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1世紀資本論》?
【《21世紀資本論》書評】豪斯曼:《21世紀資本論》的硬傷【《21世紀資本論》書評】陳志武:21世紀的資本為何不同《21世紀資本論》:功勞財富和繼承財富的長期變化【《21世紀資本論》書評】《資本論》的又一次勝利
先來看看美國amazon的讀者是怎麼評價這本書的吧,鏈接:http://www.amazon.com/dp/067443000X
4星級的好評,最有幫助的測評指出很多的1星差評都是沒有購買或者讀過這本書的人,更像是極右派的或者認定這本書是「共產主義」的人(個人認為知乎上很多差評也是這種情況)。有經濟學基礎,和了解歐美現狀會更容易了解《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畢竟該書的主要受眾是歐美國家的人。而歐美現狀或許就是該書為何如何火爆的原因吧!蘇聯解體後,西方國家認為資本主義勝利了,積極擁抱資本主義:國有資產私有化,降低稅收等。然而,08年的次貸危機還是發生了,隨後全球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失業,以及政府債務危機,使得人們對資本主義的信心產生了動搖。
當今,經濟學派主要分兩種,新自由主義學派(主張政府不干預)和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干預),前者常被說成「無政府主義」,後者常被說成「共產主義」。《21世紀資本論》為凱恩斯主義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論支持,自然受到熱捧,但也抨擊了新自由主義,自然受到反撲。
新自由主義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經濟,市場應該自由化,讓人們各盡其能,經濟的發展最終會惠及所有人。然而,人們並沒有受惠,或者說嚴重的貧富差距使得人們並沒能感受到受惠,於是多數人選出來的政府自然是提高社會福利的政府。政府要增加社會福利需要有更多的收入,私有制的國家政府的公共資產很少,只能依靠稅收和借貸來增加政府收入。政府向富人收稅,師出無名,所以一直很難推行,而借貸使得政府債台高柱,陷入債務危機,甚至連利息都還不起,而不得不面臨削減開支,降低社會福利。面對這樣的困境,窮人往往被告知:你窮是因為你懶,或者沒有才能;而富人往往被塑造成超級精英,他們理應擁有巨額財富。《21世紀資本論》告訴了人們不一樣的答案,富人的財富主要來源於資本的收入,而非勞動收入(作者所說的資本收入是指凈收入,即僅僅因為持有資本所獲得的收入,雖然很多資本所有者自身也是勞動者,但可以用聘用等量的社會勞動來衡量他們的勞動收入,比如房東聘用物業管理人員,資本家聘用理財中介等)。而資本收入分配及不平等,收入頂端的10%擁有50%的資本收入,而後50%的人幾乎一無所有。初始資本的分配從來都不平等,而大資本往往有更高的資本收益率(大資本可以聘用更優秀的理財人員,有更多的投資組合,可接受更高的風險)。這也是作者提出的向富人徵收資本累進稅的理由,富人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不是來源於自身的勞動而是僅僅因為擁有資本。
資本回報率r&>g經濟增長率,使得財富更加集中。作者皮克提通過對歷史數據的整理,得出r&>g的歷史事實。除了兩次世界大戰,殖民國的海外資本受到反殖民運動的破壞和戰後恢復期間,g&>r外,歷史上r始終大於g。g&>r只是短暫的,而不是歷史常態。作者認為r之所以大於g,主要是因為資本的相對需缺性,以及人們的觀念決定的(人們不都是慈善家,在提供資本的時候會加上額外的報酬)。r的值大概是5%左右,而g的值為1%左右,至少不會超過1.5%。作者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r和g很大可能繼續保持這樣的數值(沒有戰爭破壞資本,沒有發現新大陸降低資本稀缺,人們不會都成為慈善家,人口也不會再膨脹)。按照這樣的常態,未來貧富差距將進一步加大。有人說資本收益率r會隨著資本的增加而降低,這確實沒錯,然而資本可以在不同行業里流動,從而保證自身的收益率,當社會大範圍內的資本過剩時,貧富差距早已超越人們忍耐限度(實際上並非資本增長很大,而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人們無力消費,使得資本相對過剩)。
我們不能指望戰爭或者經濟危機來均貧富,使得經濟重新發展。所以作者提出征收資本累進稅,不僅不動產要徵收,金融資產也要徵收。而且全球範圍內徵收(作者也認為這是烏托邦)。因為全球化下,如果一個國家提高稅收,勢必導致本國資本外逃,從而得不償失。由於各國財政競爭,出現race to bottom的現象,各國為了吸引資本,紛紛降低稅率,想從巨額的資本中分一杯羹(即使是「不差錢」的蘋果公司也跑到愛爾蘭避稅)。作者認為有8%~10%的財富在避稅天堂,這是各國的國民負債-國民資本所得的值(顯然不是火星人持有這些資本,而是被隱藏於避稅天堂了)。實際上當前各國的稅更多滴由中產階級承擔了。
除了理論上論證資本的自我增值,作者還舉了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就是美國高校的基金收益,在扣除掉管理費用之後,這些高校基金仍然保持著5%-10%的收益,資本數量級越大,收益率越高。皮克提還指出企業家隨著資本的增大也會成為「食利者」(企業高管往往有能力為自己制定薪酬)。
