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咖啡的起源是怎樣的?世界各國咖啡文化的發展有何區別?


樓上說了這麼多外國的,我說說中國的吧。我不是摘抄的,也不是複製的,我是用自己的語言總結的,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中國種咖啡的省份很多,但是出名的只有雲南省,海南省和台灣省。其餘如貴州、廣東、廣西、四川和福建,要麼是自然環境條件不好,要麼是種植規模不大,暫且不論。

雲南咖啡的種植歷史說法不一,但是業界普遍認可的是1900年前後法國傳教士帶到雲南的,所謂的中國第一株咖啡苗種在雲南一個叫朱苦拉的地方——關於傳說,網上很多,大家可以找來看。當年種植在雲南的咖啡都是鐵皮卡種——小粒種咖啡下面的亞種。現在去雲南旅遊,大家都能看到大街小巷都在賣雲南小粒咖啡。現在喝咖啡都比較講究,專業的咖啡器具,專業的萃取方式,專業的品鑒方法,其實在原產地——也就是種植咖啡的村子,當然不是這麼喝的了。試想1900年的時候,連電都沒有,怎麼做咖啡?當然是火!我看過一個講雲南咖啡的紀錄片,那裡喝咖啡很簡單,採摘來的咖啡經過去果皮處理、脫殼處理,然後就直接拿鐵鍋炒了——木有烘焙機,杵碎——木有磨豆機,放在瓦罐里用水煮——木有咖啡機,一群人圍坐在火堆旁,看著中間瓦罐里的咖啡煮熟,分享,邊聊天邊喝咖啡。這就是生活。

海南咖啡的種植歷史很簡單,四個字」實業救國「。陳顯彰先生的事迹大家也可以百度,這裡不再贅述,只講咖啡文化。海南咖啡不是小粒種咖啡——阿拉比卡種咖啡,而是中粒種咖啡——卡尼弗拉種咖啡,也有人稱羅布斯塔種,常喝咖啡的人都知道,羅布斯塔種咖啡又苦又澀,難以下咽,但是東南亞那邊的人喜歡喝這個,他們用鐵鍋炒制咖啡豆,還要再加上牛油、白糖、鹽、煉乳、等等等等,估計講到這兒就有人已經知道了,對,最典型的就是馬拉西亞白咖啡——我說的不是速溶咖啡,不懂的不要裝懂,去過東南亞的朋友應該都喝過那種濃乎乎稠乎乎又甜到膩的咖啡,沒去過東南亞的朋友可以看看阿牛拍的《初戀紅豆冰》。扯遠了,說海南咖啡,海南這個地方,適合種中粒種咖啡,比東南亞適合,於是,當時海南咖啡就大多出口東南亞了。在海南興隆、福山這些當年廣泛種植咖啡的地方,現在咖啡種植園的面積逐年減少,但是保留下來的也都是按照東南亞方法炒制咖啡豆——速溶咖啡不在我的討論之列,去海南旅遊,很多咖啡館只賣海南興隆咖啡——有些人說不好喝,那是因為這種咖啡很獨特,內地人很少喝的到,也算是一種咖啡文化了。

再說台灣咖啡,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本想拋開,但是又拋不開,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和台灣的交流一直很閉塞,所以對台灣咖啡的了解太少,也就是最近幾年,去台灣旅遊的大陸人多了,很多人都買了台灣古坑咖啡——其實也是速溶咖啡,這裡也不討論。台灣咖啡大多是小粒種的波旁亞種,與雲南的鐵皮卡亞種不同。我對台灣咖啡的了解也非常少,因為沒有去過台灣,也沒有喝過台灣咖啡,只是有緣見過一次台灣阿里山咖啡的生豆,看起來含水量還是比較高的,瑕疵率極低,豆粒也比較均勻。至於台灣喝咖啡的文化,我實在不了解,不敢多說。大家可以多看看台灣電影,很多台灣電影里都有咖啡館,尤其是桂綸鎂主演的《第三十六個故事》。


之前了解過一些,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咖啡的起源之地是非洲

世界上第一株咖啡樹是在非洲之角發現的。當地土著部落經常把咖啡的果實磨碎,再把它與動物脂肪摻在一起揉捏,做成許多球狀的丸子。這些土著部落的人將這些咖啡丸子當成珍貴的食物,專供那些即將出征的戰士享用。當時,人們不了解咖啡食用者表現出亢奮是怎麼一回事——他們不知道這是由咖啡的刺激性引起的,相反,人們把這當成是咖啡食用者所表現出來的宗教狂熱。覺得這種飲料非常神秘,它成了牧師和醫生的專用品。

流傳至今,反映咖啡發現過程主要有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說:

一位放羊的牧民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他的羊群在食用了野生咖啡樹上的果實之後變得格外亢奮。出於好奇,他也嘗了嘗咖啡果。一嘗之後,由於咖啡豆的作用,他也像那些亂撞亂跳的山羊一樣,開始手舞足蹈起來。發生在牧民身上的這一幕,恰恰被一群僧侶撞個正著。於是,每當有必要在夜間舉行宗教儀式時,這些僧侶都用咖啡豆煮成湯水喝下,用這種方法來使自己保持清醒。

還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穆斯林托缽僧被他的敵人趕入沙漠。在精神錯亂的狀態下,他聽到聲音,提示他採食身邊的咖啡果。他把咖啡果放在水裡,想把它們泡軟,由於咖啡果過於堅硬,他沒有成功。不得已,他只好將浸泡咖啡豆的水喝了下去。最後,這個托缽僧就靠這種手段存活下來。當這個托缽僧走出沙漠之後,他覺得自己能夠倖存,並且自己身上之所以能夠獲得神奇的能量,全都是真主安拉相助的結果。於是,他就不停地向別人講述這個故事,並且把這種配製飲料的方法介紹給了別人。

咖啡在世界各地的興起

咖啡的種植始於15世紀。幾百年的時間裡,阿拉伯半島的葉門是世界上唯一的咖啡出產地,市場對咖啡的需求非常旺盛。在葉門的摩卡港,當咖啡被裝船外運時,往往需用重兵保護。同時,葉門也採取種種措施來杜絕咖啡樹苗被攜帶出境。

儘管有許多限制,來聖城麥加朝聖的穆斯林香客,還是偷偷地將咖啡樹苗帶回了自己的家鄉,因此,咖啡很快就在印度落地生根。

當時,義大利的威尼斯,有無數的商船隊與來自阿拉伯的商人進行香水、茶葉和紡織品交易。這樣,咖啡也就通過威尼斯傳播到了歐洲的廣大地區。許多歐洲商人也就漸漸習慣飲用咖啡這種飲料了。後來,在許多歐洲城市的街頭,出現了兜售咖啡的小商販,咖啡在歐洲得到了迅速普及。

對咖啡的強勁需求,為咖啡在原產地以外的其他地區迅速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7世紀,荷蘭人將咖啡引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與此同時,法國人也開始在非洲種植咖啡。時至今日,咖啡成了地球上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交易品!

各國咖啡的文化

1.牙買加(Jamaica)

提到牙買加,我們馬上想到「藍山」(Blue Mountain)咖啡。稀有昂貴的真藍山豆,原產自華倫福(Wallensford)咖啡園,但現在產地已擴充到附近海撥一千公尺以上的藍山山區,只要莊園的樹種和處理程序合乎一定標準,政府就會頒發保證書,准許使用「藍山」這個名稱。它曾經是咖啡神話的主角,可惜許多人認為傳說中的特性--豐富的芳香、完整的質感,與均勻適口的酸味完美結合--已經不再,十五年前還有的美好酸味,如今只能在回憶里找尋了。儘管如此,它的價格還是水漲船高,在台灣,有保證書的生豆零售價每公斤通常要2000元以上;在普遍使用麻袋包裝的生豆市場中,堅持用圓桶包裝的藍山豆格外顯示它的身價不凡。「牙買加高山」(Jamaica High Mountain)指的是在島上其他低於一千公尺的山地所產的咖啡豆,品質比較普通,具有溫和的質感與酸味。至於「綜合藍山」(Blue Mountain Blend)或「藍山式」咖啡(Blue Mountain Style),通常是用好的哥倫比亞豆為主來調製的綜合品,意在模仿藍山的味道,和牙買加沒有絕對的關係,你不會在藍山式咖啡裡面找到任何一顆真藍山豆。

2.多明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

多明尼加共和國出產的豆子通常被叫做「聖多明哥」(Santo Domingan,這是他們舊的國名),那裡的咖啡園主要圍繞在島中央的山脈邊。市場上的水洗高山咖啡有四種:奇寶(Cibao)、巴尼(Bani)、歐寇(Ocoa)、巴拉宏那(Barahona),後三種尤為人所稱道。巴柔和的熟果甜味很像海地的咖啡;巴拉宏那則有較高的酸性,和典型加勒比豆濃稠的斯感,在品質與特性上比較接近牙買加高山。烘焙至中深度最能突顯它們的甘美。

3.古巴(Cuba)

雪茄、咖啡、甘蔗作為古巴共和國的三大產業,在世界享有盛譽。古巴水晶山咖啡在世界排名在前幾位,水晶山與牙買加的藍山山脈地理位置相鄰,氣候條件相仿,可媲美牙買加藍山咖啡。同樣古巴水晶山進口咖啡每年產量也不高,所以很多時候都有價無市。

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巴三大咖啡中的「Cubita Coffee」,被譽為獨特加勒比海風味的咖啡,成為古巴大使館指定咖啡。

4.波多黎各(Puerto Rico)

以特選尤科(Yauco Selecto)為名的豆子,是加勒比豆的最佳範例,質感濃厚,口味平衡,溫柔卻複雜有深度。深焙的加勒比豆,不會有其他深焙豆常見的粗糙焦味,適合濾壓壺(Plunger或French Press)和其他浸泡較久的煮法。

5.葉門(Yemen)

摩卡(Mocha)這個字有著多種意義。西元600年前後,第一顆遠離故鄉--衣索比亞--的咖啡豆在紅海對岸的葉門生根落戶,從此開展了全世界的咖啡事業。由於早期葉門咖啡最重要的出口港是摩卡港(現在早已淤積),葉門出產的咖啡也就被叫做「摩卡」豆;日子一久,有些人便開始用「摩卡」來當做咖啡的昵稱,和現在「爪哇」的情況類似。後來,由於摩卡咖啡的餘韻像巧克力,「摩卡」一詞又被引申為熱巧克力和咖啡的混合飲品。因此,一樣是「摩卡」,摩卡豆、摩卡壺和義式咖啡中的摩卡咖啡,代表的卻是三種涵意。今天的葉門摩卡(Yemen Mocha)和一千多年以前的祖先沒什麼兩樣,還是最高級的傳統手工乾燥豆--雖然它的大小參差不齊,生豆中的雜質也不少。最常看到的兩個產地是馬塔里(Mattari)和山納妮(Sanani);馬塔里豆有比較多的質感、巧克力味和酸味,而山納妮豆就比較平衡、芬芳。一般而言,摩卡豆平均顆粒較小,帶有生薑的狂野潑辣氣息、明亮獨特的滋味、令人愉悅的水果酸性,以及豐厚如酒般的質感,難怪被譽為咖啡中的波爾多葡萄酒。在綜合咖啡中,摩卡通常扮演高音的角色,負責刺激提味。

6.衣索比亞(Ethiopia)

衣索比亞的高原是咖啡的發源地。在東部古都哈拉(Harrar)附近海撥兩千公尺左右的高處,仍用傳統的乾燥法生產摩卡--哈拉豆(Harrar,Harari,Harer或Harar)。哈拉的質感中等,有水果酒般濃郁的味道,好的哈拉其狂野性和最好的葉門摩卡相當。其他地區的乾燥豆,如金比(Gimbi或Ghimbi)、吉(Jima,Jimma或Djimah)和西達莫(Sidamo),也同樣地狂野似酒,但質感沒那麽豐厚,也略嫌粗糙。來自西部金比的水洗摩卡,有和哈拉一樣的酒酸,但卻以更豐富平衡的感覺來包裝,質感也更厚重。至於產自南部的水洗豆,如西達莫和吉瑪,就保存比較少的酒酸,而代之以更溫柔細緻的檸檬味和花味。個中極品產在西達莫內一個較高的狹小區域,稱做耶咖雪啡(Yirgacheffe),它豐富的滋味刷過味蕾,會留下無窮的餘韻,略弱的酸味則類似蘇門答臘,在豐厚的質感下遊動;此外,它更添加了獨特的柔軟花香,真不愧是獨步全球的咖啡。

7.坦尚尼亞(Tanzania)

