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研究中有什麼跟實際應用相結合的例子嗎?
看了研究昆蟲的碩士或博士平時的工作是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下的精彩回答,很想知道昆蟲研究最後都有哪些投入到了實際應用
謝邀~
題主想知道昆蟲研究的應用,真的是太多了,我只是列舉一些,簡單感受下:答主做的是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害蟲,最主要的應用就是在未來的農藥領域中。目前最常用的農藥都是化學農藥,而很多生物農藥被認為見效慢效果差所以得不到大範圍使用,最多都是輔助。答主做的是利用真菌分泌的次生代謝物——一種毒素來防治害蟲,當然,不只是利用這種毒素,可以使其與其他生物農藥復配,目前已見很好的殺蟲效果,有待投入應用。答主做實驗時一直往菜地跑,在知道菜農為了把菜賣出去每天(真的是每天)噴葯時心都碎了,原來我們吃下去那麼多的高毒農藥!!!所以我也希望真的能為生物防治做一些小事。除了利用真菌及其代謝產物,我們實驗室還研究利用天敵——包括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來防治害蟲。捕食性天敵如瓢蟲,可以捕食蚜蟲、疥蟲、粉虱類等害蟲,有個實驗室畢業的師兄就是在大量飼養瓢蟲,然後通過釋放防治害蟲,效果非常好,還環保。寄生性天敵就是常說的寄生蜂,很多蛾類害蟲、粉虱類害蟲都是通過釋放寄生蜂防治的,田間害蟲的寄生率相當高。另外,答主也做一些昆蟲免疫相關的研究。要知道,昆蟲體內的免疫通路和人是很類似的,也就是說,研究了昆蟲體內的免疫通路情況,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在其他動物中的進展,目前在模式生物當中研究的很多。昆蟲種類多,體積小,繁殖快,是很好的研究材料,能與醫學相互貫通(好多師兄師姐畢業就去做的醫學)。
在答主身邊還有一些資源昆蟲的例子。如利用螟蟲生產茶葉(所謂的蟲茶——其實就是蟲的便便),可以治療一些疾病,有益於健康。最常見的例子還有蜂蜜、蟲草等,突然感覺生活中好多都離不開昆蟲了-----而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怎樣提高產量、效率,更好利用這些資源。大家是不是覺得答主實驗室好NB啊~~我們的確是個很大的實驗室,有位特別NICE的老闆。只可惜,就在今天,他不幸去世了。僅以此答祭奠感謝Hosomi 的提問和邀請。
科學源自生活,服務於生活。任何一個科學項目都應當具備實際意義:有些不那麼直接,貌似也不能很快在日常中被利用,著眼於對某一現象的探究,基礎理論的建立,我們稱之為基礎科學;另一些則由實際問題出發,利用基礎理論創造和發展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技術,我們稱之為應用科學。昆蟲學也不利外。我在上一份回答中提到過一些昆蟲學,昆蟲植物互作的例子(請參考 研究昆蟲的碩士或博士平時的工作是什麼樣的? - 予舟的回答)。其中,探究昆蟲與植物互相作用的具體機理 - 比如在(次生)代謝產物層面,或在基因、基因表達層面 - 的研究,屬於基礎科研。而利用這些機理如何建立實用體系 - 比如通過試驗找到最優的生物防治方法 - 則屬於應用科研。
昆蟲學的實際應用例子不勝枚舉。i張燦 和 阿達 都已經作了很好的回答。就我的所見所聞再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1. 疾病防治。有關蚊子的研究幾乎無一不是為了應用。在非洲,仍有很多人通過蚊子叮咬感染瘧疾,卻連蚊帳都買不起。蚊子的課題有前面答主提到的利用寄生真菌滅蚊,設計廉價高效的誘捕器 (比如利用氣味引誘蚊子產卵,幼蟲會中毒死去,蚊子接觸到誘捕器內的有毒物質攜帶而出,到其他地方產卵,而所到之處均被這種毒殺蚊子的物質所侵染,擴大滅蚊子範圍,見圖 0),給非洲的簡陋民居設計防蚊屏障等等。