經濟全球化真的讓人們受益了嗎?還是只是肥了一部分人?各國政府開放了本國的市場,讓強勢的企業走出去,但這些走出去的企業並沒有給政府更多的稅收而是跑到避稅天堂了(微軟,google,蘋果都如此),而政府需要償還更多的貿易逆差,既然無法增加稅收,那麼政府只能通過借貸和通貨膨脹來償還貿易逆差和社會福利開支(借貸總要還,最後還得通過印鈔票)。實際上各國政府都在利用通貨膨脹還債,通貨膨脹看似剝奪了富人的財富,但實際上富人的財富多以不動產,企業股票的形式存在,他們會把通貨膨脹加在房地產和企業生產的服務產品上面來使自己的資產保值,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實際上是懲罰了那些把錢存在銀行里沒有能力投資的人(劫貧濟富)。而面對政府的債務危機,一部分人把責任全歸結於社會福利開支,指責政府養懶人。
人類究竟要建立一個怎樣的社會呢?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階級固化的社會還是一個福利社會呢?是不平等使得人們競爭產生精英還是說社會福利好,人們受教育程度高從而產生精英呢?在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窮人往往沒有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機會(家庭和社會教育),自然也就難以成為精英(雖然有個別佼佼者,但畢竟是鳳毛菱角)。而福利好的社會,教育普及,產生精英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而政府要提高社會福利最好的方法是向富人徵稅,然而一個國家很難實行(富人會跑到避稅天堂),所以要求全球範圍的稅務合作,但這聽起來卻是個烏托邦。我就問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支持21世紀資本論的答案基本都被刪了?而且不是一個網站
從頭錯到尾的「新資本論」
作者:曹長青經濟學著作,尤其是一部近700頁的磚頭,能爬上《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暢銷榜,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法國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wenty-first Century)就在過去兩個月來成為這樣一個新寵。
這部被稱為「新資本論」的專著有此幸運,當然與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為首的一批西方左派「伯樂」(唯恐趕不上列車般)的熱烈推崇有直接關係。克魯格曼本人就連續寫了四篇文章,稱該書為十年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那麼該書到底在哪裡刺激了左派的神經,讓他們如此興奮?
十八、十九世紀,在資本主義起步階段,由於礦山、機械、鐵路、火車等重工業的迅猛發展,出現了一個所謂原始資本積累時代,產生了一些巨富(所謂鍍金時代),帶來了貧富的巨大差別。文化界相應而生的,不僅是巴爾扎克、雨果、狄更斯等作家展示窮人悲慘命運的小說,更重要的是,人所共知,產生了馬克思的《資本論》。
《資本論》的宗旨就是要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它不僅主張消滅階級差別,甚至要消滅私有財產,以此達到人人平等的公正、公義社會。按照這個美麗無比的烏托邦去試驗,導致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共產主義。十世紀,共產主義帶來的地獄般的惡果和在全球的慘敗,使「馬克思主義」成了左派也避之不及的瘟疫般的詞彙。但貧富不均、如何去「均」,依舊是左派知識分子夢魂繚繞要「解決」的問題。
左派分魚,右派釣魚
大家知道,左右派不同的關鍵在於:左派關注如何「分配」財富,右派關注如何「創造」財富。換句話說,左派關注如何「分」魚,右派關注如何「釣」魚。左派的理由是:必須平均分配財富,社會才有公義。右派的理由是:1,不創造出財富,拿什麽去分?2,把勤奮智能者的錢,強行用稅收方式分給懶惰者是不道德的。
這本「新資本論」一如左派慣例地盯著如何「均貧富」的問題,而不是關心創造財富。它被稱為「新」當然只是換了新裝的《資本論》。作者聲稱他沒有看過資本論,但卻被有心的美國經濟學教授指出有70處引述馬克思。「新資本論」不只是老生常談地強調1%的富人擁有全球近一半的財富是多麽的不合理,而是把焦距集中在新一輪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巨富:像比爾·蓋茨這類科技暴發戶、對沖基金經理、高收入的大公司總裁等那些可能只佔0.1% 的人。
皮克迪說,他並不是宣揚要人人平等,只是指出,上述這些人的巨額收入,和普通工薪階層差了天壤之別,是不合理的。他還用大量數據去證明一個無數人的經驗:投資回報率比薪水收入高。所以,巨富們靠投資獲益,更加劇了貧富不均(新一輪鍍金時代)。而這些巨富的巨額資產自己根本花不完,只能是留遺產給子孫,於是整體社會財富的大部分,就會被掌控在那些不勞而獲的巨富子弟手中,形成一個由家族王朝世襲財富組成的「世襲資本主義」時代。所以必須採取措施,遏阻這種財富集中在少數富人後代的現像。而遏阻的方法就是大幅增收遺產稅,不僅國內征,還要全球征財富稅。否則這種不合理狀況將導致社會不安,危害民主制度(潛台詞,有可能發生動蕩或革命)。
皮克迪宣稱他並不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只是指出這個制度裡的不合理(但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沒直接說反資本主義,但是告訴你資本主義有多「罪惡」)。
喬布斯的貢獻無可估量
回應「新資本論」的問題起碼有兩個層次:一是怎麼判斷「合理/不合理」?二是如果有不合理,什麼才是「道德、可行」的解決辦法?