大部分的坦尚尼亞豆生長在靠近北方肯亞邊界的吉力馬札羅(克里曼佳羅)山(Mr. Kilimanjaro)與梅魯山(Mt. Meru)一帶,通常稱作「克里曼佳羅」,偶爾也會以集散地摩西(Moshi)或阿魯沙(Arusha)為名。另外在國境南側,也生產一點水洗阿拉比卡豆,以附近的大城貝亞(Mbeya)或集散中心帕雷(Pare)命名。分級的方式和肯亞類似,以英文字母來區別大小。大部分坦尚尼亞豆具有典型的非洲豆特色。較好的克里曼佳羅和普通的肯亞類似,具有濃厚的質感,通常它的酸性要比肯亞溫和,並且均勻地刺激舌頭後部中間和兩側的味蕾,喝起來的感覺,和蕃茄或汽水的酸味有點像。至於南方的豆子,則和次級的水洗摩卡相當,有柔和討好的弱酸,圓潤的口感,以及中等的質感。鄰國馬拉維(Malawi)所產的豆也有類似坦尚尼亞豆的品質。

8.烏干達(Uganda)

在東部靠近肯亞邊界的埃貢山區(Mr. Elgon)西坡,出產一種相當不錯的阿拉比卡豆,稱為布基蘇(Bugisu或Bugishu),風味與肯亞相近,不過質感較薄。

9.辛巴威(Zimbabwe)

辛巴威又是一種典型的東非豆,好的辛巴威質感中等,但其強勁的酸質與水果酒的調性,可以和肯亞相提並論,此外還帶著一絲黑胡椒的辛辣味道。最上等的辛巴威豆產在東部靠近莫三比克(Mozambique)的地區,以大小分級,「053」是最高級的一種。

10.哥斯大黎加

哥斯大黎加的高緯度地方所生產的咖啡豆是世上赫赫有名的,濃郁,味道溫和,但極酸,這的咖啡豆都經過細心的處理,正因如此,才有高品質的咖啡。著名的咖啡是中部高原(Central Plateau)所出產的,這裡的土壤都是包括連續好幾層厚的火山灰和火山塵。

據肯亞《旗幟報》報道,全球咖啡價格目前持續上漲,主要採購商不斷尋求更高品質咖啡,與此同時,咖啡生產國烏干達、盧安達和衣索比亞正值收穫季節。業內人士表示,東非國家海拔更高,咖啡種植園通常為小規模經營,與巴西那樣的大規模種植園相比,非洲種植者能夠更好地照料咖啡樹。

11.肯亞(Kenya)

肯亞的咖啡產在中部的肯亞山附近,有時候會以首都奈洛比(Nairobi)為名來保證其品質。在這裡豆子是以大小來分級,最大的為AA,然後依次為A和B等等,和產地沒有關係,所以同是AA級的豆子,品質和特性可能差別頗大。除了葉門和衣索比亞的乾燥摩卡,非洲大陸大部分的咖啡都是水洗的。由於有國家支持,肯亞的水洗阿拉比卡豆平均水準很高,被處理得相當仔細。好的肯亞豆不但有和摩卡一樣帶勁的酒酸,刺激舌頭的兩側,它甚至擁有摩卡欠缺的豐厚質感,在非洲咖啡中,它最能沖煮出一杯均衡的飲料。


http://www.amazon.cn/%E5%9B%BE%E4%B9%A6/dp/product-description/B00DOO78TU

去買一本。


分享一個我在cafeculture發表過的文章,希望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為什麼咖啡會流行

關於咖啡起源的傳說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那麼咖啡為什麼會傳播至世界各地並且廣泛地被人們接受呢?原伊會從另一個角度給大家分析。

首先我們從發源地講起,根據羅馬語言學家的羅士德.奈洛伊(1613-1707)記載牧羊人牧童卡迪於公元6世紀於衣索比亞發現了咖啡。傳說卡迪採摘了一些咖啡果實給修道院的人們嘗,從而咖啡提神醒腦的功效漸漸的被人們所知。由於當時修道士們在晚禱期間容易打瞌睡,因此咖啡變成了修道士們的必備品。後經埃國傳至葉門,漸漸走進阿拉伯世界。說到阿拉伯世界不得不提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在咖啡的傳播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土耳其人為什麼喝咖啡?因為禁酒。那喝酒對於穆斯林意味著什麼呢?古蘭經中是這麼記載的:「信道的人們啊!飲酒、賭博、拜像、求籤,只是一種穢行,只是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以便你們成功。」可想而知穆斯林們迫切地需要一款能夠代替酒精的飲料。咖啡理所當然的在穆斯林中普及開來。進而形成一種象徵性的文化。當時的穆斯林們有多熱愛咖啡呢?我們來看一首頌詞:據說這篇頌詞最初是由先知穆罕默德的兒子所寫,然後被好奇者從阿拉伯文翻譯過來,並刊登在了19世紀早期特蘭西瓦尼亞的醫藥期刊上:「啊,咖啡!你能消除偉人的煩惱;你把迷途的人帶回知識的正途。咖啡是給真主的子民所飲用的,是真主賜給渴望智慧的人們的甘露……當別人向你呈上精美的咖啡,你所有的憂愁就會消失殆盡,它迅速地滲入你的情緒,並使你保持活力:如果你還有什麼懷疑,就看看喝咖啡的年輕人和美麗的人兒吧……

好吧,看來土耳其人也沒有理由拒絕咖啡了。

那歐洲人為什麼喝咖啡?

話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益強大,咖啡隨著土耳其人西征奧地利被帶往西方世界。據記載1596年威尼斯寄往荷蘭的一包樣品,曾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歐洲人見到最早的咖啡豆。大約17世紀由於海上貿易使得咖啡以「伊斯蘭酒」的名義傳入義大利並由威尼斯商人傳播至整個歐洲。當時歐洲的天主教徒與穆斯林處於敵對關係,因此咖啡剛進入歐洲時是遭人抵觸的,甚至被稱為「魔鬼的飲料」。然而教皇親自品嘗了咖啡並為咖啡進行洗禮,這才使得咖啡得到基督徒的廣泛接受。這個可以理解為外在原因。

而內在原因在於: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人由於進行體力勞動出於對營養和安全用水的需要從而大量飲用啤酒,到了17世紀時人們從進行體力勞動轉型為從事腦力勞動,因此有著提神醒腦功效的咖啡漸漸的成為歐洲人的剛需品。

最後我們再看一個咖啡在亞洲流行開來的例子:日本

咖啡進入日本的時間大概在1630年,這要歸功於荷蘭商人和傳教士。當時在這種新型飲料在力挺茶文化的日本人面前並不受歡迎。但在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大力推動西學運動,學習歐美工業,社會生活歐洲化等等。以往一直不討人喜歡的咖啡也被人們逐漸接受,一開始只是出現在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裡,後來擴散到社會上流人群中。相比於日本嚴肅的茶道,比較隨意的咖啡館文化和低廉的價格贏得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咖啡從此在日本流行起來。

參考以上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析咖啡流行的原因:一方面是出於人們對咖啡因的攝取與咖啡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在於當時的宗教、政府給予的外在推動力。

在咖啡並沒有普及開來的國內我們要怎麼推廣這種文化?這是每個從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七世紀初

公元575年,阿拉伯人卡爾在非洲的衣索匹亞草原放牧時,發現了咖啡樹。

八世紀

阿拉伯人將咖啡當做酒和藥品使用。

九世紀

阿拉伯伊斯蘭教利用烘焙和研磨生豆的方法開始飲用咖啡。

十世紀

  阿拉伯商人首次將咖啡帶入歐洲。但歐洲人沒有把咖啡當成飲料來品嘗,而是稱咖啡為酒。

  900年,阿拉伯的醫生拉傑斯最早記錄咖啡有益於腸胃。

十一世紀

1000年,開始將咖啡豆加水煮後飲用,此法迅速傳遍阿拉伯地區,且成為伊斯蘭教宗教節慶儀式上的飲用方式。

  據文獻記載,阿拉伯哲學家阿比善那對咖啡的藥用調配法和臨床效果等作了詳細的介紹和記載。

  1200年,咖啡由一名因犯罪而被流放到葉門的回教徒傳播開來,從原產地傳到紅海、雅典、開羅等地。

十三世紀

土耳其人已開始烘焙咖啡豆且開始煮咖啡。阿拉伯人把咖啡當作胃藥及感冒藥飲用。

  1258年,阿拉伯的一位酋長雪克歐瑪爾,在瓦薩巴,從一隻小鳥吃下紅色果實後叫出美妙聲音而得到了啟發,從而發現了咖啡,這是另一則流傳至今的著名咖啡發現傳說:《阿拉伯僧侶》。

  1300年,咖啡傳到伊朗。

十四世紀

伊斯蘭教將咖啡作為替代酒精的飲料。隨後,土耳其、敘利亞等中東地區開始盛行飲用咖啡。家庭亦開始喝咖啡。阿拉伯人開始種植咖啡樹。

十五世紀

土耳其式咖啡出現,直到現代仍用此法烹煮。

  1454年,雅典的寺院僧侶在前往衣索匹亞旅行時發現咖啡的功效後,將咖啡豆煎煮的秘密公開。

  咖啡從配方藥品、功能性飲料,發展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大眾飲品

十六世紀

  1505年,阿拉伯人把咖啡傳到斯里蘭卡。

  1511年,麥加的所有咖啡館都被迫關門,伊斯蘭教的信徒們也被禁止喝咖啡。同時伊斯蘭世界的其他統治者和宗教領袖也相繼宣布咖啡為非法飲品。

  伊斯坦布爾的蘇丹擔心戰爭期間民眾發表反動言論會影響士氣,因而下令關閉咖啡館,並將咖啡的維護者縫在一個皮袋子里扔進博斯普魯斯海峽,以示懲戒。但仍然沒能禁止人們對咖啡的喜愛,仍有許多人不怕死而喝咖啡。禁令最終不了了之。

  1517年,沙林一世(Salim I)征服埃及後,將咖啡帶到君士坦丁堡,喝咖啡的習慣從那時遍及該地區。

  1529年,維也納人在歐洲成立了第一家咖啡店,並創造了咖啡加牛奶的喝法。

  1530年的大馬士革(Damascus),1532年的阿勒頗(Aleppo)等地都相繼形成了喝咖啡的習慣。

  1538年,穆罕默德的子孫佔領了葉門。此時,當地的咖啡種植已經頗具規模,土耳其就利用當地豐富的咖啡豆資源,大量出口賺取暴利。

  1554年,土耳其的康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丁堡)出現了第一家地道而具規模的咖啡館,取名為卡內斯,意指咖啡之家,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咖啡館。

  1587年,阿拉伯的回教徒阿布達爾S226;卡迪寫下了《咖啡傳承手記》,通稱為《咖啡由來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咖啡專門書。

十七世紀

*第一台咖啡研磨機在英國倫敦問世,咖啡受到倫敦人的喜愛。

  *阿拉伯人竭力掌控咖啡市場,但依舊枉然。荷蘭人首先從葉門帶出咖啡苗,種植在其殖民地上,如爪哇、印度、錫蘭等國。

  *法國一位醫生把牛奶加到咖啡里給病人飲用,結果發明了牛奶咖啡(Coffee of latte),這是一種味美而富於營養的咖啡。

  *土耳其攻打維也納,不敵敗走,留下大批咖啡豆。維也納人美美地享用了這批咖啡,並從中學會了烹煮咖啡的方法。

  1601年,英語中有關咖啡的稱呼「Coffee最早出現在《Sherleys Travel》一書中。

  1605年

  *英國牛津出現了西歐第一家咖啡店。

  *文藝復興運動時期,部分基督教徒認為咖啡是異教的飲料,稱咖啡為「惡魔的飲品,並要求教皇下令禁止飲用。但教皇在喝過之後,驚嘆人間竟有如此美味的飲料,並特地安排了一個儀式,正式將咖啡定為基督教的飲料。

  1607年,咖啡被引入北美。

  1615年,威尼斯商人將咖啡從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引進到歐洲。歷史學家普遍都認同這一年是咖啡首次傳入歐洲的時間,而義大利是咖啡登陸歐洲的第一站。

  1641年,日本寬永18年,日本政府在長崎出島設立荷蘭商館,成為日本傳播咖啡的舞台。

  1644年,咖啡被法國旅行家La Royne介紹到法國。

  1645年,威尼斯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此館至今仍在運營。

  1650年,土耳其籍猶太人Jacob在英國牛津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取名為「天使。大約四年後,牛津又有了第二家咖啡館——約翰遜。不久,在全靈魂學院附近的一個私人住宅里誕生了一個咖啡俱樂部,該俱樂部後來變成了英國著名的皇家社團。

  1652年,希臘人巴斯卡S226;羅西在英國倫敦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並以「喝咖啡的去處為題,印刷宣傳廣告單。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張咖啡廣告單,也是近代商業廣告的始祖。

