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要怎麼打才能贏?
RT,德國要怎麼打才可能贏下二戰
說實在的,對於德國來說,從其閃擊波蘭的開始,就意味著它是必定失敗的,德國人口僅有8000萬人,這個條件根本不能讓其同時和世界三大強國交戰。如果完全只考慮軍事問題的話,那麼想贏得二戰的唯一辦法就是在1940年或者更早直接進入戰時經濟以及總動員,爭取在最快的速度打垮整個西歐,不惜一切代價登陸英國,接著不遠征希臘,北非,利用所能動員的全部兵力進攻蘇聯,不說別的,兵力上就不顯得那麼捉襟見肘了。仔細看看,這根本就不可能嘛,納粹上台就是給老百姓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希特勒絕對不會在戰爭前景貌似很好的情況下下達動員令的。征服英倫三島我是有些異議的,有人認為只要佔領了英倫三島就意味著消滅了跳板,有了穩固的後方,接著就可以進攻蘇聯了。
這麼看,好像確實有道理,但仔細想想,是有問題的,首先征服英倫三島和不列顛空戰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換句話說,就算不列顛空戰德國人贏了,你覺得英國人就會投降嗎?或者說大英帝國包括埃及在內的廣大殖民地軍隊也會放下武器?不可能嘛,丘吉爾是個強硬到死的人,就算你取得了制空權又怎麼樣,總不能靠空降去佔領英國吧。。也就是說,想征服英國的唯一可能就是登陸英國本土,先不說德國的潛艇部隊能不能徹底消滅大英帝國的海上抵抗力量。就算你成功登陸了英國,你下一步面對的就是無休止的英國游擊隊和政府軍的襲擊,德國一樣要耗費巨大的兵力去摧毀英國本土的防衛力量,等到你好不容易把這些問題全部搞定之後,最後你還要有大量的陸軍駐守英國本土,否則就可以參考阿爾巴尼亞之於義大利,屁大點地都有個一兩萬人的游擊隊。最要命的是,在丹麥戰敗之後,冰島和格陵蘭島就交給了英美來共同管制,那現在問題來了,美軍完全可以把冰島和格陵蘭島南部作為跳板,利用冰島進攻英國本土,在美帝重新光復英倫三島之後,下一步還是登陸歐洲大陸,所以所謂的消滅跳板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多拖了一點盟軍可以開闢第二戰場的時間而已。到了蘇聯這一邊,實際上在大雷雨計劃之前蘇聯就開始擴軍,斯大林以為1941年打不起來了,所以閃電戰才能這麼順利,但這不意味著斯大林不會於1942年或者1943年對德國發起進攻,兩個意識形態完全相反的國家必定會有一戰,而且關鍵是,時間拖得越久對德國越不利,蘇軍在瘋狂的擴軍備戰,最佳的進攻時機就是1941年,所以想要避免兩線作戰,必須要在1941年就結束西線戰爭,即征服英國,不然你就是如鯁在喉,永遠要擔心屁股被人踹一腳,但征服英國的這種可能性又回到了我之前的假設,幾乎等於零,時間拖到1942年,就算你解決了英國,所面對的蘇聯,可就不是那個1941年邊境兵員300萬人的蘇聯了,因為機械化兵員的組建和軍校全面擴招的原因,到時候,蘇聯將是更加難以解決的對手。蘇聯,尤其斯大林,是絕對不能允許一個無比強大的西歐國家的崛起的。所以實際上,不管怎麼打,一個領土僅有58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8000萬的國家想同時打敗一個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一個領土最大的國家加上一個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國家,這個可能性我感覺除了造出納粹殭屍以外沒有任何可能。向美國投降。
東線干不倒斯大林的話,至少堅持到美援抵達。
有了原子彈,就至少可以冷戰了。
其實二戰70年後,【德國】人已經過得比獨聯體的人更好了。
就生活質量而言,原東歐地區的勝利者反而過得更差一些。
德國最大的勝利,就是有一半多德國人加入了自由世界。
如果可能的話,早點向西投降,讓德國獲得更多的勝利。
至於【納粹】怎麼贏……除非魔改,不然,不存在的。
如果讓俾斯麥,而不是元首來主導這場戰爭。二戰就會變成翻版的第二次普法戰爭,打敗法國,割回阿爾薩斯洛林,拿一筆賠款。然後拖和英國,也就不會有接下來的美國參戰。
西線戰事結束後,是與英美法外交勾心鬥角,達成協議由德國出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英美)共同援助來對付蘇聯的大雷雨。還是乾脆倒向蘇聯,挑戰舊秩序,就審時度勢而定了。
英德之間的矛盾並非無可調和,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共同敵人和威脅是蘇聯。擊敗法國後,德國從英國身上已經拿不到什麼東西了,就算空戰大勝,海獅計劃成功,佔領整個英倫三島,又有什麼意義呢?同樣的,英國將戰爭進行下去,也無非就是賭的那一口氣罷了。最多也就是對德國整合法國,獨霸歐陸,對英國造成威脅感到不安罷了。(實際上德國就算佔領了全法國也沒有辦法吞併除了阿爾薩斯洛林以外的一丁點土地。整合法國更是痴人說夢。世界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英國人也是白擔心。)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 一直到1940年,元首可能在戰爭準備和指揮方面都沒有遜色於俾斯麥及同僚們的第二德意志帝國,甚至取得的戰果比普魯士德國史上任何時期都大。但是腦子卻被勝利沖昏,忘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致命的一點——戰爭的目的不是戰爭本身!游牧時代過去後,無腦擴張是沒有前途的!
