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如何回答「假如你是明朝崇禎皇帝,如何避免明朝的滅亡」一題?
上面的回答對得起黨和人民對你們的義務教育嗎?
就算不開金手指和科技樹也可以以下:
1,重用太監,重新搞一個權力中心,對抗已經根深的儒家利益集團。
2,加大監督機構,採用武則天的酷吏模式。
3,精簡皇帝家的費用,死帝親戚不死貧帝。
4,外包後清給大將,30年承包期。
5,大搞土木建設,修繕大道,提高就業率,方便軍隊鎮壓流民。
與清議和,互市,出口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書。換豬牛羊魚,能吃的就行。(不考慮文官集團的反對和崇禎身人把帽子扣給別人這事兒)
通過經濟去擊垮滿清是最好的辦法,比動手好多的。最主要的就是全國地主和農民那些事兒。暫時沒想到解決方法,觸及到根本的制度問題。待更。有本書《伐清》。羅輯思維推薦說是通過經濟學的方式一步步挽大廈於將傾。長篇巨作,,還沒看完。分享給大家。也許能找到答案。事實上當時的大清(後金) 遠比比我們想像的強大的多的多,明朝就算沒有崇禎,換幾十個皇帝也是一樣的失敗,不是被蒙古 就是被後金。
明朝版圖看似龐大,實際北方和東北大部分是由異族統治,名義上效忠明王。袁崇煥是真正的姦細,崇禎殺他並沒有錯,把他平反為愛國人士是大清的宮心計。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
明朝隱田的問題到了末代已經非常嚴重了,具體細節可以參考歷史學家姚文元當年那篇引起軒然大波的文章,其中的歷史細節還是可以的。補一個笑話:話說十六位明朝皇帝一起坐火車。半路上火車停了,原來鐵軌斷了,於是洪武皇帝:「大膽,朕三令五申讓鐵路局注意鐵路保養,他們就是不聽。」
建文皇帝:「孔子的書中沒有告訴我遇到這事該怎麼辦。」
永樂皇帝:「我親自下去修,對這事有責任的人別撞我手裡,否則讓你知道什麼叫生不如死。」
洪熙皇帝:「我去幫爹。」
宣德皇帝:「我是該下去還是留在車裡畫畫鬥蟋蟀?」
正統皇帝下去幫忙,卻不小心鎚子砸了自己的腳。
景泰皇帝把鎚子撿起來了。正統皇帝氣沖沖的奪回。
成化皇帝打手機:「萬姐姐你看咋辦?」
弘治皇帝:「大家不要慌,有問題找我。」
正德皇帝下車遊玩去了。
嘉靖皇帝:「太上老君保佑。」
隆慶皇帝靜默中;
萬曆皇帝懶覺中;
泰昌皇帝SY中;
天啟皇帝雕刻中;
崇禎皇帝:「上面的大家都看見了吧?不是我不對。」先講結論:崇禎一共17年,如果想從經濟上扭轉明朝滅亡,必須當機立斷去推翻當時所有的經濟基礎,以及維護這些經濟基礎背後的政治力量,這種方式能否在17年中見效挽回明朝敗局尚不清楚,但是我覺得更大可能是被當時的地主階級直接掀翻,甚至不用等到李自成。雖然是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封建制度以及構建封建制度的理論已經決定了經濟基礎,包括東林黨人,包括科舉,包括地主階級等等,這些其實是崇禎皇權穩固的根本。軍事上主要矛盾:後金(滿清)次要矛盾:李自成等起義軍行政上主要矛盾:黨爭行政上次要矛盾:土地兼并,抗稅嚴重崇禎年代窮,要打仗,要安撫流民那麼要大把的銀子,銀子來源無非是開源節流。開源,最簡單的就是發展經濟,繁榮商業。但是「為商者鄙,九流之末也。」,商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讀書,科舉,做官,才是出人頭地,直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肯定行不通的,會直接被東林黨的唾沫星子給淹了,當時最流行的就是以死抗爭,以挨廷杖,進昭獄為榮。最有效的方法是設計師的方法,選一個沿海城市,作為試點改革,變成貿易城市,帶動經濟發展。節流:最有效方法是雍正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同時提高公務員(官員)的薪水,設立養廉銀(絕大部分貪污的產生,其實最開始的動機是公務員的入不敷出)。安撫流民:推廣玉米、番薯等耐寒作物黨爭:抓大放小,黨爭不是滅亡的主要原因,黨爭的無限擴大化,以及一邊嚴重失勢導致的不平衡和清算才是主要原因。每一步都是驚險萬分,不容有錯...如果真能做到..那他一定是太祖穿越過去的
遷都南京,本來南京就是陪都,一整套的東西都有。農業最繁榮的地方就在江南。治國不易,關心崇禎不如說說現在?