  1658年,荷蘭人開始在錫蘭(Ceylon,現在的斯里蘭卡)精心培植咖啡。

  1668年,咖啡傳到美國紐約,並將咖啡加糖或蜂蜜與肉桂並用。這種方法很快蔓延到費城、波士頓和其他一些北美城市。

  1669年,土耳其大使SolimanS226;Aga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宮廷里舉行了一場「咖啡儀式的典禮,以表示對國王的尊敬。該儀式表明了土耳其人民已將咖啡當作一種特殊飲料,不但含有宗教的意味,而且有著壯觀的儀式禮節,顯示出對咖啡的愛好與重視。

  1670年,Dorthy Jones女士在美國波士頓推廣咖啡,並開設了波士頓第一家咖啡館。

  1672年,土耳其人Pascal在法國巴黎開設第一家咖啡館,經營非常成功,吸引無數藝術家前來。

  1674年,因英國倫敦的咖啡館禁止女士進入,男士們消磨在咖啡館的時間太長而引起女士們的不滿,於是女士們聯合向市長提出請願書《The Womens Petition Against Coffee》,反對男士們喝咖啡,但男士們亦提出爭辯,最後這場紛爭不了了之。

  1675年,法國人開設了富有東洋風味的咖啡館,兼賣咖啡和糖果等食品,這是世界上最早採用此種形式的店鋪。

  1683年,波蘭人柯西朱齊在維也納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取名 「藍瓶(The Blue Bottle)。後來維也納逐漸發展成為歐洲咖啡貿易的中心,並首開喝咖啡附送餅乾和甜品的先例。同時,也一改傳統的經營意識,同樣歡迎女士前來光顧。

  1686年,小販出身的Francois Procope 在法國巴黎開設了一家最豪華的咖啡館,名為「Café de Procope。該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咖啡館,現已改裝成餐廳繼續經營,供應高級法國傳統料理。

  1690年,荷蘭人從葉門帶出咖啡種子,成為第一個咖啡栽種和出口的國家,主要的栽種地為爪哇、印度、錫蘭等國。

十八世紀

因殖民地重稅,波士頓爆發「茶葉事件」,當地人由喝茶轉向和咖啡,咖啡作為飲料在美國得到了普及。

  法國人勒布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義大利機器。

  英國倫敦有些咖啡館建立「私人郵筒」,自營郵件分送業務。

  咖啡粉首次裝在密封罐頭內出售,這樣的包裝讓咖啡可以保存很長一段時間。

  電動咖啡機問世,反響平平,20年後才大受歡迎。之後,發明了以天然瓦斯加熱,把咖啡豆放在密封容器內烘焙的方法,至今此法仍受人們喜愛。

  1706年,爪哇第一次運送咖啡至荷蘭。

  1721年,柏林的第一家咖啡館開業。

  1723年,法國人把咖啡樹移植到安的列斯群島。

  1727年,葡萄牙人把咖啡樹移植到巴西。

  1730年,英國人把咖啡誰移植到牙買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樹移植到哥倫比亞。

以上摘自
咖啡發展歷程,百甜匯咖啡培訓分享咖啡文化

自從幾百年前從非洲東北部傳播到阿拉伯半島,咖啡豆就開始在歷史沿革中發揮各種各樣的作用了。雖然僅僅跨越了紅海,但這短短的航程不僅僅改變了非洲與中東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生活,也改變了歐洲大陸、英國與南北美洲的社會、政治及經濟生活。咖啡帶來了許多財富與不幸,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賦予了人們創造性的思維和靈感,讓疲憊的身心再現活力,並逐漸成為全世界眾多咖啡愛好者的一種日常必需品。

誕生之謎

咖啡的誕生是如此神秘,以至於人們對是誰在何時怎樣發明了這種飲料、又是如何挖掘出它的其他特性的各種猜想充滿了激烈的爭論。不同的人都有自家的一套理論,甚至所謂的咖啡「大發現」還被冠以許多耀眼的榮譽。因此,在中世紀的阿拉伯半島以及17世紀之後的歐洲,人們津津樂道於各種各樣的傳說

烘烤玉米或黑湯

那些具有豐富想像力的歷史迷,把咖啡豆的歷史追溯到《舊約聖經》中的故事,宣稱這就是艾比蓋爾給大衛以及波阿斯給路得的「烘烤玉米」。很多人相信這是雷色代蒙恩人,即後來被稱為斯巴選人的「黑湯」。伯圖斯·達文雷,一位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認為咖啡早在特洛伊戰爭時代就有了,美麗的海倫及其他普萊茅斯宮廷中的婦女,有時會借著暢飲咖啡來忘卻她(們)為家人與國家所帶來的災難。其他人認為,在荷馬的《奧德賽》中,這種被海倫用來調酒以驅除心中的悲傷與憤怒的被叫做「忘憂葯」(nepenthes)的物質,就是咖啡。

巴納賽斯,一位18世紀末的作家,在一篇關於咖啡的文章中寫道,既然它是一種藥物,而大部分的藥物都是偶然被發現的,因此。這種液體的發現和其他藥物的發現一樣,不過是個意外而已」。

接著,巴納賽斯講述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山羊跳舞的寓言。一個不知是阿拉伯還是伊索比亞的牧羊人有一天向附近修道院的伊瑪目(lmam)抱怨,說他的羊群每周有兩三個晚上不僅整夜不睡,還很怪異地到處蹦蹦跳跳。伊瑪目猜想羊群一定是吃了什麼東西.才會造成這種情況的。他來到羊群跳舞的牧場,在灌木叢中發現了一種漿果,他決定拿回去自己嘗嘗。

他把漿果放到水中煮,並喝下了煮

後的漿液,發現自己可以整晚保持清醒且無任何不適之感。這種愉悅的親身體驗,使他下令所有的僧侶每天飲用。讓他們保持清醒,且更加樂意地參加晚間的禱告。由於這種做法並沒有使僧侶們的健康受到影響,因此馬上在整個王國里流行開來。

詹姆士-道格拉斯博士(Dr.JamesDouglas)在他1727年發表的學術作品《咖啡樹的歷史》中,近乎嚴厲地駁斥了巴納賽斯的故事,認為它「太過於荒誕、毫不可信」,並且只要是熟知通俗傳統風俗的人,尤其是東方國家的人,就知道這種故事缺乏可信性。

這個故事還有很多其他版本,其中之一如湯瑪斯·波普·布勞特爵士(SirThomas Pope Blount)說的:這位伊瑪目把他的咖啡實驗用在「另一種動物——一個整天昏昏欲睡的僧侶上」,結果短時間內便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他的習性改變了,行動變得敏捷,而且心情要遠比其他僧侶來的輕鬆愉快」。

植物學常識

咖啡是一種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常

綠灌木或喬木的果實。咖啡樹所開的

花成串狀,有淡淡的茉莉花香,果實

形似櫻桃,因此被稱為「咖啡櫻桃」

。每一顆咖啡果實內還有兩顆種子,

即咖啡豆,由內外果皮包圍。由於生

產1磅烘焙過的咖啡大約需要4000顆

咖啡豆,因此很少有商品像咖啡這般

耗費人力。

穆斯林的說法

關於咖啡的起源.穆斯林有另外一種說法,而道格拉斯博士認為這種說法「雖然更精彩,但同樣缺乏根據」。穆斯林認為正是由於他們受到了上帝的青睞,才能從這種飲料中獲得如此多的恩惠。是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利向他們的先知穆罕默德揭示了「製備咖啡的方法與禮儀」。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苦修者歐麥爾的傳說,他因擅長通過祈禱而治癒病人而知名。一次他被流放到一個離故鄉摩卡很遠的地方,在沙漠中的一個山洞裡,他飢腸轆轆,於是就從附近的灌木叢中摘了一些漿果充饑。由於漿果嚼起來很苦.歐麥爾就把它們進行烘培,希望以此改進口味。顯然他是個口味很挑剔的人(當然使用必要的器具來烘焙會使它的味道驚人的好)。所以他決定把漿果先用水煮一下使之軟化。當歐麥爾喝下他加工過的芳香馥郁的咖啡後,立刻感覺神清氣爽.並且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好幾天。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種浪漫的說法。有一天,歐麥爾看見一隻身披艷麗羽毛的小鳥棲息在枝頭。唱著無比動聽的歌曲。他伸手去抓小鳥,卻發現枝頭上只有一些鮮花和果子。他就摘下它們,打算回到山洞後煮一下來充饑,但不知怎麼就把採回的果子放到了鍋里,結果就發明了這種可口的香氣四溢的褐色飲料。

兩種說法最終殊途同歸——有一些病人從摩卡來到山澗中向歐麥爾尋求救治。歐麥爾在治療的同時還給病人喝這種新發明的飲料。既然是傳說,結果病人們自然是都被治癒了。病人們被「奇蹟般的治癒」的消息傳到摩卡後,歐麥爾被人們隆重地請回了故鄉,並被推崇為該城的守護聖者。

儘管歷史學家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但是至今仍然沒有人能非常肯定地說出咖啡樹究竟是何時、怎樣被人發現的。因此,咖啡的起源問題仍然籠罩在傳說的面紗之下,真相與想像混淆在一起,無法辨別。

從非洲大陸起步

咖啡樹在公元575年至850年間從伊索比亞(今衣索比亞)傳到阿拉伯。究竟是如何流傳的並不清楚,可能是因為一些非洲部落從肯亞和伊索比亞往北遷移到阿拉伯半島時帶去了樹種。雖然後來他們被手持槍矛的波斯人趕了回去,但咖啡樹卻留在了今天的葉門。

另外一種可能性是阿拉伯的奴隸販子在伊索比亞掠奪的過程中把咖啡種子帶了回來,或者咖啡更可能是由蘇菲派的苦修者們帶回來的。蘇菲派是伊斯蘭教的一個神秘派別,以「旋轉舞」而知名。經典的阿拉伯文獻也證明了這種說法,據說是蘇菲派的一位大師——阿里·班-歐麥爾·阿爾·夏第里把咖啡種子帶到了阿拉伯半島。阿爾·夏第里在葉門的港口城市摩卡找到一座修道院之前,曾在伊素比亞住過一段時間。他後來成為摩卡城的聖者,雖然故事有所不同,但此處的阿爾·夏第里似乎和那個被流放到沙漠中然後發現了咖啡果實的歐麥爾是同一個人。

道格拉斯博士在底諾伊特爾先生的手稿中發現了一種可信度極高的說法。底諾伊特爾先生是在法國路易四世時,駐在這些阿拉伯港口的大使。這份文件是在1587年由一位阿拉伯人撰寫的,記載了咖啡的最早使用及其後來傳遍中東的歷史。作者寫道,15世紀中葉,亞丁的穆夫提(伊斯蘭教領袖)在旅遊途中經過波斯時,恰巧遇上一些同胞在喝咖啡。當他病懨懨地回到亞丁時,便想這種飲料也許可以讓自己恢復健康,於是派人去拿了一些。結果發現它不僅可以提神且不影響健康,還可以去除疲倦,讓他比以前更有活力。

這位穆夫提想把他的發現與其他苦修者分享,便在夜晚禱告開始前讓他們喝咖啡。結果發現,他們竟然能以敏捷、從容的心態完成所有的宗教儀式了。

不管傳播的路徑或是情況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第一株培植的咖啡樹生長在葉門修道院的花園裡,且大部分阿拉伯國家有關當局都承認這與蘇菲教派有著極大的關係。

從食物到飲料

如同咖啡是如何被發現及如何傳到阿拉伯世界的歷程一樣,它從食物變為熱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樁歷史懸案。

早期的歐洲探險家與植物學家認為,伊索比亞人咀嚼生咖啡豆,顯然是偏好其刺激效果。他們也把熟的咖啡果實搗碎,和動物脂肪混合,再把混合後的糊狀物製成小丸子。這種由脂肪、咖啡因與肉類蛋白質台成的物質是使精神集中的原動力,尤其當部落間發生衝突、戰士們必須全力以赴時.這種東西能使他們集中精力,所以顯得特別珍貴。由於其果肉昧甜且台有咖啡因,因此成熟的咖啡果實也可以當成水果食用。

早期記載也顯示.有一種酒是由咖啡成熟果實的果汁發酵而成。這種酒能使人精神亢奮,「酒」這個詞被同時用來指酒與咖啡。因為穆罕默德禁止穆斯林飲酒,咖啡便被昵稱為「阿拉伯葡萄酒」。

開始的時候,咖啡在阿拉伯可能也被當成食物,直到後來與水混合,才變成一種飲料。把一些完整的豆莢在冷水中浸泡,再把它們放在火上烘烤,然後放在水裡煮大約30分鐘,直到產生淡黃色液體。這種液體便是咖啡飲料的雛形。

  到公元1000年左右,這種飲料仍是由綠色咖啡豆與其豆莢粗製而成。直到13世紀,人們才在加工咖啡豆之前先將其乾燥。咖啡豆被攤在陽光下晒乾,一旦變干,就能保存得較久。之後,才有在炭火上烘焙咖啡豆這一技術上小小的進步。

早期的使用

起初,咖啡只在宗教典禮或醫師處方中使用。自從醫學界發現它的妙用,就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在處方中寫上它。咖啡可以用來治療許多疾病,如腎結石、痛風、天花、麻疹與咳嗽。一篇17世紀末的文獻中引述了植物學家帕爾斯佩爾『阿爾皮諾斯的著作。在他關於埃及的《醫藥與植物》一書中,阿爾皮諾斯寫道:「它是治療女性停經的良藥.當出現月經通調不暢等情況時她們就會經常喝咖啡。對於那些停經並伴有劇烈疼痛的患者,這是一帖特效藥。」

他繼續描述咖啡是如何沖煮的:「咖啡的煎熬方式有兩種:一種用表皮或之前提及的果粒外皮;另一種是直接使用咖啡豆。使用表皮煎煮的這種方式效果更好……」

果粒被放人一個鐵制器具中,用蓋子緊緊地蓋住,人們用一把烤火叉把該器具在火上翻轉,直到這些果粒被完全地烘焙。然後把果粒碾成細粉末,再根據人數,以同等比例來分配:即約每人三分之一匙,放入一杯滾燙的水中,再加入一些糖。煮一小會兒後,馬上把它倒進小瓷杯或其他杯子里,以便能趁熱飲用。

Bun與Bunchum

咖啡樹在非洲語言中被稱做

bun,之後演變成阿拉伯語中的bunn.

