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真的能決定生產關係嗎,馬克思的這個論斷現在是否還適用,誰能舉出一些反例?
秦曉說:馬克思沒有考慮資源的限制。是否還有其他因素?
大而無當的空話。什麼是生產力,什麼是生產關係?
補充一點:
生產力是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變好了。而技術的發展得益於分工,分工的深度和廣度又取決於市場。什麼是市場?自發秩序。幾千年前倆羊換一牛,如今證券市場數據搏殺,都是自願互惠的題中之意。
我認為所謂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是一句無法證偽的屁話。為什麼?沒有鐵犁技術自然不會出現農耕文明,沒有機器生產當然不會出現大工廠,沒有雞還不會有雞蛋呢。張五常在《經濟解釋》中批判過類似的觀點,大意是此類對於客觀現象的直觀描述空洞無意義,你說不准它哪兒錯了,但它嚼起來就是純粹的屁味兒嘛。
依我看,要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不如說人們的需求(消費者對商品服務的需求、生產者對利潤的渴望)促進了技術的發展,而技術的發展和生產模式的演進則是互動的。
對一個空洞無意義連理論都稱不上的論斷,何必證實或證偽?無法舉出反例。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實際上無法證偽。
為什麼呢?顯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馬克思認為僅僅這樣描述還不夠,一定從兩者中找出一個決定性的,剩下一個是被決定的。可是什麼叫做「決定」什麼叫「反作用」呢?這沒有任何定義。實際上,只要找出一個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作用,我們就可以說,看啊,這就是決定性。只要找出一個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作用,我們可以說,這是反作用但不是決定。
這其實只是一個文字遊戲。實質是把「決定」和「反作用」這兩個詞語的定義不停變動,想怎麼變就怎麼變,直到能自圓其說為止。因此這個理論根本不可證偽。對這種理論的討論毫無意義,只能把腦力白白耗費在詭辯之中,對我們認識世界沒有任何幫助。80年代初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生產力水平沒有什麼變化,而生產關係由集體所有變化為家庭聯產承包制,於是導致生產力開始茂盛的膨脹,止都止不住。這不就是活生生的反例嗎?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
所以,馬克思這個研究結果基本上是句可以忘掉忽略的錯誤理論了。黃兄錯愛了,在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點興趣也沒有,學過的和大家一樣,也都是那些中學大學被強制灌輸的東西:生產力,生產關係,剩餘價值,勞動創造了人,XX必將戰勝XX,等等之類。被強灌的思想和被強灌的酒一樣,一有機會就會噴涌而出,在廁所在路上甚至是計程車里...
就生產關係生產力這對好基友來說,生出這對兄弟的邏輯「唯物主義辯證法」就是很辯證很狡辯的東西,隨時隨地與時俱進,概念可以一變再變,所以即便這對好兄弟有了「矛盾」的結果,也可以「辯證」地加上幾個「有XX特色的」,「初級的」,「特殊的」等等定語,把矛盾包容到新的和諧的概念之中。抱歉這個回答很不理性,請看不順眼的兄弟們盡情點擊木有幫助吧。不想寫太多東西了,因為會引起太多的考據和現實的紛爭。只希望能靜心坐下來,讀一讀馬恩選集,把「生產力」 「生產關係」 的概念弄懂(別輕視這一點,至少有一半中國人都不懂,自以為懂而已),了解清楚歷史唯物主義的整個體系的前提下,在現實的例子中按照比較明確的內涵和外延來思考現在的言論。模糊的、空虛的概念沒有任何用處。
推薦一些篇目吧,比如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致安年柯夫的信》、《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祝題主避免觀點先行的泥坑,不要被一時的風尚迷惑住,越過國內失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去真正了解馬克思這樣一位巨人。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 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 。
我有一篇舊文談馬克思主義的這個論斷,現在此發布,權作澄清問題之用。
理解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礎作用
經濟基礎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就談不上更深層次的學習。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結構在社會中起基礎作用,一切上層建築,不論政治的還是思想的,都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由此,馬克思主義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這個問題上,許多學習者望文生義,庸俗地將這個論斷理解為經濟決定論,究其根源,是只見「決定」而不見「基礎」。本文旨在討論社會經濟的基礎作用,從而引導讀者達成較準確的理解。
歷史唯物主義的建立者,就此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有這樣一段廣為人知的論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有的讀者依據「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等詞,就認為經濟基礎為上層建築,乃至整個社會,規定了「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容甚至形式,儼然一幅最精確的藍圖;已經為前者線性決定的後者,就在歷史進程中絲絲入扣地生成。
這種理解至少犯了2個錯誤:
Ⅰ.將上層建築,或者社會,看作「一定」等詞的形容對象,而不知原文只說生產關係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的「現實基礎」;
Ⅱ.從剝離出來的文字本身出發理解文段,而不從整個文本的精神出發。
這種理解方式及其錯誤,當然不會同各種誤區都吻合,卻系一種極端、典型,堪為廣大學習者之戒。
摘錄文段的本來含義不歸本文的討論範疇,在此不繼續展開;經濟結構的作用所在,卻可以從中見得了。經濟基礎,正如其名稱一樣,是整個社會「大廈」的地基,較高一些的層層建築垛積其上。它的基礎作用在於,長期看來,上層建築既不能懸於天際,太過高於這個水平,也不會陷入地中,太過低於這個水平;其階級性也同主導經濟的階級一致。例如西漢,其政權一統、儒學興隆的武帝時期,正是在其經濟繁榮的文帝、景帝時期之後接踵而來的;又如英格蘭,其因資產階級革命而一度顛覆的斯圖亞特王朝,是在其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大行其道的都鐸王朝之後接踵而來的。
然而,上層建築的具體式樣卻不會由此而決。除非我們認為一個階級屬性的上層建築線性發展,就是說,一個階級在一個水平上的上層建築只有一種內容,上層建築才會這樣確定下來,而這顯然是荒謬的,否則我們將見人類歷史處處雷同。
一般地,經濟基礎將先上層建築發生變革,後者隨前者而動;但這同樣不是一定的。應當看到,這種基礎作用的本質是使上層建築與之協調,整個社會從而趨於穩定。因此,如果上層建築率先變革,只要經濟基礎也很快發展到相應水平,那麼其上層建築同樣可以穩定存在。例如布爾什維克黨,他們一旦建立蘇維埃政權,就處於國內外敵人的包圍當中,但在五年計劃基本完成,無產階級統治經濟領域,改造農業國為工業國後,蘇維埃政權就鞏固而難以撼動了。
經濟基礎的理解問題只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學習中諸多問題的一例。本文在此討論,一則考慮到這個問題較為顯著,二則希望體現一種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咬文嚼字,不顧宏旨,或者畫地為牢,反注理論於現實,又或者死記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歷史唯物主義的創始者大概又要引海涅而太息:「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
看看uber,滴滴專車,就知道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必須的。
二者其實不是如此簡單的關係,具體的生產力和具體的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是絕對的,一刀切的規律,所以馬克思把它解釋的如此模糊,因為馬克思對社會的認識也僅僅存在於很膚淺的水平,這個水平大概是他所處時代的前沿水平。金木水火土的樸素唯物主義早就被證明是片面的,但當時的老祖宗和自學的自負辯才馬克思相比未免傻得可愛。
講真,人類對世界,對自身的社會的解讀和認識從未停止過,人類的求知慾不斷讓人想去發覺宇宙,生命以及一切的終極答案,但是往往經過一段時間不是被歷史拋棄,就是被證明不可行。如何才能回答這一切呢?過於抽象簡單的概括和描述妄圖將其抽象為哲學,在我認為都是不全面的,因為不僅對象複雜到我們無法想像,同時它還是在無限的發展和變化。譬如你想用函數去描述氣象變化,最終你不得不建立起一個和氣象變化本身一樣複雜的函數才能最為精準的去描述它。
社會的本質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要近似的理解社會規律,首先要理解建立在七情六慾和需求層次論上的人性……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沒有馬克思想得那麼簡單。只有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的看到前面的風景,這風景可能是你看過的,也能是新奇的。如果文明是一趟前途未知的列車,人類不過是能決定適當的加速或者減速,或者在關鍵的岔路如何選擇,但車終究要跑在鐵軌上。這就是人性帶來的不可抗力,這從不是誰決定誰那麼簡單。原始社會,就已經共產主義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生活資料按需分配,那時候生產力卻是最低的時代。戰爭時候的配給制度,生產資料公有,生活資料按最低所需配給,那時候生產力卻很高,人們拚命工作,確保活命。其實我們已經在「空氣」這個層面實現共產主義了,按需分配,你想多吸氣、深呼吸,沒人管你,也沒妨礙到別人。所謂共產主義,其實就是為了在基本生活資料層面,比如食物、能源、住房等,也能像空氣一樣,任意獲取,無以為貴。但是要達到這種共產主義,有太多的限制了,不僅僅是生產力高低問題,首先是環境方面(資源限制是其中一方面),其次是人類本身無節制地擴張(這是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細菌,不停地繁殖,直到環境限制為止)。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恐怕不僅僅是生產關係上的問題,其他方面的會比這個更加尖銳。人類最好的生存狀態,恐怕是掙扎著活著,只好樂在其中了。。
古代大部分都是落後野蠻文明打敗生產力先進的文明,比如邊遠落後的周朝打敗消滅殷商,邊遠落後秦朝滅六國統一中國,落後的草原部落蒙古打敗發達的宋朝,落後的游牧民族後金打敗明朝,民國被tg推翻。
古羅馬被蠻族消滅,東羅馬被阿拉伯穆斯林消滅……
希特勒納粹德國和斯大林蘇聯時期,他們的科技水平生產力水平都已經很先進了,可他們卻都是世界上最極權、最殘暴的政體的生產關係,這個幾已經說明馬克思的理論已經完全破產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表示,「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發展的反作用尤為突出。當不變更生產關係,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係的變更就起了決定作用。」馬克思他看不到未來,但是他應該也沒那麼糊塗。
推薦閱讀:
※鄧曉芒:殘雪與卡夫卡
※小雞為什麼要過馬路?
※女孩子被包養之後真的可以過上豪車別墅的生活嗎?
※【認真想】《蒯因著作集(第6卷)》——這才是哲學
※哲學的慰藉 波愛修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