首先怎麼判斷收入是否合理。像蓋茨、喬布斯這類巨富,他們擁有的財富是一個人幾輩子、幾百輩子也花不完的。但是,他們的創造是多麼巨大地改變了整個世界!這還用說嗎?這個價值可以計算得出來嗎?事實是:他們的貢獻無可估量,但他們的財富卻可以估量。
人們最不忿的是對投資公司那些基金經理,及大公司CEO等。基金經理們是無論基金賺錢虧錢,他們都照樣抽成。CEO們則無論公司盈損,他們都年薪百萬千萬,還有豐厚紅利;如果他們和員工的能力差別是10,那他們的薪水/獎金/紅利的差別可能是100、1000。那麽這個收入差別是靠什麼來決定的?
事實上,收入差別是否合理幾乎沒有尺度去衡量(人和人之間能力或努力的差別,經常就是那麼一寸,但趕不上的人,就像距離千山萬水那麼遙遠地永遠趕不上,這裡排除其它不正當因素),我們就算收入上的巨大差異是不合理、不公平的。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權力交給誰?「資本論」當然是要交給政府,它號召要用遺產稅、財富稅這個武器,消滅財富的不平等——對收入50萬美元以上者收80%的懲罰稅,然後還要對富人再全球徵稅。
偽善左派要權力
皮克迪教授說他不反對私有財產,但如此做法不就是要逐步剝奪私有財產嗎?剝奪財產就是剝奪權利,剝奪權利就是剝奪自由——這是一條清晰明確的通向奴役制的道路,哈耶克早已寫得清清楚楚,但馬克思的繼承人怎麼可能去看哈耶克。
除了用國家力量「合理合法」搶劫創造者財富的行為完全不道德之外,政府分配的弊端更明擺著:首先,建立各種發錢的低效率官僚機構,他們本身就是一筆龐大的的支出。其次,閉著眼睛胡亂撒錢,能把錢撒出去就行,因為必須把錢撒出去,才能保住養活他們自己的政府機構的存在。再者,政府越撒錢養懶漢,就製造越多的賴在政府身上的寄生蟲。
政府的功能,應該僅限於「阻止壞事」——軍隊(保護國民不受外敵侵略)、警察(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和法庭(調節糾紛),而不應去「做好事」。壞事有限,政府就有限。而好事無窮,政府就可以無限擴大——今天是食品卷、免費教育,明天是免費養孩子、免費醫療,後天就是免費營養品、免費度假,免費看球,免費聽歌……富人有享受的權利,窮人憑什麼沒有?政府越給,窮人拿的越仗義。世界上永遠有相對意義上的窮人,今天的窮人標準是有一萬塊錢,一百年後窮人的標準可能是「只有」一百萬。永遠沒完,於是政府就永遠擴大。到最後就是大家一起「共享」共產地獄。
全球徵稅是烏托邦
那難道老弱病殘就不應該有人管了嗎?左派義正詞嚴地譴責,右派就是沒有同情心。事實上,右派絕不是沒有同情心,而是右派相信,人的天性裡面有巨大的善良和同情心,社會上的民間機構、慈善捐款等等,足夠照顧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弱者,會比政府照顧得更好,更有效率,用不著政府多操心。事實上,政府不是真操心,而是那些權力者要通過擴大政府而擴大自己的權力。
「新資本論」作者說他並不是要擴大政府,與此同時他卻要求政府承擔教育、醫療等等社會福利功能。不擴大政府,擴大稅收,怎麽增加這些項目?拋開他的意識形態,就憑如此隨便的論調怎麼叫學問?再比如,他那個全球徵稅的建議,不僅那些歌頌他的左派們都認為完全沒有實施的可能性,連他自己也認為是烏托邦。既然是烏托邦,為什麼要提出呢?這就是典型的左派虛偽——只管提出美麗願景,表示我多麼站道德高地,多麽正義無比。至於能否行得通,那就不管了。
「新資本論」還指出,由於政府權力介入,導致很多巨富並不是像蓋茨那樣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而成巨富,而是靠跟權勢掛鉤,得到特權、優惠、方便等而暴富。這是事實,就像中國有人因跟權力的近水樓台,得到批文、建築項目、貸款等等而暴富,並不是靠個人的優秀。比如一些華爾街金融機構,的確是因跟政府的各種關係而得到巨額收益,其CEO等的薪水、紅利等成百上千萬。