野心太大,耐心太小。元首相對與老辣的鐵相來說,缺的不是技術和微操,而是大局觀(也許元首本來是有大局觀的,不過他不會是真的以為能用一次世界大戰建立以民族歧視理論為根基的,日耳曼人的地上天國吧?唉,這哪裡是老辣的政客,這只是個可愛又該死的理想主義者啊。)
軍事上我不好說,但德國在開戰前,政治布局沒做到位。第一,當時英國首相是張伯倫,採取的綏靖政策,而能意識到德國危險的,就丘吉爾。德國應該把握住丘吉爾一戰時加里波利的慘敗,宣揚丘吉爾是個好戰分子,綁架英國成為他政治目標的跳板。第二,穩住美國,美國正處於大蕭條時期,德國收買部分政客加大宣傳孤立主義。承諾只將戰火控制在歐洲大陸以內,只是重新建立歐洲新秩序。第三,攻打波蘭後,宣傳但澤日爾曼民族遭到非人道主義對待。反正國際政治就是打嘴仗。第四,攻下法國後,扶持傀儡政府。如果大英帝國還是張伯倫當首相,很可能英國不會捲入戰爭,那麼德國可以專心對付蘇聯。第五,攻打蘇聯,把民族之間的戰爭,定義為意識形態的戰爭,讓佔領的加盟共和國獨立,成立親德政府。打的不是俄羅斯民族,而是打共C主義。
首先在軍事方面:
1、無論如何收掉西班牙,軍事外交均可,這樣地中海就被關門了。2、無論如何不要和蘇聯動手,保證蘇德友誼,為了蘇聯可以犧牲掉盟友日本。3、挺進小亞和海灣地區,獲得所需要的石油,可以的話讓英國失去伊朗和印度,可以讓蘇聯動手也可以親自動手。4、蠶食掉非洲所有英法殖民地,讓英法無處藏身。5、年復一年積攢海軍力量,在此之前不要給英國鍛煉空軍和陸軍的機會,也不要給美國插手的借口,直到海軍大決戰的到來。內部政策方面:
1、至少停止迫害其他歐洲人,通過等級體系把其他歐洲人拉攏到帝國這邊來,使他們也成為帝國公民和潛在兵源。至少波蘭人、捷克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比利時人是潛在的可以改造的。2、盡量在恢復民生方面做一些努力,推動帝國的繁榮
3、不要總是給義大利補漏,義大利不滿那就去不滿吧等到佔有歐洲、非洲、亞洲西部的時候,可以選擇去和美國決戰,最後才是蘇聯不太同意 @劉爵 的看法,如果鋼鐵產量可以100%決定戰爭結果,也不用打仗了,直接比一比鋼產量然後簽投降協議好了。另外您給出的這張表我完全不能理解想說明什麼,甚至跟德國都不沾邊。
撇開日本和北非戰場不談,如果德國能在徹底擊潰蘇聯前成功避免和美國開戰,結局都會有很大變數。如果大家認同這個觀點,我們再繼續討論德國是否有機會擊敗蘇聯以及是否可以避免和美國交戰兩個問題。實際上,德國人當時的口號是建立自由歐洲,我實在不理解征服整個歐洲以後希特勒還會開著潛艇去華盛頓,也想不通美國國會憑什麼理由通過決議去跟德國單挑。
在成功擊敗法國後,德國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戰爭紅利,如果此時能夠解決英國問題,甚至做出一些讓步和英國媾和,他絕對有權力重新制訂歐洲秩序。二戰將會退化成為第二次普法戰爭,以德國全盤接受法國所有殖民地和國土面積增加兩倍以上結束。
關於蘇德戰場上的各種可能性,無論怎麼說肯定都會有爭議。談談我的想法:
1.在基輔會戰結束後,暫停軍事行動,轉而實行羈縻政策,幫助蘇聯的其它加盟共和國獨立,比如烏克蘭,建立傀儡政權並鼓勵一切非俄羅斯族的人加入。讓蘇德戰爭變成俄德戰爭 。要知道1940年蘇聯人口中俄羅斯族只佔50%左右。在戰爭開始時,蘇聯的其它民族還是比較歡迎德國的,最後被希特勒拿機槍趕回斯大林那裡了。到戰爭結束時,蘇聯損失2000萬以上人口,如果是俄羅斯單獨承擔,不知道俄羅斯還有沒有能播種的男人。
2.第二年3月~4月開始進行莫斯科會戰,避開寒冬。我不認為當時的蘇聯軍隊還可以堅持8個月以上。退一步即使無法攻克莫斯科也應該較容易完成戰略性包圍。三面被圍又沒有制空權斯大林走還是不走?
3.告訴俄羅斯人: 熱愛和平的日耳曼同胞並不想和你們打仗,我們只想推翻可惡的斯大林和GC主義。俄羅斯的領土我們偉大的元首沒有任何染指的想法(但是烏克蘭 立陶宛那就沒辦法了),只要斯大林和GC主義離開俄羅斯,我們馬上就回柏林(回去過個聖誕節再來)
-----------------------------------------------------------------------
做一點更新
大家的質疑來自於
1. 納粹的意識形態決定他不可能團結東歐和蘇聯加盟的少數民族。這點不一定的,TG的意識形態里能團結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么?須知統一戰線乃是TG的大法寶之一。這一點德三做的非常非常差。如果戰爭的目的是擊敗老牌帝國主義洗刷一戰恥辱獲取殖民地的話,那意識形態不是核心訴求。
2. 不要把蘇聯當成一個國家,而是N個小國,烏克蘭打下來就讓烏克蘭獨立,白俄羅斯打下來就讓白俄羅斯獨立。
宣布美國人勇於開拓荒野,當分享雅利安人的榮光。
主動給美國轉移技術,幫美國砸開英法的殖民地搶市場,能把美國拖下水,基本就算有點希望了。當然,需要小鬍子外交開掛,難度肯定高的爆表。
本來就是狗咬狗,後發工業國搶殖民地的戰爭。小鬍子如果視野夠強,能替美國想到玩金融殖民搞自由主義奴役這套,帶著美國打著自由旗號解放殖民地...
---至於不管蘇聯?等蘇聯發育起來,小鬍子就該去勞改營了。
慈父是知道小鬍子是啥玩意的。可以,獲勝的關鍵是在1943年打敗蘇聯,下面來分析。
1. 德國獲勝的目標是什麼?
