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印共(毛)的武裝鬥爭沒有成功?

印度農民數量眾多,受壓迫程度高,印共(毛)的武裝鬥爭為何沒有像中共一樣成功?

題主能想到的原因可能有:

1、印度獨立時有初步的工業化基礎;

2、綠色革命緩解了矛盾;

3、借鑒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發展了生產力;

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印共(毛)的政策問題?印度傳統文化影響?西方國家的態度?


現在的印共毛,是在2004年成立的(由幾個組織合併而成),今年不過2017年,13年而已,1934年的紅軍成功了嗎,何況常凱申配和印度當局比實力嗎?

印度毛派雖然處在極為不利的大環境下,但仍為人民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們在游擊區廣泛開展減租減息,掃盲等活動,號召大家積極反封建。在根據地甚至組織了土地革命和農業合作生產,在城市組織了赤色工會,這能叫「失敗」嗎?

俄國和中國的共產主義政黨,都是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才奪取政權的。我們沒有理由現在就懷疑印共毛。


印度不是中國,中國模式不可複製。印度對付游擊隊都是些三流部隊。

印共90年的歷史是一部不斷分裂的歷史,濃厚的宗派主義鬥爭傾向嚴重削弱了印共的實力,使之難以形成合力取得革命的勝利。如今印度三支最有影響力的共產主義力量分別是:印共、印共(馬)和印共(毛)。前兩支共產黨主張走議會鬥爭道路,並在印度三個邦執政多年,2010年由於處理邦內開發區農民和壟斷集團利益不當而落選;印共(毛)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數量可觀的民兵,主張效仿中國革命發動人民戰爭武裝奪取政權,最終在印度實現社會主義。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印共毛主義運動是20世紀70年代納薩爾巴里運動的延續,但與前幾波共產主義運動相比較,這一波運動的領導者通過總結幾十年農民運動的經驗教訓,借鑒國情相似的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堅定地選擇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在這波運動中表現出了更為堅決的鬥爭性,策略上也更為成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印度共產主義歷史掃描:印度共產黨的分裂再分裂

印度共產黨90年的鬥爭歷史是一部不斷分裂的歷史。究其根本原因,是黨在前期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指導印度共產主義運動的理論體系,黨內也缺乏權威的領導核心來凝聚全印度的共產主義力量。圍繞對印度社會和國大黨政權性質的判斷,以及走蘇聯革命道路還是追隨中國革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革命戰略問題,印共內部進行了長期爭論,印共在意識形態上的長期分裂逐漸演變成一個又一個組織上的分裂,分化出不同的共產黨派別,極大地削弱了印度共產黨的實力。

1.印度共產黨1964年的分裂

早在1946-1947年間,印度共產黨內部就擁護還是反對尼赫魯政府,擁護還是反對印度資產階級進行了長時間辯論。長期路線爭論和內部鬥爭為印度共產黨埋下了分裂的種子。從印度獨立到印度共產黨分裂前夕,印共共召開了5次代表大會,幾乎每一次代表大會都以更激烈的爭吵和分歧將印度共產黨推向分裂。

1962年中印邊界發生軍事衝突和中蘇論戰全面爆發,使黨內發生強大震蕩。1962-1964年印共內部發生了激烈爭奪權力的鬥爭和分裂行動,這種權力鬥爭以兩派分別召開「印共七大」達到頂峰。1964年印度共產黨發生了第一次組織上的分裂,兩派共產黨力量分別以「印度共產黨」的名義在加爾各答和孟買召開印共「七大」。兩派代表人分別為P.孫達拉雅和S.A.丹吉。孫達拉雅派認為國大黨是大資產階級代表,主張由無產階級領導革命發動實行反帝反封反大資產階級的「人民民主革命」;丹吉派則推行追隨國大黨的政策,認為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國大黨是印度正在進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

孫達拉雅派和丹吉派都認為自己一派是真正的共產黨,並分別沿用「印度共產黨」的名稱。但1965年2月,在參加喀拉拉邦舉行的中期選舉時,由於選舉委員會只承認丹吉派為正式的印度共產黨,孫達拉雅派被迫更名為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2.印度共產黨(馬)1969年的分裂

在國際共運大分裂大整合的背景下,印度共產黨(馬)從印度共產黨中分裂出來沒多久,內部也面臨著分裂的危險。黨內一部分人受到了喀拉拉邦議會選舉成功的極大鼓舞主張通過走議會道路實現「人民民主革命」。而日益加劇的印度社會矛盾,以及世界範圍內的革命形勢,特別是歐洲的「新左派」造反運動及來自中國的因素讓另一部分人感到革命形勢已經來臨。印共(馬)與印共分裂之後,國大黨政府對印共(馬)進行政治迫害,嚴酷的外部環境使得印共(馬)黨內矛盾暫時得到緩解,但隨著納薩爾巴里農民武裝鬥爭的爆發,黨內激進派開始躍躍欲試。1967年11月,一些邦的激進分子在加爾各答成立了「革命派全印協調委員會」,其目的是協調全國革命派的活動並籌備建立一個自己的政黨組織。印共(馬)政治局派出P.孫達拉雅和M.巴薩瓦潘奈亞去安得拉邦,爭取黨員群眾回到黨的正式路線上來,但這次努力失敗了。接下來,印共(馬)中央試圖通過清洗黨內安得拉、喀拉拉、西孟加拉等邦的激進分子,穩固路線方向。這種做法將黨推向了進一步分裂。

1969年4月22日,激進派組建的印度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告成立,查魯?馬宗達任書記。這支由印共(馬)內部激進派組成的共產黨成為印度政治舞台上第三支共產黨力量。印共、印共(馬)和印共(馬列)分別為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右翼、中左翼和極左翼代表。印共和印共(馬)在後來的議會道路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印共(馬列)則堅決走上了武裝鬥爭的道路。儘管印共(馬列)後來仍處於分裂之中,但印度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格局和意識形態格局已基本奠定。印共(馬列)在納薩爾巴里起義失敗後轉為零散小股鬥爭,後由2004年從其中分裂出來的實力最強的兩個分支合併成立的印共(毛)所代替。

3.印共(馬列)20世紀70年代的分裂及80年代印共毛主義運動的興起

納薩爾巴里農民起義以印共(馬列)領袖查魯?馬宗達被捕病死獄中為轉折點走向低潮。印共(馬列)對印度農村武裝鬥爭的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就又陷入新的分裂。整個20世紀70年代印度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