政經分離才是正道
這的確是相當嚴重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恰恰彰顯了政府和經濟密切聯繫之惡。明擺著,政府干預經濟的權力越大,官商結合的傾向越嚴重,不合法謀暴利的人就越多。真正的解決辦法,只有大幅縮減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最後徹底和經濟脫鉤——政經分離。當政府不再和經濟活動有關係,那麽商人就沒有可能通過政治權力來謀求經濟利益。沒有了「批文」,就沒有了通過批文而發橫財的機會。
政經分離了,也就不存在「分配」財富的問題。那不僅層層管「發錢」的官僚機構立刻沒有了,官員的權力也立刻大幅降低。選舉時就不再是那些用承諾擴大福利撒納稅人錢的政客上台,而是誰更有能力給公民提供安全保護誰上台。
目前政府瘦身都非常艱難,政經分離當然更難,但卻絕不是烏托邦。政治和宗教的分離經歷了二千年漫長的歷史,終於在所有西方民主國家都得以實現。政經分離,看似比政教分離更困難,但只要它是正確的、符合人類生存發展天性的,就一定有實現的可能。
這本「新資本論」提出的所謂「世襲資本主義」時代,更是故作驚人之語。即使有那麼一個世襲財富階層,也完全沒有什麼可怕。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惡,從來都不是富人製造的,而是政府。民間的仇富心態更絕不像這個皮大教授渲染的那麼嚴重。我們看即使在中國那個致富機會極端不平等的現狀下,民眾的仇富心態都不那麼嚴重,而在致富機會遠比其它國家平等的美國,仇富心態就更低。
事實上,普通民眾從來都不那麼仇富。是「新資本論」作者這類的左派知識分子在一路煽動仇富心態,他們才是要造資本主義反的真正禍根。
馬克思的《資本論》導致的共產主義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絕「不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蘇聯的古拉格、中國的大饑荒、還是今天北韓的餓鬼,西方左派就是打死也看不見(根本不看)。至於共產主義把多少億人的靈魂扭曲成魔鬼,西方左派就是在地獄裡也會閉上眼睛,繼續做和滿目天使跳舞的夢。
今天,在資本主義大潮正以無可阻擋之勢在全球蔓延的時候,一個上述那種西方左派睜眼瞎,法國的大學教授托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也譯皮凱提)所著的《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被稱為「新資本論」)問世,立刻被他的左盲同行像在汪洋大海中抓住一根稻草似地熱捧。因為這本書用新的數據,再次把全球貧富不均、要向富人擴大收稅的「左聲」彈出了「新調」。
當今最勤奮筆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就連續寫了四篇文章歌頌這本新資本論。這位當今凱恩斯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被統計在他的文章中引用馬克思語錄最多,難怪如此熱捧他的反資本主義小師弟。
除這位目前最有名的馬克思大弟子之外,從美國的《紐約時報》,到英國的《衛報》,再到法國的《解放報》等等左媒,對這「新資本論」,簡直像世界盃足球賽場上的啦啦隊那樣狂熱——終於有了一個踢資本主義一腳的「球星」呵!
