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幾千塊VR和幾百塊VR有什麼區別?

京東上的VR頭盔大部分都是幾百塊錢的,也有好幾千的,如HTC的VR是6000多。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差這麼多,體驗效果如何


Google的Cardboard VR,才$2。國內還有¥6的。

而它的內容如下。

只有紙板,手機不包含在內。區別來說,基於移動設備的VR,顯示解析度是手機本身的解析度,幀率60,單獨使用。而Vive,解析度是2160x1200,幀率90,接電腦用。


幾百塊錢的說白了只是一個套了放大鏡的盒子,要靠插入手機的方式來實現,觀看效果取決於你的手機屏幕解析度;另外陀螺儀也用的是手機內置的,和幾千塊的VR設備相比會有一定的延遲,再加上手機的刷新率較低(一般為60hz),也就是在良好情況下都會自帶16.67ms的延遲,如果當前幀沒有完成渲染,延遲甚至會高達33.33ms,高延遲會帶來明顯的眩暈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體驗過手機盒子的VR後都會有噁心的感覺。

相比之下,Vive的90FPS和PSVR的120FPS能帶來更流暢的體驗。

另外手機盒子只能實現三個方向的自由度:

這圖是VR頭顯,用手機盒子只能實現Picth、Yaw和Roll三個旋轉方向的自由度,而空間方向的x、y、z並無法移動,也就是沒有空間定位追蹤。

而不管是Vive、Oculus還是PSVR,他們都帶有位置追蹤設備,可以實時定位你頭顯在空間的位置,說白了就是通過這些設備可以創造出一個你可以自由移動的虛擬現實空間,也就是更好的沉浸感,高沉浸感同樣可以降低不適感。

再有就是,這些幾千的頭顯都對硬體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兩者應該就是3A大作和一般手游的畫面區別吧。

順便總結一下三大頭顯:

Oculus Rift整體體驗不錯,連接最方便(除了需要翻牆安裝而且沒有離線安裝包),亞洲人戴著鼻子會明顯的漏光,另外Oculus Touch簡直是目前體驗最棒的控制器了,加上Touch之後的Oculus是目前價格最高的頭顯;

HTC Vive不用多說,目前最好的VR頭顯,就是Lighthouse的安置不太友好,如果你想要最好的體驗就買這個;

PSVR是這三個頭顯里戴著最舒服的,雖然重量不輕,但是戴著不累,而且因為有PS4平台裡面大量的遊戲可以體驗,如果你是遊戲玩家,PSVR一定是首選。

手機盒子里,DayDream和GearVR的體驗是最好的,甚至比較接近PC頭顯了,GearVR不必多說,畢竟是和Oculus合作的,如果你用的三喪手機這個一定是首選;DayDream因為有了控制器,使用體驗很棒,雖然遙控器用著用著就需要校準一下,而且手機燙的不行,不過不影響它是目前體驗最好的手機盒子。另外由於國內不可描述的原因,以上平台的網路情況都是很不理想。

至於其他手機盒子,如果你實在沒錢或者不是資深玩家,簡單買一個體驗下就好,5塊到500塊之間不會有很大的差別,沒事看個小電影會比較方便(逃


又不是一個東西,怎麼比?


現在VR眼鏡主要分為三類:

搭配手機使用的VR盒子:包括Cardboard、暴風魔鏡、三星Gear VR、小米VR、谷歌Daydream View...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小品牌。這類產品的體驗效果主要取決於手機的性能,三星Gear VR是最早推出的最成熟的產品;最新的Daydream系列(華為、小米等傳統手機廠商加入),在谷歌建立的標準下的最新產品比較讓人期待。而且最重要的是加入了新的交互手柄。這類產品價格一般在600塊以下。

VR一體機,完全獨立的一個VR眼鏡,不需要手機或PC,眼鏡裡面集成了晶元、處理器、內存、屏幕、電池等所有需要的東西:品牌有大朋VR、IDEALENS,新加入的有酷開、英特爾、聯想……這類產品一般價格在2000多-4000多不等。

