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如何回答「假如你是明朝崇禎皇帝,如何避免明朝的滅亡」一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何用現代的經濟學原理去避免明朝滅亡,如何讓明朝國庫不虧空?該怎麼做。(要寫一篇論文)


明朝還是保持了農業國的傳統,對商業稅極其不重視。

你要從這個角度寫論文,可以參考下《萬曆會計錄》的卷四三《雜課》,《明會典》卷三五的《商稅》,有詳細的記錄和稅法。再查下嘉萬時期到明末的市舶稅,就基本有結論了。

明朝就基本沒有商業稅和海關稅這兩概念,直接放任自流,然後死勁從農業身上去壓榨——明代財政死結。

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發生,首先就是地主破產,工商業者興起。但在中國,工商業者始終是不入流被歧視的,對農業又一直推崇什麼「輕徭薄賦」,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這種扯淡的口碑已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沒任何實質作用,而堅持重農輕商,又使不可能再提高的農業稅佔據了稅收主體地位,工、商業稅卻長期處於嚴重的低水平,海關稅更是幾乎沒有進入中央財政。

鼓勵工、商業,開展海外貿易,設置海關稅,打擊地主和土地兼并,尤其是隱田——這些政策只要落實,哪怕你不打擊土地兼并,明朝財政也可以非常好了。但是!你只要真幹了,你這個皇帝馬上就會幹不下去了,政令只能在中南海里實行。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準備向京城進發,他將終結這已延續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國。

在出發前,他發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個字:「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對於上述八個字,崇禎應該是認賬的,因為不認賬不行。

上台以前,憋足了勁要幹掉那個死人妖(閹黨魏忠賢),死人妖幹掉了,又出來黨爭,後金入侵,看準了袁崇煥,要他出來上崗,一頓折騰,後金沒能折騰回去,袁督師倒給折騰沒了,本想著卧薪嘗膽,忍幾年,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去收復大好河山,結果出了天災,又出來若干人等造反。

調兵,幹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幹掉,又出來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再調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準備一鼓作氣……

清軍打進來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軍,全部主力調到遼東,打個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後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了,跑進去的又跑出來。很巧,又是災荒,大荒,沒法活,於是大家跟著一起造反。

這種編劇思路,很類似於早些年的經典電視劇《渴望》,按照當時編劇的思路,就是找個弱女子,什麼壞事、孬事、噁心人到死的事,都讓她碰上,整體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過來,挺住,再一棍子打過來,繼續挺住,挺到最後,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禎的故事就是這樣,他挨棍子的數量,估計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擊打能力更強,但不同的是,他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因為他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只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補的,免費。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干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干。

簡單地說,崇禎乾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睏覺較少,只睡五六個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這工作,誰干?

最不幸的是,崇禎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知道結局(註: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訴我們,崇禎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然而他依然盡心儘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往死了干,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一個了不起的人。

·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節選。

· 短評1:歷史唯物主義的要點,就是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要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考慮。

· 短評2:大廈將傾,一人難支。縱嬴政、李世民、康熙身處朱由檢位置,不能憑一人之力,扶大廈於將傾。


深刻懷疑這事是人力所能及的


看了這麼多回答都說不行了,來不及了,其實也未必。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留著魏忠賢,用宦官對付文官集團,如此一來,明朝不亡的可能性可以提升到50%。

為什麼這麼講呢?你說明亡於流賊也好,亡於後金也好,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都是一個,那就是財政危機。如果財政充裕的話,那就打唄,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啊!實際上,流賊一開始的時候,戰鬥力根本無法與正規的明軍相提並論,完全是被屠的份兒。就算後金的軍隊騎射天下無雙,不也跟明軍對峙了幾十年么?要不是明朝內部大亂,後金也不可能輕鬆入關,定鼎天下。所以,只要解決了財政危機,那麼以明朝的體量,再撐個五、七十年的,根本不成問題。

那麼如何避免財政危機呢?其實明朝財政危機的最大根源是稅源的枯竭。從黃仁宇的分析來看,明朝的稅收是相當低的,從明初到中後期加收三餉之前,正稅一直維持在3000萬左右。正常年景的話,3000萬石也就夠用了。但是到明朝中後期,這3000萬石正稅應付流賊和後金就比較吃力了。