印共(馬列)分散在各處的武裝要麼停止鬥爭,要麼縮小鬥爭範圍轉入地下,整個組織處於渙散狀態。儘管納薩爾巴里運動失敗了,但農村的武裝反抗鬥爭並未停止,小規模武裝衝突綿延不斷,納薩爾巴里之火在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繼續燃燒。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印度農民武裝鬥爭漸成回潮之勢。

比哈爾邦的毛主義共產黨中心(MCC)、印度共產黨(馬列解放派),以及安得拉邦的人民戰爭集團(PWG)是諸多武裝鬥爭派別中影響力最大的三支,這三支均是印共(馬列)分裂後留下的武裝力量。

2004年9月21日,印度毛主義共產黨中心和印共(馬列)(人民戰爭集團)在印度中部的森林地區正式合併為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合併後的毛派組織實力大增,迅速從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向鄰近各邦滲透。「據官方資料,到2003年4月,已有9個邦的53個縣出現了毛派武裝活動。而在一年半後的2004年9月,這個數字已經驟增至12個邦的125個縣。2006年4月2日,內政部秘書杜加爾對13個受納薩爾侵擾的政府官員說,在全國602個縣中,出現毛派武裝的已達到125個縣。」

二、歷史對比: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三次武裝鬥爭高潮

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出現過3次大的農民武裝鬥爭,這3次武裝鬥爭將印度共產主義運動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對比這3次運動,可以看到印度共產黨武裝鬥爭在曲折中逐漸成熟。

1.20世紀40年代末的特侖甘納農民武裝鬥爭

1946年7月,印度海德拉巴土邦特侖甘納地區爆發了農民武裝起義。這場鬥爭聲勢浩大,在印度現代史上極為罕見。「這場武裝鬥爭的怒潮席捲該地區的3千個村莊,在人口接近3百萬、面積約1萬6千平方英里的廣大範圍內,推翻了尼扎姆反動政權,建立了人民政權,沒收了地主的1百萬英畝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在其全盛時期,鬥爭曾擴展到特侖甘納地區和安得拉邦地區的7個縣,人口達1千2百萬。」

印度政府對於農民起義進行了軍事鎮壓,與此同時,國大黨還派出「共同繁榮」領導人維諾巴?巴維進行所謂「獻地運動」,在農民中進行反共宣傳和綏靖運動。階級力量對比發生很大變化,而領導這次起義的大安得拉邦共產黨內部,以及印共黨中央對起義性質的認識發生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武裝鬥爭路線。主張接受英國共產黨建議停止武裝鬥爭的一派和主張繼續武裝鬥爭一派爭執不下,於是決定請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威信最高的蘇聯共產黨做出裁定。

印共派出代表團赴莫斯科僅得到了斯大林模糊的指示:「看來鬥爭再堅持下去(即在1951年上半年)是有困難;對印度共產主義運動不能保衛這個鬥爭表示遺憾,但是,堅持鬥爭還是停止鬥爭這個問題,只能由印共中央作出最後決定。」

在進行了三年艱苦保衛所爭得土地的抵抗鬥爭之後,1951年10月21日,印共宣布停止武裝鬥爭。就這樣反對尼扎姆的解放鬥爭沒有能夠轉化為反對印度國家政府的解放鬥爭,印共沒能抓住時機將特侖甘納武裝鬥爭轉化為全國範圍的反對印度國家政府的解放鬥爭。農民不僅失去了幾乎所有從土邦貴族手中搶奪的土地,而且大批共產黨幹部和參與鬥爭的群眾遭到屠殺。

這次鬥爭由於大安得拉邦共產黨的介入和領導改變了最初原始、自發的鬥爭面貌,取得了重大成績。但起義失敗後,大批黨員群眾被殺害,革命果實喪失,大安得拉邦共產黨乃至整個印度共產黨內部也分裂成為兩個陣營,政治上、思想上的分裂遍及全黨。這種分裂狀況延續到1963年,並隨著黨內鬥爭的加劇而升級,最終發生了1964年組織上的分裂。

2.20世紀60年代的納薩爾巴里農民起義

印度獨立後,代表印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利益的國大党進行了一場並不徹底的土地改革。印度農村原有的柴明達爾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被保護下來。首先,他們保留了大量的自留地轉化為新地主;其次,他們獲得了巨額的補償金。而農村中其他有勢力的地主和富農則正式轉化為擁有土地所有權的新地主。本質上,這是利益在上級階層中間的調整和分配,一部分土地從大地主手中轉移到中小地主手中。土改的受損者是農村的下層階級,即廣大的僱農、分成農和失地農民。因此,印度土改後的農村無地僱農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迅速增長。

據估計,1951年為2752萬,1961年增至3148萬,1971年增至4557萬,1981年增至5600萬。比起中國的土地革命,印度土改無疑是失敗的。這就是印度農民起義再次爆發的社會土壤。

1967年5月,在西孟加拉邦北部大吉嶺縣納薩爾巴里地區又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範圍內的革命高潮鼓舞了大批印度革命青年,他們將這場起義看作印度農民武裝鬥爭重新開始的信號。納薩爾巴里地區位於尼泊爾和東巴基斯坦之間一條狹長的邊境地區,是東北部各邦通向下游平原地區的唯一走廊。

如此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發生「親華」的武裝叛亂令已經陷入政治和經濟困境的印度中央政府極為恐慌。時任印度首席部長兼內政部長的阿喬伊?穆克吉馬上派出1500名警察協助地方治安部隊圍剿起義者。僅兩個月的時間,政府逮捕了1300人,其中包括此次起義的大多數高級領導人。這場起義迅速被鎮壓下去,革命的剩餘力量轉入地下鬥爭。

但起義並沒有真正被撲滅,納薩爾巴里起義的影響力仍在延伸。由於印共(馬)中途收回了對納薩爾巴里運動的支持,並在印度中央政府圍剿起義時採取了默許的態度,1967年9月,幾個邦發生了脫黨事件。統稱為納薩爾巴里派的革命黨人在安得拉邦和西孟加拉邦大批地退出了印共(馬)。納薩爾巴里派在加爾各答成立了「全印協調委員會」,為組建新黨做準備。此後,在喀拉拉、北方、旁遮普和泰米爾納杜邦等都出現了納薩爾巴里派。1968年安得拉邦的卡庫蘭山區爆發了規模更大的農民起義。

1969年,全國許多地區爆發了農民鬥爭。這場起義還得到了許多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響應。

