的19.8%。
1.2中國油氣供需缺口在2035年前將持續上升
在石化能源方面,中國面臨以下供需情況。第一,煤炭供需基本平衡,從長期來看不存在供需缺口過大的問題。第二,石油供需缺口最大,並將進一步上升: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為2.26億噸,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為52.6%;2035年石油供需缺口上升至6.09億噸,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上升至83.5%。第三,天然氣供需缺口目前較小,但未來會迅速上升:2010年天然氣供需缺口為112.8億立方米,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為11.3%;2035年天然氣供需缺口上升至210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上升至53.2%。
1.3中國石油自給率在2035年下降至不足20%
仿照國際上穀物類糧食自給率(產量與消費量之比)的計算方法,我們可以計算出中國油氣的自給率,自給率數據與我們此前供需缺口與消費之比的數據,兩者之和為1。數據顯示,21世紀,中國油氣自給率持續下降,其中石油自給率下降最為嚴重,將由2010年的47.4%下降至2035年的16.5%;而天然氣自給率也將由2010年的88.7%下降至2035年的46.8%。
進一步分析顯示,21世紀,石油自給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費快速增加,2001-2010年,中國石油消費同比年均增長6.8%,石油消費量由2001年的2.28億噸增加至2010年的4.29億噸;而在2035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進一步增加至7.29億噸。而石油產量則增長緩慢,2001-2010年,中國石油產量同比年均增長2.3%,石油產量由2001年的1.65億噸增加至2010年的2.03億噸;不過,隨後中國的石油產量將進入遞減階段,在2035年,中國石油產量將下降至1.20億噸。而在天然氣方面,雖然消費增長更為迅速,但產量同樣快速增長;使得天然氣自給率下降幅度明顯小於石油,在2035年前基本能夠大於50%。此外,石油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約為20%,僅次於煤炭,而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則不足10%。
2.為何投?全球石油資源布局的五大作用
2.1保證國內石油消費供給充足
在推測「十三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規模和結構時,我們設定的基本政策約束條件主要源自國務院提出的減排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2007年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並根據最新情況對其進行了部分修正;在這些約束條件下,我們參考了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模擬結果,得出了最終的預測數據。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36.3億噸,摺合24.8億噸標準煤;中國石油消費5.2億噸,摺合7.4億噸標準煤;天然氣消費4155億立方米,摺合5.6億噸標準煤;非石化能源消費7.2億噸標準煤。我們認為,預測存在的主要風險有:第一,經濟增速可能低於預期,根據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的一般經濟增長前景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年均GDP增速只有6.6%,而我們設定的情景為8.0%;第二,在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在發展核電方面會更加謹慎。
我們預測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5年能源消費比2010年增加26%;不過,這種情況將在「十三五」期間出現改變,2020年能源消費比2015年只增加近10%。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由2010年的71%下降至2015年的64%和2020年的55%。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基本穩定在17%左右的水平。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由2010年的4%攀升至2015年的7.6%和2020年的12.4%。非石化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在2020年達到16%,比2010年的水平翻了一番。
我們認為,我們對於2020年石化能源消費的預測與目前政府出台的各項產業規劃基本吻合。《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預測,到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將超過35億噸,石油消費量超過5億噸。《煤層氣開發利用「十一五」規劃》編製小組組長孫茂遠表示,國家正在限制使用煤炭、鼓勵用氣,並提出到2020年,天然氣用量要增加到4000億立方米。
2.2解決國內石油生產產量不足
相對於消費的快速增長,我們認為,中國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面臨產量峰值,石油產量將維持在2億噸左右的水平,摺合2.84億噸標準煤,與2010年基本持平。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慶、勝利等一批東部老油田經過長期過度開發,已經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達到產量峰值。不過,西部內陸省份,如新疆、四川、甘肅、內蒙古油區的開發較好的彌補了東部老油區產量的遞減。此外,渤海、南海海域油田的勘探與開發也為中國石油供給提供了新的保障;但目前中國石油生產仍以陸上為主,海上產量大約只佔總產量的20%。通過在全球進行石油資源布局,有利於解決國內石油生產產量不足的問題。
