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負面社會新聞?

最近總看到一些負面的社會新聞,尤其是惡性事件居多,報道的最初目的也許是為了警示民眾或者博眼球,但另一方面也給普通大眾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某些弱勢群體甚至產生人人自危的感覺,比如兒童、女性,那麼問題來了:

1. 媒體該如何正確把握報道的尺度?

2. 大眾對此類新聞該抱持何種態度?

3. 弱勢群體如何在險惡的社會中提高勇氣跟生存技能?

4. 非弱勢群體又如何消除已產生的負能量?

希望獲得積極而不雞湯的答案,調侃的不接受,謝謝。


不是媒體傳播負面新聞,而是受眾想看負面新聞。

現在的媒體都是營利性的企業,不管播送什麼樣的新聞都是以受眾的接受與否為前提的。只有受眾喜歡看你的新聞,你才能實現經濟上的收益。

受眾喜歡看負面新聞,所以媒體就喜歡播負面新聞。

但是受眾對於信息是有篩選性的,在傳播過程中自動篩選出了自己想看的信息,而忽略了不感興趣的信息。

跳出受眾,以一個傳播者的身份來看,你會發現其實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的比例相差並不大。只是由於你對於負面新聞比較關注,所以就有了負面新聞比較多,人們愛看負面新聞的錯覺。

至於負面新聞所帶來的影響,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就這麼說吧,現在媒體播送新聞並不是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而是有態度、有目的的放送新聞,並且會注重受眾在接收新聞後的輿論反饋。通過一些隱晦的暗示、春秋筆法去引導受眾的情緒,引導受眾思考。

所以媒體是具備引導輿論、監督輿論的功能的。

說得比較通俗一點就是:

最近總是看到一些負面新聞——負面新聞也是新聞啊,媒體又沒資格剝奪大家知道這件事的權利,相反,媒體有責任讓大家了解到這些信息,因為媒體就是一個傳播者啊。

媒體該如何掌握媒體報道的尺度——要求有三點:一、不歪曲事實,做到客觀公正;二、有態度地放送新聞,顧及社會道德觀念和法律觀念,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三、有保留地報道新聞,我只讓你知道發生了什麼,卻不告訴你還發生了什麼,我只選擇性報道一部分。

大眾對此新聞抱什麼態度——愛看看,不看右上角。

弱勢群體如何在險惡的社會中提高生存技能——讓自己變成強勢群體。這本身就是一個循環,不想當弱勢——努力——要麼滅亡(劇終)——要麼成為強勢群體

非弱勢群體如何消除已產生的負能量: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1、有句話叫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隨著現代傳媒技術和科技的發展,網路為信息的自由傳播和人們的自由言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受眾,地域性擴大,人際距離縮短,也就是說,當年只發生在我身邊的慘案,現在遠在天邊的你也能接收到這個信息,一個人相較以前也更融入社會(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所以現在的受眾面對的不是一個地域性比較小的信息傳播,他面對的是整個國家的甚至是世界的。

2、從社會本身看,中國開國至今已有65年,經濟上的發展世人矚目,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生活看起來較以前水平更高,並且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人口素質相對來說是提高了很對,起碼文盲比以前少很多。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上扔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是不可忽視的,那麼新聞也就沒有錯過的理由,比如醫保問題、就業問題、住房問題、環境問題、不平等不公平等等,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原因,因為我們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啊。

3、新聞自身有這麼幾個特徵,真實性、時效性、可讀性,單說裡面的可讀性,就需要新穎、創新,人們面對海量的信息,奇葩的大標題或者內容就是吸引更多的人,什麼的負面新聞,大部分來講就是社會越軌行為的新聞,即一種行為偏離了社會法律、社會規範、社會文化道德,並被觀察到。大部分人都是老老實實的人,老老實實的人對老老實實的人的生活還能有什麼可看跟可言呢?而新聞里的負面新聞,也就是越軌行為,相比起老實的人就少的多同時也奇葩的多,就剛好滿足了人類窺看人性陰暗面的快感(某種程度上)。而新聞上播放負面新聞並不是僅僅有負面的影響,比如產生負能量什麼的,也有積極的功能,比如通過大家一致譴責負面新聞,人與人之間獲得一種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團結。(當然功能還有很多)

