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教派是以什麼謀生或盈利的?
像古代的武當山,少林寺等等教派,教派中人不事生產,是以什麼為生?或者盈利的?
這個問題太大了,講清楚夠寫一本除了眾所周知的收田租和收香油費,典當行就是起源於寺院。按《人物風俗制度叢談》(瞿兌之著)上的考證,這起源於宋代。還有就是賣度牒,因為僧籍不用交地租,自然度牒也是買賣之物。
和尚另一個來錢的路子就是放債,在《子不語》中有載:
洛陽水陸庵僧,號大樂上人,饒於財。其鄰人周其充縣役,家貧,承催稅租,皆侵蝕之。每逢比期,輒向上人借貸,數年間,積至七兩。上人知其無力償還,不復取索。役頗感恩,相見必曰:「吾不能報上人恩,死當為驢馬以報。」居無何,晚,有人叩門,甚急。問為誰,應聲曰:「周某也,來報恩耳。」上人啟戶,了不見人,以為有相戲者。是夜,所畜驢產一駒。明旦訪役,果死。上人至驢旁,產駒奮首翹足,若相識者。
上人乘之一年。有山西客來宿,愛其駒,求買之。上人弗許,不忍明言其故。客曰:「然則借我騎往某縣一宿,可乎?」上人許之。客上鞍攬轡,笑曰:「吾詐和尚耳。我愛此驢,騎之未必即返。我已措價置汝几上,可歸取之。」不顧而馳。上人無可奈何,入房視之,几上白金七兩,如其所負之數。——子不語·卷一·大樂上人
這位和尚人不壞,但這也可見當時僧人放債是常事。甚至我覺得,這可能是和尚編出的故事,意思告訴世人,欠和尚的錢,來生也會做牛做馬還回來,當年我是以小人之心,度聖人之腹。
道士的額外收入方面,晚清民國一段的遼寧這邊村中道觀倒是能講講。
村中道觀基本上就是天師道的,道士兼著中醫、教書先生這類營生,平時種地,看病,農閑時再開個館教孩子認認字,一般這類人的水平就能講完三百千,這樣可以收點小米雜糧當學費。真正賺的是賣跳牆老道,東北這邊的風俗,孩子壞養活不大,就讓他到道觀里出家。出家時,留個紙人在觀里當替身,以後的災禍都由紙人受著,孩子則從牆上的口子翻出去,所以叫「跳牆老道」。這麼一次法事,有錢的人家能給兩塊大洋,沒錢的給一斗或半斗小米,因為家家都這樣,這筆收入是道觀的主要收入。因為村中的地有限,如果老道家占的太多,就容易和村中的本家有衝突,所以土地就保持在30畝上下,這樣不多不少。如果錢再寬裕,可以入股某人的生意,當時遼寧這邊跑買賣的多是包袱商,就是背著東西沿路賣再沿路買。或者翻長白山,直接把東西賣到朝鮮,再從朝鮮買東西回來,因為朝鮮產參,包袱商的本金不夠,這就要借錢,但借錢的利息一生三成還有滾利,反不如拉個人入伙,所以老道有錢的,多是入股幾個包袱商。
寺觀的維持費用就是靠這些方法賺出來的,也別真當宗教人士的人品就好過常人,之所以不少人感覺不錯,因為他們包里有錢,不會計較一些小事罷了。
有田,蓋廟的時候置辦田產是必然的。這個是道教的。佛教的盈利方法多種多樣,還有放高利貸的,大部分還是田產。古代帝王滅佛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佛教佔有的財產太多了。
看到這一段文字: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財產在當時為寺院集體所有,主要用於維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動,後來隨著寺院財產的不斷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現,寺院地主經濟才最終形成。
還有: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實際上,佛寺中等級十分森嚴。在僧侶中,寺主和各種神職人員構成了統治階層,而下層僧侶及依附於寺院的人口則構成了被統治階層,這兩個極不同的階層,體現了寺院經濟的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階級對抗關係。原先,寺院可作為救濟場所,然而,後來寺院的救濟事業漸漸變成了高利貸剝削。