那麼能否增加稅收呢?增稅最大的阻力來自於地方官紳兼并了大量土地而又不必繳納賦稅,隱瞞田畝的事情相當普遍。張居正改革的時候之所以能國庫充盈,就是清丈田畝的緣故。而文官集團就是地方官紳這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其中尤以東林黨最為著名。

所以,經濟的問題還是要用政治的辦法來解決。政治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打壓文官集團。那麼明季文官集團被打壓最慘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那就是魏忠賢上台的時候。

所以,只要魏忠賢還在,財政危機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一半,另一半就是大刀向官紳們頭上砍去。至於什麼開海,收取礦稅、商稅、清丈田畝,只要鎮住了文官集團,不過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依靠內閣和文官集團那批腐儒才是朱由檢自取滅亡的根本原因。

至於社會進步,不是有人說了么,如果是一個漢族政權而不是異族政權取代了明朝,那中國就能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云云,就能產生近代科學、工業革命等等。那麼,為什麼不設想一些更實際的東西,就是讓明朝再延續國祚幾十年,期待這些事情的發生呢?

當然,我是根本不相信明朝會產生什麼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近代科學,產生工業革命,進而實現工業化之類的鬼話。

如果你這麼想的話,只能說你too young too naive啊!


整個明朝就像一經濟系學生平時整天逃課,臨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動手寫題目為「從經濟學上,如果你是崇禎皇帝……」的畢業論文,自己通宵達旦或者網上求助都是沒有用的,抄來的答案不是自己的,抄好的論文也過不了評審!


積重難返,他祖宗來了也無用。當時明朝的財政問題已經無解了。增加農業稅收在那種情況下是自掘墳墓,跟商人收稅東林黨會罵死你,動用軍隊吧,軍隊幾乎控制不了,整個國家都快癱瘓了……


1,止損。放棄糜爛的華北以及耗費巨大的遼東,退縮到山東蘇北以及長江以南。把這個爛攤子轉交給李自成。讓李自成去構建他的帝國,讓他去踐行不納糧的承諾。把矛盾重心引給滿順之間。

2,盤活存量。大家都知道北京城內有多少金銀細軟。逼著這些人遷都,反正這一套班子都爛透了,南京還有一套班子,在這一套班子那繳獲點銀子很容易的。直接抄家比較不科學,在遷都的時候什麼貓膩不能出來?不走的人直接定罪附逆,剁了。七千萬兩白銀到手,到南方經營一個魚米之鄉,足夠了。

當然,崇禎不走的原因是祖墳在這~~~鳳陽的挖墳事件就在眼前,十三陵那什麼結果大家都能猜到,不忠不孝如何當國君。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北京城被圍了好多次了,他覺得這一次還能扛過去。沒想到,沒扛過去。要不然,為啥不把兒子送走,導致南明幾個小朝廷誰都不承認對方的合法性?


也沒有上面的幾位說的那麼悲觀。

他如果不是直接被斬首戰術弄死,而是像趙宋一樣往南逃亡,還是可以撐十來年的。

而他需要的也就是時間而已。


學普京送地,東北關外,一人十畝,一家百畝,二十年不需納糧,讓農民軍跟清軍打


唯一的辦法只有消減無產階級(或者換成流民、赤貧階級都可)。

明朝實亡於流賊,不亡於滿清,如果能解決(緩解)了流民問題,即使丟掉北京,崇禎還是上吊。只要明朝內部穩定,財稅充足,下層民眾樂業,足以聊生。有東南半壁可以支撐,朱家至少還有南宋一百五十年的國祚。

至於怎麼達成這個目的,大概有三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擴大農業人口規模,讓失地者重新回到土地上去。比如抑制兼并、均田;比如組織屯墾、向偏遠地區移民;比如增加單位面積糧產(土豆、玉米等,使同樣的土地面積能養活更多的農業人口)。這條路是中國傳統框架內能做的,不過實行起來比較難,放在萬曆年間大概很有機會,崇禎么,只能說是賭一賭試試吧。

