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耳機越來越深入,卻越來越不能沉浸於音樂本身?
過多的在意耳機的素質,解析,聽感如此種種,卻忽視了本身聽音樂的目的,漸漸的感覺失去了以前音樂帶給自己的快樂。有沒有有同感的燒友?你們是如何走出困惑的呢?請賜教。
任何事情都有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過程,最後還會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更高狀態。
我從大學開始玩Hi-Fi,也經歷了器材黨追求技術指標的過程,各種試音碟:穿透力、松香味、齒音、空間感……不一而足,有些試音碟根本就是噪音(飛機大炮坦克…)
剛學樂器的時候聽一首歌則會不自覺地把它分解為各種不同的音部,還試圖找出和弦復調的變化。
學攝影的時候則是光圈、快門、焦距、曝光補償、構圖比例各種參數腦子裡亂飛。直到一個做藝術的朋友體醒我要注意攝影本身所表達的內涵,但是如果缺少了之前對參數的了解,想表達自己也是很困難的事情。
………
經歷過一段時間後,你的注意力總會回到藝術本身上,而此時,由於之前的專業訓練,你會比普通人更容易欣賞其中的精髓。
畢竟,這些具體的技能、參數是紮實的基礎,藝術也是構架在其上的,不然為什麼小提琴大師還要苦苦追尋最好的材料和最佳的製作方式?專業的攝影師還要追求全畫幅中畫幅甚至膠片的畫質?帕格尼尼能用一根弦演奏小提琴並不代表他對藝術的追求不包含更完美的音質。
套用一句很俗的話:事物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去聽現場。
很多燒友都有像題主一樣的想法。
聽音樂的時候總是專註於聲場音色結像動態,不斷地切歌快進來尋找能聽出某種音效的片段;電腦里幾百G的資源,而自己常聽的只佔一小部分;買了所謂「女毒」器材,專門去下女聲資源。這些都是常見的癥狀。
主要原因還是流媒體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便利,切歌換專輯只需要滑鼠點點手指摸摸;在天朝這個神奇的國度,獲取音樂獲取只需要上網找找,成本只有電費網費。
不過想要回歸初心的話,其實也很簡單:放棄PC/隨身播放器,回歸CD。
當你需要為你的音樂付出更多成本的時候,你就會對音樂本身有更多的關注;當切換專輯需要投入更多操作的時候,你就會對整張專輯抱有更多的尊重。
所以我周圍的燒油,不管是玩的耳機還是音箱,無論是什麼樣的年齡段,最後都投入了CD機的懷抱。撇開CD轉盤相較PC聲音的優勢不說,為了追求更純粹的音樂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目的。
而且聚會時除了了交流器材以外,交流實體音樂也是一種樂趣。何況CD收藏本身也是很享受的嘛。
唯一比較麻煩的就是器材聚會的時候。真正為了對比器材特徵的時候,CD切換非常麻煩,不利於對比操作。很多燒友都有這種問題,不過他們並不自知。我覺得題主能想到這個問題並試圖改正是很好的,不知道有什麼噴點。
我認為題主需要做的是發掘新音樂。世界上有那麼多種類型的音樂,誰都不可能全部聽得完。在發掘新音樂(也就是題主從前很少接觸甚至從未接觸的音樂)的過程中,你會有一些新的靈感,找到新的思考方式。聽那些音樂的時候,你會更多地去關注音樂本身,而不是在聽熟悉的音樂的時候比較不同耳機的區別。我並不是說比較就不好,只不過有時候人需要做些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來走出一種固定狀態。。。^ω^
上面一些答案,窩其實也挺贊同的~~或許題主只是覺得大大們都認為專註於音樂本身是最重要的吧~~也沒有必要非追求政治正確啦~~自己開心就好咯~~現在的我終於可以告訴你,如何最大程度的減少折騰的次數:認準自己喜愛的東西,淺嘗輒止。
