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西財《政治經濟學》上的這一段話,它出現在課本上合適么?
01-25
不會太武斷了么?拋開這個結論不說,這種給一類人整體貼非常絕對的、不好的標籤的行為適合放在課本上么?
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原文即如此
馬克思說: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 可能你也想做個有良心的資本家,給工人的工資足足的、安全措施妥妥的,恨不得掏心掏肺。結局就是競爭不過同行業的黑心資本家,被淘汰出局。
資本支配一切人,其中包括資本家,如果作為人格化資本的資本家不按照資本增殖的一般規律加重對工人的剝削,那麼他最後就會變成工人,這也就是資本主義最恐怖之處!在看似自由的社會中,其實每個人都是奴隸。
說得非常好,你看看中國很多資本家是不是就是這個模樣?雖然不能概括高境界的資本家,但絕大多數真的就是這樣,所以才遭人厭惡,才有人要去仇富。
資本主義的通俗說法就是資本驅動人和社會,這就是劃線句子的反面。這種論調本身就廣泛的存在於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比如在定義商品時,西方經濟學特彆強調商品的稀缺性。的確,在解釋沙漠中的水和普通水的價格時的確很具迷惑性,誘使很多涉世未知少年走入了西方經濟學的盤絲洞。但這也為比如權利尋租,毒品、武器交易等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
如果你會困惑這句話在課本里的出現,那麼對於你來說,這句話本身已經沒有意義了
這麼簡單地道理看不明白嗎?
金錢反映對勞動的支配能力,自己的金錢有多少就能按照比例支配多少社會勞動,比如你有10塊錢,社會總共有100塊錢,你的錢占社會總資本的十分之一,所以可以支配社會十分之一的勞動,享受社會十分之一勞動所創造的使用價值,對應的就是10塊錢。而資本是榨取剩餘價值的工具,利潤率是資本增值速度的反映,舉個簡單例子,AB兩個資本家各有10塊錢的資本,A的年利潤率是30%,B的年利潤率是3%,經過20年的資本自我增殖,A的資本為1900元,B的資本為18元。如果30%是社會平均利潤率,那麼A在資本家中的地位不會變,而B差不多就可以退出歷史舞台了。
利潤率是資本家的命根子,資本家必須拚命提高自己的利潤率,至少要高過社會平均利潤率,否則就有失掉自己地位的風險。這不是資本家主觀上的行為,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無奈選擇。PS:又重新看了一下圖片,下一段不就說的很明白嘛?理解了下一段劃線部分理解有難度嗎?每個存活下來的資本家都是拚命提高利潤率的,不就是在追求金錢嗎?誰不追求金錢誰就得死不是社會現實嗎?質疑是好事,表示有自己的看法,書中所述代表一些人的觀點(可能此書的作者比較義憤填膺。。),無所謂該不該擺上,類似的教科書這麼多,與其考慮其合不合適,自身思想的建立更為重要。
猜想題主應該不是學社會科學的吧,這應該是經濟學中人性基本假設的直接表達。
資本來到世間,每一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這不是西財的「創舉」,也不是劉詩白說的。我覺得你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百度一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目的是什麼。馬克思創作這門經濟學就是為了政治服務的。
所有的理論也只有一個目的:證明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為革命創造理論基礎。
嚴格來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偏向政治而不是經濟學。我國是無產階級政黨,所以要學馬克思,別太認真,政治經濟學本來就不能算一門學問,只是統治階級的洗腦手段而已。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