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黨,或莫迪的軟肋在什麼地方?


印度人民黨作為世界第一大黨,目前黨員已經超過中共。

介紹一下印度人民黨它的一些特性,不把這個介紹出來,沒法談。

我已經寫過關於國大黨的很多的故事,是國大黨創立了印度,而不是印度誕生了國大黨,國大黨在印度建立後一黨獨大,他有很輝煌的政治資本,他的深入到了印度的鄉村,工廠,以及幾乎印度的各個角落,他主張世俗主義,並在在各個地方都有黨組織,但是其實此時也有一些政黨已經在進行政治活動了,例如說國民志願團。

這裡我們要重點提及一下國民志願團,國民志願團是海德格瓦在1925年創立的,它的目標就是在組織和軍事化訓練印度教徒,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衝突中保護印度教徒的利益,保護印度教的文化,建立一個印度教的國家,聽起來不太像政黨而像一個宗教軍事組織,聖殿騎士團什麼的,但是在被英國人殖民的歲月裡面,反殖民和反帝才是時代的主旋律,因此這個組織並沒有掀起很大的波瀾,並且在歷次國大黨的反殖民運動中小心翼翼的保護著自己的勢力,不去觸怒英國殖民當局。

國民志願團的成員來自於學生和印度教大齋會的時候招募的成員,以Shakhas的方式對成員進行絕對忠誠的馴化,讓他們絕對服從印度教,成員絕對服從基層領導,基層絕對服從高層領導,以便和穆斯林對抗,聽起來似乎挺納粹的。

我們說說為什麼國大黨要在印度教占絕對主導的印度搞世俗主義,其實這個策略是正確的,很早尼赫魯就警惕的意識到關於印度的分裂問題,甘地也不贊成印度的分裂,數次和真納交流,但是被真納拒絕,最終巴基斯坦從印度分裂出來單獨成為一個國家,在知乎這片土地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對伊斯蘭教不友善的,但是我們強調的是著眼於當時的現實環境,如果當年的穆斯林不從印度分離出去基本活不下去,實際上在分離過程中產生無數的慘劇,許多穆斯林被成批成批的殺死。而國大黨的世俗主義主張也得到了穆斯林聯盟和印度共產黨的支持,國大黨在當年那麼輝煌和他們的主張是分不開的。

印度獨立後,很多被殖民壓制的話題就紛紛暴露出來了,這裡我要特別點名一個組織:人民同盟,這個組織就是印度人民黨的前身,它的起源是這樣的:

尼赫魯政府中的穆克吉是由於在克什米爾和東孟加拉問題與尼赫魯分道揚鑣,因此退出尼赫魯政府並籌備建立一個新黨,他本身就是一個宗教主義的分子。

而此時的我們前面提到的國民志願團此時也準備成立一個新黨,因為此時發生了很不得了的事-----作為聖雄的甘地居然被一個狂熱的印度教徒刺殺了,整個世界都震驚了,印度政府強力打擊有狂熱傾向的所有宗教政黨,而國民志願團此時就被禁止從事政治活動

於是穆克吉和國民志願團一拍即合,這就是人民同盟

人民同盟其實他的口號可能大家都還蠻熟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種法治。

似乎在哪裡聽過是不

既然是一個宗教性質的政黨,人民同盟的主張自然和宗教注意密切相關,比如說聖牛問題,聖牛在印度教有特殊的地位,人民同盟把禁止殺聖牛直接放到黨的宣言裡面,人民同盟不斷的拿這個話題炒作,在北方邦,中央邦,比哈爾邦,阿薩姆邦等等地區強力推進禁殺聖牛的法律,短短時間內,一個宗教話題很快炒作成一個政治話題,聖牛問題就跟風暴一樣席捲了全國,人民同盟以此來攻擊國大黨的世俗主義,指責國大黨毫無信仰,在不停的炒作中,世界印度教大會誕生了,這個組織將會深遠的影響印度。

1966年,狂熱的信仰者組織了一場要求保護聖牛的運動,僅在德里議會外就有10萬人,震驚了國大黨,剛開始還比較和平,但是和所有的抗議運動一樣,很快就演變成暴力,狂熱分子衝擊德里議會大廈,毆打警察,導致8人死亡,其中就包括一名警察。

英迪拉甘地撤銷了內政部長的職務,鐵腕鎮壓了這次運動,英迪拉甘地通過這次鎮壓樹立了權威形象,加上此時人民同盟的國民志願團的動員能力還很有限,人民同盟通過這次鎮壓意識到了宗教動員能力欠缺,實際上雖然有10萬人在德里議會遊行,依然比人民同盟預計到的低,人民同盟逐漸放棄了對聖牛問題上的固執態度,但是通過這次運動,人民同盟得到了全印的矚目關注,人民同盟收穫巨大,在1967年的大選中獲得了35個席位,黨員急速膨脹,所以的政黨談聖牛色變。

人民同盟在1975年聯合其他政黨,為了反對英迪拉甘地的獨裁又組成了一個新的政黨:人民黨。

在經過一系列鬥爭後第一次把國大黨趕下了執政位置,由於共同的敵人下台後,人民黨內部很快就鬧起了內訌,組成人民黨的其他政黨對於人民同盟一直持有不信任的態度,經過一系列糾纏,人民同盟成員從人民黨內部退出來,又一次組建了新的政黨:印度人民黨

因此人民黨和印度人民黨不是同一個政黨,這點我們要搞清楚。

而帶領人民同盟退出人民黨的,就是瓦傑帕伊

瓦傑帕伊意識到一個問題,在傳統的人民同盟中雖然主張印度教,但是隱含著是種姓壓迫的問題,因為當年支持人民同盟的很多就是高等種姓,而高等種姓在印度顯然不佔多數,因此人民同盟的支持率一直上不來,瓦傑帕伊把政治注意力聚焦在經濟問題和腐敗問題,準備擺脫過去的宗教政黨的形象,剛開始的時候效果不佳,反而因為國民志願團的反對導致印度人民黨支持率一路走低。

80年代,印度產生了大分裂,旁遮普的錫克教徒要求自治,甚至要求獨立,伊斯蘭復興運動也影響到了印度國內的穆斯林,尤其是克什米爾地區,印度教徒感覺到了即將到來的威脅,我們前面提到的世界印度教大會就組織了一場全國統一遊行活動,以國民志願團為主導力量,向印度教徒分發恆河水,膜拜印度教神像,從穆斯林手裡解放阿月迪亞寺廟等等活動,眼看這場運動越鬧越大,出現了一件事導致局面突變:

英迪拉甘地被刺殺。

又一次刺殺事件

在當時錫克教徒正在為自己在旁遮普邦爭取更大的權益,而佔據全國多數的印度教徒需要保證自己的安全,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不斷爭鬥導致系列流血事故發生,由於錫克教徒的主張不被接受,並且一系列流血事故的發生,英迪拉甘地宣布印度軍隊進攻錫克教的寺廟,印軍動用了重型火炮,坦克,直升機等重型武器,旁遮普邦簡直成了內戰的戰場,錫克教武裝分子死亡500多人,軍方死亡830人,另外有2360人受傷,平民更慘,高達死傷高達2萬人。此次事件直接導致英迪拉甘地被刺殺,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反目成仇,幾乎到不相容的地步。

宗教這個問題,你激進,總有比你更激進的。瓦傑帕伊的中間道路沒有成功,反而導致1984年的大選失敗,由於失去了國民志願團的支持,印度人民黨只獲得了2個席位,在經過反思後印度人民黨又一次操持起宗教主義。

此時世界印度教大會也搞出了很多以宗教為題材的社會運動,最著名的就是羅摩廟運動,我引用互聯網的一些東西

一、「聖城」暴亂

1992年12月6日,印度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毀寺」事件。

這天上午,印度北方邦被譽為「聖城」的阿約迪亞情勢十分緊張。由印度各地趕來的幾十萬「為神服務志願者」彙集在這裡,召開要求在阿約迪亞拆寺修廟的大會。印度人民黨領袖阿德瓦尼和黨的主席喬希出席大會。為防止發生不測事件,警方奉命維持秩序。大會原定中午12時15分開始,但由於少數極端分子煽動的宗教狂熱,使局面很快失控。11時45分,一些印度教徒手持鋤頭、鐵棍,越過警戒線,開始毀壞巴布里清真寺。數小時後,狂熱的人群沖入清真寺,一些人爬到寺頂搖旗吶喊,煽動鼓噪,一些人則開始拆毀清真寺圓頂。在此期間,警方曾多次設法阻止暴亂人群,但均未奏效,只好放棄努力退回附近一個警局。不久清真寺圍牆也被推倒,數以百計的教徒湧入該寺,使這個始建於16世紀的清真寺毀於一旦。

二、波及全境

恆河畔的事件,很快波及印度全國。馬哈立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以及中央邦隨之發生騷亂。據官方提供的情況,騷亂中死亡1150人,受傷4085人。

為儘快結束全國性的騷亂,印度政府盡了最大的努力。夏爾馬總統於騷亂髮生當晚宣布解散北方邦政府和議會,實行總統治理。政府決定在北方邦部分地區實行宵禁,安得拉、比哈爾等邦的軍隊也處於戒備狀態。總理拉奧向全國發表講話,指責人民黨等組織利用宗教有預謀地挑起衝突。12月8日凌晨,印度人民黨領導人阿德瓦尼和主席喬希被捕,中央政府的准軍事部隊已在巴布里清真寺附近集結,鐵路部門將滯留在阿約迪亞的群眾疏散到各地。到13日,印度政府已控制了局勢。

三、衝突由來

印度這場寺廟之爭以及隨後爆發的嚴重教派衝突由來已久。據有關史料記載,16世紀初,中亞帖木爾後裔巴卑爾征服印度。1528年巴卑爾拆毀了阿約迪亞的羅摩廟,建立起巴布里清真寺。羅摩是印度史詩中古印度阿逾陀國國王的長子,又是印度教主神毗溫奴的化身,而阿約迪亞是羅摩的出生地。印度國內信仰印度教的有7億人之多,而信奉伊斯蘭的1億人,約佔本國人口的12%。此後,圍繞著阿約迪亞的寺廟之爭,幾百年來一直未曾平息。1609年,英國取得印度的治外法權,開始殖民統治後,印度教徒就多次要求拆寺建廟。1885年,該地又發生宗教教派衝突,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印度獨立後,地方當局關閉了寺門,之後30年中兩教之間未發生過衝突,但矛盾仍然存在。據稱,1949年12月22日深夜,清真寺內出現羅摩的偶像。這一神秘事件的發生,又為爭端增添了不安的氣氛。1984年以後,衝突開始升溫。1989年,印度各地發生教派衝突,造成900人死亡。1990年,印度教徒企圖衝擊阿約迪亞清真寺,在衝突中,又有80多人死亡。

