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甚為巧妙的經濟學實驗?
當前,實驗是否也逐漸成為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方法?
想了解一些這方面的內容。有哪些甚為巧妙的經濟學實驗?能否詳細介紹一些實驗設計的巧妙之處,以及主要實驗結論?
來來來,我們先來認認人。請用10秒鐘告訴我,這兩位分別是誰?
===================10秒鐘,1秒都不能多===================
左邊這位是Vernon Smith,實驗經濟學的祖師爺,02年諾獎。右邊這位是Gary Becker,92年諾獎,呃,好多領域的祖師爺……我們更願意用「經濟學帝國主義的旗手」來稱呼他。這個回答要介紹一個從他們兩位的工作中延伸出來的實驗。
Becker(1962)理論:一些基本的結論——例如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和向上傾斜的供給曲線——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理性。只要他們面臨預算約束,即使他們的選擇是隨機的,他們的選擇加總以後,換句話說,市場層面,也具有上述的性質。
Smith(1962)證實:對於瓦爾拉斯均衡,中心拍賣者的角色即使不存在,市場結果也可以很接近均衡。這一結論甚至對參與者很少的市場也成立。
這兩個結論都很好,但是令一些人感到不快。批判者認為:隨機交易者+預算約束=「正常」的供需曲線是個偶然現象。「真正的市場比你們這些書齋經濟學家想像的複雜得多」。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的D.Gode和S.Sunder表示不服:你們這些白丁到底懂不懂經濟學。你們說人湊一塊表現比隨機交易者複雜是不?行啊咱做個試驗看看吧。
試驗是醬嬸兒的:有兩組交易者。每組各12個。第一組——真人組,包括12個真人,第二組——機器組,包括12個程序,名喚「zero intelligence trader」。每組的12個交易者中,各有六個是買方,六個是賣方。
這zero intelligence trader有多傻呢?它們喊的價格是在{1,2,3,...200}上均勻分布的。也就是說,它才不管什麼需求不需求的,就瞎喊。是不是賊拉傻?
而那12個真人有多不傻——或者說,多sophisticated呢?他們都是商學院的研究生。你看,這都是未來的老司機啊!
那麼好,知道機器人有多傻以及真人有多聰明以後,我們來聊聊預算約束。
預算約束很簡單,就兩個原則:
1)你喊的價格不能比你手頭的錢多(買方)2)你喊的價格不能比你進貨的價格低(賣方)這個原則是用來約束機器人的,畢竟它們傻啊。至於人遵不遵守……要不你把你5000買的新手機1500賣我?我出郵費!唉你別跑,我付現金!
嗯,有了預算約束,再加上一個雙邊拍賣(Double auction,也有翻譯成複式拍賣的)的市場結構,就可以開整啦!
下面的三張圖中,左半拉是供需曲線,供需的交點是理論上的均衡點。右半拉的橫軸是交易次數,縱軸是雙邊拍賣的成交價格。右半拉圖中間的水平線就是左半拉預測的均衡價格。現在請告訴我,這三張圖裡,哪些是機器人交易的結果,哪些是真人交易的結果?
圖1
圖2好,聰明的年輕人,那圖2呢?
下面公布答案所以圖2是機器人交易出來的。圖2的機器人和圖1的機器人唯一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前面提到的那種預算約束。
作者們還換了幾種供需曲線組合,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和我展示的類似。現在回到這個實驗的設定,我們發現——
1)隨機交易者只要面臨預算約束,那麼市場出清價格和均衡價格相差的就相當小。比起不面臨預算約束的隨機交易者,這些面臨預算約束的隨機交易者產生的市場行為,更類似於理性的交易者。
Becker老爺威武!
2)6個賣家和6個買家足夠少了吧?但是沒關係,他(它)們在雙邊拍賣的市場機制下,已經足以產生和均衡類似的出清價格了。
Smith老爺威武!
所以,年輕人,你渴望力量嗎?那麼從這本書開始吧!
參考文獻:Gode, D. K., Sunder, S. (1993).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markets with zero-intelligence traders: Market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individual rationa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9-137.