第二條路——直接消滅過剩人口,緩解社會壓力。其實這也是歷史最後選擇的道路:明清革鼎,天下大亂,人口迅速下降幾千萬,大量土地空置。滿洲人穩定之後,沒怎麼著手土地問題,人口過剩的情況自己已經解決。這條路崇禎用不得,只能白便宜順治了。

第三條路——從其他方面吸收過剩人口。比如鼓勵工商業,大興海外貿易,讓大量流民轉化成城市人口、工廠礦業工人等等。這條路是最為徹底解決危機的辦法,假如從工商業大量徵稅,明廷的財政問題、三餉重負也可以得到解決。不過,站在歷史的現實來說,完全做不到。一則中國曆來有重農傳統,視工商業為末流,士大夫拚死也不會隨皇帝去『胡鬧』;二則明朝資本主義雖有萌芽,卻還部門單一,體系畸形,還不太具備轉型的條件。

以清末為例,外有列強逼迫,內有民亂蜂起,尚且花了三十四年才轉型轉了個小步,崇禎一朝不過十七年,掐頭去尾還剩下十年的好局面就不錯了——十年間要完成農業國家的近代化(還是超前近代化),大概也只有穿越派的一幫天才有這個自信。


不談長期,只談短期。

就崇禎談崇禎。

很簡單:肯妥協,肯背罵名,肯割地,肯賠款,肯委曲求全,肯當趙構,肯庇護秦檜。

難不難,自己想。


突然打算稍微的好好答一下這道題....

首先說題主這麼架空歷史的論文題目,寫出來估計一定會很好看。

回來做成以後,求拜讀大作。

在前面拋一個結論吧,個人意見來說,退南京,開海禁,鼓勵國際貿易,然後從國際貿易當中賺取足夠多的白銀或黃金。

然後通過西方白人們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和荷蘭勤勤懇懇的馬車夫送來的巨量白銀黃金,構建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然後進一步構建金融、貨幣,和銀行系統,然後就是你所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一些了……嗚咕

另外具體方法,我感覺更應該參照的是晚清時期,清政府最後幾年進行改革的書。其中涉及經濟方面的改革,可以借鑒。因為清政府和明政府所面對的基本國內經濟和社會狀況是類似的,但是明朝所能做的,完全還是陷入古代史的桎梏,但是清政府做的,就更具現代意味,有了現代經濟學的「原理」在裡面。

話說回來,說一下我的論據吧。

從現代經濟學的原理角度,可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型還是首推solow model吧

經濟增長 y 來自於 資本K(投資,從國內來說來源於儲蓄) 技術A 勞動力L 的增長。

這些都是很基礎的東西,想來作者也是要寫作文的人,這些應該都不需要詳細介紹了嗎,所以直接說一下我的推理。

根據現代經濟學,小農經濟條件下,小農本身的儲蓄率基本為零,以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模式為基礎的明代中國,提升K或 k(K/N,N代表人口)是不用想了。

科技是一個長期才能顯現的事情,短期內效果不大。

而且我國長期的士農工商的社會等級傳統以及儒家文化,一家獨大的文化氛圍,穿越到明朝,強推科技創新,科技強國,實在是感覺有點力不從心。

至於說勞動力,在此我有點想留之不表了,不管是增加勞動力的數量還是提高勞動里的素質都明顯不是當時的明代中國所需要的。而且也的確沒有很好的方法能夠短期的提高當時的明代中國勞動力素質,(這裡勞動力素質一般指勞動力的健康,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等,現代中國近十年的崛起,得力於廉價的高素質勞動力的保證,但是當時的中國社會顯然不具有這一點。)

同樣根究現代經濟學理論,如果人口暴漲(明朝清初,中國人口逐漸爆表,可能由於高能量玉米的進入中國有關~~隨便的題外話),儲蓄率卻遲遲不提高的情況下,國家會陷入poverty trap貧困陷阱當中。

