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學會不去與他人比較?

怎麼能說是比較呢?那叫參照系。能告訴你自己的速度。參照系不同,速度不同,選擇不同方向上的參照系,速度的分量不同。參照系只是讓你認識自己而已。至於你為什麼不爽?是因為看起來速度太慢了?還是變負了?然後就鬧聽了?很正常,這只是自我認識的一個過程。重要的是,認識到了之後去做什麼?

思考題:如果在你的參考系中一個人的速度是光速,那麼當你也達到光速的時候,他對你的相對速度是多少?


能比的只有以前的自己~


心態不好的路過,很想要有一些獲得積極狀態積極生活的方法


有比較有進步,適當的比較能讓自己進步,但比在辦法比在可控因素變數,別比不可抗力(如中彩票的運氣,出身等)。

覺得不服氣就努力,死拼後還是比不過,就釋懷自己,然後去發現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人活一口氣,看怎麼運了,尤其是女孩子,以前我也容易嫉妒比較然後無盡失落。其實自己也不差的啊,調整心態,樂樂呵呵,該樂就樂,該臭美就臭美,該努力就努力,你想要的,時間都會給你。


可以這樣想,其實和他人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似乎只給你帶來了煩惱,那為什麼還要比較呢,我覺得和自己比更有意義,可以分析自己的成長,是進步、退步還是原地駐足~如果避免不了要和別人比較,可以看淡結果,或者想辦法變成激勵自己的正能量,然後專註自己的進步……

另外我覺得這和不去計較得失不一樣,得失是針對於一件事情的結果,而不是針對和他人的對比,不去計較得失可以理解為重在過程,不糾結於最後獲得的回報,兩者之有「不去計較」是相同的吧@_@


人生不是競賽,不要執著於與人比較,你就是你


首先,比較是人之常情,正常的人都會進行社會比較,所以完全不用因為這個自責。比較是我們在這個社會生存的一個能力,通過比較,我們才能找到自我定位,比較是我們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正常的,積極的比較。我們要避免的是因為比較產生的嫉妒和憤怒的情緒,而不是比較本身。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中學時候的一篇閱讀理解,《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答主今年大學畢業,一直以來也有和樓主同樣的困擾,但時常想起老媽教育我的一句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與君共勉。(以下文章原文,時常翻看,勉勵自己)

我的白領朋友們,如果我是一個初中沒畢業就來滬打工的民工,你會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嗎?不會,肯定不會。

比較我們的成長曆程,你會發現,為了一些在你看來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從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你是城市戶口。如果我長大以後一直保持農村戶口,那麼我就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考上大學是我跳出農門的惟一機會。我要刻苦學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我在獨木橋上奮勇捕殺,眼看著周圍的同學一批批的落馬,前面的道路越來越窄,我這個佼佼者不知是喜是憂。激烈的競爭讓我不敢疏忽,除了學習功課,我無法顧及業餘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進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長就告訴我們這三年只有一個目標——高考。於是我披星戴月,早上五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就連中秋節的晚上,我還在路燈下背政治題。

而你的升學壓力要小得多,竟爭不是那麼激烈,功課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去讀課外讀物,去球場揮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藍天白雲。如果你不想那麼辛苦去參加高考,只要成績不是太差,你在高三時會有機會獲得保送名額,就算成績忒差,也會被「掃」進一所本地三流大學。而那所三流大學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數才能進去,因為按地區分配的名額中留給上海本地的名額太多了。

我們的考卷一樣,我們的分數線卻不一樣,但是當我們都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所交的學費是一樣的。

這就意味著四年學費,再加上其它費用,就需要六萬六千元。六萬六千元對於一個上海城市家庭來說也許算不上沉重的負擔,可是對於一個農村的家庭,這簡直是一輩子的積蓄。我的家鄉在東部沿海開放省份,是一個農業大省,相比西部內陸省份應該說經濟水平還算比較好,但一年辛苦勞作也剩不了幾個錢。以供養兩個孩子的四口家庭為例,除去各種日常必須的開支,一個家庭每年最多積蓄三千元,那麼六萬六千元上大學的費用就意味著二十二年的積蓄!前提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個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優秀,都必須剝奪他上大學的權利,因為家裡只能提供這麼多的錢。我屬於比較幸運的,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於交齊了第一年的學費,看著那些手握著錄取通知書卻愁苦不堪,全家幾近絕望的同學,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

大學四年,我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假期打工掙點兒生活費,我實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錢,那每一分錢都是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掙來的血汗錢啊!

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台明星,沒有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為了弄明白營銷管理課上講的「倉儲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麥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豐富的商品。我沒摸過計算機,為此我花了半年時間泡在學校機房裡學習你在中學裡就學會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懂,這也不能怪我,我們家鄉沒有外教,老師自己都讀不準,怎麼可以教會學生正確發音?基礎沒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時間矯正我的發音。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學的嘲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一份葷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圖書館和自習室,可以在周末自習回來的路上羨慕地看著校園裡成雙成對的男女,可以在寂寞無聊的深夜在操場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我有一天畢業,能在這個大都市掙一份工資的時候,我會和你這個生長在都市裡的同齡人一樣,做一個上海市民,而我的父母也會為我驕傲,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在上海工作難找,回到家鄉更沒有就業機會。能幸運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只有兩千元左右的工資,也許你認為這點兒錢只夠你零花的了,可是對我來說,還要租房,還要交水、電、煤氣、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裡寄點兒錢讓弟妹繼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我還是不能與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我繼續努力,我考研,我成功了!

在上海讀碩士的時候,曾經討論過一個維達紙業的營銷案例,我的一位當時曾經有三年工作經驗的同學,提出一個方案:應該讓維達紙業開發高檔面巾紙產品推向9億農民。我驚訝於她提出這個方案的勇氣,當時我問她是否知道農民兄弟吃過飯後如何處理面部油膩,她疑惑地看著我,我用手背在兩側嘴角抹了兩下,對如此不雅的動作她投以鄙夷的神色。

如今的我在上海讀完了碩士,現在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我奮鬥了18年,現在終於可以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了。我已經融入到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了,與周圍的白領朋友沒有什麼差別。可是我無法忘記奮鬥歷程中那些艱苦的歲月,無法忘記那些曾經的同學和他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夙願。

我花了18年的時間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啊! (摘自:中華英才網 有刪節 )


推薦閱讀:

明明家境還好卻被以為很窮是什麼體驗?
成功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吸引來的
為什麼常常會分不清楚自己想追求什麼?
讀書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嗎?不讀書的我們能做什麼?

TAG:心理學 | 價值觀 | 人生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