註:這個工作同時也是agent-based modeling在經濟學中早期的應用之一。這類方法還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貢獻。想了解更多,請參考用 Agent-based 方法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困難與前景? - 微觀經濟學答主是經濟學外行,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起了這樣一個小實驗,可能無法回答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但還是想分享給沒有讀過這個故事的人。
我憑記憶大致複述一下這個故事。
這個小實驗的好像是耶魯大學的一個經濟學教授發明的,他在一次宴會上提出要拍賣一千美金。規則很簡單,加價以50元為一個單位,價高者得,但是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出價第二高的人,不僅得不到這一千美金,而且還需要支付自己所出的價碼,也就是說,他出價多少,就要白白支付多少。
遊戲正式開始。在一百元、兩百元、三百元左右的時候,在場的群眾叫價異常活躍,幾百元換一千元,傻子都干。
當叫價超過五百元以後,叫價的人就慢慢變少了,這個時候,這位教授已經回本了。
到後來,叫價的只剩下了兩個人,他倆爭著把價錢往高抬,唯恐變成叫價排名第二的人,白白掏錢,一分錢都得不到。
當叫價一直抬到一千元的時候,另一個人一咬牙,將價格抬到了兩千元,另一個人不再加價,以最高價兩千元成交。
這樣,兩個人每人損失一千元,這位教授凈賺兩千元。
這個實驗屢試不爽。
這個實驗可以從止損、競爭等方面得出很多的經濟學啟示。謝@Zampeli Diana邀,這問題提的如此宏大,想要回答的話大約是一卷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的節奏,恕我沒有資格回答。題主不如讀一讀上面提的那本書?這書對一些發展的比較早,現在已經相對比較完善的話題做了文獻綜述。可以挑感興趣的話題來看一看,能建立一個大概的體系,比單獨知道一個兩個具體的實驗更有意義(我假設題主是真想了解,不是找點談資而已)。另外實驗還是比較新興的手段,遠遠算不上主要手段,不太買賬的人還是挺多的,剛寫完就出現了一位。。。
這學期學的種族性別經濟學,探究美國種族歧視在求職時收到面試通知的影響
以典型的黑人名字與白人名字為變數,製作除姓名外都相同的簡歷,投遞到各公司,記錄收到面試通知的情況
比如Lakisha是典型的黑人女名,Emily是典型的白人女名
黑人收到的回復明顯少。。。
這時有人提出,由於黑人整體上較為貧困,所以可能有階層的歧視在干擾
於是增加試驗,採用高教育水平,高收入的黑人人群流行名字,和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白人人群的流行名字,繼續做同樣的簡歷投遞
例子是什麼忘記了,反正在美國人看來就像叫林翠花和林徽因差別這樣大(叫翠花的不要生氣,隨手舉個例子,如有冒犯在此先道歉)
仍然是白人收到更多回復,排除階層歧視的干擾
種族歧視真可怕我室友用了5分鐘編了個程序模擬100萬次我的題目,然後告訴我答案的時候我想弄死全部程序員
自從若干個經濟學諾獎得主預言中國經濟跟中國樓市失敗,我對經濟學的好感日趨下降,但與此同時對政治經濟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偏好日益增強,果然,我國很中國特色。
沒有。巧妙就不經濟了。經濟本身就是巧妙。
經濟學試驗很多其實都和心理學試驗有關,或者反過來說,很多心理學試驗是有「獎勵」的。這也可以稱為是經濟學試驗。
人群階層歸納法,我覺得很適應很多經濟參數的考量標準。
首先瀉藥,然後我是學工科的啊。
再然後我講講我的一些看法1、經濟活動是極其簡單的,無非是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由此看來,根本不需要實驗2、經濟活動是極其複雜的,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的決策都影響著整個系統,由此看來,根本無法實驗。下面就第二點展開說說,一個科學的由實驗歸納出來的結論,必須能夠復現才能使人信服。經濟體的實驗如何復現呢?初始條件連相似都是做不到的,更別說相同了。畢竟顯示社會沒有重置按鈕。那麼有人就要說了,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不是每次都可以驗證的嗎?這不是屁話,如此顯而易見的事情當然不需要驗證。因為身處經濟體中的你無時無刻不在驗證這個結論。就這一點看來,經濟學家並不比普通人高明,前者的吊炸天更多的是建立在信息的不對稱上面。比如很多年前,經濟學家,政府官員已經知道央行正在瘋狂印鈔票,而你還不知道,前兩者立刻貸款買了不少地產,而你還在死命的存錢。
同理的還有對經濟的預測(比如股市),預測股市的人千千萬,總有個把人立的flag是對的。然而又有什麼意義呢,時間總不能倒回去再來一遍。
必須是多人在線遊戲啊,只是遊戲商願不願意配合了。
各種規則自由設定,然後看遊戲內經濟體系是否崩潰。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