四、幻夢「盛世」

在寺廟之爭中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民黨。該黨成立於1980年,是由印度教徒組成的政黨,近年來提出「恢復『羅摩盛世』,重建羅摩廟」的口號,1989年又提出要求將巴布里清真寺交給印度教徒。1990年10月,該黨領袖阿德瓦尼在印度北方舉行「戰車遊行」,煽動教徒到阿約迪亞建立羅摩廟,為此,遭印度政府逮捕。今年5月,他們又重提建廟事宜,被印最高法院制止。印度政府為解決這一曠日持久的問題,與教派領袖磋商,並同意在巴布里清真寺附近建一座羅摩廟,但人民黨堅稱要毀寺建廟。由於雙方互不相讓,才爆發了這場暴亂。

五、抗議聲起

印度寺廟之爭震驚世界,反應最強烈的是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沙特、伊朗等國紛紛發表聲明和講話,對此事件表示「震驚和憤怒」,同時「要求人民保持最大限度的剋制」。

巴基斯坦一些城市出現抗議活動並發生衝突,衝突中37人喪生,一批印度教廟宇被毀壞。孟加拉國的示威者舉著標語牌,高呼口號,與警察發生衝突。一些極端分子甚至提出「要同印度進行一場聖戰」。阿富汗境內的三座印度教廟宇被毀壞,印度駐巴基斯坦卡拉奇總領事官邸也遭襲擊,南盟首腦會議為此推遲會議日期,整個伊斯蘭世界各國強烈譴責這次襲擊事件,呼籲懲辦暴徒。

六、面對考驗

此次事件,使印度執政的國大黨政府面臨嚴峻的考驗。權威人士認為,此事件表面上看是宗教教派鬥爭,實質是政治鬥爭。襲擊發生後,印度政府採取果斷措施,逮捕人民黨有關領袖從而引起議會內人民黨議員的強烈反對。他們批評政府沒有能阻止襲擊,並要求釋放人民黨領袖人,進而以「杯葛議會」作抗爭。

目前,國大黨在議會中靠其他小黨支持才過半數,而人民黨所佔議席較多,又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加之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緩慢,存在大量失業人口。人民黨圖謀利用經濟、宗教等問題向政府發難,以求在大選中上台執政。此次事件,給印度帶來重大損失,也嚴重影響其國際聲望及周邊關係,但由於印度政府妥善處理,使騷亂很快平息。印度總理拉奧表示,印度仍將致力於經濟改革。

而參與到這次運動的國民志願團的力量已經大大提高,通過種種社會運動的磨練,國民志願團的力量已經到達印度20萬個鄉村,通過一系列的宗教運動,印度人民黨的支持率突飛猛進,在1989年的大選獲得了85個席位,1990年的地方選舉,印度人民黨大獲全勝,1991年,人民黨拿到議會120個席位,成為第二大黨。

1992年,印度教徒要求重建羅摩廟,印度總理拉奧經過談判後,同意批准在巴布里清真寺旁邊重建羅摩廟,但是印度教大會不僅要重建羅摩廟,還必須要把巴布里清真寺徹底摧毀,並且在清真寺的基礎上建立羅摩廟,這種無理的要求當然被法院禁止,1992年12月6日,20萬印度教徒氣勢洶洶,拆了清真寺,這件事引發了國際社會強烈反感,印度政府逮捕了大量的印度人民黨領導人,禁止世界印度教大會和國民志願團的活動,這次事件導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殘殺,1700多人死亡。

巴布里清真寺被毀後,印度人民黨形象一落千丈,印度人民黨開始修補自己形象,開始在低種姓的選民上打主意,承諾提供10萬廉租房給孟買的流浪者,給窮人一頓飯1盧比的補助,為落後群體保證10%的配額,免費提供校服,給農民減稅等等,由於穆斯林在印度的人口不少,印度人民黨緩和了對穆斯林的敵對情緒,拉攏一直依附在國大黨身上的穆斯林群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印度人民黨在1996年獲得歷史性突破,在議會獲得161個席位,成為第一大黨,瓦傑帕伊成為印度新總理,在瓦傑帕伊執政的時代,印度教的很多訴求被隱藏了起來,由於採取妥協的立場,印度人民黨在1999年大選中又一次獲勝,議會席位進一步提高,達到了182個。

2002年古吉拉特邦出現嚴重的印度教和穆斯林的衝突,這就是現任印度總理莫迪當年執政時候乾的好事,瓦傑帕伊來回說服,靈活應變,扛住了來自於國民志願團和印度教大會的壓力,提出了安置15萬難民的計劃,並且發放了救濟金,提供了免費食品供應,整體來說,古吉拉特邦事件是個悲劇,但是後續處理的遠比國外預計的好。

我們今天回顧一系列歷史,我們會發現,印度人民黨從創建,到發展,到輝煌,實際上就是印度教復興運動的一部分,而這個印度教的復興運動,實際上也是和世界伊斯蘭教復興運動息息相關的,而錫克教純粹是躺著中槍的典型,由於印度教自身種姓歧視的缺陷,以及七八十年代伊斯蘭復興運動,導致在八十年代不少印度低等種姓教徒改宗穆斯林,引發了印度教徒的強烈敵對情緒。而中東國家在七八十年代石油經濟的突飛猛進,導致印度國內的穆斯林也跟著受益,經濟地位的差距引發了印度教徒的憤恨。

鄧小平在某次運動後說了大氣候和小氣候的問題,估計當時中國人沒幾個聽得懂,現在回顧一下印度的歷史,不得不感嘆偉人的先知先覺。

印度的宗教問題始終就是一個頑疾,雖然知乎對伊斯蘭教抨擊的夠多了,但是對比印度教,伊斯蘭教絕對算先進宗教,印度教雖然在印度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印度的穆斯林其實比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還要多,印度這個國家其實是非常非常脆弱的,在南亞地區動輒打壓這個,封鎖那個不代表印度有多麼強的國力,只是旁邊的小國例如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之類的國家非常弱小,根本經不起打擊。

但是印度只要走出南亞,那會發現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而印度一旦受到打擊, 國內很多宗教問題又會重新爆發出來,尼泊爾人其實在印度受到很強烈的歧視,印度面臨的分裂問題以及周邊形勢惡化問題不比中國好多少。

目前中印對持引發起了西方媒體一些對印度不利的猜測,例如說紐約時報

但是,不丹人對印度在該國的影響力一直有所憎惡,最近的對峙更加劇了這種情緒。尤其是,很多不丹人懷疑,印度這樣做是想阻止不丹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擴展貿易,擔心雙方建交可能會令印度失去不丹這個戰略緩衝區。

「不丹應該擁有完整的主權,這是事情的關鍵,」前出版商、不丹工商會(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主席旺察·桑吉(Wangcha Sangey)表示。他是對印度干涉最強烈的批評者之一。「我們有權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建立我們想要的外交關係。」

不丹的官員們明顯地保持沉默,他們寧願模稜兩可,也不想冒險得罪印度或中國。不丹外交部和總理策林·托傑(Tshering Tobgay)都沒有回復置評請求。周五,外交部長丹曲·多吉(Damcho Dorji)表示,他希望這場爭端能「和平、友好地」得到解決。

不丹的很多受訪者更為印度的行為,而非中國的行為感到擔憂。有些人指出,印度行動的一個後果是,它有意或無意地損害了不丹與中國的邊界談判,那些談判本可能為兩國建立更密切的經濟聯繫掃清障礙。

我個人不希望打仗,但是一旦打起來,莫迪的印度改革可以說到此為止了,但是對中國影響也很大,尤其是一帶一路的問題。

其實挖印度牆角,不一定需要戰爭的方式進行,中印國力差距甚遠,印度旁邊的尼泊爾其實是很好動手的地方,尼泊爾在這次事件中持中立態度,並沒有支持印度。

目前,汪洋正在尼泊爾訪問。


印度人民黨最大的弱點其實很簡單,就是椅子(seats of parliament)不夠。「有多少椅子能幹多大的事」這是一個民主政治國家的通例,這個最大民主國家也不例外,如果不認識到什麼是民主國家,那麼你甚至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弱點」。

本回答還是很燒腦的,沒有基本政治概念、邏輯思維一般的小夥伴。真心勸你打住別看了,我只能盡量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描述。

(1)———— 民主政治中立法權力來源

在民主政治中,一個政府能使用的權力,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立法權力(legislative power),重要的法案在議會中投票,議會通過並實施該法案,以此行使權力;第二部分是行政權力或者說是非立法權力(nonlegislative power),領導人往往通過行政機構直接行使權力。對於重要的改革來說,可以說是一定需要第一種立法權力來通過重要法案,莫迪組建政府以來最重要的兩個改革分別是破產法統一改革和稅收統一改革,都是立法權力推動的政策;而廢鈔令則屬於第二種行政權力推動的政策。

一個政黨如果當選了,並且組建了政府,那麼就可以行使第二種行政權力,但是卻不一定能實施第一種立法權力。因為法案需要在上下議院通過,那麼只有執政黨同時能讓上下議院都支持自己的法案才可能成功,所以立法權力的關鍵在於上下議院的權力分配,也就是說在上議院和下議院都有足夠多的議席(seat)才能夠成功推行法案,有多少椅子干多大的事。

舉例:美國總統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有上議院和下議院同時兩個議院,理論上如果本黨全員支持特朗普的政策,特朗普可以推行任何只需要半數通過的政策。

如果一個政黨在議院的席位佔比超過一半,一個政黨超過了其他所有人,他就可以讓所有黨員投本黨法案,在絕對意義上可以通過任何立法,那麼就是所謂的「絕對多數」(absolute majority,有些國家可能要更高)。如果一個政黨在議院的席位是最多的,但是不足一半,這時候想要組建執政政府必須要其他政黨支持,這時候就是「相對多數」(relative majority)。