1969年4月22日,印共(馬列)成立了,查魯?馬宗達任該黨書記。該黨拒絕接受徹頭徹尾的「議會制度的騙局」,贊成「通過人民革命戰爭……立即革命」。黨的基本任務是「通過武裝的土地革命,解放農村地區,以農村包圍城市,並最後解放城市,從而在全國完成革命」。據估計,印共(馬列)在全國有2-3萬名黨員,並在大學生和城市中等階級中吸收了活動分子。印共(馬列)一成立,就被中國承認為印度唯一真正的革命力量。查魯?馬宗達在1970年1月的《解放》月刊上撰文指出,中國革命的道路,也是印度革命的道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不僅完全適用於印度,而且是印度人民獲得解放的必由之路」。1972年,轟轟烈烈的納薩爾巴里運動轉入低潮,但納薩爾巴里運動的影響此後在印度綿延了幾十年。

3.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印共(毛)運動

20世紀70年代,印度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印共(馬列)支離破碎,有的派別銷聲匿跡,有的則悄然成長壯大起來。1993年4月11日的《印度時報》登載了一條消息:「極左分子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又時顯回潮趨勢」。到了2004年,在印度軍方看來納薩爾巴里分子已經成長為「比克什米爾或東北地區局勢更危險」的「國家主要威脅」。

在這場新興的農民武裝鬥爭中,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成為鬥爭的中心。自20世紀90年代起,這兩個地區不斷掀起武裝鬥爭高潮。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窮困的邦之一,該邦種姓壓迫嚴重,貧困人口數量巨大。在比哈爾邦活躍著兩支毛派武裝力量:毛主義共產黨中心和馬列解放派。而安得拉邦素有革命傳統,在印度獨立前後一直是農民武裝鬥爭的根據地。安得拉邦共產黨不僅領導了早期特侖甘納農民起義,在後來的納薩爾巴里運動中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1980年4月安得拉邦成立的印共(馬列)(人民戰爭集團),其領導人K.西塔拉瑪亞領導過斯里卡庫蘭武裝起義。

這兩個邦的毛派組織在邦內開展武裝鬥爭,建立解放區和平行政權,影響逐步擴展到臨近各邦。比哈爾邦的毛派地下鬥爭策略包括:「鬥地主的方式是以武力威脅,迫使地主減少應收租子的50%,其中一半留給佃農,另外一半分給窮人。至於那些地主過去據以橫行霸道的私人武裝,也被迫向他們交出武器;斗貪官污吏的方式是,首先在群眾中了解官吏的劣跡,然後用武力迫使官吏交出貪污所得的25-30%。大部分用於救濟貧苦農民,少部分用於地下武裝開支。此外還對工程項目和工商企業收取10%的『稅費』;治理地方的方式是建立人民法庭。按農村傳統社會的傳統方式公審各種犯罪,有立竿見影之效。在其他地區非常嚴重的對婦女的暴力和犯罪,在毛派控制區大幅下降。」而安得拉邦人民戰爭集團在「全邦大部分農村地區開展武裝活動,並在城市地區建立各種從事公開活動的外圍組織。

該集團以重新分配土地為目標,曾經多次召開聲勢浩大的群眾大會。1990年曾在厄侖加爾縣召開過一次有10萬人參加的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的大會」。

為了擴大影響,團結力量,比哈爾邦的毛主義共產黨中心和安得拉邦的人民戰爭集團分別在1981年和20世紀90年代初期兩次嘗試統一,但未獲成功。2001-2002年,雙方終於和談成功,並於2004年合併為印共(毛)。

新世紀以來,印共(毛)武裝力量加速興起的一個背景是蘇聯解體後,印度政府加速實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印度獨立以來的國家性質本質上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甚至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義殘餘,但是由於印度國內存在廣泛的貧困人口和強大的左翼力量,印度國大黨在早期一直宣稱走民主社會主義式的第三條道路。

儘管許多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政策無法真正落實,但是國大黨早期的左傾姿態或多或少是對印度國內大資產階級和大地主階級的一種威懾和制約。從1991年開始,這種局面發生了逆轉。

1989-1991年之間,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巨大的混亂,蘇聯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新自由主義思潮興起。1991年7月初,拉奧政府宣布新經濟政策,標誌著印度國內右翼資產階級主張的新自由主義理念正式獲得統治地位。印度實現新自由主義改革後,其GDP有所提高,但是普通人民大眾的生活卻越來越貧困。而官商勾結盤剝農民的「圈地運動」,征地法和《經濟特區法案》淪為地方政府與商人勾結起來進行尋租的工具,致使大批無地農民和原著民流離失所。印度舊有的沉痾加上新自由主義的毒藥,是新一輪共產主義運動興起的社會土壤。

2006年9月,時任印度總理的辛格接受採訪時曾披露印度首富圈地真相:「在達德里征地給農民的價是每英畝150盧比,同樣的地未作任何開發就由瑞萊恩斯集團(又譯信實集團,印度首富穆凱什名下的私人公司)公司定價為5700盧比,而且瑞萊恩斯還以這個價格作為資產抵押,從銀行貸出了一大筆錢。」針對印度興起的征地狂潮,這位印度總理恐懼地說:「主要的農業用地有將近10萬英畝被北方邦政府拿走,另外10萬英畝則被各邦瓜分……另外你們若想從西部農村圈地,如在哈里亞納邦或旁遮普邦,大約會有20-25%的無地勞動者不能維持生計,你把他們的地沒收了,他們去哪裡謀生?……人民流離失所,誰能阻擋毛主義的興起?……在奧里薩邦的卡林迦納加爾已經遍布反圈地的人民運動,一年來公路全部被堵死,越來越多的普通群眾被逼上梁山,他們匯入了毛澤東主義的洪流。……發展成這幅鬼模樣,要不是我這一大把年紀,身體也不行,我早就是一名毛澤東主義者了。」

印度的大規模新自由主義圈地計劃遭到了印共(毛)的極力反抗。而印度大力引進外資、積極讓跨國公司跑馬圈地的很多地區,恰恰是相對貧窮落後及印共(毛)活躍的地區。2007年2月1日的《印共(毛)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則激烈抨擊印度政府的圈地行為:「自由化,私有化,全球化的政策正在向全世界的工人階級進攻,他們卑劣地想把勞動者的手腳捆綁住,以便於大財閥的巧取豪奪。勞動合同期被縮短,工資被凍結,被自願退休,隨意的解僱,強制徵兵,敵視勞動者的法庭裁決,事實上的禁止罷工等等政策導致整個工人階級深陷於貧窮的苦難。農村的窮困使得大批的勞動力外出尋找出路,他們是城市無根的浮萍,他們處於半飢餓的狀態,他們在各地漂泊,維持著僅夠糊口的艱難生計。

