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潮汕手打牛肉丸是否符合「只能手工製作以提高品質,而使用機械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

如題,最好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謝謝!


作為潮汕人也在這行業做過,感覺還有資格回答下

對於你說「只能手工製作以提高品質,而使用機械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

你現在市面上吃到的牛肉丸基本都是機器製作的,其實主要是手工這個概念這幾年被玩壞了通過認真想想就清楚了

1斤牛肉我們汕頭市場現在是48元左右1斤,丸子也是48元左右1斤。

丸子還需要人工成本,現在人工貴又是體力活,所有如果要純牛肉85%加少量澱粉製作而成的要賣到65元左右一斤商家才划算,如果是手工捶打現在人工那麼高差不多1斤要賣到90元。

像老一輩1人一天也就捶打個20斤就基本累到吐血,粵東吃丸子的量非常大。

如果不機器生產那整個汕頭起碼有一半的人是在打丸子。

在菜市場太貴賣不動,那其中就出現了加豬肉的混合裝OK這還是好的,現在本地人吃細細去想對比下小時候吃的,牛肉丸淡了就是這原因,但這種在汕頭市場還賣的動。

有的加香精香料不要說牛肉,就是含肉量也是一點點這類的,在汕頭本地很少吃到因為本地人雖然從吃到大不是業內的人也區分不了牛肉加豬肉,不要告訴我你的嘴是可以把肉分解之類的。

那這類香精丸出口到哪呢,OK就是潮汕周邊地區,或者北上說實話香精丸吃起來比純牛肉製作的還好吃。

那口感,那口味,一層接一層。牛肉丸無法就是吃到牛肉味,咬起來爽口一些。

所有我可以告訴你都是機器做的,不寫太多了哈。

最後你問我說有潮汕有沒手打牛肉丸吃,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有,但很少很多本地人也不知道哪家真有手打。都是小店賣牛肉粿條湯的基本老一輩在賣做不大,按一碗3,4顆丸子的粿條湯收錢所有還不虧,完畢。


除非機械不提高效率,否則高效的模仿手工工藝會造成溫度升高,纖維過分撕斷等等,影響口感。


先講個故事:

一個女的之前發了一條微博。

時間:不詳,地點:潮州古城牆,人物:她,事件:摸牆。內容大概是「摸著古老的城牆,感受歷史的氣息」。

然後我回了她一句,「對不起,你摸的是0幾年重新砌的,老的被包在裡面」。

所以說感覺的東西除非你懂和了解,否則就是很主觀的。這是關於好不好吃的回答!

說點題外話,吃到手打牛肉丸?你想多了,我潮州人應該2十幾年都沒吃過手打的。聽人說汕頭福合埕(很出名的吧,我沒去過)有人去那裡打工,幾個月一塊牛肉都沒看過。(我的意見是按比例混合了不會全沒吧)


明明就是機器還不夠先進好嗎?


個人觀點:手工食品的特點在於,多了機器沒有的手皮屑,汗,頭髮,口水等等,是不是吃出頭髮,是不是有家人的味道


這是一種玄學。

手打,我更願意相信是一種廣告,而不是實際。我喜歡吃潮汕牛肉不吃牛肉丸的原因是我相信——絕大部分潮汕牛肉丸都添加了硼砂粉。不要問我為什麼。


個人感覺是沒人願意去造這樣的機器而已,畢竟要專門設計並量產一款專門用來打出高水平肉丸子的機器成本還是不小的,因為打牛肉丸的力度是要根據情況調整的,這尼瑪就是精密儀器級別啊…另外潮汕牛肉丸只是在嶺南地區知名度高,要依靠這樣的產品盈利感覺難度不小…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汕頭孩子

我想說

機器的跟手打的都好吃

不過不一定電視上播的就是最好吃的

機器打出來的比較硬

手打的q彈一些

手打還要略貴一些

但是!

都!好!吃!

圖為機器製成的牛肉丸


別鬧了,義大利人都用機器做意麵和義大利餃子了,你們這群人就不要矯情了……


推薦題主看看CCAV10的我愛發明欄目,裡面有各種機器推翻傳統手工的發明,至於口味嘛,每個人嘴裡是不一樣的


簡單的機械只能進行粗暴的活塞運動,不能根據肉的狀態進行適當的力度和頻率調整,導致肌纖維過度撕裂影響口感,這一點和肉燕的製作是相通的。

當然,也可以用人類和電動按摩棒的區別來理解(逃…


中央電視台 我愛發明 發明人發明的機器 完美再現傳統手槌肉丸的口感


這就跟做手錶一個道理 上等的表 都是手工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加上去的 而普通的表 就純粹機器製造了


機器可以做到 只不過手打已經成為潮汕文化的一部分


想起五嶽散人打擂台試吃大閘蟹的故事,拿兩款讓那些老饕試試。結局肯定很搞笑。


前陣子國慶回汕頭,陪母親上市買東西,仍聽見捶打牛肉的聲音,啪啪啪


其實現在很多食品都是要手工做的才有味道,比如說包子,煎餅,牛肉丸什麼的,因為他混入了汗水,皮屑,以及其他雜物,而這些,是提升風味的重要元素!


推薦閱讀:

潮汕人為啥喜歡吃牛肉丸?
隆江豬腳飯,白切雞飯這類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和飲食含量的快餐在廣深這樣發達地區存在的原因?
中秋又要到了,你最期待的月餅是什麼?
外地人去潮州還是汕頭能吃到地道好吃的潮汕美食?
潮州菜為什麼那麼貴?

TAG:美食 | 潮汕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