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比 PlayGlass 與暴風魔鏡兩者的好壞?

在淘寶眾籌上看到了兩款虛擬現實眼鏡,一個是暴風魔鏡,另一個是 PlayGlass,糾結要買哪一個,感覺描述都差不多,這個東西該怎麼選,主要看什麼參數?


2015年VR之所以(在VR從業者自己的圈子內)(看上去)火得一塌糊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形形色色的VR頭盔/眼鏡的湧出,相較於全景相機和VR內容,VR頭盔/眼鏡是落地最快營收最易的產品,而在VR頭盔/眼鏡中,又屬利用移動端設備(手機)作為外接處理器的移動端頭盔量產、普及最為容易。作為普通的消費者,移動端頭盔也是非常好的入門,題主所述的暴風魔鏡還有playglass都屬於移動端頭盔。

憑藉著對gear VR狂熱的愛(再推一遍我的安利文:怎麼看待三星的gear vr消費者版本? - 有飯吃的回答),我又把玩了公司其他的移動VR頭盔(google cardboard,暴風魔鏡24,nibiru夢境、大朋、靈境小白),京東眾籌的pico還在路上,另外焰火工坊的產品和leVR的產品也在持續關注中。從目前已經玩過的頭盔來講,我懷疑它們根本根本只是視場角更大的頭戴式3D顯示器,VR更像是噱頭。最弔詭的是,每一個頭盔都恨不得把自己碰到天上去(包括題主所述的playglass,我看廣告說視場角106°手癢又想買了),每個都擁有超厲害的視覺體驗,彷彿只要手上有一個VR頭盔,就擁有了一張進入虛擬現實世界的入場券。

那麼9.9美元的谷歌紙盒,與99美元的Gear VR有什麼區別呢?形形色色的國產頭盔又有哪些差異呢?在這裡我拿我體驗過的頭盔和正在路上的頭盔做一個比較,在視場角等硬體數據上比較方便統一比較,舒適感、交互以及適配應用的開發可能是正在使用的頭盔更有說服力,焰火工坊的頭盔和LeVR由於數據不全也沒見過實物很難評估,但會作為比較提及。先上一個全家福…

(大朋和暴風完全走的是送禮風……)

(為什麼頭盔都是黑白的!求各大商家早日出粉紅色hellokitty頭盔!)

(by THETA S)

再碎碎念一下,在這篇文章中我還會無數次地提及Gear VR的好,但是這篇文章的主旨不是推薦Gear VR,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說Gear VR只能稱之為特定移動端的VR頭盔(只支持特定型號,LeVR cool1也是採取同樣思路,後文會評述這個方案的優劣),不是兼容通用的純光學設備,除非本身使用的就是note4或者s6,我很難說服人為了一個超酷的頭盔買一台新手機。另外,Gear VR必須適配oculus store上的內容,眾所周知,科學上網被查封得越來越厲害了,不能翻牆的Gear VR連板磚都不如,因為其他VR應用還不適應,不翻牆就只能看一面黑屏。基於這兩點困境,我想更多人還是有興趣嘗試一下行動更自由(oculus DK式的PC端的頭盔的連線讓人覺得自己在做腦部手術),價格更低廉(一體機上千的價格還是會讓人比較猶疑的)的移動端VR頭盔。

1.原理篇

國內初期的移動vr頭盔均是遵循Cardboard SDK並且一脈相承,是純光學設備,不過是改變了材質、鏡片,充其量進行了反畸變、反色散演算法,本文所論述的大部分都屬於此類(除了pico和gear VR),這類設備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光學結構造成虛擬距離,拉遠並放大手機屏幕上的內容,智能手機作為數據傳輸設備同時負責利用自帶陀螺儀捕捉人頭部移動。因此評測此類頭盔主要需要評價鏡片呈像效果以及移動端(手機)的適配程度。

顯然,在純粹的光學設備這條道路上,VR頭盔幾乎走到了盡頭,不僅在日趨飽和的移動端頭盔市場上舉步維艱,更糟糕的是過量生產的移動頭盔給VR市場帶來了一種虛假繁榮的假象,暴風魔鏡公布的驚人銷量(見:暴風魔鏡CEO黃曉傑:全方位布局VR產業鏈,2016年目標「3個千萬」)讓人誤以為VR頭盔已是剛需。事實上,技術不過硬只知道瞎吹捧的純光學頭盔已經很難再博取消費者信任(諸位買了此類頭盔的朋友們應該深有體會)。

但是移動端頭盔還是有自身不可取代的優勢,國內更多的VR廠商也在對新一代的頭盔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譬如加入外置感測器,優化底層硬體,最重要並且目前看來最有意義的當然是優化延遲(這也是焰火在做的,「非同步時空穿梭」這個中二的名字夠我樂上一陣子,做的怎麼樣還暫時無法評估,祝好),而這些優化,目前的移動VR頭盔完成度還都不是很高。

