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們自己》:實至名歸的阿西莫夫

六、評價

  (本文從第六節開始,這不是一個錯誤。我自有安排。若是讀過本書,想必能會心一笑。)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部實至名歸的作品。

  一、獎項

  本書被貼上雨果、星雲、軌跡三獎標籤,在科幻界可謂無上榮譽。但一想出自阿翁筆下,就只覺理所應當。然而出乎不少科幻迷意外,本作卻是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大獎作品。阿西莫夫少年成名,40歲以前就已經完成了他的三大系列(機器人、基地、銀河帝國)中最著名的十餘部作品,此時雨果獎尚在草創時期,星雲獎、軌跡獎還未設立。1957年發表《裸陽》後重心轉向科普寫作,此後十五年間除了將電影《奇妙的航程》劇本改寫為小說外,再未有科幻長篇問世。眼看黃金一代的泰山北斗將成無冕之王,科幻評論界再坐不住:1963年雨果獎給阿西莫夫的一個隨筆專欄頒了特別貢獻獎,1964年美國科幻作家協會將他的《日幕》評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1966年雨果獎將基地系列選入「史上最佳系列作品」(和托爾金的魔戒、海因萊因的未來史並列)。儘管如此,大家多少還是會覺得差了點兒什麼。

  ——就這樣直到1972年,《神們自己》發表,阿西莫夫在50多歲的年齡,帶著全新的風格回來了。等待太久的科幻迷們驚嘆於阿翁不減當年的創造力,接下來的故事就順理成章了:先是星雲獎、然後是隔年的雨果獎和軌跡獎,一口氣補償了個夠。阿西莫夫也藉此重返科幻長篇創作,晚年持續高產,補完了他三大系列中的後半部分,順手又拿下三座雨果獎。

  六、評價(續)

  雖然獲得了各大獎項的一致認可,但它是不是代表了最好的阿西莫夫,在科幻迷中其實也有爭議。如前文所述,考慮到阿西莫夫的地位,也許當年的評委們的確混雜了一定的補償心理。但是有兩點可以肯定:

  1、這是阿西莫夫本人最喜歡的長篇。

  2、這是阿西莫夫風格最獨特的長篇。

  阿西莫夫晚年最後發表的作品之一,獲得1992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的《Gold》,就是對本書第二章的重新演繹,可以看作阿翁本人對自己的致敬,由此可見他對本書的偏愛。

  二、結構

  這部作品可以看作由三個較為獨立的中篇組成,這種拼裝式長篇對於黃金時代的科幻作家們其實很常見。早年科幻長篇出版的市場還未形成,作家們的主要創作陣地還是形形色色的雜誌,很多長篇作品最初也是以連載形式發表,這也影響了這批作家的創作習慣。有趣的是,本作不僅三個章節分三次刊載,而且第二章(《If》1972年4月)和另外兩章(《銀河》1972年3、5月)還分別刊載在不同的科幻雜誌上,那麼第二章風格差異如此之大也就不難理解了。

  阿西莫夫在本篇中對於風格拼貼、非線性敘事、多視角POV的運用,已經逐漸擺脫了黃金時代繼承自古典文學的敘事傳統,引入了更多現代文學的技法。

  三、「面對愚昧……」

  典型的黃金時代遺風,更接近我們熟悉的那個阿西莫夫:科學家、實驗室、新發現、懸疑味道、機智輕鬆的筆調。為了增加故事的懸念,作者有意打亂了敘述的時間線。在他的另外兩部獨立於三大系列之外的長篇《永恆的終結》和《復仇女神》中也使用了類似技巧,可以認為在這些脫離了固有框架束縛的作品中,他對於文體有著更獨特的追求。

  這一章的標題定義了全書的主題。

  科幻小說的根本母題之一就是科技對於人類的影響。近代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整體對於世界和自身的認知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受過教育和科學訓練的知識分子也大大增加。但對知識的探求是否能保證讓人類藉此遠離愚昧?答案也許並沒有這麼簡單。6、70年代間後現代思潮、對科學的反思、環保主義的興起影響了一代人的思想,與此相應,新浪潮的崛起也為科幻小說帶來了全新的範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阿西莫夫以傳統科幻的結構寫出了一個某種意義上反傳統科幻價值的故事。

