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上有哪些競選落敗的總統候選人造成了深遠影響?


提到競選落敗的總統候選人那我們不得不提到William Jennings Bryan...... 曾三次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1896、1900、1908),均以失敗告終。。。

1890年作為民主党進入眾議院,但1896年其實一開始他是被平民黨(Populist Party)推選為總統候選人的。由於1893年的經濟蕭條,很多企業破產,民不聊生,於是廢除金本位改為複本位制(free silver)的呼籲出現,這也同時作為平民黨的一大理念。但作為四年之前才發展起來的黨派儘管在農民、工人階層非常火,還是沒有美國兩大黨派之一的民主黨實力強。。。不過民主黨此時一怕自己贏不了二選不出來總統候選人所以一箭雙鵰地「吸收」了平民黨。。於是Bryan成為了民主黨的候選人,在之後的日子裡致力於將平民黨的理念、目標在民主黨體現出來。。。可惜的是在此之後平民黨再也沒有發揚光大過,(1891年到1902年國會裡有過45名平民黨)。

儘管他的口才一級棒,Cross of Gold演講贏得了大批選票,可三寸不爛之舌還是敗給了money money money~ 1896年選舉,美國史上第一次應用了modern campaigning methods以及融資手段,當然還有dirty tricks。。最終,真的超級可笑,為了照顧妻子(暖男一枚)而足不出戶但是有土豪(Mark Hanna)與他做朋友的共和黨William McKinley(也是威廉~)贏得了選舉當上了總統。。。Hanna花了3,000,000美金來支持McKinley,雇了1500個人去忽悠某地區意向不明確的群眾。小布希都說過他借鑒了這套campaigning method……總之這是Bryan第一次失敗。

1900年他舉著反帝國主義(anti-imperialism)旗號再次成為民主黨候選人。Bryan這個人特別能說能煽動群眾的情緒,但是作為一名fundamentalist,堅持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結合起來還是有不少人反感的。同時他還是一名和平主義者,在1913-15擔任Woodrow Wilson的國務卿期間由於Wilson要參與一戰而辭了職。總的來說是一個特別保守、虔誠的人,畢竟上帝說了Thou shalt not kill的嘛。阿了個門。特別搞笑的是——

結束他一生的最後一個插曲,就是1925年7月那次著名的猿猴訴訟案。

晚年的威廉·詹寧斯·布賴恩

布賴恩是堅決主張對《聖經》作實事求是的解釋的,因此他就前往田納西州的代頓城協助審理對一位教師的控訴案。這位教師被指控講授達爾文主義成人的進化起源,而不講上帝造人。克拉倫斯·達羅是首席辯護律師,於是這場基要派和現實派神學之間戲劇性決鬥的審訊吸引了全世界公眾的注意。約翰·T·斯科普斯被裁決有罪並罰款(後被駁回)。但是,這場法庭戰鬥付出了重大代價,由於過分疲勞和激動,布賴恩在審訊後不久即病逝。

(摘自百度百科)

額好吧美國真是個神奇的地方= =

1908年,Bryan儘管 在民主黨內還是很受歡迎,但這次是在三次選舉里輸得最慘的。。我們來看一下Republicans (North) vs. Democrats (South)的壯觀場面。南方就是內戰輸掉的一方,堅持奴隸制和棉花種植場什麼的,特別相信白色種族的優越。

在平民黨之後,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沿襲了其中的一些思想,而之後的繼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以及威爾遜都是進步主義的擁護者,作出的很多決策都改變了美國。另外,Bryan的演講術真的很出色,影響到了後世很多campaigners。所以不論政治、宗教信仰還是演講上,Bryan的影響是較為深遠的。

(跑來答三年前的問題我也是夠閑的……明天TGIF……5月歷史考試加油……求B沖A……)


謝邀。@Noah Gu

鑒於美國有很多總統run超過一次,所以那些曾經競選失敗但是當過總統的候選人在這裡就不提了。另外,一些只參加過Primary Election(即黨內選舉,選出代表党參加全國大選的候選人)而沒有參加過General Election(即全國大選,從各黨派的候選人中選出總統)的傳奇性人物這裡也不多講了。挑選幾個中國人民,甚至是美國人民都不怎麼熟知但是有深遠影響的總統來講吧:Henry Clay(Democratic Republican-1824,National Republican-1832,Whig-1844),Barry Goldwater(Republican-1964),George Wallace(American Republican-1968)和Al Gore(Democratic-2000)。

1.