同時指咖啡的植株與櫻桃果實 拉茨

(公園850-922),是波斯時代一位住

在伊拉克的醫生。是伽侖與希波克拉

底的追隨者他編撰了一本醫學百科

全書,其中把咖啡豆稱做bunchum。

書中記錄了關於咖啡豆具有治療的特

性,讓我們可以肯定至少在1000多年

前,咖啡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藥物。在

另一位著名的穆斯林醫師及哲學家阿

維森那(公元980-1037)的著作中也有類

似的記載

coffce這個詞,意為「飲料」,是

土耳其語kahveh的變體,而kahveh本

身來源於阿拉伯語中的kahwa。

阿拉伯的葡萄酒

阿拉伯的宗教團體紛紛效仿亞丁(Aden)的穆夫提(Mufti)以及他的信徒們,慢慢地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其後,咖啡逐漸延伸到了宗教以外的領域。亞丁城的居民們也率先喝起了咖啡。穆夫提在穆斯林律法方面頗具威望,因此人們料想他自己都在飲用的東西一定不會是違反教義的,因此教徒紛紛仿效,嘗試這種新的飲料。

在清真寺里,等教徒們喝夠了咖啡以後,伊瑪目(lmam)也會給其他在場的人們提供咖啡。如此隆重的形式伴著虔誠的頌歌聲,使喝咖啡本身成了一種陶冶身心的活動。然而所有嘗過咖啡的人都一下於喜歡上了這種飲料,不久,想要喝咖啡的人們便相互轉告,去清真寺禱告就可以得到喝咖啡這一犒賞。

  宗教領袖們出於對咖啡逐漸流行的 擔憂,試圖限制人們飲用咖啡。伊瑪目和教徒們只有在進行夜間禱告時才可以喝咖啡;醫師們也只允許在處方中少量使用。然而,即使對宗教不是那麼熱心的人也堅持到清真寺參加晚間的禱告,同時醫生也開始不斷針對各種病症使用咖啡,所以想限制咖啡的飲用是很困難的。

人們在清真寺里喝到了咖啡後,覺得這種神清氣爽的狀態也有利於社交。不久之後,人們開始公開出售這種飲料,吸引了各色人等前來購買,有法律系的學生,有上夜班的工人及旅行者。最後整個城市都加入該項交易,不僅在夜晚,而是一天24小時不間斷進行,甚至在家裡都賣起了咖啡。在從日出到日落都禁食的齋月里.熱氣騰騰而香味濃烈的咖啡自然尤其受歡迎。

咖啡的流行

這種新式飲料迅速從亞丁傳播到鄰近的城鎮,到15世紀末時傳到了聖城麥加。在這裡,就如當初的亞丁,咖啡還只限於清真寺里的教徒們飲用。

不久居民們也開始在家裡或是特定的公共場所飲用咖啡。顯然人們從中獲取了極大的享受,正如一位阿拉伯史學家這樣寫的:「這些人們打著喝咖啡的幌子,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部用來聊天、下棋、跳舞、唱歌,想盡一切方法來消遣。」

麥加作為穆斯林世界的中心,它的社會與文化潮流不可避免地成為其他大城市裡穆斯林們紛紛效仿的對象。因此很短的時間內,喝咖啡的風氣幾乎席捲了整個阿拉伯半島,並向西傳到了埃

及,向北傳播到了敘利亞。此後向南歐、西班牙、北非及東方的印度進軍的穆斯林軍隊進一步促進了咖啡文化的傳布。無論軍隊走到哪裡,咖啡總是相伴相隨。

咖啡就此成為中東人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飲料甚至成了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很多地方,婚姻文書中明確規定,丈夫必須允許妻子想喝多少咖啡就喝多少咖啡,否則,妻子就有足夠的理由要求離婚。

咖啡在波斯

喝咖啡的習俗可能早在到達阿拉伯半島之前就已經在波斯生根發芽。據說波斯的士兵趕走了想在葉門立足的伊索比亞人。毫無疑問,波斯士兵一定是很喜歡伊索比亞人所栽種的咖啡樹上的果實,然後把它們帶回了自己的國家。關於亞丁城穆夫提的故事也是發生在15世紀中期的波斯王國。

咖啡與宗教信仰

穆斯林們相信這種飲料是真

主安拉賜予的禮物,通過下面的

這首頌詞,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

咖啡的崇拜幾乎達到了狂熱的地

步,據說這篇頌詞最初是由先知

穆罕默德的兒子所寫,然後被好

奇者從阿拉伯文翻譯過來,並刊

登在了19世紀早期特蘭西瓦尼亞

的醫藥期刊上:

「啊,咖啡!你能消除偉人

的煩惱;你把迷途的人帶回知識的

正途。咖啡是給真主的子民所飲用

的,是真主賜給渴望智慧的人們的

甘露……當別人向你呈上精美的咖

啡,你所有的憂愁就會消失殆盡,

它迅速地滲入你的情緒,並使你保

持活力:如果你還有什麼懷疑,就

看看喝咖啡的年輕人和美麗的人兒

吧……咖啡是給真主的子民所飲用

的;它蘊含著健康……無論誰,只

要見識過精美的咖啡杯,就會再也

看不上酒杯無比榮耀的甘釀!你

的顏色是純潔的象徵,理性證明它

是最真實的。喝吧,充滿自信!不

要去相信傻子們的胡言亂語……」

很早以前,大多數的波斯城鎮以時髦、寬敞且坐落在城市最繁華地帶的咖啡屋為榮。這些咖啡屋以快捷、高效以及「滿懷敬意」的服務而著名。咖啡屋中常見的政治討論及由此引起的騷動常常被人們很低調地忽略過去:似乎顧客們對快樂主義的追求更感興趣。波斯的咖啡屋因閑聊、聽音樂、跳舞及「其他這類的事情」而聞名.甚至還有幾篇報道說政府不得不對咖啡屋裡發生的一些「聲名狼藉的行為」叫停。

一位英國旅行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伊朗王妃巧妙地安排一位穆拉(mullah) -關於法律和教會事務的專家,讓他每天都到一個熱鬧而受歡迎的咖啡屋去坐坐。他的任務就是坐在那裡,給那些老主顧們講一些詩歌、歷史及法律的東西供他們消遣。穆拉言語非常謹慎,常常避免探討敏感的政治話題,因此咖啡屋裡就很少再發生騷亂了。而穆拉也成了咖啡屋裡很受歡迎的客人。

看見這個計策有了成效,其他的咖啡屋也競相效仿,都雇起了自己的穆拉或是專門講故事的人。這些人就坐在咖啡屋中央的一個高椅子上.「發表一些演說,講一些諷刺故事,同時手裡拿根小棒,做一些滑稽的動作,就像我們在英格蘭見到的魔術師那樣」。

咖啡在土耳其

儘管咖啡已經傳播到了敘利亞,可是很晚才延伸到鄰近的土耳其。隨著奧特曼帝國的擴張及來自阿拉伯穆斯林的征服,土耳其人似乎終於充滿報復性地開始喜歡上了咖啡。一位在君士坦丁堡的英國醫生這樣寫道:「若一個土耳其人生病了,他會什麼東西都不吃,只喝咖啡。如果咖啡也不管用,他就開始寫遺囑,卻從不考慮去看醫生。」

新式「酒吧」根據16世紀的一位阿拉伯作家所說,君士坦丁堡最早的兩家咖啡屋是由兩位敘利亞實業家在1554年建立的,他們敏感而迅速地發現了這一時尚。他們的咖啡屋裝飾得很精巧,讓人讚嘆不已,他們就在「整潔的躺椅和精緻的地毯上招待客人,最開始的顧客大部分是勤奮的學者,愛好象棋、巴加門及其他需要久坐的娛樂方式的人們」。接著許多同樣華麗的咖啡店也競相開張,速度之快都能讓一些虔誠的穆斯林感到恐慌。這些咖啡店的裝修極其豪華,顧客們斜倚在奢侈的靠墊上,聽著故事或是詩歌朗誦,時常還有專門的演藝人員提供歌舞表演。

儘管咖啡屋的數目越來越多,咖啡屋裡還是人滿為患。歷史學家們對於咖啡屋的顧客們的社會地位持懷疑的態度,有些人認為頻繁出入咖啡屋的都是一些下層社會的人。但也有一些人認為咖啡屋吸引著所有社會階層的人。哈托克斯在《咖啡屋的社會生活》一書中寫道:「儘管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去咖啡屋,但並不是說他們去的都是同一個咖啡屋。」咖啡屋對於從事法律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有用的交際場所。因為據說咖啡屋的老主顧們通常都是來君士坦丁堡尋找職位的法庭巡審員、法律系或是其他學科的教授們,還有即將畢業、想找個體面工作的學生。甚至有人看見蘇丹王宮的首席官員及其他高官也曾在咖啡屋逗留過。

一些在±耳其旅行的英國作家、植物學家及醫生們從來沒見過咖啡屋,因此花了大量的筆墨來記錄他們的所見所聞。亨利·布明特在他的《黎凡特之旅》中以充滿驚奇的口吻這樣寫道:「在鋪著席子的約半碼高的架子上,他們以土耳其人的方式盤腿而坐,大部分時候是兩三百個人一起閑聊,時而還有一些音樂人穿梭其中。」

而喬冶·桑迪斯爵士似乎帶有一些不滿,他這樣寫道:「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那兒聊天.然後從小巧的瓷器中啜飲著叫做咖啡的飲料。咖啡要越燙嘴越好,黑乎乎的像煤煙,嘗起來味道卻完全不同。據他們說這有助於消化,還能讓人變得手腳敏捷。很多咖啡屋的老闆都雇有年輕漂亮的小夥子,端咖啡、招攬客人。」

咖啡與衝突

當一群人似乎整天沉醉在咖啡的享受中,到了晚上尤其精力旺盛時,另外一群人就會感到有些不安。因此在16世紀的阿拉伯,政治與宗教的首腦們都無法對在咖啡屋裡的快樂時光中發生的事情視而不見了。如哈托克斯在《咖啡屋的社會生活》一書中所述:"在這種愜意的俱樂部式的氛圍中,人們借著咖啡因的誘使,對國家新聞的評論與抱怨不可避免地浮出了水面。」更糟糕的是,由於在咖啡屋裡就可以喝到咖啡,去清真寺做禮拜的人就日益減少。

在聖城麥加首先掀起了抵制咖啡的風潮。麥加聚集了大量的伊斯蘭教徒、律師和醫生,他們宣稱喝咖啡不僅有違教義,而且對身體也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爭論的激烈程度恰好說明了咖啡所帶給人的熱情,及其在那些試圖保持正確的政治路線人群中所引起的反響。

禁飲咖啡

故事是這樣的,麥加城的總督因為清真寺里的幾個教徒在進行夜間禱告時煮咖啡的事引起了一些醜聞。當時教徒們是在照常地準備咖啡,而總督最開始以為他們是在喝酒,這當然是嚴重違反教義的。雖然最後證明他們並不是在喝酒,但總督仍認為咖啡也能把人喝醉,或者至少也會導致一些社會混亂。因此他決定要禁止咖啡的飲用。他先召集了一幫專家,聽取他們經過深思熟慮的想法。

法律專家們認為咖啡屋的確需要一些整頓.但是咖啡是否真的會對人的身體造成損害或者說它是否是導致人們不規矩行為的催化劑,這一點需要明確。這些專家們不想對這樣一個嚴肅而敏感的話題承擔最後的責任,所以他們宣稱需要醫生們來拿出最後的結論。

