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菜為什麼叫冒菜?
有人告訴我因為是冒著熱氣的菜,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首先冒菜是個歷史不太久的事物,大概也就是90年代左右出現在成都,用「冒」這個字源自「冒飯」這個詞。
冒飯一詞在李劼人的小說《暴風雨前》出現過,車輻的《川菜雜談》里也提過,小店或者攤子用湯煮些肥腸之類,顧客可以自己帶剩飯過去,他幫你在湯里燙一下,加些肥腸之類的一起吃,即所謂「代客冒飯」。網上可以找到圖(多謝 @楊愛紅 提醒,網上的圖是ps的。)
「冒節子」和冒飯的冒本來是沒有太大關係的,冒節子是豬小腸打成結,因為形狀像瓜皮帽上的帽結子而得名。後來大概也是因為冒成了一個習慣用的動詞,人們也不熟悉什麼是帽結子了,就誤寫成了冒節子。
我本來以為「冒節子」這條大家都知道,所以一筆帶過。現在看了 @赤戟 的答案才知道原來這麼多人不懂,那我詳細說一下。
冒節子本應該寫成「帽結子」,最早是李劼人做的一個注釋(我沒仔細查,可能是給他自己的小說《暴風雨前》,裡面有一句「兩大烏盆的菜,也只剩得十來塊帽結子、連肝肉了。」):
帽結子:是將豬小腸挽成一個大疙瘩,頗有點像從前瓜皮帽頂上的帽結。這是成都的名物之一,而今只叫做疙瘩腸,形象也簡單化了。
車輻的《川菜雜談》里寫過「鐵鍋鹵帽結子」。也可以說燒帽結子,或者冒「帽結子」。後來人錯寫成冒結子或者冒節子,以為冒是動詞。
我一直沒找到「冒飯」是怎麼來的,因為這肯定和「冒」字本義無關,問了朱多生先生,他也說就是方言。我當時和他說,要我毫無根據的猜的話,這就是泡字和冒讀音相近,把泡飯錯寫成了冒。
另外我查到清代姚元之《竹葉亭雜記》里有一條:
次日則謂吃小肉飯,肉絲冒以湯也。
這裡記載的是滿洲人的飲食,這個用法已經與今天相同。
直到我在果殼看到Jowtte這條問答,引用流沙河先生的說法,應寫作「泖飯」。並且這個用法不少地方都有。
山東話有個表示「用水煮」的字,叫「mao...
他這個回答裡面有一點問題,我查了一下《兒女英雄傳》聚珍堂本的影印,他引用的這兩處都是 (如果你電腦顯示不出來,這字寫成[氵奅]),也就是泡字。
我又搜索了一下,發現這篇:
流沙河先生提出的"泖飯"一詞
那和我毫無根據的猜測就有點類似。
經 @Serena Yu 提醒原先的讀音寫得不對,之前我沒有查。現在看來[氵奅]、泖和冒(的其中一個音)都是去聲。
於是我猜就是先有「 [氵奅]飯」,不管因為什麼原因(讀音或者字形相近),錯成了「泖飯」。在四川又衍變成了「冒飯」,最終有了風靡各地的「冒菜」。
試圖冒充火鍋的一盆菜,豆叫冒菜。
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
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
串串,是熱情似火的缽缽雞。
缽缽雞是想冷靜冷靜的串串。男神李貝貝鎮樓~
冒菜在我心中一直是比火鍋還要重要的存在。火鍋是一群人的狂歡,人不對根本吃不起來,冒菜才是一個人的獨享。
冒菜的底湯,和火鍋差不多,吃起來的味道也和火鍋差不多,說它是「一個人的火鍋」那也不無不可。比火鍋更好的是在於它可以打包,可以喝湯,還可以傲嬌地一個人佔領一個位置慢慢吃。