另外寺院還包括大量兼并土地,僱傭佃戶並大量放高利貸等等。而且寺院往往從幾次滅佛事件以後慢慢開始與社會結成一個封閉的利益共同體了,而且與天竺來的傳法僧侶互相呼應,漸漸出現了僧兵現象,不僅結合了天竺的各種印度特色的功夫武術理論,而且還與中國的各種流傳的武術精華相結合(中國古代軍隊的訓練方式和自己開發的武術套路各不相同,很多都是一個人一個理解,而且當時的寺院有些還包含了很多從軍人士和帶罪之身,或有不得已的原因或者看破紅塵逃到寺院里出家,所以在三武滅佛之間的佛法興盛時代,寺院里的人員構成可謂是魚龍混雜)許多寺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社會等級和軍事化體系,所以感覺練點功夫,不僅可以便於管理佃戶和收高利貸來納入自己的宗教勢力結構體系的穩定,偶爾收租噹噹地主,而且遇到敢於冒犯宗教場所象牙塔一般的黑惡勢力,必須要會點功夫去保護自己和手下已經很無辜的佃戶。所以這就是很多民間一直流傳在話本里的武俠的原型,也就是中國古代宗教教派的發展和紛爭原型。(建德三年的僧道廷辯,在民間流傳甚廣,蒙上了很多傳奇色彩)
可是,自我保護能力再強的教派,江湖再深,全國性的宗教狂熱再封建,也難以抵擋拖垮國家經濟整體的彌天大罪。:「出家人不打誑語」這句話,就是從這些事情之後出現的,表現了僧人願意主動約束自己的自白。和外國的教士階級其實是差不多的,來源主要是土地租賃,寺廟(道館)周圍一圈土地通常都是廟產,是在建設之初就買下來的,和今天的招商引資差不多,剛剛買下來用來建立的寺廟道館通常都是些人煙稀少的深山,比如五台山武當山一類的,雖然人煙稀少,但是周圍必定有大型城市。其次是香火香客,香客來參拜總不能不住宿吧,不買吃喝吧,周圍發展一圈住宿酒店飯館等產業。努力發展宗教的影響力,寺廟還能夠獲得減稅等福利,更一步增強了資本積累。一個寺廟能不能興旺,看的還是寺廟的大v有沒有影響力,影響力大,能夠吸引人流前來,自然財源滾滾,有財源自然有錢裝飾,更加馬太效應積累。其實寺廟和今天的招商引資差不多,能夠吸引好的項目,就有人流,有錢建設,就能夠玩土地價格。古今中外,宗教勢力經常遭到當權者的嫉妒,因為他們實在是太有錢了,但又缺少自保實力,簡直像抱著金磚上街的小孩,法國的路易滅聖殿騎士團,南北朝的滅佛運動,等無一不是為了錢,同樣宗教也開始學會自保,比如利沃尼亞騎士團,教宗國試圖統一義大利,少林寺武當派的武僧,日本神道教的僧兵等。
插個樓,古代寺廟都有廟產。我朝某昭明寺先後有多位在家弟子因高利貸崩盤跑路,昭明寺方丈界空大和尚亦牽涉其中。他將1430萬元「三寶錢」(註:由香客捐助,專門用於修繕寺廟、寺院日常開支等所有與佛、法、僧「三寶」相關的善款)也存放到了擔保公司,因高利貸崩盤,他擔心這筆錢會不會也「打水漂」了。
其實在歷史上和尚是很有錢的一個群體,相傳在北宋年間,大相國寺掌握著一半左右的當鋪和地下銀庄。不僅種菜、放高利貸同時人家還有搞大型商業活動,搞展銷會,搞集貿市場
張舜民《畫墁錄》記載,相國寺的和尚聯合經營豬肉生意,帶頭者叫慧明。這傢伙不好好念經,專念美食經,廚藝高超,烤豬肉是一絕。慧明肚大,一頓能吃下5斤。有個楊大年,和慧明關係不錯,經常在一塊兒混飯吃。老楊說,外面都嘲笑這裡叫燒豬院,你不煩啊。慧明說,那有啥辦法,老楊說,乾脆叫燒朱院好了南宋理宗嘉熙年間,湘山報恩光孝禪寺的住持,想買鹽,就拿出400貫搞個小金庫,放貸,每月利息12貫,利率3分,利息用於購鹽。
寺廟僧田多,可以收地租致富。兩浙路慶元府,天童寺地租每年可收谷3.5萬斛,阿育王寺收3萬斛。江西靖安有個屠戶張寶義,因剿匪有功做了官,錢巨多。張保義出資重修被焚毀的寶峰寺,並買田幾千畝給寺院,地租太多,於是蓋幾十所倉庫儲糧。管倉庫的和尚,叫知庫僧,與魯智深級別差不多。
蔡絛《鐵圍山叢談》說,成都大慈寺,解毒丸有特效,專賣。朱彧《萍洲可談》說,撫州蓮花寺的蓮花紗出名,專賣。龐元英《談藪》說,浦城天慶觀的道童所制雕花蜜煎品,天下第一,專賣。李壽《續資治通鑒長編》說,兗州道士煉鐵賣。蘇軾《東坡題跋》說,信州僧人制硯賣。陸遊《老學庵筆記》說,長沙寺和尚開當鋪。
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代道觀、寺廟不僅僅是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承擔著農貿市場、集市、部分金融場所的行當
