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有無語病,語法上如何分析?

這句話是在網上某同人文里看到的(略作了簡化),當時第一眼看到沒反應過來,感覺像是個病句,不過反覆讀了幾遍之後發現應該沒問題

再補充一些我想到的例子:

1a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1b **小巷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1a" 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的小巷。(注意「的」的斷句)

1b" *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的小巷。

2a 他被人搶了包。

2b 他包被人搶了。

3a 這名男子被人搶了包。

3b 這名男子包被人搶了。

3a" *被人搶了包的一名男子。

3b" 包被人搶了的一名男子。

除了1b比較奇怪,1b"、3a"稍有點奇怪以外,其他句子應該都沒什麼問題(也就是沒有語病)。由於中文裡「定語+代詞」本身就有點彆扭,所以2"就不舉了

奇怪與否也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歡迎大家討論

相關問題:「你文采很好。」這句話有沒有語病? - 漢語 - 知乎

參照這個問題里的說法,就是「小巷」是主題,「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是對主題的comment

我自己是按日語的被動結構來分析:小巷は一聲尖叫に寧靜を打破された。日語的這個框架我完全能接受,但是因為自己沒深入學習過中文方面的語法,所以想聽一聽中文方面是怎樣分析這句話的

此外,不帶撇的這些句子能不能還原成主動句呢?


對於1?「A被B C了D」與2?「A的D被B C了」

注意:並不是所有1?型句都可以轉化為2?型,例如「C了D」是離合詞時:

0.老闆炒了他的魷魚。

0a.他被老闆炒了魷魚。

0b.*他的魷魚被老闆炒了。

0b".*他魷魚被老闆炒了。

D為名詞時,若AD相連,中文語法中默認是從屬關係,故可以省略「的」:

1.有人搶了他的包。

1a.他被人搶了包。

1b.他的包被人搶了。

1b".他包被人搶了。

2.一場大火奪走了這孩子的父母。

2a.這孩子被一場大火奪走了父母。

2b.這孩子的父母被一場大火奪走了。

2b".這孩子父母被一場大火奪走了。

3.女巫封印了少年的力量。

3a.少年被女巫封印了力量。

3b.少年的力量被女巫封印了。

3b".少年力量被女巫封印了。

D為形容詞時,若AD相連,中文語法中默認D為形容A的謂語成份,即A作主語而非D(尤其此時若於D後置一逗號,效果拔群),故不能省略「的」:

4.一聲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

4a.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4b.小巷的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4b".*小巷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5.老爺爺誇獎了小女孩的善良。

5a.小女孩被老爺爺誇獎了善良。

5b.小女孩的善良被老爺爺誇獎了。

5b".*小女孩善良被老爺爺誇獎了。

6.這句話點燃了他的憤怒。

6a.他被這句話點燃了憤怒。

6b.他的憤怒被這句話點燃了。

6b".*他憤怒被這句話點燃了。

大概是這樣?


謝邀,不太清楚。

從語感上講的確跟題主感覺相同。開始想是否跟讓渡有關,後來想想好像又不是。

感覺應該是這種主謂型的謂語中,主語與大主語的關係。如果是明確的領屬關係、總分關係,那麼句意就很明確易懂。譬如

偏正: 他的書讓人拿走了。

主謂: 他書讓人拿走了。

偏正: 這張椅子的一條腿被踹斷了。

主謂: 這張椅子一條腿被踹斷了。

偏正: 小巷的街道被雨淋得濕滑。

主謂: 小巷街道被雨淋得濕滑。

但題中「寧靜」是「小巷」的屬性、特點,因此不加「的」字比較彆扭?

另外,3a"彆扭的原因應該是定語順序造成的,如果把「一名」提到前面去就不彆扭了。


我的關注點有這幾個,致使範疇(動結式) 體範疇(體標記 了 ) 和 事件結構

動作的發生涉及 施動者(施事) 動作 受動者(受事) 整個動作行為 以及時體特徵

這裡用的是打破 施事是什麼? 所以這個句子可以初步判定為受事主語句 sth打破了小巷(的)寧靜

然後小巷寧靜 如果從名詞性結構特徵來分析 前面有人提到了可讓渡和不可讓渡 我覺得說的過去但是沒抓到重點。

整個句子最核心的是 動結式 打破 和 體標記 了所構成的一個事件結構

試比較這兩句

小巷被……打破寧靜

小巷被……打破了寧靜

這裡如果從認知的角度來分析 可能是隱喻 打破一般的受事都是固體的 有界的

比如 打破碗 打破玻璃 打這個動作使得物體從整體分離成離散狀態,個體性卻未被破壞,如被打破了的東西我們仍可稱之為 碗 或者 玻璃 卻一個被打破的碗 一塊被打破的玻璃 能用數量結構修飾。