總督召見了一對來自波斯但在麥加行醫的兄弟倆,不出意料的是其中有一人寫過一本書反對咖啡的飲用。那時候行醫的原理都是基於「體液」這個概念的。因此兄弟倆聲稱用來製作咖啡的bunn是寒性和乾燥的物質,不利於健康。另一位在場的醫生爭辯道:bunn「經過烘烤,可以消耗黏液」,根本不可能有這波斯兄弟倆所說的特性。

經過長時間的爭論,大家為了安全起見,還是下結論認為咖啡是一種不好的東西——這也正中總督下懷。結果,在場的人紛紛搶著證明咖啡是怎樣讓他們「失去理智的」。有一個人一不小心說漏了嘴,說咖啡能對他產生和酒一樣的效果。大家哄堂大笑,看來這人一定違反教義偷喝了酒,要不如何知道酒會對他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呢?當人質問他時,他不得不承認了喝酒的事實,因此還受到了一定的懲罰。

麥加的一位聖者,同時也是律師的穆夫提(Mufti)氣憤地反對這個決定,可是沒有人支持他的立場。因此總督不顧穆夫提的反對.簽署了一份聲明,宣布無論在公共還是私人場合出售和飲用咖啡均為非法行為。「蠱感人心的」貯存咖啡豆都被焚毀了,咖啡屋也被迫關門,咖啡屋的老闆們則飽受了人們扔來的破咖啡壺和咖啡杯碎片。

總督把聲明送到了埃及的蘇丹王那裡,結果,讓總督極其尷尬的是,蘇丹王異常驚訝於他們的行為,整個開羅都一公認有益健康的飲料竟然受到了譴責。此外開羅的法學家們要遠比麥加的更具權威,連他們都不認為喝咖啡有什麼不妥。因此總督受到了嚴厲的斥責,並被告知,他的權力只限於適當處理有可能在咖啡屋裡發生的騷亂而已。因此,背後仍在悄悄喝著咖啡的人們終於又恢復這一習慣。一年後,蘇丹王因其對咖啡的所作所為而判了總督死刑,那兩個波斯醫生不久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人們又開始讚揚伊斯蘭教義對於咖啡的定論,這種調子變得越來越離奇。例如在君士坦丁堡,宗教的狂熱分子激烈地宣稱:在烘焙的過程中,咖啡已經變成了木炭,把這種粗鄙的東西放上餐桌簡直就是極大的不敬。穆夫提也認同這種觀點,因此咖啡又被認為是非法的飲料。

和往常一樣,從來不會有人完全遵照禁令。人們在家裡又慢慢地喝起了咖啡,法律官員們也對強制執行不抱有希望了,便允准了咖啡的私下買賣。最後,一位不那麼謹小慎微的穆夫提接受了任命,咖啡屋便重新開張了。

接下來,君士坦丁堡的咖啡屋老闆們被要求根據自己的收入適當地繳納稅金。儘管繳納給國庫的稅金極其沉重.但是咖啡的價格仍然和以前一樣廉價,由此可見人們對咖啡的需求是多麼大了。

在之後的時間裡,整個中東地區的政治與宗教領袖做過無數次的嘗試,試圖讓人們放棄咖啡。然而每一次類似的抱怨總會遭到那些無政府主義者的反抗。既然沒有廣泛的支持,律師、醫生及宗教專家們之間意見又有分歧,這些嘗試總是以失敗告終。16世紀末期,喝咖啡的習慣已深深紮根於整個中東,任何形式的阻止與禁令部已難以撼動這一習俗。

咖啡樹的遷移

在16世紀末期,旅行者和植物學家們關於一種陌生的植物和飲料的報道,慢慢從中東傳到了歐洲。隨著報道數量和出現頻率的增加.歐洲的商人們開始意識到這種新商品的潛力。已經和中東有貿易往來的威尼斯商人率先抓住了這一機會。17世紀初,第一批咖啡豆從麥加運達威尼斯。

阿拉伯人的壟斷

對於阿拉伯人來說,向威尼斯人提供咖啡豆是一筆利潤相當可觀的生意,因此他們滿懷戒心地保護著這筆生意將近一個世紀。他們不遺餘力地確保沒有一顆仍能發芽的咖啡豆被帶出去。所有出口的咖啡豆都被煮過或是烘乾,而遊客們都不允許接近種植咖啡的莊園。直到17世紀末,葉門一直是歐洲咖啡貿易的供應中心。

獻給國王的咖啡樹

1714年,阿姆斯特丹的首席行政官把植物園裡的一棵健壯的高15米(5英尺)的咖啡樹獻給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法國對於荷蘭的商業成功並不是熟視無睹,事實上,他們也從摩卡偷運了一些種子到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留尼汪島(Reunion lsland).只不過是本土的培植工作沒有荷蘭那麼成功。既然阿姆斯特丹的樣本已經出名,法國人以極大的尊敬與感激收下了這棵樹,並把它轉移到皇家植物園,還特地建了一座溫室,並指派皇家植物學者悉心照料。

路易十四暗下決心,要讓這顆樹上結的種子以後在所有法屬殖民地的咖啡農場上生根發芽。他的願望實現了,這棵樹終於開花、結果,成為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所生長的咖啡樹的先祖。

咖啡踏上了新大陸

究竟是荷蘭人還是法國人最先把咖啡的種植引入新大陸運一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在荷蘭人把一棵咖啡樹送給法國人的那年,他們就把咖啡樹從阿姆斯特丹植物園送到了南美洲北部的蓋亞那地區開始種植。不久之後(雖然具體的時間不確定).一名法國海軍軍官蓋卜瑞·馬蒂尼·德·克利費了好大勁從路易十四的植物園裡弄到了一些咖啡樹的秧苗,決心要把咖啡的種植帶到新大陸。歷史學家們對於他究竟弄到的是一棵還是幾棵樹苗存在分歧。

德·克利帶著這些珍貴的貨物駛向了蓋亞那北部的馬蒂尼克島。這次旅途漫長且艱難。航行本身充滿了危險.而且同行的乘客中有一人千方百計地想要破壞這些樹苗,甚至有一次被他成功地扯掉了許多葉子。船在海上遭遇了可怕的風暴,還不時有海盜的侵襲,最後還不幸擱淺了許多天,當飲用水的供應快要不足時,德·克利還把自己的那份分一點給這些珍貴的樹苗。最後人和樹苗都奇蹟般的活了下來,樹苗被轉栽到了軍官的花園中,並派有重兵把守。樹苗也抽枝發芽,日益茂盛。終於在1726年,德·克利迎來了第一批收成。

50年後,在馬蒂尼克島上已有近1900萬抹咖啡樹,德·克利的夢想也終於實現了。咖啡樹從馬蒂尼克島和荷屬蓋亞那這兩個種植中心漸漸地擴散到了西印度群島及中南美洲。

巴西的咖啡農場

18世紀早期,巴西還沒有開始種植咖啡。1727年,巴西被邀請協助解決蓋亞那地區荷蘭與法國殖民地的邊界紛爭。對於調停,巴西極其樂意,這樣就會有很大的機會獲取蓋亞那地區被緊密看守的咖啡樹苗了。

雖然有很多種說法.但故事基本是一樣的。帕赫塔,一位精力充沛的陸軍上尉,同時也是個出名的花花公子,被派去了蓋亞那進行調停。一到蓋亞那.他便努力迎合總督,還和總督的夫人有過一小段風流韻事。邊界紛爭解決了,帕赫塔也該回國了。總督夫人送來一束花,既是對他政治上做出的貢獻,也是對他在情場上帶來的歡愉表示謝意。而在花束里藏著一些咖啡樹的插技。故事說到這兒,說法就有點不同了,有人說總督是公開贈予了他1000顆咖啡種子和5株咖啡樹。不管事實真相如何,帕赫塔總歸是帶著插條、種子或是植株回到了巴西。

巴西最初的咖啡種植規模很小,主要供應本地需求。然而,咖啡樹非常適應當地的地形、土壤與氣候,咖啡的生產規模開始擴大。終於到1765年,第一批咖啡豆出口到了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

咖啡的耕作先鋒

第一批咖啡種植者必須冒著酷暑,在蚊蟲滋生的熱帶叢林里開墾出一片荒地。他們不僅要種植咖啡樹苗,更重要的是還要獲得賴以為生的食物。接下來,種植者要蓋些房子供家人及奴僕居住、存放機械和準備收穫。由於四周都是叢林,他們被完全孤立起來,因此人們在雨林中生活都是以早期的莊園為核心的。

隨著歐洲和美洲日益增多的城市居民對咖啡喜好的增加,種植者開始富裕起來。莊園越來越大,生活也越來越舒適。咖啡的種植達到空前的繁榮階段。

斯坦利斯丁在他的《巴西的咖啡郡——梵索拉斯》一書中指出:1850至1900年間,巴西的咖啡種植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咖啡種植使得經濟對這種主要作物產生了不良性依賴,而該種作物又受著世界市場的波動及變化無常的天氣的影響。從安第斯山脈吹來的寒風會導致嚴重的霜凍,農場有好幾次都幾近毀滅。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咖啡種植滋生了一批新貴族階級:擁有大片咖啡莊園且過著專制的生活的大地主們,同時還導致了前所未有的非洲奴隸的大量湧入,這不僅使得社會階層開始分化,並且從根本上改變了巴西中部地區的種族結構。實際上,最終導致這種破壞性改變的原因並不是種植咖啡本身,而是歐洲對這種飲科無法滿足的需求。

咖啡消費的增長

當咖啡掙脫了僅僅作為一種藥物的束縛,融入整個社會生活中時,喝咖啡的習慣便在17世紀上半期風靡整個歐洲。當然,人們對咖啡更為詳細的了解也是1650年以後的事了。

對咖啡的流行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未必就是那些商人、貴族或精力旺盛的職業旅行家。正如夏皮羅在他的《咖啡的故事》中所說:「無數不知名的小販們遍布歐洲的大街小巷,背著他們「做生意的工具——亮閃閃的咖啡壺、托盤、杯子、小勺和糖塊。正是這些人,背著咖啡的。『福音書』穿越了東方的國界,來到了對咖啡還一無所知的西方世界。」

然而咖啡最初遭到了天主教會的嚴厲抵制。那些狂熱的牧師們,不知用的是什麼邏輯,聲稱耶穌所尊崇的酒被穆斯林們視為禁忌,那咖啡一定是魔鬼發明的酒的替代物了。16世紀的羅馬教皇克萊門特八世決定親自嘗試,最後宣告基督教徒是可以飲用咖啡這種飲料的,這才算平息了爭論。在人們得到了教皇的允准後,咖啡的飲用在歐洲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社會變革與咖啡屋的誕生

咖啡之所以迅速地在全球受到好評,其原因要遠比獲得了教皇的允准來得複雜。波特與泰希所編寫的《歷史上的藥物與毒品》一書中提到,時機對於咖啡的流行也是個重要的因素。17到19世紀正發生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和思想的變革,而咖啡正是非常及時的一個附屬品:人們之所以喜歡它,是因為人們正需要這樣一種東西的出現。

首先,當時人們正渴望一種家庭之外的私生活的出現,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些新的聚會場所。對於貴族來說,宮廷的文化生活已漸漸趨於沒落,這也催生了對一種新式場所的需求。

其次,這是一個思想進步的時代:法國正處於啟蒙運動時期,之後又是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個啟蒙運動時期,也正是巴西與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咖啡莊園上對奴隸的需求急劇增長的時期,事後想想,兩者的並行發展似乎有點諷刺意味。)然而,公共集會、演講、決案或是「其他具有煽動性的活動」都與當時的文化不符,因此咖啡屋成了公眾排遣內心想法的主要場所。

最後,隨著社會的變革,人們對葡萄酒及啤酒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有怨言,因此咖啡成了當之無愧的替代品,人們既可以進行社交,又不用擔心會喝醉。

與土耳其類似的是,歐洲的咖啡屋也吸引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學者、政治家、商人、作家、普通人常常混作一團。新的社會交際形式也產生了。試圖尋找啤酒屋的替代物的商人們和那時新興的金融保險團體一樣,部需要這麼一個地方以便於他們繼續做生意。同時那些寡聞的藝術家、作家們也需要咖啡屋這樣一個場所以便和人們、世界進行接觸。

咖啡屋剛開張時,報紙、電話、姓名地址簿及街巷地圖等這類通信手段及信息服務都還不存在。因此咖啡屋的老闆或是侍者領班就滿足了社會的另外一種需求,他們扮演著多種角色:社會仲裁者、外交官、媒人及傳信者。喬治·麥克(George Mike)在他的《歐洲的咖啡屋》(Coffee Houses of Europe)一書中寫道:「你可以和領班分享你的秘密.即使你不願說他也很可能已經知道。他可以借給你錢,即使被其他債主一再追問也會替你保密,他還會替你保存一些不想讓妻子看見的信件。可能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你的住處,但是肯定每個人都知道你去哪家咖啡屋。」