圖 0. In2care 蚊子誘捕器原理。圖片來自 Mosquito Trap
2. 以蟲治蟲。蚜蟲,菜青蟲都是大田溫室的常見害蟲。他們的天敵- 寄生蜂,捕食性昆蟲,可以消滅他們。寄生蜂會在寄主幼蟲體內產卵(圖 1),孵化後的幼蟲慢慢吃掉寄主體內器官並控制寄主的行為。直到他們「破」寄主而出,寄主臨死還會傻呵呵地保護他們不受其他昆蟲侵害。寄生蜂能控制害蟲的繁衍,但並不會將第一代害蟲有效殺死。捕食性昆蟲就高效的多,簡單粗暴,直接美餐進肚。很多慣於寄生蜂的研究屬於基礎科研,但以蟲治蟲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並且已經得到廣泛利用。
圖 1. 寄生蜂在往寄主幼蟲體內產卵3. 植物對害蟲的抗性。這可以直接的被利用在植物育種中。比如圓白菜吧,會受到根蛆的攻擊,根被吃掉,植物死翹。通過對侵染害蟲的不同植物的篩選,可以找到具有抗性的種。這些植物也許就在現有的品種當中,那麼就可以直接和其他具有各種優良性狀的圓白菜品種雜交,培育出新的具有抗性的品種。然而,這樣的好事並不常發生。通常會在和栽培種有一定基因關係的野生遠親中找到抗性種。這樣的話,如果不利用轉基因技術,可能很難,或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把抗性基因利用到育種中來。研究害蟲在不同植物上的表現,行為,生理與生長發育,才能準確地判斷植物的抗性。上邊講到的抗性主要指抗生性 (蟲子敢來吃我你就得掛)。相似的,植物對害蟲的趨避性(你見了我就想走),耐受性 (你來把 虐我吧 我照樣活)都需要通過昆蟲和植物雙方的表現來確定。
4. 昆蟲作為食物和飼料。中國人吃蟲子並不鮮見。南方還有很多傳統的蟲子佳肴。向來飲食保守的歐洲人也在倡導食用昆蟲。我的導師就寫過一本《昆蟲菜譜》(見圖2),也曾在TED講座上倡導大家吃蟲 (Marcel Dicke: Why not eat insects?)。昆蟲內含豐富,高質量的蛋白質,是營養上的上上品。此外,飼養昆蟲的碳排放量遠遠低於飼養家畜家禽。倘若我們以昆蟲蛋白取代一部分禽畜蛋白, 對於環境的益處是大大的。 況且,由於昆蟲和哺乳動物關聯甚遠,攝取昆蟲蛋白不必要擔心會在禽畜人之間傳染的傳染病。
圖 2. The Insect Cookbook: Food for a Sustainable Planet - by Arnold van Huis, Henk van Gurp, Marcel Dicke.5. 生態模擬與預測。前面阿達 講了害蟲預測的例子。另外,昆蟲與植物的簡單生態系統也為建立生態模型提供有效的數據。通過觀測植物的訪客-昆蟲們的種類,數量,到來的時間和先後次序,以及他們的生長繁殖,有助於對植物生態系統進行準確的描述,並服務於生產。收集田間昆蟲樣本,也為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6. 仿生學。最近人工智慧大熱。人工智慧早期的主要流派之一,就是以昆蟲群體行為為模型。即使是昆蟲學中對於昆蟲形態,生理的研究,也為人類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提供了一把鑰匙。例子就等專業人士補充吧。
7. 保護益蟲,消滅害蟲。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蟑螂,白蟻,paperfish,出現在家裡是不是很討厭?他們喜歡棲息在哪些角落?何時何地產卵?了解了這些就能更好地消滅它們。掌握某些昆蟲的社會性,有助於我們保護,或消滅他們。回到蚊子的例子,有科學家曾經調查不同區域的住戶,得到結論蚊子最常躲藏在不用的空調和捲起的遮陽簾內。你是不是想把這些地方清掃一下?