在對「十二五」期間中國煤炭和天然氣生產情況進行預測時,我們引用相關規劃中的數據。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15年,中國煤炭產量達到37.9億噸,摺合25.9億噸標準煤;天然氣「十二五」規劃中有望提出,2015年中國天然氣供應結構初步定為國產1700億立方米,摺合2.29億噸標準煤。在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煤炭和天然氣生產情況時,我們在現有政策約束下,參考了ARIMA模型的預測結果,得出了最終預測數據。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煤炭產量50億噸,摺合34.2億噸標準煤;天然氣產量2597億立方米,摺合3.5億噸標準煤。
結合此前表1中,預測的「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中國石化能源消費情況,可以計算出,未來10年中國石化能源的供需缺口和自給率。表4顯示,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面臨各種石化能源全面供不應求的情況:雖然煤炭的供需缺口相當小,但石油和天然氣的自給率都較低;特別是石油,自給率不足40%。隨著中國在煤炭消費與生產方面的此消彼長,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將會出現煤炭供過於求的局面。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是,中國政府是否願意在煤炭供給充裕的情況下,繼續增加煤炭的產量;我們認為,中國2020年煤炭的生產可能要低於模型中的預期,但可以完全滿足消費需求。鑒於中國在石油生產方面面臨的極限,「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的自給率都將維持在40%下方。與此同時,未來10年,天然氣供需缺口也會快速擴大,其自給率將由「十二五」期間的約70%下降至「十三五」期間的約60%。不過,我們認為,中國未來天然氣的生產可能要高於模型中的預期。因為,中國的非常規天然氣儲量相當豐富,而且政府高層明確要求加快非常規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據行業諮詢公司WoodMackenzie估計,只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中國2020年後不再需要大量進口海外天然氣的結論將成為現實。第一,中國必須及時掌握非常規天然氣的情況,能大規模開採到境內已探明的豐富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第二,中國在未來數年內能大幅降低開採成本,讓非常規天然氣的開採和生產能有利可圖,可以大規模運用和推廣;第三,中國要在未來十年內大規模地擴大非常規天然氣的生產能力。
2.3滿足國內石油加工過剩產能
21世紀以來,中國煉油能力以年均6%的速度穩步擴張,2010年中國的煉油能力已經超過5億噸;與2億噸的產量相比明顯過剩。通過在全球進行石油資源布局,有利於滿足國內石油加工能力過剩。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幾大主要煉油工業基地:以中石油大連、撫順石化為中心的東北煉化基地;以中石化天津、燕山石化為中心的環渤海煉化基地;以中石化上海、南京、寧波煉油廠為中心的長三角煉化基地;以中海油惠州,中石化廣州、茂名、湛江,中石油揭陽等煉油項目為中心的珠三角煉化基地;以中石油克拉瑪依、蘭州、寧夏為中心的西北煉化基地。根據我們的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已擁有19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
按照現行規劃,2011年中國將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地區建成3到4個2000萬噸級煉油基地,2013年全國將形成20個以上千萬噸級煉油基地。根據我們的統計,若在建項目和規劃中項目全部投產,「十二五」期間,中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在7-8億噸之間。不過,中國煉油產能過剩的局面可能意味著這些項目的最終審批將來得更晚;因此「十二五」期間,中國最終形成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可能要低於7億噸。
根據此前的估計,中國在「十二五」期間的石油產量只有2億噸,與煉油能力之間巨大的缺口需要穩定的外部石油來源。否則,中國剛剛上升至世界平均水平的煉油產能利用率將會再次出現下降,從而引發大量產能閑置和浪費。
2.4對沖國際油價暴漲風險
2.4.2、2000年以來石油期貨持倉量與油價關係增強
伴隨國際油價快速上行的還有國際石油期貨的未平倉合約總頭寸。1999年年底,紐交所WTI期貨未平倉合約總頭寸為497448手,與同年世界石油消費量之比約為1.80%;2010年年底,紐交所WTI期貨未平倉合約總頭寸上升至1430115手,與同年世界石油消費量之比約為4.48%。
此外,在2000-2010年間,期貨未平倉合約總頭寸與國際油價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係,相關係數為0.86;用最小二乘法回歸,R2高達73%,說明期貨未平倉合約總頭寸可以很好的解釋國際油價的變化。而在此前的1995-1999年間,期貨未平倉合約總頭寸與國際油價之間的相關係數僅為-0.13%,說明兩者相關性很弱;用最小二乘法回歸,R2隻有2%,說明在此期間,期貨未平倉合約總頭寸基本不能解釋國際油價的變化。
2.4.3實體經濟證明油價中的金融屬性
