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P2P理財年化收益率比銀行理財產品多很多?

一年期定存利率1.5%,銀行理財年化收益4-6%左右,為什麼P2P平台的年化收益有8-10%,甚至還要更高?


主要是因為P2P比銀行理財少了許多中間程序,費用自然少很多。

銀行理財的流程:

在銀行理財的流程,投資人購買理財產品其實也就等於是放貸,但是原本可以很簡單的借貸關係中因為加入了銀行及影子銀行(非標資產的通道),借款人(貸款/融資方)實際付出了很高的利息,但被中間的金融機構用各種手續費的層層剝奪下去了,所以到了投資人手上的利息基本就沒多少了。

再看P2P網貸的流程:

P2P網貸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種,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金融,投資人和借款人可以完成資金對接,借款人支付的高利息可以直接轉化為投資人的高收益,而P2P平台在這當中是當了信息傳遞者的角色,收取少量的居間費用,有的P2P平台甚至都不收取投資方的手續費,比如銅掌柜就沒有任何手續費。


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每年哪個公司哪個借款人,放著低利率的貸款不做,走P2P借款的,只有銀行不給貸款,才走P2P借款,從借款人天生的資質來說,P2P風險就比銀行大了很多。

對於投資人,風險大了很多,自然要求的回報率就更高了。

最近做了一筆私募債,綜合成本不到8,跟貸款利率差不多了,優質的企業,盡量都是選擇最低的融資成本的,畢竟是實實在在的花錢。


首先,P2P做的是比銀行不做,稍微次級點的借款人,收益和風險相對都更高一些。

其次,目前P2P還沒有銀行層層的監管和人力成本。


說句不正確的話,在一線城市市中心的高檔寫字樓,出現了大量80後,90後的買主,追溯他們的背景,很多是玩p2p的。現在有很多p2p公司,實際控制人是一些完全沒有金融從業經驗的80後,90後,採取的模式是先募錢再找項目,找不到項目,就買樓或者高利貸,或者玩龐氏騙局。作為一名銀行從業者,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句,現在銀行處於前所未有的資產荒階段,在實體經濟都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到哪兒還能找到年化收益率高還風險可控的資產?連銀行都找不到資產,甚至銀行理財資產都出現了大面積不良期限錯配的情況下,一個在金融圈混了不到10年或者壓根沒混過的80後90後,上哪找優質的資產?值得懷疑。

再做個簡單的演算法,如果p2p給到投資人的收益是15,起碼要1個點的利潤,和2.5的管理成本,加上通道費,借款人承擔的成本隨便都到20,現在實體經濟凈利潤率能超過20,還到銀行拿不到錢的行業有幾個?

我認為p2p收益率在10以下的是相對靠譜的。


做過好幾個P2P的盡職調查,算是有些了解: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投資標的不同。銀行保本理財投向一般是貨幣市場及高評級債券,銀行企業貸款通常投向有較高信用資質及有充分擔保、抵押措施的企業。而P2P則是投向無法從銀行正常貸款的企業。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企業主選擇貸款的考慮因素依其重要性依次為:放款速度,貸款規模和貸款利率。因而企業主在有切實融資缺口的時候會選擇P2P的貸款。

當然有些人也指出了收益率高的貸款往往風險大,但是還有一些考慮因素不能忽略,比如貸款期限:一筆15天年化20%的貸款往往比一筆2年10%的貸款更加安全。而從投資端來看,P2P平台的能力往往就體現在能否找到這種安全性高且收益高的貸款。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應該就更好理解了。銀行的信用卡貸款年化利率可以達到20%以上,如果把這些貸款對接個人投資人,也基本就是P2P貸款了


簡單點說,因為所有的理財的資金承接方都是把這個資金借給有需求的借款人。銀行也是會把理財資金貸款出去,這中間銀行會給自己留出很大一部分利潤;p2p同樣是把資金借給有需求的借款人,只收取很少的資金管理費用,大部分都是回饋給了客戶。


這主要是因為P2P資產定位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產有差異,做的是抵押類的客戶,這種客戶群,單筆金額小,金融機構不服務,造成價格上比傳統金融高。


銀行吃肉,給你喝湯。

皮兔皮只是一個中介平台。


理財收益率是市場決定的。借款人在P2P平台提出借款需求,出借人選擇合適的標,P2P平台起到了中介的作用,降低了時間成本,使得信息更暢通。收益高是正常的


主要是借款端定位高風險客戶,進而資金端才配合高利率。當然,後期發現借款端想做低風險低費率也受限制了……


推薦閱讀:

傳聞銀監會擬訂 3000 萬准入門檻和槓桿管理會給 P2P 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TAG:P2P網路借貸平台 | 銀行理財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