所以民主政體常常發生一個比較糟糕的事情就是「朝小野大」,執政黨在議會佔少數,在野黨反而是議會第一大黨,那麼實際上如果在野黨執意反對,執政黨所有的立法法案可能都不會通過。

舉例:在奧巴馬執政時期,民主黨作為少數黨往往不能推動法案。

但是這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懸浮議會」(hung parliament),不管是執政黨還是在野第一大黨都不是議會多數黨,那麼執政黨想要執政必須組建政治聯盟形成「聯合政府」,這種情況下事態會非常複雜。執政黨想要推動一個政策需要政治聯盟內部其他政黨的支持,而在野大黨要想反對也要盟友支持自己的反對態度。這個時候小黨的影響力會大大的放大,往往可以左右執政政府是否垮台,或者是左右執政政府能不能推動法案,或者小黨就足以在議會擊斃法案。

舉例1:最近英國選舉中,英國保守黨雖然是第一大黨,但是下議院不過半,於是形成了「懸浮議會」。這時候第一大黨保守黨可以嘗試組建政府,第二大黨工黨也可以嘗試。最後工黨放棄組建執政政府,保守黨和小黨組建聯合政府,這時候小黨可以影響大局。

舉例2:在1996年、1998年、1999年三次總選舉中印度人民黨都是第一大黨,但是三次都只有30%的席位,也就是三次都是「懸浮議會」。前兩次印度人民黨試圖組閣,但是失去小黨支持迅速垮台,也就是小黨可以使得執政政府直接垮台。

舉例3:在2004-2014年,印度國大黨是第一大黨,由於不過半數形成了「懸浮議會」,依靠自己組建的政治聯盟UPA(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來組建執政政府。在2012年以後國大黨和執政政府的小黨關係惡化,幾乎所有改革都陷入停滯,是當時印度經濟一落千丈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小黨可以左右執政政府的政策推行。

所以理論上,民主政體中總統制的權力過大,很容易發生政府獨裁等問題(總統制國家只有美國成功存活下來了),但是實際運行中並沒有那麼簡單。總統制國家也要受限於「椅子多少決定能幹多大事」的基本規律,所以總統制國家總統雖然強勢,但也僅僅是在自己是多數政府的情況下。

因為「椅子多少決定能幹多大事」這個事情,所以民主國家如果想要集中權力,是不可能違背這個規律的,他們是怎麼做的?

舉例1:法國本身是半總統制度,先選舉總統,再次進行國會選舉。如果總統本黨是國會第一大黨,那麼總統本人擁有行政權和立法權兩種權力;如果總統本黨不是第一大黨,那麼總統一般會挑選一個多數黨的領袖當總理,這時候擁有議會多數的這位總理才是實際領導人,總理本人還是同時有行政權和立法權兩種權力。所以不論如何法國最高領袖總是有著兩種權力,甚至關鍵時刻總統可以隨意解散議會,在以前總統任期甚至是7年,堪稱「帝王總統」(這種半總統制對本人能力要求太高,稱職的法國總統本人必然要是一個「偉大父親」)。2017年法國選舉中,馬克龍擔任總統,同時建立的新政黨是議會的絕對多數黨,堪稱山崩式勝利。

舉例2:加拿大本身是議會制,下議院多數黨組建執政政府。加拿大民主政治有兩個根本性的優勢,第一個是由於效仿英國體制,實際上上議院基本不會駁回下議院的提案,也就是說總理只需要應付一個議院就行了。第二個優勢是雖然下議院多數黨就可以組建政府,但是實際運行中「相對多數」的政府往往會迅速垮台,也就是說如果選出來的是一個「相對多數」,這個沒有下議院統治權的政府必然會垮台,執政政府最終必然是「絕對多數」政府。所以結果是不論如何,最後執政政府都會同時有立法權和行政權。

這兩種成功集中權力的民主體製成功集中權力,並不是違背了「椅子多少決定能幹多大的」的規律,而是用了更好的制度設計。「有足夠多椅子」才能當政府,而不是普遍的「有相對多椅子」,這樣一來執政政府總是有權力推動立法。

到了這裡,已經基本講清楚了民主政治下「椅子多少決定能幹多大事」這個基本規律,但是實際運行情況要複雜得多,因為往往民主國家同時有兩個議院,所以事情複雜的多了。如果是英國、加拿大這種實際只有一院運行的國家,事情會簡單的多。可以說在立法問題上,英國和加拿大的體制有先天性的優勢。

普通的民主國家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總統本人的政黨僅僅在一個議院有多數地位,那麼法案依舊很難通過,一旦執政政府並沒有全面掌握議院,那麼他所有的立法政策都必須建立在和在野黨協商溝通的情況下才能成功。

在制度設計中,比較糟糕的一種情況是,上下議院的功能高度重合,就會導致執政黨非常難以施展權力,例如義大利,執政內閣頻繁倒台。另一種糟糕情況是,議會中黨派過多,很可能引發政治混亂,總體來說兩個大黨統治政壇是更加穩定的。不幸的是,印度本身上下議院就是功能高度重合的,同時今年來上下議院黨派林立。

(2)———— 印度本身的4層權力機構,兩個一體兩面

首先談這個問題,讀者先對印度本身政治基本架構有一點了解,請閱讀 天涯明月刀:真實的印度政府真的像媒體所說那樣弱智么? 。其次對印度兩大執政黨的特性有基本了解,請閱讀 天涯明月刀:印度的國大黨和人民黨有什麼區別? 。

在默認你已經了解印度基本政治情況的情況下,我就跳過基礎知識了,直接講一個關鍵概念——印度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權力是哪裡來的?

因為本身至少有四級權力單位——總理內閣政府、上議院或者叫做聯邦院、下議院或者叫做人民院、地方邦一級內閣政府(實際上地方的邦一級還有自己的議會)。

先講解總統內閣政府和下議院:

每5年印度進行一次總選舉,實際上是下議院選舉,由下議院絕對多數的黨組建政府政府。假設出現了不足半數的情況,也就是「懸浮議會」,下議院第一大黨和第二大黨都可以嘗試組建政府,由成功組建聯合政府的政黨執政。在1996年、1998年印度人民黨作為下議院第一大黨兩次組建的聯合政府垮台,此時是第二大黨國大黨組建的聯合政府;在1999年、2004年、2005年都是當時的第一大黨組建的政府。

所以實際上總理內閣政府和下議院本身是一體兩面,絕大多數情況總理本人同時控制內閣政府本身和下議院。

再講解地方政府和上議院:

每5年進行一次邦選舉,勝利的黨組建邦內閣政府,這個內閣的領袖是邦首席部長,基本的組建政府和總選舉基本上一樣,當然也會有「懸浮議會」的情況。

上議院本身的議員誕生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總統任命,總統本人掌握了12個上議院議員任命資格(一共245個,總統是執政黨的話優勢很大)。第二種方式是各個地方邦的組成立法選舉委員選舉上議院議員,上議院議員的名額基本按照每個地方邦的人口比例來分配,在實際選舉中基本上你在這個邦的議院比例決定了這個邦的上議院名額你能獲得的比例。

舉例:北方邦大概是2億人,按照人口比例在上議院有30個選舉議員的名額(2/12≈30/250,30是約數,非實際數字僅僅用於講解),人口少的邦都固定為1個席位。在北方邦本身的議會有400個議席,印度人民黨控制了320個,也就是80%,那麼基本上最後的上議院印度人民黨就會是30*80%=24個,也就是本地席位比例基本等於上議院比例。

例外:在2016年的上議院選舉中,由於兩個政黨相互爭鬥,出現了所謂的「cross vote」,碰巧印度人民黨一個代表反而當了上議院議員。。。當然了,這種美事大概10年一次。

補充1:上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替換其中1/3,同時總統重新任命12*1/3=4名議員。印度人民黨2017年在北方邦選舉贏了80%的本地議會席位,那麼不會立刻多24個上議院議員,而是在2018年、2020年、2022年每一年北方邦撤換10個議員的時候,每次多8個議員。

補充2:雖然2018年是1/3替換的上議院選舉年,但是實際上2017本身也有小型的上議院選舉。例如2017年7月28日-8月18日結束印度進行了10個上議院議員的替換選舉,本次選舉中印度人民黨又多了一個席位。此次小選舉印度人民黨歷史性的與國大黨並列,成為了印度上議院第一大黨,也就是40年來第一個同時在上下議院同時是多數的政府(上議院相對多數,下議院絕對多數)。這個昨天剛結束的事情,竟然國內沒有任何消息,可見中國對印度了解之少。(Indian Rajya Sabha elections, 2017)

由於總統任命的12個,雖然數額很客觀,但是只佔了極少數部分。所以基本上,上議院議員都是地方選舉產生。由於上議院議員和地方議會議員比例高度重合,所以實際上地方政府和下議院政府也是一體兩面

所以實際上,印度四層權力機構實際上是兩個兩層,最高的總理內閣和下議院的權力是一體兩面,地方的政府和上議院的權力也是一體兩面,所以印度的權力實際上是兩部分組成的:由普選組成的下議院和內閣政府、地方政府選舉生成的上議院。

也就是說,簡化的說印度的行政權和立法權同時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同時存在兩個立法權力機構和兩個行政權力機構,一個行政權機構歸中央政府,一個行政權機構歸地方政府,一個立法權機構歸下議院,一個立法權機構歸於上議院。同時中央執政政府同時擁有一個行政權機構和一個立法權機構,地方享有一個行政權機構,同時也會自動生成一個立法權機構。

複雜的情況是,還要考慮到地方政府本身的立法權和行政權也是分離的,地方邦也存在議會,但是實際上基本上地方執政政府大部分都是同時擁有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更複雜得情況是,地方邦也可能同時有兩個議院。

(3)———— 印度政治歷史、當前政治氣候

在我之前的兩個文章的科普中,基本講了印度的政治歷史,這裡重新梳理一下。

印度在最開始是國大黨一黨獨大,雖然權力本身分散在多處,但是實際上印度所有的政治機構都是國大黨控制的。當時的10大邦都是國大黨控制的,所以上議院也是國大黨控制的;當時總選舉國大黨一般能控制65%左右的下議院席位,也就是說總理也是國大黨的。所以雖然權力機構多,但是其實四層機構都是國大黨控制的,也就是當時根本沒有現在的問題。

由於國大黨施政不善,70年代80年代印度人民在地方邦選舉中普遍投票給了地方政黨,也就是說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割是這時候發生的,於是上議院開始出現了「懸浮議會」。

國大黨治理國家越來越糟,連全國總選舉都不投國大黨了,國大黨的席位從原來的350跌到了150個了(下議院一共550個席位),連絕對多數都不是了,結果下議院也出現了「懸浮議會」。

如果民主制度如果不考慮被推翻的話,最糟糕的情況是「懸浮議會」的話,那麼印度詮釋了沒有糟糕的事情只有最糟糕的事情——印度兩個議院竟然同時出現了「懸浮議會」,竟然連續出現了30年!