咖啡與西班牙人

17世紀的西班牙人熱衷喝巧

克力,因為是他們在征服中美洲

時「發現」的可可豆。遲至I9世

紀,咖啡屋文化才開始在西班牙

流行。 到21世紀初,藝術家與作

家已是巴塞羅那、格拉那達與馬

德里的咖啡屋的常客了。即使如

此,許多年來,巧克力仍是傳統

義者的飲品。

法國

據說咖啡在1644年被帶到法國,但將近15年以後,這種飲料才受到大眾歡迎。最初飲用咖啡的人們,集中在馬賽附近,大多是由在中東養成喝咖啡習慣的商人。

1699年,巴黎的土耳其大使蘇烈文·阿嘎將咖啡帶入路易十四的宮中。為此還特別租用了華麗的城堡,舉行了最豪華的咖啡宴會。伊薩克·德瑞立曾為此事作了生動的描述:「大使的黑奴們穿著最豪華的禮服跪著,端著裝在小小薄瓷杯里的精選摩卡咖啡,濃烈而又芳香四溢。咖啡被倒人金銀制的淺碟中,然後置於綉以金色花紋的絲綢墊布上,進獻給苦著臉搖著扇子的貴婦們,她們把塗有口紅、擦了粉、貼了蓋斑布的精緻的臉龐,慢慢貼近這種熱騰騰的新飲料。」

雖然很多貴族很快地就接受了咖啡,但還是有人覺得它難喝。路易十四兄弟的德國妻子把它比喻成如巴黎大主教的口氣般難聞;杜塞薇格涅夫人在淺嘗後就極其排斥,如同她拒絕巧克力一樣。另一個貴族只把它當成灌腸劑使用,而且他還認為功效良好。

咖啡館的興起

法國的第一座咖啡屋於1672年開張,但最初只是個比酒吧大一點點的地方,且干邑白蘭地賣得要比咖啡好。直到1686年一個機敏且頗具雄心的義大利人,佛朗西斯科·普羅柯皮歐·柯德里開設了普羅科普之家後,咖啡屋才開始自成氣候。普羅科普之家很聰明地推銷自己是一個檸檬水販賣店,但它裝潢奢華又不落俗套的氣氛,吸引了一群極想遠離世俗煩惱的顧客。只到當咖啡賣得比其他飲料好時,這個店才正式更名為咖啡館。

普羅科普之家迅速成為一家文藝沙龍,經常有著名的詩人、劇作家、演員及音樂家光顧。盧梭、狄德羅及伏爾泰經常在此暢飲咖啡。之後,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崙·波拿巴也曾光顧於此。

普羅科普之家的創立標誌著巴黎咖啡文化的正式開始。其他的咖啡屋馬上也相繼建立,照樣顧客盈門。奧德瑪格是另一個文藝界的人愛光顧的地方,魏爾倫和蘭波就是那裡的常客。而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則喜歡擁到附近的花都咖啡館。和平咖啡館是炫耀式演出的典範,吸引了大量的皇家貴族和詩人。正如一個世紀以前的土耳其,這種演出是一種競爭的生意手段。新開的咖啡館為了吸引顧客,老闆必須要足智多謀才行,所以各種娛樂手段接踵而至:朗誦詩歌、話劇表演、唱歌跳舞,最後也開始提供食物了。

與此同時,反對者的呼聲也出現了。酒類製造商們感到了威脅,似乎突然湧起了愛國主義精神,宣稱咖啡是法國的敵人。在此之前,醫生對於咖啡的態度是既不反對也不感興趣,現在他們也加到反對者的隊伍中來。醫生們辯解說咖啡果實是給山羊和其他的動物吃的,而咖啡會刺激血液、虛弱脾臟,讓人變得面黃肌瘦、麻木無力、渾身發抖、脾氣暴躁。不必說,人們對於他們的警告自然是充耳不聞。

法國人在家喝咖啡的方式也是極其前衛的。他們不僅把咖啡盛在大碗里便於蘸法式長棍麵包,而且還在咖啡里加牛奶,這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了。法國人率先養成了餐後喝咖啡的習慣,而且經常往盛在小杯里的又濃又黑的咖啡里添加少量利口酒,以助於消化。一位英國的旅行作家安妮洛夫人在1777年左右的作品中這樣寫道:「咖啡在法國如此之流行,尤其在上流社會中,以至於不喝完餐後咖啡是不能叫做晚餐結束了的。他們喝的咖啡如此之燙,似乎非要把胃黏膜燙脫落不可。」

19世紀的一位英國記者對咖啡與法國的關係作了精妙的總結:「咖啡之於法國人,好比茶之於英國人,啤酒之於德國人,白蘭地之於俄國人,鴉片之於土耳其人以及巧克力之於西班牙人……你示意侍者端上小咖啡杯.他就會給你送來雪白的杯子與小碟,還有三塊方糖及另一個小杯。侍者從你紅潤的臉龐推斷您可能是喜歡利口酒的英國人,因此大膽地送上了盛酒的小杯。又來了一位侍者,右手端著一個大的銀質壺,盛著咖啡;左手也端著一個銀質敞口的大壺,裡面盛著奶油。你拒絕了奶油後,侍者會把咖啡倒滿你的小杯,不,應該說倒到連碟子都溢滿了咖啡。幾乎已沒有空間可以放糖塊,可你還是必須設法把它們放進去「…黑咖啡……使你的味蕾倍感愉悅.它的香味使嗅覺也興奮起來,咖啡的顏色濃黑而又透明閃亮,銀質的小勺在其中閃閃發光,會讓你的眼睛為之一亮。可以說,法國咖啡才算是真正的咖啡。」

奧地利

據記載,雖然咖啡屋遲至1680年才林立,但維也納人早在1660年左右就在家喝咖啡了。維也納人對咖啡的偏好,無疑受了奧特曼大使的啟發,他在維也納住了好幾個月,隨行帶著一大批侍從與大量的咖啡。維也納的賓客們享用到了咖啡後,便瘋狂地愛上了這種新奇的飲料。由此甚至導致市政府財政主管還抗議製作這種飲料的爐火所耗掉的木材量過多。當大使要離開時,維也納人已經開始向東方貿易公司購買咖啡豆並自行製作咖啡了。

大約20年後(1683年),維也納受到土耳其的圍攻。一位貌似土耳其人的波蘭移民,法蘭茲·柯胥斯基,英勇地穿越了敵軍防線,在等待救援的奧地利援軍與被圍困的維也納人之間傳達訊息。由於他的勇敢,土耳其人被擊敗、滿腹疑慮地倉皇逃走,留下許多奇特的東西。在這些戰利品中,柯胥斯基只要了那一袋袋的綠色咖啡豆。

為了獎勵他的勇敢,這個城市的元老授予他一揀房子,據說柯胥斯基就在這開了該城市的第一家咖啡館。根據這個故事的其他版本描述,他首先挨家挨戶地賣咖啡豆,後來才要求了一棟房子。還有一些版本認為第一家咖啡館是亞美尼亞人開的。不管真相如何.咖啡就這樣在維也納安家落戶。

這個城市的咖啡館成了一種文化機構,不僅是一個人潮聚集的地方,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提供絕佳的咖啡(傳說著名的有28種類型)以及豐富的報紙與期刊。最具維也納風格的獨特之處在於木製的報桿、大理石面的桌子與彎曲木製椅,這些後來都成歐洲咖啡館的戳記。

維也納咖啡館的客人——通常是男性——就像咖啡館一樣的獨特。如同一位作家所說,他們彼此分享世界觀——一種看待世事的態度,是那些對世界冷眼旁觀的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另一位寫道,厭惡室外空氣與運動幾乎是咖啡館主顧普遍的特性,他們也不愛好家庭生活。許多人一天之內造訪咖啡館數次——早上與下午是為了安靜看會兒報;晚上則是為了遊戲或進行知識的交流。

最有名的咖啡館,諸如格林斯坦、斯伯爾,擁有一群博學的顧客——作家、政治運動家與藝術家。很多咖啡館變成某些極端觀點的大本營——例如:格林斯坦反對婦女解放。但是,還是有其他的紡織商人、牙醫,馬匹貿易商、政治家甚至扒手常去的咖啡館。

荷蘭

身為咖啡貿易大國之一.荷蘭自然不會有因咖啡的飲用所招來的種種衝突。在家喝咖啡的習慣源於16世紀中期。直到17世紀60年代中期第一家咖啡館開張時,幾乎「沒有哪戶人家早上不喝咖啡的」。不只是中上階級,連他們的僕人們都有了喝咖啡的喜好。

這些咖啡館有其獨特的風格。咖啡屋裝飾得都很精美,而那黑色鑲版的牆面與閃亮的銅器尤其能營造一種溫暖、愜意的氛囤。很多咖啡館開設的金融商圈中,經常有商人與經理人聚集在一起談生意。

在一些荷蘭城市中,咖啡館開設在美麗的花園中。在這裡,客人可以在樹蔭下享受咖啡,欣賞美麗的景緻。這些花園咖啡屋在春天特別受歡迎,整個花園花團錦簇,閃耀著美麗的鬱金香。

斯堪的納維亞

雖然芬蘭人保持著咖啡消耗量的世界紀錄,但有趣的是,早期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卻是好不容易才接受它的。17世紀80年代,或許是由荷蘭人引進的咖啡,最初就遭到了排斥。到了1746年,甚至頒布了一項皇家詔書——禁止飲用咖啡與茶。往後幾年,那些繼續喝咖啡的人必須繳付巨額的稅,或是承受器皿被充公的侮辱。咖啡在1756年被完全禁止,雖然這項禁令最後還是被解除,改以課徵巨額稅賦。抵制咖啡的企圖雖長時間存在,但到1820年,政府還是選擇了放棄。

關於早期咖啡館的描述不多,但它們似乎沒有南方的咖啡館那麼多。在奧斯陸,咖啡館是斯巴達式單一房間的房子,很受學生歡迎,不僅供應咖啡,還有搭配咖啡的食物——例如大碗的粥。

芬蘭的中產階級在家喝咖啡時似乎更為講究,舉辦盛大豪華的宴會時,客人都會喝到5杯咖啡那麼多。

德國

一位荷蘭醫生在1675年將咖啡引進德國北方布蘭登堡的宮中。而這也是由崇尚加爾文主義及因禁酒習慣而聞名的統治者,腓特烈·威廉鼓勵他這麼做的。與此同時,第一批咖啡館在不來梅、漢諾威與漢堡相繼開張。其他城市也很快地起而效尤。到了18世紀初,萊比錫就有8家,在柏林就有10家以上。

咖啡有好長一段時間只是屬於貴族階層的飲料。直到18世紀初,中下階層才開始喝咖啡。而在家喝咖啡則是更久以後才開始盛行的。

因為多數咖啡館都是男性的大本營,中產階級的婦女就創立了一個咖啡俱樂部——她們的丈夫則稱其為「八卦咖啡屋」。

1777年,為了保護釀酒商與阻止資金外流,腓特烈大帝相當虛偽地頒布了一道諭旨,其中說道:「看到我的臣民咖啡用量的增加,真是令人不舒服……我的子民必須喝啤酒……很多戰役都是由喝啤酒的士兵而打贏的;我不覺得喝咖啡的士兵可以值得信賴,我不相信他們能忍受困難、擊敗敵人……」

勞動階層不允許喝咖啡據說是因為它會造成不孕,但那隻會促成更為活躍的黑市交易。國王最後禁止私人家庭烘焙咖啡豆,甚至指派「咖啡稽查員」根據咖啡的香味來追查其來源。儘管這些可笑的事件都很短暫,但是直到19世紀初,咖啡才獲得平反。

德國目前在咖啡消耗量上領先歐洲各國。在用餐時間、咖啡俱樂部里及周日下午家庭聚會上都有咖啡喝。但是咖啡館對於貴族婦女而言仍是禁地。可是,在公園裡有許多涼亭與增設的帳篷,只要把家裡事先磨碎的咖啡豆帶到這些只提供熱水的地方,就可以喝咖啡了。而在19世紀中期,產生另一種家庭式團體聚會之地——咖啡屋——在這裡,賣蛋糕也賣熱飲。起初,這些被當做咖啡館的替代品,最後咖啡屋完全取代了它,而舊式的咖啡館也就逐漸消失了。

大英帝國

咖啡在英國的早期歷史與歐陸及北美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英國的咖啡館在全盛時期雖然密集卻維持短暫。其次,在家喝咖啡並不普遍。大部分的英國人似乎都覺得烘焙、磨豆與沖泡等過於煩瑣;把滾燙的開水倒入茶葉中反而更合英國人的胃口。然而,英國卻是最早開始進口咖啡的國家之一。

約輸·愛福林1637年的日記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參考文獻,是一位土耳其難民把咖啡帶到牛津的。這種飲料受到學生與大學教師的歡迎,他們發現它的刺激性對於熬夜苦讀有所幫助。牛津咖啡俱樂部最終成立,後來成了英國皇家學會。1650年左右,一位叫喬布的猶太人開了第一家咖啡館,名叫天使。不久,另一家咖啡館也出現在倫敦,在麥山的聖米歇爾山谷,由一位名叫帕斯誇·羅賽的希臘人所建立。