  阿西莫夫本人曾在大學任職,比起很多科幻故事中的象牙塔,本篇中所描寫的也許是一個更真實的學界職場故事。科學家們一個個都是爭名鬥氣之輩,科研的日常充斥著無聊的重複勞動,最重要的發現來自偶然天降的禮物,大部分人比起真相更願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物。而想要挑戰權威證明自己的主角,也是一個性格自私惡劣的傢伙,他的努力與其說說為了拯救人類,不如說更多的是為出一口氣。至於政治家們?普羅大眾們?就如序章「真正的政治」中所說,他們所期待的更不過是自己的權位和舒適的生活。

  科幻作家也許是最願意脫離當下眺望未來的一群人,也是對於未來的焦慮思考最多的一群人。他們比誰都更清楚,人類戰勝自身愚昧的道路還有多麼漫長。

  四、「……神們自己……」

  全書最閃耀的章節,也是阿西莫夫創作生涯中的華彩段落。我相信,在很多人心中這本書僅憑這一章就足以鎖定三獎了。

  曾有人評論說阿西莫夫不擅長外星人題材和性愛描寫,於是作為回應,這次他貢獻了科幻史上最佳的外星種族設定之一——以及最佳的科幻性愛描寫之一。作為一個典型的黃金時代作家,這章有很濃厚的新浪潮風格,關於性別、家庭模式的探討也能看出厄修拉·勒吉恩或者他的好友羅伯特·西爾弗博格的影子。當時女權運動才興起不久,同性話題還少有公開討論,這些在思想界都屬前沿研究領域,而科幻作家則以他們的想像力一次次走在了前面。

  本篇中外星人理者、情者和撫育者三個性別的設定合情合理而又栩栩如生,堪稱神來之筆。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解讀:

   - 比起男女差異,更完整的歸類了婚姻與家庭中社會角色的差異性

   - 三者分別代表了本我、自我和超我

   - 三者分別代表了身體、意識和靈魂

   - 如果將理性看作情者的對面,則撫育者和理者分別進一步代表了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

   - 如果將撫育者看作實在世界,理者和情者代表了精神世界的兩面

   - 如果將理者看作人類獨有的智慧和靈性,情者和撫育者則代表了人來自於動物的兩種本能:應激和繁衍

   - 情者關注當下(「我是誰」),撫育者關注傳承(「我從哪裡來」),理者關注意義(「我往何處去」)

  還可以列舉出很多。在阿西莫夫筆下,會讓人不由覺得,這樣三位一體的世界才更渾然天成。而最厲害的地方在於,本篇不僅寫出了不同性別的社會功能,更寫出了它們不同的情感和思維模式。對於POV手法的運用,不僅寫出了視點的切換,更是視角的切換。

  如果我們將這三者分別看作人類成長過程的三個方面,那麼長老的設定就成了一個絕佳的隱喻。阿西莫夫成功的將這條最終的隱藏設定作為最大的懸念埋到最後,相信大部分讀者在謎底揭曉時都會再次收到衝擊。全書在杜阿、崔特和奧登的視角中並沒有直接描寫過長老們的外貌,但相比起以精神形式存在的三種性別的Soft Ones,具有真正實體的長老們(the Hard Ones),也許是更接近我們人類形態的存在。

  在三個主要角色之中,杜阿的描寫無疑是最為精彩的,不僅是阿西莫夫筆下,也是科幻史上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女性角色之一。

  雖然本篇只相當於一個中篇的長度,但阿西莫夫在個體的生命形態之外,對於這個世界的社會形態和生態環境的描寫也同樣完整而可信,堪稱一篇世界觀構造的模範文本。

  五、「……也緘口不言?」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偏弱的一章。在全書最重要的主題和最精彩的設定都已經被交代過後,讀者們的期待已經被提得太高,而這一篇偏偏是節奏最慢、「閑筆」最多的章節,就像月球上六分之一的重力一樣。故事看似重新回到了我們熟知的宇宙,但又不知不覺的轉到了月球這個全新的舞台。

  70年代在太空競賽、阿波羅登月的大背景下,公眾對於宇航的熱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人類在月球上定居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NASA也開始制定了嚴肅的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這個時期的阿西莫夫撰寫了大量關於月球生活的科普文章,這一篇中他對於月面生活種種細節不遺餘力的描寫,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其延續。