連續三十年的兩院「懸浮議會」,印度沒有崩潰可以說是一個奇蹟。畢竟印度發明了一種新的政治方式,那就是聯盟執政。由於長期的「懸浮議會」存在,印度形成了以「聯盟」為單位的政治運作方式,在90年代這個方式非常糟糕,10年內換了8屆政府。到了1999年以後,聯盟執政方式運用逐漸成熟,後來的3任聯合政府都沒有崩潰,成功運作了16年。其中國大黨領導的聯盟叫做UPA,印度人民黨領導的政治聯盟叫做NDA,所以現在媒體叫莫迪政府為NDA government,便是因為其本身是整個聯盟都參與政府組成。

然而印度成功詮釋了什麼叫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請問您聽說過聯合執政也能出現「懸浮議會」的情況嗎?

實際上最近30年從來沒有一個執政聯盟能在上議院超過半數以上,現在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領導的NDA在上議院是第一大勢力,有245個席位中的89個席位,也就是說只有大概35%的席位,竟然還只是一個「相對多數」政黨。也就是說只需要下議院「絕對多數」就可以執政的印度政壇並不需要上議院」絕對多數」。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印度政府執政黨其實都是兩個議會的「相對多數」,甚至是還可能不是下議院的「相對多數」(1996年、1998年的國大黨政府都是下議院第二大黨),但是只要聯盟組合成的聯合政府領袖同時是下議院多數黨/多數聯盟的領袖就可以。

所以說有這麼幾種糟糕的情況,出現在印度了。

1 下議院沒有任何黨派過半,出現懸浮議會,同時上議院也是懸浮議會。這時候下議院有第一大黨和第二大黨。第一大黨和其他政黨組成聯盟試圖組建政府,成功在下議院佔有多數,於是整個聯盟是下議院的「絕對多數」。執政政府本身可能是上議院的第一大勢力、也就是「相對多數」,也可能就是第二大勢力,甚至是第三大勢力。

這種情況下政府十分容易跨台,在1990-2000年發生了多次政府跨台,印度人民黨在這種情況下1996和1998年兩度垮台;在1999年以後基本不會出現聯盟垮台的情況了,1999-2014年間這種聯盟-下議院絕對多數一直成功運行了16年。

2 下議院沒有任何黨派過半,出現懸浮議會,同時上議院也是懸浮議會。這時候下議院有第一大黨和第二大黨。第一大黨和其他政黨組成聯盟試圖組建政府失敗,沒有在下議院佔有多數,於是第二大黨組建政府,第二大黨領導的聯盟是下議院的「絕對多數」。執政政府本身可能是上議院的第一大勢力、也就是「相對多數」,也可能就是第二大勢力,甚至是第三大勢力。

可以說印度政治氣候的亂象完全是國大黨治理無能,這導致了人民信心喪失普遍尋求本地政府支持,新黨派如春筍崛起,國大黨本身江河日下。於是多個因素匯合起來形成了當時的混亂局面。歸根結底是國大黨治國無方引起的,地方上的人民都相信自己地方上的政黨能解決自己問題,而不是中央政府,才導致現在的僵局。

而印度人民黨,或者說所有的印度黨的問題都在於雖然能控制得了下議院,但是怎麼能控制上議院呢?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怎麼能獲得全面的立法權才是印度所有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問題。

(4)———— 2014年選舉以來印度人民黨的現狀

印度本身民主制度堪稱所有成功運行的民主制度裡面最混亂的之一,雖然能比義大利、日本這種長期缺乏最高政府的情況要強一點,但是實際上也算是比較糟糕的。這種情況下,印度能搞出來現在的經濟增長、經濟成就,可以說是值得刮目相看。

就算這麼糟糕的政治情況,加上落後的醫療、教育、法律情況下,印度的經濟增長還是比一黨專政的越南高出1%,可想而知本身印度的經濟能量真的是深不可測。

到了2014年,晴天霹靂,印度人民黨大獲全勝,成為30多年第一個在下議院擁有絕對多數的政黨,共有282個席位,佔比52%。整個執政聯盟NDA共有339個席位,也就是62%,這一歷史性的成就意味著,內部高度團結的印度人民黨政府實際上可以讓任何一個莫迪的法案在下議院得到通過。

政黨聯盟破裂無力推進改革、電信腐敗案嚴重、經濟低迷打擊了國大黨的威信。最後兩年治理國家像翔一樣的國大黨徹底垮了,僅僅獲得了獲得了44個席位,也就是僅僅有下議院的8%。曾經締造了印度、彪炳史冊的國大黨徹底成了一坨翔。

雖然印度人民黨在下議院已經可以說是無敵了,但在上議院依舊處於絕對劣勢。在2014年印度人民黨只有50個不到的上議院的席位,加上聯盟也僅僅60個,也就是占上議院還不到30%。當時JD的領袖、比哈爾邦首席部長庫馬爾和莫迪翻臉,擁有10個席位的政黨JD直接走人,更是讓印度人民黨蛋疼不已。國大黨雖然已經是翔了,但是上議院是兩年才選舉1/3議員的。所以這讓國大黨這坨翔還有喘息的時間,雖然印度人民黨勢力大,但是依舊要很長時間才能努力統治上議院。

在2015年,印度發生了政治地震,印度人民黨雖然不可一世,但是在德里和比哈爾邦都選舉慘敗。德里是首都,結果印度人民黨慘遭地方政黨血洗;比哈爾邦就是之前翻臉退出NDA的庫馬爾所統治的邦,庫馬爾擊敗了印度人民黨的勢力,雖然印度人民黨贏了930萬個選票,庫馬爾領導的JD只獲得了641萬,但是兩者分別獲得了53和71個席位,也就是印度人民黨失敗了。當年在第三大邦比哈爾邦和首都德里的失敗,非常大的動搖了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的威信,人們普遍認為地方分割化會繼續進行,沒人覺得莫迪能拿下上議院了。

但是到了2017年,莫迪本人看來是時來運轉了,簡直是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偉大勝利。

在3月份,印度的5邦選舉中,印度人民黨大獲全勝,一下拿下了2億人口的超級大邦北方邦,取得了30年未有的勝利。這可以讓印度人民黨在未來6年內,在每一次上議院選舉中都讓印度人民黨拿到7個席位。

7月22日,印度總統選舉中,印度人民黨的候選人成功上位,由於總統實際上控制了12個上議院議員名額,每2年換屆選舉可以提名4名上議院議員。雖然提名議員應該是各行業專業人才,但是總統可以無恥的全都任命印度人民黨的黨員。這樣的話,印度人民黨一共可以在未來3年多獲得5個上議院名額。同時印度總統擁有強行通過任何法案的「最終決議」,也可以在關鍵時刻解散邦政府宣布進入「總統治理」,或者在最危急的時刻宣布「緊急狀態」使莫迪進入全面獨裁狀態。

8月18日,也就是昨天,上議院的小型選舉結束,印度人民黨再次獲得1個席位,國大黨失去2個席位,上議院兩大黨均擁有為57個席位。印度人民黨成為接近40年以來第一個同時擁有上下議院多數的政黨,雖然是下議院的「絕對多數」+下議院的「相對多數」。

8月19日也就是今天當天,曾經脫離NDA的、第三大邦比哈爾邦的執政黨領袖和首席部長、在2015年擊敗印度人民黨的庫馬爾正式重新加入了印度人民黨旗下的政治聯盟NDA,這個7月27日就傳出來的消息終於落下實錘了。印度人民黨完全一掃兩年前的失敗,又將一億零三百萬人口納入自己的體系之下。這使得NDA的上議院席位又增加了10個,可以說如虎添翼。

至此印度人民黨領導的NDA擁有89個席位,成為了上議院最強大的勢力。儘管如此,莫迪本人依舊不能在上議院為所欲為,國大黨領導的UPA依舊擁有63個席位,其餘接近90個席位掌握在各種地方政黨身上,很多政黨雖然已經被印度人民黨徹底擼下來了(例如北方邦的所有地方性政黨都完蛋了),但是依舊得到5年以後才能徹底滾蛋。

(5)———— 印度人民黨何時能獲得上議院多數?

要想問印度人民黨什麼時候能成為上議院絕對多數的領袖,就一定要知道印度人民黨本次崛起始於什麼時候,只有這樣才能認清印度人民黨的權力基礎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可能以為是2014年大選中莫迪的崛起,這是很普遍的觀點,但是是錯的,答案是2012年。

2012年是徹底改變印度命運的時刻:在次貸危機後印度政府通過大量投資試圖穩定經濟增長,短暫高潮後2011開始陷入低潮,2012年就陷入到了全面的經濟不景氣中,經濟增長是新世紀新低,通脹高企,匯率狂跌。同時當年發生了6億人的大停電事件,當年電力缺口達到了最大的8%以上。而那時候英聯邦腐敗案、電信腐敗案極大的重創了執政政府和辛格本人的威信,辛格竟然自始至終不願意追究電信部長的責任,因為電信部長本身是印度第二強邦泰米爾納德邦的政治領袖,試圖追究執政聯盟內部的地方性盟友會導致災難性後果,辛格不願意失去他的支持,於是辛格和國大黨一時間臭名昭著。

當時國大黨控制的UPA發生了普遍的內訌,小黨不願意支持辛格進行經濟改革,經濟改革全面停滯,這使得經濟更不可能好轉了。

既然世道混亂,那麼就只能期盼英雄改變一切,遠看天邊,印度人民黨就出現在眼前,這股讓失勢已久的印度人民黨再次崛起的強運始於此。在2012年以前,曾經輝煌無限的印度人民黨領導的NDA僅僅統治了29個邦的5個(考慮偽邦的情況下)。到了2012年,印度人民黨獲得了新的一個邦;2013年,又獲得了新的一個;2014年不僅印度人民黨全國大獲全勝,在地方上竟然一口氣獲得了5個邦的統治權(同時有邦退出了NDA統治),自此印度人民黨一下子統治了11個邦,成了印度地方上最大的全國性政黨。