當前龐大的移民政策正在導致土著部族、森林地區的原住民進一步邊緣化。採礦或修建水壩等工程如韓國浦項鋼鐵項目、卡林迦納加項目;又如在奧里薩邦、恰蒂斯加爾邦的查爾貢和饒加特開發礬土礦藏;在北方邦開發礬土礦藏的波拉瓦瑞亞工程;又如大規模的開發鐵礦,還如在賈坎德邦的鈾計劃,凡此種種表明印度農村面臨著強拆強遷的悲慘命運。印共(毛)九大號召所有森林地區的居民對於大規模的移民政策進行抵制,保衛他們的土地與森林,堅決不允許強盜與劫匪從他們手裡奪走。

300個計劃內的經濟特區事實上就是建立了300塊外國領土,這些外國領土劫掠我們大量的良田,這些外國領土裡充斥了無數國內外的政治騙子。與此相配套的是市中心成了精英階級的私宅,它鋪就了財閥們的零售渠道,這一切都是以殘忍的毀滅與無情的驅逐為代價的,他們摧毀貧民窟,甚至那些永久性房屋也遭到剷除。印共(毛)九大號召人民盡一切可能捍衛土地與房屋,堅決打退這些毀滅性的野蠻的『資本游牧部落』。」

三、2004年印共(毛)成立以來的武裝鬥爭現狀

2004年以來印共(毛)鬥爭取得史無前例的進展,印度共產主義武裝鬥爭進入一個新階段。合併後的印共(毛)發展迅速,其活動範圍擴展到大半個印度。印共(毛)在印度乃至南亞地區建立起兩條紅色走廊:一條在印度境內;另一條幾乎覆蓋整個南亞地區。截至2009年,印度境內的紅色走廊貫穿印度28個邦中的22個,印共(毛)控制著印度1/3的土地和人民。印共(毛)希圖在奧利薩邦、中央邦和安得拉邦之間的橫跨5個邦的丹達卡冉亞森林地區建立根據地。早在2001年7月,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和不丹等國的十幾個毛主義政黨成立了「南亞毛派協調委員會」,這幾個國家中活躍的毛派武裝力量定期召開大會,協調行動。他們相互支援,在整個南亞建立起一條「紅色通道」。

2007年印共(毛)九大的召開標誌著毛主義共產黨中心和人民戰爭集團兩股革命洪流合併的完成,黨的團結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次大會通過了五個文件:《高舉馬列毛的紅色旗幟》、《黨綱》、《黨章》、《印度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以及《對目前國際國內形勢的政治解決辦法》。印共(毛)《黨章》規定:印共(毛)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處於地下狀態。黨的短期目標是,通過長期人民戰爭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為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而鬥爭。終極目標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繼續革命,實現共產主義,將地球上人剝削人的制度消除。

大會再次確定「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新民主主義路線,將納薩爾巴里運動興起以來的持久人民戰爭作為印度的革命道路」。黨近期的任務是「推進人民戰爭,將人民游擊解放軍轉變為人民解放軍;游擊戰轉化為運動戰;游擊區轉為根據地」等。印共(毛)九大是印度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里程碑,大會的成功標誌著兩黨合併的真正完成。

軍事實力是印共(毛)最可觀的優勢力量。比起歷史上的印度共產黨,這支第四代印度共產黨擁有一支成型、有規模的軍隊,其武裝鬥爭基本擴展至印度全境。這支軍隊組織發動人民戰爭,得到了老百姓的廣泛擁護和支持,印度政府竭盡全力進行圍剿也無法觸動其根本。印共(毛)的人民游擊解放軍成立於2000年12月21日,其前身是印共(馬列)(人民戰爭集團)的「人民游擊軍」。2004年兩黨合併時更名為「人民游擊解放軍」,其下一步目標是發展成為「人民解放軍」。人民游擊解放軍的標誌是鐮刀和斧頭,中間橫著一把槍。人民游擊解放軍領袖楠巴拉(Nambala)[化名為巴薩瓦拉朱(Basavaraju)]表示,該軍隊的建立是為了「粉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買辦官僚資本主義的控制」,即「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軍隊存在的意義是「通過武裝力量推翻政權」。

「人民游擊解放軍必須與群眾融合,成為其生活和希望的一部分。在此意義上,人民游擊解放軍是戰無不勝的。」毛派領導人拉奧曾經表示,毛派要在2025年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人民游擊解放軍在人民群眾中不斷壯大,包括社會的各個階層。人民游擊解放軍由三個部分組成:主要力量——野戰排、次要力量——游擊班、基本力量——民兵。民兵是由這樣的人組成,即有各自的生活和職業,兩周參加一次軍事訓練,民兵是人民游擊軍的基礎。

2007年恰蒂斯加爾邦巴斯塔地區的一名警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兵已經通過地下武裝游擊隊的訓練,獲得專業知識埋藏和引爆地雷。可以估計,僅在巴斯塔一個地區,民兵力量就可以達到3萬人,是該地區警察數量的5倍。如今,毛派已經廢棄了橄欖色軍服,和當地老百姓混在一起,辨別其身份十分困難。「情報部門記錄只有300個毛派分子的名字,有相片的不足資料的1/3」。而讓村民給警察提供毛派的消息,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近年來,印共(毛)人民游擊解放軍發動的大型行動有:2004年2月6日,襲擊奧利薩邦的戈拉布德(Koraput),清空了一個藏有528件武器的武器庫;2005年11月13日,印共(毛)游擊解放軍和地下工作人員在比哈爾邦的賈納巴德縣實施越獄行動,900多名犯人越獄,包括大批毛派戰士和領導;2006年3月26日,奧里薩邦的R.烏達亞及里(R. Udayagiri)遭到襲擊,警察局的17輛汽車被劫掠;2008年2月15日,奧利薩邦那訥亞格爾軍械庫100件武器——包括手槍、汽車、AK系列步槍、印度輕型武器步槍以及輕機槍,以及價值20萬盧比的彈藥被劫掠;2010年4月6日,恰蒂斯加爾邦的丹特瓦達地區,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准軍事安全部隊)和恰蒂斯加爾邦警察圍剿毛派不成,反遭伏擊,80多名官兵喪生。