首先,我們不抖機靈,有兩種選擇是不予討論的,即:
1) 佔領捷克之後就收手,二戰也就沒了,這種做法是不符合元首的心理的。
2) 橫跨大西洋,徹底打垮美國,以德國的實力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當然元首也沒期望過(征服全球的說法樂樂就好)。
那麼,符合當時德國實力、能夠實現德國利益最大化的勝利目標就是:
1) 打垮波蘭、法國、東歐(清除英國、蘇聯勢力),打敗蘇聯並把其勢力逐出歐洲。
2) 在美國實力增長到能夠渡海入侵歐洲之前結束歐洲大陸的主要作戰。
3) 整合歐洲資源建立以德國為中心的聯盟體系,對抗英美並且逼其放棄入侵歐洲的想法。
4) 至於英國,還需要看後續的德國(歐洲)力量與英美的發展對比,但保住歐洲大陸是問題不大的。
2. 德國獲勝的方式是什麼?
這裡我們繼續不抖機靈,不考慮敦刻爾克放過聯軍、進攻蘇聯被拖後等不靠譜的事情,
先從戰爭進程整體考慮。
1) 進攻波蘭戰役:德國打得很好,可以了。
2) 西歐戰役:經典之作,可以了。
3) 不列顛戰役:雖然打得不好,但事後理性分析,當時的德國確實沒有實力打垮英國空軍(德軍實力並無絕對優勢,並且此時英國的飛機生產速度與德國並無差距,作為進攻方的德國是無法完全打跨對方的)進而發動渡海戰役(德軍的海軍實力更是處於更大劣勢)
4) 巴巴羅薩戰役:雖然有一定的失誤,但相比蘇聯打的已經很好了。但是,終究沒有打垮蘇聯,隨著莫斯科的失利,對蘇戰爭也日漸艱難,直至斯大林格勒慘敗。到了1943年,德國已無明顯優勢,7月份的義大利戰役結束了德國兩年單線作戰的美好時光。
5) 對盟軍作戰:英國雖然沒有被打垮,但是其陸軍力量在1943年前是可以忽略的(不扯北非了,那都是英吹、隆吹喜歡玩的);美國在1943年之前的戰事也是以小規模、積累經驗為主,尚無法發動大規模的跨海遠征(畢竟要訓練數百萬士兵、海陸空三軍武器的大規模生產、大規模兩棲作戰的摸索,強大如美國也要兩年時間)。隨著1944年到來,盟軍完成大規模跨海遠征,美、蘇、英三國的人力物力優勢徹底壓垮德國,失敗也就不可避免。
從上分析,德國獲勝的唯一機會,就是在1941夏季到1943年夏季的兩年時間裡打敗蘇聯,並在1944年春天之前把大部分陸軍調至西線,防禦英美的入侵(此時,雖然英美仍然具有優勢但不再是壓倒性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要跨海把優勢部隊投送到歐洲已基本不可能)。至於再之後,就要看德國(歐洲)與英美的長期發展了,本文不做討論。
3. 德國怎麼獲勝?
下面重點分析,德國如何在1943年夏季徹底打垮蘇聯,並將其勢力逐出歐洲。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 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無法打垮蘇聯?
? 莫斯科失利後,德國是否還有打敗蘇聯的機會?
? 德國在1943年夏季徹底打垮蘇聯的唯一辦法是什麼?
下面逐個來深入分析。
1) 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無法打垮蘇聯?
德國巴巴羅薩計劃的構想,是以波蘭戰役、西歐戰役的經驗為基礎,意圖以
一次快速閃電突擊打垮蘇聯以結束戰爭。由於波蘭、西歐戰役的過於順利,使得德軍高層對蘇聯戰役過於樂觀,對於蘇聯的超大縱深、極強的動員能力未引起重視,以至於最終閃電戰發展成為總體消耗戰,而一旦進入總體戰、消耗戰應該怎麼打,德軍高層基本是忽視的,以至於發展成後續的失敗。
首先回顧波蘭戰役、西歐戰役。
波蘭戰役:波蘭縱深較小,且其國土被德國的東普魯士、捷克(已被德國佔領)包圍。1939年9月1日戰爭開始,德軍也分兩路從東普魯士、捷克開始突擊,利用兵力、武器、戰術優勢快速包圍波蘭主力,至9月中旬波軍主力已被消滅,國土淪喪半數,失敗已無可挽回。
西歐戰役:法國實力強於波蘭,但依然存在小縱深問題,在初期受到重大損失後無力挽回。戰役從1940年5月10日開始,德軍三路突擊。北路進攻荷蘭,英法聯軍北上迎擊;中路從阿登森林突破直插英吉利海峽;南路佯攻馬奇諾防線。由於聯軍判斷失誤,中路德軍的突擊取得快速進展,在突破色當之後在北方的聯軍即將被包圍,唯有撤退,這就是有名的敦刻爾克撤退讓無數元首的粉絲扼腕痛惜,其實德軍當時也有各種考慮,這三十萬聯軍對戰爭整體進程的影響也沒那麼大。注意:這只是戰役的第一階段,德軍未進攻敦刻爾克也是為下一階段保留裝甲實力。法國政府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徵召500萬兵員,英國的後續遠征軍也在準備中,但是但是但是,小縱深的問題來了。德軍已經逼近巴黎,大片工業區即將失陷需要時間搬遷;新徵召的兵員形成戰鬥力需要時間;新的防線需要時間來鞏固;可是,已經沒有空間來換取時間了;所以,第二階段的戰役呈一邊倒之勢,很快以法國投降結束。