印度人民黨的驚人崛起還沒有結束,雖然經歷了2015年的慘敗。2016年印度人民黨又獲得了3個邦的控制權,2017年重新獲得了3個邦的控制權,再加上比哈爾邦首席部長重新回到NDA,也就是說此時2017年7月28日起,印度人民黨一共控制了全國的29個邦的18個邦,12.1億中的8億以上的人民(2011年統計,現在估計人口為13.4億),一線大邦除了兩個以外全部在印度人民黨統治了。

印度人民黨統治了印度人62%以上的邦,以及68%的人口,自尼赫魯時代以來前所未有這種總統、總理、下議院、地方邦的權力高度集中,被稱為「saffron wave」——藏紅花浪潮。印度人民黨的旗幟是藏紅花,這就是印度人民黨的浪潮,實際上並非是莫迪塑造了印度人民黨,而是強大的印度人民黨選擇了莫迪,莫迪如果想要成功,必須要印度人民黨在整個印度政壇取得全面成功

在印度一個重量級法案要想通過並且實施,需要下議院和上議院半數通過,並且得到半數邦以上的同意。當今的印度,莫迪的法案可以在地方和下議院暢通無阻,獨獨無法在上議院橫衝直撞,便是因為上議院反對黨的完全不合作態度。

實際上,一旦上議院反對黨轉向合作,任何改革都可以在莫迪意志之下推行。很多中國人不了解印度說:「地方邦怎麼會任由中央政府統一財政,他們又不傻」,問題是實際上印度有足足18個邦在莫迪的控制之下,地方不可能對莫迪的改革造成什麼阻礙。

另外有人有誤區是,罷工之類的對印度打擊很大,會放棄改革,這是不得不說是誤區。像本次稅收改革,所有民間抗議都不會影響到莫迪的計劃。什麼一億工人罷工、農民抗議、地主老財抗議,這種純粹讀歷史書讀傻的言論,在中國廣泛流傳,實際上莫迪唯一害怕的是來自上議院的狙擊(實際上無論民眾怎麼反對,下議院都會通過莫迪的任何法案)。迫使莫迪放棄土地徵收法改革和勞工法改革的不是什麼抗議,而是在上議院國大黨的絕對不合作,即使莫迪三次改變了自己的方案,國大黨也不會放開通行的道路。而莫迪最重要的高難度改革是破產法和消費與商品稅收法案,前者統一全國七部各不相同破產法,後者統一各邦稅收體系,都是要走議會,最終莫迪在政治籌碼交換的情況下,才讓國大黨退步。

而對於土地改革法案和勞工市場改革法案,這個影響數億人的法案,無論如何國大黨都不會讓開道路,莫迪必然要通過奪取上議院「絕對多數」地位才能順利推進法案。

按照現在普遍的計算,不考慮預測未來地方選舉印度人民黨的得失(也不可能預測,有可能印度人民黨失去幾個邦,就徹底沒戲了,反之獲得了一個卡納塔克邦就穩了),結果如下:

2018年上議院選舉,印度人民黨領導的NDA大概會從89個進一步增加到100個以上。

2020年上議院選舉,印度人民黨領導的NDA大概會從100個以上進一步增長到了115個以上。

考慮到總統提名的5名上議院議員完全可以無恥到全是印度人民黨黨員,到了2020年印度人民黨領導的NDA幾乎可以繼續增長35-45個名額,也就是可以達到124-134個左右,超過了245的一半123,成為了「絕對多數",此時印度人民黨才可以說可以高枕無憂的推進徹底變革。

實際局勢實際上對印度人民黨更加有利,地區性政黨中的AIADMK,BJD,TRS, YSRCP,INLD雖然不是印度人民黨下的聯盟NDA的一員,但是實際中,作為支持政府的一派(back-government),他們總是選擇支持印度人民黨的政策。這幾個政黨共有26個上議院名額。

如果到2018年的上議院選舉以後,那麼印度人民黨會成為上議院單一大黨,上議院的潛在支持者大概擁有130票以上的支持,也就是說印度政府只有2018年以後才有能力進行根本性變革,對於僅僅剩下半年多任期的莫迪根本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搞大規模改革,所以必然會拖到2019年以後,甚至選擇2020年取得全面權力以後再做出史無前例的改革措施。

問題在於莫迪所承諾的是2022年實現新印度的願景,留給莫迪的時間不多了,要想在5年實現所謂的「新印度」是沒有任何可能的。莫迪相信一旦他獲取全面權力,就可以全力推行各種關鍵改革,這必然使得印度成為經濟大國。然而,這裡存在兩個重要問題。

首先留給莫迪的改革時間太過短促,可能僅僅是2019-2021年,2019年莫迪需要處理重組政府等事情,這樣子僅僅有2年時間改革。其次,這種改革的效果顯現要非常長的時間,到了2022年很可能莫迪現在做的GST稅收改革才剛剛顯現出效果,他所做的全面改革,起碼要到他的第三個任期才可能出現積極效果(2024-2029年)。如果莫迪先生能三度擔任印度總理的話,那麼他執政的絕對時間,可以堪比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兩位印度的偉大領袖。

無論如何,2022年不會出現莫迪所說的新印度,即使2022年的印度的面貌會大面積革新(按照現在的進度,到了19年大概可以普及廁所和村莊電力了),但是不足以支撐他所說的理想。

莫迪作為一個以發展為綱領上位的領袖,民眾會不會再次之前對他失去耐心?這是一個噩夢性的結果

雖然他2019年獲得連任是100%的,但是他要想做出突破性改革,必須要有上議院的全面權力,也就是地方上的權力根基擴充。民眾對莫迪失去耐心,雖然不會讓莫迪失去大選,但是如果民眾一旦在地方驅逐印度人民黨邦政府,那麼莫迪將會失去獲得上議院「絕對多數」的那麼唯一的一瞬機會。

即使這個機會僅僅是兩年都足以莫迪完成他的歷史使命,再失去多數地位也就沒有關係了。但是一旦在此之前,民眾驅逐莫迪政府——2018-2020年這個時間段,足以使得莫迪喪失「絕對多數」的機會。雖然莫迪依舊可以和那5個小黨合作,嘗試用加減法死扣那一兩個名額嘗試達到半數,不過莫迪的夢想很可能就這麼成為泡沫。

還有印度人民黨控制下的NDA本身實力強大,佔有半數以上(123以上)或者至少接近半數(110以上),莫迪許諾的「新印度」才可能夢想成真。

現在莫迪已經佔了先機,印度總統的勝利使得莫迪切切實實可以獲得12個上議院議員的名額,自命不凡的庫馬爾的突然回歸讓印度人民黨突然多了10個上議院名額,甚至現在在聯合外部小黨盟友的情況下有可能在上議院取得半數,這在三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從三年前印度人民黨僅控制60個不到的上議院名額,到今天為止的89個名額,印度人民黨在上議院影響力幾乎翻了一半,一切看起來都更加有可能了。

(6)———— 小貼士

本來還想寫幾個有意思的東西,但是想想太麻煩了。。。18號19號突然蹦出來兩個重量級改變實力對比和現狀的事件,弄得大半都得重寫了。

仔細想想,最近印人黨的勝利可以讓時間軸為半年以前的、對印度人民黨的所有預測都當廢紙,心情頓時好了很多。。

以下幾個小問題,如果評論區有人想知道為什麼我就寫吧

1—— JD的庫馬爾在2014年為什麼退出印度人民黨領導的NDA?當然如果你看了我之前的答案,應該知道庫馬爾也是一代奇人。

2—— 莫迪當時是怎麼脫穎而出的?

3—— 印度人民黨為什麼要大力擴充黨員

在2014年印度人民黨執政後,他的全國發言人夏斯特里說:根據統計,印度國會選舉需要9000萬選票才能勝選,因此如果能達到1億黨員,將黨員轉化為選票,就能夠鞏固執政地位。這才是印度人民黨在2014年11月以後大力擴充黨員運動(expansion of the base)的根本原因。

在近幾十年來歷次印度總選舉中,其中議會第一大黨獲得的選票比例在25-35%左右,最低的執政執政條件是25%。而印度選舉中大概有60%投票率,所以在歷史上來看最低只需要9000萬張選票就可以組建政府。

在2014年總選中,投票人數共有54000萬人左右,印度人民黨得票17100萬,得票率約為31%,獲得下議院席位中的52%;而國大黨得票10700萬,得票率為19%,獲得下議院席位8%。而2014年印度人民黨按照黨員數量計算為印度第一大黨,共有3500萬黨員,國大黨則僅為2000萬黨員。所以印度人民黨有理由相信將黨員擴張到1億人,可以大幅度鞏固印度人民黨的政權穩定。

實際上在2014年很多投票給印度人民黨的選民,可能單單是因為莫迪的存在,本身並不是印度人民黨的成員。在擴員運動中大幅度吸收這些新成員,可以保證增加自己選民基礎。即使他們不是組織緊密的黨派一員,但是只要新黨員中客觀數量的選民在總選舉中投票給印度人民黨,就很可能不斷奪取政權,從而打造長期政權,從而實現一黨執政的夢想。

在2015年印度人民黨已經將黨員擴充到1.1億以上,增長了兩倍,但是印度人民黨依舊不能放心,因為還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在傳統上印度人民黨被認為是一個極端印度教主義政黨,要建印度教徒獨大國家,這一身份認知嚴重限制了印度人民黨發展,大量的穆斯林、基督徒、錫克教徒等等都不會支持。由於印度教本身對落後種姓的歧視,很多在印度教體系下利益受損的落後種姓也不願意支持印度人民黨,這導致長期以來印度人民黨的形象不佳。

所以長期以來印度人民黨被認為是北方地區的一個高種姓精英支持的政黨,而印度人民黨的支持者很多是印度本土的中上等種姓、海外商業精英、小企業主。為了彌補自身的選民基礎缺陷,印度人民黨大力提拔低種姓進入高層,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莫迪,同時採取了貼近低種姓人民實際生活的關懷政策,這使得印度人民黨在整個北部印度和西部印度站穩了腳跟。