看到這裡大概大家已經明白,如果現在執意要買一款類似暴風魔鏡或者playglass這樣移動端的VR頭盔,那麼最多也就是買了一台頭戴式3D顯示器(或者是商家噱頭,私人3D影院),因為鏡片質量差異,可能3D影院的效果都很難達到所謂VR體驗,在此類頭盔上是很難感受到的。但是,鑒於Gear VR的出色表現,以及更多VR公司在硬體上做出的努力,我們還是可以對移動端VR頭盔抱有希望的。

2.光學數據篇

列了個表如下,大部分數據摘自官方,如果官方胡說八道我也沒辦法了,但從體驗比較來說,官方數據還是比較可靠。

鏡片的材質/型號關乎到畫面的清晰度,這方面比較起來比較困難,因為不同鏡片在呈像上各有優劣(比如畸變程度或者色散程度),非球面的意義在於減少畸變,列出僅為參考。

無論是基於oculus sdk還是cardboard sdk的頭盔,頭盔鏡片的參數都是十分值得參考的,其中FOV(視場範圍,但更多我們會採用視場角參數)是被最值得參考的,視場角越大,雙目看到的範圍也就越大,沉浸感也就越強。早期索尼的頭戴式3D眼鏡(想一想真覺得索尼是先驅啊!索尼大法好)僅有45°視場角(相當於20米看750寸屏幕),而現在設備普遍達到了90°以上,不過,也並不是視場角越大效果就一定越好的,視場角越大鏡片製作難度越高,同時畸變也會越大,調整畸變對硬體也會提高要求。單眼舒適角度事實上只有60°,因此在60°範圍內做到畸變更小更為重要。目前比較優秀的頭盔(oculus rift和Gear VR)視場角都在96°左右。而很多商家給出的「效果參數」——「相當於X米看X英寸的屏幕」也是基於視場角的度數,這是完全可以算出來的,上圖數據也是我手動算出的。

一些VR頭盔支持手動調節瞳距(也就是兩個鏡頭的距離),另一些則通過增大目鏡口徑的方式來自適應瞳距。調節瞳距的意義主要在於減緩視疲勞,不當的瞳距(我們佩戴的眼鏡也是同理)會增加眼睛的負擔。另外還有近視調整,大部分的頭盔對於較低度數的用戶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對於高度數的用戶則比較麻煩,目前解決方案主要有三種:更換頭盔鏡片(oculus的做法,playglass好像也有這個功能),調節物距(效果有限,否則會裁剪掉部分畫面)以及直接戴眼鏡觀看。另外,作為一個兩眼度數相差比較大的人,我對playglass雙目分別調節度數的設計非常有好感。

遺憾的是,目前感受最好的Gear VR沒有太多數據流出(或者gear VR根本不需要拿這些數據當噱頭),從個人感受來說,鏡頭起霧比較厲害,畸變很小,瞳距應該帶有一定自適應性(雖然也能調節),可調節物距,但不能戴眼鏡,近視600度以內感受比較良好,超過600度的同事表示有時候看不清楚。

3.交互篇

由於大部分是純光學設備,在交互上,移動端VR頭盔做的都不盡如人意。很多設備都必須依靠藍牙手柄來進行操控,離開藍牙手柄VR頭盔就成了連播放暫停都做不到的播放器,相比而言,簡陋的Google Cardboard顯得非常人性,按壓式電容按鈕(conductive button)配合Google Cardboard商店裡的應用相當好用,淘寶上購入的磁吸式按鈕,需要適配支持磁力感應的手機,我至今也沒成功過……大家如果想試試cardboard,請認準下圖這種按鈕的。

靈鏡和暴風都非常良心地適配了藍牙手柄,好歹還是可以交互了,大朋的手柄需要自行購買,如果要買大朋這款一定要記得買個手柄不然用起來非常麻煩,nibiru這款比較隨便,其實定位就是個頭戴式3D播放器,因此也不用再另配手柄了。

不配手柄的頭盔又沒有觸摸板的VR頭盔都是耍流氓!

Gear VR的觸摸板一直是我超級喜歡的設置(如下圖),利用這塊小小的觸摸板可以完成非常豐富的交互,另外上面的還有後退的按鍵(長按可顯示類似home重置的頁面),還有音量調節鍵,使用起來各種順手。不過有些比較複雜的遊戲還是需要遊戲手柄的支持,但基本上的使用無需手柄。

令人欣慰的是,Pico的頭盔對Gear VR的交互設計採取了借鑒(如下圖),也設置了觸摸手板、後退鍵甚至一鍵接聽電話鍵(個人覺得這個就雞肋了),不過具體效果需要拿到手才能進一步評估。

