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國 KBS 播出的紀錄片 中國3.0《明見萬里》?

視頻封面【超清】150313 明見萬里 E02 中國3.0 2部 進擊的中國視頻

視頻封面【老弱病殘字幕】150326 明見萬里 E03 Repack.天才時代的終結-創造即共享 精效中字視頻視頻封面150312 明見萬里 E01 中國3.0 2部 可怕的未來-中國的九零後時代視頻 第一集 150312 明見萬里 E01 中國3.0 2部 可怕的未來-中國的九零後時代 (鏈接掛了請提醒)


1. 韓國確實有危機感。

2. 韓國戰後(朝戰)一直模仿日本,轉接日本技術,走日本財團式發展道路,迅速創設出三星,LG,現代等大企業。但是這一模式本身問題極大,比如其國內經濟體系必須採取嚴苛的科層制方式進行管理(當然是和日本一樣的模式),導致經濟與政治關係極為緊密,以及國內貧富分化不會太小。並且使得韓國對內市場保護主義非常嚴重,以及自由創業土壤匱乏。

3. 韓國一直視日本為榜樣,但是他們也許沒有完全認識到,日本的文化土壤是非常適合日本經濟發展模式的。日本的儒家傳統植根於其「村落文化」(彌生時代開始逐漸形成的村落共同體文化)基礎之上,而韓國則是宗族文化(與中國一樣的家國同構,但更為教條)。所以韓國必須採用「純血主義」、「身土不二」等極端民族主義的宣傳來強化自身內部的認同和聯繫。

4. 相比於韓國,中國的社會土壤適合創業,我們有這樣的文化。馬雲、雷軍確實很牛,後輩瞻仰而學習之,但他們寧有種乎?不,大家都想且可以成為第二個馬雲,雷軍。馬雲、雷軍等大牛也非常願意提供給後輩資源,環境等。但是韓國和日本的嚴格等級制社會文化也許並不支持這種想法和行動。

5. 所以這位金蘭道教授說,他所見到的中國創業者沒有一個願意向韓國學習的,而都是向美國的Facebook等學習,這是必然的。韓國大企業都具有國家背景,即十九世紀中後葉、二十世紀前半段的日本企業模式,類似我國國企。年輕的創業者怎麼可能選擇這種模式?沒有可靠的背景資源,也就完全沒有資本與可能性。

6. 不能因為韓國的「捧殺」而自我陶醉,他們只是為了借中國之鏡像看清自己的缺點罷了。我國的問題還是很多的,大家共同努力吧。


我認為這樣很不好 清醒的韓國人日本人不會是好人的 必須用恆河水+福島水灌之 務必讓韓日等國人相信我國馬上要崩潰 雖然歐美已經不信了 ~

希望有才之士能夠翻譯下面這段話多發給歐美日韓網友:美國霸氣小護照,德國良心下水道,全民醫療索馬利亞,俄國白送房一套,印度恆河有療效,日本夏令營呱呱叫,被潑咖啡撒切爾,蔣公諾曼底逞英豪。舌尖韓國很美妙,英國美食就是好,喜迎民主伊拉克,阿富汗自由炮火少。烏克蘭個個有選票,不丹生活質量高,若問全球哪兒不好,最大輸家我天朝!

希望歐美日韓能像印度人那樣沉浸在自己最牛的感覺中 至於我國還是繼續拚死的追吧 畢竟離世界第一老美還有巨大差距 目標星辰大海 !