除了在偏遠地區的軍事打擊之外,印共(毛)也非常重視城市工作。印共(毛)《黨綱》規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階段,我們要奪取敵人的要塞——大城市,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要在城市裡執行有明確目標的導向性工作。」而總結前兩輪農民運動失敗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於沒有得到城市的策應。印共(毛)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城市工作策略和紮實的城市工作基礎。印共(毛)《黨綱》所規定的城市秘密鬥爭準備包括:首先,建立一個巨大的和廣泛延展的地下黨網路,將工人階級和其他若干學生及知識分子的組織包括在內。同時也必須發起政治運動。第二,必須建立一個秘密軍事組織網路,條件成熟前要避免暴露,以保存力量。只有通過這樣目標導向性的工作,才能不斷地積聚、加強和繼續鞏固黨的力量,因此,要在群眾中進行政治組織和軍事準備。

然而,2007年團結大會的召開激怒了印度政府,印度政府發動了更為嚴酷的行動。2009年印度政府發動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的、全國範圍的、最嚴重的、迷惑人的、中心主義的,至今仍然在不斷加深的」清剿毛主義的「綠色狩獵行動」。政府投入大量警察和准軍事部隊同地方武裝聯合清剿毛派分子。軍事進攻集中在毛派實力最強的農村地區和游擊區,特別是丹達卡冉亞地區、賈坎德-比哈爾、賈坎德-奧里薩、特侖甘納、拉奧格(Lalgah)、查蒂斯加邦等地區。在查蒂斯加邦、賈坎德和奧里薩邦政府又投入了25,000名兵力的准軍事部隊,而之前已經投入35,000名兵力的准軍事部隊,並動用了防彈車、掃雷儀、空軍直升機、無人偵察機等軍事裝備。印度情報部門積極開展信息心理戰、情報戰加以配合,這無疑是一場全方位戰爭。

中央後備警察部隊、邊境安全部隊以及臭名昭著的娜迦大隊已經訴諸暴力破壞遙遠的森林村莊。用印度著名女作家、英語世界最重要的布克文學獎得主阿蘭達蒂?羅伊的話講:「這支特殊的警察部隊用灰狗、眼鏡蛇、蠍子這樣的類似圖騰的詞命名,這不過是發了一張血洗森林的通行證。」

面對這樣的進攻,印共(毛)的損失異常嚴重。「政府軍對領導層的殺害到達難以想像的程度。這些損失,在數量和嚴酷的程度上,自2009年5月以來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2004-2010年,印共(毛)犧牲了1,500名烈士;僅2009年5月-2010年7月一年間,就犧牲了300名烈士。其中包括8名最高領導同志(包括有40年黨齡、在信息輿論戰線做出卓越貢獻的中央政治局常委阿薩德同志)以及10位邦領導同志被捕或被政府軍殺害。」2011年11月24日,印共(毛)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常委會委員金尚吉同志遇害。金尚吉曾經對印度西部和北部地區人民戰爭有很大貢獻,此外對推動兩黨合併功勛卓著。此後,毛派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為期一周的示威、集會、遊行、罷工和封鎖道路抗議。

據《印度快報》2012年4月7日報道:繼印度先前拋出超級大訂單採購126架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之後,印度計劃再次招標採購超過75架多用途直升機。這一項目預計耗資將超過40億美元,也將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多用途直升機招標項目。印度有關媒體5月22日披露,在過去三年里,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邊防軍、國家安全衛隊等部隊進口了超過2.9萬支AK-47步槍。印度以上大規模軍購主要針對印共(毛)武裝力量。印度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舉全國之力,不惜動用最先進的武器和特種部隊,將印共(毛)作為國內安全的最大威脅加以剿滅。從2009年印度政府發動「綠色狩獵行動」至今,印共(毛)一直處於危險時期。

接下來,印共(毛)的發展有三種走向:第一,有生力量被殲滅,進而走向衰落,分散成小股,在邊遠地區從事小股武裝鬥爭;第二,繼續保持戰略僵持,主要力量得以保存,進入長期拉鋸戰階段;第三,應對危機得當,化危機為轉機,迅猛發展,甚至奪取全國勝利。其中,第二種走向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四、小結

在印度,由於社會主義革命一直未完成,所以其歷史遺留任務,如掃除農村封建殘餘、消滅種姓制度、實現民族解放、發展生產力等,便一直沒有完成,其社會便一直存在爆發革命的土壤。進入21世紀後,印度又深深地捲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進程,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推行極大地傷害了下層人民的利益,這就是21世紀印度社會主義運動率先興起的背景。

印度近代以來一直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第一是完成土地革命,迅速提高工農大眾的生活水平,發展農業滿足人民大眾的基本生存需求。第二是建立自主型的以內需為主導的工業體系,滿足人民大眾的進一步發展需求。

歷史已經證明,在印度,依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依靠從西方引進的議會民主制度及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無法完成這兩大任務。印共及印共(馬)等主張走議會道路的共產主義力量,也沒有有效地推進上述任務。因此印共(毛)推動的武裝鬥爭和農民起義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回應歷史的需要。

印共(毛)的武裝鬥爭並非印度統治階級污衊的少數極端知識分子鼓動起來的左翼「恐怖主義」運動,而是植根於人民大眾的正義的革命。除了獲得底層民眾的大力支持這個原因外,我們無法解釋這一獨特現象:自20世紀90年代國際共運陷入低潮以來,印共(毛)喪失一切外部支援後面臨印度統治階級的殘酷鎮壓仍然繼續發展壯大。縱觀印度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的特侖甘納到70年代的納薩爾巴里運動,再到80年代中期以來的印共毛主義運動,武裝鬥爭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呈現不斷升級的趨勢。印共(毛)如今已經成為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實力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

印共(毛)效法中國革命的道路,其「人民戰爭」的經驗運用較之20世紀70年代也更為成熟,但印度政府當前高精尖武器的運用,全國範圍的剿滅行動給印共(毛)帶來很大的壓力和威脅。印共(毛)及其武裝力量已經成為印度執政階層的最大的敵人,雙方博弈的最終結局如何,將直接影響印度乃至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前途。

摘自2012年第9期《馬克思主義研究》王靜


根據我的觀察,只有

1. 統治階級無法完成它的歷史任務
2. 有不可能緩解的巨大矛盾
a) 矛盾巨大且深遠,涉及幾乎所有階級
b) 理論上不可能在現行體制下解決
c) 大部分有可能的手段已經試過並且失敗

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較高。

另外受壓迫程度要結合歷史進程來看的,封建時代壓迫沒準更重呢(滑稽),那不代表社會主義革命能成功啊。

壓迫一定要縱向來看。印度剛被殖民統治的時候,壓迫相比之前大大加深了。於是那個時候反抗就特別激烈,大的暴動,起義,一個接一個。但是到現在呢,這種半殖民半封建的狀態已經持續幾十年了。從某種角度來講,這個程度的壓迫,人民已經「適應」了。那現在的壓迫沒有進一步加深的情況下,指望人民反抗意識格外高漲,是不現實的。

而且印共(毛)不叫沒有成功,只能說還沒有成功。

至少方向是對的,不發達國家,不走毛主義,農村包圍城市,難道還指望大城市搞工人暴動?