這種新飲料有它的支持者也有反對者。17世紀一位厭惡咖啡的評論家就抱怨咖啡是「由老麵包皮與燒過的皮革碎片製成,再敲打成的粉末」:另一位則將其形容成「煤灰的糖漿與舊鞋的精華」。威廉·柯貝特(1762-1835),一位政治家、改革者與經濟學家,是他的朋友圈裡少數幾個斥咖啡為「泔水」的人。

以上選自 《咖啡全書》


據說這裡有咖啡起源的全部答案,內容還是畫出來的!

http://weixin.qq.com/r/DkP64u7E9LOLraqB9x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要談到一次美食了,今天我們的話題是咖啡,雖然不是起源於中國,但是已經成為很多人每天必須的消費,作為一個有中度咖啡癮的人來說,讓我們來邊喝邊聊。

第一杯咖啡誕生在哪?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想想來說這也正是咖啡帶給人們的作用。

非洲是咖啡的故鄉,咖啡樹很可能就是在衣索比亞的卡發省(Kaffa)被發現的。後來,一批批的奴隸從非洲被販賣到葉門和阿拉伯半島,咖啡也就被帶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葉門在15世紀或是更早既已開始種植咖啡了。

阿拉伯雖然有著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卻禁止任何種子出口!這道障礙最終被荷蘭人突破了,1616年,他們終於將成活的咖啡樹和種子偷運到了荷蘭,開始在溫室中培植,預示著咖啡要向全世界進發了。

喝咖啡也要怪招連連

這裡的人要站著喝咖啡

希臘咖啡館位於羅馬西班牙廣場附近的康多提大道(Via Condotti)。幾十年來,希臘咖啡館成了羅馬度假必游之地,這裡的焦糖瑪奇朵美味誘人,喜歡甜食的話能把你的舌頭饞下來。

英國詩人拜倫、雪萊,法國作家司湯達,挪威作家易卜生,俄國作家戈果里,波蘭音樂家肖邦……balabalabala,數不過來了已經!

這裡的咖啡館煙霧繚繞

對於開羅人而言,咖啡館是類似西方某些俱樂部一樣的輿論中心,又是三教九流匯聚之所。費薩維咖啡館是開羅歷史最久、名氣最大的一家。它坐落於開羅老城區著名的哈里里市場,擁有238年的悠久歷史。

水煙(Sheesha)是埃及咖啡館中的靈魂,許多人泡咖啡館就是為了吸一口水煙。店家準備了煙草、炭火,送到客人跟前。只見抽煙的濾嘴開在一側,只要一吸,煙氣透過底部玻璃瓶內的清水汩汩作響,一股甜味就此瀰漫開來。

這裡的咖啡會喝醉人

以製作高級咖啡和咖啡點心揚名全歐洲的「德梅爾咖啡店」,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這裡除了深受奧地利皇室喜愛,像約旦的胡笙國王、英國女王、邁可爾·傑克遜等人,都曾是座上賓客。

德梅爾最出名的咖啡就是加了獨特水果酒的咖啡,還有自家烘焙咖啡豆所煮出來的咖啡,也頗受好評。就連奧地利的尉王也會低調出宮,坐在這裡品嘗咖啡和咖啡點心。德梅爾如此受歡迎,或許只有在這裡,市井小民也可以和貴旅平起平坐。

這裡的咖啡館最美

1686年開張的Le Procope,是巴黎的第一家咖啡廳。聖日耳曼大道後小巷中的這家咖啡廳,從外表上讓你很難想像它擁有超過300年的歷史。而如果你了解它、或者與店內的侍者交談,會驚訝的知道伏爾泰、盧梭和狄更斯都曾是這裡的常客,他們甚至就是在這裡寫下了那些成為著作的歐洲啟蒙運動思想。

還不止如此,以下的這些「名字」會讓你相信來Le Procope喝咖啡簡直「約等於」感受法國近現代史:法國革命三巨頭羅伯斯庇爾、丹東和馬拉在這裡討論對社會變革的思考;而當拿破崙還是年輕軍官時,因為沒錢買單在這裡留下了軍帽作為抵押——如今這頂帽子仍在Le Procope成為「鎮店之寶」。

這裡的咖啡館最文藝

「四隻貓」( Els Quatre Gats)在西班牙語里也被翻譯成「三五個人」。巴塞羅那著名的建築師高迪和音樂家伊薩克·阿爾貝尼斯等人常在這裡享受美好的時光。1899年,畢加索在這裡舉辦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畫展,咖啡館至今仍然保留著畢加索當年畫展時留下的複製品畫作。

除了畢加索,當年那些藝術家、畫家們留下的手稿和塗鴉也被咖啡館完好的保存著。來到這裡喝咖啡的同時,彷彿也走進了一家布置精美的畫廊。

它在潛移默化的謀殺你的創造力

經常飲用咖啡能夠降低人們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就是老年痴呆症)和其他部分疾病的概率。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短期的刺激作用,但是其對中樞神經系統長期的作用目前還不為人所知。

法國有家咖啡館對粗魯的的顧客收費是7歐元一杯咖啡,而對那些禮貌待人的顧客收費則是1.4歐元一杯咖啡。這原本只是個玩笑,但是漸漸地也變得嚴肅了起來,不過,這也不失為使人講禮貌的一種好方法。

喝咖啡的人的自殺率比不喝咖啡的人的自殺率要低,據科學家們說,咖啡可能能使一個人自殺的概率減半。

咖啡會降低你的創造力,所以在進行創造性工作時,請盡量選擇脫咖啡因咖啡。

每天喝三杯以上的咖啡會使女性乳房「縮水」,同時對於女性來說,每天喝1到3杯咖啡能使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概率降低24%。

那些飲用大量咖啡或是其他含咖啡因飲料的人,更難確定或是描述出自己的情緒。平均而言,述情障礙者(不能用言語表達自己情感和感覺的人們)咖啡飲用量是非述情障礙者的兩倍。

你真了解手裡的這杯咖啡嗎?

雖然第一位發明速溶咖啡的人是日本發明家開悟加藤,但大規模生產速溶咖啡的技術直到1901年才在芝加哥被發明,發明者是一位名叫喬治華盛頓的化學家。他的第一個品牌叫做「紅E咖啡」,儘管在今天看來這款產品真的不怎麼樣,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款速溶咖啡是被士兵們稱讚最多的產品。

咖啡碟最初用於冷卻咖啡。據說,喬治華盛頓和托馬斯傑斐遜在一起討論參議院的價值時。喬治華盛頓問傑斐遜,為什麼他要將咖啡倒在咖啡碟中喝?傑斐遜回答,我的喉嚨又不是黃銅做到,而且咖啡碟設計出來就是為了這樣冷卻咖啡用的。雖然這個故事從未被證實過,但起碼我們現在沒有人會用咖啡碟喝咖啡。

傳說,曾經有一些宗教狂熱分子認為咖啡是魔鬼的飲料,要求教皇將其禁止。結果教皇在品嘗過咖啡之後,驚嘆於咖啡的美味,宣布咖啡是被上帝祝福的飲料,使得咖啡愈發流行於世。

也許是喝過咖啡後的熱量被消散掉了,那些還想說的一些咖啡搭配美食以及味道的分別,我們下次

再聊好了!祝晚安!


9款獨特的世界觀咖啡

1.皇家咖啡(Royal Coffee)

一聽名字就相當霸氣,這款咖啡可是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最愛啊。它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沖完咖啡之後,要將淺口的湯勺橫放在杯口,在勺內放入放糖,淋上白蘭地,接下來就是激動人心的時刻了,果斷的點燃白蘭地,並將湯勺放入杯中,一杯華麗的皇家咖啡就誕生啦!看著杯中的藍色火焰,你有沒有勇氣喝它呢?

2.愛爾蘭式咖啡(Irish Coffee)

愛爾蘭咖啡是一種加入了酒的咖啡,感覺與正統咖啡相比顯得有些另類。它是由熱咖啡、愛爾蘭威士忌、奶油、糖這幾樣混合攪拌而成。裝它的杯子也相當獨特,常用一種酷似高腳杯或啤酒杯的耐熱杯。這咖啡背後可還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據說是一位酒保愛上一位空姐後萌發的靈感啊。

3.維也納咖啡(Viennese)

維也納咖啡也像維也納一般,有著與生俱來的浪漫。維也納咖啡有點像美式的摩卡咖啡,在滾燙的咖啡上淋上巧克力醬,蓋上厚厚一層鮮奶油,再撒上五顏六色的五彩米,一杯咖啡就這麼活潑起來了,連孩子看了也很喜歡,這就是維也納咖啡的魅力啊。

4.土耳其咖啡(Turkish Coffee)

土耳其咖啡可是歐洲咖啡的始祖哦,在以前喝上一杯土耳其咖啡就是無上的榮譽啦。土耳其人喝咖啡是不會把咖啡渣過濾掉的,也不添加任何牛奶或伴侶,卻會在煮咖啡的時候就放入糖,是不是很獨特啊,告訴你哦,喝剩下的咖啡渣還可以用來占卜。

5.那不勒斯風味咖啡(Caff"e Naporitanno)

那不勒斯風味咖啡是你提神醒腦的合適選擇。它很苦很熱,是經過深度烘焙的熱咖啡,在咖啡表面放上一片檸檬片,一股腦地喝下就能精神百倍了。美國的年輕人也會叫它黎明咖啡,都是摸黑喝的,你想感受這樣的意境也可以把燈關了再喝。

6.俄式咖啡(Russian Coffee)

俄式咖啡也叫熱的摩加佳巴,這個不知所以的名字也暗示著這是一款獨特的咖啡。聽說過加雞蛋的咖啡嗎?它就是,這俄式咖啡的做法這簡直就像在做菜。將雞蛋黃,巧克力,少量牛奶在平底鍋中加熱混合,再加上一杯伏特加,最後倒入準備好的半杯咖啡之中,最後稍加裝飾,神奇的熱的摩加佳巴就做好了。

7.瑞士巧克力咖啡(Swiss Chocolate Coffee)

瑞士巧克力咖啡聽上去只是巧克力咖啡,但,因為巧克力的存在,讓咖啡的味道變得更香甜,讓人不自主的就會愛上這個味道。也因此有人說咖啡與巧克力的搭配就是天作之合。巧克力咖啡也是歐洲人,特別是瑞士人上山滑雪時最喜愛的熱飲呢。

8.白咖啡(White Coffee)

你也許知道什麼是黑咖啡,那白咖啡呢?告訴你,白咖啡它源自馬來西亞,已有百年歷史的白咖啡可不是白色的哦!白咖啡因為被去除了咖啡本身的咖啡鹼,大大降低了原有的苦澀味道。而且在色澤上是溫和的奶金黃色,看著就相當誘人,味道也更加純正噢。在馬來語里,Kopi Coffee就是白咖啡的全稱。

9.待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

你可以說它是一杯咖啡,也可以說它不是一杯咖啡,它已經在歐洲盛行。待用咖啡是你在咖啡館點上自己的咖啡後,給未知的貧困者點上的一杯咖啡,當有路過的困難人事進店時,他就可以享用到你留個他的那杯咖啡啦,是不是感覺整個世界都變美好了呀!


我們曾經在公眾號發過這樣一篇文章,轉過來這邊看看吧,只能說,大致的闡述了咖啡的發現—咖啡的發展—中國的咖啡文化起源等等,但對於我們來講是很值得傳播的!