4.移動端適配篇

對於移動端VR頭盔,除了鏡片,最最重要的就是充當硬體設備的手機的適配性了。大部分的頭盔都支持多種型號一定尺寸(通常是5-6寸以內)的智能手機,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機都能適用。然而由於各個頭盔的鏡片及其視場角有差異,因此相匹配的VR內容以及配套的應用顯得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比較成熟的VR頭盔都提供了自己的VR內容商店,但是並非只能用配套的應用。這一方面可以稱之為良好的適應性,但另一方面也表現出這些應用開發的漫不經心,並沒有專門為自己的頭盔進行定製,這造成的後果就是造成畫面延遲相當嚴重以及邊緣黑線和畸變的出現,從而帶來強烈的不適性。

在這些應用中開發得最令人厭惡的莫過於暴風魔鏡,這是一款已經迭代4次還在執著於純光學的「好奇者的玩具」,我想每一個好奇「暴風魔鏡」究竟是什麼樣子並且購入的人都受到了慘痛的傷害。暴風魔鏡的app幾乎令人崩潰,雖然號稱適配自己不同型號的魔鏡,但是連首頁的一副CG畫面的延遲都做不好,一進入首頁還沒開始移動頭部就已經要暈厥,裡面的內容都是封面標題黨,需要下下來才能看到,而看到的效果差到不忍直視,傳說中可以給女僕換衣服的「極樂世界」甚至無法打開。暴風是國內首款針對自己的產品開發應用的頭盔,但效果差強人意,最匪夷所思的是還根據ios和安卓兩種系統產出了不通用的暴風魔鏡4設備,很難理解這家公司在做什麼。

令我比較驚喜的是大朋適配的「3D播播」(雖然這也界定了這只是個3D影院頭盔),這其實是個無節操的應用,裡面有相當多而且質量非常高的3D影片(也不知道涉不涉及版權,還有小黃片呢),支持在線看,速度流暢,畫面高清,實在感人,不過全景內容以及遊戲內容非常有問題,不僅刷新率跟不上,有的全景內容呈像還有點不對勁(不是圓弧狀,而是凹陷下去的)。

Nibiru家的「N玩」還有靈境小白的應用「靈境世界」做得很棒,雖然也沒有適配哪台頭盔,適配性一般,不過裡面的遊戲內容很豐富,而且延遲做到了比較小,不會產生強烈的眩暈效果,是入門VR的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3D播播

靈鏡世界

如果能夠順利翻牆,cardboard的應用商店中也有許多有趣的內容,不過就更不存在適配性了,只能說是體驗體驗,當然cardboard用安卓手機使用會更順暢

而由Oculus支持的Gear VR採取了一種封閉的生態環境(Pico採用的是半封閉的,即部分按鈕的功能只有在使用Pico Vr的時候才能起作用),Gear VR只能使用oculus store里的內容,而其他頭盔設備則無法下載oculus store(連三星S6本身都不可以,必須連接Gear VR後下載)。

雖然Oculus Store做的非常簡陋,但是手機與頭盔的配合程度堪稱完美,其他的頭盔設備幾乎沒有可比性,因為Gear VR完全是個一體機嘛。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對LeVR COOL1是抱有一點期待的,因為它只適配自己的手機,這就意味著它比較有可能在刷新率以及視覺效果上做到更優良的效果(不過149的價格讓我有些難相信)。當然我也承認,焰火工坊在走一條看上去比較合適的道路,那就是從自身SDK層面入手。

5.舒適性篇

舒適性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比較,首先是手機的「舒適性」,第二是用戶佩戴的舒適性。

所謂手機的「舒適性」,也就是手機放置在頭盔設備中的便捷以及穩定程度,相對來說,越穩定的放置就越不便捷。有的頭盔採取的是吸入式(暴風魔鏡,大朋),有的是扣壓式(nibiru,靈鏡),還有毫無防備式(cardboard,已經用它砸過很多次手機了),Gear VR是插usb完全嵌入的不再討論範圍內。大部分的頭盔兩側都沒有圈封閉,主要是為了方便插耳機,不過也有像暴風魔鏡那種做太大,手機容易直接滑出去的(用蘋果機的朋友們要小心)。

從便利角度來排序是:

Google cardboard>大朋幻影>暴風魔鏡>nibiru夢境>靈鏡小白

從穩定程度來排序是:

nibiru夢境>靈鏡小白>大朋幻影>暴風魔鏡&>Google Cardboard

佩戴舒適這一條非常雞肋,因為所有頭盔佩戴得都不怎麼舒適,而且暈屏現象先於配戴不適的感受的方式,只有佩戴Gear VR的時候我才會覺得好重壓鼻子,其他的設備我還沒有能力佩戴超過10分鐘。大多數頭盔都是採用三段式的皮革/尼龍的頭戴,只有非主流的暴風魔鏡是頂在頭上的塑料頭帶(其實我覺得舒適度會更好,但其他人普遍擔心頭盔會砸下來)。舒適程度取決於設備的重量,相對而言,Nibiru夢境比較輕,但是視角有限,沉浸感不太好,其他的幾款在重量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頭盔重量並不是主要需要參考的因素。

