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主和派勢力強大是否跟北宋時期的地域歧視有關?

錢穆《國史大綱》的第33章說到北宋官場的地域歧視相當嚴重,甚至到了「嶺表、荊湖、江、浙之人,不得為本道知州、通判、轉運使及諸事任」的地步,那麼南宋朝廷的北伐阻力重重、主和派勢力強大,是否與北宋朝廷對南方人的歧視導致南方士大夫離心傾向嚴重有關?


題主這個思路很好,不過材料有些問題。

「嶺表、荊湖、江、浙之人,不得為本道知州、通判、轉運使及諸事任」這則材料出自《續通鑒長編》太平興國七年(983)。北宋討平十國主要成員的時間表:

後蜀965

南漢970

南唐975

吳越978

北漢979

可以看到,發布這則上諭的時間,乃是剛剛討平十國,「嶺表、荊湖、江、浙」統統為十國的領地,剛剛討平,根基未穩。讓這些敗國之人在本地任職,難免不會坐大起兵,並非為「地域歧視」之故。所以,這是題主對這則材料理解有誤。

南北歧視,由來已久。從春秋時期對楚國的歧視,一直到現在與廣東的隔膜,從來沒變過。不獨宋代為然。

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有北方人罵南方人的記載,頗有趣味:

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掌。自呼阿儂。語則阿傍。菰稗為飯。茗飲作漿。呷啜蒓羹。唼嗍蟹黃。手把荳蔻。口嚼檳榔。乍至中土。思憶本鄉。急手速去。還爾丹陽。若其寒門之鬼。頭猶修網魚漉鱉在河之洲。咀嚼菱藕。捃拾雞頭蛙羹蚌臛。以為膳羞。布袍芒履。倒騎水牛。洗湘江漢鼓棹遨遊。隨波溯浪噞喁沈浮。白苧起舞。揚波發謳。急手速去。還爾楊州。


我是淮人,提醒題主一句,南方不是只有吳越,兩廣,也有江淮,四川,湖南,湖北;當然,我對南北是都不感冒的。

宋朝有句話: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另外,就對外作戰來看,與北宋相比,南宋一點也不虛,甚至戰績好看的多,你憑什麼能主和?你自己一點分量也沒有,國都一年之內被攻破,軍隊一打就全軍覆沒,誰和你和?南宋能有主和派只說明一件事:金滅不了南宋,南宋也滅不了金。雖然最後還是南宋滅了金(理論上,實際上是蒙古)。


泄腰。

這題目實際是兩個命題的並聯,中國思維中,存在兩件事都發生,那麼兩件事一定存在因果關係的論調。這實際是不一定的。更可笑的是,這兩個命題都早已被證偽了。

1.北宋時期的地域歧視。傳說宋朝歧視南方人,有南人不得為相的說法。王欽若在真宗時就登上相位,說明該規定就算有也早名存實亡了。寇準就曾拿南人晏殊說事,「晏殊江外人。」帝曰:「張九齡非江外人耶!」誰不說張九齡一代名相?誰不說晏殊政壇文壇雙領袖?後來的相位近半是南方人。

2.南宋主和派勢力強大。這話的意思是北宋主和派勢力不強大。是不是,看成績。北宋連殘遼也打不過,南宋至少把金滅國絕嗣;北宋被單純的北方民族金一鼓而下,南宋讓征服全世界的蒙古打了近五十年,付出一個太子,一個皇帝的代價,多次挽救了世界人民。事情很明顯,如果這樣也算南宋比北宋主和,那麼我要說,我寧願要這樣的主和!

事實上,主和不是原罪,主戰也不見得就是英雄。南宋最主和的一段歲月,有三個主和的宰相同時在朝,陳康伯、史浩、湯思退,各有各的和法。作為政治權謀,主和實在不是什麼缺點,只要不是發生在武將身上,只要不是為徹底投降而和。所以,我對陳康伯、史浩還是頗有幾分敬意的,只有湯思退才是個辣雞。

主戰也不見得不是辣雞,韓侂胄就不說了,權奸毒害朝廷政治,百死莫贖。張浚這樣的愛國賊,才是真正害國哩。弱雞張浚,很好地說明了,人犯一次大錯不難,難的是,長長的一生,一直犯錯,並且犯得都是那些無可挽回的錯。上天給了他夠多的機會,讓他一次次把自己人坑成渣。富平之戰,他生生將西軍徹底葬送,若不是靠中興名將們劉錡、吳玠、吳璘們的搏殺,差點就真的無可挽回了;接著淮西兵變,直接搞掉劉光世,間接搞掉了岳飛,這張浚的能耐大了。後來張浚又來搞隆慶北伐,結果就搞成了符離之潰。將采石之戰以來積累起來的人力、物力、士氣和人心,損失殆盡。

當打則打,當和則和。如果按題主的意思,主和是不好的,南方士大夫離心離德,南宋可能取得比北宋輝煌得多的戰績么?何況我還沒說崖山蹈海的數十萬眾呢,那些基本都是士大夫。老百姓誰來都過日子,哪有什麼殉國的概念。


謝邀,但是我名字是偶然想到取的(zhuangbi

歷史並不會 !


看看現在的台灣就知道了,

台灣主和派=南宋主戰派

台灣獨立派=南宋主和派

在人家地盤上,本地豪強和鄉紳不允許用自己的財物「量他人之慾望」


這應該是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南宋主和派強大。第二,南宋統治集團內部派系鬥爭情況如何。我先佔坑再答,順便看看提主對問題有修正沒有,再考慮作答。


中國一直有地域觀念。東晉司馬睿渡江就有南北的衝突問題。到了清朝,皇帝為了平衡南北,科舉取士還特地分南、北榜。說明南北的地域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政府。至於南宋的議和派,鼻祖級的人物是秦檜。他是宮崎市定中國史里認定的王安石新黨的門徒。王是江南人。記得以前讀歷史書,講到北宋任用王安石這樣的南人是北宋亡國的原因。(一種論調,本人只是引用)

從今天回看過去,我們不得不承認議和是南宋最好的國策。如果像明崇禎年間那樣死不議和,南宋可能撐不了幾年就亡國了。就算岳飛不被殺,趙構重用他北伐,最好的結果就是又多一個劉寄奴。(岳飛自誇是宋太祖趙匡胤以來最年輕的節度使,他是想幹什麼?)趙構是聰明的。看看南明的皇帝們,有哪位可以撐起半壁江山?由此可見,趙構是個好皇帝,雖然他比不上漢光武,但是他在金國的強大壓力下能夠存亡絕續,實在是在常人以上呀。議和需要南北嗎?皇帝獨斷乾綱吧?南人能理解皇帝的心思,替皇帝擔罵名罷了。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大歷史近旁的小人物
知道萬聖節是怎麼來的嗎?這得問問西歐古代的一群中二凱爾特人!
如果沒有被蒙古滅亡,南宋將何去何從?
東漢時期為什麼沒有南宋時期湧現出大量的愛國詩詞?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宋朝 | 南宋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