以上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金融屬性是2000年以來國際油價快速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從實體經濟角度進行分析,同樣可以證明這一論點。1977-1999年,全球石油消費年均同比增長1.21%、全球石油產量年均同比增長0.83%、全球GDP同比年均增長3.10%、全球GDP平減指數年均為7.50%,同期國際油價年均增長5.03%;2000-2010年,全球石油消費年均同比增長1.32%、全球石油產量年均同比增長1.17%、全球GDP同比年均增長2.71%、全球GDP平減指數年均為4.69%,同期國際油價年均增長卻高達17.0%。這令我們很難從實體經濟的角度,解釋國際油價快速上升單單是因為需求「強勁」增長。
2.4.4國際油價中的金融因素有四至五成
我們先將國際油價數據用全球GDP平減指數處理,再分別設定三種情景,對國際油價中的金融因素進行剔除。第一種情景為國際油價高端增長情景。
在此情景下,國際油價完全由石油消費拉動,石油產量的增加並不能抑制油價上漲。第二種情景為國際油價中端增長情景。在此情景下,石油消費對國際油價的拉動作用是石油生產對國際油價抑制作用的2倍。第三種情景為,國際油價低端增長情景。在此情景下,石油消費對國際油價的拉動與石油生產對國際油價的抑制作用相當。
根據我們的測算,在高端、中端、低端三種情景下:2000-2010年,國際油價年均同比增速分別為5.60%、4.75%、2.025%;2000-2010年,年均國際油價中的金融因素分別為42%、44%、51%。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在當今的國際油價中,有四至五成是受金融因素的影響,而供需因素對國際油價的影響為五至六成。
2.5搶佔非常規石油開發先發優勢
石油可以分為常規石油和非常規石油,目前世界上就非常規石油的種類尚沒有統一觀點。但普遍認為,非常規石油儲量將遠遠超過常規石油儲量;未來常規石油與非常規石油的產量將呈現此消彼長之勢。通過在全球進行石油資源戰略布局,可以在非常規石油開發初期搶佔先發優勢,從更長時期保證中國能源供給安全。
我們這裡的非常規石油主要包括油頁岩、油砂、重油,其中重油主要包括超重油和天然瀝青。常規和非常規石油之間並沒有清楚的劃分,目前,只有加拿大的油砂和委內瑞拉Orinoco的超重油由於數量龐大可以作為單獨分離出來的非常規石油。
2008年,在分析了800座油田的歷史產量變化趨勢之後,IEA得出結論:產量已過峰值的油田,至2030年,它們的平均年產量將下降8.6%。若沒有發現新的石油儲備,按照當前的需求水平,常規石油產量將在2020年達到峰值。2010年,來自科威特大學和科威特石油公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的研究使用了修訂版的哈伯特模型。為避免誤差,新研究分別對全球47個主要石油產出國的石油產量進行了單獨建模,並專門將佔全球石油產量近35%的OPEC成員和其他產油國的數據進行了區分,從而得出了全球石油產量將於2014年達到峰值的結論。
IEA在2010年能源展望中的預測數據,證實了世界常規石油產能已近峰值的判斷,在2010-2035年之間,世界常規石油產量都將維持在約6800萬桶/日的水平;而世界石油產量的增長主要來自非常規石油,世界非常規石油產量將由2009年的200萬桶/日增加至2035年的760萬桶/日,非常規石油產量在石油總產量中所佔的比重將由2009年的2.9%上升至2035年的10.0%。
除了產量增長迅速外,非常規石油探明儲量也非常驚人,超高的儲產比顯示未來非常規石油資源的開發前景將非常廣闊。目前,全球油頁岩的原始儲量超過3.5萬億桶,是2010年世界石油儲量的2.5倍;全球重油的原始儲量超過5萬億桶,是2010年世界石油儲量的3.6倍。不過,各項非常規石油在世界上的儲備和生產分布得非常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等美洲國家。
油頁岩的儲備主要集中在美國,美國擁有的油頁岩原始儲量超過3萬億桶,佔世界總儲備的約86%;雖然,目前油頁岩生產並不主要集中在美國,但隨著相關技術的成熟,未來美國的油頁岩生產有望佔到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油砂的儲備和生產主要集中在加拿大,Alberta一省目前就確認了1700億桶可還原油砂儲量,IEA認為,加拿大油砂產量將由2009年的130萬桶/日上升到2035年的420萬桶/日,其中2/3來自原位開採技術(In-situ)。重油的儲備和生產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委內瑞拉,加拿大和委內瑞拉擁有的重油原始儲量超過3.3萬億桶,佔世界總儲備的約66%。委內瑞拉Orinoco的超重油油床是僅次於加拿大油砂的世界第二大非常規石油生產地,該地域的儲油量大概有1.3萬億桶;未來超重油將逐步取代常規石油成為委內瑞拉最重要的石油供應來源。
3.到哪投?31個目標國與15家目標公司
3.1中東、中南美、非洲是三個最重要的目標地區
我們從三個層面來分析,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地區選擇:第一個層面是從油區自身條件來分析,將油區分為常規石油產區和非常規石油產區兩個區域;第二個層面是從石油儲備地理位置來分析,將油區分為北美、中南美、歐洲和歐亞大陸、中東、非洲、亞太六個區域;第三個層面是從國際石油貿易角度來分析,將世界分為石油凈出口區域和凈進口區域。
3.1.1基於油區自身條件的分析
我們此前對非常規石油的分析顯示,目前非常規石油儲備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三個國家;其中,加拿大和委內瑞拉兩個國家對非常規石油的開發較為成熟。美國目前對油頁岩的開發相對較少,更為重要的是,與中國一樣,美國是一個石油供需缺口較大的國家,2010年,美國石油供需缺口為5.11億噸,自給率只有39.9%,因此我們把美國排除在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標國之外。
在常規石油生產方面,現已開發的油區產量將由2009年的約6800萬桶/日大幅下降至2035年的約1600萬桶/日;不過目前已經發現但現未開發的油區和尚待發現的油區所增加的石油產量將基本能夠彌補這一缺口,從而保證石油產量在未來20年基本保持平穩。
