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片不掙錢才能讓導演更優秀,票房高了就會墮落?

「我覺得這是好事,文藝導演搞文藝不掙錢,反而更能激發他們艱苦創作,萬一闖入者一下來個14、5億賺翻了···王小帥估計過個一年半載就要拍失戀101次了」

這是我朋友的觀點,我強烈不同意,希望大家給點意見。

「我覺得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導演還是導演的時候一切都好說,片子也好,口碑也高,一旦一個導演出名了,就會有一大幫的人給他砸錢,那個時候導演不單單是導演,導演有可能是製片人之一,這個時候就跟老闆們站在一起···陳凱歌就是典型」

還是他的觀點。


瀉藥

題主這朋友的邏輯好溫馨…………

王小帥其人和作品先不討論,&<闖入者&>沒幾個大明星,沒什麼宣傳,製作費用低,創作也太文藝不太符合市場規律,這種片子如果都能十幾億,說明中國的觀眾至少已經有了強烈的關注文藝片的需求,既然文藝片有這種市場潛力存在,為啥還要拍世俗標準的商業片?又能表達又能站著賺錢這麼好的事都不繼續干?哪怕沖著賺錢的目的也得炮製一部像文藝片的電影出來吧?我投個幾百萬就能賺十幾億我為啥要投幾個億?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人願意為《闖入者》這種片子貢獻十幾億的票房,X時代X男之類的片子吃屁得了,誰還願意花錢看這種垃圾電影啊?

有了這筆錢他自己都能投給自己拍了,創作看自己心情就行,還需要看老闆的臉色?


文藝片不賺錢,好像可以保證目前的文藝片導演更優秀。

但是題主有沒有想過,因為文藝片不賺錢,所以投資人只會將文藝片投資的資金用在很少很少的幾個人身上。從而讓更廣大的文藝片年輕導演永遠沒有拍片的機會?

題主的邏輯鏈條是:那些大導演有錢就墮落,乾脆讓他們窮好了。

第一,有錢不一定代表墮落。賈樟柯之所以能夠不停地拍文藝片,恰恰是他之前的文藝片在海外版權賺了不少,而且他反過來憑藉自己賺錢的商業信譽推動中國文藝片院線的發展……

第二,窮就不一定不墮落。很多導演都有文藝片理想,但是他們窮到沒有人投資給他們拍文藝片,也許他們能滿足自己的影像夢只能拍《上位》《乾爹》《盛筵》《青春期》這樣的惡俗片。

第三,產業發展需要資本。文藝片也是產業的一種,沒有錢,什麼都發展不起來。只有賺錢,才能讓這個產業健康的發展,就算這個導演「墮落了」,有錢賺產業才能扶持成百上千個導演,這裡面若是有天賦有理想有才華,我們才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文藝片。


謝邀!

好萊塢那些導演,只要一個Woody Allen就可以把這個觀點證偽了。

這隻能說明中國的影視行業依然是畸形的,不是真正市場化的。


本來要寫評論,太長了換成答案吧。

你朋友的邏輯:王小帥的文藝電影賺錢了市場追捧王小帥王小帥去拍失戀101次 王小帥還是拍文藝片吧

文藝導演搞文藝不掙錢,反而更能激發他們艱苦創作

1、拍電影就是要賺錢的,叫好不叫座就算是導演也受不了。沒真金白銀的支持玩什麼藝術?文藝電影的特點是小眾?是不被大眾理解?能否抓住人內心共同的情感才是成功的關鍵吧?

一次兩次的失敗會給當事人或文藝片從業者教訓,可以客觀上刺激他們努力,但會讓環境更惡劣。沒有誰的錢是大風吹來的,不賺錢的東西人家為什麼要投資?電影很燒錢的,一次兩次失敗就夠慘痛了,毀掉一個導演不用三部五部,只需要一兩次慘痛的失敗。看看幾位商業片「大導演」的拍片速度?想快也沒用,每一次失敗都是透支信譽砸招牌。

這麼輕飄飄地說文藝片還是賠錢的好,你知道拍文藝片的人會怎麼想嗎?文藝片持續虧損只能導致投資者避開文藝片投資,就像是一個營養不良的人還沒飯吃,最後只能是整個文藝片一起毀掉,無論什麼文藝導演文藝演員,只能供一些喜歡小眾的人滿足地感慨。

王小帥估計過個一年半載就要拍失戀101次了

2、拍文藝片的導演突然去拍商業電影,要麼是想轉行從事新領域,要麼就是頭腦發熱自我膨脹。然而,這些都和觀眾沒什麼關係。怕人會迷失就希望他一輩子貧苦,和怕人噎死就希望他最好能餓死有什麼區別?操心太多了

一旦一個導演出名了,就會有一大幫的人給他砸錢,那個時候導演不單單是導演,導演有可能是製片人之一

3、投資就是為了掙錢,一個能證明自己票房號召力的導演當然會受人追捧。至於能否成為製片人,沒那麼簡單,這不代表升級。XX演員導演轉行幕後就好像XX球員學點一技之長,不代表該演員該導演在本職工作上有了什麼進步。

導演成為製片人,除了分心更多,對他能高質量完成電影拍攝沒多大幫助。即使想或許更多話語權,那也看各方的票房號召力和實力,和是不是製片人沒直接關係。

不論你朋友是覺得「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還是單純看熱鬧。真的喜歡文藝片真的喜歡某個導演,那就用票房支持他,希望他票房越來越好。

什麼逆境鍛煉人只是針對個人針對能力鍛煉才適用。一個行業一個領域就是要環境合適才能蓬勃發展。

只有市場良性發展,才能刺激更多好的文藝片出現,才能有更多優秀的文藝片導演文藝片演員出現。


電影具有商品的屬性,同時也是藝術品

文藝片不是一種精準的劃分方法,我想這裡討論的應該是藝術片

藝術片還是商業片?這是一個年輕導演面臨的選擇

我們可以看到聖丹斯電影節里一些優秀作品的導演,被吸納到好萊塢,成為體制內的導演

也有一些人,他們似乎有無窮無盡的表達欲,他們選擇了藝術片,依然是獨立製片

這兩條路,沒有一條是容易的。前者面臨的是上面的控制和行業競爭,後者,不說也能明白。

所以,商業片和藝術片這兩種選擇,沒有哪一個更高貴。或許,前者給觀眾帶來更多快樂;又或是,後者更有價值。

首先題主朋友其實是貶低了商業片的價值

然後題主的朋友又下了一個定義:順境使人沉淪

也就是說他/她認為只有在艱難困苦下才會有佳作

這個結論對嗎?我想這應該是很明顯的

你可以舉出無數個反例

要使藝術片的影響力擴大就必須保證藝術片能有一定收入

一個產業不是無水之源


你朋友情商真感人。知乎這些專業大V,可不能給他們贊,媽的贊給多了就再也不好好寫答案了。生於憂患死與安樂曉不曉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最後一集?
怎麼評價《太子妃升職記》中的張芃芃?
報姐看片丨面對負心渣男,女主教你如何優雅地掄錘...

TAG:影視 | 導演 | 票房 | 文藝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