解決貧困陷阱,需要有個大的推力big push。

而我認為所有通過現代經濟學方法來解決當時的困境的手段當中,

擴展國際貿易是最好的解決當時經濟和政府財政危機的方法。

1 首先經濟上,可行性上的確可行,當時有大量國外資本等待進入中國(洋人挖了辣么多白銀眼巴巴的等著交易)而中國有製造當時最暢銷商品之一陶瓷絲綢等的核心技術。而且這些東西最神奇的地方在於,有點類似於現在法國的奢侈品,相比價格來說,他們的成本並不貴,但是價格卻高昂,而且不像PRADA現在中國遍地都是山寨品牌,那時候陶瓷什麼的真的是核心競爭力,洋人們就是學不會。

壟斷產生暴利,而且短期就能夠產生暴利。

崇禎皇帝要是能吃這一壺,

就至少不用那麼著急去煤山上吊了,

(誒,剛剛我不是說遷都了么? 好吧,在雨花台上吊好了)

總之供需關係很明顯的在這裡擺著。

明代市舶司的史實,反倒是可以當做是反面論據來用。我覺得,就好像是明明快餓死了,卻吃不到就在手邊的飯一樣。

當然也可以用李嘉圖,蒙代爾等等的現代經濟學理論來支持。可以支持國際貿易方面的理論太多了。

2 在政治上,可能遇到的阻力會最小。

我的意思是指,相對於其他的可能的方法和政策來說。

如果要利用現代經濟學原理,實行、或者改革關於內政的相關經濟政策的話,勢必會遇到現有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按照明代末期的那種社會板結和官僚系統,估計事情基本不出直隸就歇菜了,(誒,不是直隸,是南京。。不出江蘇就歇菜了)

但是,如果在那個時候開發一個羽翼還不豐滿的國際貿易,新設一個部也是可以的。

我的意思是說,大凡可以設立新機構,避免和原有的利益集團進行利益的重新分割。

一塊新蛋糕,尤其是還不知道這塊蛋糕有多大的時候,這塊蛋糕總是比較好分的,等到這個蛋糕做大了再分,或者蛋糕各部分已經貌似名花有主了,再從別人手裡搶,這蛋糕就不好分了。

3 文化上,

1 『天朝上國』這個思想的確不好整,而且文化這個東西一時半會兒還真改不過來。所以說不定剛開始說改革國際貿易,最後整著整著還是回到朝貢體系去了。

不過話說回來,天朝上國,蔑視異邦這個思想真的成功的阻止過國際貿易么?

我看未必,

蔑視夷人這種想法自古就有,但是如果這種思想真的曾經成功阻擋過中國與國際貿易的進行的話,那明朝流入中國的那幾千萬兩白銀又是從哪裡來的。

民間的貿易從來沒有中斷過,

而且交易量相當巨大。

崇禎皇帝要是能夠從這幾千萬裡面能夠拿到個零頭,估計就可以晚上高興的睡不著覺了,相信周皇后也會很開心的。

中國農業人口也會很開心的,至少平遼稅是不用再交了吧。

而中國人的哲學向來都是很實用主義的,

當人們發現好處的時候,哲學觀點很快就會跟上現實的變化的吧

2

黃仁宇說中國明代或者說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潛水艇夾肉麵包結構,上面是一個長麵包,是文官集團,是大而無當的。下面也是一個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中國傳統社會以均勻的小自耕農為基礎,構成下面這一塊麵包;

上面是一個早熟的中央集權官僚系統;中間則是以科舉和道德維持的缺乏法制的混亂的一團。這樣一個帶保守型的農業文明絕難構建乃至匹敵以價值交換為基礎構成的商業文明。

明朝 ... 雖去鴉片戰爭兩百餘年,但是中央集權,技術不能展開,財政無法核實,軍備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作為標準,則前後相同。

所以很多歷史穿越小說所構建的避免明朝滅亡的方法,包括組建現代化軍隊,改革財稅體制,大力發展科技(任何形式上的)。大抵可行性都極低極低。

我倒喜歡另一個比喻,就是中國就好比一個大球,根據牛頓第一定律,質量越大的物體,慣性越大,所以你很難撬動它,而他一旦被撬動,就很難再停下來。相應的,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你給他多大的作用力,他會彈給你多大的作用力。

彈,彈,彈,彈走改革家。

結論部分:

總之,可能鼓勵國際貿易,設立新的有關機構來收錢,可能是最好的拯救思宗的方式了。

可以使用的經濟學理論可是太多了:

貿易使所有人都更好

國際貿易可能降低生產成本

達到更遠的生產曲線

達到帕累托最優

宏觀上,

自己沒有資本(k)就只好從國外拿了。

GDP = C+ I+ G+ NX

消費 投資 政府支出 凈出口

財政盈餘 = 政府收入 - 政府支出

消費 投資 都沒有辦法增長,要達到財政盈餘又不能動政府支出的話

只有凈出口一條路了。

等等等等 ……

————————————————(分割線)——————————————————————

其次說,既然還要架空歷史,那麼就讓我們有一些想像力吧。基於一些基本的史實,然後自由的暢想也許是一個好的思路。

根據題主的題目補充,如果從現在的眼光,用現在的經濟學原理去修正明朝時期的國家經濟運行政策,實在是有太多可以做的了。

因為那個時候的經濟系統相較於現在之原始,我們基本上可以說現在任何一項經濟政策或者解決方案都要比當時的政策或者系統要先進的多。

假如我是至尊的皇帝,命令沒有辦法不被尊崇的話~

我會做~~

退守南京(最基本的,要實行政策總得留出個時間讓我們實行政策,並且等待政策結果)

(另外,放棄北方西北方領土,對末期的大明王國來說,是有益處的,就不說當時經濟文化人口重心難移,北方因為氣候災害小冰期的原因而導致的過於動蕩,游牧民族入侵,漕運不通,國土廣大,運輸不便等等, 反正能用的理由太多)

~

改革的部分

~

【稅收】稅基調整至江浙工商業基礎;

【國際貿易】開海禁,發展國際貿易

【農業】減少農業稅,等到工商業稅收能夠彌補農業稅的時候,直接取消農業稅。

【物流】疏通漕運,國營(如景德鎮一類的)改為股份制民營,繼續大力鼓勵和發展官商合辦,最終達到殖產興業,國家退出的效果;

【社會安全網保障】可托古制仿照宋朝兵員系統,提供社會福利體系;

【貨幣銀行業】改革幣制、以大量新大陸來銀作為準備金,建立銀本位的貨幣和金融系統,升級票號構建銀行體系…

【吏治改革】提升內閣權力,明確權力運作章程,限制皇權,以民間公學-太學-為基礎開設民間代議制機構,開放言禁,改言官為議員,來源與民選,而國家另設王公大臣議事機構,決策與民選之言官機構之上。然後鼓動這個機構重組禮部刑部,將其二者從六部當中脫離出來,而後托古改制,仿效古代三省六部制,建立權力監督系統...

當然還可以改革文官體系,調整科舉系統,開同文館,工科、商科、法科考試… 刺激科技發展,構建技工學校…

blahblah~

反正是開上帝視角對吧…

就寫到這裡吧……

拖拽至此處上傳


開什麼玩笑,那個時代光從經濟上能解決問題?你制定了一個幾乎完美的政策,派誰去執行?到崇禎時,整個士紳官僚集團從上到下已經完全壞掉了。如果我是崇禎帝,我所能做得也只不過與前面和後面的昏君一樣:首先練兵,不需要太多夠保衛京城安全即可,多了也承擔不起;其次加強錦衣衛的力量,錦衣強則耳聰目明;再次興文字獄,將江南官僚士紳集團洗一遍,不聽話的、官商勾結導致勢力太大的全部抄家。當然還有晉商,必須從嚴清洗。這樣收商稅的阻力就小很多了(沒有那些出身商人家族的官僚,其實收商稅並沒有那麼大阻力)。有了商稅國家財政會松很多,再加上抄家帶來的收入,足以在不加稅的基礎上募大兵剿匪平虜,再勵精圖治十幾二十年,有了足夠的威望,則可以徐徐進行官紳一體納糧的改革了,如果成功,給明朝再續三百年壽命是沒有問題的。


有人說經濟學不能救大明,但是有錢,就有了可能。。。。君不見崇禎欲派吳三桂剿威逼京師的李自成?國庫卻拿不出200萬兩白銀的軍費。。。下面開始想像怎麼填充國庫。

1開源。

錢在哪裡?國庫空而官庫實,老思路加增農業稅是不行了只會逼更多農民造反,但是讓大官發揚思想捐款也不行。。那咋整?