一是印度複雜的種族結構和宗教信仰,造成了其很難通過民族主義進行動員(政府和共都是),同時,其思想綱領在政府宣傳的妖魔化,尤其是媒體深受操控的如今,難以進行大規模的傳播。而全球共運的退潮也使其難以獲得大量外部援助。

還有就是全球化的產業轉移,解決了印度部分地區的就業,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從長遠看,這只不過是一個幻象,其嚴重的貧富差距和社會矛盾終將引發一系列危機,不過我估計起碼還要十到十五年。《論持久戰》大家不是都看過么……我覺得印共現在要做的就是鞏固自身根據地,深挖洞廣積糧,等待一個合適的時間奪取全國政權。


少了個毛澤東。

中共早期九死一生,就是在毛主席完全掌權後,才煥發勃勃生機。了解黨史的同志們會贊同我的


中國的紅軍可是被國民黨打掉了根據地,由於國際環境劇變,才有辦法歇口氣恢復過來。

印毛不但沒有丟到根據地,還在東部建立了成片的紅色政權,你憑什麼說人家沒成功?

如今,印毛遭遇低潮期,但是印度消滅了國內的貧富差異了嗎?種姓制度有廢止嗎?國民教育如何?

製造窮人和自殺農民的不是印毛,是你印。


「前組織化」的性質

印度毛派運動具有「前組織化」的性質,這實際上解釋了印度的毛派為何能夠長期存在。

莫奴侖金·莫漢蒂在 《革命暴力: 一項關於印度毛派運動的研究》一書中分析了印度毛派運動的三個特徵。

首先,它是一場前組織化的運動;其次,它機械地模仿中國革命的經驗;最後,它對革命策略的理解較為狹隘,有時候其暴力行動並非是「革命性的」。

前組織化是毛派運動的顯著弱點,由於不具備明確的組織結構特徵,它不利於統一決策和意識形態宣傳,並導致組織動員的低效與混亂。它使毛派無法像高度組織化的政黨那樣有效地執行高層的各種決策,各黨支部分散在全國各地,甚至各自為戰,面對國家鎮壓無法提供相互支持。

印度納薩爾派武裝

恰蒂斯加爾邦、比哈爾邦、賈坎德邦和安德拉邦等地存印共—馬列 (解放)、印共—馬列 (人民戰爭) 和新馬列等革命團體,這些不同的毛派組織之間相互鬥爭,尤其是人民戰爭群體與印共—馬列 (解放) 之間的長期衝突。作為被政府取締並不斷受到軍事打壓的地下組織,印共 (毛) 很難公開進行組織化活動,經常出現失序和內部紊亂的情況。地方小分隊製造的事端 (尤其是誤殺平民) 常被毛派高層否定,並出面向公眾道歉、杜絕再次發生類似事件。

然而,前組織化特徵也是一種優勢。它使國家無法輕易地摧毀整個毛派運動,使毛派在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與政府的壓制時得以頑強地生存下來。表面上結構鬆散的前組織化特徵恰恰能夠最大程度地聯合不同政見的革命團體,使他們納入到毛派運動的旗幟之下。

概而言之,毛派的前組織化特徵容易使運動處於低整合水平,甚至不同領導者之間性格上的不合和政治意見分歧也會導致組織矛盾,儘管各毛派群體都宣稱擁護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政治上的碎片化使它們局限於各自的活動區域。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種特徵,政府從法律上取締毛派並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它的發展。

同時,印度社會經濟條件較為多樣化,社會矛盾層出不窮,這為毛派的意識形態以及各個革命群體的形成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因此,國家的壓制無法徹底根除毛主義,它仍不乏同情者與支持者。

參考資料:

  • Manoranjan Mohanty,「Challenges of Revolutionary Violence: The Naxalite Movement in Perspective,」Economic &Political Weekly,Vol. 41,No. 29,2006,pp.3163 -3168
  • Manoranjan Mohanty,Red and Green: Five decades of the Indian Maoist Movement,Kolkata,Setu Prakashani,2015,p. viii
  • 王晴鋒,印度毛派的武裝鬥爭及其成效—兼論印度毛派為何能持久存在,《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6 (6):51-68

國家強大軍事力量的鎮壓

印度政府從獨立至今經過60多年的政權建設,已經成為一個政權穩定的政府。毛派控制的 「紅色走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諸如木材、鐵礦、煤炭和天然氣等,其礦產儲量的價值估計達 800 億美元,尤其是它含有全國 85% 的煤炭資源,全國55%的能源供應和75%的發電量來自這些區域。毛派佔據著這些區域以及與它有關的武裝衝突導致印度的能源供應受到極大的牽制。

印度中東部地區毛派武裝活躍,被稱為「紅色走廊」

相關的數據分析表明,如果毛派被擊潰,那麼印度的煤產量將增加 25%,這將大幅減少印對波斯灣原油進口的依賴;鐵礦石的產量也將增加 20%,本土的工業將更容易地獲得高品質的鋁土礦和錳礦。瑞士的簡·米達爾,曾於2010年探訪印共(毛)控制的丹達卡冉亞游擊區,經歷16天的叢林之旅,寫出了《紅星照耀印度》一書。

長期以來,印度政府以「安全為核心」的策略處理毛派運動。2006年3月13日,印度政府提出14點政策,以整體主義的方法進一步加強各邦之間的合作,強調各邦應相互配合進行集體行動。10月,內政部成立納薩爾管理分局,主要負責在左翼激進組織較活躍的地區執行各類發展項目,並對它們的執行狀況進行監控。