嘿,請不要黑經濟學好么,一個學科何德何能到拯救一個王朝~反面案例,請參考宋朝,商業體系在當時領先吧,人民很富裕吧,就業率高吧,國際貿易發達吧,一樣覆滅了呀~
除非來次黑死病我的意思是明朝末年趕上了氣候及其反常的階段,根據明朝那些事里說的當時西北連年乾旱,根本無法救理,而東北又有後金。明朝就是疲於奔命這兩條。封建社會自我崩壞是因為土地的兼并,而如果皇帝禁止土地兼并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地方的叛亂。但土地兼并導致的大量農民沒有土地,淪為依附,在工商業不發達的階段,意味著這部分無法對社會造成實質性的進步。人口的增長也是根本的問題,明末的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了當時生產力能養育的極限。多年的戰亂導致的是生產力的全面崩潰,居高不下的軍費導致的是國庫根本沒有錢用於恢復生產。這種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局面。除非來次頂級的瘟疫,不然真的沒辦法改變
這種破攤子,只有一人能收拾:本朝太祖。
做法很簡單:革命,造反。留住魏忠賢,壓制東林,推進官紳一體納糧。
而後建立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使用金融槓桿調節市場,保證CPI5以上。
發行國債。
災年僱傭災民興修大型工程,保證吃喝。
對外擴張李自成起義,是因為沒工作了,沒飯吃了。
而他的工作—驛站臨時工,就是被崇禎的節流給刪掉了。
1) 立刻把之前撤掉的各地太監放回去,監督開礦,稅收。。。增加錦衣衛輔助。。2)不裁撤驛站系統3)官方開放海禁,收稅4)取消或減免西北受災省區的農業稅,增加江浙地區的商業稅5)朝堂上啟用閹黨骨幹,坐山觀2黨之爭,保持平衡。。6) 大力推廣玉米等高產農作物
首先我認為,如果要補救明朝,思宗皇帝之時已經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起碼要前移到神宗皇帝之際。而要用經濟學拯救王朝,從歷史潮流上看是發展近代資本主義,重視工商業,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推動國家近代化。而這一切又都與封建專制王朝的精神內核相悖,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悖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幾乎不可能實現。 而究明朝滅亡的原因,個人覺得是由於王朝內部的極度腐化,累計百年的腐朽,及農民起義和後金勢力的雙重擠壓,各種極為惡劣的自然災害接踵而至,王朝不堪重負而亡。而面對此種情況,再多的糧餉也只能解決一時之急。
建議題主看一本小說《伐清》
國家財政主要是農業稅,如果不開闢新的稅種,連年打仗剿匪,遲早是抗不住的;中層集團腐朽墮落,欺上瞞下,東南沿海工商業發達,這些官僚就是不讓皇帝收稅,好像礦稅在萬曆年間收過一段時間,也是被官僚們集體抵制,商業稅和海關稅就更不用說了,「官僚吃飽,皇帝跌倒」;邊關打仗要加稅,剿匪也要加稅,地主官僚有能力避稅,結果農業稅更多的加在無權無勢的農民頭上,造成更多的農民破產,「闖王來了不納糧」,跟闖王混吧,起碼不會餓死;還有研究說明末是小冰川期,氣溫降低、雨水減少,韃子要來搶掠,農民種地沒有收成。我想說,這些問題僅僅靠一個皇帝能搞定?
先說 只看了 明朝那些事兒 一點維基百科 還有一些分析講座之類的東西 可能完全胡扯 大家聽一樂
明朝之亡 在於 內憂 外患 內憂 有分成 天災 造反 腐敗 外患 大部分來源於 內患 第一大患 天災 萬亂之源 崇禎年間 東西同旱 南北同災 而且持續時間之長 罕見 導致了矛盾的激化第二大患 起義這個完全取決於第一大患 但是這個真心不是明滅的根本原因 當年的闖王還有另外一個大土匪頭子可是被洪承疇 遼東鐵踦等nb隊伍打的沒幾個人天天山裡吃野菜啊第三大患 努爾哈赤這個真心是明朝自己養起來的 而且就算是後來皇太極進關 也沒真正的能力覆滅明朝第四大患 腐敗 黨爭這個不是明朝 是整個封建王朝的腐敗積累到極點了但是終上 得到的結論是什麼呢 其實得不出來什麼結論
個人覺得明朝亡於1 崇禎的衝動2 中國曆來逆來順受的小農思想 只要能吃飽 哪怕是吃野菜都能忍受的精神3 明朝創建以來重農抑商 閉關鎖國 導致的 農民負擔過重4 後金滿漢融合的政策所以以上只是發表個人觀點 完全跑題 現在開始正題
1 開放海禁 這個是大事 這個如果做好了 也許世界歷史就真的改寫了2 發展商業 宋朝的時候已經不是萌芽 而是蓬勃的資本主義商業 明朝只要不壓制 順其自然 然後發展商業稅收就好了3 遷都回南京 在東南沿海發展特區 由於古代交通的原因 發展特區需要更快的通訊 遷都南京是必要的4 傳播農業到北方 大力發展農耕 把北方游牧民族變成固定畜牧和農耕結合的生活方式5 發展物流行業 取消驛站 增加官方鏢局這個非常重要 一舉多得首先增加了政府收入其次變相增加了就業機會 穩定社會再次如果這些鏢局人員進入軍事體系 增加了軍事自給自足的能力跳大神。
把天花呀,鼠疫呀埃博拉呀從中亞傳過來,一次解決西部饑荒和流民問題。
過幾年在遷移,解決土地過少的問題。
最後記得砍幾個王爺,砍完抄家,理由就是罪己,平息天怒,至於為毛不砍自己,你就講講成王和周公的故事嘛。
其實還有東林黨的問題,你就把他們發配過去,理由是支援西部建設。
至於徹底解決……看句玉第三點,我記得第三產業在收入水平差不多的時候最能吸收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