我們進一步將常規油區按照地貌條件分為陸上和海上兩大區域,可以發現,目前陸上油區產能已經到達極限,海上(特別是深海)油區還存在一定發展空間。海上油區的產量將由2009年的2160萬桶/日上升到2020年的2300萬桶/日,其在常規石油總產量中的佔比也由31.8%上升至33.6%;不過,此後海上油區產能也開始衰減,2035年,海上油區產量為2260萬桶/日,在常規石油總產量中佔比為33.0%。因此,中國在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時應把注意力集中在海上油區,目前,世界上的大型海上油區主要集中在挪威、墨西哥、巴西等地。
3.1.2基於石油儲備地理位置的分析
目前,世界已探明石油儲備的一半以上集中在中東地區。2010年,世界已探明石油儲備量為13832億桶;其中,中東地區為7525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總儲備的54.4%。不過,中東石油儲備的統治地位已經逐步下降。1990、2000、2010年中東石油儲備量在世界石油儲備量中所佔比重分別為65.7%、63.1%、54.4%;中南美則迎頭趕上,1990、2000、2010年中南美石油儲備量在世界石油儲備量中所佔比重分別為7.1%、8.9%、17.3%。
從石油儲備變化趨勢來看,新世紀以來,世界石油儲備有兩次明顯上升。第一次是2002年,世界石油儲備上升606億桶至11896億桶。增長主要來自中東,當年中東石油儲備增長426億桶,佔世界石油儲備增量的70.3%;再進一步觀察,中東石油儲備增量的74.2%全部來自伊朗。此外,歐洲和歐亞大陸2002年石油儲備增長132億桶,佔世界石油儲備增量的21.8%;再進一步觀察,歐洲和歐亞大陸石油儲備增量的71.2%全部來自俄羅斯。第二次是2008年,世界石油儲備上升811億桶至13346億桶。增長主要來自中南美,當年中南美石油儲備增長754億桶,佔世界石油儲備增量的93.0%;再進一步觀察,中南美石油儲備增量的96.7%全部來自委內瑞拉。
非洲石油儲備一直保持平穩增長,利比亞、奈及利亞、安哥拉、阿爾及利亞是非洲前四大石油儲備國,2010年四國合計石油儲備在非洲石油儲備中佔比達到82.7%,四國的石油儲備在近年來都實現了穩定增長。亞洲石油儲備一直比較平穩,但該地區最大石油儲備國——中國——的石油儲備在1998年觸頂後開始震蕩下行,中國石油儲備在亞太石油儲備中的佔比已經由1998年的41.4%下降至2010年的32.7%。亞太石油儲備增長點主要來自印度、馬來西亞、越南,2010年三國合計石油儲備在亞太石油儲備中佔比達到45.2%,而在1998年這一數字僅為28.6%。其中,印度是一個石油供需缺口較大的國家,2010年,印度石油供需缺口為1.17億噸,自給率只有25.0%,因此我們把印度排除在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標國之外。北美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石油儲備震蕩下降的唯一地區,石油儲備下降主要來自美國和墨西哥;而加拿大的石油儲備則持續上升,2008年加拿大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北美最大的石油儲備國,2010年加拿大石油儲備在北美石油儲備中佔比已經上升至43.2%,而在1980年這一數字僅為9.4%。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在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時應把注意力集中在中東、中南美兩個地區;以及歐洲和歐亞大陸、非洲、北美、亞太地區的部分國家。而對於石油儲產比的分析,同樣支持了我們上述的觀點。中東和中南美的石油儲產比長期明顯高於其他地區,2010年,中東和中南美的石油儲產比分別為81.9年93.9年,顯著高於世界的46.2年,而其他地區則均明顯低於世界水平。從世界範圍內看,2010年石油儲產比大於30年的主要國家有15個,分別是:中南美的厄瓜多(34.1年)、委內瑞拉(234.2年),歐洲和歐亞大陸的哈薩克(62.1年),中東的伊朗(88.4年)、伊拉克(128.1年)、科威特(110.9年)、卡達(45.2年)、沙特(72.4年)、阿聯酋(94.1年),非洲的查德(33.7年)、加彭(41.2年)、利比亞(76.7年)、奈及利亞(42.4年)、蘇丹(37.8年),亞太的越南(32.6年)。
3.1.3基於國際石油貿易的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貿易一直以近3%的年均增速穩定增長,以貿易量與消費量之比衡量的國際石油可貿易程度也從20世紀80年代的40%上升至20世紀90年代的50%和21世紀的60%。
數據顯示,目前國際石油貿易的主要凈進口國是北美的美國、歐盟、亞太的日本、中國、印度;而國際石油貿易的主要凈出口地區則是中東、中南美、非洲三個地區。到2035年之前,這種情況都不會有明顯改變;只有巴西有望從目前的石油凈進口國變為未來的石油凈出口大國。
3.2 31個目標國
3.2.1利用P.R.C.模式選出的31個目標國
此前我們曾利用生產國與資源供給國形成供求循環(Producer&ResourceSupplierCycle)的模式,即P.R.C.模式,就能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提供所需資源的國家展開過研究。同樣依據此模式,我們選取能夠為中國提供石油資源的國家和地區。我們認為,作為P.R.C.模式中的石油資源供給國,應當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石油資源儲量豐富、石油凈產出量(產出量減去消費量)較大、石油儲產比時間較長。據此我們挑選出30個國家。此外,我們認為,還有必要加入巴西,雖然巴西石油凈產出持續為負。加入巴西的主要原因是,巴西海上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石油供需缺口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不斷減小,今後有望成為重要的石油出口國。最終我們選定的目標國共有31個,全部包括了我們此前重點提到的石油資源儲備國和生產國。
3.2.2獲取目標國石油資源的風險測評