搭配PC電腦使用的PC端頭顯:最早主要產品有HTC Vive、Oculus Rift、3Glasses、小鳥看看等,現在微軟、戴爾、聯想都推出了基於微軟的PC頭顯,把價格和標準都降下來了,不過成本最少也還是小1W的樣子。還有基於主機端的PS VR,最近XBOX也可以支持Oculus的頭顯了。這些頭顯的區別在於定位、交互方式的不同,HTC Vive的空間定位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案。

具體可以參見:

從2014年到2016年VR硬體的發展中,我們看到了這些變化 - VR陀螺 | 一家讓你對虛擬世界有想法的媒體


6K多除了頭顯集成2塊2K顯示屏和感測器,還有兩支高精度手柄,兩個激光測距頭。

15塊的靠手舉著玩,能堅持10分鐘算你厲害。100多的能舒服戴頭上,但是手機的解析度和處理能力也就嘗個新鮮、看看小電影。

真要正經體驗,PSVR性價最便宜,內容最多。Vive暫時顯示和操控最好。


不同的時候,給我們相同體驗。


PC頭顯:

PC做render,強大GPU支持很複雜的場景,比如UE開發的各類;GPU有compute engine做time warping和space warping,使得在頭(相機)移動很快情況下來不及上屏的一幀可以及時補救,達到低延遲;因為GPU夠強大,所以頭顯可以用90Hz。此時頭顯就是個帶加速度計、陀螺儀的顯示器。

VR一體機:

所有PC上的做的東西搬到移動GPU上。你覺得移動GPU性能夠嗎?所以通常跑的遊戲多邊形少,場景簡單,光照簡單,屏也幾乎沒有60Hz的。

盒子:

和VR一體機類似,約等於手機+透鏡光學系統。

所以說起來一共就兩類。

定位系統有基於光學的,有基於攝像頭的。PC VR和一體機VR都能用,並不首先於此。


FView的這期,《真實的夢境——VR虛擬現實產品巡禮》講的很清楚,最後膜拜一下卡神。http://m.youku.com/video/id_XMTcwNzU1NzQwMA==.html?from=s7.8-1.2spm=a2h0k.8191393.bodydiv.5!3~5!48~A


移動端,目前還沒有幾百塊到幾千塊的差距,所以整體上產品出入不是很大,目前用戶體驗最好的移動VR仍然是Gear VR

而PC VR相較於移動VR來說,用戶體驗會更強,配置更高;幾百塊與幾千塊的PCVR相比,首先從配置上來說,幾千塊的VR要遠遠高於幾百塊的,從用戶體驗上來說,我們是空間定位、動作捕捉、眩暈感、底層技術優化等方面都要做的更好;從內容方面來說,目前做的比較好的PC VR內容,仍然需要配置較高的頭顯,這樣才能保證內容體驗的流暢和舒適


一分價錢一分貨 羊毛出在羊身上

這話在vr裡面也是貨真價實的

幾百塊能給你讓你知道vr是什麼的體驗,然後你會放下vr,對別人說起vr不過如此的體驗。

他們和幾千塊的區別主要是一般幾百塊的vr設備依靠手機本身,很可能vr設備就是一個「眼鏡」的作用,自然比較便宜。幾千塊的vr有自己的技術,依靠pc端,也自然會給予比較好的體驗。

但是這個檔位的vr如果您手機是三星s6及以上的旗艦手機的話,推薦購買三星gear vr,這個不是打廣告,而是在這個價格檔位,三星gear vr能給你最好的甚至能和幾千塊的vr相似的體驗。

幾千塊的vr無非htc vive 和oculus rift cv1,這兩者均屬於依靠電腦的pc vr

這兩者能給予頗為震撼的vr體驗,目前階段兩者均有很好的體驗和豐富的內容,是可以招呼朋友一起玩,能玩很久的vr設備。

但是幾千塊的vr不僅僅是頭顯本身價格高,對於電腦配置本身有很高要求(gtx 970及以上),所以雖然幾千塊的vr能給予震撼的體驗,但是對於資金預算不是特別充裕的其實這塊不是那麼強求。

另外還有配合主機的ps4主機的psvr,這個在索尼實體店可以直接買到了。

主要區別也就是這樣了,其實具體還是看自己當然預算和需求了,在幾百塊錢檔位說實話現在市場上還是相對魚龍混雜,如果想要比較好的體驗事先要做點功課。

手機碼子,可能有錯別字,請諒解了。


如果丟開參數、效果、使用感受、單從題主問題理解,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說,其實就是顯示器和顯示器包裝盒的區別