關於冒菜的起源呢,估計就是四川人民嘴饞了,想吃火鍋太麻煩,就發明了個三五塊錢的冒菜,既解了饞,又省了時間省了錢。最早的冒菜大都一個小店,門口用盒子分裝了各種不同的蔬菜,或切片,或切塊,浸泡在水裡,店裡有大小不同的長把竹簍,對應大中小份。幫你選菜的嬢嬢拿起個竹簍,聽你的指示,「要洋芋、藕片,寬粉,噢魔芋不要……」每樣選兩片放進竹簍里,竹簍裝滿了才上算,然後交給門口的師傅放到鍋里燙煮。所以這個分量嘛,有時候就取決於嬢嬢的手輕手重了,不過師傅也會掂量點,要是感覺分量不夠,最後再多給你加點豆芽和菜葉子。估計快熟了,還會從鍋里提提抖兩下,最後放到調好料的碗里,端到桌上開吃。
慢慢地,冒菜的花樣就更多了。一開始以素菜為主,後來又加入了黃喉、毛肚、鵝腸、脆皮腸等諸多在火鍋中喜聞樂見的食材,當然價格也就上去了,從一開始的三五塊,變成了十幾二十塊。有的也不提供菜品自選了,直接配成套餐弄上桌,搞得食客很被動嘛。
也有一個派別是將素菜和葷菜分開,自己選好了,分別拿來稱重量。這種冒菜對我而言最大問題就是,有時候你看到那些食材擺在那兒,這也想吃,那也想吃,最後一拿就拿多了,稱下來嘛價錢嚇人,當得吃頓小火鍋,關鍵是冒出來根本就吃不完,所以去這樣的冒菜店一定要定力十足才行噢。
有個抄百度百科的答案是不是太水了,還漢族名小吃,哪個商家寫的軟文?
下圖是冒菜館子常見做法:
冒菜這個東西大概是95年以後在成都流行起來的,算是麻辣燙的替代品,不存在low不low。而且麻辣燙雖然屬於平價火鍋,定位上冒菜恐怕更廉價一些。何況成都多的是開豪車排隊等蒼蠅館子放飯的情況,扯到這上頭去也太6。
冒的概念上面有答案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這個冒應該是起源於冒節子。就是用竹編漏勺將節子放在其中,再放到鍋里去煮幾分鐘,煮好的時候要把勺取出來。在煮的過程中,鍋里的湯汁一直咕嘟咕嘟沸騰著,冒著香氣,所以這個過程也被形象地稱為「冒」。冒菜的做法同理,也是把想吃的菜放進這種勺子,固定在鍋邊煮一段時間,所以叫冒菜很貼切啦。給@默識先生 的回答點了贊,因為其中關於「泖」等字的部分看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
不過其配圖有點小問題,其評論區又不開放,所以我只好單獨開個回答。@默識先生 選用的配圖上的「代客冒飯」四個字是近年來才有的一種電子字型檔里的字:
這種電子字型檔里的美術字很難出現在幾十年前的招牌上。(關於現代美術字字型檔,可參考《顏真卿時代已經有簡體字了嗎? - 楊愛紅的回答》。)【順便不得不說,這圖P得略糙,字與招牌的明暗對比好扎眼= =、、、原圖應該是這個:
此圖出自《樓外樓86年前招牌照 記錄日本作家的杭州歲月》,與冒菜無關。老實說,作為一名生長在下川東的四川人,我在2014年之前從未見識過「冒菜」或者賣「冒菜」的餐館,我也從未在我的方言中聽到過用「mao」表示「燙、煮」的用法。不過有一個同韻母的「lao」(又作「liao」)有這個意思,但不是去聲、而是陽平,我以前一直以為其對應的漢字可能是「燎」、但又總覺得與直接用火燒的「燎」意思不太對得上。不知哪位知友對此有所了解。@默識先生不允許評論,所以只能發在這裡。