以上是信手拈來的幾個例子。算不上系統全面。如有疏漏錯誤,敬請補充指教。
科學有時候不那麼通俗易懂。但科學並不神秘,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它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儘管有時候要經歷很久才能看到效果。昆蟲學是聯繫科學和生活諸多方面的紐帶。我們共處地球,相依相生。謝邀,其實@i張燦的答主和我做的差不多,昆蟲做到最後能和應用掛鉤的大多集中於生態方面,比如生物防治,即以蟲制蟲。像我做的就是專門用來防治煙粉虱的麗蚜小蜂,此外實驗室還有做赤眼蜂的。寄生蜂應該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生物天敵了,已經實現了工廠化繁殖,可以大規模應用。其他廣泛應用的天敵昆蟲還有瓢蟲,草蛉,小花蝽等。這裡還要提一下實驗室大BOSS之前做過的一種有趣天敵昆蟲-捕食蟎,專門用來防治蟎類的,當然是農業上的蟎蟲,硃砂葉蟎,也就是棉花上常見的紅蜘蛛,而不是我們日常說的被子里的蟎蟲。現在也實現了工廠化生產,福建農林做得最好,一個老師還因此發家了。自然界中天敵昆蟲其實並不少,但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還是寄生蜂。目前,生物防治還是不能代替化學防治的,因為存在見效慢,成本高等問題,特別是害蟲大爆發時期,根本來不及控制。而且自然界環境變化太大,達不到實驗室的防治效果,所以目前也就是小範圍內應用,如溫室等可控環境,大田推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再有就是上文i張燦提到的合成生物製劑農藥,但因為我不做農藥,所以了解的不多,我們學校農藥系研究的生物農藥主要還是用來防治植物病害的,防治昆蟲的不多,防治昆蟲的生物農藥一般是利用真菌,病毒或者激素等,控制昆蟲的新陳代謝,或者抑制其蛻皮等,使其死亡。性誘劑也是廣泛應用的一種防治害蟲的辦法,不過一般和殺蟲裝置配合使用。能和實際應用掛上鉤的,對農民很重要的還有一個方向就是害蟲預測預報,根據一個地區的氣候狀況,對該地區未來可能爆發的害蟲進行提前預防,個人認為這是最有價值的應用。實驗室隔壁翟老闆就是專門做稻飛虱遷飛預測預報的,我國的稻飛虱主要是從東南亞進來的,然後一步步的遷飛到東北,他們組每年都要去東南亞蟲源地調查,還要蹲點實驗,甚是辛苦,但也做出了很多成果,多次成功預測了稻飛虱的發生狀況。當然,這東西就跟天氣預報差不多,準確率也不是百分百的,畢竟大自然變化多端,誰也不能完全肯定將來會發生什麼。但害蟲預測預報確實對農業生產幫助頗大,80年代,我們學校還組織過全國性的害蟲遷飛調研,天上,水上,甚至海上都設置裝置來檢測害蟲的遷飛途徑。不過可惜的是,農業始終不是國家關注的經濟重點,教授們大多也是什麼項目好拿錢就做哪方面的研究,所以對這方面的經費支出也是不多,現在做這方面研究的實驗室也不多了。國內法醫昆蟲學並不像國外那麼發達,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也很少,但其實還蠻有用的。我看過一部美劇-識骨尋蹤,其中就有一個昆蟲學博士可以利用屍體上的昆蟲判斷死亡時間,死亡地點等。在破案中也起到不小的作用。說完生態方面的,再聊聊昆蟲分子研究與現實應用的案例,前段時間傳的火熱的廣州釋放蚊子來防治登革熱的新聞相信大家都聽過,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啥?放蚊子還能治病!!!」。也巧了,做這個項目的奚志勇教授也跟實驗室大老闆有合作關係,而我做的也部分與此相關。簡單地說,放的都不是普通的蚊子,而是感染了一種叫wolbachia的共生菌的雄蚊,首先,大家都知道,雄蚊子是不吸血的,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其次,這種共生菌會使與這種雄蚊子交配的雌蚊子不育,所以釋放到野外後會降低野外蚊子種群的數量,從而減少了登革熱的發病率。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應用最成功的利用昆蟲治療人類疾病的案列了,當然,瘧疾的控制也在研究,只不過沒有這麼成功而已。