小結

儘管大部分的移動端VR頭盔都大同小異,不過有的還是有一些小設置小驚喜的,比如Playglass有散熱扇,大朋設置了一個「真空離子鍍膜玻璃擋片」可以遮灰,這些小打小鬧的「創新」我個人認為並不是作為比較的充要條件。就目前的狀況來說,國內並沒有一台移動端的VR頭盔能成為普及的消費品,泛濫的低質的VR頭盔只會讓VR變成傳銷,VR尚未給人帶來驚喜,提前帶來了心理陰影。然而作為VR的從業者,如果自己都不肯買一台VR眼鏡,那就去自己做一台吧!:-D

對於普通消費者,不妨再等等看,就著以上我論述到的幾個比較因素,相信以後也能對其他的相關設備做出比較好的判斷。

最後的最後,如果讓我自己去購買的話,我首先會排除虐用戶千百遍的暴風魔鏡。如果年終獎很多,我會考慮入Gear VR,但是我還是更想攢錢買playstation VR!不過,我目前的選擇是買十台Cardboard送給家人朋友歡度春節(微笑臉)。

此文的完成要感謝朋友們不厭其煩地為我補習物理課,如有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分割線------------------------------------------------------------

然後po一篇pico1的詳細評測,因為這是一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但是還是問題多多的),如果之前你有聽我的意見買pico1,我覺得有點抱歉,不過看看這篇評測也許你會覺得沒有白買。圖片什麼的我之後也會po上來,歡迎關注公眾賬號看完整版:xinfantang

在京東上眾籌的Pico1終於到手,對於這款產品我已經期待已久。由於Pico的UI各種萌,再加上交互與我的真愛Gear VR異曲同工,我對Pico一直抱有天然好感,甚至在沒用過之前就開始向朋友安利。

果不其然,拆開快遞袋子,Pico外包的美貌又一次俘虜了我,從配色到材質再到設計都戳中我心,簡約而頗富質感,頭盔看上去也非常小巧精緻,當時我已經準備給評測起「美哉我Pico」這樣中二的名字了。

然而,頭盔是沒辦法靠美貌吃飯的,要評測還是得說性能。雖然我也很想一味地誇獎安利Pico1,但是客觀來講Pico1優缺點都非常明顯。很顯然小鳥看看公司自身也意識到這個產品是充滿了種種問題有待發現和解決的,歡迎吐槽的態度還是值得鼓勵。

以下我還是從原理、舒適性、光學數據、交互和移動端適配這幾個方面來評估這款產品,與此同時我也會將這款產品與我之前用過的移動端的頭盔產品和Gear VR進行比較,關於其他頭盔的評測回復「頭盔」可看。

1.原理篇

VR頭盔的原理我在之前的移動端頭盔評測一文中已經詳細敘述,在這裡對Pico1所採用的技術再進行重新的分析和闡述。

現在市面上的虛擬現實頭盔主要分移動端和PC端(當然還有未見真容但聽說就快發售了的我大索尼的PS端),和電子遊戲資深玩家不同,我更希望用VR頭盔看看VR短片以及玩玩小遊戲,因此便攜性對我而言更加重要,我也更青睞於把玩移動端的頭盔。

但是目前國內的移動端的VR頭盔,主要都是純光學設備(暴風魔鏡等),無論把自己吹捧得多麼高大上,和簡陋的Cardboard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差別。想要讓移動端頭盔真正地能做到VR交互,必須加入外置感測器以及優化頭盔內部的硬體,這也是Gear VR所做的,Gear VR真正做到了與手機的完美適配,成為了手機的一個可用的配件。

不過眾所周知,Gear VR只能適配特定的三星機型,而且在國內購買尚不算容易,這也就是我之前非常看好Pico的原因。Pico看上去採用了和Gear VR非常相似的交互模式,也有外置感測器。不過Gear VR是採用micro USB的方式與手機進行連接,而Pico則採用了藍牙方案,這就使Pico能夠適配更多型號的手機。藍牙的方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通過藍牙控制聲音介面、拍照按鈕以及觸摸板都是能做得到的,而且Pico團隊本身在這方面也很有優勢。僅僅憑藉這些技術的投入,我認為Pico就可以不用和暴風之流比較了,所以也不用詢問為什麼暴風魔鏡才一百多,而Pico1要369,它們完全是不同類型的產品。

但有技術投入大不代表使用感的完美。在真正使用上,Pico1是沒有辦法和Gear VR進行比較的。

這不是說Pico技術不過硬,Pico1的藍牙連接相當穩定,反應迅速。在便利性上,雖然不及Gear VR插上就能用的便利(但Oculus Store 要翻牆也是要愁死人),鏈接藍牙的過程也不算特別複雜。