在毛派活躍的地區,警察數量大幅激增。以安得拉邦為例,在運動初期,只有約3萬警力,到2008年警察人數已上升至10萬;除龐大的警察力量外,中央和邦政府還部署了大量准軍事力量,包括中央後備警察部隊、邊境安全部隊、印藏邊境警察等;突擊隊也是剿滅印共(毛)的重要力量,最典型的是灰狗突擊隊。

此外,印度政府還花錢僱傭民團參與剿滅印共(毛) 的行動。最有名的民團是切蒂斯格爾的「和平行動」中使用的「特別警務隊」。2005年開始於切蒂斯格爾邦的「和平行動」是典型的掃蕩行動:邦政府出資僱傭的「特別警務人員放火、殺人、強姦,燒毀了約644個村莊,迫使幾十萬民眾離開家園,群集在切蒂斯格爾邦南部的「戰略村」,還有數萬人被迫流浪在密林深處或者逃往鄰邦。「特別警務隊」由於惡行累累而廣受印度社會及國際人權組織的強烈譴責。2011年7月5日,印度最高法院最終判定「特別警務隊」非法和違憲,法院命令邦政府收回所有彈藥及配給,還要求邦政府調查所有「特別警務隊」的犯罪事件。

2009年10月,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宣布,圍剿印共(毛)行動的準備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並且該行動已得到印度中央政府的首肯。2009年11月初,此行動的第一階段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東北部的加德契羅利地區展開,當時多達18家中央級准軍事機構進入該地區進行行動準備。

2009年印度政府派遣8萬名中央准軍事戰鬥人員和10架武裝直升機投入剿滅毛派的戰爭。

2013年1月印度政府發布一份聲明表示,還將在巴斯塔地區、奧里薩邦和恰爾肯德邦的部分地區投入10萬中央准軍事部隊。

2013年5月,「紅色走廊」地區增加部署了8.4萬中央後備警察部隊。根據印度著名右翼民權活動家和作家蓋塔姆·納拉卡2014年3月的分析,政府在10個邦投入了超過28萬人的中央後備警察部隊、10萬人的中央准軍事部隊和邦武裝力量圍剿毛派。

在印度政府的打擊下,「紅色走廊」面積逐漸縮小。上圖為2007年印共(毛主義)影響力地圖,下圖為2013年該黨的影響力地圖,顏色越深表示影響力越大

參考資料:

  • 21世紀初印度共產黨(毛派)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張世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4 (7):207-210
  • Haider Mullick,「The Naxalite Rebellions,」The American Interest,Autumn,2013,p26
  • Prem Mahadevan,「The Maoist Insurgency in India: Between Crime and Revolution,」Small Wars & Insurgencies,Vol.23,No.2,2012,p209
  • Bela Bhatia,「Jailbreak and the Maoist Movement,」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December 17,2005,pp.5369-5371
  • 印度政府對毛派的非軍事性遏制策略及存在的問題,王晴鋒,《印度洋經濟體研究》 , 2016 (4) :26-47
  • Central Committee of CPI (Maoist ),「LIC is the Latest Counter - Insurgency Doctrine of the Impe-rialists! Defeat LIC through Protracted People』s War!」p.74.
  • Political Commentator , 「Salwa Judum: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 Violence,」People』s March:Voice of the Indian Revolution,Vol..11,No.2,Mar. - Apr. 2010,p.8.
  • J. Venkatesan,「Salwa Judum is Illegal,Says SC,」The Hindu,July 5,2011. http: / /www. the-hindu. com/news/national/article2161246. ece
  • 「Centre』s Anti - Naxal Plan to be Implemented Soon,」Outlook India,Oct. 9,2009. http: / /www. outlookindia. com/news/article/Centres - AntiNaxal - Plan - to - be - Implemented - Soon/667442
  • 「10 IAF Choppers for Rebel Combat,」 The Telegraph, December 29, 2009. http: / /www. telegraphindia. com/1091229/jsp/nation/story_ 11919512. jsp
  • 「Incidents and Statements Involving CPI - Maoist: 2013,」SATP,2013. http: / /www. satp. org/satporgtp/countries/india/terroristoutfits/CPI_ M_ Timeline13. htm
  • 「CRPF will launch fresh operations against Naxals in Chhattisgarh,Jharkhand,」Business Stand-ard,May 30,2013. http: / /www. business - standard. com/article/pti - stories/crpf - will - launch - fresh- ops - in - chhattisgarh - jharkhand - dg -113053001063_ 1. html
  • Gautam Navlakha,「Ambush Amplifies a Struggle,」Sanhati,March 30,2014. http: / /sanha-ti. com/excerpted/9499/Pavan Dahat ,「Ch
  • 印度政府圍剿印共 (毛) 的階段、戰略及成效,王靜,《南亞研究季刊》 , 2014 (2) :97-103

部分印度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政治賦權

  • 經濟發展

印度共產黨(毛派)的主要支持者是印度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民眾,而生活在城市及比較富裕地區的民眾中則很少有支持者,甚至對印度共產黨(毛派)更多的是持反對態度。

從2006年開始,印度政府已經不再僅僅將毛派視為純粹的軍事問題,同時也將它視為經濟問題或社會發展問題。

1972年開始,中央政府在受毛派影響的區域採取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措施。例如,在納薩爾巴里所屬的西孟加拉邦推行 「綜合區域發展項目」,加大對小農的扶持力度,並負責農產品的市場營銷。在斯里卡庫拉姆所屬的安德拉邦,地方政府減輕甚至取消窮苦的阿迪瓦斯的債務,並且他們可以優先獲得銀行和農業發展基金的貸款。1977年,左翼聯合陣線重新執掌西孟加拉邦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如在無地農民中再分配土地、實行 「租佃運動」確保佃農的權益等舉措,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部分窮人獲益,使原先的毛派佔領區很快轉變成印共 (馬) 的勢力範圍。國家經濟政策的受惠者與毛派的領袖保持距離,他們的疏遠逐漸消解了傳統毛派運動的社會根基。

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影響農民的革命鬥志和團結,使無地者和貧農產生經濟依賴性。20世紀80、90 年代,西孟加拉邦的農業增長率在印度各邦是最高的,同時它的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從20世紀 70年代初的73%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32%。2009年11月,西孟加拉邦已經重新分配了45.6 萬公頃土地,僅是在西梅迪尼普爾縣,就有17萬阿迪瓦斯從土地再分配中獲益。