印度各邦(包括偽邦)執政黨分布:黃色為印度人民黨控制的邦,淺黃為印度人民黨盟友控制的邦,藍色為國大黨,紅色為各個地方政黨。

印度地理分布圖,印度人民黨主要統治的地區是西部、北部(中部)和東北部,對南部和東部影響力非常小。

由於印度人民黨極少控制南部和東部各邦,所以印度人民黨在2015年完成擴員運動後便將主要目標放在東部和西部上。相比之下,雖然國大黨已經衰落,但是由於長期的縱橫印度政壇,本身有遍布全國各地的基層組織,這是新興的印度人民黨所做不到的;同時由於有南北矛盾問題,南方各邦對印度人民黨印象很差,根本不屑於支持北方出身的印度人民黨;而南部和東部兩個共產黨的勢力也很強大,他們總是反對莫迪所推動的游擊經濟改革,也是深受痛恨已久的眼中釘。這種情況下印度人民黨兩個擴張計劃就出爐了。

第一個為東部擴張計劃:在2017年莫迪下達指示,要在東部進行擴張,主要目標放在不受印度人民黨控制的西孟加拉邦和奧里薩邦,尤其是西孟加拉邦為重中之重。西孟加拉邦的首府加爾各答曾為英屬印度總府,是傳統上印度的政治、文化、教育、經濟中心,但是經過共產黨、本土黨派、官僚主義治理已經徹底歇菜了,即使如此人口多大一億的西孟加拉邦有極大的政治意義。現在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為地方黨派出身的班納吉,是印度第一大莫迪反對派,同時作為印度國內廣泛的左翼陣線的一員。徹底殲滅西孟加拉邦的地方勢力,有利於大大集中中央權威,推進右翼經濟改革計劃。

在最近幾年印度人民黨已經逐漸在東部擴張了影響力,在西孟加拉邦南部逐漸崛起,但是依舊不足以獲得地方選舉多數,這一次擴張就是要在2019年時打擊西孟加拉邦的本土政黨,並且最好在之後的地方選舉中擼下來,實現地方控制和中央集權的兩個目標。

第二個為更加雄心勃勃的南部擴張計劃:印度人民黨主席Amit Shah力主推進南部5邦的擴張計劃「南方使命」(「South Mission」),在這一計劃中印度人民黨將要在南方五邦進行黨員擴張,並且要努力保證在最近南方的卡納塔克邦選舉中獲勝。一旦控制了班加羅爾所在的人口多達6000萬的卡納塔克邦,不僅有巨大的政治意義——足以確保2020年印度人民黨成為上議院絕對多數黨,這個新興的印度經濟中心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改革意義。

現在在南方各邦中,印度人民黨僅僅在卡納塔克邦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他各邦影響力都約等於0,想要在這片真空中崛起恐怕需要漫長的時間。


從他去年強制廢鈔來看,面對當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風險,印度可供操作的手段是有限而粗暴的。 我國在今年以來也加強了對金融的管控,把防範金融風險放在了重中之重,成立了新的委員會,並且強力實施金融反腐,消除潛在的制度內的風險,可見未來一段時間勢必會有一次激烈的鬥爭。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又該如何選擇呢?莫迪看起來很強勢,但是這種強勢可以用來實施社會動員,卻不能免於遭到國際和國內的雙重阻擊。例如下面這則新聞可能很少有人關註:

伊朗原油出口產能大幅增加 印度成其最佳戰友

周三,伊朗油長贊加內表示其原油出口產能已攀升至280萬桶/日,較制裁前水平增加了120萬桶/日。且據數據統計,單單印度從伊朗的原油進口量就達到了53.28萬桶/日,約佔伊朗出口產能的20%。

但是,如果伊朗在特朗普政權的圍剿下再度陷入對抗(無論是美國的內鬥還是敘利亞戰爭的走勢),那麼印度如何選擇站隊,可能是個很大的考驗了。 莫迪政權的命運或許並不維繫於邊境,而是維繫於中東。 如下面的新聞:

印度原油進口依存度20年內或達90%

印度又要超過中國了 這次是用油量!

IEA:印度原油需求將大增-期貨頻道-和訊網

對比一下中國,雖然中國也深受石油問題困擾,但是和印度有很大的不同:

印度的石油難題-搜狐滾動

印度這個佔世界人口總數16%的國家,其石油儲量只佔全球的0.4%,石油資源的極度缺乏,是印度進口原油快速增加的重要背景。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印度是僅次於日本的缺油國,極度貧瘠的石油儲量和產量,使印度的石油進口依賴度遠遠超過中國。可以說,世界石油市場的風吹草動,對印度的影響遠遠超過中國。

  根據現有勘測數據,雖然印度是亞太地區第二大石油儲備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為57億桶,大概為8億噸,但是其國內的石油天然氣生產能力還遠遠無法滿足開採這些儲備。

  同樣作為缺油的中國,2013年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0.61億噸,一年新增探明儲量即超過印度總計探明儲量。

  2013年,世界各國石油產量排行上,沙特為5.4億噸,俄羅斯為5.3億噸,美國是4.5億噸,中國也有2.1億噸,而印度只有3800萬噸左右。

更重要的是,中國除了石油外,還建立了龐大的煤炭、光伏、風電、水電和核電力量,並且在天然氣(包括頁岩氣)、高能電池、油電混動車輛、城市軌道交通等方面下了大力氣,這樣一來就可能在新一輪產業布局裡盡量規避石油為核心的工業體系所帶來的風險,但是這需要極大規模的投資、極多的人才投入、強力的國家意志、恰當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對舊時代利益集團的切割。 但是印度看起來已經被綁在石油戰車之上了,莫迪去美國送錢買武器,這不是沒有緣由的。 印度是繼日本之後又一個有野心沒石油的國家——甚至連煤炭都不多,這跟義大利也是很像嘛。

印度採取的策略大約會是「半邊倒」向美國。在圍繞石油形成了龐大現代產業鏈條里,美國、沙特、日韓分工合作,是掌握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主要手段。 誰被拉入這個鏈條,誰就能獲得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機會,與之相關的金融保險、技術引進、貿易安全、基建投資都能快速跟上。 從2016年的統計來看,印度對外石油依賴度已經高達81%,石油產量自從突破4000萬噸以來,近幾年年就一直在4200萬噸上下徘徊,而印度的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只相當於中國80年代早期的水平。因此印度現在啟動第二次科技革命條件下的工業化,勢必要緊緊依賴美國提供的外部體系支援。但是國際能源供給網路不僅是美國-沙特這一家,俄羅斯和伊朗也是很重要的來源,事實上近兩年來隨著伊朗局勢的緩和,大量的伊朗廉價原油被提供給了印度,因此也不排除莫迪會兩頭下注。說到底還是要看中東的格局怎麼變化吧。

另外補充一點,莫迪與塔塔集團關係密切,當年他在古吉拉特邦的時候就為塔塔提供了不少便利。而塔塔集團是以鋼鐵、電力、汽車等重工業為軸心的骨幹集團,在印度扮演著克虜伯和三星的角色。 這些工業特別是汽車工業對近年來印度經濟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石油產業鏈條為這些工業部門足夠的支援,然後印度的重工和真正的國家實力才能增長起來。外部環境方面,近幾年油價的下跌和美國金融方面的變化也為印度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鏈條提供了條件。但是如果中東再生變故或者美國國內出現變化,這種窗口還能維持多久是個大問題,而印度在效率方面並不見長。

——————————————————————————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國內大力發展石化產業鏈,並且努力開發中低端工業產品市場,這才獲得了今天的經濟成就,但是這也意味著中國在美國主導的世界產業格局中充當了「供血器」的角色,所以美國企業最大的海外利潤來源就是中國。 只是中國擁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因此2010年以來大力發展新興能源和產業,力圖擺脫這種地位。 不論未來有多少曲折,只要我們下決心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就必須超越以石油為核心產業模式,走出一條新路,這才是真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莫迪最大的軟肋就是民意,同樣,這也是莫迪最強大的地方。我們總說,最強的點就是最弱的點,就是這個意思。

莫迪本人超高的民意支持率和威望,是他推行自身理念和政策的基石。管理一個國家,或者說一個超大型機構,最忌諱的就是政令不通,頂層的理念無法得到落實。很多時候,錯誤的決策也遠遠比沒有決策要好,更何況,現實中,誰能說清什麼是錯誤的決策呢?無非是側重點不同罷了。莫迪攜超高的民意支持度,可以很容易推行自己的理念,這是除了尼赫魯之外,任何以往的印度領導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事。而印度民眾之所以如此支持莫迪,是因為他們對現狀非常不滿,並且深信莫迪能夠帶來改變,能夠把印度已經暴露出來的經濟社會安全問題,通通解決掉。

那麼,問題來了。一旦民眾的希望落空了,會怎麼樣呢?玩股票的都知道暴漲之後必然是暴跌,來的時候的洶湧澎湃,去的時候也必然是澎湃洶湧,猶如天河倒卷。所以,莫迪無論做什麼,必須保持一個強勢的,雷厲風行,不同於以往印度政府那種腐敗無能,拖沓低效的作風。無論對錯,莫迪做事都必須要快刀斬亂麻,時刻讓民眾保持亢奮和新鮮感,讓民眾相信他必將改變現狀。而且,在民眾關注的重大問題上,諸如與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邊境衝突,對內的經濟改革,懲治貪腐等,都不能有任何挫折。即便某些政策失敗,也必須用欺騙,宣傳,轉移注意力等手段,想盡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至少不能讓民眾關注他的失敗。否則,被推上波浪頂峰的民意,必將翻轉而下,把莫迪和他的人民黨摔得粉身碎骨。

現在的莫迪,真正是騎虎難下,這隻老虎就是印度那不成熟的民粹主義所帶來的極其容易反轉的民意。看上去,莫迪是威風凜凜,所向披靡,走到哪裡都是鮮花和掌聲。可是,一旦不能餵飽胯下這隻老虎,恐怕第一個被吃掉的就是他自己。


洋蔥呀!洋蔥的價格就是印度人民心中衡量政府好壞的秤。

印度去年種植了83萬公頃的洋蔥,產量達1356萬噸。在印度,洋蔥的價格直接關係到11億人民的日常生計。

在2012的一年多里,印度的洋蔥價格一路攀升。2013年10月和11月,一些地方的洋蔥零售價格高達每公斤100盧比(約合人民幣9.83元),而在「洋蔥危機」發生前,其價格是每公斤20盧比(約合人民幣1.97元)。

