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孫不稱臣,哪一個更加恥辱?

如題,為什麼後晉出帝稱孫不稱臣成為遼國攻打他的借口呀?稱臣與稱孫相比,哪個更加恥辱呀?後來宋朝與金國掐架時,也是稱臣——稱叔侄——稱伯侄。。。這是神馬意思呀。。。求各位萬能的知乎大神解釋~~


關於石敬瑭認爹這個事件,我在其他的問題中解釋過一次,在這裡再說一下:

首先,石敬瑭認耶律德光當爹,從輩分上講是沒有問題的,雖然他比德光年長十幾歲,但是從根上說,老晉王李克用,當年是跟阿保機約為兄弟的。後來哥倆感情破裂,撕破了臉,但約定就是約定,誰也不能否認。

然後,李克用的義子,是李嗣源,李嗣源的女婿,是石敬瑭;

耶律那邊,阿保機的兒子,是德光。

這樣,石敬瑭確實是比德光矮一輩,他認爹,不吃虧。

中二少年石重貴,是石敬瑭的侄子,所以,他即位後理所當然要認干爺爺。在這裡,兩國元首間的輩分問題,實際上是帝王家事,說白了就是攀親戚。

但是,不要忘記後晉立國,是靠了契丹的扶持,石敬瑭是依靠契丹援軍擊敗李從珂從而復仇成功並建立後晉的。石氏掌國,是接受了遼國皇帝的冊封的——你都接受冊封了,不是稱臣是什麼?

這樣兩個國家的關係從根本上說就是不平等的,這個不平等,就不是輩分上矮的問題,而是宗主和藩屬,是君主和臣下,而五代都是以中原王朝自居的,怎麼能甘於做塞外王朝的藩屬呢?

所以,無論從國家利益還是石重貴本人的感情上講,稱孫可以接受,稱臣則是屈辱。

所以石重貴選擇了只稱孫,不稱臣,於是引發了契丹-後晉的戰爭,最終導致契丹滅後晉。

五代到兩宋,由於國與國之間交往的類型比較複雜,有對等的,也有不對等的,這種帝王之間攀親戚+稱臣的作法,被廣泛的使用:

澶淵之盟,雙方對等,所以是「約為兄弟之邦」,誰也不向誰稱臣,這是平等交往;

慶曆和議,元昊自去帝號,受宋冊封為夏國主,向宋稱臣,這代表西夏的地位低遼宋一檔;

宋金海上之盟,相約滅遼,事後宋得燕雲,金得原來遼國的歲幣,這是分贓協定,平等交往;

紹興和議,約定趙構在金國的冊封下任宋國皇帝,向金稱臣,這是不對等的交往,屈辱媾和。

嘉定和議,在稱臣的基礎上,又加上「約為伯侄之國」,金為伯,宋為侄,具體說,就是宋寧宗認金章宗為伯父,然後世世代代都按照這個輩分傳下去。當時這二位國家元首同歲,從歲數上講,宋寧宗當然是吃虧的。比較搞笑的是,章宗去世後沒兒子,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叔叔,這樣寧宗輩分一下又矮了一階,成了孫子。

總結一下:五代到宋金之間,國家的交往中,最要緊的是國與國的關係,體現在是不是有冊封,稱臣的行為,至於帝王之間的輩分,那是在國家地位的基礎上的一個補充。

所以中二青年晉出帝石重貴,只稱孫,不稱臣,確實是會招來遼國的討伐的。。


萬分感謝樓上大神!~你的推測很有道理!~

我在清人的《鑒評別錄》中也找到類似的回答:「稱臣固失國體,稱孫果不失國體乎?晉祖之初,請援於契丹也。劉知遠以為稱臣尙可,父事太過。茲延廣則以稱臣為辱,易而稱孫。蓋以稱臣為國禮,稱孫為家人禮耳。正如南宋孝宗之於金改稱臣為稱侄,即頒詔中外,以為正敵國之體,殊可哂也。」

就是不知道跟南北兩大政權統治者正統之爭有木有關係?


推薦閱讀:

崖海之戰後,陸秀夫為什麼不帶領幼帝隱姓埋名以保命?
最能反映南宋氣象的南宋詞是哪一首?
宋會要輯稿這邊弓手云云,神臂弓等是代指嗎?
為什麼描述南宋對抗蒙古大軍的著作如此之少?
如何評價浙江衛視的紀錄片/人文專題片《南宋》?

TAG:南宋 | 中國古代歷史 | 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