最後,再說點與吃貨相關的,資源昆蟲方面。其實,昆蟲的蛋白質含量在自然界中是非常高的,只不過由於個體長得一般比較怪異,不被大部分人接受而已。但即使你沒吃過,也應該知道一些常見的,比如蠶蛹,蝗蟲等,還有蜂蛹和知了的幼蟲等。我們的昆蟲書上就明確說了-華北人民具有普遍的吃昆蟲的習慣,作為來自山東的我,自小就沒少吃過這些,夏天摸知了,拿回家油炸之後那叫一個香啊。其實蝗蟲不只有貝爺的擰頭生吃法,油炸才能把它的香氣爆出來。還有重口味的,豆天蛾的幼蟲和鰓金龜,也是田野中常見的美味,有時間再上圖。大家常說的蠍子其實不屬於昆蟲,這裡就不說了。現在知了,蝗蟲都實現了人工飼養,首富家很容易就能買到,而蠶蛹只是絲綢加工的副產品,算不上特意飼養。小蟲子還是有大用途的!蜜蜂可以用來傳粉,屎殼郎解決了澳洲牛糞問題,黃粉蟲可以當做飼料,蠅蛆可以用來治療傷口,蠶絲可以用來紡織,胭脂蟲可以用來作染料。某些鳴蟲,如蛐蛐,紡織娘等還能用來娛樂,漂亮的蝴蝶,甲蟲用來觀賞等。要說昆蟲的應用,我覺得牽涉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再說兩天也說不完,但我比較了解的就這些了,有時間給大家找些有趣的圖看看。
作為「生態類」科研汪,第一個想到的是基於底棲動物的河流生物完整性評價B-IBI。俺先鑒定生物樣本,罷了好好來答題。++++++周末分割線++++++謝謝題主的邀請,再次說明一下俺不是專業搞昆蟲學的,專業方向是生態泥沙學,跟昆蟲學的交集在於:水生昆蟲作為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的一個較大的門類,是評價河流生態健康狀況的重要指示物種。與上述各位同胞們所說的生物防治類應用不同,水生昆蟲的生態評價功能顯得更「軟」一些_(:3 」∠)_為什麼要使用生物來評價河流生態健康呢?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特別是動物)作為非環境因素,能夠綜合地體現河流的整體健康狀況,寫成函數的話就是:生物群落結構 = f(河床幾何形貌, 水質條件, 水流條件, 營養潛能…)。一個河流生態環境好不好,最簡單粗暴的評價其實就是——這裡的魚多嘛,蟲子多嘛(Ew...學水生態的才不會隨便下河游泳)。但簡單粗暴帶來的弊端也很明顯,俺們只知道系統輸出,這個黑箱模型里究竟發生了什麼完全不知道,所以要進行刨根問底式的探索就顯得有些舉步維艱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13年炒的沸沸揚揚的水體鉈污染事件(以至於後來清華也躺著中槍),如果用國標的常規水質監測方法就會難以做到及早發現提前預警,但如果使用水生動物,發現了批量死亡的情況,就能迅速知道水體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從而迅速預警減少人員傷亡。但水體中究竟是什麼物質引起污染和中毒,就得辛苦環評汪們在實驗室里做化學檢測了。為什麼要使用底棲動物評價河流生態健康呢?常規的指示物種很多噠,浮遊動物、底棲動物、魚類甚至兩棲類和水生鳥類,但其實也是各有利弊,包括響應速度啊,生態位高低啊,群落遷徙性啊,採樣便捷性啊,評價可靠性啊blablabla,國際上研究這些類群的都有,但總體來講底棲動物是比較主流的,有點「矮子裡面拔將軍」的意味╮(╯▽╰)╭基於底棲動物的生態評價方法有很多,比較傳統的是B-IBI (Karr, 1991),主要靠現場採集和多指標評價,比較高端的是RIVPACS及同類的預測模型,底棲動物類群是其中一個重要模塊。考察的指標主要是三個:功能攝食、運動類型和耐污水平。這三大指標其實也正好對應了棲息地營養潛能(濱岸植被、水生植被、浮游生物和泥沙有機顆粒水平)、棲息地物理條件(底質繼配關係、局部水流條件)和棲息地水質條件(各種水質理化參數)。為了研究一個流域或者河段的水生態情況,俺們按一定規則採集底棲動物樣本並記錄響應的環境參數,對採集的動物進行分類鑒定,最終可以知道一個樣點中,不同功能攝食、運動類型和耐污水平的底棲動物相對比例各有多少,通過一定的數量指標來定量判斷河流的生態健康狀況處於何種水平,並給出相應的生態修復建議(主要是基於濱岸植被修復和增加河床結構複雜度)。好吧,其實泛泛而談之後自己都開始虛了,這尼瑪也太水了(/TДT)/︵┻━┻這種生物評價方法其實已經很成熟了,但因為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其實並沒有很好的模型來準確做出模擬和預測,所以俺們也在努力哈。祝周末愉快,今日立春,有空出去走走享受一下春日的暖陽(= ̄ω ̄=)