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印度約有3.5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處在國際公認的貧困線以下,每天的生活費用不足1.25美元。已持續一年多的「洋蔥危機」讓印度百姓叫苦不迭。

印度總統莫迪宣誓就職,1個月後,由於擔心國內洋蔥價格上漲,政府下令禁止將洋蔥廉價出口。4年前,為了預防街頭抗議,當時的印度政府甚至一度完全禁止洋蔥的進口和出口。恒生銀行的印度首席經濟學家班達里說,「雖然沒有得到證實,但人們都相信,時不時地,洋蔥價格的上漲會成為重要的選舉議題。」比如在1998年,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在選舉中失敗,人們普遍將原因歸結于洋蔥價格的上漲。班達里說,洋蔥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和每個印度家庭的生活密不可分。「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所有印度菜肴都有洋蔥這一味原料。因此,普通人對於洋蔥價格的變化非常敏感。」

2013年8月22日,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民眾手持總理辛格的照片和洋蔥,抗議洋蔥價格飛漲。

2013年10月洋蔥庫存告急時,印度向中國和伊朗尋求援助,討論通過進口,抑制洋蔥價格的過快上漲。

以上就是印度著名的洋蔥危機。

而且印度人只愛吃印度產的洋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2個吃蔥國——中國和印度,距離如此之近,然而卻互相吃不慣對方的洋蔥。

印度嫌中國洋蔥味道太重,中國嫌印度洋蔥味淡偏甜。

所以呀,期待下次印度來一次洋蔥革命吧。


典型印度人的軟肋,在於其性格,也就是所謂印度國民性格:不能而示之能。這種性格在一時一地是有可能奏效的,但時間長了就不怎麼管用了。幾個典型事件可以提現印度這種性格。

印度獨立不久,其領導人就聲稱印度要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尼赫魯當初是不把新中國看在眼裡的,新中國領導人對於尼赫魯的態度甚為不滿。尼赫魯還妄想通過 「前進策略」 蠶食中國領土並覬覦西藏,但 62 年被中國教訓之後,尼赫魯含恨歸西。

印度暗地裡支持斯里蘭卡猛虎組織,並派遣 「維和部隊」 到斯里蘭卡維持 「和平」。但實際上,印度國內的泰米爾人和世界範圍內的泰米爾人都出錢幫助這個猛虎組織,想要在斯里蘭卡建立一個泰米爾人國家。結果斯里蘭卡得到某國援助,最後完全鎮壓了這批恐怖分子。

瓦賈帕伊是 「印度人民黨」 的創立者。此人於 1998 年 3 月上台擔任印度總理後,印度在當年 5 月就進行了五次核試驗。印度這次揮舞核大棒的結果,就是 「核供應國集團」。這個 「集團」 將印度排除在外,到現在印度還在努力要加入這個組織,但一直未能取得該集團所有成員國的同意。

以上三個例子都提現了印度想要辦大事但體質 「虛弱」 的本質。以下還有兩個大家津津樂道的例子:

第一是印度搞經濟還是不行。雖然西方國家都在嚷嚷印度崛起,我們也歡迎印度崛起,不過崛起是要努力和時間的。而且哪怕是有努力也有時間,也未必能崛起。印度自從 「改革開放」 以來,成績倒是有,但和中國這個鄰居比起來就不是那麼耀眼了。而且 2016/17 年經過莫迪這一番折騰,印度經濟數據還是否能繼續好看還是一個未知數。

第二就是軍事。印度的軍隊不能輕視,但這個強大的軍隊是建立在一個孱弱的軍工行業之上的。好比聚沙成塔,潮水一來就不知道還能不能立得起來;潮水一退,就知道誰在裸泳。印度人自詡印度軍隊戰鬥經驗足,中國有些人說不能輕視印軍,這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印軍持一些保留意見。

最後說印人黨和莫迪。剛才提到了瓦傑帕伊,此人是 「印度人民黨」(印人黨)的創立者,而莫迪也是印人黨的。但兩者還有更深層次的關聯。這兩個人都是印度 「國家/民族志願者組織」 (也就是 RSS,很多人稱之為印度的衝鋒隊)的 「志願者」。這個 RSS 是幹什麼的呢?

RSS 是一個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准軍事組織。其早期領導人曾公開讚美希特勒,贊同其 「種族純潔」 的理念。

印度獨立期間,RSS 與印度獨立運動保持了一定距離。RSS 認為自由必須通過維護宗教和文化來去的,而不是與英國人鬥爭。相反當時印度的國大黨倒是走在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前線。

印巴分治期間,RSS 組織大力幫助印度教難民,但在印度教徒-穆斯林衝突中扮演了積極角色。這與 RSS 的 「種族純潔」,「捍衛宗教和文化」 的理念相一致。

印度的 「聖雄」 甘地就是被一個前 RSS 分子給刺殺的。為此 RSS 被禁,許多 RSS 領導人被捕(1948)。這是歷史上 RSS 第二次被禁。第一次被禁發生在英屬印度的旁遮普省(1947)。

RSS 在 1947 年批評印度國旗設計,說 「三色」 從未被印度人欣賞過,而且 「三」 字本身就代表罪惡。有三種顏色的國旗會給人一種糟糕的心理影響。RSS 領導人認為印度應該拋棄這種模仿歐洲國旗的設計,採取印度獨有的設計等等。

RSS 起初不承認印度憲法,理由是這個憲法沒有涉及 「摩奴法典」 的內容(摩奴法典是古代婆羅門的一種法律,依據的是《吠陀》和當時的傳統習慣法)。

RSS 支持並參與了奪回被葡萄牙佔領區域的運動(比如大家熟知的果阿)。

1971 年,RSS 支持了孟加拉的獨立。

1975 年,印度的印迪拉·甘地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緊急狀態,暫停人民 「基本權利」 並限制新聞自由。此時 RSS 開始和政府作對,導致 RSS 第三次被禁。1977 年印度宣布結束緊急狀態,而 RSS 也同時被解禁。

RSS 曾參與過一次 「土地改革」。這次改革運動(Bhoodan movement)要求地主 「自願」 把一定數量的土地送給無土地的農民,但這些土地不能買賣,只能用來居住和耕種,連種樹都不行。這個運動開始於 1953 年,但在 60 年代就式微了。

進行操練的 RSS 成員

手持長棍的 RSS

RSS 的敬禮,中間白衫的就是莫迪

以上三張圖片是 RSS 在操練和遊街

總的來說,印人黨和莫迪背後,是一個印度教的印度民族主義組織。這個組織反對破壞印度傳統宗教文化的行為,與非印度教的宗教、文化和族群(比如伊斯蘭和穆斯林)無法兼容,並且以准軍事化來震懾(威脅)異己。

目前來看,莫迪已經表現出這種民族主義傾向,就是利用 「信印度教,說印地語,作印度人」 這套理念在文化和心理上來統一印度各個族群。但這套理念對印度的穆斯林極度不友好,導致一些邦總和印度中央政府離心離德(比如西孟加拉邦),也給了國際輿論一些說辭,說 RSS 就是德國納粹衝鋒隊的翻版。

所以答主以為,RSS 或許就是印人黨和莫迪的軟肋。民族主義這把火,印人黨和莫迪能否玩得轉是個問題。也就是說,也許印度又要 「不能而示之能」 了。


原教旨主義

來源:社會運動與印度人民黨的發展-知網

《印度人民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印度政壇的異軍突起引起廣泛關注。對於印度人民黨這個印度教民族主義的代表政黨,大多數研究將印度人民黨看作背離印度世俗主義路線的教派政黨,依靠教派鼓動在政壇獲得一席之地。但僅僅視其為教派政黨並不能全面概括這個特殊的政黨,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對於印度人民黨的全面認識。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並非偶然,它的發展主要依賴三個方面:聯盟策略、組織建設以及社會運動,其中社會運動是促使印度人民黨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的重要因素。對於印度人民黨的社會運動長期以來沒有得到重視,本文擬從社會運動視角對印度人民黨的發展進行分析。全文分為五個部分。

緒論部分闡明選題意義,對國內外研究印度人民黨的著作和主要論文分角度進行梳理,介紹社會運動理論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資源動員理論、政治過程理論和框架建構論,並結合相關分析案例得出分析印度人民黨社會運動所運用到的理論框架,最後對論文的創新之處和寫作框架進行簡要概括。

第一章對印度近現代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社會運動進行回顧和重新闡釋,闡明社會運動對於印度政黨的作用。

獨立前,體制外的國大黨在獨立運動時期發起的三次社會運動確立其領導地位,與同時期的邊緣地位的國民志願團形成鮮明對比。而獨立後,人民同盟以宗教議題發起的「聖牛」保護運動對政黨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效果,給印度人民黨留下了經驗。

第二章從社會運動的角度將印度人民黨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中立階段(1980-1986)、由中立到全面參與(1986-1993)、緩和階段(1993至今)。對每一個階段印度人民黨在社會運動的策略、行為以及產生的效果進行的具體分析,深入發掘印度人民黨轉變的原因和過程,展現印度人民黨在發展過程中參與社會運動的軌跡,本章重點展現全面參與社會運動時期的印度人民黨的狀況。

第三章以社會運動理論的框架對印度人民黨的社會運動進行分析,首先在宏觀的政治機會結構中,國際環境、參與渠道、國家管控能力使得社會運動得以生成和發展,其次在微觀的資源動員中,同盟家族的組織網路、領袖能力、媒體對成為促使印度人民黨社會運動成功的有效資源,最後印度人民黨通過繼承印度教民族主義,將這種意識形態在社會運動中通過宗教符號進行傳播,塑造共同記憶和感情,完成主觀上的思想動員。

結論回顧前文印度人民党參與社會運動並取得成功的分析,說明社會運動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推動了印度人民黨的發展,指出印度人民黨基於選舉政治的考慮將長時間保持緩和的社會運動策略。》

[文獻類型]:碩士論文

[文獻出處]:南京大學2016年

印度在1947年獲得民族獨立後的前二十多年裡,國民大會黨一直保持著一黨獨大的地位,國會中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可以與之抗衡。到了80年代以後,印度政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印度人民黨的崛起。從1980年至1991年,印度人民黨逐漸上升為議會第二大黨,並在1996年、1998年和1999年連續三次贏得人民大選,在2004年、2009年分別成為議會最大反對黨。目前,印度人民黨是印度國內唯一一個能與國大黨抗衡的主要政黨,它的崛起打破了印度原有的政治格局,同時印度人民黨的崛起也有其現實原因可循。