其次,打破碗 打破玻璃 可以稱之為短語 但是不能稱之為事件 只有打破了碗 打破了玻璃 這個才能稱之為事件,因為有了時體特徵,打這個動作是完成了,並且使得物體發生了變化。

回到這個句子

寧靜看似是個無界的,因為不能用數量修飾,如 :*一個寧靜,*一塊寧靜

但是這裡為什麼能說打破寧靜呢?

這裡是把整個狀態當成了固體

寧靜~不寧靜

從寧靜到不寧靜這個變化是因為有動作打而發生的,打破寧靜並沒有明確的時體特徵,而打破了寧靜可能是

寧靜~不寧靜~寧靜 整個變化過程

也可能是

寧靜~不寧靜 保持 不寧靜 的這個狀態

了 表明了 打~破 整個動作的完結使得句子事件得以成立。

用手機上來只是談談個人看法,並不十分嚴謹。還望包涵

不過只希望在發表自己的看法的時候要先明確自己的立場,不管是不是語言學專業,都應明確自己分析語言事實的背景和思路。

語言現象是無窮無盡的,但思考的過程和視角才是我們學語言學所得到的訓練。個人的觀點加上理論背景才能最大限度解釋具體事實

這是我個人粗淺的觀點,還望各位不吝賜教。

祝新春愉快。


首先我們按著高考病句的方式來分析下,這裡面應該是雜糅了,A被B打破了C,這應該是兩個句子A被B打破了,B打破了C,B不能在一個句子里作兩個成分。

這樣分析是有一定道理,在高中備戰高考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然而有些粗暴,因為會遇到「他被你打破了頭」「我被女朋友親了嘴」這樣的句子,這些句子我們在生活中常說。

那我們按著句法成分分析。

我個人覺得應該這樣劃分,但是好久不做了,不知道正確不正確。

如果這樣劃分,這個句子又不是個病句。

先寫到這裡,我再複習複習

複習回來繼續說,問了老師,老師說沒毛病,這個句子和「你被我一拳打破了頭」是一個模式,寧靜和小巷在這裡是從屬關係。這個句子和「小巷的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屬於語義層面相同而語法層面不同。

以上


我的語感:

1a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略彆扭,按日語語法分析後可以看得懂

1b 小巷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很彆扭,在「小巷」後加個「的」就成為正常的漢語

1a" 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的小巷。—— 略彆扭,大概是因為定語過長,像日語?

1b" 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的小巷。—— 很彆扭

2a 他被人搶了包。—— 正常

2b 他包被人搶了。—— 正常

3a 這名男子被人搶了包。—— 正常

3b 這名男子包被人搶了。—— 略彆扭,大概是因為先說了兩個名詞,最後才用動詞指明它們的關係。2b 正常可能是因為「他」「包」都很短,還沒來得及彆扭就聽到動詞了。

3a" 被人搶了包的一名男子。—— 正常(看到別的答案發現也有點兒像日語,把「一名」拿到前面好些?)

3b" 包被人搶了的一名男子。—— 略彆扭,大概是因為「包被人搶了」已經可以獨立成句,然後突然發現只是個定語。

「A 被 C V 了 B」「A B 被 C V 了」這樣的句型要還原成主動句的話,似乎只能把物主 A 和受事 B 用「的」連起來形成偏正結構「C V 了 A 的 B」,例如 1a 還原成「一聲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

而 2a、2b、3a、3b 這種,「被人」里的「人」只是在被動句中起到一個佔位符的作用,不適合當主語,要換成「有人」才地道。2a、2b 的主動句就變成「有人搶了他的包」(這裡的「的」可以省略,因為「他」是代詞),3a、3b 的主動句就變成「有人搶了這名男子的包」。


