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紙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麼,南宋又是通過何種經濟政策或者說金融手段以半壁江山存活百年?
臨高啟明裡說道南宋以半壁江山還敢發行紙幣,並存活百年。期間交子是貨幣嗎?交子有貶值嗎?
首先當然是政府建立了一定的準備金,但在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基礎是政府收稅的時候要認啊。政府往外花錢的時候付鈔票,收錢的時候只要金銀銅幣,那就算制度再嚴苛,也沒人承認一張紙是錢。不信美國政府哪天要是說到美國買東西只能用金幣,不收美元,就算美國航母從10艘變成20艘,200艘,難道外國還有人會收美元?
具體到宋朝,按照現代社會的標準,其實鈔法也不怎麼好,但總的來說,還是肯用稅收回收紙幣的,至少允許一半稅收用紙幣抵償,因此維持了很大的信用,能夠一期又一期地發行紙幣,調動民間財富為政府所用,算是給半壁江山續命的重要手段。
從錢會中半看會子的法償地位及其影響
這篇文章還提到了辛棄疾對紙幣政策的準定量分析——政府收稅時紙幣比例越高,信用就越大。會子初行不久,紹興三十一年七月,宋廷便下詔對會予在同封建國家相涉的領域內的法償地位作了如下規定: 「新造會子許於淮、浙、湖北、京西路州軍行使。除亭戶鹽本錢並支見錢外,其不通水路州軍上供等錢,許盡用會子解發。沿海諸州軍,錢會各半。其諸軍起發等錢,並以會子品搭支給」
辛棄疾描述此過程道:「往時應民間輸納,則令見錢多而會子少,官司支散,則見錢少而會子多,以故民間會子一貫換六百一二十足,軍民嗷嗷,道路嗟怨,此無他,輕之故也。近年以來,民間輸納用會子、見錢中半,比之向來則會子自貴」蓋換錢七百有奇矣。此無他,稍重之故也」
當然,雖說早晚要崩盤,早和晚畢竟還是有很大區別,南宋總共100多年,發了了十八期會子,混一混就混到蒙古大軍兵臨城下,這紙幣政策在古代還算挺成功,不像大明寶鈔那樣在洪武年間就幾乎玩崩了。
相關回答:
如果發行是有時間限制的貨幣,那樣的社會形態? - 馬前卒的回答
宋朝是第一個不以社會階層出身和是否考試做官去判斷人的價值的朝代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據《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記載, 「仍賜左帑錢十萬緡為本 」,應該是銅錢,不是鐵錢。
會子一開始發行時,只允許在臨安附近的兩浙一帶流通,後來流通到全國大部分地區,流通人口範圍擴大幾倍。沿河通船的州軍,上交中央財政的,錢、會各半,不同河船的州軍,允許全部用會子, 民間典賣田宅、牛畜、車船也允許全部使用會子。 所以貶值速度還不算太誇張。
《通考》記載:發行才六年後,會子就已經印了2800多萬貫,宋孝宗出內庫及南庫銀一百萬兩收兌會子,又印了了500萬新會子收兌破損的舊會子,舊會子全部銷毀, 「三年立為一界,界以一千萬貫為額,逐界造新換舊。」宋孝宗自言為此幾乎十年睡不著。
但是宋孝宗後來又迫於財政壓力,下詔第三界、第四界各展限三年, 相當於發行量翻番。但是總體來說宋孝宗時代,會子幣值還算穩定。
到了宋光宗年代, 第七、八界會子各展三年。 宋寧宗下詔會子界以三千萬為額,翻了三倍,額外還另加增印,從此開始胡來了。直到十八界會子乾脆永不更換,200貫買不到一雙草鞋。
南宋宋高宗紹興30年發行會子之前,一直在發行的有四川錢引,《食貨志》:「至紹興末,積至四千一百四十七萬餘貫;所貯鐵錢,僅及七十萬貫」。此外還有:淮西、湖廣關子各八十萬緡,淮東公據四十萬緡。通脹一直很厲害。
宋孝宗時代短暫的穩定過一陣子,但是會子這時候又分出了兩淮會子、湖廣會子,而四川錢引(後來改為四川會子)流通數量在宋孝宗時代就已經有四千五百萬貫,這些地方性的紙幣貶值用鼻子想也知道只會更厲害。
到了宋寧宗開禧北伐失敗後,貶值速度加快,宋理宗端平入洛慘敗後,開啟直線下跌模式。
中國歷史上大規模使用紙幣直到滅亡的有南宋、金、元三朝,紙幣壽命:南宋152年,金80年,元108年,後期都是陷入了戰敗——財政崩潰——印鈔票——士氣暴跌——戰敗的惡性循環。三朝壽命比起用了幾十年後廢棄紙幣的明朝(276年)、只在剛剛入關時用了10年紙幣的清朝(268年),明顯短壽,要少活100多年。
對於一個政權來說,貨幣貶值是最容易導致藥丸的因素,政權的中堅力量和基本盤——中下級官員、城市中產階級、士兵這些靠工資生活的人在貨幣貶值中損失最大。