謝邀,小碩士一枚,淺顯的談談個人觀點!最直接的當然是生物防治,其中就包括直接利用天敵來防治害蟲,現在最成熟的技術就是捕食蟎了,現在許多果園已經採用這種方法。還有前面張燦師姐的回答,利用各種微生物防治害蟲,昆蟲的信息化合物來製作誘捕器,還有昆蟲的趨光性趨色性用色板誘捕害蟲,開發新型生物農藥等等。現在生物防治是眾多研究害蟲防治的熱點,就是為了尋找新的途徑來減輕大量使用農藥對人體和環境所帶來的危害。
如果你以為研究昆蟲就這麼點用,哈哈,那你就錯了,我們眼中的昆蟲簡直是無所不能的!先說一下自己最了解的,本人現在課題就是主要研究害蟲的物理防治,簡單來說就是了解害蟲最佳喜愛顏色,對那種信息化合物有強烈趨性,然後利用這些顏色和信息化合物設計誘捕器來防治害蟲。一般先研究行為,再深入機理,然後再從基因方面深入了解調節機制!樓主現在為了弄清楚害蟲趨色的機理,正在做各種切片,來了解試蟲複眼的結構和對光暗調節對其影響!然後深入利用趨光性來誘捕害蟲。就像人們必須清楚人體的構造,了解每個部位的用途,才能更好的獲得健康一樣。(不知道這樣說恰當不恰當)然而昆蟲複眼還有更許多作用,現在很多學者利用昆蟲複眼設計仿生成像系統,獲得更好的成像器件。
還有由於蜻蜓翅膜極輕卻在飛行中有超強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深入研究其結構並模仿設計優化得到更好的飛行器,等等。昆蟲在仿生學的用途也是大大的!另外昆蟲在美學,醫學,衛生安全,環境保護方面都有極大的作用。現在有一部分人總說,現在的研究與實際用途產生了脫節,其實這是必然的現象。從古至今,任何一樣新產品運用到生活生產中都需要大量地試驗和驗證,而且沒有理論指導的應用也是不可能的。一項研究從提出設想到獲得理論成果本省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對所研究內容搞透徹,在不斷的進行驗證,最後投入大量應用。這些不僅針對昆蟲、任何方面的研究都是如此!所以不要認為研究昆蟲覺得沒用,最終都會運用到生產實踐中的,只是時間問題!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小東西,或者很常見的都是經過無數個學者經過長期的試驗研究才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的! 寫的很凌亂、最近答主很忙,在各種做實驗,寫東西,寫得有點跑題了、請諒解!謝謝題主邀請^_^。看了前邊的答案,覺得大家說的都很好很全面呢,我就只講本人研究相關的一點兒啦。我做的一部分是關於灰飛虱體內共生菌對某病毒傳播的影響,也就了解了一些有關昆蟲及其共生菌的應用吧。
昆蟲與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共生也是很普遍的,二者關係密切,微生物們可以存在於寄主的消化道、脂肪體以及生殖組織中等。昆蟲為共生菌提供了穩定的小生境和營養,共生菌也會為昆蟲提供它們所需的某些重要營養物質調節營養平衡,或者為昆蟲代謝解毒等作用。
某些昆蟲共生菌對昆蟲適應植物抗性方面有影響。比如褐飛虱體內共生菌對水稻抗性品種致害性變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給抗性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帶來問題。
另外一些植物病原菌也是某些昆蟲的內共生菌,預示植物病原菌也可能成為昆蟲內共生菌或者二者角色互換,這可能會為植物病害的檢測與防治提供新思路和途徑吧。
對於某些攜帶植物病毒的媒介昆蟲來說,根據其體內共生菌的特性可以研究生物防治的新方法。像前邊幾位知友講到的Wolbachia就是存在於許多昆蟲中的內共生菌,利用它的能誘導孤雌生殖、胞質不親和性以及雄性致死的特性,建立穩定的攜帶該菌的蚊子,從而對登革熱病毒和瘧疾有抗性,也是頗有實際意義的事情呢。
嗯,目前想到的大概就這些啦~謝邀。