從韓國的角度理智分析中國的發展,以及韓國對於中國的偏見,之所以有偏見是因為沒有看清楚中國如今的發展,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紀錄片,對韓國如今社會具有非常大警醒作用,如今的中國不僅僅是只有山寨,低製造,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超過韓國這樣危機意識傳輸給韓國民眾


剛剛在網易上看了這個視頻,也寫了一些感想,和題主分享一下

看完這些視頻之後的感觸有:

第一,視頻中韓國那些教授提到有關中國的一些現象的確如此,如創業熱潮,中國遊客大量增多,經濟增長,各種海外投資。

第二,第一個視頻開始那些對於中國的關聯詞,「山寨」、「假貨」這些詞對我衝擊很大,還有一個觀眾提問說,雖然現在很多身邊有中國製造,但屬於中國自己的品牌他們認知度還很低,這的確反映了我們國家在品牌自主創新上還很欠缺。

第三,中國威脅論。看了評論,這感覺是給大家最直擊的感受。我也如此。不管他們是否真的覺得中國對他們產生了威脅,但我覺得他們是在有這種方法激勵他們本國的人,要有危機意識。現在國外很多媒體都在報道中國的迅速崛起,我們自己媒體也常常報道我們取得了多少多少成就,全民創業熱情高漲,但是在這些數字背後,我們國家實際實力是多少,不止是經濟,而應該是綜合實力,包括文化軟實力。

看完這個視頻後,我覺得不管外界怎麼評論我們都好,我們自己一定要看清自己,不要過分貶低自己,也不要過分抬高自己,要準確的定位自己,所以我覺得現在媒體在報道國家取得多少成功的時候,也要報道不足和差距,存在的那些問題。我希望中國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紮實自己的基礎,來迎接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看了這個視頻感概良多,作為一個在韓國的碩士留學生,我只談談自己的看法。

先說說韓國人,因為中韓關係的問題,中國很多人對韓國人都持有一種輕蔑的態度。在一些主流媒體和意識形態的催使下,韓國人被塑造成了「棒子」,自大,短視,諂媚等等的形象出現在中國網路上。大部分對韓國敵視的人真的了解韓國和韓國人嗎?單是通過新聞報道,網路消息就定義一個國家的人真是一種愚蠢的思維。而且,普通中國人所看到的韓國行為大部分是政府而為,或者是少數的個人行為。有點思路的人該知道,韓國其實是一個沒有絕對自主政治的人,在大國之間求生的滋味不是中國可以體會到的。說到抵制韓國,深感可笑,中國向來是,我學你的,學會以後都是我的。以中國的體量,談什麼抵制,連這麼點信心和包容都沒有以後還想和美國斗么?讓對手真正誠服的不是武力,不是冷暴力。而是真正的實力和可以提供保護的包容性。

我讀的是圖像處理,在我們研究室,周圍的韓國同學都非常的努力,基礎知識也足夠紮實,人品也很端正,是一群非常優秀的人。我體會不到所謂歧視,相反他們很熱心,幫助我很多。當然,我能體會到他們小小的自尊心。「中國是很強大,我也承認。但我也不關心中國強大怎麼樣,我關心你強大後對我們怎麼樣。」 同樣社會上的大部分人,不會因為你是中國人冷漠,哪怕到前段時間關係很僵的時候,樓下餐廳的大媽見到我還是會關心的問我,不要擔心,一切都會好的。如果遇到了那些對你非常不友好的人,只能說沒素質的人那個地方都有,畢竟韓國的輿論導向對中國也並不是那麼的友好。

當我和研究室的韓國朋友們談起以後工作的問題時候,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想去三星,lg,現代汽車這類的大企業工作。當我問到有沒有想要創業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難以理解的表情。「為什麼要創業?」「好好活著不好嗎?」 看到這裡其實並不能單單說韓國的年輕人沒有創新的精神,而是和整個社會的環境有關係。 韓國在社會的發展說實際是要高於中國的,人們的生活水平能夠維持到一個較高的高度,所以已經擁有了一個較好的舒適環境,老實的去大企業工作薪水也很高。為什麼要去拚命的去創業呢?這其實也是韓國年輕人的明智選擇。政府受控於財團,財團有資本,足夠提供創新的動力。所以韓國的創新都是大企業做出來的。