這裡順便提一下不列顛戰役:法國投降後的英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陸軍與德軍比幾乎可以忽視,但正是有英吉利海峽這個短時無法逾越的縱深,英國可以總動員,空軍暴兵、加強海峽防禦,德軍只能望洋興嘆;後續德國再要征服英國,只能以總體戰的方式和英國拼海空軍,雖然德國總體實力強於英國,但是有蘇聯的巨大威脅,德國無法全力投入海空軍發展;那麼對於德國,更好的方式就是利用英國陸軍虛弱無法染指歐洲大陸的空隙,利用陸軍優勢打垮蘇聯,再來和英國拼海空軍。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發現,閃電戰的精髓在於以兵力、兵器、機動等優勢發動快速突擊在短時間內消滅對方有生力量,摧毀其戰爭潛力;一旦敵方利用縱深優勢空間換時間,不斷的投入新的力量,那麼戰爭就演變為總體戰;到總體戰的時候,拼的主要就是人口資源、動員能力、工業生產效率等,戰術退居其次。巴巴羅薩的失敗正是因為如此,下面來分析1941年的巴巴羅薩計劃及其戰爭過程。
巴巴羅薩的總體目標:
集中德國陸軍主力以及僕從國力量,分北、中、南三路發動閃電突擊,快速消滅蘇聯北方、西方、西南地區的蘇軍主力,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高加索地區並建立防線。
巴巴羅薩的總體發展:
巴巴羅薩計劃的初期發展是符合德軍的預期的,德軍在最短的時間內包圍、消滅大量蘇軍。開戰近一周,便在明斯克達成一個大規模合圍蘇聯西方方面軍主力,以至於當時德軍高層估計戰爭會在6周之內結束。但是,後續德軍雖然一次次的達成大的合圍、勝利,但是蘇聯快速進入總動員不管損失多少都能在下一次戰役投入多少;反觀德軍仍然盲目樂觀不搞總體戰,兵力兵器的損失無法補充,再加上漫長的補給線,以至於到莫斯科戰役時德軍終成強弩之末並失利。
明斯克戰役
7月初
俘虜蘇軍32萬
斯摩棱斯克戰役
8月初
俘虜蘇軍45萬
基輔大包圍
9月底
俘虜蘇軍60萬
布良斯克-維亞濟馬
10月底
俘虜蘇軍60萬
以上四個僅為實力最強的中央集團軍群的主要戰役的俘虜,再加上南北兩個集團軍群的戰果,蘇軍的總損失已達到400萬以上。德軍的損失相對較低,但絕不輕微,減員已超過60萬(戰死10萬左右,但重傷者返回戰場需要時間)但補充兵員不到一半,特別是一線裝甲部隊的損失比例更高,最為重要的是坦克等技術兵器的損失極為嚴重,部分部隊的坦克損失達到80%,已嚴重影響了德軍的進攻能力。
莫斯科失利:
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計劃從9月底基輔包圍戰結束時就開始了,首先就是形成了布良斯克-維亞濟馬包圍,消滅蘇軍60萬,又是一個輝煌的勝利,但為了消滅這部分蘇軍消耗的時間,蘇軍的莫扎伊斯克防線的防禦力量得到加強,繼續進攻開始變得吃力,實際上德軍的進攻能力已經大為削弱。隨後就是近一個月的秋雨,漫無邊際的泥濘讓德軍寸步難行,這時候德國戰時工業的薄弱暴露無遺,德國根本就沒有能力在如此漫長的補給線上維持如此規模的軍隊補給,秋雨泥濘又讓這一切雪上加霜。至11月初路面冰凍德軍恢復進攻時,德軍的兵力、兵器數量及戰鬥力遠沒有數字上那麼強大(兵力、兵器均佔優勢),再加上嚴冬導致的大規模凍傷減員(其實這也是德國戰時工業的薄弱導致,連冬衣都無法補充),而蘇軍的防禦力量再次恢復至100萬以上,而且遠東的生力軍正在回調,補充兵員也以比德軍快得多的速度補充,這一切都導致德軍的進攻不斷被消耗、阻擋;至12月初被全面遏止,而此時德軍的總減員已超過100萬,大量技術兵器被損毀(凍傷減員幾嚴寒導致的兵器損壞、丟棄占很大比例)。而在這短短一個月內,蘇軍雖然損失重大,但至12月初已經集結了110萬反攻部隊,反攻開始了,德軍被逐出莫斯科100-300公里;雖然元首堅守的命令穩定了慌亂中的德軍,減少了損失,但德軍的進攻終於被遏制了。
巴巴羅薩至莫斯科戰役的半年中,是蘇軍損失最大最快的半年,蘇軍總損失超過500萬(俘虜、戰死等絕對減員),相當於開戰時的蘇軍已完全重建,在這樣的災難性損失下蘇軍仍能夠及時補充力量;而德軍損失較小,但因為補充不足戰鬥力仍有下降。在這樣的對比下不難看出,隨著莫斯科失利以及整個冬季戰役,蘇軍的力量能恢復到什麼程度。實際上,莫斯科失利後,再也沒有過一次重要戰役德軍佔有數量(兵力、兵器)優勢。
莫斯科還是基輔:
在斯摩棱斯克之後,中央集團軍群到底是直取莫斯科、還是先進攻基輔包圍蘇聯西南方面軍,是長期的口水焦點。實際上沒有必要太糾結這一點,從現有材料來看這兩種策略孰優孰劣是不好判斷的。先進攻基輔可以極大的消滅蘇軍有生力量,保障中央集團軍群側翼,但結果是莫斯科失利;至於先直取莫斯科,那麼近百萬的蘇軍在中央集團軍群側翼,德軍如何保障其脆弱的補給線和側翼安全,而一旦直接進攻莫斯科,蘇軍肯定會重點防禦中央防線(包括抽調遠東部隊等),德軍能否在秋雨之前(一個月時間)攻下莫斯科?我覺得是不現實的。一旦秋雨來臨部隊被困,將面臨被蘇聯西南方面軍切斷補給甚至被包圍的風險。總之,即使直取莫斯科,不能說完全不行,至少成功的把握是不大的,甚至後果將更具災難性。
從上文的長篇分析,主要由於德國未做好總體戰準備,而蘇聯從開戰就轉入戰時體制,導致蘇德在兵力、兵器補充能力上的巨大差距;雖然德軍依仗其軍隊素質、戰術修養等因素取得了巨大的戰果,但仍不斷被消耗,同時由於戰線的推進補給線的拉長(其實仍是德國戰時工業的不足所致)德軍進攻能力不斷下降,而蘇軍雖然因為準備不足、軍隊清洗、戰術劣勢等原因損失巨大,但能夠及時補充恢復,同時由於冬天到來加強了相對優勢,此消彼長在莫斯科達到臨界點,德軍的進攻終於被遏制了。也就是說,巴巴羅薩計劃是無法打敗蘇聯的。
2) 莫斯科失利後,德國是否還有打敗蘇聯的機會?