謝邀

1a、2a 感覺沒問題

1b 小巷「的」寧靜被打破了 比較順;2b則不需要加「的」,可能是因為單字「他」本身也常用來表示his

1a" 定語太長了,屬於近代日式語法,而且這本身不是句子;3a" 定語長度在可接受範圍

1b" 定語太長,寧靜放在前面導致 寧靜、小巷 都被修飾,造成語意干擾;3b" 則沒有這種干擾,可能還是因為定語較短


小明被一拳打破了頭。

小軍被一棍打瘸了腿。

你覺得彆扭是因為從屬關係的「小巷的寧靜」中間被插入了一個太長的結構。


漢語算是一種話題優先語言。例句系列1的話題是「小巷」,例句系列2的話題是「他」。

1a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如果寫成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則話題顯然是「小巷」,我們關注的是「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這件事情。

1b **小巷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被打破的顯然是「小巷的寧靜」而非小巷。在1a中也是類似的情況,「寧靜」既是被打破的受事者,又是「小巷」的修飾詞。如果展開來說,這句話應當是這個樣子的:

小巷的寧靜狀態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巷の靜けさは金切り聲に破られた。

如果將1b還原成主動句,就是:

一聲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

金切り聲が巷の靜けさを破った。

1a" 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的 小巷。(注意「的」的斷句)

1b" *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的小巷。

正如@林霄所說,這並不是句子。「小巷」是這段文字的中心詞,也是我們所關注的話題。但是,這種說法儘管語法合理,但修飾語過長,頭重腳輕,非常不地道。漢語傾向於用零散小句表達複雜的意思。

2a 他被人搶了包。

這個句式與著名的「王冕死了父親」如出一轍,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語法現象。答主不熟悉,還請感興趣的各位自行調研。

2b 他包被人搶了。

主動式:有人搶了他的包。

上次編輯:2017.01.23

本次編輯:2017.12.25


非中文專業,不過語文應試還是不錯的。先說結論:沒語病,但語感不佳。

病句的病因一般可以粗分為兩大類:語法錯誤和違背實事。什麼「成分殘缺」啊、「語序不當」啊都是語法錯誤;違背實事指的是語法正確但違背了常理的情況。比如說一個經典病句題:媽媽一隻手拎著袋子,一隻手舉著雨傘,一隻手牽著小明。——語法沒有錯誤,但明顯三隻手是有違常理的,所以也是病句。

回到題主的問題。這句話很明顯沒有違背什麼常理或實事,那就分析一下語法問題。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常見的表達形式是: 一聲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這是主動句,和作者意圖不同,所以也省去討論。

這個被動句,縮到最簡是:N1 被 N2 V(為方便討論,語法成分用英文字母代替)

「N1 被 N2 V」的被動句結構不難理解,但問題出在了動詞V上——「打破(寧靜)」在這裡是一個及物動詞,但對象不只是N1,而是與N1和N1狀態Na。

為啥我要用Na來指代呢?因為這裡「被打破」的「寧靜」,

  • 既可以被視為名詞N(即「打破寧靜」這種說法);

  • 又可以被視為形容詞adj——打破了寧靜(的氛圍),也就是此語境下省略了部分成分。這種語言成分的不確定/不特定,應該算是漢語的一個特點了。

所以我們又要分情況來討論「N1 被 N2 V Na」了,但其實這兩種情況還不是關鍵。真正的關鍵是Na的目的性。即「V Na」這樣的表達方式有兩種表達目的:

  1. 是為了表達/描述一個客觀事實。比如醫生說:病人被XX傷到了腎。——這句話的目的是說明一個狀態:即「病人受傷了+是被XX所傷+受傷位置是腎」的事實概述。

  2. 是為了表達一個事實及其程度之甚。比如:強盜搶劫路人反被打哭。——這句話不但有表述新聞信息的目的——「強盜搶劫了路人+路人反而打了強盜+強盜被打後哭了」的信息;同時還有一個趨向於誇張的情感因素:「哭」這個字讓整句話產生了戲劇性的氛圍——不但被打,還被打到「哭」的程度。也就是說,這裡的「哭」起到了表達一個「程度」之強烈的作用。這樣的說法屢見不鮮——「打爆小日本」是真的為了讓日本國發生物理爆炸或化學爆炸嗎?顯然不是,這裡的「爆」字是表達「打」的程度之深的,充滿主觀情感因素的字。簡單說,就是表達程度。

似乎扯遠了但並沒有,回頭說題目里這句話: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如果是上述的目的2,即Na(寧靜)是為了表達程度,顯然是錯位的。因為寧靜在這裡是一種狀態,V(打破)也並非一個持續性動詞,而是一個製造/改變某種狀態的,瞬時性的動詞。意指改變了Na(寧靜)的狀態。故目的2錯誤。