紙幣能夠得以流通就必然以其發行機構的信用為基礎。南宋時期的紙幣一般被稱為「會子」,「交子」是北宋時期出現的紙幣。
交子與會子其實起源並不相同,不能簡單的認為會子是由出現更早的交子演變而來。
北宋的交子起源於四川地區,「交子」這個詞本身就是川峽地區的方言,「交」指「交合」,本意指合券取錢,它的出現說到底跟當時四川地區流通的攜帶不便的鐵錢有關。南宋會子源於東南地區,由便錢會子發展而來(便錢會子類似於現在的匯票)。大約在1160年左右開始由官方開始統一印製發行(主管機構為上圖中的「行在會子務」)。至於會子的貶值,其實在前期政府在維護會子信用方面還是做的不錯的,發行會子比較謹慎,一方面像 @馬前卒先生所說的實行「錢會中半」的制度,既不允許完全用銅錢等金屬鑄幣繳納賦稅,購買鹽鐵等,同樣也不允許完全使用會子;另一方面,會子的發行量受到嚴格的控制,還有配套的流通年限制度(兩年一界)。但在後期(基本在1190年之後),南宋的戰爭開銷實在太大,紙幣的財政發行在所難免,貶值成為必然。
紙幣制度確實有可能延緩了南宋的滅亡,因為像財政發行紙幣這種變相稅收比稅更加隱晦一些,比直接的苛捐雜稅引起的內部矛盾要延後,但終究是飲鴆止渴。南宋貨幣應該只是發行大額的銀票,說實話,當時的南宋紙幣與其說是政府發行的紙幣,不如說是政府發行的可流通兌現的承兌匯票。以交子為例,就是依據多個在四川有影響力的鹽商聯合承保(後面加入其他多行業),得到政府認可(皇帝小舅子江湖喚做四川王),算得是強硬。交子由於有大商家和政府支持,在四川境內持有,無貨不通,影響遠波來川商人甚至馬幫,極大減少了南宋長期金屬貨幣供應的不足(因為可以通兌,是有貨幣準備的),因為紙幣比大量金屬貨幣安全,所以,商人也樂於接受,那些廣大宋朝淪陷區的人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宋朝貨幣(後來元朝的紙幣顧問 王某就來自甘肅)。簡單說來,官,商,市支持,金屬準備金預備通兌,官府市場商家信譽良好。
回答一下,具體記不大清了,但是基本原理還是一樣。宋代在紙幣發行之前,人們用鐵幣作為貨幣進行交易。鐵幣肯定重啊,而且攜帶特不方便,試想一下,當時的商人做生意,然後背個井蓋,不遠萬里去討價還價!當時在四川省有12家很大的商行,聯合發行了一共名叫"交子"的紙幣。"交子"顧名思義,就是用來交換的紙幣。有12家商行的共同標誌,在指定的地方可以兌換,稱為"交子鋪"(本來叫什麼我給忘了,將就著看 )。人們出遠門,可以在本地拿著鐵幣兌換交子,然後到其他地方,在用交子在其他地方的交子鋪兌換鐵幣,帶著紙幣肯定方便啊。時間長了,就想直接可以用交子來進行交易啊,幹嘛還要去兌換鐵幣,況且兌換一次也要收手續費啊,所以交子就流通了。(這裡註明一下,剛開始發行交子都是按嚴格的規定來的,發行100的交子,就要準備至少80的鐵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來兌換。)後來這12個商行發現,這交子這麼好,可以直接交換其他物品,他們也不傻,就偷偷的印製,所以市場上的交子越來越多了,但是準備幣(準備的鐵幣,用來交子的兌換)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因為兌換的人越來越少,大多被移作他用了……這樣下去肯定會出事啊,等到有一天別人拿著交子去交子鋪兌換的時候,發現兌換不出來,沒有鐵幣了。這12家商行就被告上了衙門,當時這個縣令也有點文化,這麼好的事怎麼可能給私人,然後官方就有了紙幣………還禁止私人印製!
南宋時期商業氛圍寬鬆,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交子的流通奠定了基礎。商業社會裡使用紙幣相對硬通貨(那是是銅錢)有更多的優勢。貌似南宋政府並沒有實施什麼貨幣政策,人類最開始用紙幣的時候還沒有通貨膨脹的概念,政府一看連鑄幣都不用了,這省了不少事,光印點紙就可以了,這挺好的,於是大量發行紙幣,導致南宋末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不過由於蒙古的入侵而中斷了。即使沒有戰爭,南宋也會出現經濟危機導致社會危機的產生。
推薦閱讀:
※你有什麼留在上海的理由?
※中國有哪些人們日常不太了解卻一直在繳納的稅收?
※汽車隱型天線的普及和手機隱型天線的普及有多大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