但坦白來說,我認為Pico1並沒有完全發揮它作為一個「高端頭盔」的優勢。最大的問題出在Pico1沒有內置IMU(而Gear VR內部配置了),Pico1還是依靠手機的陀螺儀,這一點幾乎要讓Pico淪為跟純光學設備別無二致的產品,優化頭盔硬體的意義難道不就是在改善頭部定位的效果嗎?我採用了與我們的Gear VR相配套三星S6手機進行評測,這也是Pico官方推薦的手機之一。但是在跟蹤速度和刷新率方面,S6的表現並不算好(而事實上市面上大部分手機都無法做到很好),導致Pico1的使用感也顯得不佳,頭暈的現象很嚴重。可以說,內置IMU應該是一個作為外置硬體的頭盔的標配,但是目前市面上移動端的頭盔都沒有做到這一點(除了Gear VR),這也是導致目前移動端頭盔不適宜看VR內容的主要原因,因為目前手機內部的IMU都還沒有做到能支持看VR內容的水準,如果只看靜態內容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把頭盔當作3D眼鏡,這純粹舊瓶裝新酒),看VR內容同步率就是沒有辦法跟上。

另外,Gear VR的用電是依靠手機的,而由於Pico採用的是藍牙方案,所以Pico1必須要依靠usb充電來供電,這一點還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的,Pico1內置220mA電池,支持8小時連續使用和七天待機。

2.舒適性

舒適性一條從來不是我考量頭盔素質的重要依據,但是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Pico1在舒適性上做的非常好,看上去也很小巧,在其他的評測中Pico的高舒適性都是被高度讚揚的。Pico1的重量已經壓到了最輕,僅為300g,比Gear VR還略輕一些,戴上去的舒適度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範圍。

Pico1鏡頭相較於Gear VR更耐臟(主要是因為鏡頭背面一般不會暴露在空氣中),但是鏡頭鑲嵌地有些不穩也不能更換。雖然號稱自適應瞳距,我個人感覺有時候我的瞳距是對不上的(我也給其他同事試用了,也有出現我這種情況的),會有左右眼對不上出現重影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App的適應性(反畸變)出現了問題,這在之後App一條我會詳細再說。散熱上Pico應該沒有做相關設計,手機發燙現象還是很明顯的(三星s6 內心OS:怪我咯?),但臉部不會感受到。

3.光學數據

光學數據中對於我們最容易評判的是視場角,通過視場角來判斷頭盔的浸入感如何,理論上視場角越大浸入感越好,不過目前市面上96°是比較正常的數據,低於70°才會出現沉浸感不佳的現象。從實際使用效果來講,由於使用的手機尺寸存在差異,所謂的全浸入是不能完全達到的,但在相較於目前市面上國產的頭戴顯示器(包括PC端的),Pico1在色彩表現力和圖像還原上的效果都稱得上是很優異的。

鏡片畸變率和色差是鏡片都會存在,主要需要自己原生開發的APP(軟體)的畫面處理技術、畸變色差校正演算法來對鏡片(硬體)做一個校正,Pico1在畸變和色彩表現力方面做得都是令人滿意的,這一點我在最後也會進行闡述。

最後在這裡還要表揚一下Pico的官網(Pico,A New Reality),廣告宣傳頁給出的參數以及注釋都非常嚴謹,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4.交互設計

Pico1的交互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Gear VR,觸摸板、返回鍵/菜單鍵、音量調控鍵、距離感應器以及近視調節與Gear VR如出一轍。

按照官方的說法:「Pico 1 觸摸板支持多種你所熟悉的手勢,1024*1280高密度觸摸陣列讓低功耗狀態下的觸摸板在也在能100ms內急速喚醒響應;支持高精度單點觸摸,單指跳動雜訊小於0.5mm,讓一切操作都無比流暢。」,聽上去很高大上的樣子,用起來和Gear VR一樣,體驗都還不錯,據稱拖曳、縮放、旋轉在以後的版本也將可以使用,那就意味著這個觸摸板支持多點觸控,雖然就目前的Pico提供的VR內容來看,這些功能還用不上,但是隨著更多的定製應用的開發,應該會有其用武之地。

Pico1另設了一個耳機孔(也就是藍牙耳機),音量調節僅在佩戴耳機時有效,而不能直接調節手機的聲音,設備本身也會通過耳機做一些語音提示(電池電量什麼的),因此在玩Pico1的時候佩戴耳機應該是一種常態。

通過距離感應器,頭盔可以在用戶未使用的時候暫時熄滅手機畫面並且保存進度條,但問題是可能造成手機屏幕的鎖屏,再靠近頭盔的時候看到的畫面,就會看到令人崩潰的手機解鎖畫面(還是未分屏的),這種情況在Gear VR上沒有出現過(但死機也是有過的)。