以上我們主要是從自然資源的角度,基於各國的石油資源和供需水平提出了可供中國獲取的目標國。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需綜合考慮其他諸多風險;我們將這些風險主要分為四類,即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技術風險。其中,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是從宏觀層面考慮的風險,反映了獲取的可行性;而技術風險則從微觀層面分析了,獲取者的盈利能力。我們在這裡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可行性分析上。
首先,我們排除其中有法律規定石油上游不對外合作的國家——沙特、科威特、墨西哥。不過,我們認為,無論是合作還是不合作都不會是永遠的。科威特已經開始出現要向國外投資者打開石油上游合作大門的意向,該國石油部長正在積極爭取服務合同模式得到立法機構通過。道達爾正在努力就上游石油勘探開發合作事宜與墨西哥政府進行磋商。雪佛龍已經在沙特和科威特之間中立的Partitioned區域開展石油生產作業。2004年,中石化與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一道與沙特石油部簽署了開發魯卜哈利盆地B區塊上游石油的協議;這是沙特25年來首次對海外投資者開放的三塊油氣田中的一塊。我們將密切關注這類情況,並對相關結論進行調整。
在風險因素確定後,我們要進行的是選取指標,進一步將這些風險因素量化。這一任務非常艱巨,幸運的是,我們擁有世界和平指數(GPI)這一指標。GPI由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國際研究機構「經濟和平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數值為1-5,指數越高和平程度越低;該指數對國內外爭端、恐怖襲擊危險性、人權狀況、政治穩定性等23個項目進行量化排序,從而較好的反映了我們設定的政治風險。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和平研究所的研究顯示,該指數還與我們設定的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中的指標高度相關。因此,我們將GPI用作我們衡量宏觀風險的重要指標。
此外,由於我們考慮的是中國獲取海外石油的風險,因此,還需加入一些其他指標:第一,該國與中國的關係,兩國關係越融洽,中國獲取的風險越小,用兩國進出口總量和中國對該國直接投資(FDI)各自在該國GDP中所佔的比重代表;第二,中國是否已經與該國進行國際石油合作,這反映了中國進入該國的門檻難度;第三,該國與美日歐的關係,中國獲取海外石油一直遭遇美日歐的強烈反彈,該國與美日歐的關係越緊密,中國獲取的風險越大,用該國接受發展援助委員會(DAC)捐助國凈援助金額在該國GDP中所佔的比重代表。此外,在具體計算中,還要根據可比性對數據進行一些技術處理。第一,根據指數越大風險越高的要求,在計算被獲取國與中國關係時,用1減去佔比數據。第二,在衡量中國與被獲取國已經展開的國際石油合作時,用0代表已經有合作,用0.5代表目前沒有合作,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現在沒有開展國際石油合作的國家,中國今後有50%的概率與其進行合作;特別需要指出第一個國家的是馬來西亞,近期有消息稱中石化有望入股該國小型油田,但尚未得到確認,因此,我們將其設為0.4,以反映這一事件的影響;特別需要指出的第二個國家是越南,鑒於近期越南和中國在南海石油方面的爭端,我們將其設為0.3,以反映這一事件的影響。第三,在處理被獲取國與美日歐的關係時,我們將佔比乘以10,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當一國接受的凈援助金額占其GDP的10%時,就可以將該國視為完全依賴美日歐國家;對於那些DAC成員國——加拿大、挪威,我們將其指數設定為0.5,以反映其屬於美日歐國家的情況。
經過加權可以計算出,中國獲取每個國家石油資源的風險指數;指數越高,風險越大。我們將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風險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風險指數為1-2,用綠色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可以積極獲取這些國家的石油資源;第二等級,風險指數為2-3,用黃色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可以獲取這些國家的石油資源,但風險較大,獲取前需謹慎考慮;第三等級,風險指數為3以上,用紅色表示,除有確定把握時,我們不鼓勵中國獲取這類國家的石油資源。
3.3 15家目標公司
進一步就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標公司進行研究。在綠色區域國家中,從事上游石油業務的主要是國家石油公司,只有阿根廷的國家石油公司經過重組後,被西班牙雷普索爾-YPF集團控股。除國家石油公司外,我們在綠色區域國家註冊的公司中挑選了13家從事上游油氣業務的公司,他們都有普通股在全球上市。此外,哈薩克和巴西政府對國家石油公司控股相對較少,這兩家國家石油公司也有普通股在全球上市,可作為目標公司。我們對其股權結構和產品銷路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公司的權益大多由當地和美歐機構持有,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本地。
基於石油產業自身的特點,以上15家公司的股權結構相對比較集中,我們認為這是比較正常的情況。在這15家目標公司中,中石油已經對其中的1家採取了併購行為,2009年中石油與哈薩克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KMG)聯合出資33億美元,通過MANGISTAUINVESTMENT收購印尼中亞石油有限公司持有的曼格什套油氣公司100%的股份。這表明即使是那些股權完全集中、主營業務收入完全來自本地的公司仍有可能成為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標公司。但我們仍然認為,公司的股權結構越分散越有利於中國獲取石油資源。我們按照獲取難度將其餘14家公司分為低中高三檔:第一檔公司股權較為分散,獲取難度較低;第二檔公司股權較為集中,獲取難度居中;第三檔公司股權高度集中,獲取難度較高。