咖啡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咖啡一詞源自於原產地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個名為卡法(kaffa)的小鎮,在希臘語中「kaweh」的意思是「力量與熱情」。

它最多的傳說是一千多年前咖啡原產地衣索比亞西南部的咖法省高原地區,有一個牧羊人發現自己的羊吃了一種植物後突然變得好嗨森,

好活潑,因此發現了咖啡這一神奇的植物。

直到11世紀左右,人們才可以用煮的咖啡作為日常飲品。在此之前有種說法,人們最初咀嚼這種植物果實提神,後來烘烤磨碎滲入麵粉做成麵包團,

作為勇士的食物,以提高勇士作戰的勇氣。

13世紀的時候,衣索比亞的軍隊入侵「葉門」(摩卡的起源地),將咖啡帶入了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里有一個伊斯蘭教,那個時候伊斯蘭教禁止教徒飲酒,使得阿拉伯人被迫去尋找酒的代替品,伊斯蘭教的蘇菲教徒發現,在飲用咖啡後,能夠讓人徹夜未眠,簡直太棒了!因為伊斯蘭教的宗旨就是長期念經,宗教促使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廣泛流行,並最終演變為世界性潮流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兒子所描寫咖啡的讚美詩:「啊!咖啡!咖啡能消除偉人的煩惱,咖啡能將迷途者導回正途。咖啡是真主子民之飲,咖啡是渴望智慧者的甘露......咖啡是真主所賜,咖啡是健康之飲......喝咖啡吧,充滿自信。」

後來一直發展到「人們打著喝咖啡的幌子,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聊天、下棋、跳舞、唱歌,想盡一切辦法來消遣」。

西元15世界以前,咖啡被阿拉伯世界給壟斷了,用於醫藥與宗教上,醫生們承認了咖啡具有提神、醒腦、健胃、強身、止血等功效,在15世紀初開始有文獻記載咖啡的使用方法,同時也融入了宗教儀式上,在民間作為日常飲品。

當然,在之後人們擁有了有咖啡的生活。

咖啡豆是指咖啡樹果肉內的果實,經過採摘,通過特殊處理方式,再用適當的烘焙方法而成的。

寶島的咖啡文化是很有名,在1624年荷蘭人引入,但總供應荷蘭人內部飲用,未得到推廣,在1931年日據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了咖啡需求,他們就發動當地農民種植咖啡,於是那時候開啟了台灣咖啡道路。

大陸地區最早的咖啡歷史可追逐於1892年,一個法國傳教士將第一批咖啡苗帶到了雲南種植,海南島咖啡最早引入年代應該是1898年。

咖啡文化的最早來源於舊上海的英法日租界,當時的咖啡館是洋人和上等華人出沒的組合。

中國屬於亞洲,那亞洲最大最早規模生產咖啡的國家是印尼。

大陸咖啡文化在亞洲內部的文化發展相對其他國家來講,是相對比較晚的。它並非是大陸內人傳統美食之一,從飲品來講,國人喝茶更加的日常。這些年來,受到了臨近國家的影響,更多的人接受了咖啡這一飲品。

咖啡主要分三種(原生種):阿拉比卡(Arabica)、羅布斯塔(Robusta)、賴比瑞亞(Liberica:西非部分國家國內買賣,供研究,風味差,國內幾乎沒有)

阿拉比卡種在在高海拔地區是生長得最好,它的風味比其它品種咖啡要精緻得多,這個品種的咖啡咖啡因含量是比羅布斯塔低很多。

羅布斯塔種多數在在低海拔地區種植,風味醇厚,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強,單株產量也很高。由於可以萃取出豐厚的咖啡油脂,所以多半被用在意式拼配豆中,用以製作義大利咖啡(espresso)。

經常有人問我,義大利咖啡和單品咖啡的區別在哪裡?

首先我反問一句,廣東人最早接受的拼配飲品是什麼?就是阿媽煲的老火靚湯啦!湯料足,不可少一,料不可貪多,合適平衡味道豐富最好。

拼配咖啡都是這個原理啦,不同品種、不同產區的咖啡豆拼在一起,補補味,提提味,代表是義大利咖啡(espresso),美式咖啡。

而單品咖啡是什麼呢?就是原產地方出產的咖啡,通常飲用時不加糖、不加奶,有明顯的風味特徵,它的風味是會因為當地的地理環境,當地氣候所形成的。有的入口會香醇順滑,有的則會清新柔順,代表是:藍山咖啡、哥倫比亞咖啡、衣索比亞咖啡、巴西咖啡。

肯定,這些咖啡再細分下來,會有莊園、地號細分去描述地理環境,風味特點。

說了那麼多,其實咖啡是一種好有個性的飲品,也蠻有玩頭。不好就在於,咖啡喝多會失眠,咖啡喝多會上癮。

然而,對於我來講:「這就是一種好的痴迷。」

版權信息:

以上文章內容轉載自【咖啡沙龍】,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號:coffeesalon2013

侵權請聯繫:weixin@coffeesalon.com

投稿合作:tips@coffeesalon.com

http://weixin.qq.com/r/fXXXz1HEsQzOrRWs9yB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添加微信與我們保持互動

廣告合作 | cofesalon

咖啡館/師 | cafeuni

咖啡愛好者 | saloncoffee


咖啡的發現和使用和那隻跳舞的山羊真的沒有關係啊,最早是非洲衣索比亞,部落都有飲用咖啡的習慣,但是當時咖啡都是野生的,大家都知道的,衣索比亞嘛~咖啡基因庫。 然後啊,部落之間打打殺殺,輸了的就被當奴隸,會被很厲害的人買給邊境阿拉伯人的,反正也不缺什麼勞動力,阿拉伯人比較有錢… 然後奴隸們喝咖啡,阿拉伯人一看,誒!不錯!我也喝!但是啊,阿拉伯貴族可不開心了,但是也不能怎麼樣,所以當時啊,喝咖啡還要額外收喝咖啡權利稅(這個稅的名字我自己編的…)然後,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西班牙南部的阿拉伯人也喝咖啡,但是西班牙人不喝,阿拉伯人被西班牙天主教徒趕走以後,這個傳統也沒有保留。所以這第一次的歐洲和咖啡的接觸並沒有什麼卵用…

咖啡被帶到歐洲,我們首先要感謝那些好奇寶寶冒險家。 總之就是那種很愛旅行的旅行家從阿拉伯帶回了咖啡豆。 那可是珍惜寶貴物種,我記得有一個貴族把他剩下的幾顆豆豆當作遺產寫遺囑裡面的。

好了,有點困了,我明天有空就把答案具體化一些。最近在寫咖啡對文化影響的小論文~


推薦一本 《咖啡 咖啡》


起源

咖啡通常被認為起源於衣索比亞。起源故事版本多樣,最多的關於發現者的說法是——牧羊人的故事。也就是一個牧羊人去山上放羊發現他的山羊吃完咖啡果後異常興奮,就發現了咖啡這個神奇的咖啡樹。

走出非洲

公元600年 阿拉伯商人將咖啡帶出衣索比亞走入葉門。出於商業壟斷的原因,在之後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沒有走出過葉門,因為將有生命力的生豆帶出葉門會被處以死刑。在這期間全世界只能購買到煮過一遍的咖啡生豆(煮一遍是因為為了完全排除咖啡生豆被帶出之後再種植成功的可能)。

走出葉門,邁向世界

傳說直到1600年才有一個葉門女子因為愛上了印度王子,就給了他一把咖啡種。於是,在長達千年之後,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區域才開始有了咖啡。帶出之後咖啡首先被種植在了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咖啡樹到了斯里蘭卡之後就開始不斷的有人偷竊或偷運出去,於是傳播到了印尼,然後開始散播到世界各地。

關於咖啡樹種的發展

了解前面的整個過程呢,其實對理解coffee family tree非常有益。很多精品玩家可能有聽說衣索比亞原生種的說法。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被阿拉伯人帶出來的那一支咖啡樹樹種是鐵畢卡,而後全球的咖啡又從那一支咖啡而來!因而現在全球,除了衣索比亞地區,其它地區基本上都是各種鐵畢卡的變種(準確的說是人工培育的變種)。一個品種的咖啡樹在一個全新的環境培育三代之後,因為當地土壤、水質、礦物成分、氣候等等條件的不同,會衍生成為一個全新的品種。於是就開始有了這張Family Tree裡面桔黃色和橘紅色的兩條枝幹。

而紫色的那一支呢就是羅布斯塔了。紫色那一支有一個和橘紅色那支發生的小意外,於是產生了卡蒂莫種,它是惟一一個天然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雜交成功的個案。因為羅布斯塔的醇厚度和香料風味等等是阿拉比卡當中不可能會有的,而阿拉比卡又有高油脂高香高甜度,所以由於這個突破性的個案發生,它為更多的品種拼配實現了更多可能性。很多咖啡專家在一直努力地做產地高端拼配。拭目以待有什麼突破性新發現吧~

綠色的非常豐富的那一支,就是所謂——衣索比亞原生種。這個枝幹上的每一分支都是一個全新的樹種。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衣索比亞的樹種豐富,真正豐富的含義。我們常說的很特別的瑰夏,是的,它真的很特別。因為它是衣索比亞的原生種被帶到了哥倫比亞,而後傳入墨西哥與巴拿馬,在巴拿馬一炮而紅,身價高貴。

又一次是由於政府的原因,衣索比亞非常嚴格地保護其咖啡原生種,禁止攜帶出境。

這也就是為什麼全世界的咖啡都喝起來差不多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非洲豆尤其是衣索比亞咖啡豆特別棒的原因。

關於世界各國咖啡文化

內容太多,Po張圖鎮樓~不謝!

相關問題:

如何快速製作一杯非速溶咖啡? - 知乎牙買加出口過咖啡生豆到中國大陸嗎? - 知乎如何學會品嘗咖啡? - 知乎國際認證的咖啡師資格證好考嗎? - 知乎日晒耶加雪菲和水洗耶加雪菲有實質性的區別? - 知乎


一本《世界咖啡學: 變革、精品豆、烘焙技法與中國咖啡探秘》獻給你。

128塊錢不算便宜,但是特別厚實的一本,不只是書本頁數厚實,其內容更是充實有效。

內容簡介:《世界咖啡學》是專業咖啡人韓懷宗的最新作品,介紹了咖啡的歷史、產區、精品名豆、烘焙技法等內容,更細數中國咖啡產業的發展歷程,對中國咖啡人有特殊意義。

在書中,作者詳述咖啡發展的四波浪潮,並以大量實驗數據揭秘世界著名咖啡師烘豆、沖煮技藝 ,人文與科學兼容並蓄,滿足咖啡職人和咖啡迷對專業知識的渴求。

目錄:

二版自序

第一部分 咖啡歷史與故事

Chapter 1 裂解「牧羊童說」,尋找咖啡教父

Chapter 2 咖啡北傳歐美

Chapter 3 咖啡傳入東南亞和中南美

第二部分 精品咖啡與產地

Chapter 4 精品咖啡概論

Chapter 5 精品咖啡——非洲篇

Chapter 6 精品咖啡——中南美洲篇

Chapter 7 精品咖啡——亞洲與海島篇

第三部分 咖啡烘焙與萃取

Chapter 8 咖啡烘焙概論(上)

Chapter 9 咖啡烘焙概論(下)

Chapter 10 咖啡萃取與健康

Chapter 11 北歐烘焙,引領第三波咖啡進化

Chapter 12 歷史與考證

Chapter 13 中國咖啡的發展

Chapter 14 中國咖啡產區

後記

反正我看完光筆記就記了一本子,收穫很多。

「熱愛咖啡的你必讀的聖經級咖啡書!」


其實關於咖啡起源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在這裡我就和大家說一下吧!本人也是從書上看的,請各位看官勿噴!

這一個版本記錄在黎巴嫩語言學家-法斯特.奈洛巴的(不知睡眠的修道院)1671著。

大約公元前6世紀時,一個阿拉伯牧羊人叫卡爾代(Kaldi),有一天到依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看到每隻山羊都顯得無比興奮,雀躍不已。這讓他很奇怪,經過細心觀察,他發現這些羊是吃了一種紅色果實之後才如此興奮。

出於好奇卡爾代嘗了一些,發現這些果實香甜無比讓人精神爽快,從此,他便時常去那裡和羊群一同分享這種美味果實所帶來的快樂。後來,因為一位教徒經過這裡便將這種奇異的紅色果實帶回家,並分給其他教友們吃,其神奇效果從此廣為流傳。也有人說修士當時把那果實投進了火中,燒成了棕色的豆子並用它來沖泡一種神奇的棕色飲料,用於提神!

另外,在穆斯林回教徒阿布達爾.卡迪《咖啡由來書》(1578年著)..書中記載1528年左右,阿拉伯半島上的守護聖徒 雪克.卡爾第之子 雪克.歐瑪 在摩卡是很受人民尊敬和愛戴的酋長,但因犯罪而被族人驅逐流放到俄薩姆。

飢腸轆轆的他走在山林中,看見枝頭上停著羽毛奇特的小鳥在啄食樹上的果實,並發出極為婉轉悅耳的啼叫聲。出於好奇他將這種果實帶回住處,並加熱水熬煮,果然散發出濃郁誘人的香味。這種飲料不但味道甜美,飲用後原本疲憊的感覺也隨之消除元氣十足於是這位阿拉伯僧侶就用這種飲料治療當地的病人,因為他到處行善,族人就原諒了他,允許他帶著這種神奇的果實返回了家鄉摩卡。因為發現這種果實而被人們推崇為.?聖者-

從此咖啡就流傳了下來!

關於咖啡的起源還有其他的版本我就不一一多說了,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不是有個古老的傳說,是來自一群會跳舞的羊嗎?


推薦韓懷宗的精品咖啡學。


想了解 看看書

咖啡學

之類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哥斯大黎加卡內特莊園音樂家系列咖啡生豆,疑似加了香精香料的做法?
想買一個入門咖啡機,是飛利浦的好還是德龍的好!?
意式咖啡機發明之前,如何做意式咖啡?
家用咖啡機能煮出來比星巴克等咖啡店更好喝的咖啡嗎?
準備捨棄雀巢,請推薦幾種咖啡伴侶吧?

TAG: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