前邊有的答主回答的基本很全面了。我再拋磚引玉吧。簡單說下我個人的研究內容。我碩士時的研究方向就是前面很多人提到的生物防治。我專註研究以蟲治蟲,天敵昆蟲的大量飼養,田間釋放。其中涉及捕食性天敵昆蟲(或蟎類);寄生性天敵昆蟲(或蟎類)。捕食性天敵有各種捕食性瓢蟲、草蛉、捕食性蝽類、捕食蟎等等,有的是專一性捕食者,有的是雜食性捕食者。寄生性的天敵研究比較多的就是各種寄生蜂寄生蠅。目前國外的研究比較成熟,很多天敵都研究出了人工規模化飼養規程,可以大規模產出天敵活體,相比國內的研究進度就相對緩慢了。但國內也有不少天敵規模化飼養的成功例子,比如福建張艷璇教授的捕食蟎;吉林大量投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北京闊野田園的捕食蟎,等等。還有一些小規模的生產的草蛉、瓢蟲、捕食性蝽類投入實際生產。但是囿於大眾對該類產業的認識不太深刻,加之該產業的風險比較大,利潤低,市場也不太大,所以很少有投資人投資這個產業,不過前景很好(有土豪想投資可以合作呦~哈哈哈……)說了這麼多,有必要說一下目前天敵規模化生產的必要性。這就跟農藥殘留聯繫在一起了,使用天敵控制害蟲,就可以避免使用化學農藥,生產出安全無農殘的農產品。有機會對比下某些蔬菜大省的噴葯情況,就知道我們平時每天都在吃的蔬菜有多可怕了。我也是有在農場實習的真實經歷才知道防治害蟲真的不容易。現在北京周邊有不少有機農場在嘗試使用天敵防控害蟲,有成功的例子,但是規模太小,一方面是天敵的供應量少,還有就是成本較高,所以必要時還是要噴葯。
另外一些生物農藥低殘留,低毒,比傳統的化學農藥要安全很多。關於農藥殘留的問題,有機會再說吧,涉及內容太多了~言歸正傳,我現在研究的方向是苦逼的分子生物學。跟實際應用也算有聯繫,研究昆蟲抗藥性基因,終極目的還是用於在分子水平防治害蟲。具體到應用上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這些,還有我們吃的蜂蜜,利用蜜蜂、熊蜂給植物授粉;靈感來自昆蟲的仿生學的應用等等。不得不提的還有國人最擅長的美食開發~什麼蛹呀,肉芽,螞蚱,蟬……………………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咱做不到……話說昆蟲的營養價值很高,前提是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打開味蕾是可以噠~很多農業大學都會有一年一度的昆蟲宴,感興趣的吃貨可以關注下\(☆o☆)/啰啰嗦嗦說了一大堆,還是感覺表達的不夠好。
男票說還是懂的太少了,不然簡單幾句話就概括了(≧▽≦),怎麼感覺他說的很對呢……這種例子很多,多到不剩枚舉,我想科研項目宗旨是為實際生產和應用服務的,任何課題都應該有其實際的意義。就如新型殺蟲劑(如植物源農藥)的開發,就是為了生產一種安全高效環保的新型殺蟲劑,彌補或避免如今使用的一些殺蟲劑的弊端。再如對昆蟲生理學或行為學的研究,都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其習性,為有效防治做基礎,譬如燈光誘捕害蟲,習性誘殺害蟲,都有相關的產品投入使用。
你吃過炸螞蚱嗎?
《沉默的羔羊》看過嗎?
今天電視上剛演了 關於刑偵破案的 通過屍體上的蛆蟲判斷死亡時間 通過汽車水箱上的昆蟲屍體種類判斷汽車的所在地 研究蚊子治療傳染病
謝邀。
我的project一部分是做生物測驗,對不同的殺蟲劑進行毒力測定,另一部分是模擬實際情況的實驗,大概能知道有哪些殺蟲劑在實際使用中比較好用,用怎樣的劑型更有效,毒力測定後可以根據不同品系對殺蟲劑的抗性用增效劑,看有哪些生理機制導致了抗性,這樣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研究更有效的殺蟲劑。
大概就醬吧,實驗其實都超簡單。謝邀,不過我本身做的與實際研究不太相關,但是我同班的有做相關應用的比如有害昆蟲的防治:中紅側溝繭蜂防治鱗翅目的昆蟲,芫菁防治蝗蟲;還有蠅蛆蛋白的利用等等。
推薦閱讀:
※青海博物見聞
※燒蟑螂卵鞘到底是怎樣的場面?好奇了很久
※我四處檢索吸髓蚊這個名詞,都找不到它的學名,這種動物是不是假的?
※長了那麼多腿,蚰蜒跑起來的時候為什麼不會絆著腿呢?
※揪掉蚊子的兩條腿,它還能活嗎?能咬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