我記得"泖"廣韻是明母上聲莫飽切,不是入聲。《康熙字典·水部·五》泖:《廣韻》《集韻》 莫飽切,音卯。水名。在吳華亭縣有圓泖,大泖,長泖,共三泖。亦作茆。《春渚記聞》陸魯望賦吳中事云:三泖涼波魚蕝動。注稱江左人目水之渟滀不湍者爲泖。又《集韻》力九切,音柳。水貌。
冒是多音字,有明母入聲莫北切,但也有明母去聲莫報切。似乎在本主題下更符合後者(去聲),因為更接近"冒,蔽也"的解釋,即接近"帽"。
"《康熙字典·冂部·七》冒:〔古文〕 《唐韻》莫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莫報切, 音耄。《說文》蒙而前也。從冃目,以物自蒙而前也。謂貪冒若目無所見也。《前漢·翟方進傳》冒濁苟容。《注》師古曰:貪蔽也。《食貨志》舉陵夷廉恥相冒。《注》冒,蔽也。又假稱曰冒。《前漢·衛靑傳》冒姓衛氏。《注》冒爲假稱,若人首之有覆冒也。又所以覆其首。《前漢·雋不疑傳》著黃冒。又《玉篇》覆也,食巾也。又與媢通。《正韻》忌也。《書·秦誓》冒嫉以惡之。又通作瑁。《周禮·春官》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注》名玉。曰冒者,言德能覆天下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 密北切,音黙。《增韻》貪也。《左傳·昭三十一年》貪冒之民。又犯也。《前漢·衛靑傳》直冒漢圍。又單于名。《史記·匈奴傳》及冒頓立,攻破月氏。"
吳語(上海話存疑)保留了大部分入聲字,我們"貪冒"是入聲,"冒險"是去聲。
總之,實際上你上面的推理是說得通的,不必自行否定。冒是一個動詞吧。一個烹飪的方式,和炒、蒸、炸一樣同事說是煮開了冒起來的菜……
看了@默識先生的答案,眼界大開,可惜不能評論,只好添個答案。
我是黑龍江人,小時候也曾聽過「mao」這個詞。但它表達的意思並不單是用水煮一下,還有把剩飯剩菜熱一下的意思!比如:把飯mao一下就吃飯吧!這裡的mao飯是指把剩飯加水煮成粥,而不是用水煮米而成飯,也不是把飯通過蒸、炒等其他方式加熱。
但mao飯這一詞是否來自東北官話我並沒有考證過。鑒於黑龍江人口來源複雜,這一辭彙從山東傳來也有可能。至於mao菜這個說法我還是在武漢上了大學後才聽到。先感謝@默識先生 的科普,先生的回答很精彩,將』冒『的可能來源考據頗深,言之有物。給先生點了贊同,但其實看得出先生其實缺乏切身體驗,對『冒』在真實場景中的理解略顯偏差。所以難以理解冒飯和冒結子的關係。
很多外地的朋友可能很奇怪成都人要叫冒菜,感覺怪怪的……但對本地人而言,這卻是如此的自然,完全符合我們的生活邏輯和命名智慧,即便我從來沒有吃過冒菜,但我一聽這名字,就能腦補出做菜的場景,這絕不是一句習慣成自然就能解釋的,事實的真相是,冒菜僅僅是』冒『式家族中最為知名的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在海面下,冒式家族的成員花樣繁多,可能遠超你的想像。
日本有種食物叫做天婦羅,簡單來說就是將食物裹上一層用麵粉、雞蛋與水和成的漿,然後下油鍋炸一炸,這種食物統稱天婦羅,所謂萬物皆可天婦羅,與之類似的就是』冒『了,萬物皆可冒一冒啦……
正如 @野鹿 所言,冒菜這個地方的冒字,是用作動詞的,從 @楊愛紅 童鞋的描述來看,在四川其他地區我不肯定,但至少在成都地區,冒和某種食物名稱搭配成一個動詞+名詞的形式,有且僅有一個概念,那就是將盛滿食物的竹簍置於滾湯里上下顛簸使食物燙熟,這個就是本地人概念里的『冒『!不過現在用竹簍的少了,貌似都用鋼簍了……