如此陣勢下,這書立馬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和《紐約時報》暢銷榜。台海兩岸媒體當然也是一如既往地最愛跟著西方左盲們嚷嚷(否則不就「沒文化」了麽),於是這「新資本論」還沒變成漢字,就成了華文世界頗有點名氣的小紅星了。
遇到「三斯」應該三思
如何看待這本書,取決於你在哪個框架下,或者說,左派右派,你屬於哪個陣營。
如果你贊成馬克思(共產主義)、凱恩斯(政府控制經濟)、羅爾斯(John Rawls,均貧富)這「三斯」的社會主義理論,那你就會贊同皮克迪的《21世紀資本論》,因為他們的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強調「平等」,想通過政府(公權力)重新分配社會財富(高稅收,高福利,大政府等)。
如果你贊成洛克(個人自由)、哈耶克(市場經濟)、諾奇克(Robert Nozick,權利大於善)這「三克」的個人主義理論,你就會強烈反對這個「新資本論」。因為「三克」強調的是「自由」,要限制政府權力,保護個人權利",認為「自由的價值高於平等」。
道理很簡單,只有在自由下,才能獲得相對的平等。人的智商(能力、機會等)差異很大,這世界怎麼可能有絕對的平等。最高喊平等的共產社會,權力高度集中,實行計劃經濟,結果不僅閹割了生產力,導致整個社會赤貧,同時製造了政治特權階級,把所有公民變成奴隸,成為最不公平、最殘酷的社會。
馬克思的巨著《資本論》認為資本帶來利潤,利潤代表剝削,由此推論資本主義是不平等的、罪惡的。但他無視的是,沒有利潤,就不會有人去發明創造。取消了利潤,就等於取消了產品(動機)、取消了市場。最後大家一起受窮。
投資高回報是經濟之軸
今天這本「新資本論」洋洋洒洒七百頁,也是全篇圍繞著「平等」,集中論述了一個理論: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投資回報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導致財富更加集中化,也就是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社會嚴重貧富不均。
「投資回報率超過經濟增長率」是事實,這不僅沒有錯,而恰恰是刺激市場經濟發展的核心。只有回報率超過靠自己勞動掙的錢,人們才會去投資;而工廠得到大家投資(集資)的錢,才更能發展(包括僱更多的人),於是繁榮起來,大家人人獲益。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新資本論」的作者刻意(故意)只強調富人投資,回報巨大,於是加倍地富。但他迴避的是,並不只有富人可以投資,而是人人都可以投資。哪怕你只掙一百塊錢,也可以省下50塊去投資,賺回五百塊,五千塊。美國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有投資。任何人願意去學習、去研究,願意冒風險,都可以去賺那個超過自己薪水的投資回報。這才是一個人人平等的機會。
兩年前美國公布的最富有400人,全部是靠投資發財,無一人是靠薪水。這當然導致貧富差距,但這是最公平的差距,因為投資者投入了智慧,投入了心血。你想今天花兩小時看NBA,明天徹夜看世界足球杯,後天就成巴菲特了,那就做夢吧。
懲罰勤奮 獎勵懶惰
你說這世界就是不平等,張三他爹給他留下一百萬,他拿去又投房地產,又投什麼蘋果、谷歌的,結果幾年一眨眼,他變千萬富翁了。可我是單身母親養大,連爹都沒有過。我做公務員年薪五萬,除了養活老婆孩子加老母,勒褲帶一年能剩一萬存銀行就不錯了,結果我到死也沒有一百萬,怎麼可能在財富上跟張三平起平坐?這實在太不平等了。所以張三他爹死的時候,國家就應該把張三爹的錢大部分都收回來(遺產稅),重新分配。這樣我們這些沒爹的孩子才可以跟張三平等,這樣做才是一個有公義的社會。
這話好像正確無比,這正是「新資本論」的核心理論。真的,經濟學實際上一點都不難,那本英文近700頁的磚頭,就是用一大堆數字,證明你上面那頓抱怨(所以你稍微動一點腦,也成一個經濟學家了),然後皮克迪教授就按照你的意思,指明了讓全球變成公義社會的道路:對那些巨富們,除了在本國納稅以外,還應在全球再徵稅。而且,對年收入超過50萬美元的人,應該再收80%的處罰稅。也就是說,高收入有罪,必須罰款。
我們就算他那「全球徵稅」的天方夜譚可以實施,就該對那個腦筋超智的張三懲罰一下。於是張三死的時候,那一千萬自己花掉一百萬,被罰了八百萬,剩下的又被全球稽查隊給搜了去。結果呢,他兒子得到的遺產,就跟你兒子的差不多了。終於人人平等啦,你兒子很高興。張三的兒子一看,我老子每天像打仗一樣緊張地奮鬥了一輩子,既不能吃兩輩子的飯,更不能活兩輩子的命,連給他兒子留點奮鬥的資本都不行,而且勤奮努力是要遭罰的,所以我這輩子可不那麽傻了。於是咬喝著你兒子,哥倆一起天天徹夜看世界盃去了。結果你兒子這輩就大家平等地喝西北風了。