與Gear VR不同的是,Pico1設計了一個集電源/藍牙開關/電話接聽/開啟外攝像頭多功能於一體的小圓鍵,利用這個小圓鍵可以在佩戴頭盔的時候輕鬆地接聽電話或者利用手機後置攝像頭看到外面的場景。

作為電源/藍牙開關,操作雖然簡單,但旁邊的指示燈還是挺令人費解的。我無法接受長按短按某個按鍵的交互模式,以及藍燈/紅燈怎麼閃就代表不同狀態這樣指示不明的提示。

關於一鍵接聽電話和開啟外攝像頭這兩個藍牙控制的功能,目前確實無法感受到這兩個功能有什麼用,考慮到Pico VR的APP連貫性很成問題,大部分的用戶根本用不上這兩個功能,但是這兩個點我覺得還是挺棒的。我試驗了一下,通過開啟外攝像頭的功能,雖然畫面效果很失真,絕對不會有想像中的AR眼鏡那種貫穿虛擬和現實的感受,但還是可以勉強找到手前的東西(比如說水或者零食),習慣這個邏輯其實是能為VR眼鏡的使用帶來一些便利的,這個功能並不是Pico首創,至少我知道暴風魔鏡的app內也有一個「偷窺」功能是一樣的作用,不過一鍵觸發可能會使這個功能的利用率更高。

雖然對於目前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Pico1在交互上面的優異之處是很難體會到的,但是從理想化的角度來講,利用藍牙來實現交互,是非常好的方案,而且Pico實現地也算是非常完善,各種藍牙觸控反應都相當靈敏,而且即使是在其他VR平台應用上(我用的是3D播播),藍牙控制的觸摸板也依然是有效的,可以說適用範圍是非常廣的。

5.移動端適配和APP設計

Pico支持市面上大多數安卓手機,尤其是旗艦機.

這是Pico最初吸引我的原因,它能支持多款手機。因為移動端的VR頭盔一方面需要和手機進行儘可能定製化的適配(主要是眼睛內畫面的協調),另一方面又最好能適應更多款型的手機,Pico算是做到了這一點。但由於各個手機屏幕大小存在差異,這不僅增加了Pico應用製作的工程量,也使在使用不同手機的情況下畫面沉浸感出現了偏差。就我使用的三星S6(2k,5.1寸屏幕)來說,解析度達標(我是已經接受頭盔內畫面帶有像素感這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但相信不少消費者還會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屏幕偏小,鏡頭內還是可以看到手機的黑邊,這一點對沉浸感還是打了折扣。(另外Pico1暫時還不支持蘋果手機,主要基於安卓手機)

然而,目前的Pico1尚不適合普通消費者,主要原因正在於其配套APP的不完善。可能是因為Pico想讓自己的APP適應更多的手機型號,又或者還在找原創的內容供應商,目前的PicoVR App基本是不可用(或者說是反人類)的狀態。App只設置了視頻、遊戲個人中心三個板塊,略顯簡陋。

一部分視頻內容無法在頭盔模式下下載(可能是因為版權原因),一部分視頻在頭盔模式下下載卡到崩潰,所以不得不在手機2D模式下先下好,下好之後還會面臨不知道文件存在哪兒的問題,主要是由於APP內很多板塊(比如收藏、下載等)點開竟然是「模塊建設中,敬請期待」。這簡直讓我一個頭三個大了,所以我嘗試用3D播播(雖然不知道版權是否合法,但是3D播播是我覺得目前頭盔3D資源最豐富的應用)看3D視頻,Pico1的效果還是很感人的(由於不是原生應用,畸變也還是有的)。用PicoVR APP看電影會出現一個電影院的場景,這其實挺棒的(Oculus Video也是這樣做的),主要是內容下載上確實困難重重,還出現過解碼錯誤,兩屏畫面有時間差這樣很低級的問題,另外也出現過莫名熄屏這些不可解釋的小問題,導致這個應用目前基本處於一個不太可用的狀態。

再說遊戲,PicoVR上的遊戲需要在手機2D模式上下下來還是存儲為另外一個應用,基本上PicoVR就相當於一個應用商店的角色,要命的是大部分VR遊戲應用並沒有適配Pico1,會出現種種讓人痛苦的問題,比如畫面偏差對不上,比如不能直接在PicoVR中打開,要取出手機選擇開始等等。當然現在PicoVR上的內容也非常之少,而且沒有基於pico系統原生適配的,這導致Pico1大部分觸控功能都是無效的,視覺上反畸變除色差的效果也很普通。因此,目前Pico1純粹只能作為試用品,很難說是一個合格的2C商品。

不過我也看到Pico在很積極地與其他內容廠家進行合作並尋找APP開發者,加上Pico之前與華數達成了合作,因此對於App應用這一塊,Pico進步的空間還是可以預見的。