4、新聞的發表離不開媒體機構,而媒體機構並不是單純的文化傳播機構,也是一個盈利機構,主要通過插放廣告獲得盈利,但是新聞的選題也重要,「越是奇葩越好」,看看網路劇暴走大事件就知道,一些人的審美與關注點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正規的媒體新聞當然不能像網路劇那樣無底線,但是發表一下負面新聞,吸引更多的受眾也未嘗不可嘛。

5、對於馬哲來說,矛盾是常態,衝突是常態,負面新聞的增加也反映了社會某些方面上的激烈碰撞,也許是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也許是生產力與生產力的關係。 以上是負面新聞產生的原因。回答了這麼久我才發現回答錯方向了...那略微回答下問題吧。

1、媒體報道新聞表面上遵循真實性、時效性、可讀性就好了。後台的利益、新聞政策、文化道德每個媒體都不一樣。

2、我們也不能直接告訴受眾持哪一種態度,態度這事本來也不容易,取得同一的態度更難,理性分析、辯證分析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就好了,並且新聞是新聞媒體篩選出來的新聞,而不是受眾篩選出來的問題, 其他答主中趙日天說的受眾篩選新聞是一個主觀上的行為,但這個行為更多的受制於新聞媒體的「議題設置」,即受眾看到的世界是媒體篩選後得世界,此後你在怎麼篩選也跑不掉這個範圍。3、提高勇氣跟生存技巧,這個感覺跟新聞關係不大,我也想不出來。

4、如何消除負能量,加強社會認同,融入社會,努力生活,增強自信,別想太多。

5、如何看待負面新聞,學會批判性思考,面對新聞時,要提出針對該新聞的批判性問題:

(1)問題和結論是什麼?(2)原因是什麼(3)哪些詞或片語是含糊不清的(4)有什麼重要的信息被遺漏了嗎?(5)你本身的價值傾向是什麼?(6)新聞試圖造成怎麼一樣印象,它在表演什麼?

並培養正確的態度:1、對知識的好奇。2、對多樣性現實的開放性思維。3、彈性。面對強有力的推理意願改變你的想法。4、對你得信仰保持謙遜。5對知識保持懷疑態度。


從事媒體工作,畢業於新聞專業的不邀自來。

題主說到,社會的負面新聞增多的情況,首先我們應該來正視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負面新聞會增多?結合我自身的從業經驗,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很多負面新聞不是增多,只是被人關注了而已。隨著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自媒體的興起,民眾接收信息的來源變多,大家更容易從不同的渠道獲取大量的新聞信息,因此我們的眼界變寬,看到的自然就多了,相對的,負面的新聞也會增多。

2、信息的需求量增多,帶動了媒體去發現更多的新聞,自然也就包含負面新聞。媒體越來越多,連一個網路直播都算是媒體人了,自然就會帶動很多新聞事件被挖掘出來。簡單的一個比方,一個本身就有淤泥的池塘,以前只有一個抽水機去抽水,水攪動的慢,淤泥就不容易被帶起來,大家得到的還是相對較乾淨的水,抽水機多了之後,機器的攪動越來越大,淤泥被攪了起來,水自然就看起來更髒了。

3、人們日益強烈的獵奇心理影響了媒體的選材走向。簡單來說就是,大家獲取信息變得簡單了,就開始習慣用信息去滿足自己的獵奇心裡,其中自然就包括一些負面的信息,而人們的需求,在潛移默化當中,會影響媒體宣傳題材的選擇,於是媒體開始迎合受眾,負面的新聞也隨之增多。

以上三點是告訴大家,負面新聞並不是增多了,只是報道的多了,但接下來的原因,才是值得我們擔憂的存在。

4、隨著負面新聞的廣發報道,大家的接受度逐漸放大,很多以前覺得不能做不可思議的事情,突然就變得正常了,於是惡性開始循環,負面新聞推到負面事件的發生。比如以前很少聽到城管毆打攤販的新聞,可這幾年大量新聞報道之後,大家習慣把城管放到攤販的對立面,為彼此預設好了立場,自然而然就激化了矛盾,於是城管和攤販之間的故事變得更加頻繁。

5、個案帶動趨勢。負面新聞有個很不好的影響就是,他會帶動本來良善的人走向邪惡。例如這幾年女大學生失聯事件。這本來是一些個案,但經過媒體的報道之後,一些本來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的犯罪分子,突然意識到,原來女大學生很容易下手,於是個案催發了大規模的犯案。

