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不知名但是打動過你的建築物設計?
一些讓你印象深刻,很細小但是設計的很用心的的城市建築物
斯德哥爾摩的Skogskyrkog?rden
In English - Skogskyrkog?rdenSkogskyrkog?rdenWoodland Ceretery是一座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座墓園,1915年的設計競標時候,年輕的建築師Gunnar Asplund和Sigurd Lewerentz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墓園位於斯德哥爾摩南部的Enskede,1940年正式建成,這一年也是其中一位建築師Gunnar Asplund逝世的一年,他把自己最終的歸宿也選在了他30歲那年設計的這個墓園裡。同在這裡長眠的還有這些人
Gustav Fonandern 建築師
Greta Garbo 演員Estonian poet 作家更多相關的歷史背景和介紹可以看一下上面的官方網站和它的維基百科它不像一個我們常見的墓園,從進去的那一霎那就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氣氛,寧靜的、親近大自然的同時也是很嚴肅的禮拜堂的雕塑象徵這重生墓園本身有一大半的面積種著高聳的樹,走在路上並不會覺得四周的墓碑很恐怖,反而有一種靈魂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越往深處走反而越覺得安心和踏實。
高架橋。
工業構築物:真朋克。泉州沿海的蚵殼厝
對於福州長大的小孩而言,閩南風俗是頗具「異域情調」的。小時候特別想去看看海蠣殼做的房子,然而長這麼大一直沒見過。小時候還學著潯埔女往頭上帶花,然而並沒有成功過。所以我找了個閩南的嫁了。= =在福建、廣東、台灣、澳門等沿海地區的一些自然漁村,分布著一種頗具沿海特色的貝飾民居,福建把這類民居稱為「蚵殼厝」。隨著社會的發展,沿海地區這類民居能見到的地方已越來越少。
泉州的蚵殼厝主要分布於泉港區的南埔、後龍、蜂尾、惠安的崇武、泉州豐澤區的東海、晉江市的深滬、英林、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漁村。蚵殼厝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它是臨海居民在建築房屋時,把漁村自然資源加以利用的一種具體體現,其主要材料就是大牡蠣殼。據有關專家鑒定,主要有兩種牡蠣殼,即褶牡蠣和僧帽牡蠣殼等。泉州的蚵殼厝,目前在豐澤區的東海埔村、法石村一帶較集中保留有部分外,其他地方已很難看到了。這類居屋已面臨絕跡的境地。
在泉州東海埔村、法石村一帶,我們所看到的蚵殼厝,既有明清時期,亦有建國以來建造的。在這些蚵殼厝中,根據貝殼裝飾部位的變化,可分為4種形式:一是石基以上整堵牆均嵌滿牡蠣殼。此種形式其年代最早,目前所看到最早的年代是明代,清代較為普遍。二是在屋檐下、地基以上、處牆體的中間部位。此種裝飾形式從清至現代均有。三是在牆外窗戶的兩側,與紅磚和條石相映成趣,具有很強的美感。此種形式一般屬現代民居建築。四是只裝飾在屋檐下牆體頂端上。此種形式為現代較大型民居建築。
從貝飾建築裝飾的主要部位來看,明清時期,利用牡蠣殼做牆飾的面積比較大,一般外側整牆嵌飾,實用性比較強,到了現代,牡蠣殼一般只裝飾在牆體上部到屋檐下的三角形地帶及窗戶的兩側,裝飾性比較強。