印度人民黨的前身是印度教派主義政黨,成立於1951年,名為印度人民同盟。人民同盟一成立就參加了人民院的歷次大選,但參選情況並不樂觀。不過由於黨內部分幹部的努力,印度人民同盟在1957年-1967年大選中獲得的選票和席位還是呈現一路上升的態勢(1971年有所下降,但仍然高於1952年-1962年間任何一次大選)。此後,人民同盟努力培養與其他反對黨領導人之間的聯繫,試圖進入到主流政治中。1977年,人民黨上台執政,也標誌著人民同盟進入了印度政治的主流,但之後人民黨內部的分裂影響到了雙方的夥伴關係。雙方在相互抱怨之後,於1980年結束了夥伴關係,以A.B.瓦傑帕為首的印度人民同盟脫離了人民黨,成立了新黨——印度人民黨。

從1980年至今,印度人民黨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0-1989):努力融入政治主流。印度人民黨成立之後,把走上政治舞台中心確定為自身目標。在1980年8月舉行的在中央邦和拉賈斯坦邦議會選舉中,印度人民黨初試身手,成功地成為了這兩個邦議會中最大的反對黨。

緊接著,中央選舉委員會便承認了印度人民黨為全國性政黨。在接下來的幾次大選中,印度人民黨都特別注意聯合其他力量,既接觸一些世俗主義的政黨,又不忘強調宗教情感,逐漸得以在一些邦實現了聯合執政。沿著這條路線,印度人民黨在聯邦和各邦議會中的勢力不斷壯大。到了1989年,印度人民黨在第九次全國大選中中,躋身成為議會第三大黨、

第二階段(1989-1995):遭遇挫折。在90年代初期,印度人民黨保持並延續了自身在邦一級議會的出色表現,並首次實現了在中央邦與哈利亞納邦單獨執政,隨後繼續在其他邦發展勢力。然而1990年9月至1992年12月的一系列教派衝突,以及印度人民黨發起的印度教徒遊行,引起了民眾的反感。這導致印度人民黨喪失了在數個邦的政權。為了彌補形象和吸引選民,印度人民黨不得不在剩餘幾個邦議會中大喊以反腐敗為主調的民粹主義口號。

第三階段(1996至今):躋身為印度最主要政黨。在這一時期,應人民黨在意識形態方面趨向溫和。伴隨著國大黨一黨獨大地位的滑落及中間路線政黨的失敗,印度人民党進駐到了印度政治的中心舞台,成為了印度兩大政黨之一。在1996年、1998年和1999年的大選中,印度人民黨連續三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獲得組閣權。但由於組閣時得不到其他政黨的支持,印度人民黨在1996年組閣失敗,這之後印度人民黨開始走競選聯盟的路線,在1999年之後成立了全國民主聯盟,進行聯合競選與聯合執政。

2004年大學時,印度人民黨出乎意料地沒有獲得議席多數,印度人民黨就此下野,但並未引起大的波動。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印度人民黨已經發展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政黨並成為了印度最主要的政黨。

印度人民黨的崛起改變了印度政黨政治的格局,它從一個小黨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經成為了印度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印度人民黨的崛起有著深刻的現實原因,學者陳金英在《社會結構與政黨制度》一書中對此作了分析。

首先,印度人民黨順應印度多元化的社會特徵,著力於以溫和的形象爭取民眾支持。它在最初支持高種姓的同時,也特別注意聯合低種姓或賤民政黨聯盟。印度人民黨在成立之初主要代表高種姓和城市中產階級的利益,但它同時也在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代表所有種姓的政治代表。此外,印度人民黨特彆強調要做好兩類人的工作,一是農民、民工和手工業者,另一類則是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後階層的群眾。

其二,印度人民黨採用了聯合競爭的策略,順應了聯合政治的潮流。早在印度人民黨的前身——印度人民同盟時,印度人民黨就十分注重培養與其他反對黨領導人之間的聯繫,試圖融入印度的政治主流。1980年以後,印度人民黨逐漸認識到印度社會的一系列特徵——低種姓日益覺醒,印度教民族主義思潮湧動和地方實力強大,印度人民黨也意識到接下來應該要以協調和聯盟為主要目標。

第三,從政治參與的路線來看,印度人民黨始終採用了一種實用主義的路線。在成立初期,印度人民黨將甘地式的社會主義作為意識形態基石,但一旦面臨挫折,又積極調整意識形態。90年代前後,印度人民黨加大對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支持,為了爭取選民,不惜發動教徒遊行,並以偏激的口號擴大自身社會影響。1995年以後,印度人民黨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綱領開始逐漸趨向溫和,一些比較有爭議的問題被暫時擱置。這種實用主義的生存方式也是印度人民黨不斷壯大的原因之一。


印度的穆斯林人口佔比比中國和俄羅斯多得

多。


他們最大的軟肋也許是民族,紅朝這一撥人之所以能造就一個強國,是因為這個民族本身一直是一個高度組織的民族。這個民族持續產生各司其職的農民,工匠,官吏構成的完整的國家機器,這台國家機器如齒輪般精密的運轉,支撐著我們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而莫迪所在的民族做不到。


我覺得都不用扯皿煮民粹,在民粹之前有一個必殺軟肋莫迪絕對繞不過去。

話說,大家都知道,各國元首每年新年都要公開發表新年演說,莫迪也不例外。在2017年的新年,他用印地語(劃重點)對全國人民發表了演說。

然後,有差不多1/3(數據記不清了)的觀看或收聽了演說的印度群眾表示,根本聽不懂他到底說了啥………這還不包括那些沒有電視可看的底層民眾………

印地語可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哦~


周邊外交是印度的軟肋,我們多加強合作,幫助大家共同實現夢想。

我們的強項太多了,基建狂魔不是吹的,附帶金融服務。

當然最大的軟肋是他內部那些問題,這不需要我們干涉。


應該問優點在哪裡,好數。。看看廢鈔,看看軍購,看看跟周邊國家的關係,,欺軟怕硬,對自己沒有清醒認識,,對國際也沒有準確判斷


剛開始莫迪上台時,國內網友給他起了個諢名叫莫迪老仙,也有人叫摩的或者魔笛,現在是都正常叫莫迪了,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兒。莫迪和人民黨是靠民族主義上台的,印度的民族主義最近幾年高漲,即使很多海外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裔不贊同莫迪的一些政策,也都對他十分信賴和敬仰,畢竟腐敗而且四分五裂的印度政壇能出來這麼個人物實在是難能可貴。

現在任何外部壓力都只能鞏固莫迪的基本盤,唯一能動搖莫迪及人民黨基礎的辦法,就是暗中支持印度一些小邦獨立,鼓動印度國內示威或者分裂行為,煽風點火把一些人對莫迪的不滿傳播開來,從內部瓦解,但這樣做的前提是中國必須有代理人在印度國內,並且經營數年才能將影響力滲透進去,短時間想做這種事基本不可能。


如果不是印度偶爾出來現眼一下,尤其是這次洞朗事件,大多數中國人是不會關心印度的,更不會了解他們。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只停留在人口大國之類的,也不知道印度總理是誰,更不知道印度還有總統。

我也差不多,我第一次真正想去了解莫迪,是因為廢鈔這件事情。我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有些震驚,甚至懷疑我是不是聽錯了,或者是我理解有誤,因為廢鈔在我看來動作簡單粗暴但意義很大很大,我不怎麼相信印度會出現這樣有魄力的政治家推行這件事情,所以開始了解保持關注印度廢鈔的進程。

先總的說一下,不管是誰上台,國內的問題是要面對的,也是很多國家都會有的問題,印度也不例外,比如經濟發展問題,增長確實快,快跟中國差不多了,但是底子差,比如人口問題,持續增長,很快世界第一,比如國內分裂勢力,等等。

具體到莫迪本人或者是人民黨,有什麼軟肋,可以去看他的經歷、政治理念等。

說到莫迪本人,我覺得他很厲害,算是梟雄,是不是他們的英雄,我不知道,留待以後。既然是梟雄,就具備梟雄的諸多特點,比如野心,戰略,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等等,走到這種位置上的很多人,都是踩著很多人的屍骨上去的。

要說到軟肋,可能有一點,就是當時擔任一個邦的首席部長的時候,抱歉名字不記得了,發聲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仇殺矛盾,處理不當,甚至有慫恿嫌疑,這個算是污點,一直被揪著,莫迪當時也是被西方民主國家限制入境。為了政治前途,各種閃動,各種拉仇恨,他當然達到了目的,得到了印度教徒的支持,要不我們也不會知道他是誰。任何手段,都有利有弊,現在利的一面發揮了作用,但弊的一面是否會反噬其身,不得而知。但好處佔盡,不留壞處,人世間有多少這種便宜的事情。

這是他能走上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得到了印度教眾的支持,另外他搞經濟有一套,在主持邦工作時,經濟發展很好,有目共睹,也得到了更多印度人的支持,尤其是商人。吃飯問題很重要,誰能解決吃飯問題,誰就能得到擁護,這在貧窮國家都一樣。

梟雄式的人物,潔身自好,手腕硬,組織能力強,為了戰略目的,不擇手段,現在又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可以想想會是什麼樣的。

每個國家都會出這種厲害人物的,總之,小心應對就是了。

可能還有軟肋,我自己了解比較淺薄,以前不怎麼關注,以後可以多看看。個人見解,比較粗陋,僅供參考,有什麼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有不同建議,歡迎分享。


真要說軟肋那就是糧食危機,至於別的,莫迪巴不得用民族衝突和宗教衝突掩蓋階級衝突呢.

印度今年開始進口小麥(以前都是出口的)國際市場小麥價格聞言上升,同時印度國內米價下跌,慣例穀賤傷農,但是考慮到印度人民躺著等死的德性,估么也就是經濟下滑一下,反正我是不認為印度人民能揭竿而起,畢竟印度人民餓了這麼久應該餓習慣了.


要是知乎諸位都能看出來他的軟肋了,那他就不至於能在印度有威望了。儘管印度不怎麼樣,但是人口決定了印度是個大國。大國的boss,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