以上這些內容都和題主要的答案不相符,但卻是需要解決題主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只有了解了為什麼負面新聞增多,才知道怎麼去面對這些負面信息。好了,現在來一一回答題主的問題。

一,首先是媒體的尺度問題。現在存在一切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為了吸引讀者,引起受眾的好奇,往往會放大事件的真實。甚至會有一些未經證實,撲風捉影的負面新聞報道。無論是從法律角度、社會影響還是職業的操守,媒體都不應該去誇大事實撲風捉影。因此,媒體在面對負面新聞時,應該嚴格控制報道的內容,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和嚴謹,全面報道真實的內容的同時,嚴防一些個人的猜測和妄加的踹度。

二,大眾面對增多的負面報道應該保持客觀的態度。首先我們需要正視,這個社會有正面的能量,自然就會有一些負面的能量,我們不應該因為一些負面的能量就去改變我們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相反,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真實的負面報道,正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更真實更全面的世界,我們才能更好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三,面對惡性的事件發生,尤其是那些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惡性事件,我們應該予以更高的警惕性。永遠記住一點,別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盡量避免個人的行動,尤其是在夜晚和郊外的地方。保持與身邊人的溝通,一旦自己真的處於危險當中,及時發出求救信息。不去貪圖一些小便宜,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貪圖小便宜,將自己一步步推進了犯罪分子的陷阱中。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旦自己不幸處於了危險當中,求救也沒能及時得到回應時,千萬不要亂了陣腳,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再徐而圖之。

四,負面的新聞往往是對弱勢群體的迫害,因此,在非弱勢群體面對這種負面事件的時候,應該及時發出自己的聲音,解救正在受到迫害的弱勢群體。一件負面的事件,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很容易就能產生正面的影響。例如,早些年佛山五金城的小悅悅事件。如果當時小悅悅在被車撞到的時候,那些經過的路人沒有冷漠對待,而是採取積極的營救措施,也許就能挽回一條生命,那些本來不應該存在負面情緒就會被積極的情緒取代,不但不會造成負面事件,反而宣揚了正能量。


現在已經看不到負面新聞了,都被刪除了,


人的認知是很片面的。 你今天所了解到的事情,可能會讓你對一個事物有了一個最初的印象。

而人的最初印象是使人對一件事的行為是最大影響。

比如扶到底老人這件事。

在之前宣傳學習雷鋒好榜樣的年代如果有這事,估計扶的人肯定有的。 最起碼比現在多的多。但自從老人碰瓷這新聞出來以後。人對這扶老人就有了另外一個念頭。 扶是有代價的!

新聞是時效性的 片面性的 但他又傳播廣泛。畢竟這個世界上每秒鐘 都發生著無數的事情。 有好事 ,有壞事。不可能我們都知道。而且新聞的真實性也不一定。但是播出的新聞又能夠影響我們的思想。所以新聞工作者的道路還是任重道遠的。

其實如何能夠客觀的去看待新聞的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認為以不成比例的個體去描述整個群體是非常蠢的行為。

當然能做到挺難的。我對這一類的了解也說不出來什麼。 先答下,佔個坑。看看有沒有大神。

推薦個節目《你會怎麼做》。通過還原當下社會熱議的事件,以360度全方位隱藏拍攝的方式,來觀察普通人們的真實反應。


社會群體應該是新聞事態的主體,所謂言論自由。至少應該建立在較為全面和求實的基礎之上,如今各大新聞媒體為了賺足眼球、吸引訪問量,僅僅挑選那部分有噱頭播報,至少我再思考這樣對於我們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或者說利不利於我們活著。這不是最好的時代,至少我們所有負面情緒;這不是最壞的時代,至少活著、溫飽。 社會群體能否主導新聞事態,一來是肯定,只要我們的取向能正常並且專一;二來是沒必要,看看腳下,地球那端的原子彈會引爆你的怒火嗎?


推薦閱讀:

民主中的惡魔:自由社會的極權主義誘惑
被病痛折磨卻依舊笑容溫暖,手術前她終於「嫁」給了喜歡的人

TAG:新聞 | 社會 | 社會新聞 | 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