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景觀設計整體水平如何?
第一次說謝邀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並沒什麼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因為自己還是學生身份,雖然在事務所兼職,但接觸的面可能還是太少,也許不能給出一個客觀的答案。
等了好久沒有人來答,那還是稍微說一下我的感受。
日本的景觀設計整體水平如何?我認為整體上稍高於中國,但這個差距在不斷縮小。
為什麼說稍高於中國,因為日本的景觀設計起步畢竟比中國早,在日本的事務所中,設計室長,也就相當於國內的組長位置吧,普遍年齡是40歲左右(還是能看到年功序列的影子啊),沒到30歲以上都還被叫做新人,總監的話普遍50歲以後了。再看國內,景觀設計的興起也就近十年的事情,趕上這波爆炸式發展的很多都不再提筆畫圖而轉行管理了。比如我出國前呆的某上市園林分院院長也才是30出頭的人生贏家。也就是說,其實國內目前的景觀設計中堅力量普遍在20-30歲之間,30多歲還在堅持設計的已經可以算非常資深了,私企里50歲的設計師我還沒見過活的。從這方面看,有差距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年資在那擺著,日本的設計師從新卒成長到真正有話語權的時候往往都被打磨(壓)了十多年了。而國內呢,在之前的建設大潮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小公司里,可以看看有多少畢業了三四年才二十五六歲的年輕設計師就已經被逼著成為了項目負責人,在還沒學會走的時候就被逼著跑也未必是件好事。
那麼,差距到底在什麼地方,我個人認為在設計的思考上,在環境行為的考量上,國內還稍顯不足,也許在這次寒冬之後,我們可以不用跑的那麼快,可以靜下心來好好關心一下設計。景觀設計的魅力到底是什麼,我一直在思考,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景觀不應該只是一副好看的風景畫,它應該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在不同的空間裡帶給每個人不同的感受。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去奈良給公司竣工的項目拍照,商業街的前面有兩個樹池坐凳,其中一個是正常的400左右高,而另一個由於邊上是坡道的原因只有250-300左右。然後就會發現,人的身體意識比我們自己認為的敏感得多,僅僅是不太起眼的10公分,那個稍矮的坐凳就是沒有人去坐,人們寧願多走兩步也要去那個高一些的樹池休憩。這時候我就會明白為什麼在公司里,室長總是對一些非常細節的東西錙銖必較。作為一個景觀設計師,手裡畫下的每一筆,將來都是會給使用這塊區域的人帶來變化甚至改變他們生活方式的。humanscale其實很值得去研究,只是一個坐凳你可以說我把常用尺寸全都背下來了啊,那麼再複雜一些的空間呢?每一個微妙的變化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
那麼,為甚麼說差距在縮小,我一直認為中國趕上來只是時間的問題,特別是近年,GSD 賓大等大神輩出的地方已經到處能見到中國人的身影,而十幾年前說到亞裔還都是日本人的天下,風水輪流轉啊,我想,等到這批設計師成熟以後,中國的景觀也會煥然一新。
說完差距,再來說體驗。
體驗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當初很喜歡Sasaki Yoji先生的作品,只是看了武蔵野NTT研究開発センータ和けやき広場然後覺得這簡直完爆中國好幾條街嘛所以義無反顧的投入門下,想學習到各種duangduangduang的特效,結果發現從設計流程上來講中日都是大同小異的,並沒有太多神秘的地方,並沒有突然就能高大上了,有些小失望吧。不過還是非常感謝導師在課題上對我的指導,有很多真的是指點一個方向,就豁然開朗的感覺。
還有一點呢,也和日本的體制有關吧,由於日本大學教授的工資非常高,即使很多已經成名的大師也會在大學任教,日本的業界圈子又非常之小,基本上同專業的打幾個照面師承關係就一目了然了。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也很頻繁,下周評圖的時候長谷川浩己和宮城俊作會來,想想就有些小激動呢。
推薦閱讀:
※Animejapan座談會repo(二):新動畫公司的目標
※日本移動運營商周年慶造出三台變形金剛,為了求情懷真的很拼
※超越幻想的神化事記——《Concrete Revolutio~超人幻想~》考察(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