中國不同,國營企業佔據很大市場,其特性就是穩定,所以國營大企業是難以支持創業的。為了保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形態,國家開始大力支持創業。創業對於真箇國家當然是好事,解決就業,拉動技術增長,帶動整個國家的科技活力。但是創業九死一生,大家都明白。視頻中談到中國年輕人的夢想,而我想說的是中國社會的浮躁,大家都是為了錢而拚命,創業為了什麼?真正為了情懷實現夢想的人多嗎?不是為了更多的錢嗎?中國社會在轉型,但當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階級就會出現固化。關於社會階級分類可以搜有關文章,現在只給結果。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屬於社會第五類人,比社會最底層的體力勞動者高一位。現在來看,普通人想從五類人要怕到一類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想從五類人爬到三四類人除了創業沒有更好的選擇。而如果稍微放鬆自己,很可能被永遠定格在五類人,甚至踢到六類的人堆。

所以,中國90後不是為夢想拼搏,而是為了生存拼搏。


基於韓國的立場,還算客觀吧,沒有一般棒子自高自大的畸形自尊心,給韓國開的藥方是借地緣優勢搭乘(原話是駕馭?哪來的自信-_-||)中國發展的順風車


其中關於中國的兩集都看了,其實在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來看的話,還是比較扯淡的,其實這個金教授沒有深入到中國的真正社會生活中和文化內涵中,他沒有看到中國的不好,和中國真正的好,他沒有了解到中國人的文化內涵是什麼,也許是經歷了太多的美國式文化和政治的影響,所以也就習慣的把中國式成功看成了和歐美一樣的套路,還有很多中國最基礎的成就也是最本質的成就,他還是沒有看到的,比如說中國為了滿足更多元的商品需求而在的工業上的發展(總產值超美日之和),中國的高壓輸電電網建設(這個可以說是個現代奇蹟,包括現在國際上的特高壓電力輸送標準都是中國制定的),中國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路橋建設,為了保障區域發展的平衡,很多偏遠的地方都有公路和通訊基站,這在西方社會是很少見的,如果在青藏高原那種一共就有幾百人的小村樁旁邊要安上移動或者聯通的鐵塔,要建上高壓電塔,要建上公路,這個在西方文化里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德國地鐵里的4g都是華為給鋪設的,因為德國政府一直不認為這是個賺錢的事情,但是確實讓民眾獲益的事(而且華為看見了其中的商機),高端發明創造和低端製造,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影響,還有中國現在存在的問題,貧富差距,高房價,污染,城市交通,等等,還有中國文化最內核的東西,就是以一個強大的中心為核心的同心圓式的輻射系統,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是這樣,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民享,無論是古代的君王還是現代的政府,無論是經濟成就還是文化享樂,如果不以民享為核心,百姓就會反對你,推翻你,這是完全與不同於西方的民主思想,民主的思想是百姓是主人,政府服務百姓,民享是政府是核心,領導百姓向前發展,雖然這種體系飽受西方人詬病,但確實是為了保障中華民族的領土完整,民族完整,文化完整而形成的比較適合中國的體系,從上而下高效而且統一的系統,這個是金教授沒有看到的。這個金教授的節目就是給韓國人看看的,並沒有觸及到中國的實質,而且最後的結論是馭象而飛!可見韓國人的胸襟和情懷還是偏執的小國思想,在大國面前還是要有小國的姿態,中美都互相吹捧,互相承認是大國,中國外交發言人在美國都是力捧美國,說美國是世界老大,中國不會和美國掙老大,中國要和平發展,美國也是稱中國是國際大國,和中國一道解決世界性的問題,云云,大國在國際上都能夠隨時低頭,何況你還是個小國,毫無天下的胸懷,間於齊楚是小國的生存之道,如果韓國想的不是和大象和平相處,而是馭象而飛,最後只怕會被大象踩死,現在居然還不了解中國的實力,不了解中國的國情,不能夠清楚的認清自己在國際上的位置,韓國人和台灣人還是沉浸於過去的那一點點優越感,自以為是,所以這個節目看看,樂呵樂呵就行了,好多內容都不是很中肯,可能也是因為在韓國國內播,有很大的照顧大眾情感和媒體效果的傾向,並不是完全的真實的記錄某個國家的國情。