如果資本主義國家的多數人都沒有法國那皮大教授那麼聰明,也磨磨蹭蹭建不起什麽全球稽查隊,於是全世界的人們還按照目前這種法子活著。你一看沒辦法,只有靠自己拚命努力,才能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張三,於是你努力學習鑽研,然後信心十足地把銀行那一萬塊拿出去投資,幾年後,一萬變三萬,三萬變十萬。張三看你聰明,約你合夥投資,幾年一眨眼,你還沒老,也成百萬富翁了,把兒子送進私立好學校。成就的自豪感讓你享受幸福晚年。你兒子看老子白手起家照樣發達,於是再接再厲。幾年後,你兒子跟張三的兒子一起開自己的遊艇去歐洲旅遊了。
與此同時,李四更牛,從他爹那兒繼承了兩百萬,可就是好吃懶做又炫耀,結果不到幾年,把家底揮霍個精光。當你挑燈努力終成百萬富翁的時候,他跟你赤條條來人間時一樣無產了。此時,法國皮大教授舉著「新資本論」來了,必須把你那一百萬分給李四和他兒子五十萬,這樣才平等,這樣的社會才真正有公義。
左派要主宰他人命運
左派經濟學家比較「深刻」,專能站在高尚無比的道德燈塔上,洋洋洒洒地寫人類無法實現(一嘗試就下地獄)的理論。上面那種農民式的大白話,不是我的發明,是我從「淺薄」的右派經濟學家那裡學來的。由於實在是太淺,卻哪兒實踐哪兒發達,所以我只是隨便翻翻他們的書,就時不時很認真地相信自己是經濟學家了。
其實你比我更聰明,你是去隨便翻翻這「深刻」的西方左盲經濟學家的巨著,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是多麼了不起的經濟學家,你從爺爺那裡聽來的大白話,遠比這西方一流的主流經濟學理論更「中用」。
這本「新資本論」典型地展示了西方左派的最可惡之處,那就是:真正解決貧窮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絕不是他們的真正目標(那個全球資本徵稅的辦法,不是睜眼胡說嗎),他們的真正目標是「權力」——通過張揚「我是好人,我是同情窮人的人,我是站在道德高地的救世主」來撩撥大眾那永遠感性超過理性的神經,結果就是,左派進白宮,左派掌控媒體,左派享受主宰他人命運的權力!
如果沒有前車之鑒,這一切尚可理解,儘管它逆人的天性,逆生物生存的自然,逆人的生活常識。但在有了如此慘痛的前車之鑒,在共產主義的倖存者不僅還沒死光,北韓還在繼續製造的情況下,西方左瘋們就又搬出馬克思的魔鬼理論,實在是不可饒恕之惡。
《資本論》作者馬克思如果今天復活,可能沒什麼人熱捧,因為他的反資本主義理論和階級鬥爭學說,早被證明是錯的,並帶來災難性後果。可是一本名為《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新資本論」最近問世,卻在西方被熱捧,居然登上《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暢銷榜。
該書作者托馬斯·皮克迪(Thomas Piketty)是法國經濟學家。一本700頁的學術磚頭能登上暢銷榜,又被媒體報道、學界爭議,比較罕見。
所謂學界爭論,當然是涇渭分明的。右派斥這本書仍是馬克思那一套;而左派則讚美這本書揭露了當今資本主義社會貧富不均。
雖然作者否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卻承認,他延續的是「馬克思開創的傳統」,連書名都連結《資本論》。從卡爾·馬克思到托馬斯·皮克迪,從書的內容和相關評論來看,這兩馬起碼有五點相像:
第一,都渲染資本主義貧富不均。
馬克思的《資本論》全篇論的是資本,認為資本帶來利潤,利潤代表剝削,由此推論資本主義是罪惡的。
皮克迪的《21世紀資本論》則找到新支點,強調當今社會「投資回報率高於薪酬」,導致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同樣推論資本主義社會不合理。
馬克思譴責「利潤」當然違背最基本常識。如果沒有利潤,或不考慮利潤,誰還會建廠經商?哪還有市場和經濟發展?恩格斯又從哪裡得到錢資助馬克思呢?
皮克迪批評「投資回報率高過薪酬」導致貧富差距更大,同樣是不顧最基本常識。投資的回報當然會高於薪酬。可這有什麽錯呢!如果它拉開貧富差距,那這種「拉開」不僅是正常的,更是應該的。投資不僅是投入金錢,更是投入智慧學識。投資能賺錢,投資同樣會有風險。關鍵是「投資機會」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研究股市,成為「巴菲特第二」!