為什麼冒菜這個詞會出現在成都,而不是什麼燙菜,熱菜,當然有其歷史原因的!冒這種處理食物的方式在成都是一種非常流行,非常普遍的,如果吃過綿陽米線,吃過酸辣粉的人都知道,遠在冒菜出現之前,成都人就有用冒這種方式處理食物的習慣。所有這種處理食物的方式都叫冒。
正如同車輻老先生在《川菜雜談》里也提過的那樣,小店或者攤子用湯煮些肥腸之類,還能「代客冒飯」,這是成都很久以前就存在一種現象,某些習慣甚至遺留至今,所謂「代客冒飯」,大意就是幫助客人將冷飯放湯里冒一冒,之所以先生對冒飯和冒節子出現疑惑,在於先生應該沒接觸過專營肥腸的小吃店吧,我的家鄉雙流,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將蘸水肥腸做的最好的地方,成都的朋友可能聽說過白家肥腸粉吧,確實太小眾了點,其中有道菜叫做:蘸水肥腸,給成都以外的朋友簡單介紹下,蘸水肥腸是一種將肥腸』冒『著吃的方法,需要一碟蘸水,熟稱肥腸湯,外加一碗白飯,蘸水肥腸大致是長這樣的:
每一家專營冒肥腸的店家,都有一口一平方大小的大鍋,鍋裡面是沸煮著的肥腸(和火鍋不一樣,這個都是白湯,是沒有紅湯的),根據大腸小腸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肥腸頭子,二節子,冒節子,冒節子就是將小腸打結。肥腸頭子有嚼勁,比較貴,二節子是切段的小腸,相對便宜,上面這幅圖裡面的就是二節子,個人口味奇怪,更喜歡二節子。
冒節子就得看店家的功底了,冒節子做的好,簡直好吃到爆,如果沒弄好,還不如一般的肥腸,這個玄妙的地方在於腸的脂肪含量和節的鬆緊程度,在高湯的熬煮下,油脂被束縛於節子的狹小空間,充分的醞釀,吃的時候,小心咬破一個洞,小吸一口,那股醞釀到極致的油脂汁水在味蕾上綻放的感覺,幸福的感覺啊,簡直要你命……非要做個比喻的話,想一想,大概有點類似吃灌湯包的感覺……
不好意思,一說到吃,就拐到過了彎,咱們繼續說上面那口鍋,這口鍋就是用來給客人』冒『食物的,可以冒肥腸,冒白肉,也冒酸辣粉,肥腸粉,注意哦,這可不是米粉,而是紅薯粉,本地人叫紅苕粉,煮熟是半透明的,酸辣粉就是這種粉絲。總的來說,這幾樣是靈活搭配,自由隨心。
結尾說說先生談到的關於冒的誤會吧,車輻的《川菜雜談》里寫過「鐵鍋鹵帽結子」。也可以說燒帽結子,或者冒「帽結子」。後來人錯寫成冒結子或者冒節子,以為冒是動詞。
先生的考證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先生沒有考慮到的是現實場景,或許肥腸打結初稱確實是一個名詞短語,但到了當下,可以肯定的說,這個地方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這種錯寫不是一種偶然因素,放在當地的現實情況中,這種錯寫是一種必然,因為我們對這種食物的處理是就『冒』呀,這個地方,冒的含義必然就發生了改變的。這種場景下,冒當然是動詞了呀,和冒白肉湯,冒米粉,冒酸辣粉,冒菜是同一含義。正如同先生所言:味道是檢驗美食的唯一標準,請勿用理性替代…而有些東西只靠看書腦補,是想像不出真實情況的……(如果非要找個類似『冒』的食材處理方式,那就是『鹵』)