莫斯科戰役,德軍雖然遭到失敗,但其損失並不大(1941年損失超過100萬,
但戰死只有20萬左右,戰傷、凍傷的大部分可以再1942年重返戰場),並且德軍高層的盲目樂觀情緒有所好轉,從西歐調了生力軍到東線,僕從國的投入也進一步加大;同時德軍在兵器、軍隊素質等方面仍然擁有明顯優勢,所以隨著冬季的結束,德軍開始恢復進攻並且在夏季取得了輝煌勝利,似乎1941年的勝利要重演。反觀蘇軍,由於斯大林及蘇軍高層的忙碌樂觀,導致其發動的冬季攻勢超過蘇軍的能力而損失巨大,隨著德軍的恢復噩夢再一次開始,似乎仍要承受巨大損失。
但這一切都是表象,實際上德軍已沒有可能在戰勝蘇軍了。首先來看蘇聯,蘇聯從開戰就進入戰時體制,至1942年已完全進入總體戰模式,重要軍火工業也已完成動遷,每一個人力都用起來了;實際上1942年蘇聯的軍火產量就已經達到最高峰(43、44年有所增長但不明顯)並且相比德國具有明顯優勢(考慮到德國要造軍艦、潛艇等海軍設備,優勢將更明顯);在人力上,雖然蘇聯損失了大量國土和人口,但仍然擁有人力優勢,再加上蘇聯的動員能力,使其能夠在接下來的戰爭里始終保持人力優勢並且越來越明顯;在軍隊素質上,雖然至1942年初蘇軍相當於重建,但經過半年的血與火,仍然培養了一大批素質過硬的老兵、基層指揮官,高級指揮官也越來越適應閃電戰(從戰爭學習戰爭,不適應的老人都被淘汰了),再配合蘇聯強大的軍火生產能力(坦克、火炮的數量優勢非常明顯),蘇軍相對於德軍的素質劣勢逐步縮小。反觀德國,優哉游哉的生活仍在繼續,當蘇聯每一個婦女都投入戰爭及生產時,德國女人仍在家做家庭主婦;1942年,是蘇德之間軍火產量最懸殊的一年(而且,德國之前的軍火庫存在1941年基本耗盡,進一步加劇其劣勢);在人力上,因為未進行總動員,其補充能力仍然堪憂,在與蘇聯拼人力時往往力不從心;在軍隊素質上並沒有明顯提升,反而士氣有所下降,同時由於蘇聯人對戰爭的適應閃電戰的威力正在下降,更致命的是由於人力不足補充的大量僕從國軍隊戰鬥力較差,將在後續的戰爭中引起致命的後果。所以,1942年的德軍實際上是不可能戰勝蘇聯的,甚至失敗也是必然的,戰爭的進程也印證了這一點。
來看1942年的戰爭進程。首先,德國已沒有能力像1941年那樣全線進攻,只能在北線、中線保持守勢,集中力量經營南線;同時像1941年那樣的大規模合圍已基本不可能,導致德軍的戰鬥效能大為下降,德蘇的戰損比對德軍越來越不利。克里木的勝利雖然輝煌,但相比1941年仍要遜色不少,對蘇聯的打擊有限。後續對高加索、斯大林格勒的進攻初期仍然比較順利,但是隨著補給線的不斷深入,德軍攻勢的規模也越來越小,以至於後來無法同時對斯大林格勒、高加索進行全面深入。我們重點來看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個真正決定戰爭的轉折點。前期德軍較為順利,在確定進攻後很快就功至城下,但後續德軍始終未能攻下斯大林格勒這一城市,為什麼?蘇軍的英勇、瓦西里的神射、巷戰的殘酷等等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蘇軍通過頓河源源不斷地將生力軍送至城區(兵臨城下電影的開頭就是講的這一幕)不斷消耗德軍,而德軍的補充遠遠不足始終不能攻下全城;當然德軍此時仍掌握主動權,攻不下就慢慢攻啊,問題是為了攻一城就讓自身的側翼(第六集團軍)薄弱不堪,其實側翼的薄弱德軍自身也明白,但高層並不認為蘇軍仍有預備力量(認為蘇軍有生力量都被斯大林格勒消耗掉了);反觀蘇軍,在源源不斷地往斯大林格勒絞肉機添加炮灰死死纏住德軍重兵集團的同時,盡然在短時間內集結了100萬的預備隊(生力軍),在1942年11月19日突然發動反擊,僅一天就突破德軍薄弱的側翼(羅馬尼亞人駐守),第六集團軍33萬人被包圍;後續的解救行動也由於力量有限、冬季惡劣的氣候無果而終(儘管有曼施坦因的出色指揮,德軍戰士的拚死奮戰);更糟糕的是隨著斯大林格勒及第六集團軍的覆滅,蘇軍不斷向東發展進攻,德軍高加索方向的集群面臨被整個包圍的風險,德軍終於下決心撤退避免了更大失敗,但整個南線幾近崩潰;更讓德軍絕望的是,在南線蘇軍集中百萬預備隊反攻的同時,在中央集團軍群一線也集中了近百萬生力軍發動了規模不亞於斯大林格勒的反擊(天王新星計劃)),當然由於蘇軍指揮失誤以及德軍莫德爾的出色防守,未造成戰線的崩潰,但德軍仍然損失重大,也讓德軍對蘇聯的國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斯大林格勒的失敗,以及中央集團軍群的巨大損失,雖說不能說德軍敗局已定,其仍有力量在1943年發起夏季攻勢,但德軍打敗蘇聯已不可能,蘇德戰爭的最好結局就是不斷消耗蘇軍力量、縮短防線,最終在保有一定佔領區的情況下停戰;也許沒有西線盟軍的入侵還有一定可能,但隨著1943年盟軍在義大利的反擊以及之後1944年的大反攻,一切都無可挽回了。就像一位德軍軍官所哀嘆的,我們浪費了兩年單線作戰的美好時光。
3) 德國在1943年夏季徹底打垮蘇聯的唯一辦法是什麼?