三億人口的美國,現已超過一半家庭投資股票,說明投資回報率高,是無數人看到,並樂意投入的。皮克迪拿這個渲染貧富不均,跟馬克思拿「利潤」說事一樣,都意在攻擊資本主義。所以美國網刊《The Week》專欄作家庫珀(Ryan Cooper)把皮克迪的理論稱為「軟性馬克思主義」(The soft Marxism)。
第二,都提出烏托邦式解決方案。
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的貧富不均,提出共產主義方案:取締私有財產,消滅私有制,建立沒有貧富差別的共產社會。但這烏托邦災難已人所共知。
皮克迪針對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也提出烏托邦方案:全球徵稅。由於今天經濟全球化(人們可跨國經商買股票等),皮克迪呼籲組成國際機構,全球追繳富人的稅。標淮是50萬美元以上就要徵收80%的資本稅!且不說這種公開搶劫個人財富是多麼野蠻,只是這個全球性收稅,怎能行得通?連作者本人也承認這是烏托邦。
第三,都醉翁之意不在酒。
馬克思寫《資本論》為的不是學術,而是要建構一種意識形態,推動全球共產革命。英國當代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在抨擊西方左派的名著《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中設有「馬克思」專章,題目就是「馬克思:批上科學外衣的詩人革命家」,指出馬克思本意不在經濟和科學,他寫的是「不懂資本主義的《資本論》」,目的要把「共產主義幽靈」徘徊到世界。
今天皮克迪寫《21世紀資本論》也不是全然做學問,他也是活動家,要煽動仇富、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紐約時報》報道說,皮克迪跟奧巴馬團隊很熟,他不僅做客白宮,還奔走於MSNBC和NPR(都是左派媒體)之間。奧巴馬政府的均貧富調子的聯邦預算報告,就引用皮克迪的數據和理論。
今年42歲的皮克迪出自左派家庭,他父母曾參加巴黎學生要模仿中國紅衛兵的1968年法國「紅五月造反運動」。在《21世紀資本論》出版前,皮克迪就是政治活動家,曾出任法國最左政黨總統候選人的顧問。《紐約時報》報道說,2012年法國大選前,皮克迪起草了聯署書,跟42名同道學者呼籲支持左翼總統候選人奧朗德。
馬克思被視為共產主義「造反有理」的濫觴。皮克迪則被稱為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精神領袖。皮克迪曾對媒體說,華爾街「佔領有理」,因資本主義運作不良。從「造反有理」到「佔領有理」,他們都有明確的反資本主義的一致性。
所以「紐約基金」(New York Fund)經理舒茨曼(Daniel Shuchman)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皮克迪是21世紀復活的馬克思」中說,《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匪夷所思的意識形態冗長說教超過了經濟分析研究」,並建議這位法國教授應該去讀奧維爾的《動物農場》和庫斯勒的《中午的黑暗》。那意思是,去了解共產主義帶來怎樣的災難。
第四,數據資料上都有虛假。
由於「主題先行」、意識形態挂帥,自然在資料數據上,有目的大於真實的傾向。馬克思的《資本論》已被證明,很多數據是虛假的。當年就有兩名劍橋學者發表報告,指出馬克思在使用數據上「有一種近乎犯罪的魯莽」,只是在《資本論》關鍵的第八章,就「犯了四項造假之罪」。在上述《知識分子》中,保羅·約翰遜更是嚴厲譴責馬克思在使用數據上「帶有偏見地扭曲和明顯的不誠實……編起謊來膽大妄為」,「不只是《資本論》,還包括馬克思的所有著作,都表現出對真相的藐視,有時可是說是輕蔑。」
今天這部《21世紀資本論》也同樣存在數據不實問題。英國中央銀行前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就指出,「這本書的關鍵弱點在於,精心組裝的數據並不能支持皮克迪關於資本主義本質的言辭。」
英國《金融時報》兩名經濟編輯(Chris Giles和Ferdinando Giugliano)合寫了一篇調查報道,指出皮克迪的數據有四大類問題(不是四個!),包括來源混亂,張冠李戴,計算錯誤,不給出處等。該調查報道認為:「這些有缺陷的數據為皮克迪的結論提供了虛假支持」。
皮克迪對此的回應模稜兩可,說他將來會「完善」(數據)。但強調這不會影響他的書的結論。但原始數據有問題,怎麽能不影響立論呢?