搶劫!

李自成後來打進北京在大官身上搜刮幾千萬。。

但是崇禎得換些好聽的名目,只要不要臉,方法不是沒有。當然搶劫要靠國家機器,錦衣衛干這些沒問題。

2節流

降低三公消費,主要是當豬養的王子世子。。我都沒錢了,你們這些遠房大侄子別浪費。。。過過苦日子。取消特權,殺幾個。。。

3創收

商業稅收稅權收歸國有。

提拔鄭芝龍,壯大外貿。 然後分成。。。

4增加福利

降低農業稅,收稅直達.避免層層盤剝。。。

盤活糧食存糧,救濟流民,中國但凡有口飯吃不冒造反的險。。。

當然光有錢也不行,錢多也被豬隊友糟蹋,

還要配合國家機器組建強軍,

加強特務機構,

政治上加強皇權,廢除掣肘皇權的內閣制,招募下層世子組建自己的團隊

立法嚴打。。。上到閣老,下到小吏,殺殺殺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萬萬不能。。崇禎貴為皇帝,老婆還要織布,還沒小官有錢。。那怎麼行。。

總之,有了錢,就有了可能,資本原始積累是黑暗的,不要臉一切都有可能。。


首先,我不做無謂的假設,歷史在科技的制約下也尚沒有對事實假設的空間。但是如果從經濟的角度看待明末的危機,還是有很多明顯的切入點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封建帝制下千餘年來的積累,比如稅收、土地,黃仁宇先生於此問題有論述,鏈接不詳,大致出自《萬曆十五年》或《中國大歷史》(均不艱深,多讀有益)。

然而這些積累起來的疾病使帝國經脈不通,總是對付飛來飛去的蒼蠅乃至烏鴉無甚用處,但對於方位準確的小偷還是可以有一拳一腳的震懾的。何況明軍對清軍並非不如,實則直至帝國滅亡,軍事勢力總體還是要強過後金/清的。比如鐵騎,比如海軍,甚至是普通陸軍。但這些資本在交由將軍,皇帝及官僚運作的過程中,流動性差。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發不出軍餉。

美國人獨立戰爭也發不起軍餉,照樣通過現代的經濟手段獲得了足夠的資金。相比之下崇禎皇帝用的手段實在是太原始了--「捐」。救市需要向香港政府阻擊索羅斯看齊,而不是像大蕭條時期拿出幾千萬買一兩個小時。可想而知,崇禎用的是後者。美國政府以及美國之所以至今仍然強大,仍然是很多方面的超級大國,重要在於其先進的金融手段。比較明顯的就是國債。

看到這裡題主如果把所有細節都參透了,大致也就知道我的答案了。發國債,用收上來的金錢發軍餉。先把仗打贏了,再疏通帝國錯綜複雜的補給鏈,進而邁入近代社會。可惜崇禎皇帝沒學過經濟,沒學過貨幣的定義。當然這些東西到了馬克思才有一個進境,明朝的覆滅也是歷史的必然。


1、招聘大量有才華的人和可靠的太監充實皇上的私人智庫;

2、發展皇商海茂,充實內帑;

3、收買分化文官集團,收買皇家五毛,那個敢不聽招呼就搞臭他;

4、在澳門設立皇家代表,利用耶穌會騙取西方教會的支持,可以考慮成立三自愛國教會,皇上自任大主教,掌控帝國平民階層,制約儒家權貴;

5、最重要的,要保持禁衛軍實力,皇上手裡要有槍杆子,不能輕易消耗實力;

6、強化錦衣衛,強化驛站系統的情報傳遞功能,掌握海內風吹草動。哦,萬不可輕易裁員,就算要裁也別裁陝西的;

7、從皇族成員中挑選編練皇家親衛,授以騎射文武,輔以信仰支持,全國輪崗巡視;

8、皇上必須適當犧牲色相,捏著鼻子娶一些蒙古各部及高麗公主,加強政治聯姻;

9、皇上要適當鍛煉,保持身體健康。

------------------------

以上玩笑,勿較真。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