那麼目的1呢?很顯然是正確的,這句話就是為了說明「寧靜被打破」這一狀態的信息,而非表達、渲染一個程度。但因為「V Na」這種結構的「就近效應」,會很容易使人感覺Na是服務於V的。

舉個例子:比如「打死敵人」這句話雖然是祈使句,但Na「死」充當的的確是表述狀態的信息——這句話是要求士兵真的打敵人+敵人要真的死亡,這其實是「打死」的本意。但因為「V Na」這種結構的「就近效應」,人在使用「打死」的時候很容易把「死」當作一個狀態,用來表達「打」的程度之強烈。同理衍生出了「罵死」、「燒死」等說法。有人說:「今天被老闆罵死了」或者「燒死大街上的情侶!」這兩句話里「V Na」中的Na都是被誤用為了表示狀態的成分,而非它們的本意。不會有人認為你真的被老闆罵而死亡了,或是你真的縱火燒情侶致其死亡。

再次回到題目:

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這句話嚴格說起來語法並沒有問題,但「V Na」結構的「就近效應」會使人覺得Na「寧靜」變成了一個程度——小巷被一聲尖叫打(吵)了,打(吵)到「破了寧靜」的程度——這種理解顯然是荒謬的。

所以為了防止造成歧義,改成「小巷的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或「一聲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比較合適。這就是因為把Na成分「寧靜」換了位置,離主語N1「小巷」更近,就近效應讓人更加清楚地感覺到是「小巷的寧靜」這個關係,而非服務於「打破」的「寧靜」狀態。

先想到這裡,就醬。


一聲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


「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是合理的,「尖叫」是一段完整的事件,「寧靜」映射的是過去的一段時間。在作者看來地點應該是首先交代的,那麼寫成「小巷裡,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應該是合理的。讓人感覺違和的部分應該是「被」這個詞,「小巷被一聲尖叫吵醒了」也是合理的,那麼還原作者的心理活動也就很容易了。

「小巷被一聲尖叫XXXX(動詞成分)」,作者落筆前考慮的是這樣的一個句子,還沒想好後面的搭配。作者寫了「小巷被」三個字,然後剩餘的句子部分變成了「一聲尖叫XXXX」,然後作者立刻想到了搭配「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寫完,然後沒有校對或者校對未發現不合理之處,交稿。

這個句子是典型的雙主語,也就是說作者在寫完第一個主語後把第一個主語給忘記了!然後作者把「尖叫」當作新的主語完成了句子剩餘的部分。


小巷不是人吧


可以算沒有語病。

話題中心語言的特徵。

a. 小巷被打破了(它的)寧靜。

b. 小巷的寧靜被打破了。

b現在雖認為是正確,但句式略顯西化,因為主語(兼話題)比較長,且是複合結構。所以a更地道。

道理同「王冕死了(他的)父親」。其實更新的漢語是「王冕的父親死了」。


首先,強調一點,能被打破的只有寧靜,所以舉例的所有「的小巷」類句型都是病句。

然後,把所問的句子按照一般順序調整一下,得到以下句型:「小巷的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原句把主語「寧靜」的定語「小巷」被拆分提前,作強調,這在漢語里很常見。

例:牧師被突如其來的訪客打斷了祈禱。

結論。


以上回答沒有考慮修辭因素

假如小巷變成小明

小明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

沒毛病吧?這裡的是擬人修辭呀。


嚴格來說句子是有語病的。

遇見這種問題,可以先減縮句子成分,只剩下主幹,也就是主謂賓。這句話的主幹是「小巷被打破了」,而邏輯上,小巷是不能被打破的,實際上被打破的是 小巷的寧靜。

這句話的正確被動語態應該是:

小巷的寧靜被一聲尖叫打破了。

恢復為主動語態,則是:

一聲尖叫打破了小巷的寧靜。

其餘的句子不分析了。


沒有語病,這句話完整的就是小巷被一聲尖叫打破了寧靜(的氛圍),但是一般都會省略最後三個字,所以你看起來會覺得有點怪怪的


推薦閱讀:

既然「贏」與「敗」是反義詞,那為什麼「我把你打贏了」和「我把你打敗了」是一個意思?
吳語屬於漢語嗎?
歐化中文的語法算錯誤么?
用長定語定「我」這種說法在現代漢語里存在嗎?
為什麼「試以「我只有七塊錢」為開頭寫一個故事?」這個句子以問號結尾?

TAG:漢語 | 語法 | 漢語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