幾十塊到幾千塊VR的差距是這樣的來的:

首先差距主要是體現在硬體的成本巨大差異,同時硬體性能也直接對應到相應級別的內容體驗上。

Level1:最便宜的VR,其實你買的只是2片透鏡而已:

以Google Cardboard為代表,就是2片透鏡,以及固定透鏡和手機的紙盒。

因為VR的基本要素:屏幕、陀螺儀、運算晶元手機都已具備(雖然性能較低,沒有專門優化),把手機橫在眼前,加個透鏡一折射,就是最簡單的VR體驗。

Google的Cardboard是開源的,所以國內國外就誕生了海量的山寨品(或者說是Cardboard類的實例化)。

有的是做減法,減到真的只剩「2片透鏡」:

有的做加法,將紙殼子換成塑料殼子,眼罩上填充泡棉,頭戴做的更舒適一點,手機的插入拔出上做點優化,然後價格多賣幾十元:

這就是10-99元VR,特點是最便宜最便捷的方式獲得VR基基基本體驗。

也許有人想問Google為什麼做個這麼low的東西出來?還被國內滿大街山寨?

這正是Google牛逼的地方,雖然說Cardboard硬體上只是2片透鏡,但軟體上絕非如此。

  • 因為便宜快捷,快速獲得500萬用戶,加上各山寨盒子,保守也有上千萬用戶,這些用戶要用VR的應用吧,而這些應用大多基於Google的SDK開發吧,這樣Google便拿到了VR行業中的首批大數據。
  • 應用為啥要用Google的SDK開發?因為這2片便宜的透鏡上包含了特定的光學參數,你Apps的圖像顯示上要做相應的處理(反畸變),才會使畫面看起來正常,不扭曲變形。直接用Cardboard的參數,用Google的SDK,這樣做出來的盒子能運行廣大的應用、開發的應用也能運行在廣大的盒子中,哪個廠家願意自己獨樹一幟呢?Google就這樣創造了一個平台。
  • 即便強大如Google,也會從MVP(最小化可行性驗證)做起,2014年起經過Cardboard的經驗積累數據積累,2年獲得500萬用戶後,Google推出了Daydream平台,一開始Daydream還是盒子(對手機有了性能要求),只是紙殼換成了布料(Google是要堅持環保么?),增加了一個9軸手柄,看似變化不大,然後又過了1年(2017),基於Daydream的VR一體機發布,同時也加入了Tango SLAM演算法實現頭部空間定位……Google就這樣實現了指數級進化。

盒子的主要應用場景是看視頻(普通視頻和VR全景視頻)、玩輕度遊戲或應用;依託內容平台是Cardboard和WebVR;主要差異是佩戴體驗和手機性能的差異;

Level2:GearVR:盒子上增加了陀螺儀:

移動VR的另一大平台:GearVR,本質上還是盒子,價格比Cardboard貴很多,大概400元。主要特性是將對VR體驗影響最直接的陀螺儀集成到了盒子上,替代手機的陀螺儀,同時盒子上也增加了更豐富的按鍵和觸摸板提升人機交互體驗。

GearVR一開始就只支持三星特定的幾款高端手機,門檻比Cardboard高很多,用戶也少很多;不過封閉的好處就是體驗更有保障,例如屏幕都是高解析度的super AMOLED、陀螺儀都是專門優化的,確保畫面較為清晰、拖影、眩暈感較低。

作為GearVR背後的技術團隊,Oculus也通過這個高級盒子打通了PC VR和移動VR,獲得了全平台VR經驗,從Oculus的SDK上看,也有打通PC VR和移動VR上的嘗試(例如 OVRInput Unified Input API)。

Level3:VR一體機:

根據上面的描述,你可以將VR一體機理解為手機不能拔下來的盒子,相當於盒子內置了一部手機,成本當然就上去了,價格600到5000不等。

一體機就是盒子內置手機這種說法容易理解,但很不恰當:

正規廠牌的優質的一體機會做很多專項優化,例如反畸變、ATW、運用針對VR優化的晶元平台、加入空間定位技術、配重佩戴體驗專項優化、官方合作應用、內容平台加持等等。

當然無論是盒子還是一體機,計算平台都是移動計算平台,受計算性能限制,移動平台的VR應用中的3D模型和特效不能過於複雜(相較於高配置PC平台)。

一體機的主要應用場景是看視頻(普通視頻和VR全景視頻)、玩輕度遊戲或應用;一體機在一些B端定製需求中比較有優勢;依託內容平台目前以各家自己平台為主;主要差異是佩戴體驗和設備性能;

Level4:PC頭盔:

PC頭盔可以理解為在盒子的基礎上加上了屏幕,而計算處理通過數據線交給了PC。價格2000到7000不等。同時還要考慮PC的成本,高配PC主機至少要6000元以上。

你可能發現了:盒子加屏幕的PC頭盔,與盒子加手機的VR一體機比,應該成本更低才對啊?這裡就要引出PC頭盔的絕技——位置追蹤設備:

前面說到的屏幕啊、陀螺儀啊都只解決了「看」的問題,你只是眼睛VR了,其他部位並沒有與虛擬世界建立聯繫;但是VR既然叫「虛擬現實」終極的VR是整個人全方位的與虛擬世界建立聯繫。

目前最好的位置追蹤,在房間大小尺度上,建立了頭和雙手的VR體驗,你雙手的揮動會在虛擬世界原樣的呈現,人的走動也會讓虛擬世界中的你走動。

頂級的PC頭盔必然會內置精心研發的位置追蹤系統,如HTC VIVE的 Lighthouse、Oculus Rift的星座系統。

頂級的位置追蹤系統,加上PC的高性能,加上堪稱「大作」的應用,創造了當前最極致的VR體驗。

然後,PC上有有強有力的內容平台:SteamVR 和 Oculus Home,特別是SteamVR,擁有近2000款VR遊戲或應用,爆款應用也逐漸開始浮現。

普通消費者購買PC頭盔雖然花費不菲,不過能確保有得玩,而且能玩到最好的(遊戲很多也是要花錢的)。

總結一下

移動VR和PC VR會長期同時存在,各自有不同的演進路線。

筆者認為移動VR會更加便攜、小巧、一體化(盡量減少外接配件)、手勢交互、VSLAM空間定位,最終跟AR高度結合。

PC VR持續的將人的全身VR化,可以跑,可以跳,可以飛,聞到味道,溫度會變化,有真實的觸覺,眼神和嘴角的表情也會映射到虛擬世界,在VR世界中做幾乎全部真實世界能做的事以及更多。推薦閱讀《玩家一號》體會那種場景。

未來還會出現VR生產力工具,比如VR中做建築設計、工業設計、3D建模設計(現在的Google Blocks已是)、多媒體編輯,這些工具可能會逐步取代傳統PC屏幕工具,或者說一些PC生產力工具會出現VR版本,這些工具當然會先出現在PC VR,比如Google的Blocks也是上架SteamVR平台,而不是自己的Daydream平台。

扯遠了,還是總結下價格與價值:

  • 盒子,幾十元,C端用戶買來主要看片,玩點輕度遊戲或應用,低成本,觸手可及;
  • 帶陀螺儀的盒子,幾百元,C端用戶買來主要看片,玩點輕度遊戲或應用,體驗略優於普通盒子,適合中級玩家和一些B端定製需求方案;
  • VR一體機,幾千元,C端用戶買來主要看片,玩點輕度遊戲或應用,一體機在一些特定場景比盒子和PC更便於部署和管理,比如教室環境或VR影院,適合一些B端定製需求方案;
  • PC頭盔,幾千元(加PC總體上萬元),C端用戶買來主要玩VR大作遊戲,順便也能看片,B端也可以做VR體驗館或一些對內容品質要求很高的定製需求方案;


。。。。。一個是顯示器,一個是盒子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工信部1.4萬字官方VR白皮書?
如何評價FOVE的眼動追蹤?
Pokemon go 是真正的VR體現嗎?
如何對比 PlayGlass 與暴風魔鏡兩者的好壞?

TAG:虛擬現實V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