不同地區的貝飾民居有許多共同特徵,首先是隔音效果好,冬暖夏涼,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很適合潮濕氣候環境,其次是蚵殼厝的牆體十分堅固,據說它可以抵擋槍炮的攻擊。澳門就有採用泥土、稻草、石灰及牡蠣殼等混合材料建成的堡壘。沿海民間流傳有「千年磚,萬年蚵」的俗語。但又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福建泉州的蚵殼厝與廣東、澳門地區的比較,主要有三個不同特點,一是稱謂不同,廣東、澳門把這類民居,稱為「蚝殼屋」。二是建築方法不同,廣東的蚝殼屋,是挑選大牡蠣殼兩兩並排成列,與三合土混合夯築而成,然後再用泥沙封住,使牆的厚度達近80厘米。而泉州蚵殼厝的主要建築方法,則是取碩大堅硬的牡蠣殼與三合土混合貼附於牆體外側,作為外牆的一種建築材料又可以起裝飾作用。三是功用有所不同,廣東的蚝殼屋主要是將牡蠣殼作為牆體的建築材料,較注重其實用性。而泉州的蚵殼厝牡蠣殼往往是與紅磚、石材配合施用,除了具實用性外,還有很強的外裝飾效果。
蚵殼厝民居的最早起源時代,目前我們無法考證,據了解,在廣東南海大瀝已發現南宋時期的蚝牆。而在泉州地區我們尚未找到明代以前保留下來的蚵殼厝,因此泉州明代以前到底有無蚵殼厝還有待於考證。從泉州蚵殼厝的發展來看,早期實用性比較明顯,是對漁村自然資源的再利用,到了晚期除了實用性外,更具有裝飾效果,形成閩南漁村頗具特色的自然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遺址理事會原協調員亨利博士,2002年10月,在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江口片法石村考察時,說到在北歐的一些國家,如瑞典也有這種類似的房子,很值得保護。現在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及自然的洗禮,蚵殼厝已遭到嚴重的破壞,希望通過本文能引起有關部門對蚵殼厝的重視。令人欣慰的是,泉州豐澤區東海埔、法石村的蚵殼厝,已經引起當地政府的關注,不僅注重保存現有的蚵殼厝,還有意收集大量的牡蠣殼,準備讓蚵殼厝在東海漁村再展古風。葛如亮先生設計的一個景觀建築里的庭院廁所,他當時就在想,廁所跟院落可以怎麼結合
圖書館和書店。
我覺得這類建築不需要空間多麼動人,最主要的是經營者對書的品味,以及對人的態度。隨便舉兩個例子吧
安藤最新紐約曼哈頓設計的項目,在Nolita社區(注意對街那幢)
要命的是,對街一幢也是我喜歡的諾里頓酒店。
剛來東京 漫步在新宿街頭 看到如此豪華的樓 沒想到在周圍基本全是規規矩矩的樓中有這麼個造型獨特的辦公樓 不錯嘛。。
又一次上課 偶然提起 老師說這是專門學校 整個三觀都不好了 作為一個學校真是太有錢了。。
東京モード學園 主要是動漫相關 設計相關
這個學校在京都也有一個比這個還要炫的教學樓 從此這樓讓我驚嘆
構造什麼的就不多說了 出自丹下健三的建築事務所陪女盆友逛街時候商場里的休息區,旅遊景點的公共廁所,火車站旁邊的肯德基麥當勞都是並不知名,但是總能讓我流下激動淚水的建築。
華中科技大學西十二教學樓曾經經常騎著車從東邊到西邊,只為了在西十二落地窗邊上自習。方正的設計看上去很死板,跳躍的樓層像迷宮,走到天井又覺得很廣闊,抬頭就是一片天,有種自由孤獨的感覺。
先上圖占坑。學校圖書館邊緣樓梯的仰拍圖。樓頂的框架剛好呈現出十字架的形狀,似乎有些宗教的意味(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家
這和建築設計關係不大了,曾經看到過一個廢品回收站,破爛的窩棚而已,只是外牆上掛了幅裱在廢紙殼上的國畫,梅花燦燦,很有風骨的題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是而已。
從隧道一出來,看到遠處這座橋。橋的設計簡單明了,與自然融為一體。從未覺得建築與自然如此和諧。
在曼谷四面佛附近拍到的畫面,雖然不是一個建築,但看起來有種莫名的未來感……
騎樓。貼心,暖,歷史,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