總結

Pico1是一款不完美但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之前形形色色不成熟的頭盔(尤其是移動端的)給VR整個產業都挖了很多坑,太多都是拿純光學設備來「折磨」消費者,而Pico則是真正在硬體上做出成果的移動端頭盔,以精良的設計和出眾的藍牙工藝給移動端頭盔帶來了新鮮的元素。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Pico1是一個不成熟的beta版本,它的優長之處目前尚無法被消費者體會到(除了舒適度這一點大家有目共睹),這主要是因為原生應用適配內容太少,觸屏板的便捷無從體現。與此同時,Pico1還是不可以稱之為一個合格的虛擬現實頭盔硬體的,這主要是因為頭盔本身沒有配置IMU,純粹依靠手機陀螺儀,頭盔帶來的眩暈狀態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良。

再說到手機適配性的問題,這是一個存在取捨的問題,很難有一個移動端頭盔能夠適應目前市面上所有手機,更不要說在每個手機上都達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給一個手機配一個頭盔,這也是目前很難做到(也沒有必要做到)的事情。因此必然會因為手機的差異,造成頭盔使用效果的差異,Pico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比較大的努力,但還是可能因為手機適配性這個問題使一些用戶感到使用困難。

和其他的頭盔產品一樣,想用心做頭盔的Pico還是在給自己挖坑,如何完善app,如何繼續加強頭盔的硬體實力,如何儘可能地做到更多手機的完美適配,都是現在的Pico需要考量的問題。由衷希望Pico能早日迭代改良,也不枉我迷戀它的美色一場。


兩款眼鏡我們都訂了,等到貨後再來補充下測評。

敬請期待。

————————————————————————

2015年1月8日更新

目前只拿到了暴風魔鏡,playglass要2月才發貨,先說下感受。

先說結論:都別買,先等等

先說硬體:

我手頭拿到了3款vr眼鏡。見下圖,分別是google cardboard、小宅魔鏡、暴風魔鏡(第二版)

  • google cardboard 淘寶13塊包郵買的,如果你想體驗下插手機的虛擬現實,買個這個試下效果吧。和另外兩款在使用上的實際區別不大。但是畢竟是紙殼的,用過幾十次估計就壞了,當然我敢打賭你用起來肯定不會超過10次。

  • 小宅魔鏡,淘寶上83塊買的(75元+8元運費)。他比起其他家如暴風、蟻視、playglass、virglass……最大的優勢就是有現貨。其他家都跟小米學壞了賣期貨。沒有性價比可言。

  • 暴風魔鏡(第二代),通過熟人先拿到了第二版,對外售價預計是99元。做工用料上比小宅厚道些,但質量真心不怎麼樣,眼鏡上的一圈膠條已經開膠了。戴起來略沉,比前兩者稍微舒服點。但軟體嘛——呵呵,看後面。

說下軟體:

目前入手的這3款vr眼鏡都需要把手機放裡面充當顯示設備和主機,也就是說——完全取決於你手機的表現。而市面上沒有一款能稱為VR遊戲的App,而且保證你戴1分鐘就暈得不行了

  • 安卓手機,我們試了魅族(具體型號忘了)和三星note3,都屬於屏幕比較大而且性能還不錯的手機。我們測試了安卓手機上能找到的10款主流App,打開應用後卡頓感極強,戴一會就暈,得摘下來緩一下。

  • 水果手機,運行比安卓手機流暢很多,但能玩得應用不超過10款。也無法通過手柄進行互動。

  • 操縱PC遊戲。我們特意找了一款可以操縱PC遊戲的軟體,用的戰爭雷霆(飛機主題射擊遊戲)做的測試。試完之後,滿滿地槽點。畫面同步慢、看不清遊戲中的文字、操縱有延遲……

結尾

當然也不用因為目前效果差就對虛擬現實不報任何希望,至少Oculus、sony的墨菲斯計劃、微軟的xbox虛擬眼鏡都是值得期待的,而且他們也放出了很多測試視頻,從視頻來看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如果你看完後還是覺得好奇,但又不想花太多錢,買個google cardboard先過過癮吧。

最後附上一張真人獸:


同道中人~~我也看到了,有加了他們的官方QQ群,貌似很多人都在問他們,看他們整理了個公告,我貼過來哈,請見下面~~

PG與暴風魔鏡的區別

1、光學設計是關鍵技術,包括透鏡的清晰度、畸變度等。PG採用高清反畸變球面透鏡,畫面更清晰,解決周圍畸變問題。

2、我們公司以眼球追蹤技術為基礎,擁有專業的光學團隊;而暴風基本不懂光學設計,產品外包給設計公司,所以畫面的清晰度差、畸變較高等問題較多。

3、視覺效果如同2m距離觀看174英寸大屏幕,遠大於同類產品;暴風魔鏡沒有公布相關參數。

4、PG支持4-6寸手機,暴風魔鏡只支持4.7-6寸手機。

5、主動散熱設計(全球首款),確保手機溫度不會過高;其他產品用一段時間,手機非常燙。 (這個貌似其他眼鏡都沒有,挺好奇是怎麼設計的)