高中的時候被管樂隊的死黨撩撥,入了HiFi的坑,一路玩到大四。森海MX500,AKG 240S,創新的數款旗艦耳機音效卡,索尼D50,DT990,HD650,K701,陸陸續續買了賣了,花費不少錢財。最後留在我身邊的就是701,ATH M50SL,舒爾535,創新air,樂之邦HP11,步步高XSHOT。其他的,能賣掉就賣掉,沒人要的就送了老友。現在大四忙找活糊口,回想青春期培養這麼一個沒有回報的愛好,自覺有點吃虧,實在是蹉跎了啊!耳機耳放DAC於我,和那四驅車、爆旋陀螺於小學生是一模一樣的存在——玩具而已,不值得花費心力的!我本來愛聽的就是周杰倫、一眾日本女歌手、個別歐美女歌手和零星大陸歌手的歌曲而已。我偶爾聽聽所謂輕音樂和古典,卻不求甚解,完全沒有對古典大師的敬畏,更別談研究學習了。對我,本來買一套701就該收手了,卻又無端把各家器材都擺弄一番。
黃粱一夢後,突然發現當時樂此不疲的衝動只是貪玩和受了寫手的哄騙,根本就沒有難以言狀的「熱愛音樂」!今日,我實在悔不當初 。但是我也不怨恨什麼 ,起碼,我當初可是玩得很開心呢,其時心熱,總比百無聊賴有趣。心裡懷著希冀,總是美好的
和十數個燒友玩盲測,我總是第一,小小金耳朵。大學兩三年總跑去崗頂石牌橋試聽器材,省了不少錢卻耗費大半天時間。未曾佔據真男人的耳機系統,小小遺憾。
送了某個700元的耳機給某心儀女孩,她很高興的誇我好推介,感激了一兩周——但是沒有進一步表示燒設備有燒設備的樂趣,聽音樂有聽音樂的樂趣……不存在誰更重要,誰替代誰……這個問題都想不通說明兩樣事情都做不好……
把耳機送給我,問題解決。
以前自己特別喜歡聽歌,各種各樣的風格,平均下來每天也要聽幾個小時。好奇耳機,為此還專門買了台電聲測試儀,再後來就自己開始創業做耳機,然後現在聽歌的時間越來越少,ORZ
只能每天晚上忙完,聽一會喜歡的音樂。不忘初心。我也覺得蠻奇怪的,莫非混罈子之類人多的地方不免比較和羨慕,以至於走上了拼器材之路?我也不算燒吧,就是買買一兩千左右的耳機,但都是針對自己的聽音風格,確實聽起來我愛聽的歌能聽到更像我想像中的聲音,也聽到了很多編曲想要傳達的信息,我身邊買在其他朋友眼裡比較貴的耳機的人也基本都是這樣,當然也有部分想裝逼,但既然裝逼是目的那也就不算被器材玩了吧想聽音樂而玩器材卻變成了被器材玩不是聽音樂,或許是跟比較有關,我猜
這是老話題了……
首先這不是一定發生的 起碼我 燒了三四年了 雖然沒什麼太好的設備 但是仍舊關注音樂本身
但是素質 也聽。
可能你的愛好發生了偏移 說到底聽什麼都是為了給自己滿足感。如果你聽到一聲非常到位的下潛 或者飄逸輕靈的泛音 也能讓你十分滿足 那麼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本質上 和你聽音樂本身得到滿足是一個性質。
至於你感到自己「墮落」了 只是因為你自己覺得聽音樂本身顯得比較牛逼而已。學音樂啊~都那麼有錢有時間了,聽毛啊,自己上啊
剛入坑不久,MDR1A使用者。並沒有覺得耳機讓我變得不愛音樂本身。只是聽得到的東西更多之後對一首歌有更多的體會。例如在電視里看的我是歌手和下載回來聽的我是歌手。電視里的the one是震撼的,耳機里的the one是細膩的。同一首歌裡邊更多的樂器聲配置讓我了解了歌手的用心。但是入坑之後確實少聽了很多新歌。因為老歌在配器上的多元化是現在唱片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很難做到的。
所以只能越聽越多老歌。尋找更多的感動。
其實音樂分兩個流派。
一個流派關注點是音樂,
另一個流派關注點是器材。
其實,不光是音樂,其它很多領域都分這兩個流派,例如攝影,例如戶外運動等等等等。老燒決不會有這種困擾。
能這麼想的只有小白和裝逼犯。
無冒犯之意。你的困惑在於你覺得自己背叛的最初的信念,而實際上不是的。
就像是對於一般自慰所帶來的最大危害實際上是心理的負罪感一樣,本身沒有任何錯的地方,卻自我認為是錯的,你並沒有錯,你只不過是從喜歡聽音樂變成了喜歡玩耳機了,就像是原本喜歡玩遊戲的玩家為了更好的性能來讓自己發揮更好的路上,慢慢的成了硬體發燒友。
只要你的愛好正當,就沒有什麼錯誤,愛好改變了更是平常的事情,享受你的愛好就好。
推薦閱讀:
※1994年英國水星音樂獎回顧
※宇多田光的歌聲聽起來有些悲傷,她嗓音有哪些特點可以去體味?為《EVA破》唱的「beautiful world」銷量多少?
※如何評價大貫妙子?
※如何評價GARNET CROW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