第五,都是言行不一的偽善。
馬克思著書立說,一生譴責資本主義剝削,可他自己卻一直剝削親朋好友。據《知識分子》一書,馬克思總是糾纏父母要錢。「馬克思因金錢跟家人的爭吵使父親晚年抑鬱而終」。他父親死前在信中還抱怨馬克思不關心家人,只是要錢。後來馬克思又糾纏母親要錢,氣得「母親跟他斷絕一切關係。她痛苦地希望『馬克思能攢點資本,而不是只會寫關於資本的文章』」。
馬克思常年剝削恩格斯更是公開的秘密。他幾乎終生被這位商人戰友養活(恩格斯收入的一半給了馬克思)。保羅·約翰遜在《知識分子》中說,「兩人之間完全是馬克思這邊在剝削的不對等關係」。但最慘的是琳衡,她22歲到馬克思家做保姆,一直做到67歲去世,45年間從沒得到一分錢薪酬。保羅·約翰遜感嘆說,馬克思批判資本家剝削工人,但那隻屬於薪酬不足,可他家裡的傭人則分文皆無。馬克思連一分錢薪酬都不付,可謂世上最黑心的僱主。更甚的是,馬克思還偷偷佔有了這個女傭,生出私生子。為掩蓋醜聞,馬克思說孩子是恩格斯的,但恩格斯臨死時說出真相。
(關於馬克思的醜聞細節,可閱讀該書的台灣譯本《所謂的知識分子》。)
《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克迪也有馬克思隔代遺傳的言行不一。他呼籲平等,強調人權,可他卻家暴,毆打同居女友。當地警察局記錄,這個女友曾報案,在警局呆到下半夜,並在醫院驗傷。皮克迪的這位前女友可不是什麽女傭,她(奧蕾麗?費利佩蒂)是現任法國文化和新聞部部長。當年打她的男友現在出了大名,但這位前女友還是不原諒。費利佩蒂的發言人說,皮克迪承認曾家暴並因此被捕,但費利佩蒂沒有繼續起訴,因為不想她的幼女由此身心受傷。只好自己忍了。
但這樣的馬克思傳人,卻受到西方,主要是美國左派的熱捧。左派媒體旗艦《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格曼就寫過多篇文章,稱皮克迪的書今後十年都重要。耶魯大學教授哈克(Jacob Hacker)和加大伯克萊教授皮爾遜(Paul Pierson)不約而同,甚至把皮克迪捧為「當代的托克維爾」,說1831年法國人托克維爾寫出《論美國的民主》,指出我們的優點,當今法國學者皮克迪寫出美國的弊端。但這兩名美國教授可能根本沒有看懂,托克維爾在書中恰恰是提出「以私人慈善而非政府來協助貧窮人口的主張」,等於強調市場,而反對今天皮克迪推崇的、由政府(高稅收)來達到平等的手段。
照現在西方左派的熱捧勁頭,《21世紀資本論》很可能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推波助瀾,左傾的瑞典評委們大概很樂意給馬克思的隔代傳人帶上桂冠。
在右派對皮克迪的批評中,以我有限閱讀看到的比較有力度的文章,是法國知名經濟學家、保守派學者索爾孟(Guy Sorman,也譯索爾曼)寫的題為「美國左派和皮克迪的荒唐熱戀」(The Irony of the American Left』s Love Affair with Thomas Piketty)一文。索爾孟介紹說,皮克迪的書在法國及歐洲的反響都不大,因高稅收已使德國、法國、西班牙等資金外流,皮克迪此刻提倡重稅,連歐洲的左派政府都難有熱情。但該書在哈佛出了英文版,卻被美國左派熱捧起來。
為什麼美國左派熱捧這本書?因資本主義在全球橫掃般的勝利,讓嚮往社會主義的左派們有一種絕望感。奧巴馬的支持者們想利用這本書大造聲勢,起碼在輿論上扳回一局。
作為法國重量級公共知識分子,索爾孟著述甚豐,也寫過關於中國的專著《謊言帝國:21世紀的中國真相》(2011年台灣允晨出了中譯本)。他的其他專著《印度製造》、《伊斯蘭製造》、《經濟學不會撒謊》、《金融海嘯後的世界影》等也都有中譯本。他對中國有第一手觀察(曾去實地考察)。
在這篇書評中,索爾孟毫不客氣地批評了皮克迪的左傾理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宗教,雖然皮克迪被左派們視為「彌賽亞」,但「作為空想家的皮克迪,沒有為馬克思宗教提供任何新的東西。」「皮克迪在美國被熱捧,根本不是看中他的學問,而是美國左派們要抓一根稻草,結果看中了法國的皮克迪。」即使對法國的左派,都是一個反諷。如果年底皮克迪真得到諾貝爾獎,那這個反諷就更有趣了——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勝,反資本主義的馬克思死魂靈卻復活得到桂冠。看西方左派是怎樣鬧世界的吧。
文章來自網易雲閱讀標尺自媒體二戰:資本主義+共產主義VS 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完敗!冷戰:資本主義VS 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完敗!21世紀: 資本主義VS 未知?? 資本主義完敗。
稅單畫表格,簡陋的公式,其中一些引用的經濟學理論若隱若現。研究方法說是跟隨庫茲涅茨,不過與歷史年鑒學派的研究方法也類似;引用的經濟理論大多也是行為經濟學的。作者自己的主義色彩很淡,大多就數據論事,還是把它當作「經濟歷史學」看比較好。下定論,搞預言這兩樣風險大啊,作者已經很謙虛謹慎了
三個社會版本的「我的父親母親」!低配「農民版」 中配 「商戶版」高配「vip企業版」,誰來寫,誰在乎,哪個煽情我看哪本,看完一個嘴吧子,我們不是一頭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