4.誰來投?四類機構
4.1三大石油巨頭是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主體
目前,參與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國內機構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國有企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團、中信資源(隸屬於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振華石油(隸屬於中國北方工業公司)、陝西延長石油有限責任公司;第二類是民營企業,包括新疆廣彙集團;第三類是專業投資基金,包括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下屬的專業投資基金;第四類是政策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其中,三大石油巨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是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主體。
綜合來看,中國機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主要目的大體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屬於國家層面的目的,具體包括: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保證石油供給充足,保證石油供給安全;第二類屬於企業層面的目的,具體包括:成為跨國石油巨頭,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純粹的商業目的。以上四類中國機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的各有不同:專業投資基金主要是出於國家層面的目的;政策銀行除出於國家層面的目的外,還兼有為國有企業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提供配套支持的目的;民營企業主要是出於企業層面的目的;而國有企業則兼有國家和企業層面的目的。我們認為,在外匯儲備高企、經濟增速較快、增長方式轉型、石油資源緊缺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無論是出於何種目的,中國機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活動在今後都會快速增加。
4.2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成果頗豐
根據IEA的統計,在一系列成功獲取後,中國在海外擁有的石油權益已經從2009年的110萬桶/日,增加到2010年一季度的136萬桶/日。中國的石油公司在全世界31個國家有經營業務,在其中的20個國家有生產業務;這些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個國家:哈薩克、蘇丹、委內瑞拉、安哥拉。
5.怎麼投?六大原則與四種模式
5.1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六大原則
5.2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方式:投資與合作
目前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主要有三種方式:權益收購、貸款換石油、合作開發。權益收購是以國際投資的方式獲取海外石油資源,合作開發是以國際石油合作的方式獲取海外石油資源,貸款換石油則是覆蓋投資、合作、貿易三方面的組合獲取方式。我們認為,除了傳統的貿易外,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基本方式有投資和合作兩種方式。在投資方面,可以分為綠地投資和跨國併購兩種,中國目前主要以跨國併購為主,通過部分或全部獲得股權獲取海外石油資源。在合作方面,可以分為礦費稅收制合同、產品分成合同、服務合同、回購合同、聯合經營、特殊合同六種;中國目前以產品分分成合同為主,並涉及服務合同(委內瑞拉)、回購合同(伊朗)、特殊合同(阿爾及利亞)等其他一些合作。
5.3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四種運作模式
我們認為,從短期來看,跨國併購是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最快的方式;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機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還是應該通過投資與合作相結合的複合方式。我們認為,可以將上述幾種獲取方式歸納為四種運作模式:即生產與貿易模式、財務模式、產融結合模式、全產業價值鏈模式。這四種模式都可以同時實現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的。
第一,生產與貿易模式。生產與貿易模式主要涉及產業資本,目的是直接獲取海外石油資源,通常情況下,獲得的海外石油資源沒有必要直接運回國內;但在特殊情況下,則可以通過貿易模式保障中國海外石油資源的供給安全。礦費稅收制合同、產品分成合同、特殊合同都是直接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有效模式。我們認為,這種模式是長期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根本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適用的中國機構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這兩類機構也是中國今後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主體。