中國古代教派的寺廟和道觀,主要作用就是宗教學習和傳承的地方,和尚的本義其實是教師,道長就容易理解了:求道之途的長者。作為類似學校的地方,如果長期維持下去,除了信徒/學生的學費/捐獻,肯定還是需要自我造血功能的,在現代大學裡,即使沒有國家的撥款,也有各教授們帶研究生接項目,有校友捐款,有校辦工廠企業,有勤工儉學後勤創收等等。寺廟道觀在古代一般都有醫療、教育作用,比如傳授武術,眾所周知的窮學文富練武,由於古人尊師甚重道的習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可是個收益非常可觀的項目,當然,投入也很大,所以這種規模組織化的教派會佔有很大優勢。
瀉藥(不過不知道邀請我是什麼鬼,我就是個看武俠小說的)
在武俠中,
第一、教派中人不事生產是不對的,基本上稍有規模的門派中,都是有事生產的人,而且數量不少,這個可以從一些細節中看到,而且這些大門派都是有地的,而教派幫會還是有生意的。第二、富人贈予。王侯貴族富戶人家去拜菩薩都是要布施的,給少林寺送衣服的橋段不少見(還有其他東西,而且古代的衣服相對較貴),還有送金銀田地的。學武的富家子弟,不交學費是不像樣的(仔細看能看到不少富家子弟)。第三、江湖錢。江湖人物都是要交保護費的,當然名目要嚴肅得多,比如拜山,禮佛之類。第四、武力拿錢。一般的不義之財(例如狗官的,為富不仁的),江湖人士都當做無主之才,搶過來沒有心理壓力的,很多小說里即使是主角也有那這種錢的,更別說很多江湖事件都是爭財引發的,當然少林武當是不屑做這些的。而邪門邪派走黑道,殺人放火搶劫都無所謂。實際上不事生產的都是類似遊俠,沒錢了,搶點壞人的錢或者拜會一下附近的江湖朋友打打秋風就好了。但是從一般的角度來看,這些不就是小偷強盜和黑社會么。歷史上真實的門派的話我不懂,估計還是主要是地產為主,畢竟封建王朝,還是地值錢。看其他答案的乾貨吧。古代苛捐雜稅眾多,這導致許多農民交不起稅而賣田地再成為佃農。然而,僧道作為超脫世俗之人可以不!納!稅!再加上出租一些田地商鋪的收入,以及各類香火錢,足夠維持其日常運轉。
說幾個吧,比較窮的,白蓮教,聚眾搶劫,偷盜,勒索民眾。後期發展成了香會形式,勢力比較大了,就專門從事有組織的暴力活動,包括顛覆國家等。
會道門,向道徒收道費,從事宗教活動斂財,低級成員每年七次上交年供,中級成員每年六次上交季供,高級成員每年三次上交秋場,最後統一交到大頭目手中。
佛教,以少林寺為例子,在古代霸佔了登封縣數萬畝農田,有自己的僧兵,對山下的商戶收稅,每年接受從全國各地來的民眾的香火錢,此外還有做各種法事的所得。因為打點好了上級政府,所以當地政府不敢碰它們。當然,也有一些勢力比較小的叢林,出家人靠自己種田為生,不勞不食。偶爾接受當地百姓的香火錢,以及當地政府和大戶的捐款。做法事。
道教,創教初期叫五斗米道,信徒要繳納五斗米作為會費;到宋朝時王重陽創全真教時,在膠東建立了三教七寶會,信徒幾萬人,靠信徒供養,再到後期,朝廷撥給土地山林充做廟產,發展形式就和佛教差不了太多了。永樂年間,成祖朱棣大興武當,整個修建工程從勘測設計到施工管理,全部由朝庭安排,皇帝直接過問,經過近十三年時間,窮盡天下軍民之力、耗費錢財不可數計。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道教是中國土生的宗教,所以很多朝代都願意扶持它。當然,更主要的還是道教喜歡宣揚永生,這對位高權重者很有吸引力。很多時候,皇帝們會讓一些身邊的人代替自己去修道。算是和道家結個緣。比如楊貴妃等。古代的道士,很多都是王公貴族,這些人都自帶籌款能力。募捐起來數額很嚇人。此外,道教的人很多在古代作為謀士,比如嘉靖朝時的陶仲文,擁有很高的地位。燒香求保佑也是道教先發展起來的,後來被佛教學了去。原生的佛教並沒有這個功能,當然現在一萬元一枝的頭柱香,道教就不能比了。綜上所述,在古代,道教的上層關係混的好,而佛教則比較注重在基層斂財。武則天算是很尊重佛教的皇帝了,舉世聞名的開經碣就是她寫的。可遇到仁儉,對方直接問她,會嗎?我想當時女皇帝一定是一臉茫然……好吧,你不會,那我們就大路朝天吧……直到做慣了統治者的藏傳佛教僧侶來到中土,佛教在這方面才漸漸迎頭趕上。至於像白蓮教這些教門,與其說他們是宗教,更不如說更像黑社會,這樣看來,後來白蓮教的殘眾中,衍生出青幫洪門,那也就不出奇了。依靠化緣以及香火錢來辦制廟宇田產以及放高利貸給私人等!然後他們種地還不用繳稅給國家.
上次去天台國清寺,裡面堆了剛收的穀子,聽人說寺外的田地都是寺廟的,然後雇了農民來種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