來碗冒菜吧,寫餓了……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
冒菜在東北被改良成了楊國福。
冒菜的冒是一個動詞
高票答案那位說的冒飯的冒也是動詞
指的是把食物裝在竹婁里在湯水裡上下抖動的這個動作 比如說冒米粉 冒節子 冒碗麻辣燙 冒酸辣粉等等最早這個冒字四川話是這樣用的 你看 那個團魚腦殼在水頭一冒一冒的可能是麻辣燙這個名字太low了……
不管真相是什麼,反正我現在想吃了
冒菜發源地是四川自貢,最開始是把菜盡量的裝在竹簍里放在麻辣燙的鍋里煮,反正一個竹簍價錢一樣,看你裝菜的技術,所以就很努力的將菜裝的很冒。四川話「冒出來」就是很滿的意思。這才是為什麼叫冒菜的原因吧。
這麼多回答,全在開黃腔也是太好耍了。本人不才,說不出冒字作為一種烹飪術語的起源,但是冒字在川菜中確實是特指一種烹飪方法:白水煮沸為「煮」,味湯中煮沸並快速撈出為「冒」(最早的時候一般是用竹簍盛裝食材並撈出,但現在基本不在意這個點了)。這裡的味湯,指代了一切味道濃郁的湯底。因此,用火鍋味湯煮沸食材撈出為「冒菜」(其實火鍋本身就是「冒」這種烹飪手法的運用,老一輩人還會經常說「冒火鍋」「冒鴨腸」「冒腦花」等)。用肥腸節子湯煮沸紅薯粉撈出為「冒肥腸粉」。豬血豆芽於複合底料中煮沸撈出為「冒血旺」(對的,就是毛血旺的由來,只是外地人不懂冒字為何物,變成毛字可以理解為毛肚,就以訛傳訛了)「冒豆芽」。還有例如烤鴨,在滷汁中煮沸撈出為「冒烤鴨」。
所以說,冒字在川菜中就是代表這種,在一大鍋味湯中煮沸後撈出再調味食用的烹飪方式。
陝西話,年輕人一般去吃泡饃掰完饃會給夥計說,夥計饃一煮,湯多肉瘦;老陝會說,來把饃一冒,湯寬肉瘦…
看了很多很多答案,說冒字出自四川,也不奇怪,川陝本相鄰,更說明,這個字是這片地區的古字。火鍋,是一群人的冒菜,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
首先說說冒菜的起源:1.冒菜來自火鍋,最初和火鍋的差別僅僅誰煮,顧客煮,叫火鍋,店家煮叫冒菜。因此冒菜的歷史,要晚於火鍋。實際上真正的冒菜起源,是90年代的事。所以那些號稱幾百甚至幾千年的,都是吹牛逼不打草稿的,所以你別信。因此,冒菜和三顧茅廬,更是毫無關係。2.冒,最初在《說文解字》里,是覆蓋的意思。請看文字,多形象?!後來冒的大多數意思,都是這個意思發展而來的。作為在成都生活了十幾年的人,問過無數的老成都,成都老人,冒一詞進化成今天冒菜中「把東西放在水中煮」這一動詞,不過是最近20來年的事。3.冒菜真是的起源,依附在整個川菜發展的歷史上。宋,明之末,四川人口兩次大滅絕,各地遷入四川的人,帶著本地菜系和口味,這些東西相互融合,逐漸融合成調料眾多的重口味,火鍋和四川炒菜,都是這個的典型代表。而冒菜,是迎合現代人快節奏生活,以及食物充足後更追求刺激的需求產生的。總之,冒是一個煮的動作。冒菜是火鍋的快餐化。起源的歷史並不長。
不是冒牌火鍋菜么【大寫的懵逼】
推薦閱讀:
※如何炒一盤好吃的田螺?
※中國人飲食的食材為什麼這麼雜?相比西方相對簡單的食材,是否這也影響到中國食品安全的標準化和可執行性?
※高品質的抹茶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