從上文對「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無法打垮蘇聯?」「莫斯科失利後,德國是否還有打敗蘇聯的機會?」的分析,德國在1941-1943年始終無法打垮蘇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德軍未進入戰時體制而蘇軍自開戰就進入戰時體制,從而導致德軍的人力、物力始終無法達成優勢並且隨著時間推移劣勢愈發明顯,軍隊的優秀素質不斷被蘇軍優勢力量消耗,最終被反推。那麼很明顯了,德國要在1943年夏季前打垮蘇聯,只有一個辦法,即:
? 不要指望以一次快速突擊就打敗蘇聯,從一開始就做好持久戰準備
? 戰爭開始就轉入戰時體制,至1941年底完成轉型達到人力、物力的最大值
? 在蘇聯建立傀儡國(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白俄羅斯),消耗蘇聯國力的同時增加自身力量。
1) 不要指望以一次快速突擊就打敗蘇聯,從一開始就做好持久戰準備:
上文已經詳細分析,靠一次快速突擊是無法打垮蘇聯的(至少是無把握的),
也不要指望在1941年就結束戰爭,從一開始就做好持久戰準備。1941年的主要任務是消滅蘇軍有生力量,北線攻下波羅的海三國及列寧格勒(攻不下就圍困),中線攻下斯摩棱斯克並配合南方集團軍群消滅蘇聯西南方面軍攻克基輔(莫斯科視情況而定,不作為1941年的首要目標),南線在攻下基輔後進至第聶伯河,之後全線轉入防守並過冬,消耗蘇聯的冬季攻勢。
從1941年的實際戰事來看,要達成上述目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雖然莫斯科不一定能攻下(暫且認為1941年不進攻莫斯科)。在逼近列寧格勒、莫斯科、第聶伯河一線修築防線,按照蘇聯的一貫做法,必定會在冬季發動反擊,德軍可利用防守消耗蘇軍力量,相比進攻莫斯科之後的慘敗損失應該小很多而蘇軍的損耗不會低。而隨著戰線的穩定,蘇軍相比開戰時已損失近30%的人口和大量的工農業產區,損失巨大。
1942年開始,隨著德國的戰時體制轉型完成,德國依託略優於蘇軍的人力、武器(下文分析),以及尚有明顯優勢的軍隊素質,重點進攻莫斯科、高加索,將戰線推至伏爾加河一線並沿河構建防禦工事。從1942年的實際戰事進程來看,德國在佔有人力、武器的優勢情況下,完成上述的戰略目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那麼,至1942年結束,蘇聯將失去70%的人口及工業,以及大部分糧食主產區,其戰爭潛力被基本摧毀,失去反擊德國的實力。同時,將波羅的海、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僕從國參與防線的駐守。
1943年開始,若蘇聯仍然能夠維持斯大林政府並且繼續戰爭的話,那麼德軍集中一支突擊力量(可類比1942年的南線,不需要投入全部力量)攻佔烏拉爾工業區,徹底摧毀蘇聯的戰爭潛力。並且抽調可觀的陸軍力量充實大西洋防線、義大利阻擋盟軍進攻(實際上1943年的盟軍進攻規模有限,只要德軍投入部分主力即可挫敗盟軍進攻),1943年底將陸軍主力充實至西線,徹底打消盟軍大規模渡海作戰的企圖。
至於後續怎麼發展,按我的理解不是短時間能夠決定的。盟軍將長期無法進攻歐洲,德軍也無力進攻英國,至於後續德國能否整合歐洲和英美進行決戰還是長期對峙或者和談,都不是能預料的了。
2) 戰爭開始就轉入戰時體制,至1941年底完成轉型達到人力、物力的最大值
實際上德國從1943年斯大林格勒失敗後才開始戰時體制轉型,軍火生產快速增長並於1944年達到頂峰。1944年德國的軍火產量超過1941年2倍以上,其中飛機產量甚至達到6倍以上(實際上如果1941年就轉型的話,由於盟軍轟炸未成氣候,可以將飛機改造更多的坦克、大炮),與同時期的蘇聯相比各主要技術兵器各有高低(德軍的飛機卡車有明顯數量優勢,蘇聯在坦克火炮數量有優勢)並且總體有一定優勢,同時考慮德軍武器的質量優勢,德軍的總體武器優勢將更明顯;要知道當時盟軍的戰略轟炸達到最高潮,並且主要資源產區已失守,樂觀估計沒有戰略轟炸及資源產地失守的話還可以增產30%。
再來看人口,德國當時有6500萬人口(主要為德意志人,其他民族可忽略),在佔領奧地利、捷克、東歐之後,總共可以動員9000萬德意志人。蘇聯戰前人口1.6億,其中俄羅斯族9000萬,在1941年底損失30%的人口(白俄羅斯、烏克蘭居多)情況下,尚餘人口1.1億,其中俄羅斯族已不足8000萬;從上述對比,蘇聯已沒有人口優勢,甚至在戰爭意志最堅決的俄羅斯族已處於劣勢。那麼,在相同的動員能力下,同樣轉入總體戰的德國至少將與蘇聯具有同等的人力。
從上分析,假設德國從1941年6月開戰就進入戰時體制,到1941年底完成轉型,那麼在1942年,德軍在擁有與蘇聯一樣的軍隊數量的情況下,裝備著超過1941年兩倍以上的技術兵器(略超蘇軍),牢牢掌握制空權,軍隊素質仍保持明顯優勢的情況下,要實現上文分析的攻佔莫斯科、高加索並把蘇軍逐到烏拉爾的戰略目標是沒有懸念的。同時隨著戰線的推進,蘇聯的人力、工業將進一步萎縮從而進一步加大德國的優勢。1942年目標達成,那麼蘇聯的戰爭潛力將基本被摧毀。