第二,財務模式。財務模式的目的是獲取投資收益,這種方式不以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為直接目的;但在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控股間接影響公司的生產和經營決策,從而達到間接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的。在中國外匯儲備高企的情況下,我們認為,財務模式將成為今後發展最快的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適用的中國機構是專業投資基金。
第二,產融結合模式。產融結合模式除了涉及產業資本外,還需要引入金融資本,通過股權融合及業務合作等各種形式達到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的;投資、服務合同、回購合同、聯合經營、貸款換石油等都屬於產融結合的有效模式。在目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較強的背景下,我們認為,產融結合模式是最適銷對路的模式,也是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最為快捷的方式。這種模式主要適用的中國機構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政策銀行。
第四,全產業價值鏈模式。全產業價值鏈模式是從廣義的角度,從整條產業鏈、從創造價值的各項活動全方位介入海外石油資源。這種模式以擁有石油資源的國家或公司為核心,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上中下游產業、貿易、運輸、技術、交易所等多個領域。是各種機構在各個時期,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有效途徑。
5.4全產業價值鏈模式的具體分析
5.4.1全產業價值鏈中的定價類機構
我們認為,國際原油定價機制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27年以前的自由競爭階段、1928-1972年的「石油七姐妹」階段、1973-1985年的OPEC階段、1986年以來的指數階段。
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大多採用公式計演算法,選取一項或幾項價格指數的加權平均值作為掛靠基準油價,以基準油價在交貨或提單日前後某一段時間內的價格加上升貼水作為原油的最終結算價格。其基本公式為:
其中,P為原油結算價格,A為基準油價,D為升貼水;升貼水主要考慮的因素有油品、運輸成本等。
綜合看來,作為基準油價的價格指數主要有三類,即期貨價格指數、現貨價格指數、和機構價格指數。有各類原油金融交易的主要交易所,如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英國倫敦洲際交易所;以及推出重要機構價格指數的機構,如普氏、阿各斯;都屬於我們定義的全產業價值鏈中的定價類機構。
5.4.2全產業價值鏈中的物流類機構
目前,國際上石油的主要運輸方式有海運和管道兩種;從全球石油跨國運輸來看,海運約佔60%,管道約佔40%。根據運輸方式和路線,可以將中國的主要石油進口來源地劃分為5個區域,其中超八成石油進口依靠海運。主要的海運路線有以下4條:中東路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中國;非洲路線,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好望角-馬六甲海峽-中國;亞太主要路線,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南海-中國;美洲路線:巴拿馬運河-太平洋航線-中國。在國際管道方面,目前中國主要有四條油氣管道,分別是中哈石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緬油氣管道。這意味著中國已經打通了與俄羅斯、哈薩克、緬甸三個周邊國家之間的國際管道。
國際上經營石油海運和管道的主要公司均屬於我們定義的全產業價值鏈中的物流類機構。我們選出了10家主要的石油海運公司和10家主要的石油管道公司,作為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標。10家石油海運公司分別是:Frontline、MitsuOSKLines、Teekay、OverseasShipholdingGroup、NipponYusenKaisha、EuronavNV、NationalShippingSA、MISCGroup、BP和巴西石油公司。10家石油管道公司分別是俄羅斯國家管道運輸公司、LENGAZSPECSTROY-BRD、Inter管道基金、MACROENTERPTISES、ENBRIDGE、ENBRIDGEINCOME、SHAWCOR、KINDERMORGAN、KINDERMORGANENERGY、PLAINSALLAMERICANPIPELINE。
5.4.3全產業價值鏈中的技術類機構
我們認為,石油產業的上中下游技術主要掌握在國際一體化石油巨頭手中。這些石油巨頭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家石油公司,股權完全由國家所有,中國介入的難度較大,中東(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伊拉克)、非洲(埃及、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拉美(委內瑞拉、墨西哥)、亞洲(馬來西亞、印尼)、歐亞大陸(哈薩克、亞塞拜然)都有這樣的大型國有石油公司;另一類是以六大超級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殼牌、BP、雪佛龍、道達爾、康菲)為代表的私有石油公司。