  除了因為重力不同帶來的物理影響之外,對於月球這個小社會獨有的組織形式及其與地球的關係,阿西莫夫也投入了相當的筆墨。和海因萊因隱喻美國近代史的「未來史」系列相似,殖民地分離主義、性解放、平權運動、移民問題、茶黨雛形等種種細節都可以看作對於美國當代社會的隱喻。

  可以說,全書有一個貫穿始終的隱含主題,就是視角的切換。電子通道是救星還是災星?政客、民眾、不同的科學家甚至兩個世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電子通道之父哈蘭姆是偉人還是個庸才,拉蒙特顯然有著不同的看法;外星人的社會帶給我們全新的視野,情者、理者、撫育者和長老又代表了不同的視角。強作用力的差別帶來了平行宇宙間的差異,而重力的差別也帶來了地月社會的種種不同觀念。最終狄尼森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跳出了兩個平行宇宙的局限,從更廣闊的時空中找到的。那麼回到最初的那個命題,在與愚昧的漫長戰鬥中,阿西莫夫給出的答案是,我們只有不斷前進,不僅積累新的知識,更要開拓新的視野,這樣才能最終戰勝自己。從立意上說,這不僅回歸了科幻的創新本質,比一個新發明改編世界的點子文學又更拔高了一層,代表了從黃金時代開始一代代嚴肅科幻作家們對於這一文體畢生的追求。

  六、評價(續)

  這部作品特色極為鮮明,雖然也有相對平淡的部分,但閃耀的光芒無法掩蓋。不僅在寫作技法上代表了阿西莫夫成熟期的最高水平,思想性和獨創性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提供了豐富的解讀可能。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在科幻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七、三位一體

  縱覽全篇,這也是一部關於萬物皆三的作品,可以看作另一個隱含主題。

  在全書的三個章節中,每一章都有對應於情者、撫育者和理者的主要角色。第一章中情緒化的拉蒙特主導了故事,冷靜的助手布羅諾斯基扮演了理者,而電子通道之「父」、代表保護與守舊的哈蘭姆則可以看作是撫育者。第二章中最終三位一體的伊斯特伍德還是選擇了撫育者的立場。第三章中賽琳娜、狄尼森和內維爾則分別代表了情者、理者和撫育者(賽琳娜更接近杜阿這樣的左情者),這回則是理者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在平行宇宙中,三位一體是最終的歸宿。而最後的大結局也是在兩個平行世界之外引入了第三個世界,才重新達到了物質與能量的平衡。

  八、劉慈欣與阿西莫夫

  雖然劉慈欣一直自承受阿瑟·克拉克影響最大,但他和阿西莫夫之間的共同點也相當多,比如劉慈欣在很多作品對於終極問題的思考方式,和阿西莫夫的短篇名作《最後的問題》如出一轍。在本篇中,月球人的脫離計劃與《流浪地球》,杜阿的警告與《三體》中1937號觀察員的警告,都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就如本篇故事中所表現的,阿西莫夫對於反智主義曾經憂慮的說過:「在美國有一種對無知的崇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著。反智主義的壓力已經像堅韌的針線一般纏繞在我們的政治與文化生活中,而給予它支持的則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即民主便意味著我的無知與你的博學是一樣優秀的。」這與大劉在三體中表達的觀念無疑也是暗合的。

  九、花絮

  阿西莫夫在第二章描寫平行宇宙生命性愛時使用了melt一詞,而Modern English樂隊在他們的名曲「I』ll Melt With You」中唱到:

  I』ll stop the world and melt with you?

  You』ve seen the difference and?

  It』s 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

  There』s nothing you and I won』t do?

  I』ll stop the world and melt with you

  似乎正是在影射故事的情節。

  另一隻樂隊更是赤裸裸的將自己命名為The Gods Themselves——並且出了一張同名專輯。

  部分參考資料

  [1] en.wikipedia.org/wiki/I

  [2] Isaac Asimov』s The Gods Themselves: In which scientists are jerks and aliens masturbate

  [3] Unity in the Composite Novel: Triadic Patterning in Asimov"s The Gods Themselves

  [4] Isaac Asimov』s "The Gods Themselves": Reflections of Post World War 2 American culture
推薦閱讀:

<基地與地球>的結尾有什麼深意嗎?
請問阿西莫夫的短篇《第一法則》中艾瑪二號到底發生了什麼?
阿西莫夫三大定律是如何制定出來的?
機器人五部曲中,貝萊與丹尼爾見面的次數是四次還是五次?

TAG:科幻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科幻小说 | 外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