3) 在蘇聯建立傀儡國(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白俄羅斯),消耗蘇聯國力的同時增加自身力量。
為保證德國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利用佔領區人力壯大自己削弱蘇聯,可以在佔領區建立傀儡國,利用蘇聯的民族矛盾進一步削弱蘇聯。分別來看;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國的俄羅斯化較淺、德意志化較深,從1918年獨立後一向與德國比較親近。1940年蘇聯重新佔領三國後,短時間內進行了野蠻的國有化,並將近6%的人口投入古拉格,激起了強烈的反蘇情緒。1941年德軍進攻後,三國是簞食壺漿迎接德軍,具有相當群眾基礎;只是由於後續納粹的民族政策讓三國失望沒有起到很大作用;隨著1944年蘇聯的反攻,三國出於對蘇聯的恐懼仍然有大量的人加入德國黨衛軍與蘇聯作戰。因此,當時德國如果許諾三國獨立,將輕易瓦解三國。
烏克蘭、白俄羅斯:
烏克蘭、白俄羅斯在蘇聯的集體化、工業化過程中損失較大,特別是烏克蘭在30年代的饑荒中損失了近百萬人口,這都是德國可以利用的。實際上,在白俄羅斯、烏克蘭歡迎德軍的場面也很常見。
所以,德國完全可以通過建立傀儡國的方式拉攏蘇聯國內的少數民族,進一步削弱蘇聯,具體可如下;
? 將蘇聯在1939-1941年佔領的東歐領土割讓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東歐僕從國,把東歐國家綁在戰車(戰爭失敗將一無所獲)。
? 允許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獨立建國並簽訂合約:德軍幫助獨立國家清除蘇聯勢力穩固政權,獨立國家加入軸心國對盟國宣戰,並提供治安部隊幫助德國鞏固交通線以及提供正規軍事力量與德軍一起繼續進攻蘇聯。
? 在佔領的俄羅斯地區建立總督轄區,由德國直接統治並進行以戰養戰。
以上措施將使德國以較少的力量鞏固佔領區和補給線,有效削弱蘇聯力量(戰意最堅決的俄羅斯族畢竟不到60%),同時通過俄羅斯領土的直接佔領區仍然可以以戰養戰;從而進一步配合德國的總體戰略保障戰爭的最後勝利。
文章主體到此結束。以上只是一個二戰愛好者的推理。當然本人是堅決希望反法西斯同盟勝利的,不然中國怎麼辦,對吧!
本人微信公眾號:草根之野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草根的人生經驗。
http://weixin.qq.com/r/kTqPl_zEErFtraj092_D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先搞洲際導彈和核武器
·
先滅了義大利!!!!
23333
【評論里有更好的】:小邱啊老羅啊,這個人叫小墨,你們要不要啊·····
實際上德國距離贏只有一步之遙,德國剛開始入侵蘇聯時,蘇聯相當部分地區(加盟國家)的民眾對德國是持歡迎態度的(拜列寧、斯大林的殘酷統治所賜,蘇聯成功的將相當部分的民心推向了對立面,帶路黨風起雲湧),誰知希特勒腦袋短路,由於種族歧視思想作祟,對佔領地區搞3光,又把這些地區和人民推向了蘇聯。只要德國不搞3光,對佔領區實行柔性統治,這部分地區是完全可能徹底倒向德國的,如此一來,蘇聯就會被徹底肢解,德國戰勝蘇聯的可能性非常大,最差也是雙方持平,講和。這樣的話德國就完全可以騰出手,擁有歐洲和相當部分的俄羅斯土地與資源,德國與美英經過大戰後講和(雙方都無法戰勝對方),徹底改變世界格局。希特勒的民族策略導致東線徹底失敗,戰略上的大錯。
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最大的錯誤在於沒有學習《論持久戰》
二戰的德國本來已經贏了,是被自己活活打輸的。
當然,別理會希臘,早兩個月打蘇聯,油田與糧倉都拿下,西歐就能挺過頭五年的消化困難期,一切就消停了。元首失誤在只用軍事力量解決問題,當時蘇聯根本不是蘇聯國歌里的「牢不可破的聯盟」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等和俄羅斯矛盾非常大,完全可以連哄帶騙的忽悠那些東歐小國,扶植代理人戰爭。元首就是性格太直,艹的太狠,激起民憤了,把蘇聯這個鬆散的聯盟愣是鑄成了牢不可破,所以至今斯大林的功績也就是帶領蘇聯人民打敗納粹罷了,但這勝利對蘇聯人民來說有什麼好的呢?最新揭秘文件顯示光蘇聯軍隊其實就傷亡4000萬,基本整個國家失血到休克。
元首想要贏,不光要有軍事戰略,一定要會穿越,有今天美國連哄帶騙的能力,而不是砸爛一切的向前沖。
以上為對付東線的戰略。
至於西線,我很奇怪這麼喜歡英國的元首幹嘛又使勁怒艹腐國?不列顛空站一定要盡量避免,西線做防登錄放空襲準備,繼續忽悠英國,對法國政策更夢幻,讓英國人看見跟元首乾的好處,還是那句話,也不要把轉頭扔到英吉利這個糞坑裡,激起民憤又夠嗆。