6、支持全格式3D播放,包括上下格式3D片源,支持2D轉3D;暴風魔鏡不支持上下格式3D。

7、支持IOS系統,暴風魔鏡目前不支持IOS。

8、機身採用輕化材質,重量約200餘克。

9、做工神馬的就不用說了吧。

這是他們qq群里寫的,看起來貌似PlayGlass能先進一點吧,看很多人買的暴風的1代,想買PlayGlass來對比下,就是發貨時間還得等到明年2月,我是買的暴風一代,初戴上還挺新鮮的,但是玩兒了一會兒後感覺也就那樣吧,鏡片還是很重要的,暴風一代的畫面畸變是個問題,看起來很不舒服,看PlayGlass這個團隊還挺注重視覺這一塊的,鏡片貌似有什麼專門的設計,能不變形,清晰度能提升很多的。最讓我頭疼是是app和遙控器的適配,總是斷連,遙控器我還得專門去買電池,好費電的,現在都是充電的,誰還用電池啊,在群裡面有說PlayGlass的遙控器貌似到時候會做成充電的,這點比較期待啊。

總之這類東西就是贏在細節,都是細節的調整來影響最終的視覺效果,不過說來說去這東西也就100多,買回來好了是賺了,差也差不到哪裡去,就當為虛擬現實事業『獻身』了,很期待幾十年後虛擬現實的發展呢,到時候肯定能做成像三體里的V裝具一樣的效果。


目前來說,同價位的vr眼鏡差別不大,一體機國產進口差異較大。

要好的肯定是那種一體機型的啊,不過這種機型一般都要上千才能買到,你可以買個移動端的試下,現在的技術更新的快,先買個體驗下就好,可以先買個國產的vr眼鏡試試,畫面的沉浸感都還不錯,能調物距瞳距觀看更方便,頭戴也是經過人體工學設計,帶著蠻舒服的,暈眩感減到了最低,一百多就能入手還是不錯的。也有一些品牌三五十塊搞定。

可以看看這幾款:http://zhihu1.lofter.com/yanjin


這個東西 最主要的就是看鏡片吧


暴風墨鏡是基於手機的設備,需要配合暴風自己的app,據說銷量近10萬,軟體也更新過很多個版本。實際效果沒有實測過,以後測試過再來更新。

PlayGlass 還沒發售,看宣傳說也是基於手機的設備。那樣這兩種應該比較類似,且都與Oculus不同。

如果只賣100多的話可以考慮都入了,另外暴風墨鏡的實際內容應該會更多一些。

可以參考下 vr眼鏡品牌推薦!


PlayGlass與暴風魔鏡相比,暴風魔鏡相對成熟點也為大眾所知,但是目前國內市場上的vr眼鏡普遍一樣,功能差別不大,差異在的是體驗上,具體你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問題VR眼鏡選哪種啊?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暴風魔鏡有在官網買過,性價比非常高,當體驗虛擬現實的入門設備還是不錯的,才109元,帶遙控器,送一個手工體驗版。玩恐怖莊園和童話小鎮的體驗還蠻不錯。遊戲不多,這種類型的設備對手機的顯示屏的像素要求極高,低解析度的手機用起來體驗會很差。 還有就是在暴風官網買,客服什麼的是不會甩你的,買完後幾乎只能通過論壇和他們交流。而且一般定完貨後21天後才到,所以他們論壇很多人都在罵發貨速度的事。 但就產品和價格而言,這都是小事了


這些只能算是手機VR眼鏡盒~利用手機感測器,並將屏幕做一個分屏,然後就可以放在各種「盒子」里看了

最早就是谷歌的紙板cardboard(那個小磁鐵利用NFC做觸發的方式很贊,淘寶上大多是小鏡片)。

後來,有了一些塑料版的眼鏡盒,價格在100左右,種類巨多:glasoo(個人感覺目前觀看效果最好,但缺設計),蟻視的機饕(可摺疊,可戴眼鏡,但兩側漏光嚴重),暴風魔鏡(一代算了,二代可以,有藍牙手柄),virglass……

另外,三星跟oculus合作出了一款gearvr,配合自家note4使用,盒子右側提供一個觸摸板,視覺效果能秒oculus dk2,跟不用說是以上這些眼鏡盒子。問題是價格199刀,而且國內買不到,可走海淘~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嗶哩嗶哩進入虛擬現實行業?
蟻視ANTVR KIT與Oculus Rift的區別?
如何看待羅永浩所說的「我們堅信 VR 未來 8 到 10 年會成為下一代計算平台」?
VR視頻、遊戲的字幕問題如何解決?

TAG:虛擬現實VR | 暴風魔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