我的觀點是很片面。講中國的專題好像只有第一第二集,一個講中國90後,一個講中國海嘯。

第一集: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只講了北京一個地方的便捷的手機支付生活。很生動,但是不客觀。第一,中國地大物博,並沒有所有地方都已經全名推廣完成手機支付。就拿我居住的上海舉例,手機支付並不是所有店面都可以付賬,計程車也不是所有都可以手機付款的,公交車還不支持移動支付。第二,中國在O2O的模式並沒有完全進入成熟模式,很多地方還是需要更多的監管。最後,手機支付的覆蓋面並不是全年齡段,和信用卡支付的覆蓋面完全不一樣。另外,講了一個90後創業熱情的事情。的確,90後創業熱情很愛,中國是全世界創業最活躍的地方(沒有之一!最活躍)而且和前輩,尤其父輩的人完全不同,父輩創業大多生活所迫,要麼國家號召。現在90後創業全是為了愛,就是純愛作,自稱夢想。但是,可以看看中國連年創新高的公務員報考人數,說明很多人都希望找一個穩定的鐵飯碗的。大概是因為中國人數多,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創業,依然人數龐大。

第二集:中國海嘯。這個是看的最不爽的一集。本來就特別嫌棄韓國人,還一副中國人就是愛貼上來我愛答不理都拒絕不掉的樣子,特別噁心。忍著看完了,大概講了這些我印象深刻。第一,中國遊客哪怕給我送錢來,但是他迫害我原來的人文生態啊!我大首爾,大釜山的人文環境因為中國人好好的演出咖啡店少了,都是中國人的美妝店了,還寫中國字,特別討厭。第二,中國來濟州島最多,濟州島來了影響居民生活,還不讓我賺錢。旅行社是中國人開的,錢是中國人賺的,一點好處都沒有留下來。第三濟州島好的區域都讓中國人買走了,房子超過5億韓元就有可以永久居住權,中國人不要太喜歡韓國,就是要買韓國的,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然後宣傳一下溫哥華因為華人投資引發的房價物價雙漲影響當地人生活而抗議的畫面。然後暗示中國人太討厭了,我們接下來要學習溫哥華限制中國人了。一臉濕手沾上麵粉——甩也甩不掉的鬼樣子。最後總結,房子裡面有大象,大象越來越大,最終會把我擠出去。那麼怎麼辦呢?騎在大象頭上!(特別想罵人)很不客觀,中國買全世界的房產,又不止韓國一個。中國眼裡要趕超的是美國,什麼時候把韓國放在眼裡過。論另外中國情況複雜,不是什麼富人買房子投資之類的,就可以解釋中國實力的。不是指講房地產就可以對中國經濟和投資可以分析的,自稱教授,還是太淺薄。


看完紀錄片我有幾點感受。

1、這個紀錄片說明了越來越多國家對中國的快速發展開始重視,從側面說明我們中國在富強的道路上走的很好,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國家多一份自信,少一些抱怨。

2、興奮之餘,我們必須承認我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制度,就業的生態等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應該冷靜下來,思考中國的未來發展將如何穩步推進,我們能為中國的發展做些什麼。

3、這個紀錄片說明,一些韓國人正理性地走出傲慢與偏見,研究中國發展壯大的原因,並以中為鏡審視自己謀取自身發展。我痛感除了韓國的美女,整容,泡菜,Exo以外我們對韓國的經濟文化制度真正的了解嗎?我們是不是也開始陷入了一種傲慢了呢?我們應該關注他國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居安思危,讓我們國家發展繁榮的更進一步作出努力和貢獻