根據美國《石油情報周刊》2010年12月6日公布的2009年世界石油公司排名。在上游石油儲量和產量排名前30的世界石油公司中,除去國家100%控股的石油公司和6大超級石油公司,還有9家國外的其他石油公司,其中俄羅斯的石油公司佔了5家。這9家公司分別是: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羅斯蘇爾古特油氣公司、俄羅斯TNK-BP公司、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義大利埃尼集團。在中游煉油能力排名前30的世界石油公司中,除去國家100%控股的石油公司和6大超級石油公司,還有8家國外的其他石油公司,其中俄羅斯的石油公司佔了3家。這8家公司分別是:巴西國家石油公司、西班牙雷普索爾-YPF集團、印度誠信工業有限公司、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俄羅斯魯克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義大利埃尼集團。在下游油品銷量排名前30的世界石油公司中,除去國家100%控股的石油公司和6大超級石油公司,還有8家國外的其他石油公司,這8家公司在煉油領域,同樣躋身前30的行列。
除了上述國際一體化石油巨頭外,我們認為,還有一些公司同樣掌握著核心技術。在上游領域,國際油服巨頭同樣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油田服務業是指為石油天然氣勘探與生產所進行的專門性工程、技術服務的產業。按照彭博2012年2月16日提供的市值數據,我們選出世界前十大油服公司,分別是:斯倫貝謝、哈利伯頓、Transocean、美國國民油井、義大利薩伊博姆股份有限公司、貝克休斯、Seadrill、Weatherford國際有限公司、中海油服、Boble公司。
在中游領域,一些獨立的煉油公司(瓦萊羅能源公司、太陽石油公司、FlintHills資源公司),以及擁有成熟技術的貧油國內煉油能力突出的公司(新日本石油公司、韓國SK公司、德國RuhrOelGmbH公司)也掌握著核心技術,從而在石油煉製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在下游領域,一些主要經營石油倉儲業務的公司同樣在石油產業下游價值鏈中佔據重要地位。倉儲除了是下游重要環節外,還可以為中國在海外建設戰略石油儲備提供必要的基地。2006年2月,中石油以7.5億新加坡元購買了新加坡興隆環球油庫35%的股份,這是中國的石油公司首次收購海外油儲設施股份。在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其他東亞國家中,有一些經營下游石油業務的公司,他們也都擁有較大規模的倉儲設施。此外,我們還選取了兩家主營石油倉儲業務的美國公司,作為中國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目標。我們此前介紹,美國油頁岩、加拿大油砂、委內瑞拉Orinoco超重油是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非常規石油資源。非常規石油勘探開採技術主要掌握在美歐私有大型石油公司和當地的一些專業公司手中。
位於地表淺層的油頁岩可以直接開採,將其放入工業反應器中加熱,可以將其中的油母質轉化為油氣。儲藏在地下100-700米之間——如美國的GreenRiver地區——的深層油頁岩,則需要原位開採技術(in-situ)或深層開採技術(UndergroundMining)。目前,美國GreenRiver地區有10個油頁岩項目正在規劃當中。參與項目的公司有殼牌、雪佛龍和美國的一些油頁岩研究開發公司等。
與油頁岩類似,位於地表淺層的油砂可以直接開採,大約7%的油砂資源可以直接開採。直接開採出的油砂經熱水處理後分離出瀝青,剩餘的泥狀混合物由少量油砂、粘土、水構成。儲藏在地下75米以下的深層油砂,則需要原位開採技術(in-situ);目前常用的原位開採技術包括蒸汽循環刺激技術(CyclingSteamStimulation,CSS)、蒸汽輔助重力泄油技術(SteamAssistedGravityDrainage,SAGD)等。目前,加拿大重要的油砂項目有約百個。參與項目的公司有殼牌、BP、道達爾、中石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康菲和加拿大的一些油砂開發公司。
委內瑞拉Orinoco油田帶蘊藏的超重油比加拿大油砂的地理位置更低,一般在地下500-1000米。需要原位開採技術(in-situ),如CSS或SAGD。目前,委內瑞拉Orinoco油田帶的重要超重油項目有12個。參與項目的公司有委內瑞拉石油公司、委內瑞拉Suelopetrol公司、道達爾、雪佛龍、BP、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中石油、越南石油天然氣公司、義大利埃尼集團、西班牙雷普索爾-YPR集團、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和來自印度、俄羅斯的大型石油公司,如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
5.4.4全產業價值鏈中的其他類機構
我們此前討論的全產業價值鏈獲取海外石油資源的途徑大都圍繞石油產業展開,其實作為一種核心能源,石油產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非常重大,因此中國在獲取海外石油資源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其擴散效應。比如,中國已經大規模參與到中東、非洲等重要石油資源供給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當中;這樣的做法既有利於中國進一步在當地獲取石油權益,也有利於保障中國在當地已有石油權益的安全。我們認為,這樣的輔助措施值得大力提倡。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
推薦閱讀:
※學著適應他人的誤解,因為彼此的高度不同
※研判實體經濟:當前供需向好趨勢未變,經濟改善力度減弱
※未來10年中國幾大賺錢趨勢!
※我們的養殖業想要趕超歐美強國,往這6方面使勁會有用嗎?
※如何看待華西村村長吳仁寶終身任職且父死子繼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