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語錄 Vol.18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不完滿是常態,而圓滿則是非常態,就如同「月圓為少月缺為多」道理是一樣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麼我們就會很快變的通達起來,也逍遙自適多了,苦惱與晦暗也會隨風而去了。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

多少美好的東西消失和毀滅了,世界還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是的,生活在繼續著。可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卻在不斷地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路遙《平凡的世界》

我們的記憶和感受力有個閾值,只有超出這個閾值的事情才會讓人迅速成長。就好像所有的情緒都在那個時候用光了,而「重複」理所當然地就成為其餘日子的唯一標籤。正是這些白白溜走的日子才使得人有恍若置身夢境的錯覺,在某個嚴肅的時刻問上自己一句:「這是生活么?」

微雜誌《流經我們內心的風景》

憂鬱只是冷卻的熱忱。如果說我們的靈魂多少有些價值,那是因為它曾比其他一些靈魂更加熾熱地燃燒。

André Gide, 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

安德烈·紀德《人間食糧》

如果讓我回到 20,我依舊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男人跟他從零開始享受一段美好的愛情。原因是我到了 40 知道結果,那些房子汽車,只要我踏實過日子努力工作,不論好壞高低我總會有,但 20 歲時候的兩情相悅年輕的朝氣健美的身體,一起挨苦的歡笑與眼淚,那些寶貴的人生經歷,過去了,就再不會回來。

六六

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and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Roman Holiday

《羅馬假日》

少年的願望就是風的願望,青春的遐想是多麼悠長悠長。

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 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 long thoughts.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My Lost Youth

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我逝去的青春》

感謝 Avil火娃 的投稿

在前人身上失去的,在後人身上要回來。曾經所有的不懂事,非要在那個人離開之後才知道悔改。總有個人教你成長,可那人永遠看不到你成長後的樣子。

飯否 @琦殿

需要費心操勞的,需要勉強敷衍的,都不是你的東西。任何掙扎或者控制的過程,只是用以訓練你的工具。真正屬於你的事物,只會以自動出現的方式靠近你,並且自在而適宜,得心應手。它在終點等待你,只為見證你的自足。

安妮寶貝

感謝 匿名 的投稿

一個本質高貴的人在年輕的時候以為:人與人之間重要的和主要的交往,以及由此產生的人際關係是理念性的,換句話說,這些關係基於人們相同的氣質、思維、情趣等等。及至年長以後,他才意識到這些關係和交往是現實性的,亦即以某種物質利益為基礎。幾乎所有的關係都帶有這樣的基礎。大多數人甚至根本不曉得除此之外還會存在別樣的關係。因此緣故,人們都從一個人所擁有的職位、從事的生意、隸屬的民族和家庭去考慮一個人。一句話,人們關注的是世俗常規所給予這個人的角色和位置。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這個人的自身是什麼,根據其個人素質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隨意地、並因此只是例外地提及。人們根據各自的需要通常都把人的素質擱置一邊,或者視而不見。一個人自身的擁有越多,對世俗常規的安排就越感到不滿,他也就越希望退出世俗人群的圈子。世俗如此安排是因為這樣的事實:在這個貧窮和匱乏的世界,應付匱乏和需求的手段無論在何處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也是壓倒一切的。

Arthur Schopenhauer

亞瑟·叔本華

題圖 "Boat Ramp" 來自 Chris Gin


推薦閱讀:

語錄 Vol.74
語錄 Vol.52
語錄 Vol.50
看完了張小龍的 2359 條飯否日記

TAG: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