這是一部反映韓國社會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紀錄片,共分為五節。

前兩節主要講其強大的鄰國中國因為人口紅利和一系列經濟政策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1.既然是紀錄片,那麼必然要有敘事的連續性和吸引性。該片中的聽眾亦都是參加了明見萬里探討團的社會民眾,主講金蘭道的風格很有特色,完全符合一個講故事的人。試想著可以把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講的如此扣人心弦,可以類比一下國內某些揭秘節目。也是需要有極佳的口才和場面控制能力。

2.關於紀錄片中所述中國製造業和創業基地等情況,雖然片面但是有一定可信度,但製作此片的初衷是為了激發起韓國青年的創業熱情,說白了這片子就不是給中國人看的,能以鄰國的角度去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國家,對自身的發展也是有一定幫助。

3.金教授在第二節里多次提到了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我可以理解為中國威脅論嗎?

半夜碼字暫時就想到這麼多,可能有些吹毛求疵,待日後完善。再次感謝老弱病殘字幕組的翻譯


剛剛看完。態度中肯 沒有像有一些BBC紀錄片那樣持有明顯消極態度。但是,該片是否太積極了些呢?這個片子能作為科普片在韓國播放 以宣傳中國的正面形象,但是內容較淺,沒有深層次的去挖掘中國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更了解中國吧,所以該片所放送的內容在我看來都是很多類似中國人的觀點。演講形式值得很多大學生學習。


如此高姿態假模假式端著架子的學習也怕韓國人那顆脆弱的自尊心容納不了啊,管中窺豹只見表象不見本質就只能穿鑿附會,祝貴國在驕傲自滿中淪為下一個朝鮮。


我看了一點,感覺主持人有點誇張了。

我覺得中國有創業熱,有幾個原因。除了政府大力支持之外,還有就是中國本身就存在很多政府無法解決或者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導致中國有很多創業空間

很多社會問題是可以通過企業家們來解決。因為自由的市場經濟就是發現能夠解決問題的人,然後給予他們足夠的(金錢/名聲)獎勵。

比如阿里巴巴,就是為了解決當時中國落後的商業環境問題。滴滴打車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出行難的問題。京東的出現,基本上解決了淘寶的假貨問題和快遞慢問題。騰訊的出現,解決了中國人的溝通問題。360的出現,解決了電腦病毒問題,也帶來了垃圾/流氓軟體問題,但是我覺得這個以後可能會被別人解決掉。

中國還有很多問題,目前比較難以解決,比如環境污染問題等,這個很明顯需要政府的介入。中國目前正在積極解決,我家那邊很多污染企業都被關停了,要麼改造減少污染要麼關掉。其實政府的角色也是解決問題,看一個政府好不好,就看能不能好好的解決問題,民主法制什麼的,都只是更好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最近比較火的書《從0到1》里有一個觀點:真正企業家必須要想辦法解決社會的問題,形成壟斷優勢,避免競爭。因為競爭會讓企業之間為了搶奪市場,而進行不必要的投入。最近合併的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就是一個避免競爭的情況,無止境的補貼計程車司機和用戶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是如何應對Uber進入中國就夠他們發愁的了(我是Uber的忠實用戶)。有人會認為,競爭可以提升產品質量,對消費者有好處等等。其實自由市場的壟斷者的產品質量真的不差,這是另外一個話題,扯遠了。


像我舅舅跟他兒子說,你看人家三哥,學習多努力多好。。。我是不能自大的


看了兩集明見萬里,我著實佩服韓國國民的一種自信。我也很驚訝,他們看待我們就像是我們看待朝鮮一樣,是不是我們對於他們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閉塞的呢?

三明治的理論讓我知道韓國人對於中國人是以一種落後的眼光來看待的,想比於他們,至少我接觸的人,感覺缺少一種文化自信,包括我自己。

我想起了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自信點!


看了一集總感覺哪裡不對勁,看到那教授去車庫咖啡我開始覺悟了,這就是我大中華埋頭搞發展一個小棒子卻站在一邊指手畫腳的既視感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