Henry Clay作為一個總統候選人,他是悲劇的:連續競選過三次,每次作為不同的黨派領袖競選,結果三次落敗於John Quincy Adams,Andrew Jackson和Zachary Taylor。但是他又是美國19世紀上半葉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當時的美國政壇上也相當有影響力。他是輝格黨的創始人和領袖,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參與美國早期很多政治重大的政治事件,從而直接改變了美國政府的政策走向。來看看他參與的事件吧:

-1812戰爭,主戰派鷹派的領袖。這次戰爭導致了美國最初創立的第一大黨派聯邦黨的消失。

-組織簽訂了Tariff of 1832,避免了關稅危機,阻止了南卡萊羅納等州退出聯邦,保護了國家統一。

-成立了輝格黨,打響了美國政治中總統力量(executive branch)和國會力量(legislative branch)角逐的第一槍。直到今天奧巴馬和國會還一直磨來磨去,爭不出高下。

-影響了林肯。

-奴隸問題上,作為一個反對奴隸制度者,他在人生早年(1820年)搞定了密蘇里協議(Missouri Compromise),在人生晚年(1850年)搞定了1850協議(Compromise of 1850)。前者讓南北之間的奴隸爭端消停了30年,後者又將內戰和分裂推遲了十幾年,可以說,他以一己之力,力挽南方分裂的狂瀾。

-銀行爭端,代表東岸銀行精英的勢力,和傑克遜的農民草根勢力在「是否應該有一個中央銀行」的問題上爭執不下;最後傑克遜勝,導致美國進入自由銀行時代,經濟十分鬆散,在長時間內都沒有一個可以統一掌管貨幣的中心樞紐。直到1913年美聯儲的出現才改變這個格局。

可以見得,雖然Henry Clay在總統競選的道路上頻頻受挫,但是他對於美國早期政治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2.

時間轉換到風雲突變的20世紀60年代。這是一個充滿各種聲音的,各種變革歷練蓄勢待發,冷戰陰影覆蓋上空使人惴惴不安的年代。Barry Goldwater作為共和黨的候選人,輸給了結果JFK大旗的LBJ,但是他是每一個美國保守主義者都應該銘記的人物。因為他的存在,共和黨的政治理念才從林肯時期的進步主義轉移到現在的保守主義,選民基礎才從新英格蘭的精英主義者們轉移到了德克薩斯的草根紅脖子。

我在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政治理念(liberal vs. conservative)的互相轉變是如何發生的?曾回答過,民主共和兩黨在政策的shifting上都經歷了很大的戰役,而兩場黨內的主要戰役都發生在1960s。其中GOP的契機,發生在1964年的Rockefeller vs. Goldwater

下面抄一下我在那個問題中的回答吧:

Rockefeller是Rockefeller精英家族裡的一名成員,從政前是一名商人。他代表了傳統意義上的共和黨人: 北方,東岸,新英格蘭,名流,英才教育,商人??在政治傾向上,他是一個溫和派共和黨人(moderate Republican),甚至被一些自由主義思想所影響。相反地,Goldwater則是一名出生在亞利桑那鳳凰城的南方共和黨人,被成為Mr. Conservative,就在於他那當時看起來甚為極端的保守主義思想:反對工會,反對共產黨,反對福利政策,拒絕妥協和接受FDR新政的果實。他有一本很著名的書,《The Conscience of a Conservative》(後被某大左派經濟學家借用書名寫了一本《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在當時的保守主義圈子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Goldwater,以及當時在政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Reagan,都對Rockefeller的溫和政策感到不滿;與此同時,他們漸漸地也吸納了很多在南方保守主義的群眾支持。所以,在1964年的黨內選舉中Rockefeller的失敗,象徵了共和黨北方時代的終結,也象徵了共和黨/保守主義向南方的決定性轉移。儘管在1964年的總統大選中Goldwater敗給了LBJ,拱手讓出了勝利果實,但是Goldwater的存在絕對為60年代逐漸僵死的保守主義,甚至是潛在發展的自由意志主義帶來了一線生機,也為Reagan日後的保守主義復興寫下了序曲。

Barry Goldwater的失敗是時勢所致。對於保守主義者來說,他雖敗猶榮。

3.

George Wallace。此華萊士不是彼談笑風生的華萊士,不要搞錯了。這個華萊士臭名昭著,被戲稱為「美國20世紀政壇最具有影響力的失敗者」(啊哈!是不是正中題目?)。其臭名昭著的原因,是因為歷史將他和種族隔離綁定在了一起。

