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喜歡親近自然?大自然的魅力是什麼?
過了一星期的緊張生活後,人總是喜歡出去走走,喜歡自然的環境,即使是去公園的草坪上躺著也是好的。為什麼我們覺得大自然的美景就能讓人身心愉悅呢?上了一禮拜的班或是上了一禮拜的課在家躺一天也不同樣是休息了嗎?區別是什麼呢?那些山水花草吸引我們的是什麼?
帶孩子的時候寫了點東西,正好粘上來。
--------------------------------------------------------------最好的玩具莫過於自然。
泥石沙礫土地,河流草地樹木,水汽雲霧光影。還有那些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裡鑽的生靈。塑料怎麼比得上有溫度的木頭,比得上草地的柔軟,比得上把手伸進風裡,慢慢地吹拂每一寸皮膚。我的童年,沒有電子玩具,電視也看的少,但是回想起來還是很溫暖充實。想起在等待大人開會時,一個人在沙坑裡玩石頭沙子個把小時;想起家樓下的花園有一株開滿黃花的灌木,躲在枝枝椏椏構成的樹洞里,感覺很安全;想起桃花開的時候搜集了一堆桃花做香水,冬天用雪做麵粉包著臘梅做糰子;想起夏天整個村子角角落落跑遍,就為了尋找蟬蛻。。。
一直相信,人也是一種生靈,那屬於靈的一部分會從自然中汲取能量,是需要一個安靜的,自然的環境才能舒展發散的。就連衣服也是棉麻蠶絲穿著舒服,更何況心呢?
所以知道我那焦躁的孩子能在湖面前發獃很久,看到平時不專註的他丟石子玩水很開心能玩很久時,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他需要更多這樣和自然親近的時間。
一部紀錄片叫《陽光寶貝》,記錄了4個國家4個嬰兒從出生到一歲多學會走路之間的成長過程。我的孩子,或者說現在城市裡的大多數寶寶,就和電影里日本東京的寶貝一樣,物質極為豐富,各種益智玩具,各種大人的關注期望,恨不得還在肚子里就參加胎教班。然後呢?也許智力會很高,但是東京的寶寶在沒能玩轉那個超出她能力範圍的益智玩具時,暴躁沮喪地哭了。和噹噹每一次大人打斷他進行的活動時,完不成自己目標時的哭法如出一轍!
再看看蒙古的寶寶,從小散養,在襁褓里就和公雞,貓咪睡在一張床上。大人忙著勞動,無暇顧及他,他就和蒼茫草原上所有其他生命一樣,自給自足地玩耍著,成長著。他特別愛笑,當他第一次獨立站起來時,獨自迎著風站在草原上心滿意足地笑著。那個笑容真的非常有感染力!那個笑容一定是來源於一顆平靜自足的心!這個心不是訓練出來的,一定是來源於自然,來自那片草原的哺育!
現代社會,各種各樣的危險,獨子的狀況讓每個家庭的每個孩子都很寶貝,沒法像在蒙古那樣不去保護,任意放養。還有千萬人競爭考試競爭工作,也沒法不去教育培養。
但是,還是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更多的陪伴他去觸摸自然,感受世界。僅僅是陪伴足以,不需要打斷他的玩耍,不需要去教他如何玩耍,尊重這個小傢伙,他可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厲害著!
知識的學習沒有那麼急,在他生命的開端,最想讓他理解的只有愛,來自親人的愛,還有來自自然的愛。這些愛能給他安全感,撫慰他天性中的不安,構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精神內核。希望他健健康康長大,首先成為一個快樂人,即使不開心的時候也能自己調節。這些,在我看來才最最重要的。
而我們,也要放下手機,關掉電腦,找一找自己的靈,是不是已經丟了很久很久。。。某次跟遠在農村的奶奶講電話。
最後掛電話的時候,人的聲音減弱,背景音就逐漸顯示出來,一直被掩蓋的電話那頭鄉間的蛙鳴,一下子就順著電話線鑽進我的耳朵,清脆,一聲接一聲,伴著濕潤的泥土的氣息,讓人不用閉上眼也能聯想到氤氳濡潤的空氣,屋檐下懸掛著的水滴,葉子上未乾的露水,還有蔭蔽其下的青蛙,一首悠閑的田園小調。
連日來積壓在心頭的陰霾,一下子云開霧散。
大自然有神奇的治癒的能力,人類從自然中而來,雖然現在把自己困在鋼筋水泥鑄就的森林,但是當他孤單脆弱的時候,還是要回到自然的懷抱,從自然母親那裡尋回力量,因為那是我們來的地方。
因為人本質上是動物
應該說人進化的還不是很完全,基因裡面的動物性還很重。人到了森林,感覺寧靜愉悅,隨然充滿危險。人進入科技時代才幾百年,農耕時代才幾千年,原始部落時代才幾萬年,但人類歷史有幾十萬年。
等人類科技時代往後進化到太空時代,時空時代,人就不會有親近大自然的愉悅感了!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教室裡面下課有人睡覺有人打鬧放鬆的現象?
※周末兩天時間有什麼比較好的恢復體力和精力的方法?
※瑜伽房放鬆術真的那麼重要嗎?不做這個整節課就白費了嗎?
※上課打瞌睡怎樣克服?
※你有多長時間不睡覺?大腦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