現在,西孟加拉邦的阿迪瓦斯的生存狀況比毛派控制地區的賈坎德邦、恰蒂斯加爾邦或奧里薩邦要好得多,因而,西孟加拉邦的毛派勢力也極其微弱。

2010年11月,印度規劃委員會發起「整合行動計劃」,在全國82個部落和其他落後階級聚集的縣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後來又提出「路路通計劃」,在全國34個受左翼激進組織影響的縣改善道路聯通網路同時,中央政府通過增加與安全有關的財政支出和特殊基礎設施建設來支持地方政府。國家還頒布了很多相應的法律,以保障相關計劃的順利實施,如《落後地區法和 《落後區域補助基金》 。2005年,中央政府頒布《全國農村就業保障法》,旨在改善農村地區窮苦底層的生活狀況。2006年又出台了 《森林權利法》,承認表列部落和其他傳統的森林定居者的合法權利。2007年10月11日,政府出台了新的 《復原與重新安置》政策,保障因工業發展的需要而被遷置的家庭可以重新分得土地,並規定優先僱用被遷置家庭的勞動力就業。此外,政府還為遷置者提供職業培訓、為兒童提供助學金以及住房補貼等。

  • 基層治理結構

1996 年,中央政府頒布《潘查亞特 (擴展至表列地區) 法案》,其中提出 「村落議事會」的概念,它成為最小的基層自治單位,使基層民眾進行直接參与式的治理。這種基層治理結構更多地結合了甘地的 「自治」理念,它承認部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並賦予他們的各種社會制度和傳統的合法性。通過村落議事會直接進行治理,增強了達利特與阿迪瓦斯自我保護和自我治理的能力,從而維護這些底層共同體的權利。

  • 政治和解

不少印度評論家和學者認為,毛派運動是一場政治運動,它涉及阿迪瓦斯、達利特等社會底層的政治賦權,因此只能用政治的途徑來解決。

國家的政治取向是鼓勵毛派放下武器,參與主流政治。很多公民組織借鑒尼泊爾毛派的經驗,要求印度政府不設任何前提條件與毛派進行對話。

  • 分化、誘降與安撫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衝突的不斷發生、聯邦政府的日益重視、學者和第三方機構的深入調查研究、新聞媒體的高度曝光等諸多原因,地方政府和警察逐漸掌握了大量有關毛派運動的信息。與此同時,印度政府還對毛派採取離間和誘降的策略,它又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軟性或隱性的,其對象主要針對達利特、阿迪瓦斯與女性等社會弱勢群體,強調身份和賦權,以期達到分化、離間和瓦解毛派運動的目的。

2009年9月,印度中央政府頒布了 《自首與複員政》,提出關於毛派自首、複員或改造的方針,明確規定左翼激進組織的自首者將會接受正規的職業訓練,而骨幹成員同時將獲得相當可觀的獎勵金額。通過解除武裝、遣散複員和重新融入社會,即所謂的DDR計劃。

2014年1月13日,丹達卡冉亞特區委員會的發言人普拉薩德向安德拉警方自首,他聲稱因健康問題和對毛派使用暴力不再抱有希望。根據當地的法律規定,他將得到200萬盧比的賞金。此後,恰蒂斯加爾邦的不少中低層毛派骨幹成員也向警方投降。

參考資料:

  • 21 世紀初印度共產黨(毛派)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張世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 2014 (7):207-210
  • Sumanta Banerjee,「Beyond Naxalbari,」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July 22,2006,pp.3159 -3163
  • Sucha Gill ,「Peasant Movements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January 1,2005,p.43
  • Anant Maringanti ,「Talks between the Maoists and the State: Learning from the Andhra Experience.」Economic &Political Weekly,Vol.45,No.34,2010,pp. 39
  • 印度政府對毛派的非軍事性遏制策略及存在的問題,王晴鋒,《印度洋經濟體研究》 , 2016 (4) :26-47


首先要向在印度從事高尚正義而危險事業的同志表達我的敬意。

然而正義的事業並不容易成功,與中國革命相比更為困難,手頭資料不多隨便談兩點。

第一,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印毛派的所處的時間生產技術和軍備技術都得到很大提高,生產技術用來減輕矛盾,以武裝直升機為代表的軍備用來鎮壓,這樣看來,中共那個時代算是大國底層革命成功的最後時間窗口了。

第二,更重要的內部條件,就是中國底層的素質遠高於印度,普通的大字不識的底層農民中能湧現足夠的軍官甚至將軍,而普通的小知識分子中湧現足夠的人才甚至將軍和領袖。這當然得益於從春秋戰國起的每隔兩百年就一次天翻地覆的社會重組運動,使得半數以上國人血脈都能追溯到榮耀的祖先,也是中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根據。大家祖上都闊過,所以玩貴族就成了扯淡,這和所有的其他國家有巨大的區別,尤其是保持近一千多年種姓制度的印度。

最後再次向印毛派的同志表達敬意,你們的奮鬥雖然會被遺忘,很久以後待到赤旗插遍全球,你們的理想終將會部分實現。


這是印度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再怎麼說印度也比民國強多了吧?


根據毛選《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

第一個條件印度就不滿足

第一個條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帶來的白色政權分裂並之間發生戰爭。


這個恐怕很難,不過印度政府也無力消滅陰公毛。差不多就這麼僵持吧,等待下一次革命的高潮


希望他們被剿滅,祝願印度永遠不要成功走上和中國一樣的道路。


想在資本主義薄弱環節突破也要是薄弱環節也弱的不行的時候啊!

沒有一戰蘇聯百姓憑什麼支持蘇布。

沒有二戰中國百姓憑什麼支持中共。

能活下去就不會造反,這是全世界民眾的共識。


推薦個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

話說作為中國人不希望印共毛髮展起來啊。。

印度要真是被毛派掌權我感覺要比越南厲害很多啊。。。。


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印度有核武器。

因此武裝鬥爭是很難的,除非有外部導致的印度社會劇烈變化。


遭遇了國際共運的低潮期…


為什麼俄羅斯共產黨沒有成功執政?

現在的俄共,是在一九九幾年才成立的(由某個組織改變而成),今年不過2017年,二十年左右而已,1934年的紅軍成功了嗎,何況常凱申配和俄國當局比實力嗎?


不管你們怎麼黑印度 印度的確有真正的選舉制度 武裝革命並不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合法性


推薦閱讀:

印度想將印度洋變成「印度之洋」,至少需要幾個航母戰鬥群?
2017年8月15日班公湖衝突以及後續走向是什麼?
假如印度海軍在2030年之前實現了3個航母戰鬥群的夢想將會怎樣?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