「現在的種族隔離,未來的的種族隔離,永遠的種族隔離」(「Segregation now,segregation future,segregation forever」)是他在1963年亞拉巴馬州州長就職典禮上說的一句名言。他屢次三番地反對民權主義運動,阻撓黑人學生進入大學就讀,甚至在1963年6月造就出了驚人的「擋校門事件」以阻止兩名黑人學生正常註冊報到。《阿甘正傳》中的阿甘在亞拉巴馬大學就讀的時候,「擋校門事件」的畫面曾經一閃而過。但無奈這是種族主義者們最後的一聲哀嚎,在Wallace後期的政治生涯中因為鼓吹種族主義不再吃香,他也漸漸淡漠了自己強勢的種族主義領導者的形象。1972年,一次無關政治只關名譽的刺殺事件讓他的後半生癱倒在輪椅上。

除了種族主義的影響之外,Wallace還有其他的影響:他最為除民主黨共和黨之外第三黨領袖參選,在electoral college里還拿到了46票。當然,作為一個一種族主義為核心利益的黨派,隨著時間推逝American Republican Party的生命也是短暫的。與此同時,學者還認為他對日後共和黨的隱性種族主義傾向產生了暗暗的影響(里根,尼克松等)。但每每提起華萊士本人,60年代南方種族主義者的形象就能躍然腦海,這也算是一種影響力了吧。

4.

說道Gore,就不得不說他和小布希在2000年發生的那場混戰。雖說此事都搞到了最高法院,並且小布希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孰是孰非,誰的選票比較多,還真的說不清楚。

對上面這段話摸不著頭腦的同學們請看這裡:我說的是Bush v. Gore,一個關於2000年美國大選應該誰最終成為總統的高院案例。Gore,作為美國的副總統,Bill Clinton的副手,在柯林頓的任期結束之後競選下一屆的總統。共和黨方面派出的對手則是小布希。在最終的全國大選中,原來一切都進展的很順利,但是到了佛羅里達州選票就太接近以至於開始數不清楚了。當時媒體的播報都出現了混亂,有的媒體說Gore獲得了勝利,接著又改口說Bush獲得了勝利,所有人都雲里霧裡。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新一任總統懸而未決的情況。

2000年12月8日, 佛羅里達最高法院以4-3通過了重新數選票的決定;2000年12月9日,最高法院以5-4同意佛羅里達州最高法院繼續數選票。可是到了12月12日,在選票數到一半的時候,最高法院又突然宣布,重數選票的行為違反了憲法第14修正案中的公平保護條例(Equal Protection Clause),應該立即結束重數,維持原來布希勝利的決定。這個公平保護條例原先是用來保護所有人群的選舉權,但是在這個案子中的運用就有點扯淡:法官們認為重數某些選票違反了公平原則,沒有把所有人的選票都一視同仁,故重數是違反憲法的。

Gore作為史上競選失敗者中最接近總統席位的人,他的影響體現在從2000年的事件以後幾乎所有州的選舉制度、選舉設備都更新換代,錯數漏數的現象逐漸減少。可以說,他的惜敗讓美國往後的選舉變得更公平公正。與此同時,Gore在敗選之後開始積極地參加環保事業,比如參與導演拍攝那部著名的《被忽視的真相》,對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呼籲使得他最後獲得諾貝爾獎。在環保主義者被指責誇大其詞的今天,戈爾首當其衝變成了被批判對象,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南方公園裡關於他的一集。


Henry Clay,多次競選都以失敗告終。比較有名的一次競選是corrupt bargain那一次。當時Henry Clay, John Quincy Adams, Andrew Jackson,和另外一個候選人競選,沒有人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在知道自己不會贏之後,Henry Clay選擇支持John Quincy Adams,Adams當選之後就將 Henry Clay選為Secretary of State. 當時Secretary of State這個職位可以說是為當president鋪墊的。當了secretary of state之後一般就是下一任總統了。Jackson當然很生氣,他把這次競選成為corrupt bargain。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Missouri Compromise (1820)和Compromise of 1850,兩個compromise都是平息北方(非奴隸制)和南方(奴隸制)衝突的關鍵條例。他在nullification crisis裡面也出過力平息爭執。他還創造了American System, 這個計劃里包括三條,1. tariff, 2. national bank, 3. internal improvement。

Henry Clay雖然沒當上總統,但一直很有存在感,參與政治的時間跨度也很長,從1810左右一直到1850左右他都一直很有存在感的出現在歷史書中。以至於我讀的時候突然覺得奇怪--都幾十年了,這人怎麼還在呢?


那些競選落敗但是後來又成功做了總統的人。 比如敗給肯尼迪的尼克松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911是美國人自己搞出來的?
為什麼時隔36年後,美國國會才同意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的受害者申請賠償?
「抗美援朝」算不算干涉他國內政呢?
三度參選:薩科齊的套路還能否奏效?
我是如何進入印占我國藏南地區的(對「你見過那些逆天的造假手段?「的回答)

TAG:歷史 | 美國 | 國際政治 | 美國歷史 | 歷史人物 |