南線,意呆利這二貨幾乎就放棄,讓他老實點,穆索里尼的各種不切實際想法元首應加以拍死,不能給他擦屁股
打完波蘭和拿下法國就不打了,大德意志就不小了。頂多再拿下北歐,就可以了。非要打英國打蘇聯,這是找死啊。
建議這樣打:
強調一下,50萬軍隊不需要一次性給隆美爾,只需要在德國國內準備好,然後分批給。50萬軍人包括替補死/傷/病的人員。
假如題主問的是how(忽視一切前提,就是為了贏),那太簡單了,只要希特勒穿越到現在隨便找一本二戰軍事史書看看,幾場大戰役完全不會輸,把英法聯軍趕到海里餵魚,把盟軍埋葬在諾曼底,多合圍幾次蘇共,優勢打出來見好就收等等…
但假如題主問的是can(承認一切前提),那根本沒可能,戰爭就是一場賭局,而提前知道勝負就不算賭局了,以盟軍和德國當時的實力對比,盟軍可以輸十次接著玩,而德國只要輸一次就沒戲了。你說這局怎麼玩?1,缺乏一個周恩來副手
2,不攻擊蘇聯專心造原子彈。
3,專心導彈技術。
當然,如果這些都不用,那就學毛爺爺:
1,搞人民戰爭,打毛子作為共同理想,動員全歐洲人。
2,對毛子的反對派搞統一戰線,一定要真統一戰線,不準歧視俄羅斯平民,並且組織人民解放政府,毛子必垮。
3,歧視但不屠殺猶太人,宣傳猶太人復國,以組織猶太人在北非復國作為被掠奪財產的補償。
1、蘇聯不向德國提出巴爾幹地區主權要求。
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理論
2、德國不向蘇聯發動進攻。
3、德國佔領蘇聯的高加索油田。謝邀看到這個問題和下面的大部分回答就想到這幅圖啊。 好多人都提到了「消滅敦克爾刻的英法聯軍」 「集中兵力攻下莫斯科」「與日本保持距離」「不要主動進攻蘇聯」等等。 突然好想批判一番。更新,批判完再寫。 1.「殲滅英法聯軍於敦刻爾克」。許多人認為「敦刻爾克怪事」存在,並且認為造成這种放虎歸山行為的原因:德國故意手下留情達到勸降英國的效果、戈林為了邀功、德國燃料不足等等。然而這些根本不是原因或者不是主要原因。 敦克爾克撤退的背景是法國「魏剛計劃」失敗,英、法軍隊由於戈特不同意擴大戰果選擇撤退造成德軍對拉芒什的突破成功。導致法國第一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10個師被圍困在格拉沃利納-特爾涅采-康布雷地帶。 ①德軍進攻未必能佔到便宜。這一點龍德斯泰特可以證明:……當時的柏林所用的地圖上看,港口周圍都是沼澤地,不便於坦克行動。鑒於坦克數量小,地形通行不便,南面的法軍尚未潰敗,希特勒決定放棄坦克衝擊,因為他認為坦克衝擊太冒險了……其目的是佔領巴黎並徹底遏製法國的抵抗。(《在西線的失敗》舒爾曼)由此可見德軍主力並不在此地,兵力不足是不能完成殲滅任務的。 並且坦克部隊可能在敦刻爾克可能發生的巷戰遭到極大損失。根據德國最高統帥部的規定,絕對禁止使用坦克進行巷戰。而且經過兩周的猛烈進攻德國坦克部隊非常需要暫緩時機,這些情況決定了希特勒命令克萊斯特裝甲集群停止行動。 ②金橋神話的不可信。金橋神話是戰後西德將軍們為了營充「英國的朋友」事後製作的謠言。 毫無疑問,希特勒對於英國軍隊撤出大陸的危險是了解的。希特勒在5月26日給墨索里尼的信中,通報了為徹底殲滅戈特在敦刻爾克部隊的準備情況「今天早晨,各集團軍準備恢復對敵人的進攻。由於我們向前線調集了大量的重型火炮而且彈藥有充分的保證 ,又有一些步兵師可投入戰鬥,所以我們可以在該線全力繼續猛烈的進攻。」《德國外交政策文件.D緝.第九卷》 古德里安將軍也寫到:只有殲滅英國遠征軍,才能使不列顛加強與德國簽訂和約的傾向,或者增加可能的登陸英國作戰獲勝的機遇。 後來希特勒的副官恩格爾證明希特勒一直主張必須消滅英軍。《近代史》 ③為了準備對蘇戰爭,希特勒力圖保存實力尤其是坦克部隊。1940年5月初德國共有坦克2114輛。德國每月生產坦克不足200輛。希特勒認為這些坦克是不夠的,所以下令節省坦克。 ④而且你不能忽視英軍的戰力。英國雖然為了保存兵力在最嚴重的時候離開了自己的盟友,但是英國士兵仍然作戰勇敢。參加過敦刻爾克的英國軍官理查德 斯克瓦爾斯寫道:敦刻爾刻是從戰場上逃跑。是對我們法國盟友的背叛,敦刻爾刻撤退是所有願意戰鬥的英國士兵的奇恥大辱。(《戰爭歷程》) 2.(持續更新)
看了下答案連馬後炮都不會……你們是多看不起小鬍子啊?小鬍子的政策沒錯,唯一的問題是英國沒按他的計劃完成妥協,所以英美的金融資本就不會繼續投德國……
————————分割線————————說服溫莎公爵,卡住不讓溫莎公爵退位,以溫莎公爵的政治傾向後面肯定是綏靖的~就算後面丘吉爾上台了,國內政府政治決心不團結,會形成想當大的政治掣肘。
英國在歐洲妥協的話,美國是沒什麼機會參合進歐洲戰場的,羅斯福想要對德國宣戰,要看美國國內德國移民的態度……推薦閱讀:
※聖誕來襲!看看德國怎麼過
※王成龍 的 Live -- 德國入籍那些事
※德國「白求恩」的傳奇:紮根中國15年,回國還是覺得中國好
※德國漢諾威 被IS-女孩割喉的警察
※和德國人一起住WG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